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船

运送漕粮船只。唐代以后指在江河、运河中为官府运粮之船。历代漕船数目、种类、名称各异。清代原定有各省漕船一万零四百五十五艘。因折银征解、灰石改折、分载带运,以及蠲免等故而裁减船数,至嘉庆十七年(1812)实存六千二百四十二艘。漕船用料质地、船身之长宽高、库仓、栈仓之大小,均有定式。规定每艘漕船以载运漕粮五百石为限。漕船之成造,先是由船政同知督造。雍正二年(1724)罢船政同知,一切修造事宜,归粮道管理。承造漕船之费用,顺治十三年(1656)定于州县民地征收十分之七,卫所军地征十分之三,给做备料价。不足,由卫所屯组、屯丁贴补。至康熙十九年(1680)改定领支官银承造,别征丁银解部。漕船每年漕运一次,以十次为满号,应行改造。二十六年定每年改造十分之一。漕船改造给料价银。江南漕船外给儹夫银、底料银。此外,还有新造、赔造(漕船未满号而损害时)、买补(漂没时)、雇募等造船津贴不等。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