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满洲原起
满洲旧国,位居震方。《易》曰:“帝出乎震。”天地万物之所自也。中国山川,首居陇蜀,绵延起伏,历泰华万里而极于碣渤,是宗长白山之统脉也。根底宏远,气运茂郁,积数千年而启我大清万年之业,猗欤盛哉!谨按轩辕画井始辽,有虞氏剖辽东为营州,以封轩辕之裔,于是建有肃慎之国,孤竹之君,而金辽旧部之基也。东接朝鲜,西南北三面襟带蒙古各部之地。治则众星拱宸,战则鞭挞四应。自亳之兴,天实相之。先民以来,未之有也。满洲之俗,同于蒙古者衣冠骑射,异于蒙古者语言文字。满洲有稼穑,有城堡世居之民;蒙古则逐水草为行国,专射猎而无耕种也(自我朝混一海宇后,今蒙古汗王所居,俱有城垣宫室。且地气渐和,土膏野渥,招农佃种,收获丰穰。惟其部属丁壮尚存行帐之俗)。我朝始祖所都之地,曰俄漠惠之野、鄂多里之城,即今吉林甯古塔地。四祖及太祖发祥之基,距今盛京稍东二百七十里,旧名赫图阿拉。我朝未得辽沈以前,四世咸宅于此。本为辽金之地,索伦则辽人苗裔,混同江则金人苗裔俱在焉(金之兴始于呼伦贝尔,辽之兴始于伯都讷)。当太祖发祥之初,辽金旧城语言相同之大国,满洲五部:曰完颜,曰苏克苏护河,曰浑河,曰栋鄂,曰哲陈;长白山二部:曰讷殷,曰鸭渌;东海三部:曰渥集,曰瓦尔喀,曰库尔喀;扈伦四部:曰叶赫,曰哈达,曰辉发,曰乌拉。此外若瓜尔佳、若富察、若佟佳等数十姓巨族,则各踞城寨,小族亦自主屯堡,互相雄长,各臣其民,均有城郭。土著习射猎,知稼穑,非如蒙古行国可比者也。天命以先来归者,编为旧满洲。崇德以后抚有者,编为新满洲。迨康熙十午后所收之墨尔根之索伦及绝北打牲各部,亦号曰新满洲,皆与在京八旗旧满洲稍有不同。至东北使犬部之赫哲,使鹿部之奇勒尔,库页部海岛杂处之赫哲、费雅哈、鄂伦春,与今贡貂之赫哲各部,皆不编佐领,不列入满洲八旗。
龙兴旧部及满洲各国、长白山各国,崇德以先归附者,大都入于上三旗满洲。崇德以后来归之东海部、扈伦部各国,多入于五旗满洲。在京则分隶八旗,在外则环于盛京、兴京境内。若居近吉林之锡伯人,居近伯都讷之卦勒察人,居近珲春之库尔喀人,皆分驻佐领治之,随地随时编入军籍,统称吉林兵,不称满洲兵。黑龙江北之索伦人、达瑚尔人、鄂伦春人统称黑龙江兵,亦称索伦兵。若极北之打牲乌拉人,即仍其旧名,不列入满洲之籍矣。又镶黄旗满洲第四参领所属第八佐领下系卦尔察人,第十七佐领下系俄罗斯人,皆以率先来归附入上三旗。东三省之兵最精骑射,朝廷仿两汉选甘凉豪杰之制,每隔十余年一选占林、黑龙江兵,拔其材武,入备宿卫。先由将军选拔,送交宁古塔居住数年,再移驻于盛京二年,然后贡入京师。拜官者附于各旗,曰伊彻满洲,历三世始官文职。不中选者仍回原籍当差。退休愿归原籍者听之。
下五旗满洲,或皇后、皇贵妃母族,例得抬入上三旗;若大臣建立勋劳,亦有奉旨抬入上三旗。至蒙汉军大臣著有功绩,或拨入本旗满洲,或抬入上三旗满洲;及内务府人拨入外三旗满洲佐领,皆随时出于特恩,不在定例。
汉军各旗内亦有满洲人,如正白旗汉军石氏,本出于苏完瓜尔佳氏,因都统石廷柱之先,曾仕于明,投诚后分隶汉军。又正蓝旗汉军第四参领属下第四佐领,系康熙十二年由满洲拨人。
臣按八旗宗室满洲蒙古汉军,次序井然,所以区别亲疏也。但天命以前宗人内哄时,景从效顺者,旧部之臣也。其时内务府佐领、管领已有汉姓之人,即今之内旗鼓内汉军也。克定东海、扈伦等部满洲时,已有科尔沁蒙古兵也。要之满蒙汉虽有亲疏之别,而科尔沁之蒙古,已非新满洲可比,尤非北部青海可比。而内三旗之汉姓,亦非天佑、天助之兵可比也。
又按《礼经·王制》,四海之内,方仅三千里而已,西不尽流沙,南不尽衡山,东不尽东海,北不尽恒山。其时百越尚未尽开,故以江以衡为限。流沙即今之瀚海,恒山远在边塞,当时皆为内服。应氏谓自秦而上,西北袤而东南蹙;秦而下,东南展而西北缩。是我满洲旧部之地,固为三代内服,自秦而后,始有中外之分也。
