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卷五\黄瘅病方] 茵陈蒿汤

  (歌见长沙方歌括。)治谷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此汤主之。

  茵陈蒿栀子大黄男元犀按。太阴湿土也。阳明燥土也。经云。谷入于胃。游溢精气。其上输下转。藉脾气之为之阻而不利。故有寒热不食之病。经云。食入于阴。长气于阳。食即头眩心胸不安者。谷入于胃挟浊气以上干也。主以茵陈蒿汤者。茵陈禀冬令寒水之气。寒能胜热。佐以栀子味苦泻火。色黄入胃。挟大黄以涤胃肠之郁热。使之屈曲下行。则谷瘅之邪。悉从二便而解矣。

  [卷五\黄瘅病方] 硝石矾石散

  治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下热。因作黑瘅。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病也。腹满者难治。

  此散主之。

  硝石(熬黄。)矾石(烧。等分。)上二味为散。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黑。是其候歌曰身黄额黑(渐及一身之黄俱黑。)足如烘。腹胀(如水状。)便溏(便溏而色黑。)晡热丛徐忠可云。硝能散虚郁之热。为体轻脱而寒不伤脾。矾能却水。而所到之处邪不复侵。

  如纸气血阴阳汗下补泻等法毫不相涉。所以为佳。

  [卷五\黄瘅病方] 栀子大黄汤

  治酒瘅。心中懊或热痛者。此汤主之。

  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枳实(五枚。)豉(一升。)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歌曰酒瘅懊郁热蒸。大黄二两豉一升。栀子十四枳枚五。上下分消要顺承。

  元犀按。栀子、豆豉。彻热于上。枳实、大黄。除实去满于下。此所谓上下分消。顺承热气徐忠可云。因酒徒阴分大伤。故不用燥药以耗其津。亦不用渗药以竭其液。谓热散则湿不能

  [卷五\黄瘅病方] 桂枝加黄汤

  (见水气病。)治黄瘅病。但当利其小便。假令脉浮者。当以汗解之。宜此汤男元犀按。黄瘅症多由湿热内郁而成。为病在内也。郁在内者宜内解。故曰。但当利其小便。小便通则所郁皆去矣。假令脉浮者。病在肌表也。当外解。故曰。当以汗解之。桂枝汤解肌发表。加黄助之。以黄有发汗退黄之专长也。

  [卷五\黄瘅病方] 猪膏发煎

  治诸黄瘅病。

  猪膏(半斤。)乱发(如鸡子大三枚。)上二味。和膏中煎之。发消药成。分再服。病从小便出。(千金云。太医校尉史脱家婢黄病歌曰诸黄腹鼓大便坚。古有猪膏八两传。乱发三枚鸡子大。发消药熟始停煎。

  男元犀按。猪膏主润燥。发灰主通小便。故神农本草经有自还神化句最妙。谓发为血余。

  乃沈当惑物未车

  [卷五\黄瘅病方] 茵陈五苓散

  治黄瘅病。

  茵陈(十分。)五苓散(五分。)上二味和。先食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歌曰瘅病传来两解方。(表里两解。)茵陈末入五苓尝。五苓五分专行水。十分茵陈却退黄男元犀按。五苓散功专发汗利水。助脾转输。茵陈蒿功专治湿退黄。合五苓散为解郁利湿之散转

  [卷五\黄瘅病方] 大黄硝石汤

  治黄瘅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此汤。

  大黄黄柏硝石(各四两。)栀子(十五枚。)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硝更煮。取一升。顿服。

  歌曰自汗(表无邪也。)屎难(大便难。)腹满时。表和里实贵随宜。硝黄四两柏同数。

  十五男元犀按。黄瘅病湿热交郁。不得外通。今自汗出者。外已通也。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者。

  湿热栀

  [卷五\黄瘅病方] 小半夏汤

  (见痰饮。)治黄瘅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此汤主之。

  元犀按。伤寒论云。瘀热在里。身必发黄。此云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者。可知内无瘀热矣。

