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

    各种刊本卷、回数不一,详见后。明罗贯中(约1330-约1400)撰。罗贯中名本,一说名贯,别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籍贯有东原(今山东东平)、太原(今山西太原)、钱塘(今浙江杭州)、庐陵(今江西吉安)诸说。生平事迹多不可考,据一些材料记载,说他曾师事施耐庵,并共同从事小说创作,有说《水浒传》为施罗二人共同创作者。今见署名罗贯中的小说还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另作有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忠正孝子连环谏》三种,后二种已佚。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为罗氏代表作品,叙述自东汉末年黄巾起义(184年)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西晋统一的一段历史故事,主要描写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反映了战乱给广大人民群众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表现了向往国家统一、拥护清明政治的理想。该书根据史籍、野史轶闻、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等丰富资料创作而成,倾向上继承了《三国志平话》“拥刘反曹”的传统,把刘蜀集团置于正统地位,把蜀、魏两大集团的矛盾作为情节发展的主线。这种倾向出于封建正统观念(刘备是汉宗室),也表现了封建时代人民群众拥护“明君”、憎恶“暴君”的普遍社会心理。作为历史小说,该书叙事基本尊重史实,真实而具体地描写了灵帝失政、董卓弄权、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和赤壁之战、孔明六出祁山、邓艾灭蜀、司马代魏等此期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同时配合以细节方面恰当的艺术虚构,使其既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又具丰富生动的文学性。该书描写人物众多,一批主要人物皆各具性格。对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等“忠义”英雄倾注了极大的赞美笔力,但并未因倡导“忠义”而将人物简单化和概念化:正面人物刘备身上微显“枭雄”的权诈;而“奸雄”曹操统一北方的功绩和重大战役中的胆略智谋也没有回避抹煞;“忠义”英雄关羽、张飞、赵云、黄忠等分别以不同个性、不同的勇武而各具风采;诸葛亮则以其过人的谋略而成为智慧的化身。虽然在人物塑造上,也存在“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失分寸处,但属白璧微瑕。它所塑造的三国人物,多已在中国家喻户晓。对战争的描写是它另一巨大艺术成功。该书写大小战役上百次,对重大战役从决战前双方力量对比和策略运用、战争过程的变化发展、战场气氛的渲染等多方面展现了一次次战争的多彩景观,充分表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战争规律。全书结构宏伟严谨,叙事线索分明又多曲折变化;语言则“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这些方面都历来为人称道。评论者对它也指出一些不尽完美之处:如人物性格缺少发展,某些情节夸张失实,人名、地名、数字方面少有讹误等等,但不影响它的艺术地位。现已公认该书代表古代历史演义小说的最高成就,与《水浒传》共同构成中国小说史上首见的艺术高峰,不唯在国内影响深远,且已进入世界文学名著行列。该书版本甚多,题名亦有变易,综合各时期的不同版本,可将其大体分为五种:(一)明嘉靖壬午(1522)刊大字本,题《三国志通俗演义》,十二卷二百四十回,简称“嘉靖本”;(二)明万历辛卯(1591)金陵周曰校刊本,题《新刻校正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通俗演义》,十二卷二百四十回,简称“周曰校本”;(三)《三国志传》,二十卷二百四十回,有万历间多种刊本,简称“志传本”;(四)《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明建阳吴观明刊本,后有多种复刻本,一百二十回,不分卷,所谓“李卓吾评语”,一般认为实系叶昼伪托,简称“李卓吾评本”或“伪李评本”;(五)《第一才子书绣像三国志演义》,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评点整理,六十卷一百二十回,简称“毛本”。各种版本中,嘉靖本是现存最早的版本,学术界多认为嘉靖本即该书祖本;但近年有人认为志传本所据原本早于嘉靖本,对此尚待进一步研究。毛本的改动较大,经过毛氏父子的修改整理,书中“拥刘反曹”的倾向更为突出,改去原本情节若干松散拖沓之处,使之更加紧凑畅达,回目也对偶工整。毛本后来成为最流行的本子,但学术界已指出毛本与罗氏原本存在的一些观念不同,不代表罗氏原意。今本亦有多种:197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嘉靖本。1953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据毛本的整理本。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作家出版社版本基础上重加整理,校以嘉靖本,题《三国演义》,后多次重印。全据毛本的有商务印书馆1938年初版、1957年重印的版本;另有1985年北京中国书店据上海鸿文书局石印本影印毛本,题《增像全图三国演义》。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嘉靖本,题《三国志通俗演义》。1986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会评本”,会集毛宗岗、李卓吾等各家评语,较有研究参考价值。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