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宜之计

    原指因时因事而变通处理方法。后泛指在不得已情况下暂且采取的一种临时措施。王允(137-192年),字子师,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王允“少好大节,有志于立功。”献帝初,官至司徒,守尚书令,时董卓专权,又有吕布为其爪牙。王允秘密串联,联络朝臣,同时又以美人计离间董卓、吕布关系,从而诛灭董卓。但是自此之后,王允以为大祸已去,不再审时度势,相机处理,属下也都离心离德,以致不久之后,董卓余部发动叛乱时,王允惨遭灭族之祸。

【出典】:

    《后汉书》卷66第2176页《王允传》:“允性刚棱疾恶,初惧董卓豺狼,故折节图之。卓即歼灭,自谓无复患难,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例句】: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我叫你去,不过权宜之计,如何却做出这般没天理事体。”


偏正 为了解决眼前的难处而采取的暂时的变通计策。《后汉书·王允传》:“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是以群下不甚附之。”△多用于指紧急状态之下不得已而用之的应急策略。↔百年大计


解释 权宜:暂时适宜。指为应付某种情况而采取的临时措施。

出处后汉书·王允传》:“卓既歼灭,自谓无复患难,及在际会, 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 之。”

东汉后期,在外戚和宦官的轮番专权之下,汉朝已经奄奄一 息。为了对付宦官,董卓被征召入京,他在诛灭宦官的同时趁机 把持了朝廷政权。其后,董卓的倒行逆施激起了朝野的反对。王 允时任司徒,暗中结纳吕布,制造吕布和董卓的矛盾。汉献帝初 平三年(公元192年),最终趁皇帝大会群臣的机会利用吕布杀掉 了董卓。

王允本来性格刚直,以前担心豺狼一样的董卓,所以有所收 敛。董卓死后,王允以为再也没有什么祸患和危难了,就松懈下 来,重新恢复了以前的性 格。每次聚会时,缺少温和 之色,秉持正义、一丝不 苟,不针对具体情况而临时 采取变通措施,因此大臣、 手下都不大拥戴他,和他的 关系渐渐疏远。这时,董卓 原来的手下李傕、郭汜趁机 反攻,带兵杀回长安,王允 被灭族。

反义 百年大计

例句

“一国两制”不是一种权 宜之计和过渡性措施,而是由 国家宪法和法律作保证的一项 长期的国策。


【词语权宜之计】  成语:权宜之计   汉语大词典:权宜之计
【检索权宜之计】 全文检索:权宜之计
内容推荐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