圭表

古代量度正午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包括“”和“”两部分。“”平置于南北方向,“”垂直立于“”的南端,根据正午日景投射在圭面上的影长,来定二十四节气和年的长度。史载春秋时已用圭表连续数年测日景最长或最短之间的天数,取平均值以定回归年长度。同时,利用表影正北的瞬间,即当地真太阳时正午,以校正漏壶时刻。圭表始于何时,现尚无考。《三辅黄图》:“长安灵台有铜表高八尺,长一丈三尺,广一尺二寸;太初四年立”,则是最早记录。《淮南子·天文训》中,除记载八尺表之外,还提出高十尺之表。南朝梁大同十年(544),太史令虞��,曾在湖北江陵立九尺之表测日影。元郭守敬首创于河南登封观星台建四十尺高表,一百二十八尺圭进行测影;此石圭又称量天尺。明邢云路曾于万历年间制六十尺高表于兰州测景,为中国历史上最高之表。明正统年间,在北京观象台修八尺高表和一丈多的长圭,附有石圭座。清钦天监于乾隆九年(1744),在表顶加曲叶后,高达十尺,冬季表影常落于圭座之外,故在圭底北端立一高为三尺五寸小表,其作用为延长圭面长度。此圭表的“”和“”于1932年前后移至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上,但圭座仍在。1983年北京古观象台利用原底座,重新配制铜质圭和表,恢复观测。

清代圭表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