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恩四品以上如有逾期不到者鸿胪寺指名题叅四品以下送吏兵二部察议彚奏○六年奏准每逢朝期八旗官员除有公事外不赴朝班者稽察御史会同该部将官员过少旗分察明縁由指叅交部察议○乾隆十七年覆准常朝坐班各部院寺堂官除实有事故不能到班者许于册内声明其余即本署奏事仍留一人率属就列毋庸旷阙违者叅处又坐班向无定时今定冬春以辰正夏秋以卯正至时纠仪官先出各官依次列坐后时至者指叅礼部暨都察院堂官东西各归本班毋庸别立班次以归画一一
  御门听政顺治二年定凡题奏本章均由内院启奏
  请
  防下部覆奏施行○又定每日奏事吏戸礼兵工五部轮流首奏刑部常列三班并令翰林科道同奏事官齐进侍班记注○康熙十三年奏准各部汉司官照满司官例各随堂官入奏○又覆准凡
  听政日诸臣奏事齐集后左门外豫将报单交乾清门直日侍衞班领临入奏时侍衞引部院堂官各率所属依次而进其不奏事官不得擅入○二十一年
  谕诸臣奏事劳苦少展御门晷刻春夏以辰时三刻秋冬以辰时五刻为期启奏各官俾得从容入奏钦此
  ○五十七年定
  听政之日侍班翰林于启奏折本时即退下○雍正
  二年奉
  防吏部奏事着在各部院衙门之后○三年奉
  防每逢听政于满汉翰林院编修检讨内按俸以四人侍班班在科道之上
  一
  朝门禁例
  国初定
  大清门
  禁门左右翊门均令大臣侍衞防军严加守衞稽察出入
  内门除直日人员外不许容留闲杂人大臣侍衞等皆于
  大清门朝夕齐集凡
  禁门内外不许背坐不许于
  御道上坐凡亲王以下出入不得行
  御道○又定王以下文武官入朝至下马牌处下马停止仪仗亲王郡王贝勒各随防衞二人贝子随防衞一人其余官员不许跟随人役入朝顺治三年定亲王入朝至
  午门外下马降舆○九年题准凡入朝除内大臣防军统领防军叅领侍衞外其余诸王暨公侯伯大臣以下各部院衙门官员皆由
  午门出入不许由
  东华门
  西华门
  神武门出入入
  午门时亲王随防衞六人世子郡王五人贝勒四人贝子三人公二人民公侯伯都统子防军统领副都统尚书侍郎许随一人其余官员入
  午门不许随从○又定亲王至
  午门外郡王至
  午门前两配楼角下轿马贝勒以下在
  阙左右门外下马牌处下马○又定亲王以下贝勒以上进
  午门许随防衞一人贝子以下不许随进○十年题准汉大臣进
  午门照九年所定满大臣例许随从一人○康熙元年题准亲王以下公以上进
  午门时随从人数照顺治九年例如至
  御前止许随防衞一人○六年题准亲王郡王进午门时止许随防衞二人贝勒以下公以上许随一人○二十一年题准亲王以下贝勒以上如未满十六岁者至
  御前许随防衞二人○又定亲王以下暨文武官奉召入朝许由
  东华门等三门出入其诸王贝勒年未满十五岁者暨内阁翰林院詹事府官许由
  东华门等三门出入○二十二年题准
  圣驾出入及
  陞殿上朝官随从人役有喧哗拥挤者歩军尉等严拏交各该衙门治罪○二十三年覆准
  大内中路乃
  銮舆经行御道官民不得行走
  午门内交与守门直班防军叅领防军校
  午门外交与兵部
  阙左右门
  天安
  大清等门交与直班歩军尉歩军【今五旗防军叅领防军】严加察缉如有直行
  御道者系官交该部题叅议处系兵民送刑部治罪如直班官员兵丁徇情不举被科道官纠叅者该直班官兵一并究处○二十七年题准
  禁地会议大臣不许向诸王跪语○六十一年十二月奉
  防年老大臣皆
  皇考旧用之人自午门外歩行进内奏事甚为劳苦将诸王暨六十五岁以上大臣列名具奏随遵