◎八旗原起
国朝发祥于长白山,姓爱新觉罗氏。始兴于宁古塔,奄有辽左,已历累世。八旗之制,最为精详。凡我显祖宣皇帝位下之嫡派子孙,谓之宗室;伯叔兄弟之裔,谓之觉罗。自圣祖仁皇帝位下之子孙,谓之近支宗室,凡命名皆随天潢,用弘永绵奕载衍派。嗣圣位下子孙凡在三服以内者,并下一字偏旁亦排,用玉心丝言也。宗室有罪黜为红带子,觉罗有罪黜为紫带子(此例道光年间已停止)。
内务府三旗,分佐领、管领。其管领下人,是我朝发祥之初家臣;佐领下人,是当时所置兵弁,所谓凡周之士不显亦世也。
鼎业日盛,满洲、蒙古等部落归服渐多。于天命元年前二载,遂增设外八旗佐领。而内务府佐领下人,亦与管领下人同为家臣,惟内廷供奉亲近差事,仍专用管领下人也。
国家既设外八旗,列镶黄、正黄、正白为上三旗,护从御营也;列镶白、正红、正蓝、镶红、镶蓝为下五旗,隶于诸王统带也。其各卫府家臣曰王包衣(只有下五旗,无上三旗),除不得挑各旗钱粮及预选秀女外,其余登进之阶,与八旗相同。若食钱粮,只准在本府也(按:清语对音应作波衣,相沿作包衣)。户下旗人,原是旧日勋戚自带之兵,今皆归于八旗各该佐领名下。
庄头旗人,或国初带地投充,或由兵丁拨充屯田,今皆归内务府会计司管辖,不列于佐领、管领之内。若考试登进,则暂附于管领。
旗人之家人,雍正六年以前收养者,随同出征,杀贼立功,亦许登进。有公罪销档之旗人,只黜本身旗籍,子孙仍在档册(档册即谱系也)。有卑贱之罪,则并其子孙除之。庄头有罪,除为壮丁。家人经主人销档遣去者,谓之开户。
◎八旗方位
八旗分两翼,左翼镶黄旗在东北,依次而南曰正白、镶白、正蓝;右翼正黄旗在西北,依次而南曰正红、镶红、镶蓝。若内务府三旗,则列在皇城以内。各按旗分,星罗棋布,拱绕宸居也。
◎满蒙汉旗分
外八旗各有满洲、蒙古、汉军,实二十四旗也。吉林宁古塔旧部及天命、天聪年来归之辽金、完颜、栋鄂等国人为旧满洲,后收辽金散处各部为新满洲。蒙古乃蒙部人民。汉军乃辽东、三韩、三卫人民,国初称曰乌真超哈,亦称辽人。或内地迁于关外,如丁令威、管幼安者也;或明季勋戚投旗者也。孔、尚、耿三王所领之天佑兵、天助兵亦隶焉。
镶黄旗满洲内有俄罗斯佐领一缺,原命俄罗斯人伍朗各里管理,后隶满洲官员领之,今只准作五品以下武职,非高丽入旗之索罗豁满洲比也。
内三旗佐领下,有满洲,有旗鼓,无蒙古、汉军。其满洲与八旗源派相同,旗鼓多系左近长白山辽金旧部。有汉姓之人,盖久家朔方者也,在内务府仕进与满洲同,今考试归于汉军。按《满洲姓氏通谱》内谓之满洲旗分内汉姓人、高丽佐领下人曰索罗豁满洲,仕进与满洲同。又有回子佐领,由内三旗人员补放,佐领下人准作五品以下武职,不得为文官,其食饷兵丁,亦另有额数,以示区别也。
内三旗管领,初谓之浑托和。每一管领下统有满蒙汉三项人,康熙年间考试,均归于满洲,今则汉姓人亦归于八旗汉军考试。由科甲出身,胥隶汉缺,未详始自何时也。在内府仕进及升转京堂者,仍隶满缺,在《通谱》内亦谓之满洲旗分内汉姓。
◎八旗姓氏
八旗姓氏,与三代之制相同,百世不易者也。凡子孙命名,各以其行派为称,不系本氏。固因字多省文,亦古人公族不言姓之义也。其源派有《八旗满洲姓氏谱》可稽,若古之伊耆氏、?官氏、新稚氏、赫胥氏、陆终氏、菟裘氏、运奄氏、将梁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漆雕氏、沈犹氏,颇似今之满洲姓氏。
◎祭祀
祭祀俗曰跳神,盖祧祭之讹也。跳神是祭远祖,非祭三代祖考,于此可证。至祭品或用羊用豕,并设白酒、糯饼、荞糕、粟饭,颇与古人祭用少牢、特豚、黑饼、白饼、元酒、稷、黍相合。惟古之庶人无庙,只荐肴馔,今旗人祭祀,纯用公族大夫之礼,似稍奢,非不典也。
◎神板神?
