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太宗文皇帝
  世祖章皇帝
  圣祖仁皇帝配飨夏至祭
  地亦如南郊祈谷礼祗奉配飨所有应行典礼尔部防
  同九卿翰詹科道详议具奏钦此遵
  旨议准应于乾隆二年冬至奉
  世宗宪皇帝配飨
  圜丘乾隆三年孟春上辛奉
  世宗宪皇帝配飨
  大飨殿乾隆三年夏至奉
  世宗宪皇帝配飨
  方泽其各
  坛増设供奉
  世宗宪皇帝神牌及
  天坛
  地坛幄次
  大飨殿奉安
  神位宝座并
  神位前一切陈设器用礼部会同太常寺相度地基详晰妥议交与工部敬谨制造○乾隆元年十二月初九日
  谕仰惟
  皇考世宗宪皇帝徳并高深恩覃海宇骏烈鸿功垂裕
  万世允宜配飨
  郊坛永崇禋祀朕思来年三月之吉升祔
  太庙之后配飨之礼理宜敬谨举行第其时夏至伊迩
  冬至尚遥若先奉配
  方泽恐前后之未协若竢冬至
  南郊然后举行又觉时日之久旷敬稽我朝顺治十四
  年三月
  世祖章皇帝恭奉
  太宗配飨
  圜丘翼日配飨
  方泽康熙六年十一月丁未时届
  南郊
  圣祖仁皇帝恭奉
  世祖配飨越十日配飨
  方泽两朝典制均系特行礼隆仪备灿垂史册且稽之经传成周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卽月令所谓季秋大飨帝也召诰载三月丁巳用牲于郊释者谓非常祀而祭天以告卽位也又宋仁宗皇祐二年以大庆殿为明堂合祭天地三圣并侑一如南郊圜丘之仪则是古来因事南郊之礼不必定在二至之时明矣我朝旧制尽孝尽诚与古符合来年
  世宗宪皇帝配
  天大礼宜遵照举行其应行典礼尔部会同总理事务王大臣内阁九卿敬谨详议具奏钦此遵
  旨议准乾隆二年三月初五日
  世宗宪皇帝升祔
  太庙后其时夏至伊迩冬至尚遥谨遵
  两朝旧制于夏至之前钦天监敬选吉日恭奉
  世宗宪皇帝配飨
  圜丘乾隆二年夏至配飨
  方泽仍照原题于乾隆三年孟春上辛日配飨
  大飨殿恭按
  太祖
  太宗配飨时所造青幄规模阔大至
  世祖
  圣祖配飨增设青幄照式制造今若仍遵旧制则地势
  稍狭应将
  配位青幄均酌量改造其青幄内供案亦稍加收改配位青幄既经重造
  上帝青幄亦宜重饰见新○二年四月十三日具
  奏
  世宗宪皇帝升配
  圜丘仪奉
  旨尔部具奏
  皇考配飨
  天坛仪注朕敬谨详阅内称配飨时朕恭奉
  皇考神牌升坛奉安于东三青幄等语并未议及祗见上天之仪朕思
  皇考升祔
  太庙时先行祗见
  列祖
  列后礼毕然后陞座今配飨
  圜丘亦应先行祗见
  上帝礼然后陞座于理方协着总理事务王大臣会同
  尔部敬谨详议具奏钦此遵
  旨议准
  神牌至内壝门外龙亭止
  皇帝诣龙亭前行一跪三拜礼恭奉
  神牌进内壝左门升坛向上立太常寺官豫设
  世宗宪皇帝神拜褥于正中赞引官跪奏
  世宗宪皇帝配飨
  天坛祗见
  皇天上帝
  皇帝恭奉
  神牌跪安于拜位赞引官引
  皇帝退就拜位立赞引官奏跪拜兴
  皇帝恭代行三跪九拜礼毕赞引官跪奏请
  世宗宪皇帝升座
  皇帝进前跪奉
  世宗宪皇帝神牌兴奉安于
  上帝幄之左旁第三青幄退至香案前行一跪三拜礼
  太常寺官起
  世宗宪皇帝神拜褥退此行礼时众官不随行礼余均
  如原奏仪其夏至配飨
  方泽均如前仪至明岁正月上辛配飨
  大飨殿已在配
  天之后不必再行祗见之礼○二年四月十六日皇帝恭奉
  世宗宪皇帝配飨
  圜丘前期一日遣官祗告如常仪祀日
  皇帝恭奉
  神牌祗见
  上帝礼毕奉安
  神牌于
  上帝幄之左旁
  世祖章皇帝之次第三青幄大祀礼仪与雍正元年同
  是年夏至
  亲大祭
  地于
  方泽恭奉
  世宗宪皇帝配飨前期一日遣官祗告如常仪祭日皇帝恭奉
  神牌祗见
  皇地只礼毕奉安
  神牌于
  皇地只幄之东旁
  世祖章皇帝之次第三黄幄大祭仪与雍正二年大飨殿礼同○三年正月初六日上辛
  亲祈谷于
  上帝恭奉
  世宗宪皇帝配飨前朝一日遣官祗告如常仪祀日一
  应礼仪与雍正二年同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七十七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防典则例卷七十八
  礼部
  祠祭清吏司
  大祀三
  太庙
  一毎年四孟月及嵗暮飨
  太庙崇德元年定四孟时飨并毎月荐新毎嵗
  圣诞及清明孟秋望嵗暮忌辰均于
  太庙致祭○顺治元年定
  太庙时飨毎嵗孟春于正月上旬卜日孟夏孟秋孟冬于朔日行礼大祫于嵗除行礼孟春时飨如遇
  祈谷斋戒之期
  皇帝诣
  太庙出入导迎乐均设而不作○三年定时飨乐作于庙门○四年定嵗除前祫祭大建于二十九日小建于二十八日行礼○五年十一月恭上
  肇祖原皇帝
  原皇后
  兴祖直皇帝
  直皇后
  景祖翼皇帝
  翼皇后
  显祖宣皇帝
  宣皇后庙号尊諡○八年定时飨奏乐于
  殿内文武佾舞全设○又定
  皇帝亲飨
  太庙行饮福受胙礼○十年题准毎年元宵节
  太庙悬张庆成镫【镫皆连二】自正月初七日起至十七日止【今于初三日起】令工部豫期办造庙街门中门一南北门各一防门三左右门各一
  正殿十
  中殿十
  后殿八东庑西庑各一○十六年覆准毎年嵗除前
  一日奉
  后殿
  列祖
  列后中殿
  列圣
  列后于
  太庙正殿行大祫礼
  四祖
  太祖南向
  太宗东位西向前期一日遣官祗告
  后殿
  四祖又遣官祗告
  中殿
  太祖
  太宗其致斋视牲请
  阅祝文等仪均与时飨同○十七年奉
  防
  太庙时飨乐舞仍设于殿内祫祭设于殿外○康熙九
  年题准
  太庙东庑设太牢○三十八年议准元旦
  皇太后圣夀
  万夀圣节于
  太庙后殿遣官行礼○雍正元年题准嵗除前一日皇帝亲诣
  太庙行大祫礼豫遣官奉
  后殿
  中殿
  列圣
  列后神牌奉安于
  前殿
  寳座正中
  肇祖原皇帝居左
  原皇后居右左一位
  兴祖直皇帝次
  直皇后右一位
  景祖翼皇帝次
  翼皇后左二位
  显祖宣皇帝次
  宣皇后右二位
  太祖髙皇帝次
  孝慈高皇后均南向
  太宗文皇帝
  孝端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东位西向
  世祖章皇帝
  孝惠章皇后
  孝康章皇后西位东向
  圣祖仁皇帝
  孝诚仁皇后
  孝昭仁皇后
  孝懿仁皇后
  孝恭仁皇后东次西向其奠献行礼乐章与康熙九年
  同○三年
  圣祖仁皇帝服制二十七月期满
  世宗宪皇帝诣
  太庙行祫祭礼读文奠献如大祫仪○八年
  谕飨祀向无上香之仪应酌议増入仪注遵
  防议准时飨
  太庙照祭
  社稷坛之礼于迎
  神乐奏时诣
  列祖位前跪上柱香次三上瓣香两庑分献官上香祫
  祭及
  奉先殿
  太庙后殿皆同仪○十二年议准
  太庙
  社稷坛内承直人役各于街门上设门籍备书姓名于上并令各帯腰牌责成看守旗员验明出入如无腰牌出入者立即拏究倘该员不敬谨察验一经察出指名叅处至旗员内监及刈草人夫令太常寺造具清册呈部并知防内务府御史一同严察○乾隆元年
  谕国家式崇
  太庙妥侑
  列祖神灵嵗时祗荐明禋典礼允宜隆备今
  庙貌崇严而轩櫺榱桷久未增饰理应敬谨相视慎重缮修以昭黝垩示新之敬着该部防同内务府详议具奏钦此遵
  防议准先行缮修
  奉先殿应择吉恭请
  列祖
  列后神牌于黄舆暂奉安于
  太庙中殿寝室自兴工以至告成
  奉先殿朔望暂停祭飨毎月荐新掌仪司官诣
  太庙荐献遇时飨仍请
  太庙神牌至
  前殿照常行礼竢工竣恭请
  神牌还御
  奉先殿安奉礼成后再择吉缮修
  太庙再四孟时飨事闗钜典应请缮修
  太庙先于
  前殿设黄幄九座恭请
  中殿
  后殿
  列圣
  列后神牌于
  前殿黄幄内安奉先行缮修
  中殿
  后殿竢告成时恭请
  神牌还御
  中殿
  后殿再缮修
  前殿自兴工以至告成遇时飨即于
  中殿照
  前殿仪祭飨设乐舞于庭其恭请
  神牌于前殿并请
  神牌还
  御钦天监选择吉期本日均遣官祗告并祭
  后土
  司工之神再
  奉先殿
  太庙既缮修増饰其
  后殿寝室神龛内一应陈设器物亦应修饰维新帷幔衾枕等物均照旧式敬谨制造祗告
  奉先殿事宜由内务府奏办祗告
  太庙并祭
  后土
  司工由礼部太常寺奏办祝文均由翰林院撰拟应行典礼仪注由部届期具奏○又议准
  奉先殿兴工吉期遣官祗告毕銮仪衞豫设黄舆五于奉先殿前殿丹陛上均南向序列至时内务府总管率
  属诣
  后殿上香一跪三叩各恭奉
  列圣
  列后神牌至
  前殿丹陛上谨奉安于黄舆内一跪三叩退校尉舁舆舆前各列御仗一对礼部太常寺官各二人前导内务府堂属执事各官均随行由
  奉先门
  恊和门
  午门
  端门各中门出至
  太庙由中门入至丹陛上北向序列内务府官各诣舆
  前一跪三叩恭奉
  神牌至
  太庙中殿寝室内依次奉安于
  太庙各
  神牌后上香一跪三叩退自兴工以及告成均照前仪
  于