  盖喘满属中气虚弱。故曰不可除热。师恐后人误投寒剂伤中。故立小半夏汤以救误治也。用半又按。若中虚发黄者。余每用理中汤、真武汤等加茵陈蒿。多效。

  [卷五\黄瘅病方] 小柴胡汤

  (见呕吐。)治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此汤主之。

  男元犀按。呕者。胃气不和也。腹痛者。木邪犯胃也。小柴胡汤达木郁。和胃气。使中枢运

  [卷五\黄瘅病方] 小建中汤

  (见血痹虚劳。)治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男蔚按。此言土虚而现出黄色也。虚极者。宜补土之母。四逆辈可与间服。然单言男子。

  谓妇人血瘀发黄。尚有桃仁承气汤法也。苟属虚黄。亦宜以此汤加当归、益母叶之类也。

  [卷五\附方] 瓜蒂散

  (见宿食。校者按。宋本作瓜蒂汤。见病。)治诸黄。

  男元犀按。瓜蒂散。伤寒论三见。俱主胸中之病。金匮取之附治诸黄。何也。盖黄乃湿热相曰治

  [卷五\附方] 千金麻黄醇酒汤

  治黄瘅。

  麻黄(三两。)上一味。以美酒五升。煮取二升半。顿服尽。冬月用酒。春日用水煮之。

  歌曰黄瘅病由郁热成。驱邪解表仗雄兵。五升酒煮麻三两。春换水兮去酒烹。

  男元犀按。麻黄轻清走表。乃气分之药。主无汗表实症。黄瘅病不离湿热之邪。用麻黄醇酒黄发

  [卷五\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方]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歌见长沙方歌括。)治火邪者。此汤主之。

  桂枝甘草生姜大枣蜀漆牡蛎龙骨孙男心典禀按。举火邪冠于方首。示人治血先治火也。又恐治火专主寒滞之品。故拈出此方

  [卷五\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方] 半夏麻黄丸

  治心下悸者。此丸主之。

  半夏麻黄(各等分。)上二味末之。炼蜜为丸。小豆大。饮服三丸。日三服。

  歌曰心(下)悸都缘饮气维。夏麻等分蜜丸医。一升一降存其意。神化原来不可知。

  尤在泾云。半夏蠲饮气。麻黄发阳气。妙在作丸与服。缓以图之。则麻黄之辛甘。不能发越善变

  [卷五\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方] 柏叶汤

  治吐血不止者。此汤主之。

  柏叶干姜(各三两。)艾(三把。)上三味。以水五升。取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温再服。千金。加阿胶三两。亦佳。

  歌曰吐血频频不肯休。(久吐不止。凡一切寒温补泻之药服之殆尽矣。)马通升许溯源流。(热气伏藏于阴分。逼血妄行不止。马属火。取其通之同气以导之。)干姜三两艾三把。

  (二味温散。宣发其热使行阳分。则阴分之血无所逼而守其经矣。)柏叶行阴三两求。(柏叶抑前方歌括之小注颇详。毋庸再释。但愚每用前方。病家皆惊疑不能听。今拟加减法。用生侧以

  [卷五\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方] 黄土汤

  治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亦主吐衄。

  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炮)阿胶黄芩(各三两。)灶中黄土(半斤。)上七味。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歌曰远血先便血续来。半斤黄土莫徘徊。术胶附地芩甘草。三两同行血证该。(不仅治下王晋三云。金匮以下血先血后便为近血。明指脾络受伤。日渗肠间。瘀积于下。故大便未之胶远血干姜

  [卷五\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方] 赤小豆当归散

  (见狐惑。)治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此主之。

  男元犀按。肝为血海。气通胞中。主宣布之权。虚则失其权矣。曰先血后便者。肝失其统。不能下宣。致胞中之血渗入肛门也。近血者。胃接二肠。胞与肠前后。此之最近也。若胃肠受湿热。致伤其气。必通于胞中。而迫血妄行。赤小豆入心清热。解脏毒。当归入肝补虚散郁。能宣其血入于经隧也。

  [卷五\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方] 泻心汤

  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者。此汤主之。

  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歌曰火热上攻心气伤。(即心气不足。)清浊二道血洋洋。(火逼血从浊道出则为吐。

  血从蔚按。火邪盛而迫血。则错经妄行。血为心液。血伤无以养心。致心阴之气不足也。故曰心此一

  [卷五\呕吐哕下利方] 吴茱萸汤

  (歌见长沙方歌括。)治呕而胸满者。又主干呕。吐涎沫。头痛者。

  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受业林礼丰按。胸为阳位。旷若太空。呕而胸满者。阴邪占居阳位也。故重用生姜、吴萸之以

