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洛阳故城

位于今河南洛阳市区及近郊。隋大业元年(605)创建。五年,称东都。唐、武周时,再建。周围约27.5公里,跨洛水南北、瀍水东西。除隋建东、南、北三市外,唐增设西市。光宅元年(684),改称神都,定为首都。神龙元年(705)复旧称,仍为陪都。天宝元年(742)改称东京,肃宗时复旧称。天祐元年(904),朱温逼昭宗废长安,徙都于此。五代时,后梁、后唐、后晋三代亦在此建都。据考古调查实测,外郭城东墙长7312米,南墙长7290米,西墙长6776米,北墙长6138米。故史称“郛郭南广北狭”。皇城在郭城西北隅,东南西三面包围宫城。西墙长1670米,墙内外砌砖,尚可见残存一段。南墙仅存540米一段,高出地面,形如土岭。再东即为洛河河滩,城垣全无。东墙现存长约1115米一段。北面因有宫城套入,仅东西两端各存长180米一段。墙垣宽度均为14—16米。皇城南墙逼近洛河,因河床北移,城址西南部分受河水冲刷,遂使东西两墙与宫城之间约180米地带,形成类似夹城形状。宫城城址背依邙山,南对伊阙,已全被压入今市区内,只北墙西段尚有隆起痕迹。城址略近方形,套入皇城北部。北墙长1400米,西墙长1270米,南墙长约1710米,东墙长约1275米。南墙东西两端各有长340米一段,向北曲57米,形成东南、西南两角内凹形状。皆用砖包砌。中央宫殿旧址,最北为徽猷殿,东南角自为一城,应乃东宫旧址。全城共设八个城门,南面应天门(隋称则天门)、长乐门、明德门,北面玄武门、嘉预门等,皆约略可寻。据《唐六典》等文献记载,城内共有一百零三坊,现已勘查出南部五十五坊,北部九坊。其余或为今城区所压,或已为洛水冲刷殆尽。应天门右侧并发现瓦窑群,专为营建宫室而造。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