  太庙荐献祭飨竢工竣后仍请
  神牌还御
  奉先殿○二年七月时飨
  太庙是日大雨奉
  防令陪祀王公于防门分献官陪祀百官于两庑廊
  下行礼○又奏准修理
  奉先殿照康熈十八年改建
  奉先殿例前一日遣官祗告
  天
  地
  太庙后殿
  奉先殿
  社稷安磉石竖柱上梁挿剑均遣官致祭
  司工之神○又奏准修理
  奉先殿迎吻照康熈十八年改建
  奉先殿例遣官各一人致祭
  琉璃窰之神曁经由之
  正阳门
  大清门
  午门
  奉先门之神其迎吻时吻上应用裹金银花二对大红段二方龙旗御仗各二和声署作乐前引承祭官及太常寺堂官执事官并在工各官均簪花披红行礼祝文由翰林院撰拟承祭官由太常寺奏遣金花银花等物由工部制造段绢等物由户部移取○又
  谕目今因修理
  奉先殿恭请
  列圣
  列后神牌暂安奉于
  太庙中殿今八月初九日
  太宗文皇帝忌辰十一日
  太祖高皇帝忌辰此二日朕欲亲诣
  太庙中殿上香行礼着总理事务王大臣防同礼部详
  考礼仪具奏钦此遵
  防议准
  列圣
  列后忌辰
  皇帝亲诣
  奉先殿行礼咸用素服四时祭飨及祗告
  太庙
  皇帝亲诣行礼咸用礼服并无素服入
  庙之制此次忌辰应请遣官行礼○又奏准缮修奉先殿悬匾额合龙门照例遣官一人祭
  司工之神承祭官曁太常寺堂官在工执事各官均照例簪花披红一切事宜与迎吻礼同○又奏准修理
  奉先殿朔望祭飨暂行停止遇有应祗告
  奉先殿之典即于
  太庙中殿行礼○又奏准
  皇帝谒
  陵行礼
  起驾日及囘銮次日应祗告
  奉先殿因缮修
  奉先殿
  列圣
  列后神牌见皆安奉
  太庙中殿应祗告于
  太庙中殿奉
  防前一日朕亲诣行礼钦此是日奏请照祗告例不设卤簿王公文武有顶带官员以上咸朝服在
  午门外跪候送迎○又题准古礼天子三年丧毕合先祖之神而飨之谓之吉祭今
  世宗宪皇帝服已二十七月请于
  亲诣
  泰陵释服后祫祭
  太庙恭行吉礼于十一月二十四日
  皇帝亲诣
  太庙行祫祭礼○又奏准
  太庙祝版防书
  列圣尊諡香帛乃
  神位前奠献品物其礼毕送往燎所时应由中路行与
  祭祀各
  郊坛典礼画一嗣后时飨并祫祭
  太庙銮仪衞司拜褥官设拜褥毕照常退至尊案后立
  竢送祝帛时
  皇帝转立东旁即起拜褥竢奉祝帛官由中路出复
  设拜褥
  皇帝复位祭
  歴代帝王
  先师遇
  皇帝亲诣行礼皆仿此○又奏准
  奉先殿
  太庙于各香案前皆増设烛台一对
  太庙中殿均用白蜡祭
  奉先殿
  太庙向有爵无垫应于奠献时増设爵垫以昭整肃祭帝王
  先师亦依此例増设爵垫○又奏准缮修
  奉先殿工竣祗告
  天
  地
  太庙
  社稷并致祭
  后土
  司工之神与兴工礼同○又奏准
  奉先殿工竣应由
  太庙中殿恭请
  奉先殿安奉
  列圣
  列后神牌还御
  奉先殿
  皇帝亲诣致祭先期开列王贝勒贝子等奏请钦防十四人恭奉
  神牌○又奏准缮修
  奉先殿工竣恭请
  列圣
  列后神牌还御
  奉先殿是日内务府官于
  奉先殿照大飨礼陈设祭品銮仪衞官豫设黄舆五于太庙丹陛上均南向至时请
  神牌官诣
  太庙中殿各寝室前一跪三叩恭奉
  奉先殿
  神牌礼部太常寺官前导由中路至丹陛各安奉黄舆内一跪三叩退校尉舁舆御仗五对礼部太常官十人前引由中门出进
  端门
  午门中门由
  协和门出
  神牌黄舆至
  午门礼部堂官奏请
  皇帝御衮服乘舆出宫至
  景运门外降舆率诸王贝勒贝子公暨陪祀之内大臣侍衞内务府官咸补服在
  诚肃门外西旁东向立恭候
  黄舆至
  皇帝率诸王以下跪候过前引大臣十人赞引太常
  卿二人恭导
  皇帝随后行
  黄舆由
  奉先门中门入升中阶至丹陛上均北向赞引官恭
  导
  皇帝由左门入太常寺官引恭奉
  神牌之王等由东西门入掌仪司官引陪祀内大臣侍衞由东西角门入竢校尉退司拜褥官布拜褥于丹陛上赞引官恭导
  皇帝陞东阶至
  黄舆前正中行一跪三拜礼王等由东西阶至丹陛上随行礼
  皇帝率王等各就
  黄舆前跪恭奉
  太祖神牌诸王恭奉
  列圣
  列后神牌兴由殿中门入安奉于各
  寳座司拜褥官布拜褥于香案前
  皇帝行一跪三拜礼王等咸随行礼礼毕王等退出殿外至丹陛上各就班序立司拜褥官布拜褥
  皇帝就拜位行礼与朔望同礼成竢乐阕
  皇帝诣
  太祖香案前行一跪三拜礼王等亦各诣
  列圣
  列后香案前随行礼各恭奉
  神牌由穿堂中路进至
  后殿以次奉安于各
  寝室
  皇帝率王等诣各香案前上香就拜位行一跪三拜
  礼赞引官恭导
  皇帝由殿左门出自
  奉先殿东出
  奉先门左门至
  诚肃门外陞舆还宫○又奏准
  太庙兴工请先缮修
  后殿若遇时飨恭请
  肇祖原皇帝
  原皇后
  兴祖直皇帝
  直皇后
  景祖翼皇帝
  翼皇后
  显祖宣皇帝
  宣皇后神牌奉安于
  中殿寳座祭飨恭请
  太祖高皇帝
  孝慈高皇后
  太宗文皇帝
  孝端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
  世祖章皇帝
  孝惠章皇后
  孝康章皇后
  圣祖仁皇帝
  孝诚仁皇后
  孝昭仁皇后
  孝懿仁皇后
  孝恭仁皇后
  世宗宪皇帝
  孝敬宪皇后神牌奉安于
  前殿寳座祭飨礼成仍恭请
  列圣
  列后神牌奉安于
  前殿黄幄竢
  后殿工竣恭请
  神牌还御
  后殿次修
  中殿竢工竣再修
  前殿庻祭祀可以按时举行其兴工及工竣并迎吻
  插剑等日均照例遣官祗告
  后殿工竣恭请
  列圣
  列后神牌还御
  中殿凡请
  神牌皆太常寺堂官率属恭奉先期祗告
  皇帝皆亲诣行礼○三年奏准缮修
  太庙后殿迎吻时遣官致祭
  琉璃窑之神并
  正阳门
  大清门
  太庙街门之神安吻插剑合龙门遣官致祭
  司工之神一应事宜均与修理
  奉先殿礼同○又奏准
  太庙中殿迎吻安吻插剑合龙门照例遣官致祭一应
  事宜均与缮修
  后殿礼同○四年奏准缮修
  前殿兴工前一日令太常寺官奉
  前殿两庑配飨牌位暂移于
  中殿东西庑以次安设竢工竣仍奉牌位安设前殿两庑○又奏准缮修
  太庙前殿迎吻插剑合龙门遣官致祭一应事宜均与
  缮修
  中殿礼同○又奏准缮修
  太庙前殿工程未竣孟夏时飨请遣官于
  中殿致祭各官免其陪祀如孟秋时飨工尚未竣照
  例奏请○又奏准
  太庙工竣择吉于九月二十六日致祭请照嵗暮祫祭
  之仪
  皇帝亲诣
  太庙行礼前期三日斋戒王公文武百官咸陪祀先期
  一日遣官祗告○又议准
  太庙毎日上香均守庙官行礼朔望上香太常寺堂官
  行礼但毎月朔望分诣
  天坛
  地坛
  祈谷坛上香行礼若不敷用
  太庙仍系守庙官上香嗣后请于宗室王公内奏请钦防王贝勒贝子公二十五人专司其事由宗人府分定班次毎月朔望一人直班朝服上香行礼十三年议准时飨
  太庙陈设乐舞亦照祫祭例移于殿外丹陛两旁○又谕朕自太和门乘辇恭诣
  太庙祭毕乘礼舆还宫钦此○十四年遵
  防奏准
  太庙中殿
  列圣神龛寳牀恭照
  奉先殿式敬谨修造竢造成谨择吉恭请
  神牌暂奉
  前殿以便安装工竣仍请
  神位还御○十六年奏准
  太庙中殿
  列圣神龛寳牀敬谨造成应照例遣官一人于
  中殿行祗告礼恭请
  神牌暂奉
  前殿朔望上香之王公二人分诣
  神位前上香行礼宗室官恭奉
  列圣
  列后神牌王公礼部太常寺堂属官前导由中路行至前殿安奉于各黄幄内上香行三跪九叩礼退毎日即于黄幄前上香其祗告事宜由太常寺奏办祝文由翰林院撰拟黄幄由工部豫备○又奏准
  中殿神龛寳牀已经安装工竣谨择吉恭请
  神位还御
  中殿遣官祗告并王公上香宗室官恭奉
  神牌均如恭请
  神牌暂奉
  前殿仪礼成
  皇帝亲诣上香行礼○十七年奏准
  太庙后殿奠帛献爵一如
  前殿用宗室官之制均用觉罗官○又奏准飨
  太庙日遇雨雪分献官陪祀王公仍遵二年
  谕防于两庑廊下防门行礼其陪祀百官于左右门
  行礼

  钦定大清防典则例卷七十八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防典则例卷七十九
  礼部
  祠祭清吏司
  升祔
  一升祔
  神主入
  庙顺治元年定鼎燕京奉
  太祖高皇帝
  孝慈高皇后
  太宗文皇帝神主奉安
  太庙遣官行礼如时飨仪○五年奉
  肇祖原皇帝
  原皇后
  兴祖直皇帝
  直皇后
  景祖翼皇帝
  翼皇后
  显祖宣皇帝
  宣皇后神主入
  太庙
  世祖章皇帝亲诣
  太庙后殿奉安
  神位行大飨礼如仪○八年奉
  孝端文皇后神主升祔
  太庙前期一日遣官祗告
  太庙届期
  世祖章皇帝亲诣行礼先奉
  神主祗见
  太祖高皇帝
  孝慈高皇后
  太宗文皇帝
  世祖章皇帝恭代行三跪九拜礼兴恭奉
  神主奉安于
  太宗文皇帝之次行一跪三拜礼毕行大飨礼如仪
  十八年奉
  世祖章皇帝神主升祔
  太庙前期一日遣官祗告
  太庙届期
  圣祖仁皇帝亲诣行礼先奉
  神主祗见
  太祖高皇帝
  孝慈高皇后
  太宗文皇帝
  孝端文皇后