悬木板或木龛于西上,是妥神之灵也。或有轴像,或虚位望祭。其轴像绘神三尊,一为关帝,一为观音,一则袍髯也。相传我朝向前明索神佛像,使还,得奉关帝、观音、土地三像而归。愚按家家所供者,应是奉来神像,当日即与祖先供奉一龛,后世因之,不敢更易也。神?式如长矛,又有刻木为马,联贯而悬于祭所者,应是陈其宗器以示武功(或云当日军行无定居,每祭天地,则竖一杆为神凭依,后世因之,不敢易)。
◎五等
古以公侯伯子男为五等,今有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共为九等,与品官同也,惟宗室爵秩中,似有大小两五等。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入八分奉恩镇国公、辅国公,大五等也(皆用宝石顶戴);不入八分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皆珊瑚顶)、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小五等也。列爵子弟之应授封秩者,于年届十岁,已能习射,由宗人府先带领引见,或赏翎枝,或赏缎帛,曰考应封。
◎红绒结顶
御用常冠、皇子常冠皆用红绒结顶(俗谓算盘结)。国初未定常冠顶戴之制,时品官及士族子弟,皆用红绒不结顶(俗谓菊花顶)。旧制曰尖缨冠,其制如江南杨梅半颗。今外省误以菊花顶为红绒结顶,非也。(《通礼·冠服制》云:民人冬夏帽上不得用红绒大结顶。是闲散旗人可用也。)
上赐大臣御用冠服,私家尊藏,不能服用。乾隆四十一年,先文肃七十寿辰,蒙御用冠服之赐,并未敢衣而入谢。嘉庆庚辰四月,英煦斋参知(和)五十寿辰,亦蒙赐冠服,泥于衣而入谢之义,一时非之。
康熙三十二年,云督范承勋在口外迎銮,蒙赐貂帽、貂褂、狐腋袍,并命次日服之来谢,但未悉次日果戴御冠入谢否,应俟考。
◎花翎
本朝最重花翎,如古之珥貂也。其例应随秩戴翎者,宗室中贝勒、贝子三眼花翎,镇国公双眼花翎,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单眼花翎。亲郡王爵秩虽崇,非蒙特赐,转不能戴。虽已赐有花翎,遇朝冠仍不戴用。凡皇子分封之亲郡王,皆不赐翎也。
《明舆服志》载,公侯伯朝服,皆加笼巾貂蝉,插雉尾(公玉蝉,侯金蝉,伯玳瑁蝉)。又都督江彬等承日红笠之上,缀以靛染天鹅翎,以为贵饰。贵者飘三英,次者二英,兵部尚书王琼得赐一英,冠以下教场,自谓殊遇。似与今三眼、双眼、单眼花翎之制相同,惟雉尾、鹅翎,不及本朝之孔翠壮观多矣。
品官之例有翎者,内廷王、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直省将军、内大臣、各城参赞办事领队大臣、散秩大臣、武备院卿、上驷院卿、头二三四等侍卫、前锋护军健锐精捷各营之统领、参领、副参领、委参领、銮仪卫之满洲銮仪使、冠军使、云麾使、治仪正(汉军官无翎)、御茶膳房之尚膳正、尚茶正、二三等侍卫、上虞备用处之三四五品官,皆准戴花翎。各项蓝翎侍卫、六品苑丞、满洲整仪尉、鸣赞鞭官、前锋校、扩军校、蓝翎长、各府邸四五六品护卫,皆准戴蓝翎(善马射、善鹄射、十五善射及善扑营各官,均在侍卫之列,例准戴翎)。
此外翎枝最为难得,非军功不准保荐。若建绩大臣及赏赐王公宗室大员子弟,并行围、较射、射牲、赞礼娴熟等项,皆出自特恩,非臣下所可拟请者也。道光二十八年,恭修玉牒告成,提调官宗室增庆,经定亲王载铨奏奖赏戴花翎,此为别项劳绩保翎之始。此例一开,则山陵奉安、海运事宜、劝捐、抽厘,均相率奉行矣。
按从前无捐花翎之例,广东洋商伍崇曜、潘仕成捐输十数万金,无可加奖,始蒙赏戴花翎,一时荣之。自海疆军兴以来,乃有捐翎之例,花翎实银一万两,蓝翎五千两。后又援照捐官之项折扣,其数甚少,捐者遂多。自咸丰九年,又条奏捐翎改为实银,不准折扣,花翎七千两,蓝翎四千两。
按从前各省兼提督衔之巡抚,皆准戴用花翎,升调他缺后,即撤去,谓之例翎。道光二十年,两江总督宗室耆英奏称,兼提督之巡抚既有花翎,而直省提督转无花翎,似未允协,应请将江南提督尤渤,赏换花翎,以肃观瞻。奉旨,尤渤准其赏换花翎。直省兼提督之巡抚应否戴翎,于放缺后临时请旨。此后未闻有请旨者,遂一概不敢戴用。其有戴者,皆军功特赐者也。
◎羽缨冠
