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30余种不同自称。主要分布在云南和四川大、小凉山,贵州安顺、毕节地区以及广西隆林、那坡等县。人口为6578524人(1990年)。操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分六种方言。旧有表意音节文字,史称“爨文”,俗称老彝文,1975年经规范后在四川凉山等地推行。其族源与古羌人有关,南下后与西南土著融合。秦汉以后史籍称之为越巂羌、巂昆明、东爨、乌蛮等。八世纪三十年代蒙舍诏“乌蛮”皮逻阁统一六诏,建南诏奴隶制政权。宋代处于大理国或宋朝的统治之下。元明史籍称之为“罗罗”,元代在川南、滇西北、黔西等地开始建立土司,到明代形成完整的土司制度。清康熙、雍正年间推行改土归流。近代彝族人民不断掀起反帝、反封建、反奴隶主的斗争。1935年曾积极援助红军长征。解放前,在凉山地区还保留着奴隶制度,社会分为“诺伙”(黑彝)、“曲诺”(白彝)、“阿加”(安家娃子)、“呷西”(锅庄娃子)四个等级,等级之间界限不可逾越。云南武定、禄劝还保留有土司和领主制残余。其他彝区均进入封建地主经济阶段。建国后,经过民主改革,废除了奴隶制和封建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先后建立了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及其他自治县,社会、经济、文化有了很大发展。彝族以农业为主,兼事渔猎和手工业。父系小家庭为社会经济的基本单位,实行一夫一妻制。古代盛行父子连名制。旧时流行多神信仰,祭司称毕摩,佛教、道教亦已传入。传统节日以火把节最隆重。有上千种彝文抄本记录古代历史和文学,传统工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