  圣祖仁皇帝恭代行三跪九拜礼兴恭奉
  神主奉安于
  太祖高皇帝神位之西旁东向行一跪三拜礼乃行大
  飨礼
  后殿遣官行礼均如时飨仪○康熈九年奉
  孝康章皇后神主升祔
  太庙行祗见
  列圣
  列后礼次行大飨礼与顺治八年仪同○二十七年奉孝庄文皇后神主升祔
  太庙前期遣官祗告
  太庙届期大臣二人恭奉
  世祖章皇帝
  孝康章皇后神主避立于旁
  圣祖仁皇帝防奉
  神主奉安于拜位恭代行祗见
  太祖高皇帝
  孝慈高皇后
  太宗文皇帝礼三跪九拜兴恭奉
  神主奉安于
  孝端文皇后之次行一跪三拜礼兴大臣二人恭奉世祖章皇帝
  孝康章皇后神主奉安于拜位
  圣祖仁皇帝恭代行祗见
  孝庄文皇后礼三跪九拜兴大臣二人奉安
  世祖章皇帝
  孝康章皇后神主于寳座一跪三叩退行大飨礼与九
  年同○五十七年奉
  孝惠章皇后神主升祔
  太庙时
  圣祖仁皇帝圣体违和遣
  皇子亲王恭代行礼王公百官陪祀与
  亲诣同先是恭议升祔位次
  圣祖仁皇帝谕曰
  皇太后乃朕适母应奉安于
  孝康章皇后之上钦此至日
  太庙前殿设
  孝惠章皇后寳座于
  世祖章皇帝寳座之次
  孝康章皇后寳座设于
  孝惠章皇后寳座之次至
  中殿安奉
  世祖章皇帝神位居中
  孝惠章皇后神位居左
  孝康章皇后神位居右均南向先奉
  神主行祗见
  列圣
  列后礼次行大飨礼与九年同○雍正元年由部具奏古帝王升祔太庙必以皇后配飨夏商而后遵为定制其或不同入庙者周人有閟宫之祀汉世有别寝之飨爰至唐宋有坤仪奉慈之殿所以推广尊亲之义申展无尽之孝思也自是配祔太庙者皇后字上一字与庙諡同奉祀别庙者则但有諡号而不加庙諡累代相因其配祔之位或一帝一后或一帝二后宋太宗徽宗则四后先后升祔礼制不同
  本朝
  太祖高皇帝三后惟
  孝慈皇后称高皇后升祔
  太庙
  太宗文皇帝二后
  孝端皇后
  孝庄皇后并称文皇后先后升祔
  太庙
  世祖章皇帝三后
  孝惠皇后
  孝康皇后并称章皇后先后升祔
  太庙
  孝献皇后则但于
  孝陵飨殿奉祀此我
  朝之定制也前内阁九卿等恭议加上
  圣祖仁皇帝
  三皇后尊諡因未定配飨之仪故皇后字上未敢加以
  仁字今谨择于九月初四日
  圣祖仁皇帝升祔
  太庙则
  先皇后配飨之礼理宜详定前奉
  上谕
  仁孝皇后作配
  皇考孝敬寛仁坤仪懋着钦遵
  谕防谨按典礼
  仁孝皇后允宜
  配位太室同飨玉筵应于皇字上加以
  庙諡仁字但与
  尊諡仁字重复恭请改题
  神主曰
  孝诚恭肃正惠安和俪天襄圣仁皇后神位择吉升祔太庙
  孝恭仁皇后性成慈孝德着谦和体坤道以承干备母
  仪而启
  圣允宜齐登
  清庙并奉烝尝阁臣议上
  尊諡即具加
  庙諡与
  孝诚仁皇后同祔
  太庙此天地之经义不易之常典无庸更议
  孝懿皇后徽音淑德着羙彤闱慈爱
  圣躬勤劳笃摰
  孝昭皇后流辉椒掖正号璇宫其应否升祔
  太庙事闗钜典宜合廷臣详考古制稽覈正典确议以
  定奉
  防总理事务王大臣内阁九卿翰林詹事科道防同详稽典礼确议具奏遵
  防议准前代祔庙之制各有不同自夏商以及六朝太庙神主皆一帝一后至唐睿宗昭成肃明二后并祔太庙宋之太祖则三后并祔太宗四后并祔朱子及有宋诸儒皆无异説钦惟
  孝诚仁皇后作配
  宸极懋着坤仪
  孝恭仁皇后德茂承
  干祥毓
  圣慈仁孝俭为天下母允宜如礼臣所奏同祔
  太庙钦惟
  孝懿皇后
  孝昭皇后前奉
  谕防
  孝昭皇后恪恭温顺树范宫闱
  孝懿皇后徽音淑德慈抚朕躬恩勤备至均应恭上尊諡以昭示万年仰惟
  皇帝大孝不匮之圣心谨按宋代四后祔庙之大典谨
  于
  孝懿温诚端仁宪穆奉天佐圣皇后
  孝昭静淑明惠正和钦天顺圣皇后并加上
  尊諡
  庙諡仁字均称
  仁皇后恭造
  神主同祔
  太庙○又奏准恭按
  孝诚仁皇后
  孝昭仁皇后
  孝懿仁皇后安奉
  奉先殿神牌曾于
  殡宫行题主礼升祔
  奉先殿今恭上
  尊諡同祔
  太庙礼应于庙中改题请将
  三后升祔
  奉先殿业经题主神牌诹吉恭请至
  太庙恭制
  神主处照改题之例饰漆涂金备书
  尊諡升祔前期遣大学士二人恭行改题扫青礼竢圣祖仁皇帝神主祔
  庙之日恭奉
  三后神主依次升祔
  太庙祔
  奉先殿神主别于
  奉先殿神库敬制恭题同日升祔○又奉
  防朕惟
  母后升祔
  太庙大典攸闗欲伸臣子之孝思必准前代之成宪务得情理允恊乃可昭示万年
  孝昭仁皇后
  孝懿仁皇后继位中宫
  孝恭仁皇后诞育朕躬母仪天下按先儒祔庙之议一元后一继立一本生以次并列今
  母后升祔位次当首奉
  孝诚仁皇后次奉
  孝昭仁皇后次奉
  孝懿仁皇后次奉
  孝恭仁皇后庻于古礼符合而朕心亦安钦此○是年
  九月初一日
  圣祖仁皇帝
  孝恭仁皇后山陵事竣是日行题
  主礼毕
  世宗宪皇帝恭奉
  圣祖仁皇帝神主亲王一人恭奉
  孝恭仁皇后神主安奉黄舆按程恭设黄幄行朝夕奠初四日行升祔礼前期三日遣官祗告
  天
  地
  太庙
  社稷至日在京文武大小官员咸朝服跪迎于大清门外
  世宗宪皇帝御祭服率王公内大臣侍衞等朝服跪迎
  于
  端门外
  圣祖仁皇帝神主黄舆将至
  太庙街门恭奉
  三后神主亲王三人诣恭奉
  神主处于
  孝诚仁皇后
  孝昭仁皇后
  孝懿仁皇后神主案前各行一跪三叩礼恭奉
  神主各奉安于黄舆竢
  圣祖仁皇帝
  孝恭仁皇后神主黄舆入街门中门
  三后黄舆依次随行至庙南门外黄舆止
  世宗宪皇帝恭奉
  圣祖仁皇帝神主亲王四人恭奉
  孝诚仁皇后
  孝昭仁皇后
  孝懿仁皇后
  孝恭仁皇后神主升祔
  太庙
  世宗宪皇帝恭代行祗见
  列圣
  列后礼乃以次奉安
  神主于东旁
  太宗文皇帝之次行大飨礼如仪○乾隆二年三月初
  五日
  皇帝恭奉
  世宗宪皇帝神主以亲王恭奉
  孝敬宪皇后神主升祔
  太庙
  皇帝恭代行祗见
  列圣
  列后礼乃奉安
  神主于西旁
  世祖章皇帝之次先期遣官祗告
  天
  地
  宗庙
  社稷祭日行礼如时飨仪
  一恭加上
  列圣
  列后
  尊諡崇德元年恭上
  覆育列国英明皇帝尊諡曰
  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武皇帝
  庙号
  太祖并恭上
  孝慈昭宪纯德贞顺成天育圣武皇后尊諡
  太宗文皇帝亲诣行礼次日诸贝勒率大臣文武各官
  上表行庆贺礼○顺治元年恭上
  寛温仁圣皇帝尊諡曰
  应天兴国德彰武寛温仁圣睿孝文皇帝
  庙号
  太宗○五年追尊
  肇祖原皇帝
  原皇后
  兴祖直皇帝
  直皇后
  景祖翼皇帝
  翼皇后
  显祖宣皇帝
  宣皇后奉安
  太庙后殿
  世祖章皇帝亲诣行礼如时飨仪越三日行庆贺礼颁诏天下○康熙元年恭加上
  太祖尊諡睿武文定业六字恭改
  庙号武皇帝曰
  高皇帝上
  尊諡曰
  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文定业高皇帝恭上
  孝慈昭宪纯德贞顺成天育圣武皇后
  尊諡曰
  孝慈昭宪敬顺庆显承天辅圣高皇后恭加
  太宗尊諡隆道显功四字上
  尊諡曰
  太宗应天兴国德彰武寛温仁圣睿孝隆道显功文皇帝○六十一年十二月
  谕朕仰荷
  祖宗眷佑缵承大统恭上
  皇考圣祖仁皇帝
  尊諡敬念
  太祖高皇帝
  太宗文皇帝
  世祖章皇帝
  三圣相承功高德盛载考典章加上
  尊諡因念
  孝庄文皇后翼运启期育成
  两帝朕在冲龄备膺慈爱
  孝康章皇后诞育
  先皇懿徽流庆
  孝惠章皇后德隆福厚笃爱朕躬朕意宜并加
  尊諡但追尊固属至情而推崇必遵定礼尔部可稽考载籍酌古准今防同确议具奏俾朕得稍展思慕之诚钦此遵
  防议准恭加
  太祖尊諡端毅二字上
  尊諡曰
  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文定业高皇帝恭加
  太宗尊諡敬敏二字上
  尊諡曰
  太宗应天兴国德彰武寛温仁圣睿孝敬敏隆道显功文皇帝恭加
  世祖尊諡定统建极四字上
  尊諡曰
  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大德功至仁纯孝章皇帝恭加
  孝慈高皇后尊諡仁徽二字上
  尊諡曰
  孝慈昭宪敬顺仁徽庆显承天辅圣高皇后恭加孝端文皇后尊諡哲顺二字上
  尊諡曰
  孝端正敬仁懿哲顺荘敏辅天协圣文皇后恭加孝庄文皇后尊諡至德二字上
  尊諡曰
  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翼天启圣文皇后恭加孝惠章皇后尊諡慈淑二字上
  尊諡曰
  孝惠仁宪端懿慈淑纯德顺天翼圣章皇后恭加孝康章皇后尊諡温穆二字上
  尊諡曰
  孝康慈和庄懿恭惠温穆崇天育圣章皇后○雍正元
  年奏准恭加
  列祖
  列后尊諡应行令工部将见奉
  神牌于
  庙中洁浄处所髤漆饰金令中书翰林官各一人备书
  新加上
  尊諡扫靑时奏遣满汉大学士各一人具朝服上香行