羽缨耐风雨,夏日行装用之,无职庶人不准戴纬帽者亦用之。其缨以犀牛毛用茜草染成,佳者鲜泽柔细,望之如绒,一缨可值白金二十两。若寻常亻兼从所冠者,只值数百文耳,其低昂悬殊之价如此。品官羽缨帽,照常戴顶,庶人则束其根如菊花顶。御用冠用黄菊花顶,以别于众也。
◎满洲掌院
国朝旗员,不拘文武出身,皆可致身宰辅,或文武互仕,与三代择贤而任之法相同,不似明纪专重翰林也。今惟翰林掌院学士,必用翰林吉士出身。然二百年以来,非由词垣而任者:康熙年,傅达礼由主事、库勒纳由监生笔帖式出身;乾隆年,阿桂与先文肃皆举人出身,和珅由生员出身。然则满掌院一官,不特不专用吉士出身,且不专用进士矣。
◎满官名
本朝诸司百僚,均有满汉两称,各从其文而用之,不似人名皆用对音书写也。如汉文书大学士,满文则曰笔特赫达;满文曰梅勒章京,汉文则曰副都统,余皆仿此也。惟王、公、侯、伯、将军、太师、太傅等无满名,贝勒、贝子无汉名,笔帖式满文称笔特赫式,似亦无汉文也。军机章京一官,军机两字是汉文,章京两字是满文(章京两字,读作占伊音)。又柏唐阿一项,亦无汉文。按柏唐阿两字,乃清语办事、执事之词。
◎四衤契袍
满汉士庶常袍,皆前后两开衤契,便于乘骑也。御用袍、宗室袍,俱用四开衤契,前后衤契开二尺余,左右则一尺有余。若缺襟袍惟御用四开衤契,宗室亦用两衤契。
按明季庶人非骑马,不准穿对襟褂,以其便于乘骑云云。然则前后开衤契之袍,胜国固已行之,且非仕宦不准滥用矣。
又按今丧服,惟御用者四开衤契,宗室亦两开衤契。
◎大学士
(国语谓之笔特赫达。明于文定《笔麈》载,元朝丞相谓之大必?赤。盖主文字之称,与今相似也)
本朝相沿明制,不设宰相,而曰大学士。太祖甲寅年十一月,设理政听讼五大臣,后又设文馆八大臣、十六大臣,多以各旗都统兼之。其时大政皆秉于辅政、议政王大臣,内大臣集议入告,若文馆则备顾问,司簿稽,掌制诏,记起居,任撰拟也。天聪十年,改文馆为内三院,曰国史,曰秘书,曰弘文,各置大学士一人,此为设立大学土之始。顺治十五年,改内三院为内阁,始有殿阁大学士,秩仍正五品,照例兼衔。十八年复设内三院,康熙九年又改为内阁,及至乾隆十三年始定今制。从前翰林官属,或隶内院,或别置院署于外,时有改易,故至今内阁与翰林官名相同。而大学士初拜,皆至翰院上任,盖其初本为一署也。
大学士初只五品,亦沿明制也,或以重臣兼领,或赐尚书、侍郎职衔以崇之(明制大学士正五品,兼尚书则正二品)。康熙三年三月,始改定大学士为尚书、左都御史晋阶,六曹侍郎推阶,于是学士、启心郎等官,皆不得推转矣。今侍郎亦不能推转矣。初设大学士,无定名,无定员,皆出钦定。乾隆十三年,始定三殿:曰保和,曰文华,曰武英(裁去中和殿);三阁:曰东阁,曰文渊,曰体仁。其班位之次序,宣麻后,同列具请钦定,或改易殿阁名,或否,亦出中旨。然班位之序,不以殿阁为次。熊文端(赐履)、刘文正(统勋)、托文定(津)均终身东阁,首揆多年。先文肃初拜武英殿,后跻首辅,乃在东阁。
八旗武职大臣,亦叨枚卜,惟不似两汉专用武臣为相也。康熙年,马尔赛以都统授武英殿大学士。雍正年,汉军高其位,由江南提督署总督,内擢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乾隆十三年,满洲领侍卫内大臣傅恒、兆惠、参赞大臣达尔党阿,道光年,蒙古伊犁将军长龄、盛京将军富俊,均由武秩入相。其他由武职出身转文员而陟揆席者尤多,未能悉载也(高其位谥文恪,傅谥文忠,长谥文襄,富谥文诚)。雍正七年,以礼部尚书陈元龙、左都御史尹泰为额外大学士,遂为协办大学士之始。
天聪五年,初设六部,以贝勒总理,后俱裁撤。顺治八年,复令亲郡王总理,九年亦撤。雍正元年间,有以亲郡王管理部务。今则总理六部之秩,均简满汉大学士任之,不兼尚书之职矣。惟协办大学士不开尚书本缺,是以部臣而佐阁务,与阁臣而总部务者不同也。
康熙三年已前,阁臣只五品,故李文勤({?尉})年三十五岁,即拜大学士。以今视之,固觉超擢太易;以昔视之,亦未甚异也。
按古无以儒臣为相者,周以太公望,汉以曹参、樊哙,唐以郭子仪,宋以曹彬,又以光义为中书令,光美、德昭同平章事,皆非儒臣也。其专用儒臣为相,自明而始。我皇朝统一天下,所用惟贤,卜相之制,不论文武,实可谓准古酌今、损益尽善者也。
按明季大学士,原是词臣,是以多由编检推授,迨后俨然宰执,始有以侍郎晋尚书而入阁者。若已先升至尚书,则不能入阁,盖不欲以六卿而降授五品词臣也。正德初年,刘瑾用事,始以吏部尚书焦芳入为阁臣,盖以外僚之首而入主中秘之权,遂开张孚敬、张居正之先声矣。崇祯以前,由外省大僚而为阁臣者,惟总督杨一清一人。崇祯朝,则枚卜始兼内外,遂有出将入相之荣矣。