  [卷五\呕吐哕下利方] 半夏泻心汤

  (歌见长沙方歌括。)治呕而肠鸣。心下痞者。此汤主之。

  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甘草黄连长男蔚按。呕而肠鸣并无下利。心下痞不因误下。何以上下之阻隔若是。盖因饮停心下。

  上半其轻清上浮。以成化痞降逆之用耳。

  [卷五\呕吐哕下利方]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歌见长沙方歌括。)治干呕而利者。此汤主之。

  黄芩甘草芍药大枣生姜半夏男元犀按。太阳主开。少阳主枢。干呕者。少阳之邪欲从太阳之开而外出也。下利者。

  太阳交恐

  [卷五\呕吐哕下利方] 小半夏汤

  (见痰饮。)治诸呕吐。谷不得下者。此汤主之。

  犀按。胃主纳谷。谷不得下者。胃气虚寒也。呕吐者。饮随寒气上逆也。胃虚饮逆。非温不平。

  [卷五\呕吐哕下利方] 猪苓散

  治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此散主之。

  猪苓茯苓白术(各等分。)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歌曰呕余思水与之佳。(少与之余。以救其液。)过与须防饮气乖。(恐旧饮方去新饮复来

  [卷五\呕吐哕下利方] 四逆汤

  (歌见长沙方歌括。)治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此汤主之。

  附子干姜甘草男元犀按。呕与热为阴邪所迫。小便利与见厥。证属无阳。脉弱者。真脏虚寒也。用四逆汤

  [卷五\呕吐哕下利方] 小柴胡汤

  (歌见长沙方歌括。)治呕而发热者。此汤主之。

  柴胡半夏黄芩人参甘草生姜大枣男蔚按。呕而发热者。少阳表症也。表未解则内不和。故作呕也。阳明主肌肉。木邪忤土。

  [卷五\呕吐哕下利方] 大半夏汤

  治胃反呕吐者。此汤主之。

  半夏(二升。)人参(三两。)白蜜(一升。)上三味。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药。取二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

  歌曰从来胃反责(之)冲(脉上)乘。半夏二升蜜一升。三两人参劳水煮。(水扬二百四十遍元犀按。此方用水之多。取其多煮白蜜。去其寒而用其润。俾粘腻之性。流连于胃。不速下谈及于此。不能再三问难。便知其庸陋欺人。则不复与谈矣。膈咽之间。交通之气不得降者。

  亡之

  [卷五\呕吐哕下利方] 大黄甘草汤

  治食已即吐者。此汤主之。

  大黄(四两。)甘草(二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歌曰食方未久吐相随。(食已即吐。)两热冲来自不支。(胃素有热。食复入之。两热相冲。不停片刻而吐出。)四两大黄二两草。上从下取法神奇。

  蔚按。师云。欲吐者不可下之。又云。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下之。二说相反。何也。

  曰。病在上而欲吐。宜因而越之。若逆之使下。则愦乱矣。若既吐矣。吐而不已。是有升无尤在泾云。云雾出于地。而雨露降于天。地不承则天不降矣。可见天地阴阳同此气机。

  和则多及呕吐

  [卷五\呕吐哕下利方] 茯苓泽泻汤

  治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此汤主之。

  茯苓(半斤。)泽泻(四两。)甘草桂枝(各二两。)白术(三两。)生姜(四两。)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内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外台。

  治消歌曰吐方未已渴频加。(与吐后渴为欲愈者不同。亦与猪苓散症未吐而先渴者不同。)苓水。

  徐忠可云。此方于五苓散中去猪苓者。以胃反证水从吐出。中无水气而渴也。加生姜、甘草

  [卷五\呕吐哕下利方] 文蛤汤

  治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

  文蛤石膏(各五两。)麻黄甘草生姜(各三两。)杏仁(五十粒。)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即愈。

  歌曰吐而贪饮证宜详。文蛤石膏五两量。十二枣枚杏五十。麻甘三两等生姜。

  元犀按。水虽随吐而去。而热不与水俱去。故贪饮不休。与思水者不同。方中麻黄与石膏并主微

  [卷五\呕吐哕下利方] 半夏干姜散

  治干呕吐逆。吐涎沫者。此散主之。

  半夏干姜(各等分。)上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匕。浆水一升半。煮取七合。顿服之。