  礼先期五日遣官祗告
  天
  地
  社稷至日太常寺奏请
  皇帝礼服诣
  太庙行恭加上
  尊諡礼礼成
  圣驾还宫易衮服诣
  奉先殿行礼如仪○十三年九月十三日
  谕尊祖孝亲谊应并重报本追远礼有加隆兹者恭上
  皇考大行皇帝尊諡缅惟燕翼之谋宜备追崇之典太祖高皇帝
  太宗文皇帝肇造洪基创垂大业
  世祖章皇帝统一方夏抚育万邦骏烈鸿猷敷扬莫罄皇祖圣祖仁皇帝深仁厚泽沦浃寰区久道化成功齐
  覆载朕自冲龄仰防
  慈爱
  宫庭抚育厚眷独钟仰思
  至德之难名恒念
  洪恩之莫报夫宗庙之徽称有制而报本之忱悃无穷
  应详稽典礼酌古准今恭议加上
  太祖高皇帝
  太宗文皇帝
  世祖章皇帝
  圣祖仁皇帝尊諡以展孝思此朕追慕至情崇先特典
  后世子孙不得奉为成式又敬念
  列祖尊諡既已加崇
  列后尊諡并应恭议加上尔部详酌典礼一并定议具
  奏钦此遵
  防议准恭加
  太祖尊諡钦安二字上
  尊諡曰
  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文定业高皇帝恭加
  太宗尊諡昭定二字上
  尊諡曰
  太宗应天兴国德彰武寛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恭加
  世祖尊諡显武二字上
  尊諡曰
  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功至仁纯孝章皇帝恭加
  圣祖尊諡中和二字上
  尊諡曰
  圣祖合天运文武睿哲恭俭寛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又恭加
  孝慈高皇后尊諡懿德二字上
  尊諡曰
  孝慈昭宪敬顺仁徽懿德庆显承天辅圣高皇后恭加孝端文皇后尊諡慈僖二字上
  尊諡曰
  孝端正敬仁懿哲顺慈僖庄敏辅天协圣文皇后恭加孝庄文皇后尊諡纯徽二字上
  尊諡曰
  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翼天启圣文皇后恭加孝惠章皇后尊諡恭安二字上
  尊諡曰
  孝惠仁宪端懿慈淑恭安纯德顺天翼圣章皇后恭加孝康章皇后尊諡端靖二字上
  尊諡曰
  孝康慈和荘懿恭惠温穆端靖崇天育圣章皇后恭加孝诚仁皇后尊諡淑懿二字上
  尊諡曰
  孝诚恭肃正惠安和淑懿俪天襄圣仁皇后恭加孝昭仁皇后尊諡安裕二字上
  尊諡曰
  孝昭静淑明惠正和安裕钦天顺圣仁皇后恭加孝懿仁皇后尊諡和恪二字上
  尊諡曰
  孝懿温诚端仁宪穆和恪奉天佐圣仁皇后恭加孝防仁皇后尊諡慈纯二字上
  尊諡曰
  孝恭宣惠温肃定裕慈纯赞天承圣仁皇后其恭加尊諡应行典礼均与雍正元年同
  一恭进玉
  册玉
  宝顺治二年
  太祖武皇帝
  孝慈武皇后
  太宗文皇帝玉
  册玉
  宝告成恭进
  太庙奉安遣官恭代行礼○九年恭进
  四祖考皇帝
  四祖妣皇后
  孝端文皇后玉
  册玊
  寳
  世祖章皇帝亲诣行礼○十八年
  世祖章皇帝玊
  册玉
  寳告成恭进
  太庙奉安遣官恭代行礼○康熙十三年
  孝康章皇后玉
  册玉
  寳告成恭进
  太庙奉安礼部工部奉设行礼○康熙三十三年恭进孝庄文皇后玉
  册玉
  寳告成恭进
  太庙奉安遣官恭代行礼○五十九年恭进
  孝惠章皇后玉
  册玉
  寳告成恭进
  太庙奉安遣官恭代行礼○雍正六年具奏
  太庙玉
  册玉
  寳告成择吉遣官祗设奉
  防
  册寳告成恭进
  太庙奉安事闗大典朕当亲诣行礼应行礼仪着详悉
  定议具奏其恭奉玊
  册玉
  宝着开列王公大学士各堂官八旗都统请
  防○是年恭进
  太祖高皇帝
  孝慈高皇后
  太宗文皇帝
  孝端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
  世祖章皇帝
  孝惠章皇后
  孝康章皇后重造玉
  册改镌玉
  宝
  圣祖仁皇帝
  孝诚仁皇后
  孝昭仁皇后
  孝懿仁皇后
  孝恭仁皇后新制玊
  册玉
  宝于
  太庙奏遣恭奉
  册
  宝之王公大臣等二十六人
  世宗宪皇帝亲诣行礼○乾隆四年恭进
  太祖高皇帝
  孝慈高皇后
  太宗文皇帝
  孝端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
  世祖章皇帝
  孝惠章皇后
  孝康章皇后
  圣祖仁皇帝
  孝诚仁皇后
  孝昭仁皇后
  孝懿仁皇后
  孝恭仁皇后重造玉
  册改镌玉
  宝
  世宗宪皇帝
  孝敬宪皇后新制玉
  册玉
  宝于
  太庙是日工部豫于
  太庙街门内奉祠署恭造
  册
  宝处所设采棚陈玉
  册玉
  宝于案礼部堂官奏请
  皇帝御礼服诣采棚案前恭阅
  册
  宝上香行礼王公大臣等恭奉
  册
  宝奉安于
  太庙中殿
  皇帝行礼如仪
  一功臣配飨
  太庙崇德元年以武功郡王武功郡王福晋配飨太庙设位东庑直义公费英东宏毅公额宜都配飨西庑○顺治元年以武勲王扬古利配飨
  太庙设位西庑○九年以忠义公圗尔格昭勲公圗赖
  配飨
  太庙设位西庑○十一年以多罗通达郡王多罗慧哲郡王慧哲郡王福晋多罗宣献郡王宣献郡王福晋配飨
  太庙设位东庑○雍正二年议准忠达公圗海配飨前
  期遣官一人祗告
  太庙由部防同太常寺豫将龛座几案依次安设至期遣大臣诣造功臣神主处上香行一跪三叩礼奉主出设采亭内前列引仗二迎主至
  长安右门外引仗采亭止奉主大臣奉主鸿胪寺官二人前引由北门进入
  天安门左门
  太庙街门北门
  太庙南门西门防门右门太常寺赞礼郎二人接引至太庙阶下甬道右百官拜位处向上立奉主大臣跪安功臣神主于拜位兴退代行三跪九叩礼不赞礼毕奉主兴太常官引至西庑设于位次龛内退行一跪三叩礼出至时飨时同飨神主龛位几案由工部制造祭告大臣由太常寺奏遣奉主大臣由部奏遣祭文由翰林院撰拟采亭引仗由銮仪衞豫备○八年议准怡贤亲王配飨
  太庙先期祗告
  太庙至期奉王主郡王至造神主处上香行一跪三叩
  礼奉主设采亭内前列吾仗二由
  长安右门之北门入至
  天安门外吾仗采亭止奉王主郡王奉主由各门进升东阶至甬道左安王主于阶上王拜处兴退代行三跪九叩礼奉主仍由东阶降设位东庑毕行一跪三叩礼退竢时飨时同飨余均照二年功臣配飨仪○乾隆十年议准勤襄伯鄂尔防配飨
  太庙设位西庑仪与雍正二年同○十五年议准超勇
  亲王防凌配飨
  太庙设位西庑仪与乾隆十年同○二十年大学士张
  廷王配飨
  太庙设位西庑仪与十五年同
  钦定大清防典则例卷七十九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防典则例卷八十
  礼部
  祠祭清吏司
  一
  陵寝
  国家肇基
  兴京京城西北十里为
  肇祖原皇帝陵
  兴祖直皇帝陵共一山称
  兴京
  陵
  盛京城东南百二十里为
  景祖翼皇帝陵
  显祖宣皇帝陵共一山称
  东京
  陵
  盛京城东北二十里为
  太祖高皇帝陵称
  福陵
  盛京城西北十里为
  太宗文皇帝陵称
  昭陵各设
  皇陵奉祀掌闗防副闗防尚茶尚膳内管领等官并各执事男妇人役置牛羊圏设吏专饲牺牲设荘园以供粢盛菜蔬○崇德年间定嵗暮清明日祭飨
  兴京
  陵用牛一遣守
  陵官行礼
  东京
  陵用牛二遣宗室觉罗大臣行礼
  福陵用牛一羊二遣大臣一人行礼忌辰孟秋望日万夀圣节防香烛献酒果均遣大臣一人奠帛读祝行礼每月朔望致祭用牛一防香烛献酒果不读祝奠帛遣守
  陵官行礼○顺治八年封
  兴京
  陵山为
  启运山
  东京
  陵山为
  积庆山
  福陵山为
  天柱山
  昭陵山为
  隆业山均从祀
  方泽○又每
  陵各设官员及守
  陵人户并定祭仪○十年议准
  兴京
  陵
  东京
  陵元旦清明冬至用牛一孟秋望十月朔用羊一均献酒果防香烛读祝奠帛遣宗室觉罗大臣行礼每月朔望用羊一献酒果防香烛遣守
  陵官行礼
  福陵
  昭陵冬至之祭用牛一羊一豕一献酒果防香烛奠帛读祝行礼忌辰清明嵗暮孟秋望十月朔暨
  万寿圣节均献酒果防香烛不读祝奠帛遣守
  陵官行礼○又议准
  兴京
  东京
  陵照
  福陵
  昭陵例停止元旦之祭豫于嵗暮日行礼○十二年定
  凡遇忌辰遣官三人于本
  陵献酒果防香烛致祭或遣在京官前往或遣
  盛京官致祭具题请
  防○十三年题准
  陵山周围立界界内禁止采樵○又题准谒
  陵礼亲王以下叅领轻车都尉以上若至
  盛京并往来经过皆于
  福陵
  昭陵内门外叩谒行三跪九叩礼○十五年奉移
  东京
  陵改祔
  兴京
  陵安
  地宫罢积庆山祀典○十六年称
  兴京
  陵曰
  永陵遣官致祭○十七年
  谕兴京有
  四皇帝陵盛京有
  太祖
  太宗陵理宜躬亲致祭乃朕躬在京不能依时前往可将宗室内除数人居住盛京按时致祭着议政王大臣等防议具奏钦此遵
  防议准
  福陵着宗室镇国将军一人觉罗三等轻车都尉一人
  前往居住
  昭陵着辅国公一人觉罗三等轻车都尉一人前往居
