徐干三十六岁,《中论》二十余篇或成于此年。

公元206年 是年
徐干三十六岁,中论二十余篇或成于此年。

按,是书有意阐述传统儒家修齐治平中正之论,注重立论辨证的系统性与逻辑性,鞍前马后之余恐难为之;徐干自初平元年(190)归乡后,即如《中论序》云,“绝迹山谷,幽居研几,用思深妙”,当是全力撰述此书。其次,曹植所谓其父“设天网以该之,顿八纮以掩之”(《与杨德祖书》),乃是因为此前“伟长擅名于青土”,而其归曹前所擅之名,正是曹丕所称“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矣。著中论二十余篇,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此子为不朽矣”(《与吴质书》)!胸怀“箕山之志”,务成“一家之言”,此则徐干成名之本,所以吴质称“至于司马长卿称疾避事,以著书为务,则徐生庶几焉”(《答魏太子笺》)。徐干明年仕曹,姑定此年为其中论完成之年。《中论序》:“君之性常欲损世之有余,益俗之不足。见辞人美丽之文并时而作,曾无阐宏大义,敷散道教,上求圣人之中,下救流俗之昏者,故废诗、赋、颂、铭、赞之文,著中论二十篇。其所甄纪,迈君昔志,盖千百之一也。”永瑢等:“中论二卷,汉徐干撰。干字伟长,北海剧人。建安中为司空军谋祭酒掾属,五官文学。事迹附见《魏志•王粲传》,故相沿称为魏人。然干殁后三四年,魏乃受禅,不得遽以帝统予魏。陈寿作史,托始曹操,称为太祖。遂并其僚属均入《魏志》,非其实也。是书《隋、唐志》皆作六卷,《隋志》又注云‘梁目一卷’。崇文总目亦作六卷,而晁公武《读书志》陈振孙《书录解题》并作二卷,与今本合,则宋人所并矣。书凡二十篇,大都阐发义理,原本经训,而归之于圣贤之道,故前史皆列之儒家。曾巩校书序云,始见馆阁中论二十篇,及观贞观政要太宗称尝见干中论复三年丧篇,今书独阙。又考之《魏志》,文帝称干著中论二十余篇,乃知馆阁本非全书。而晁公武又称李献民所见别本,实有‘复三年’、‘制役’二篇。李献民者,李淑之字,尝撰《邯郸书目》者也。是其书在宋仁宗时尚未尽残阙,巩特据馆阁不全本著之于录,相沿既久,所谓别本者不可复见,于是二篇遂佚不存。又书前有原序一篇,不题名字,陈振孙以为干同时人所作。今验其文,颇类汉人体格,知振孙所言为不诬。惟《魏志》称干卒于建安二十二年,而序乃作于二十三年二月,与史颇异。传写必有一伪,今亦莫考其孰是矣。”(《四库提要》卷九十一)
内容推荐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