  歌曰吐而干呕沫涎多。(惟不胸满不头痛。与吴茱萸汤证不同。以虚有微甚。邪有高下之(小半夏

  [卷五\呕吐哕下利方] 生姜半夏汤

  治病患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无奈者。此汤主之。

  半夏(半升。)生姜(汁。一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

  歌曰呕哕都非喘又非。(似呕之状不似呕之有物。似哕之有声不似哕之连声。似喘之气逆一升(参)与吴茱萸之降浊。干姜之温中不同。盖彼乃虚寒上逆。此乃客邪搏饮也。方即小半夏汤。不用姜而用汁者。以降逆之力少。散结之力多也。

  [卷五\呕吐哕下利方] 橘皮汤

  治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此汤主之。

  橘皮(四两。)生姜(半斤。)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下咽即愈。

  歌曰哕而干呕厥相随。气逆于胸阻四肢。(干呕非胃反。厥非无阳。乃气逆于胸不行于四元犀按。金匮论哕。与方书不同。专指呃逆而言也。

  [卷五\呕吐哕下利方] 橘皮竹茹汤

  治哕逆者。此汤主之。

  橘皮(二斤。)竹茹(二升。)大枣(三十枚。)生姜(半斤。)甘草(五两。)人参(一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歌曰哕逆因虚热气乘。一参五草八姜胜。枣枚三十二斤橘。生竹青皮(即竹茹也。)刮二升犀按。浅注已详。方义不再释。金匮以呃为哕。凡呃逆证。皆是寒热错乱。二气相搏使然。故方中用生姜、竹茹。一寒一热以祛之。人参、橘皮。一开一阖以分之。甘草、大枣。

  奠安中土。使中土有权。而哕逆自平矣。此伊芳圣经方。扁鹊丁香柿蒂散。即从此方套出也。

  [卷五\呕吐哕下利方] 四逆汤

  (见上。)治下利后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卷五\呕吐哕下利方] 桂枝汤

  (见妇人妊娠病。)

  [卷五\呕吐哕下利方] 大承气汤

  (见痉病。)治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宜之。治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此汤。治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此汤。治下利已瘥。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宜此汤。

  [卷五\呕吐哕下利方] 小承气汤

  (歌解见长沙方歌括。)治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此汤。

  大黄枳实浓朴

  [卷五\呕吐哕下利方] 桃花汤

  (歌解见长沙方歌括。)治下利便脓血者。宜此汤赤石脂干姜粳米

  [卷五\呕吐哕下利方] 白头翁汤

  (歌解见长沙方歌括。)治热利下重者宜之。

  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

  [卷五\呕吐哕下利方] 栀子豉汤

  (歌解见长沙方歌括。)治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此主之。

  栀子香豉

  [卷五\呕吐哕下利方] 通脉四逆汤

  (歌解见长沙方歌括。)治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此主之。

  附子干姜甘草

  [卷五\呕吐哕下利方] 紫参汤

  治下利肺痛者。此汤主之。

  紫参(半斤。)甘草(三两。)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参。取二升。内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温三服。

  歌曰利而肺痛是何伤。浊气上干责胃肠。(肺与大肠相表里。)八两紫参三两草。通因通用男蔚按。肺为华盖。诸脏之气皆上熏之。惟胃肠之气下降而不上干于肺。故肺为清肃之脏而主以受益

  [卷五\呕吐哕下利方] 诃黎勒散治气利者。此散主之。

  诃黎勒(十枚。)上一味为散。粥饮和。顿服。

  歌曰诃黎勒散涩肠便。气利还须固后天。十个诃黎煨研末。调和米饮不须煎。

  男元犀按。气利者。肺气下脱。胃肠俱虚。气陷屎下。急用诃黎勒涩肠胃以固脱。又用粥饮

  [卷五\附方] 千金翼小承气汤

  (见上。)治大便不通。哕数谵语。

  [卷五\附方] 外台黄芩汤

  治干呕下利者。

  黄芩人参干姜(各三两。)桂枝(一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

  歌曰干呕利兮责二阳。(太阳阳明递相传也。)参芩三两等干姜。桂枝一两半升夏。枣十二男元犀按。此即小柴胡汤变法。方中以桂枝易柴胡。以干姜易生姜。去甘草是也。太阳病不分阴以和