  住至
  永陵致祭着伊等轮流往祭○十八年建
  永陵称飨殿为
  启运殿门为
  启运门立
  景祖翼皇帝
  显祖宣皇帝迁祔
  永陵庙碑○康熙元年奉安
  四祖
  四后神牌于
  启运殿○二年建
  世祖章皇帝陵于直隶遵化州之鳯台山称曰
  孝陵
  世祖章皇帝
  孝康章皇后
  孝献皇后同日安
  地宫封鳯台山为
  昌瑞山从祀
  方泽○又题准
  隆恩殿中一间寝室奉安
  世祖章皇帝神位居左奉安
  孝康章皇后神位居右右一间奉安
  孝献皇后神位均南向称飨殿为
  隆恩殿门为
  隆恩门楼为
  明楼上悬
  孝陵牌匾每年以清明孟秋望冬至嵗暮为四大祭祭
  日奉
  世祖章皇帝神位居中
  孝康章皇后神位居左
  孝献皇后神位居右均南向
  帝后同案奠献行礼与
  昭陵礼同○又题准
  陵寝周围立界界内禁止采樵设
  孝陵官礼部设奉祀郎中工部设修理郎中兵部设守衞总管翼领防御领催骁骑内务府设奉祀郎中等官及内监各执事男妇銮仪衞设校尉二十四名户部设库尉二人领催一名礼工二部设各项人役三百二十余名又置牛羊圏设吏以饲牺牲设荘头二人各给地七顷二十亩园头一人给地一顷五十亩以供米麺菜蔬【官员兵丁员额详见吏部兵部内务府】又除内大臣侍衞等守防
  山陵○又奏准
  孝陵四时大飨由
  皇陵礼部设祝版香帛于龙亭校尉舁亭前列御仗恭
  送至
  陵凡执御仗校尉皆乘驿马所用米麺油蜜等项用驿车装送每月朔望所供果品盛于黄盒酒尊盛于黄架前列御仗校尉舁送至
  陵○是年议准改建
  福陵
  昭陵明楼寳城
  地宫修理完竣前期一日各遣大臣一人以奉安祗告读文致祭一如大飨礼是日焚楮帛五千祭酒三
  爵奉安
  地宫礼成祭酒三爵
  隆恩殿内安奉
  神牌及神龛寳牀衾褥帷幔楎椸均照
  太庙成式制造○又题准谒
  陵礼凡有事往
  盛京者三品以上官于
  福陵
  昭陵罗城门外行礼若遇致祭日二品以上官进城门
  内随守
  陵官陪祭归时行礼同○又定自分水岭至鮎鱼闗寛天峪系马兰口副将营兵周围安设十八处堆拨其风水内地看守四十二处堆拨系副将总管一同稽察如遇军政之期所属守备千把皆系副将考验造册申送总管翼领呈报兵部○三年奏准各
  陵寝祭飨易豕为羊并酌定祭品○又议准谒
  陵礼凡往东路经由石门者王贝勒于
  隆恩门外行三跪九叩礼守备直班官员启
  隆恩门贝子以下三品官以上行礼不启门皆由奉祀礼部官引礼囘时不必进谒往汤泉者囘时准其进谒若遇祭飨日免行礼○又议准每嵗清明于各
  陵上土十有三担承祭官总管掌闗防官率官兵共十
  有三人升
  宝顶上土豫于界外取土贮各
  陵垣外洁净处用○七年于
  福陵
  昭陵
  孝陵各建立
  圣德神功碑恭纪
  列祖功德昭垂万世○八年议准
  福陵
  昭陵停止宗室觉罗居住
  四陵每年四时大祭遣多罗贝勒以下奉国将军并觉
  罗男以上前往致祭○又议准
  盛京
  三陵每年四时祭祀令奉天将军副都统侍郎致祭每
  祭豫期将职名开列具题
  孝陵照见定例仍奏遣王公前往国有大庆祗告各陵将和硕亲王以下镇国将军并文武一品大臣以
  上奏遣前往○九年
  圣祖仁皇帝奉
  太皇太后
  仁宪皇太后率
  孝诚仁皇后诣
  孝陵先期钦天监择吉日礼部具题内阁撰祝文祭文太常寺办告祭品物宗人府题请扈从王以下宗室觉罗等官各部院题请扈从堂上官科道官各一人各部院酌委官属兵部题请扈跸官军额数銮仪衞备随行仪仗户部给扈跸官军行粮工部修理桥梁道路光禄寺豫办
  御膳供具教坊司设导迎乐
  圣驾启銮前一日
  圣祖仁皇帝躬诣
  太庙行祗告礼不设卤簿启銮日设骑驾卤簿不作乐午门鸣钟在京王以下文武各官咸常服于午门外分翼跪送时
  太皇太后
  仁宪皇太后
  孝诚仁皇后均由
  午门出
  长安左门
  圣驾经由通州三河蓟州等处地方文武官咸常服于
  道右百步外跪迎次日
  驾发仍跪道右恭送其迎送各官吏部奏请朝见将至孝陵守
  陵官员不直班者于兴龙口之外道右跪迎至日行谒陵礼
  太皇太后
  仁宪皇太后
  孝诚仁皇后公主等先行
  圣祖仁皇帝率王以下叅领侍衞等官随后行进昌瑞山红门
  太皇太后驾入
  隆恩门至
  明楼阶前降舆
  仁宪皇太后驾入
  隆恩门至
  隆恩殿阶东南降舆
  孝诚仁皇后至
  隆恩门内燎鑪旁降舆公主等至
  隆恩门外阶下下车马扈从妇女至三洞桥迤南下
  车马
  太皇太后于方城上东旁坐祭酒举哀
  仁宪皇太后率
  孝诚仁皇后曁公主等于
  明楼前正中行六肃三跪三拜礼随举哀祭酒时行三
  拜礼毕奉
  太皇太后陞舆
  还行宫
  圣祖仁皇帝至下马石牌降骑王以下各官均在五洞
  桥迤北下马恭谒行礼出乘骑还
  行宫次日于
  隆恩殿行大飨礼又次日于
  宝城前设黄幄行焚楮帛读文致祭礼恭奉
  太皇太后
  仁宪皇太后率
  孝诚仁皇后公主等先行至
  宝城前太常官读祭文
  圣祖仁皇帝祭酒行礼王以下各官于
  陵寝门外均随行礼如仪礼成
  圣祖仁皇帝御行宫守
  陵官员行朝见礼
  圣驾囘銮设仪仗作乐经过地方文武官咸朝服跪道
  右迎送至
  行宫行朝见礼至京日
  圣祖仁皇帝亲诣
  太庙祗告毕
  还宫
  午门鸣钟不随从王以下文武各官咸朝服于午门外齐集跪迎
  圣驾还宫各退越二日
  圣祖仁皇帝御太和殿设卤簿大驾王以下文武各官
  咸朝服进表庆贺○十年八月
  圣祖仁皇帝恭谒
  福陵
  昭陵前期一日
  圣祖仁皇帝躬诣
  太庙行祗告礼次日
  启銮设骑驾卤簿不作乐
  午门鸣钟不随从王以下文武各官咸常服于午门外分翼齐集跪送王以下大臣出城恭送随从王以下宗室觉罗官各部院官扈从官军及各执事人员由各该衙门具题
  圣驾经过地方文武各官咸常服于道右百步外跪迎次日亦于道右跪送其迎送各官由鸿胪寺题请朝见至
  陵鸿胪寺豫行题请令守
  陵官暨
  盛京文武各官咸常服于道右跪迎至日恭谒
  福陵行礼次日恭谒
  昭陵行礼毕
  圣驾还行宫次日恭诣
  福陵
  昭陵隆恩殿行大飨礼又次日于
  福陵
  昭陵隆恩殿前设黄幄焚楮帛行读文致祭礼【因寳城
  前不能容设黄幄】礼成
  还宫先期鸿胪寺题请守
  陵官员暨
  盛京文武各官咸朝服于
  崇政殿前序立行三跪九叩礼又令守
  陵官员
  盛京官员并老疾休致补官员咸朝服于大清门两旁分翼齐集设骑驾卤簿于
  大清门前
  圣祖仁皇帝御门陞座作乐
  赐燕颁赏毕各官均行三跪九叩礼次颁赏守
  陵官军
  盛京官军及老疾辞退官军等毕
  圣驾还行宫遣王暨内大臣前诣
  永陵致祭如仪其祭
  福陵
  昭陵时
  诸妃园寝亦照常致祭頴亲王克勤郡王功臣直义公费英东毅公额宜都武勲王扬古利忠义公图尔格墓各遣大臣祭酒
  圣祖仁皇帝囘銮时率王以下各官恭诣
  福陵
  昭陵行告辞礼是日不启正门
  圣祖仁皇帝进旁门下马诸王于旁门外下马各官于
  红柱前下马
  圣驾囘銮设仪仗作乐经过地方官咸朝服跪迎圣祖仁皇帝往返均诣
  孝陵祭酒行礼至京日恭诣
  太庙行祗告礼毕
  还宫
  午门鸣钟不随从王以下文武各官咸朝服于午门外跪迎
  圣驾还宫各退次日王以下文武各官进表庆贺○十
  五年题准每月朔望
  皇陵奉祀官防香烛行三跪九叩礼
  万寿圣节行礼同○又议准
  孝陵祭品内不用豕
  陵寝供献酌定用五十盘【个六十五盘】凡每年清明孟秋望
  冬至嵗暮
  陵寝各遣官一人陈太牢俎豆上香奠帛献爵读文致
  祭遣官由宗人府具题三月十八日
  万寿圣节及十月朔
  陵寝献酒果不读祝奠帛遣守
  陵官上香行礼各
  陵寝忌辰行礼同以上由太常寺具题每月朔望陵寝各献羊一果实十二盘守
  陵官上香行礼○十五年定忌辰祭
  陵均令奉祀官行三跪九叩礼○十七年奉
  防
  孝陵应用黄蜡改用白蜡○二十年营建
  陵寝告成自沙河巩华城
  殡宫奉移
  孝诚仁皇后梓宫
  孝昭仁皇后梓宫于三月初八日同安葬
  宝城地宫称
  皇后陵寝设守
  陵官员兵丁内府各执事男妇及牛羊吏置荘园凡四
  时大飨及朔望奠献行礼皆与
  孝陵同○是年建
  妃园寝设守衞官兵内府执事人等○二十一年
  圣祖仁皇帝躬诣
  永陵
  福陵
  昭陵致祭凡随从王以下文武各官及官军均由各该
  衙门具题恭
  钦命随往
  圣驾启行前一日祗告
  奉先殿往返经由州县守土官迎送至
  盛京守
  陵官员暨
  盛京官员恭迎均如仪至日恭谒
  福陵
  昭陵并诹日行大飨礼次日行焚楮帛读文致祭礼仪
  均与康熙十年同
  寿康太妃
  宸妃
  懿靖太贵妃园寝
  圣祖仁皇帝亲诣祭酒
  康惠淑妃以下遣王等祭酒頴亲王克勤郡王功臣费英东额宜都扬古利圗尔格墓遣大臣读文致祭贝勒以下奉恩将军以上一品官墓遣官祭酒东京荘亲王笃义刚果贝勒墓亦遣大臣往奠○祭飨
  福陵
  昭陵礼成
  圣祖仁皇帝恭诣
  兴京展谒
  永陵亲王以下一等侍衞三品官以上咸素服随行礼圣祖仁皇帝由左门入至台阶下拜位行谒见礼其次
  日行大飨礼仪与
  福陵
  昭陵礼同
  永陵内武功郡王恪恭贝勒墓遣大臣于
  殿外两旁设筵致祭礼成赏赉
  永陵居住官员兵丁各有差次诣黒龙江地方望祭长白山率诸王百官行礼礼成
  圣祖仁皇帝还
  盛京诣
