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笛

古代羌人传统吹奏乐器,有悠久历史。秦汉以前,游牧于黄河、湟水一带的羌人,即用羊腿骨或鹰翅膀骨制笛。早期的羌笛既可当吹奏乐器,又可作马鞭,所以又名“挝”(马鞭)或“吹鞭”。两汉以前,羌笛只有三、四个按孔。到公元前1世纪,经过京房(前77—前37年)在后面加一最高音按孔,最后定型,留传至今。后汉马融在《长笛赋》中记述了这一演进过程:“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龙鸣水中不自己,截竹吹之声相似。剡其上孔通洞之,裁以当挝便易持。易京君明识音律,故本四孔加以一。君明所加孔出后,是谓商声五音毕。”近代流行于羌族地区的羌笛,是一种六声阶的双管双簧竖笛。管身用岷江上游高山特产的油竹削成,呈方筷形,长约15—20公分,粗如小指,两管并列,以细线捆紧,竹簧插于管头,竖吹。演奏时多独奏,用特殊的“鼓腮换气法”不断地吹奏,音色柔和、纤细,娓娓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