按明季东阁大学士,往往有四五人,不似今时各殿阁只一人。三殿三阁,四相分置,恒余有两殿阁无员。然《居易录》记康熙三十九年,经筵、文华殿亦置二相,满相库勒讷、汉相熊赐履也。大学士一官,原非相臣也。洪武时,因胡惟庸之败,左丞相李善长等皆坐累,乃诏罢丞相不用,而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官,分理天下庶务,朝廷自柄其总。并著于令曰:以后嗣君永不许立相臣,下有敢奏请者,文武群臣即行劾奏,处以重刑。其详看平驳诸司奏启之事,悉寄于翰林坊局之官,此翰林之所以浸重也。其时召耆儒鲍恂、张长年、俞诠至京,命为文华殿大学士,辞不就,乃命吏部尚书邵质、检讨吴伯宗为华盖、武英殿大学士,翰林学士宋讷、典籍吴沉为文渊、东阁大学士,皆侍左右,备顾问,惟不得平章军国之事耳,此大学士得名之始。其初原与本朝南书房供奉翰林之体相似也。
永乐入践,始开东角门,简翰林待诏解缙为侍读,中书舍人黄淮、王府审理杨士奇为编修,修撰胡广为侍读,编修杨荣为修撰,户科给事中金幼孜、桐城知县胡俨为检讨,均入直文渊阁,六部大政,咸共平章,秩虽五品,而恩礼赐赉,与尚书等。此词臣之望益重,与本朝之军机大臣相同也。
洪熙初,谨身殿又建弘文阁,并授苏州儒士陈继为五经博士,掌弘文阁事,以翰林侍讲王进佐之(从杨士奇荐)。尚书蹇义又荐学录杨敬为编修、训导何澄为给事中,皆直弘文阁,专备顾问,日侍闲燕。此与本朝懋勤殿翰林相似,当时亦以大学士称之也。
明仁宗朝,升杨士奇为礼部侍郎,寻加少保,转少傅,兼华盖殿大学士;杨荣为太常卿,进太子少傅,兼谨身殿大学士;杨溥为太常卿,兼翰林学士,均因东宫旧恩,非例也。至宣德以后,三杨眷重,渐柄朝政。英宗九岁登极,凡启事,太后必命内阁议行,此内阁票旨之始,权益浸重。成化、弘治之后,有以侍郎升尚书而后入阁,至张孚敬、张居正则以相体自尊,危坐诸卿之上,朝野咸知大学士为辅臣,不知其为儒臣,而本衔犹只五品,此大学士所以为六卿之长者如此也。本朝初年,仍沿明制,大学士级仍五品。顺治、康熙年间,再升为一品,并为六卿之晋阶,学士不得升擢,始与古公孤论道、六卿分曹之制符合矣。
按元纪天历二年三月,作奎章阁备燕闲之居,缉熙典学,乃置学士员。文宗复位,置大学士五员,并知经筵事,侍书学士、承制学士、供奉学士各员,此大学士乃供奉之名也。
◎内旗旗鼓与八旗汉军不同
自裁汉军专缺后,八旗汉军除内阁侍读、大理寺丞、六部汉字堂主事、中书、笔帖式仍有专缺外,其余均借补汉缺,故仕途淹滞者多。若内府旗鼓,按《八旗通志》内统于上三旗满洲都统,本与八旗汉军不同。《满洲氏族谱》内谓旗鼓人为满洲旗分内汉姓人。其在内府仕途,均与满洲相同,氵存升九卿,亦占满缺。惟中进士分部院观政,则与八旗汉军相同,亦近世之误也。
按《八旗通志》初集《忠烈传》所载:福建屯田水利副使道于跃龙,死于金声桓之乱,赠光禄寺卿,二子于英、于贵并死之,系镶黄旗满洲内务府人。又四品官董重民,死于吴世?之难,赠都司佥事,荫一子董高巴五品官,镶黄旗满洲内务府人。又奉宸苑员外郎火器营营长韩大任,死于噶尔丹之难,赠云骑尉世职,以其子韩成承袭,镶黄旗满洲内务府人。定边营守备刘士英,全家死于工辅臣之难,赠骑都尉,正白旗满洲内务府人,世居任邱县小营村,国初入旗云云。以上数员,皆归于满洲官员志。其八旗汉军,别列一门。盖内务府乃皆从龙,隶于满洲,自与外八旗汉军别置八帜者,固有不同也。
◎满汉互用
内三旗旗鼓汉军、外八旗汉军,三品以上原可满汉互用。而大学士之缺,外八旗汉军多用汉缺,内府旗鼓汉军多用满缺。从前高文定(斌)、高文端(晋)、书文勤(麟)、今相国官宫保(文)皆补满相。先文肃公先拜满协办,后跻汉首揆,二百年来一人也。若外旗汉军蒋相国(攸?),竟是一路汉缺,直跻首揆。惟甯文毅(完我)由汉军特诏入满相班位。高文定、高文端、书文勤后皆改隶外满洲镶黄旗。
◎黄马褂
巡行扈从大臣,如御前大臣、内大臣、内廷王大臣、侍卫什长,皆例准穿黄马褂,用明黄色。正黄旗官员、兵丁之马褂,用金黄色。勋臣军功有赏给黄马褂、赏穿黄马褂之分,赏给只所赐一件,赏穿则可按时自做服用,亦明黄色。
◎黄面褂
赏给御用貂褂,须拆下黄面恭缴。若有赏给御用黄面褂字样,即不必拆缴。
◎玄狐褡衤?