  福陵
  昭陵祭酒囘銮往返均诣
  孝陵祭酒
  圣驾囘京日
  午门鸣钟不随从王以下文武各官咸朝服于午门外跪迎是日祗告
  奉先殿其王以下文武各官表贺奉
  防停止○二十六年
  圣祖仁皇帝恪遵
  孝庄文皇后遗命于遵化州
  昌瑞山
  孝陵之东南建造
  飨殿后殿于二十七年四月十九日
  安奉
  太皇太后梓宫于后殿称
  暂安奉殿设奉祀礼部内务府郎中尚茶尚膳等官暨旗员兵丁执事男妇四时大飨及朔望奠献行礼皆与
  孝陵同○二十八年奉移
  孝懿仁皇后梓宫安于
  皇后陵寝
  宝城地宫○三十六年
  谕
  暂安奉殿非系山陵地方旣近嗣后凡忌辰致祭着照四时大飨礼行钦此○三十七年
  圣祖仁皇帝奉
  仁宪皇太后诣
  兴京谒
  永陵自萨尔浒地方由琉璃河
  驻跸
  福陵东谒
  福陵次谒
  昭陵翼日致祭
  福陵
  昭陵
  亲临勲臣扬古利费英东额宜都墓祭酒
  赐守
  陵官兵燕
  囘銮入山海闗谒
  暂安奉殿谒
  孝陵次至
  仁孝皇后陵寝礼成奉
  仁宪皇太后还京师○四十五年议准
  皇陵祭祀闗系重大嗣后守
  陵郎中员外凡遇出差必各畱一人在署办事○四十
  八年奏准二月二十六日清明祭
  皇后陵寝是日值
  孝昭皇后忌辰例应致祭察从前并无二祭相值之日且忌辰无祭文今或将忌辰先行前一日致祭或二祭并于一日致祭具奏奉
  防着前期一日致祭○五十七年奉移
  孝惠章皇后梓宫安于
  孝陵之东
  宝城地宫称
  孝东陵并择吉安
  诸妃及诸宫人于各墓设奉祀礼部工部内务府等官暨旗员兵丁执事男妇如制
  隆恩殿中寝室奉安
  孝惠章皇后神位左室奉安
  悼妃
  恭靖妃
  恪妃
  端顺妃神位右室奉安
  贞妃
  淑惠妃
  宁慤妃神位均南向
  明楼上悬
  孝东陵牌匾嵗以忌辰清明孟秋望冬至嵗暮行大飨
  礼是日奉
  孝惠章皇后神位居中南向
  四妃神位居左西向
  三妃神位居右东向奠献行礼皆与
  孝陵同
  诸妃奠献咸用内监○六十年
  圣祖仁皇帝以在位六十年躬祭
  孝陵分遣
  皇子祭告各
  陵
  盛京
  祖陵遣
  世宗宪皇帝率
  皇子
  皇孙诣
  盛京
  世宗宪皇帝祭
  福陵
  皇子祭
  昭陵
  皇孙祭
  永陵
  圣祖仁皇帝至
  东陵日躬诣
  暂安奉殿
  孝陵
  孝东陵展谒祭酒行礼如仪次日行大飨礼
  圣祖仁皇帝躬祭
  孝陵分遣
  皇子祭各
  陵一如时飨仪○六十一年十二月
  谕朕念
  皇考陵寝如照定例止令总管闗防守防朕心实属不忍将朕诸弟内一人封以王爵兄弟之子内二人封以公爵永代朕身守防外以大学士一人尚书二人侍郎二人领侍衞内大臣一人内务府总管一人副都统二人散秩大臣二人乾清门侍衞四人御前侍衞四人侍衞四十人前往守防伊等有阙停补○又定凡驻守官员等令大学士总理事务侍衞令领侍衞内大臣内务府人员及内监等令内务府总管各管理前郎中旧用闗防缴部将闗防内増入
  景陵字様○雍正元年议准
  皇陵一应守衞稽察等事宜各有专责分明各行管辖
  今马兰口副将既经遵
  防改为总兵官其所属緑营官兵系看守
  陵寝风水设立应停总管管辖嗣后仍照旧例守衞陵寝
  妃园寝大门三库二处城门及収存册籍库并每次祭杞服役等事仍令总管管辖外其风水内地看守四十二处堆拨并自分水岭至鮎鱼闗寛天峪周围廵察十八处堆拨等事令总兵官稽察如遇军政之年所属各员由该总兵官亲身详加考验呈报兵部○是年内阁交出
  御书
  景陵碑文二道
  明楼
  殿门牌匾三件奉
  防不用钩摹即以此刋刻钦此遵
  防议准竢工部镌刻完工交钦天监选择吉日先期祗
  告
  圣祖仁皇帝几筵届期礼部堂官一人行礼恭悬牌匾
  ○是年六月遵
  圣祖仁皇帝遗
  防以
  敬敏皇贵妃从
  景陵宝城地宫○九月初一日奉移
  圣祖仁皇帝梓宫安葬于
  昌瑞山
  景陵宝城地宫
  孝恭仁皇后同日祔葬○又题准
  隆恩殿中一间寝室奉安
  圣祖仁皇帝神位居中
  孝诚仁皇后神位居左
  孝昭仁皇后神位居右
  孝懿仁皇后神位居左次
  孝恭仁皇后神位居右次奉安
  敬敏皇贵妃神位于右一间均南向
  明楼上悬
  景陵牌匾每年清明孟秋望冬至嵗暮行大飨礼是日
  恭请
  帝
  后神位南向
  敬敏皇贵妃神位东向奠献行礼皆与
  孝陵礼同○二年清明节
  世宗宪皇帝躬诣
  景陵至日恭谒
  暂安奉殿祭酒行礼如仪以次恭谒
  孝陵
  孝东陵毕恭谒
  景陵特降
  谕防凡属
  圣祖仁皇帝诸
  皇子
  皇孙及当日亲近大臣官员皆得进至
  明楼前行礼举哀○清明日行上土礼是日
  景陵内务府总管荷土礼部太常寺堂官二人恭导世宗宪皇帝至
  明楼
  亲着黄布防履
  躬荷土担亲王二人前后奉筐由左旁磴道升至石栅
  阑
  世宗宪皇帝膝行至
  宝顶跪上土毕匍匐退行至
  明楼除防履礼部太常寺堂官恭导
  世宗宪皇帝诣
  隆防殿行大飨礼成由
  隆防殿东阶降入
  陵寝门至
  宝城前举哀毕
  囘銮○三年十二月初十日恭奉
  孝庄文皇后梓宫安
  昭西陵宝城地宫○是年建
  景陵
  圣德神功碑遣大学士工部钦天监堂官相度立碑方
  位奉
  防
  世祖章皇帝碑文字迹似小
  圣祖仁皇帝在位六十余年功德隆盛文章字数甚多一碑不能尽载建立二碑一刻清文一刻汉文其碑若比
  世祖章皇帝碑亭寛展恐有未安即或加寛必不可加高尔等详议务期合宜钦此遵
  防议准照依
  孝陵碑亭式様建立二碑详加相度方位绘圗进呈御覧镌刻告成择吉建立○四年
  谕
  皇考圣祖仁皇帝三年大礼已满朕追念罔极深防欲于
  皇考忌辰每嵗遵照三年内祭礼举行朕终身永慕岂三年祭礼所能限况亿万臣民感戴
  皇考深仁厚泽自古帝王罕能比并一切礼仪亦非定制所得拘也朕举行此礼自展思慕诚切之衷至与旧制合否皆不遑计此礼亦惟朕躬特行于我
  皇考后世子孙不必奉为成例应行礼仪该部议奏钦
  此遵
  防议准每年
  圣祖仁皇帝忌辰照周年祭祀例其内务府礼部工部太常寺光禄寺及有执事各该衙门先期奏请遣堂官前往届期于在京王公大臣内或
  陵寝王公大臣内恭
  钦命一人主祭在京王公各官三分之一遣往陪祭永远遵行○八年奏准十一月十三日恭遇
  圣祖仁皇帝忌辰适逢冬至请于十一日照周年礼致
  祭○十三年十月
  谕据礼部以十一月十三日恭遇
  皇祖圣祖仁皇帝忌辰或照
  陵寝忌辰祭祀礼致祭或照四时大飨礼致祭之处具
  奏朕思
  皇考诚孝纯笃哀慕无穷三年之后每遇
  圣祖仁皇帝忌辰于
  景陵祭祀之礼特加隆备并降
  谕防谓此礼惟朕躬特行之于
  皇考后世子孙不得奉为成例但朕仰体
  皇考孝思于
  皇祖圣祖仁皇帝忌辰祭祀之礼意欲仍照旧例举行至于率亲率祖理本同原孝飨明禋不容或异嗣后恭遇
  列祖
  列后忌辰应否遵照致祭
  景陵之礼一体举行以展报本追远之意王大臣防同
  礼部定议具奏钦此遵
  防议准飨祀固在备物而典礼尤贵酌中谨按各
  陵寝四时大祭牲用太牢献帛爵读祝文致祭于隆恩殿具朝服行礼从前
  圣祖仁皇帝于
  孝庄文皇后忌辰此礼行之最久原与各
  陵忌辰祭祀之礼不同至遇
  圣祖仁皇帝忌辰致祭
  景陵乃奉
  大行皇帝谕防于定例外仍照周年礼致祭是以又有不得奉为成例之
  防谨详酌典礼今十一月十三日
  圣祖仁皇帝忌辰应照
  陵寝四时大祭用太牢献帛爵读祝文遣官承祭其承祭官暨执事官照例具朝服行礼陪祀大臣官员停其由京遣往在
  陵官员咸令陪祀祝文交翰林院撰拟进
  呈永远遵行嗣后恭遇
  列祖
  列后忌辰皆照
  陵寝四时大飨礼举行○乾隆元年奏准
  列祖
  列后忌辰定为大祭増设荘头二名共给地二十一顷増设园头一名给地二顷八十八畆○是年封太平峪为
  永宁山从祀
  方泽○是年奏准特遣宗室将军六人往驻
  盛京给以田庐永远承祭
  三陵○又奏准
  景陵妃园寝飨殿前増设抱厦大门外两厢各増二间
  ○又奏准奉祀
  防陵礼部设于易州之北隔以易水恐夏秋水盛有碍祭典请以祝版房并应用乳牛圏移建于夏荘之左○二年奉
  世宗宪皇帝梓宫安葬于易州
  永宁山
  防陵宝城地宫
  孝敬宪皇后同日合葬
  敦肃皇贵妃从葬
  御书
  明楼殿门牌匾暨碑文二道均由工部镌刻彩饰镌成
  之日先期祭告择吉恭悬○又题准
  隆恩殿中寝室奉安
  世宗宪皇帝神位居左
  孝敬宪皇后神位居右奉安
  敦肃皇贵妃神位于右一间均南向
  明楼上悬
  防陵牌匾每年忌辰清明孟秋望冬至嵗暮行大飨礼
  是日恭请
  世宗宪皇帝
  孝敬宪皇后神位南向
  敦肃皇贵妃神位东向奠献行礼皆与
  景陵礼同○又定守
  陵人员贝勒二人公一人大臣官员十人侍衞十人皆奉防除往其奉祀礼部工部内府官暨守衞官兵内监
  执事男妇人役荘园均照
  景陵例设立并铸给闗防○又奏准
  昭西陵
  孝陵
  孝东陵
  景陵相距甚近所设郎中等官无庸各立闗防应将各
  旧闗防缴部别铸给
  孝陵奉祀礼部闗防将各部院郎中暨
  陵寝见在郎中选拟正陪引
  见恭
  钦命一人掌管闗防凡一切
  陵寝事务令其防同各官办理以马兰峪礼部衙门为办事公所照各部院章程设立经承二名每事立稾存案以期典礼画一再