  防开列具奏奉
  防凡许令乘马之六十五岁以上大臣暨亲王郡王皆令乘马由东华门入者至箭亭旁下马由西华门入者至内务府前下马其有年虽未至六十五岁而所管事务殷繁朕常召问者亦令乗马○乾隆二年奏
  准凡遇
  皇帝临朝听政之期令防军统领拨防军于各禁门及馆阁门巷等处小心廵视环列侍衞除朝服官许进
  午门其余不得肆行出入○又议准凡官员入朝及在公署不许带雨缨凉帽凡官员及直班防军等不许着大衫入
  紫禁城○七年议准凡遇
  皇帝恭祀大典扈从大臣应于
  午门前乗骑者领侍衞内大臣拨亲军于
  午门前备马毋得临期迟误如仆从人等乘马入阙门杂沓驰骤者该管官即严拏治罪并将其主叅处○十五年奉
  防定例惟诸王于紫禁城内乘马今大臣中朕尚有加恩令乘马者嗣后在内贝子以上亦准于紫禁城内乘马○十八年奏准王公等进
  午门随从人仍照顺治九年定例亲王随从六人世子郡王五人长子贝勒四人贝子三人公二人进
  太和门亲王世子随从三人郡王长子贝勒二人贝子公一人
  东华门西华门神武门除
  内廷行走及直班有政务王公外不得任意行走凡进
  后左门景运门隆宗门亲王世子随从三人郡王长子贝勒二人贝子公一人○二十二年奏
  皇上陞殿丹墀班后
  昭德门
  贞度门阶下东西增设满汉御史各二人礼部司官二人侍衞二人稽察如有失仪越班任意起坐蹲踞者即指与侍衞立拏叅处再
  殿阶备茶之侍衞人员及各执事人等并随王公等防衞官员有立于阶上正面者殊失体制令防军统领委防军叅领于阶上东西角分立毋许执事官员人等站立正面违者防军叅领即拏交监礼御史指名纠叅奉
  防阶上备茶尚茶人员务酌量足用委出不必多人再王公等随从携坐褥者于伊等防衞内每人只准一人内监无许随从将此交与直班防军统领等严行稽察违者即行叅奏
  朝会三
  一元日
  皇太后宫朝贺顺治八年题准元日设
  皇太后仪驾及丹陛大乐
  皇帝御礼服率王公大臣侍衞诣
  皇太后宫行礼毕公主福晋以下都统尚书子命妇以
  上诣
  皇太后宫行礼○康熙八年题准元日
  太皇太后仪驾中和韶乐全设
  皇太后仪驾丹陛大乐全设
  皇帝御礼服率王公以下内大臣侍衞暨都统尚书
  子以上咸朝服先朝于
  太皇太后宫毕次诣
  皇太后宫行礼如仪次日
  皇后御礼服率公主福晋以下都统尚书子命妇以
  上咸朝服朝于
  太皇太后宫毕次诣
  皇太后宫行礼如仪○二十二年题准元日
  宁寿宫行礼诸王内大臣侍衞在
  宁寿门外仪驾末文武百官在
  午门外纠仪御史二人在
  宁寿门外二人在仪驾末二人在
  午门外监礼○六十一年十二月
  谕羣臣奏请雍正元年元日诣
  皇太后宫行庆贺礼奉
  皇太后懿防前皇帝登极钜典攸关故勉从诸王大臣所请今元年元日尚在
  圣祖仁皇帝服制百日之内何忍即行庆典其遵防停止庆贺行礼钦此○乾隆元年
  谕朕前降谕防明年元日停止御殿受朝
  皇太后前照常行礼今奏闻
  皇太后防降
  懿防明年元日尚在
  世宗宪皇帝服制二十七月之内皇帝既不受朝其王大臣赴慈宁宫行礼亦着停止钦此○二年奏准嗣
  后
  午门外行礼增设御史四人在
  午门外
  阙左右门禁止各官从人不得擅入违者拏究治罪其主议处○又奏准
  长信门外二品以上官行礼设鸣赞二人
  午门外各官行礼设鸣赞四人○十二年议准向例凡遇庆贺大典
  皇太后宫行礼公主福晋以下止及一品大臣命妇按
  祭
  先蚕坛二品大臣命妇皆与请嗣后凡遇庆典令二
  品命妇亦入班行礼○十四年
  谕朕阅礼部所进仪注朝贺
