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喇

辽、金、元、明、清时代在中国北方各族中流行的一种歌舞杂戏。亦作��喇。蒙古语称其艺人为倒喇黑赤或倒喇赤,汉译作倒喇金、倒儠匠。沈榜《宛署杂记》云:“弹唱人曰倒儠匠”。一说源于唐、宋时代的“参军戏”,由参军、苍鹘两角色作滑稽诙谐之表演。后在契丹、女真、蒙古等族中流行,辽宴宋使即有此类杂戏。金中都、元大都(均为今北京)颇盛行,吴长元《宸垣识略·识余略》称:“��喇金,元戏剧名也,似俗而雅”。明代,北京一带将倒喇金作为弹唱人之代称。清前期,仍在北方流传,清初人朱彝尊(号竹��)、查慎行(晚号初白老人)、陆次云等均有观倒喇诗传世。清中期以后,渐失传,成为绝响。其戏犹今蒙古族之盅碗舞、汉族之莲花落。演出时,人数不等,有琵琶、虎拨思、胡琴、秦筝等伴奏,舞蹈者头顶双碗,碗中点灯,使之摇动,似坠非坠,口噙湘竹击拍,边歌边舞边耍杂技。歌声悠扬,忽悲忽喜;舞蹈千姿百态,如“回风滚雷”,技艺惊四座,观众不胜情。是中国古代北方各族共同创造的一朵艺苑奇葩。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