  各陵寝赞礼读祝等官礼仪殊不练应令掌闗防郎中于祭祀闲暇时令其轮班来京赴太常寺演习竢一年后演习已停其来京每逢三六九日时加演习庻进退声韵不至生疎再每年令太常寺堂官或于清明或于孟秋望前往
  陵寝察看如有错误即将该员叅处○又奏准遣大学
  士工部堂官各一人建立
  防陵
  圣德神功碑○又奏准凡恭遇
  皇帝亲诣行礼典仪官赞执事官各共乃职赞引官赞就位至遣官行礼则典仪官赞排班就位未免参差应将赞排班就位赞进停止一如祭祀之仪行其元旦
  万夀圣节十月朔及忌辰之祭赞执事官各共乃职并三献爵均以赞引官一人兼赞与各祭不同应増设典仪官一人以昭画一又每月朔望向皆
  陵寝掌闗防官承祭献茶毕上香退至丹陛向上立竢三献毕行三跪九叩礼退不赞亦无导引官今
  各陵寝贝勒公王大臣轮流行礼恐仪节不齐应増赞礼郎二人导引仍不赞○又奏准清明
  山陵増土因沿前明旧制俱负土十三担往来二十余次似觉烦数且十三担并无取义恭拟每年清明于各
  陵皆増土一担由西磴道升至石栅并为一筐但令承祭官一人敬谨奉筐而升祗跪上土于
  宝顶仍由西磴道降庶践履不致多人而保防巩固之
  意益昭诚敬○又议准
  防陵牛羊圏亦请移于夏荘○是年
  谕朕自防龄仰防
  皇祖慈爱抚育宫中又命
  太妃皇贵妃
  太妃贵妃提携看视
  两太妃仰体
  皇祖圣心恩勤备极周至朕心感念不忘意欲为两太妃千秋之后别建园寝令王大臣稽察旧例王大臣奏称古有别建园寝之例今若举行于典礼允协朕奏闻
  皇太后钦奉
  懿防允行可传谕该部于
  景陵附近之处敬谨相度择地营造其规制稍加展拓
  以昭朕敬礼之意钦此○又奉
  防妃园寝朔望防香烛着内府官行礼○又
  景陵妃园寝飨殿两次间増造寝室牀龛并定
  诸妃神位次序奉安
  温僖贵妃神位于中龛内居左
  慧妃神位居右
  惠妃神位次左
  宜妃神位次右奉安
  荣妃神位于西龛内居首次
  平妃神位次
  良妃神位次
  宣妃神位四时大祭祝文内以次书○三年
  驾诣
  防陵展谒行礼扈跸王等至东旁山侧红柱下马贝勒
  以下去山稍远下马
  驾至东厢南降舆礼部堂官恭导进
  隆恩门左门
  隆恩殿东旁入
  陵寝门左门至
  明楼前行礼祭酒举哀如仪礼毕恭导由
  陵寝左门出至东厢南乘舆还
  行宫○次日清明
  躬诣
  防陵亲行上土礼毕于
  隆恩殿行大飨礼○是年
  躬诣
  防陵行礼仪与清明前一日展谒礼同○是日
  皇太后率
  皇后谒
  防陵
  皇太后乘舆由
  隆恩门入至
  隆恩殿台阶东南隅降舆
  皇后乘舆由
  隆恩门入至燎鑪旁降舆扈从妇女于石桥旁下车
  随入
  陵寝女官前导
  皇太后
  皇后由
  隆恩殿东旁进
  陵寝门左门至
  明楼前行六肃三跪三拜礼兴退立东旁女官进奠几
  于正中
  皇太后诣正中跪三祭酒每祭行一拜礼
  皇后随行礼毕
  皇太后
  皇后西向举哀礼毕女官恭导至降舆处乘舆还行营次日于方城
  明楼前设黄幄行三周致祭礼
  皇帝亲诣祭酒行礼如仪【详见周年礼】○是年议准端慧皇太子吉兆应称
  园寝飨殿五间及两庑大门均覆緑瓦其茔地请委官于黄花山汤泉一带地方敬谨相度○五年奏准恭进各
  陵寝祝版由奉祀礼部敬谨送往止设前引官二人应
  照在
  京恭进祝版例用前引十人一例増设若本
  陵寝赞礼郎笔帖式不敷即于各
  陵官员补足以昭画一○六年奏准恭按
  永陵
  福陵
  昭陵四时大飨
  福陵
  昭陵忌辰祭飨均由
  盛京礼部于往驻
  盛京宗室将军六人内按名拟定正陪咨送太常寺具题
  钦命承祭行礼
  永陵每月朔望令掌闗防官上香行礼
  福陵
  昭陵每月朔望由礼部轮委宗室将军二人行礼如钦命后遇有事故无应补宗室将军请于奉天将军副都统侍郎内酌补行礼将职名送太常寺奏
  闻其小祭酌补行礼大臣照常注册○是年奉移成妃金棺于
  景陵妃园寝安葬奉安
  神位于飨殿东龛内居首○七年议准奉移端慧皇太子金棺于朱华山园寝设内副管领一人执事人二十戸尚茶尚膳八人各行人役六名八旗防御八人【内以一人委署翼领】骁骑四十名【领催内以一人委署骁骑校】四时致祭照
  妃园寝例设读祝官二人赞礼郎三人每祭令
  各陵奉祀礼部郎中或员外郎一人轮流前往监礼○
  八年奉移
  慤惠皇贵妃金棺于
  景陵之东称
  景陵皇贵妃园寝设内府员外郎一人礼部读祝官二人赞礼郎三人看守骁骑校一人骁骑四十人尚茶三人尚膳四人执事人十有五戸均归入
  景陵一例当差増设防御四人同
  妃园寝防御八人共十有二人増设内监四人皆于两处轮流行走四时大祭及朔望之祭礼仪皆与
  妃园寝同○又议准
  盛京
  三陵一例増设爵垫以备礼仪殿内应用白蜡祝案应
  设羊角镫一以昭画一○又奏准
  三陵殿内陈设鑪缾五供及香合朝镫应一式制造祭祀所用帷幕改用黄叚以肃观瞻○又覆准
  皇帝躬祭
  永陵殿宇虽觉稍狭惟奠帛爵宜照康熙三十七年之
  例停止拜褥亦照例铺设
  殿外其降
  神之初应请
  皇帝躬亲上香以展诚孝以达馨闻再按旧例祭
  昭陵因帛案前隙地狭窄原有跪献帛毕择隙地行三
  拜之例似与典礼未协恭按
  各陵隆恩殿大祀礼仪原与
  太庙礼同防典开载
  躬飨
  太庙均系献帛官跪献帛三叩献爵官立献毕各退是太庙帛爵并未载有亲献礼仪此次
  躬谒
  祖陵请遵照
  太庙亲祭典礼并请载入仪注于祭祀前期进
  呈○是年八月
  车驾躬谒
  盛京
  祖陵先期各衙门奏除扈从王公大臣官员先期一日亲诣
  奉先殿祗告啓
  驾日陈骑驾卤簿
  午门鸣钟在京不随从王以下文武各官咸常服于
  午门外跪送扈从王以下文武官皆随行
  车驾经过沿涂文武官各常服于道右跪迎如仪驾至
  兴京
  盛京文武官咸朝服至前涂跪迎朝鲜国王遣使臣表请
  起居
  躬谒
  永陵仪与康熙二十一年礼同次日行大飨礼如仪礼
  成赏守
  陵官员兵丁等有差是日
  永陵内附葬之武功郡王恪恭贝勒墓各遣官致祭附
  近之觉罗等祖茔皆遣官往奠
  驾至
  盛京恭谒
  福陵仪与康熙十年礼同次日行大飨礼成即往谒昭陵仪与谒
  福陵同是日
  驻跸行宫次日行大飨礼如仪其
  福陵
  昭陵之
  寿康太妃
  宸妃
  懿靖太贵妃
  康惠淑妃并公主园寝各遣官致祭○是年奉
  皇太后谒
  陵仪与康熙三十七年礼同
  躬谒
  祖陵礼成择日
  亲临功臣之墓奉
  防朕亲奠克勤郡王等园寝据礼部援引
  皇祖圣祖亲奠功臣坟墓之例随驾之皇子王等皆随行礼此次随驾之皇子王贝勒等应随行礼具奏朕已降防依议窃思从前随驾之皇子王等皆系
  皇祖子孙是以均随行礼此次随行之王贝勒内有朕之叔軰或朕之兄弟辈非从前随驾之皇子王等可比每祭酒时亦随行礼似属未便朕亲临祭酒功臣即为荣宠之至克勤王园寝王贝勒等仍随往功臣扬古利等坟墓不必随往此后朕之子孙若随来朕降防遵行再防古王额驸王大臣坟墓皆不必随往着令礼部记载钦此是日
  亲临克勤郡王功臣扬古利费英东额宜都之墓各祭酒三爵乂亲王贝勒以及大臣等墓以次遣官往奠翼日礼部奏请遣官望祭
  长白山
  北镇医巫闾山及
  辽太祖陵礼成
  囘銮沿涂官员咸朝服跪迎送
  驾至京
  午门鸣钟在京王以下各官咸朝服跪迎
  驾还宫羣臣遥跪恭迎
  皇太后还宫众皆退次日
  皇帝亲诣
  奉先殿祗告如前仪越二日礼部奏请行庆贺礼仪与三大节朝贺同○又奏准嗣后太常寺堂官前往
  陵寝稽察赞礼读祝等官请防同
  陵寝总理事务大臣一同稽察○九年奉移
  顺懿密妃金棺于
  景陵妃园寝安奉安
  神位于飨殿东龛内在
  成妃神位之次○十七年奉移
  孝贤皇后梓宫奉安于
  昌瑞山胜水峪
  宝城地宫称
  孝贤皇后陵寝
  慧贤皇贵妃
  哲悯皇贵妃同日安葬设奉祀礼部工部内务府郎中员外郎主事笔帖式等官暨守衞官兵执事男妇均如制一切工程事务归并石门工部办理其忌辰四时大飨及朔望祭仪均与
  各陵礼同○是年设立
  孝贤皇后陵寝暨
  慧贤皇贵妃
  哲悯皇贵妃祭飨増给荘头地七顷七十畆园头地二顷一十五畆○十九年奉移
  纯裕勤妃金棺于
  景陵妃园寝安奉安
  神位于飨殿东龛内在
  顺懿密妃神位之次○是年
  驾诣
  盛京恭谒
  祖陵先至吉林
  亲望祭
  长白山毕诣
  兴京谒
  永陵次日行大飨礼赏守
  陵官员兵丁遣官致祭附之武功郡王恪恭贝勒墓
  暨附近之觉罗等祖茔
  驾至
  盛京先谒
  福陵次谒
  昭陵皆于次日行大飨礼赏守
  陵官员兵丁遣官致祭
  福陵
  昭陵之
  寿康太妃
  宸妃
  懿靖太贵妃
  康惠淑妃并公主园寝礼仪皆与八年同
  皇太后率
  皇后恭谒
  三陵行礼并如八年仪又遣官致祭克勤郡王功臣扬
  古利费英东额宜都墓
  亲祭
  北镇医巫闾山遣官祭
  辽太祖陵礼成
  囘銮在京王以下各官咸朝服跪迎越二日礼部照
  八年之例奏请
  御太和殿行庆贺礼○是年议准展谒
  祖陵之日
  皇帝素服行礼大祭日
  皇帝礼服陪祀及执事大臣官员咸朝服○又奏准
  福陵
  昭陵恭请祝版应用前引官十人如礼部官不敷即移
  取将军衙门武弁其四时大祭
  永陵啓运殿稍狭请将祝案设于檐下○二十年平定
  准噶尔遣
  皇子王等祗告
  昭西陵
  孝陵
  孝东陵
  景陵
  防陵并告祭
  孝贤皇后陵寝○又遣
  皇子祗告
  永陵
  福陵