褡衤?之制,与褂同,身袖长,旁裾各缀缎飘带,下丰而锐,均与袍齐,如古之鹤氅也。玄狐褡衤?贵重,虽亲郡王亦须赏赉方许服用,继爵者于承袭后具疏恭缴,有仍赏还者,方准留于私第。(按:王渔洋《居易录》言褡衤?之名最古。郭一经曰半臂衫也,起于隋时,内官服之。愚臆恐非今之褡衤?。)
◎绿压缝靴
御用尖靴,皆绿皮压缝(其柔细如绸)。方靴用天青缎为之,以别于众也。亲郡王亦准用绿压缝靴,惟靴帮两旁少立柱耳,方靴仍用元青缎。凡遇巡行,内廷王公、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皆准用绿压缝靴。其时御用又别有夔云巡行靴之制。
◎步军统领
步军统领,即古之执金吾,今俗呼九门提督。盖九门锁钥、白塔信炮、大内合符,皆归掌之。秩如汉之司隶校尉、明之锦衣卫,虽武职二品,威权甚重,多以王公勋臣兼领其事。汉光武云:“作官须作执金吾。”此官之盛,由来久矣。管辖八旗步军、巡捕五营,又有郎中、员外郎、主事、司务、笔帖式为之属。徒罪以下词讼,皆得自理。出入九衢,清尘洒道,街官闾吏,呵殿道迎,虽亲王行途,无此威重也。先文肃公五任其事,禄相国(康)、耆相国(英)、庆总戎(锡),祖孙三世任之,前此未有。惜骄盛之下,末路不终,为可惜也。(总戎年三十四岁,由阁学兼步军右翼总兵,虽非统领,亦自难得。)
◎执事乐人服色
朝会:丹陛执戟、执弓矢人,穿天青缎织金寿字袍,束绿带,冬日豺皮沿朝帽,夏日用无顶朝帽;丹陛乐人,大红缎宽袖袍,鹦鹉补,束绿绸带,冬用豺冠,安顶戴处立插染黄雕翎一枝,夏日纬帽亦同;丹陛下执事乐工,皆红纳织团花袍,束绿带,帽亦如之;亲郡王执事品官,绿团□袍,束红布带,黑毡帽,式如一钹,上安铜管,插红立翎,特不用朝冠耳;贝勒、贝子、一二品大员执事人,绿袍无花;品官执事乐人,青袍,束缘绿红布带,帽安裹锡木管插绿翎(近来率用红翎红木管)。
按近来贝勒、贝子、一二品大员执事人,多用绿布衣,画团花,非制也。
◎文武互用
八旗官员,文武皆有互迁之阶,汉籍官员则否,然亦未尝全无也。汉武臣改文者:如顺治年,宋荦由侍卫改通判,历官巡抚;李国英由总兵改四川巡抚,升总督;胡章由总兵改山东右布政使;王肇春、黄明均由游击改知府。康熙中,赵良栋由提督授川陕总督兼将军;梁鼐由提督改浙闽总督。雍正中,岳钟琪由提督授川陕总督;韩良辅由广西提督改巡抚;刘世明由提督改巡抚,升闽浙总督;马会伯由四川提督改巡抚,擢兵部尚书。道光中,杨遇春由提督授陕甘总督。同治三年,杨岳斌由提督授陕甘总督。其以文臣改武者:顺治中,朱衣客由庄浪道参议改四川总兵;陈一炳由兵部侍郎、周卜世由总督仓场侍郎、刘兆麒以前浙闽总督,均改都督、同知、佥事等衔,充山西、山东、直隶等处援剿提督。嘉庆中,刘清以山东运使授登州总兵。同治二年,张曜由河南布政使改总兵。三年,余承恩由直隶广平知府保开缺道员,特旨改以总兵用。此外,乾、嘉八十余年文武互用者,不知凡几,容续搜考增入。
又有由文改武、由武复改文者:咸丰年,安徽巡抚彭玉麟开缺以提督候补,旋授兵部侍郎。
◎黄缰紫缰
皇子、亲郡王,例用黄缰(凡用黄缰者,轿绊车︼,一切器用套,皆用黄色)。蒙古王须特赏方许用。贝勒、贝子、入八分镇国公,用紫缰。其余大臣,须特赏方准用。
◎笔帖式
笔帖式为文臣储材之地,是以将相大僚,多由此途历阶。清语称笔帖式曰笔特赫式,大学士曰笔特赫达(读平声)。称翰林院曰笔特赫衙门,盖皆文学之称也。天命年,文馆大学士俱加巴克什之号。天聪五年七月,谕曰:文臣称巴克什者,俱停止,均称笔帖式;如本赐名巴克什者,仍其名。此笔帖式设官之制也。
国初都沈阳时,未备文学翰林之职,凡制诰簿籍,皆笔帖式司之,其阶级有五品、六品,七、八、九品分别,以比于学士编检。至雍正午间,各部院尚有六品笔帖式。今惟内府、理藩院有六品委署主事,即六品笔帖式之遗意也。
