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附记

    六卷。清翁方纲(1733-1818)撰。翁方纲,字正三,一字忠叙,号潭溪,一号书斋,顺天大兴(今北京大兴县)人。家境贫寒,天资聪颖,十一岁中秀才,十四岁中举人,十九岁成进士,历任编修、国子监司业、学政、翰林院侍读,内阁学士等职。生平致力于经学,金石学研究,成为有清著名的经学家,金石学家,著述颇丰。曾对许多著名青铜器、绘画及书法杰作等进行大量注释,汇成《复初斋文集》三十五卷。撰有《经义考补正》、《春秋分年系传表》、《十三经注疏姓氏考》、《两汉金石考》、《汉石经残字考》、《奥东金石略》等著作,翁的十八种著作合刊为《苏斋丛书》(1924年重刊印行)。翁氏在1801-1804年守护高宗陵墓的闲暇期间,注释《礼记》而成《礼记附记》六卷,另有《孟子附记》、《诗经附记》、《论语附记》共得十四卷,收入《畿辅丛书》。《礼记附记》网罗诸书,辨其真伪,较其得失,时有新解。《礼记》一书,自郑玄为之作注,是书得以通行。郑玄阐明古义,释其异文,成就颇著,但文中不无疏漏之处。方纲常于郑注异文处,肆意品评,颇多非议。如《曲礼·拾级》,郑玄注“拾”当作“涉”,是借声,乃一声之转,“涉”为本字,“拾”为假借字。翁氏以为拾涉音虽相近,但不能以此断定其音近致伪,所谓“凡说经者以训义言,则容有后师之推测,以形声言、则岂容读者之潜易乎。”否定以声训义,视为妄测。翁氏乃金石学大师、于形体研讨颇精、但拘于门户之见,怀疑经文释义中的以声相训、见解未免失之偏激。本书有清光绪五年(1879)定州王灏辑《畿辅丛书》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1937年排印本《丛书集成初编》收入是书。翁方纲的手稿本藏李氏木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