  [卷五\疮痈肠痈浸淫病方] 薏苡附子败酱散

  治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

  内有痈脓。此散主之。

  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败酱(五分。)上三味。杵为散。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小盒饭下。

  歌曰气血凝(内)痈阻外肤。(气血为内痈所夺。不荣于外。其身甲错。言如鳞甲之交错也。)腹皮虽急按之濡。附宜二分苡仁十。败酱还须五分驱。

  王晋三云。心气抑郁不舒。则气结于小肠之头。阻传道之去路而为痈肿。即内经所谓脏不容以附子。一开手太阳小肠之结。一化足太阳膀胱之气。务令所化之毒。仍从水道而出。精微之奥。岂庸浅者所能推测耶。

  [卷五\疮痈肠痈浸淫病方] 大黄牡丹汤

  治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

  者脓未成。可下之。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此汤主之。

  大黄(四两。)牡丹(一两。)桃仁(五十个。)冬瓜仁(半升。)芒硝(三合。)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数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

  当歌曰肿居少腹(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大肠痈。黄四牡丹一王晋三云。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痈者。肺气下结于大肠之头。其道远于上。其位近于下。治肺润肠。不过瓜子一味而已。服之当下血。下未化脓之血也。若脓已成形。肉已坏。又当先用排脓散及汤。故原文云。脓已成。不可下也。

  [卷五\疮痈肠痈浸淫病方] 王不留行散

  治金疮病。

  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采。)蒴细叶(十分。七月七日采。)甘草(十八分。)桑干姜(二分。)芍药(二分。)右九味。王不留行、蒴、桑皮三味烧灰存性。各别杵。筛合。治之为散。服方寸匕。

  小疮歌曰金疮诹(吉日按春秋而)采不留行。桑蒴同(王不留)行(按时而取三物各)十分明。

  尤在泾云。金疮经脉斩绝。营卫阻弛。治之者必使经脉复行。营卫相贯而后已。除烧灰外元犀按。金刃伤处。封固不密。中于风则疮口无汁。中于水则出青黄汁。风则发痉。水则湿烂成疮。王不留行疾行脉络之血灌溉周身。不使其湍激于伤处。桑根皮泄肌肉之风水。

  蒴叶释名接骨草。渗筋骨之风水。三者皆烧灰。欲其入血去邪止血也。川椒祛疮口之风。

  浓朴燥刀痕之湿。黄连退肌热。芍药散恶血。干姜和阳。甘草和阴。用以为君者。欲其入血退肿生肌也。风湿去。阴阳和。疮口收。肌肉生。此治金疮之大要。

  [卷五\疮痈肠痈浸淫病方] 排脓散

  枳实(十六枚。)芍药(六分。)桔梗(二分。)上三味。杵为散。取鸡子黄一枚。以药散与鸡黄相等。揉和令相得。饮和服之。日一服。

  歌曰排脓散药本灵台。(内经谓先师歃血而盟者是。)枳实为君十六枚。六分芍兮桔二分。鸡黄一个简而该。

  元犀按。枳、桔行气滞。芍药通血滞。从气血以排之。人所易知也。妙在揉入鸡子黄一枚。取有情之物以养心脾之阴。则排之之法独得其本也。

  [卷五\疮痈肠痈浸淫病方] 排脓汤

  甘草(二两。)桔梗(三两。)生姜(一两。)大枣(十枚。)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温服五合。日再服。

  歌曰排脓汤与散悬殊。一两生姜二草俱。大枣十枚桔三两。通行营卫是良图。

  元犀按。方中取桔梗、生姜之辛。又取大枣、甘草之甘。辛甘发散为阳。令毒从阳化而出。排之之妙也。

  [卷五\疮痈肠痈浸淫病方] 黄连粉

  (方未见。)治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浸淫疮。此粉主之。

  歌曰浸淫疮药末黄连。从口流肢顺自然。若起四肢流入口。半生常苦毒牵缠。

  元犀按。浸淫疮系传染之疾也。从口起流向四肢者。毒瓦斯外出也。故曰可治。从四肢起流来为末。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