天聪三年四月,命巴克什(谙习文学之称)。达海同笔帖式刚林等(刚林后官大学士)翻译汉字书籍,笔帖式吴巴什等四人记注本朝政事。雍正年,笔帖式仍转翰林编修等官。今则职视丞簿,惟内升主事、外补府贰而已。惟满洲进士、举人出身之笔帖式,可转赞善,犹存旧时体制。
国初,笔帖式亦奉皇华之役,道光初年,仅存有赉颁制诰之差,今亦停矣。康熙四年,奉上谕曰:“朕前遣侍卫至铁索桥挂匾,还京回奏,彼处督抚馈银六千两。夫一侍卫而费用至此,则凡部院司员、笔帖式等差遣往来,又不知如何矣。”揆度当日情形,笔帖式一官,卑于侍卫,其权要声势,应重于侍卫矣。
◎八分公
宗室公爵,有入八分、不入八分之称。或言入八分者,如汉魏九锡之赐,今则曰宝石顶戴,曰双眼花翎,曰府邸,曰官属,曰团龙黼服,曰朝马,曰紫缰,曰豹尾枪,皆非不入八分公所得服用之具,故曰入八分公。沿说以来,莫知其误。谨按《会典》注:天命间,立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各置官属,朝会燕飨,皆异其礼,锡赉必均,是为八分。天聪以后,宗室内有特恩封公及亲王余子授封,皆不入八分,其封至贝子降袭者,准入八分云云。今恩封王爵,其适世子替袭贝勒贝子递降为入八分镇国公罔替,余子初封不入八分公,嫡系递降至奉恩将军,馀子递降至四品宗室。是八分之名,盖言得预朝政之称,非章服之荣也。
◎大堂
各部尚书称正堂,侍郎称左右堂。都察院不设都御史,首座者为左都御史,既不能称正堂,又不欲称左堂,以淆于左副都御史,故变称曰大堂。今人不解此意,误以大堂尊于正堂,往往称尚书亦曰大堂,非也。
◎中堂
大学士满汉各二人,不以殿阁为序,有新拜者,同列具疏请定班次,而阶级相均,难别正佐,故皆称曰中堂。协办大学士,满汉无定员(近年皆置满汉各一员)。例以六曹尚书兼之,未便降称副佐,故亦曰中堂。或曰大学士多拜总理部务之命,于尚书位次之中。别设一座,故曰中堂,亦近似之。按王渔洋《池北偶谈》云,明纪大学士皆于翰林院上任,故院中设阁老公座于上,而掌院学士反居其旁,诸学士称阁老曰中堂,似即今人之所本也(今大学士上任仍在翰林院)。
◎翰林学士
内阁学士初定满洲、汉军为二品,顺治十五年,改五品兼三品礼部侍郎衔。翰林学士正五品兼衔为三品。内阁读学原三品,改五品兼常卿衔,雍正三年,停卿衔,定为四品。翰林读学初五品,后改四品。
内阁学士、翰林院学士,原隶内三院,非正卿比也。顺治十五年,改内三院为内阁,别置翰林院于外。又于诸学士中。置一掌印学士,秩正五品,兼三品礼部侍郎衔。其余学士皆正五品,不兼衔。十八年,仍复内三院,且并翰林于内矣。康熙九年,复设翰林衙门,其学士品级与内阁同,均为大学士所统。故至今大拜者,皆至翰院上任,自学士以下均进见,称为阁师。后改掌印学士为掌院,仍以学士加礼部侍郎衔领之。自昆山徐相国、桐城张相国兼理掌院后,其体始尊。今虽升为二品,考其阶级,是以宰相六卿下摄二品文学之长也。
◎侍卫
国初,以八旗将士平定海内,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皆天子自将之军,爰选其子弟,命曰侍卫,用备宿卫侍从,视古羽林、虎贲、旅贲之职。一等侍卫六十人(职三品)。二等百五十人(职四品)。三等、四等共二百七十人(均五品)。蓝翎侍卫六十人,宗室一等侍卫九人,二等十八人,三等六十三人。每十人各设什长一人,协理事务班领共十二人(又设有班领、署班领名目,均于侍卫内择贤兼之),均统于领侍卫内大臣(每旗二人,共六人)。又设御前大臣(或三四人,或五六人,均无定员)。以王公勋戚大臣为之,位极尊崇,如汉魏前后将军之秩,职綦重焉。侍卫品级既有等伦,而职司尤有区别。若御前侍卫,多以王公、胄子、勋戚、世臣充之,御殿则在帝左右,从扈则给事起居,满洲将相多由此出。若乾清门侍卫,则侍从立于檐溜,扈跸则弧矢前驱,均出入承明,以示亲近。若大门侍卫,则宿卫禁闼,执戟明光。若汉侍卫(汉侍卫无定员,不在满洲额缺之内,武殿试后,候旨选充),则由武进士选充,不论其籍贯满汉,凡武甲出身者,概曰汉侍卫,年满后外转绿营,不更迁等内擢,与满洲、蒙古、汉军之选充锡赉者,固自不同也。又有上驷院司鞍、司辔侍卫二十七人。又有以侍卫之秩,别充尚茶、尚膳、上虞、鹰鹞房、鹘房、十五善射、善骑射、善鹄射,悉如古人侍中、给事之任,至善扑、善强弓两职,尤与内廷侍卫区别,几等于材官、武士之列矣。
