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昭侯封成师于曲沃,晋始乱,晋大夫师服以“名义”、“

公元-745年 月份不详
晋昭侯封成师于曲沃,晋始乱,晋大夫师服以“名义”、“本末”之说论晋乱之始由及近因。

其“名义”之说开孔子“正名”修辞说的先河。《左传·桓公二年》:“初晋穆侯之夫人姜氏以条之役生太子,命之曰仇。其弟以千亩之战生,命之曰成师。师服曰:‘异哉,君之名子也!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是以政成而民听,易则生乱。嘉耦曰妃,怨耦曰仇,古之命也。今君命太子曰仇,弟曰成师,始兆乱矣。兄其替乎!'(鲁)惠之二十四年,晋始乱,故封桓叔于曲沃。靖侯之孙栾宾傅之。师服曰:‘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凯觎。今晋,甸侯也;而建国,本既弱矣,其能久乎?’”师服言辞,实开孔子正名说之先河。孔子提倡辞令之美,提出“正名”,即要求名和实相称。论语·子路》:“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周振甫《中国修辞学史》说:“孔子讲正名,即名与实一致,卫出公自己称君,拒绝他的父亲蒯聩回国即位,孔子认为名不正。按礼,蒯聩是父亲,当为君,出公是子,当让位,今以子而称君,故名不正。这样,他讲的正名,从修辞的使名实一致,发展到要使名称和合乎礼制的实际的一致了。”(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2页)
内容推荐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