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
国学书库
古籍在线
影印古籍
全文检索
古籍书目
二十四史
国学精选
明清实录
白话译文
诗词
汉语
汉语字典
部件查字
汉语词典
成语词典
康熙字典
说文解字
字形演变
甲骨文
金 文
书法
书法大师
书法字帖
印谱查询
历史
人物
典故
地名
事件
年号
姓氏
民族
官职
知识
地图
其他
中医中药
对联大全
丛书检索器
十三经索引
家谱族谱
墓志数据库
会员
古籍
国学书库
古籍在线
影印古籍
全文检索
古籍书目
二十四史
国学精选
白话译文
诗词
汉语
汉语字典
部件查字
汉语词典
成语词典
康熙字典
说文解字
字形演变
甲骨文
金 文
书法
书法大师
书法字帖
印谱查询
历史
人物
典故
地名
事件
年号
姓氏
民族
官职
知识
地图
其他
中医中药
对联大全
丛书检索器
十三经索引
家谱族谱
墓志数据库
会员
书库
四库
影印
诗词
字典
词典
人物
典故
书目
书法
首页
汉语词典
北京條約
北京條約
北京條約 běi jīng tiáo yuē
注音
ㄅㄟˇ ㄐㄧㄥ ㄊㄧㄠˊ ㄩㄝ
拼音
běi jīng tiáo yuē
清咸豐十年(西元1860),因清廷有意毀棄《天津條約》,英法聯軍再度北上,攻入北京,是年簽下《北京條約》。條約內容為賠償英法兩國軍費各銀八百萬兩,並割讓九龍半島於英。另外開瓊州、潮州、臺灣、淡水、鎮江、九江、漢口、登州、牛莊、天津為口岸,且享有內河航行權及內地遊歷權,允許傳教士自由傳教。俄國亦藉此得外興安嶺以南、烏蘇里江以東之地。
参见:
北京条约
北京
北京之春
北京人
北京体育大学
北京北堂
北京医科大学
北京南堂
北京古观象台
北京周报
北京图书馆
北京地下铁道
北京外国语大学
每日一字一词
每日一字:𣼄
每日一成语:龙精虎猛
每日一词语:伯王
每日一诗词:金陵秋兴八首次草堂韵己亥七月初一作 之一
热门古籍
蕉轩随录
广东新语
寄园寄所寄(摘录)
青冢志
民国趣史
红线传
客滇述
茅亭客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