按:明季有锦衣将军、大汉将军,皆为侍从宿卫之官。汉魏之太尉及五官中郎将,与今之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相似。
◎军士录用文职
古人才智宏达,不拘一隅,故文武共途,无所处而不当。讲学论道,至于孔子极矣。《礼经》曰,“我战则克”,是未尝不武也。且力能托关,捷能追兔,乘骑正射,伟然桓桓。若临阵克敌,斩将搴旗,如关壮缪、岳忠武、班超、杜预诸公盛矣。其词翰文章,斐然娓娓,不似唐宋而后习于武者昧于文,擅于文者耻于武也。我朝效法三代,八旗仕进之阶,不泥一辙,大臣故不判其文武。下至食饷弯弓之士,亦有文职之径,如骁骑校、护军、马甲选赞礼郎,若?百唐阿(清语作执事之称)、亲军、护军、马甲升笔帖式,蒙古护军校、骁骑校升补察哈尔等处游牧理事、员外郎、主事等缺,均存因材器使之意(旧例参领、佐领、轻车都尉推升京堂,云骑尉升郎中,骁骑校、护军校升员外郎,参领又外推藩臬两司,今皆久停矣)。
◎先后辈旧寅
今内阁、翰林院、礼部、都察院,论前后辈之礼最谨,虽官至九列,亦必呼先达为老前辈,按科分自称晚生、学生。御史称总宪,副宪曰台长,自称学生,官贵后则改称晚生,终身不易。若吏部之前后辈,一经出署,多置不论矣。国初吏部最重同寅前辈,虽贵,拜柬必具旧寅二字。顺治乙未散馆,安邱刘祚远补吏科给事中,引回避例改吏部主事,时孙文定(廷铨)已官户部侍郎,投刺不书旧谊,刘返其刺不受,文定逊谢而已。二百年以来,此风久寝。
◎满洲翰林不必科目
三代而还,至于汉晋,人材辈出,彬彬桓桓,无所谓之考试,无所谓之正途,无所谓之文武,无所谓之科目,故上马杀贼,下马草檄,不乏其材也。后世诈伪百出,始有考试;才局一隅,始分文武。工于文者自诡清高,勇于力者自甘鄙俗。每见历代开创,多重武功,故文臣有不侯之制;及天下晏安,又修文偃武,致有挽两石弓不如识一丁字之叹,皆两失也。我朝事法三代,国初八旗科目之制,或举或停,不甚专重,笔帖式、中书可转编修,部郎可升翰林学士。如尼满由笔帖式授编修,氵存至尚书;傅达礼以郎中授内院读学,迁翰林侍读学士,擢掌院学士;齐苏勒由官学生出身,尹泰笔帖式出身,均历官翰林侍读、侍讲、国子祭酒。凡此致身者,不胜枚举。自余束发以来,今四十余年,不由科目而历翰林者,未之得闻,不识改自何始。咸丰元年,尚书穆荫由军机候补五品京堂,诏授国子祭酒,一时举朝愕然,以为旷典。盖当事者老成凋谢,不知事溯成宪,非行创格。又康熙之世,纳腊性德以进士编修擢侍卫,其弟揆叙以侍卫擢翰林学士,文武易途而进,出于一门,益见不次用人之盛。
◎佐领
佐领秩四品,为管辖旗籍人丁亲切之官,凡户婚、田产、谱系、俸饷之考稽,咸有所责,如汉人之于牧令焉。旧制每佐领管三百人。其佐领之名目有四:若勋旧佐领,皆国初各部落君长,率属来归,授为佐领,仍统其众,爰及苗裔,世袭罔替;若世管佐领,皆国初携挈族党,倡义归诚,或功在?常,锡以户口,爰立佐领,奕叶相承,世亦弗替;若互管佐领,因其本族户少丁稀,合编两姓为一佐领,递世互袭,亦在勿替之列;若公中佐领,或世袭之家已绝,改为公中,或人户滋多,另编公中,或合庶姓之人,编为公中,皆以本旗不兼部务之世爵及二品以下、五品以上文武官员内简选兼任。从前佐领一官,极为尊重,由此而历显官者最多,如大学士尹文恪公(泰)以国子祭酒授锦州公中佐领,病免在家,寻于雍正元年起为内阁学士,证此可见其盛矣。现今只能备充侍卫,升参领,拣用绿营参游而已。惟科目出身之佐领,尚许备列五品京堂之选,抑亦不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