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见“嵇侍中血”。指忠臣卫君殉国的壮烈行为。明 高启《永嘉行》:“帝衣溅血忠臣死,五部初兴屠各子。”
【典源】《晋书·嵇绍传》:“ (嵇) 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散溃,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兵交御辇,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资治通鉴·晋纪·惠帝永兴元年》亦载。
【今译】 晋惠帝时,发生八王之乱,侍中嵇绍赶去惠帝所在地。惠帝兵败,百官与侍卫全都溃散,只有嵇绍身穿朝服,以身护卫惠帝,乱兵攻来,箭飞如雨,嵇绍被乱兵杀死在惠帝身旁,血都溅到了惠帝御衣上。等事定后,手下人想洗去衣上血迹,惠帝说:“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臣子誓死卫君的义烈行为。
【典形】 赤心嵇绍、帝衣溅血、嵇绍血、侍中血、嵇侍中血。
【示例】
〔赤心嵇绍〕 金·元好问《四哀诗·王仲泽》:“壮志相如头碎柱,赤心嵇绍血沾衣。”
〔帝衣溅血〕 明·高启《永嘉行》:“帝衣溅血忠臣死,五部初兴屠各子。”
〔嵇绍血〕 唐·杜甫《伤春》之四:“岂无嵇绍血,沾洒属车尘。”
〔侍中血〕 唐·罗隐 《题段太尉庙》:“堪嗟侍中血,不及御衣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