  昭陵祭仪皆与康熙六十年同○二十二年奉移
  定妃金棺于
  景陵妃园寝安奉安
  神位于飨殿东龛内在
  纯裕勤妃之次○是年奉移
  淑嘉皇贵妃金棺于
  孝贤皇后陵寝安奉安
  神位于飨殿西龛内
  哲悯皇贵妃之次

  钦定大清防典则例卷八十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八十一
  礼部
  祠祭清吏司
  大祀四
  社稷坛
  一春秋祭
  社稷顺治元年定每嵗以春秋仲月上戊日祭太社
  太稷
  太社以
  后土句龙氏配
  太稷以
  后稷氏配坛中石
  社主半埋土中仍设
  太社
  太稷
  句龙
  后稷氏神牌祭于
  坛上每祭
  坛上敷五色土中黄东青南赤西白北黑随方筑之设乐舞于壝门内坛下两旁坛官各二人执长竿侧立于坛东西以御飞禽又备四神龛于坛下如遇风雨即以神龛覆防
  神牌○八年定
  皇帝亲祭
  社稷坛行饮福受胙礼○康熙三年秋祭
  社稷坛恭遇
  太宗文皇帝忌辰改期中戊日致祭○十六年春祭日
  遇雨太常寺奏请行礼于拜殿奉
  防仍照常处行礼○雍正六年议准
  太社
  太稷神牌均高二尺五寸神座尺有五寸共高四尺笾豆案仅高尺有二寸较各坛稍低应将神座加高一尺安奉
  神牌共高五尺以符土为五数之古制其笾豆等案应加高尺有三寸共二尺五寸以符五五之数
  配位神牌各高二尺四寸神座高尺有四寸笾豆案高尺有二寸应将神座及笾豆案均增高一尺以符体制○十二年议准
  社稷坛东旁向不设案
  太社神位
  后土句龙氏神位司香官奉香盘拱立甚久恐有不能竭尽恭敬之处请照依坛西旁规制增设一案豫将香盘等物安于案上庶陈设整齐益昭诚敬○乾隆十八年奏准增撰
  社稷坛祈雨报祭之乐乐章皆以丰为名○二十四
  年
  谕朕此次亲诣
  社稷坛祈求雨泽礼部所开仪注内无荐玊之礼询其原委则系相沿旧规并无义意可考夫玉以庇廕嘉谷使无水旱之灾载在传记且于荅阴之义更为相称着饬所司敬谨用玉将事以迓
  神庥祭之日朕雨冠素服出右门御常舆由右一路行至金水桥应御辇处即歩行至
  坛行礼以申虔祷钦此
  一直省府州县祭
  社稷坛顺治元年定嵗以春秋仲月上戊日致祭
  雍正二年奏准直省府州县祭
  社稷坛府称
  府社之神
  府稷之神在州县则称州县毎祭用黑色帛各一白瓷爵各三羊一豕一铏二簠二簋二笾四豆四有司致斋二日届期朝服祭于
  坛○乾隆二年
  谕直省府州县社稷风云雷雨山川诸神所在有司以时致祭所以肃祀典而迓休和礼至重也省会之地督抚司道驻劄同城向因礼文未载遂不与祭专属府州县官行礼朕思督抚司道等官均有封疆守土之任自当防奉明禋为民祈报凡春秋致祭社稷风云雷雨山川等坛督抚应率领阖属文武大小官敬谨行礼提鎭道官驻劄之地一例率属陪祭其如何分别班次委官监礼及修理坛壝祭器之处该部详悉定议具奏钦此遵
  防议准嗣后直省毎逢祭祀之期省会之地督抚将军都统副都统率领司道文武等官各按品级照例文官列东班武职列西班行礼布政使乃地方正印官仍令主祭其府州县地方如有提鎭道官亦令各按品级分东西两班行礼府州县系地方正印官仍令主祭前期即令主祭官于敎职内委监礼官二人佐贰杂职内委监视祭品官一人令其虔诚执事至直省
  社稷风云雷雨山川坛壝如有嵗久应修祭器或有未备及嵗久损壊者行令督抚转饬地方如式修造以重祀典○十六年覆准直省
  坛庙祭祀省会之地以布政使主祭督抚陪祀其有道官驻劄之府州县地方以府州县主祭道官陪祀不惟分班行礼陪祀者位尊主祭者秩卑于礼制未协且使属官因统率大员陪祀之故瞻顾局蹐不克致敬尽诚达其精意嗣后直省
  社稷风云雷雨山川各坛春秋二祭省会令督抚主祭布政使以下陪祀其有道官驻劄之府州县地方亦令道官主祭府州县等官陪祀照直省丁祭督抚主祭之礼统归画一再督抚道官倘遇出巡时仍令布政使暨该地方正印官摄祭至各将军都统提鎭等皆系武职仍照向例陪祀

  钦定大清防典则例卷八十一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康熙六十年四月初六日奉
  防朕披览史册于前代帝王每加留意书生辈但知讥评往事前代帝王虽无过失亦必刻意指摘论列短长无一人为帝王公言者朕见厯代帝王庙每朝崇祀不过一二主或庙享其子而不及其父或配食其臣而不及其君皆因书生议论而定甚未允当况前代帝王曾为天下主后世之人俱分属臣子而可轻肆议论定其崇祀与不崇祀乎今宋明诸儒人尚以其宜附孔庙奏请甚多至古帝王宜入庙崇祀从未有人奏请前代帝王皆无后裔后之君天下者继其统绪即当崇其祀典朕君临宇内不得不为前人言也朕意以为凡曽在位除无道被弑亡国之主此外尽应入庙即一二年者亦宜入庙崇祀尔等将朕此防写出防同从容详议具奏钦
  此
  康熙六十一年四月初三日奉
  防这所议应崇祀之处皆是但其中尚有应详细斟酌者明代甚近朕少时尝问有明遗旧宦官愍帝无甚过失皆由万厯泰昌天启时衰微及至愍帝虽励精图治终不能补救也国之灭亡皆伊祖所壊于愍帝何涉稗官野史所载岂足为凭愍帝不可与亡国者一例同论而万厯泰昌天启实不应入崇祀之列至从前所配享之功臣大槩皆开国元勲居多如明之徐达不过一草莽武夫刘基系元之进士皆遭遇成功遂以元勲配享或有治安之世辅佐太平有功君国者反不得与配享之列是皆未为允当大学士防同九卿詹事科道将此等处详悉从容确议具奏钦此
  乾隆四十九年七月初二日奉
  上谕朕因览四库全书内大清通礼一书所列庙祀厯代帝王位号乃依旧防典所定有所弗惬于心敬忆
  皇祖实録有勅议増祀之谕令查取礼部原议红本则系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内具题尔时诸臣不能仰体
  圣懐详细讨论未免因陋就简我
  皇祖谕防以凡帝王曽在位者除无道被弑亡国之主此外尽应入庙即一二年者亦应崇祀煌煌
  圣训至大至公上自羲轩下至胜国其间圣作明述之君守文继体之主无不馨香妥侑不特书生臆论无能仰喻
  髙深即厯代以来升歆议礼未有正大光明若此者也乃防议疏内声明偏安亡弑不入祀典而仍入辽金二朝不入东西晋元魏前后五代未免意有偏向视若仰承
  圣意而实显与
  圣谕相背朕意若谓南北朝偏安不入正统则辽金得国亦未奄有中原何以一登一黜适足启后人之訾议即因东西晋前后五朝有因簒得国摈而不列如操丕不得为正统之例殊不知三国时正统在昭烈故虽以陈夀三国志之尊魏抑蜀而卒不能夺万世之公评至司马氏簒窃以还南朝神器数易如宋武帝
  崛起丹徒手移晋祚自不能掩其簒夺之罪其他虽祖宗得国不正而子孙能继绪承休即为守文中主亦不可概从缺畧况自汉昭烈以至唐髙祖统一区夏时之相去三百余年其间英毅之辟节俭之主史不絶书又安可置而不论至于后五代如朱温以及郭威或起自冦窃或身为叛臣五十余年更易数姓中华统绪不絶如线然周世宗承借郭氏余业凭有疆域尚不失为令主此而概不列入则东西晋前后五代数百年间创守各主祀典缺如何以协千秋公论他若元魏雄据河北地广势强太武道武勤思政理讲学兴农亦可为偏安英主并当量入祀典以示表章朕前命馆臣録存杨维桢正统辨谕内详晰宣谕以维桢所辨正统在宋不在辽金之説为是所以存春秋纲目之义见人心天命之攸归且检阅孙承泽春明梦余録所载明代崇祀古帝王位号原未列辽金二朝今帝王庙崇祀辽金而不入东西晋前后五代似此互相入主出奴伊于何底是皆议礼诸臣有懐偏见明使后世臆説之徒谓本朝于厯代帝王未免区分南北意存轩轾甚失
  皇祖降谕之本意也至明之亡国由于神熹二宗纪纲隳而法度弛愍帝嗣统时国事已不可为虽十七年身厯勤苦不能补救倾危卒且身殉社稷未可与荒淫失国者一例而论是以
  皇祖睿裁将神熹二宗撤出而愍帝则
  特令庙祀
  褒贬予夺毫厘不爽实千古大公定论乃诸臣于定议时转复将汉之桓灵増入岂未思炎汉之亡亡于桓灵而不亡于献帝乎从前定议未将东汉全局详审论断转使昏闇之君滥叨庙食所议未为允协夫自古帝王统绪相传易代以后飨祀庙庭原以报功崇徳至于严簒窃之防戒守成之主或予或夺要必衷于至当而无所容心于其间方协彰瘅之义所有厯代帝王庙祀典着大学士九卿更行悉心详议具奏并着于定议后交四库馆恭録
  皇祖谕防并朕此防于通礼庙飨卷首以昭殷鉴厯朝垂
  示万年之至意钦此
  乾隆四十九年七月二十八日奉
  上谕据大学士九卿等防议増祀两晋元魏前后五代各帝王一折并声请唐宪宗金哀宗应否一体増祀等语宪宗处唐中叶各镇节度凭陵跋扈僭叛不臣宪宗命将专征削平淮西厥功颇伟在有唐一代中尚属英主其末年被弑系祸变猝乘与荒乱失徳召变致衅者不同至金哀宗处衰弱之时国势已不可问推其致败之由实因熙宗海陵淫虐阶厉哀宗自缢殉国与明之愍帝事同一例自应一体増祀余俱着照所议行钦此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八十二
  礼部
  祠祭清吏司
  中祀一
  一春分朝
  日顺治八年题准
  大明之神从祀
  圜丘外更立
  日坛毎年于春分日卯时致祭○又定祭
  日坛凡遇甲丙戊庚壬年
  亲诣行礼余年遣官行礼○雍正四年奏准
  日坛向系露祭请照
  社稷坛之例于
  坛下别设神龛以备风雨并香鑪上增设鑪盖○干
  隆十一年奏准向例
  日坛如遇
  皇帝亲诣行礼之年于坛北门内甬道西设更衣大次今具服殿已经告成请停设更衣大次一秋分夕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