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音韵

    一卷。明王文璧撰。王文璧,吴兴(今浙江吴兴县)人,事迹不详。日人石山福治《考定中原音韵》云:“王文璧增本名为《中州音韵》,卷首载虞集的序文一篇。其分韵自东钟至廉纤共十九部与写定本无异。其他诸起例以下,关于作词法、词论的诸记述一概未收。他不承认平声有阴阳之别。所录之字数较的本(案指周德清《中原音韵》某种刊定本)增加三千七十二字。全书各字俱注音义,与的本无异。”石山福治所据之本只见于日本。石山福治云:内阁文库藏有明刊王文璧《中州音韵》校正本,卷末附载明人张某后序曰:“洪维我太祖高皇帝稽古右文。万几之暇,亲阅韵书,以其起于江左,殊失正音。命臣随音刊正,为《洪武正韵》。悉去沈约之陋,惟以中原雅音为定。列圣相承,百三十余年于兹。车书一统之盛,度越前古,信吾夫子所谓‘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是已。说者以《中原雅音》即《中州音韵》,高安周德清所著也。分韵定字,虞文靖公识之详矣。其间残缺失次者亦多,一起而正之者何人邪?先宜人母弟王文璧先生,通书史,善音律,参互考订而加修饰焉。缺者补之,讹者正之,音切注释,视旧本尤详。以予窃禄闽中,附以示教……”石山氏据序文“列圣相承,百三十余年于兹”的话,推算此书成于弘治末年与正德初年之交(即1506年前后)。赵荫棠《中原音韵研究》谓此书有蔡清之序。《明史·儒林传》记载蔡氏卒于正德三年(1508年),故王文璧之书作于正德三年之前。赵氏考证与石山氏之说正合。有蔡清序之本已亡佚不传,唯蔡清序存于《小学考》。蔡序云:“顾其书(案周德清《中原音韵》)虽为识者所赏,而未及显行于世,况更物以来,蠹蚀湮晦,复百余年矣。吴兴王文璧先生,隐居乐道,沈潜书史,而不废音韵之学。今年九十矣,乃能取家藏故本,大加订正,视故本为益精且详。以吾闽宪佥张公某,甥也,属为梓行之。”《中州音韵》分韵仍沿《中原音韵》之旧,分十九个韵部,韵目亦与周书相同。平声同《琼林雅韵》、《词林要韵》,不分阴阳。阴阳声的不同,可从切语上字辨认,阴声字用原清音字为切,阳声字用原浊音字为切。入声同《中原音韵》,派入平上去三声,其切语已用非入声字,说明此时入声已真正消失。《中原音韵》入声派入平声者只入阳平,此书不分阴阳,故入声派入只注明“入声作平声”,与周书不同。《中州音韵》的体例采用部分传统韵书的惯例,每一小韵以圈隔开,小韵首字下注明反切,各字之下注释字义。这些作法与《中原音韵》不同。石山氏谓此书“各字俱注音义,与的本无异”,则石山氏所见《中原音韵》的某种刊定本是注音释义的,究为何本已无法考察了。明程明善所辑《啸余谱》中收有《中州音韵》。《啸余谱》有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原刻本及清康熙元年(1662年)重刻本两种。原刻本中的《中州音韵》由古歙赵善达校;重刻本中的《中州音韵》由西吴张汉校。张汉校本与日本内阁文库所藏本基本相同。1926年北京大学出版组曾据张汉校本影印行世。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