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有扶苏》本是一首情诗,郑人歌之以讽刺公子忽。

公元-695年 月份不详
《山有扶苏》本是一首情诗,郑人歌之以讽刺公子忽。

《左传·昭公十六年》载郑六卿赋诗,表明郑国有此传统。《毛序》云:“刺忽也。所美非美然。”《笺》云:“言忽所美之人实非美人。”诗旨三家诗无异义。诗首章云:“山有扶苏,隰有荷花。不见子都,乃见狂且。”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云:“《齐说》曰:视暗不明,云蔽日光。不见子都,郑人心伤(《易林·蛊之比》);《鲁说》日:时俗之所不誉者,未必为非也。其所誉者,未必为是也……言所谓好者非好,丑者非丑(中论·审大臣篇》)。……明《齐》《鲁》《毛》文义并同。”此诗第二章云:“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云:“《传》:‘松,木也。龙,红草也。子充,良人也。狡童,昭公也。’《笺》:‘游龙,犹放纵也。桥松在山上,喻忽无恩泽于大臣也。红草放纵枝叶于隰中,喻忽听恣小臣。此又言养臣颠倒,失其所也。人之好忠良之人,不往见子充,乃反往见狡童。狡童有貌而无实。’……狡童……《齐说》亦指昭公,不以为刺小人。下《狡童》《序》云‘刺忽’,《传》谓‘昭公有壮狡之志’,则以狡童指昭公,乃古义相承如此。《齐说》释诗,盖言不见善人相辅,惟见狡童孤立于上而已。”此据用诗者之义,于此年。下文系《蘀兮》等诗同此。
内容推荐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