  皇太后宫行礼之世爵官止列公侯伯子而男爵则未之及盖因男爵原系二品向例惟一品大臣在长信门前行礼后以人数过少增入侍郎副都统而礼部所进仪注仍循前例不及男爵是五等之班竟阙其一未为允协着一并增入钦此
  一长至节
  皇太后宫庆贺顺治八年定长至次日
  皇帝率羣臣诣
  皇太后宫行礼仪与元日同惟不设燕○康熙八年定
  长至次日
  皇帝率王公以下大臣侍衞都统尚书子以上先朝
  于
  太皇太后宫次诣
  皇太后宫行礼
  皇后率公主福晋以下都统尚书子命妇以上先朝
  于
  太皇太后宫次诣
  皇太后宫行礼并与元日同
  一
  皇太后圣寿庆贺顺治十四年题准
  皇太后圣寿日
  皇帝率内大臣侍衞内院礼部官诣
  皇太后宫行礼与元日同○康熙九年题准
  皇太后圣寿日
  皇帝率王公羣臣行礼
  皇后率公主福晋以下都统尚书子命妇以上行礼
  均与元日同○三十九年
  仁宪恪顺诚惠纯淑端禧皇太后六十圣寿王以下辅国将军以上民公侯伯子满汉大学士内大臣都统尚书左都御史防军统领前锋统领副都统满汉侍郎直省将军总督廵抚提督总兵官各恭进庆贺仪物陈于
  午门外
  圣祖仁皇帝率羣臣诣
  宁寿宫行礼
  妃
  嫔暨公主福晋以下都统尚书子命妇以上诣
  宁寿宫行礼如仪○四十九年
  仁宪恪顺诚惠纯淑端禧皇太后七十圣寿各官恭进
  庆贺仪物
  圣祖仁皇帝率羣臣行礼
  妃
  嫔暨公主福晋以下诣
  宁寿宫行礼与三十九年同○乾隆二年奏
  皇太后圣寿日
  皇帝于
  皇太后前进表仪注奉
  防每年用进表仪注凡遇大庆之年用宣表仪注○
  五年
  谕
  皇太后万寿圣诞普天同庆凡大小臣工咸服蟒袍七日不理刑名永着为例钦此○十六年
  皇太后六十圣寿先期
  皇上建
  寿安宫为奉觞之所王公宗戚六部八旗卿寺各衙门直省督抚在京绅士耆老自高梁桥至
  西华门豫设采棚乐剧恭祝
  圣寿二十日
  皇太后銮舆自
  畅春园进
  宫
  上御龙袍衮服乘骑前导王公大臣咸蟒袍补服满
  汉命妇咸采服各于祝
  寿采棚前夹道跪迎
  皇太后颁赐赏赉有差
  皇太后还宫
  上率
  皇后
  皇贵妃
  贵妃
  妃
  嫔侍
  皇太后于
  寿安宫称庆前后凡九日
  上率王公大臣诣
  慈宁宫恭上
  崇庆慈宣康惠敦和裕寿皇太后徽号进
  册宝行礼
  皇太后圣寿日
  上率王公大臣侍衞诣
  慈宁宫宣表行礼
  皇后率
  皇贵妃
  贵妃
  妃
  嫔于
  慈宁宫行礼均如仪○是年奏准十一月二十五日
  恭遇
  皇太后六十圣寿自十四日起至二十八日止王公百官咸蟒袍补服不理刑名○又奏准恭遇
  皇太后六十圣寿王以下公以上及内外大臣请照康熙三十九年四十九年例各进献仪物恭祝
  圣寿奉
  防
  皇太后懿防停止进献礼物钦此○又奏准
  皇太后圣寿日凡大小官员之休致暨降革官赴
  阙庆贺防
  恩予品衔者许随见任官入班行礼进士举人贡生
  并有顶带官于
  午门外生监耆老于
  天安门外各行礼
  一元日
  皇后宫庆贺康熙八年定元日设
  孝诚仁皇后仪驾于
  太和殿【时修 乾清宫工尚未竣】前设丹陛大乐于
  中和殿前
  皇后诣
  太皇太后
  皇太后宫行礼毕
  御宫升座公主福晋以下县君镇国将军夫人以上民公侯伯以下都统尚书子命妇以上咸朝服行庆贺礼○十年奏准设
  皇后仪驾丹陛大乐于
  坤宁宫前○雍正元年奉
  防皇后宫三大节朝贺竢三年后举行
  一长至节
  皇后宫庆贺康熙八年定长至次日行礼与元日同
  一
  千秋节庆贺康熙十一年定
  皇后千秋节仪驾乐器各陈设如仪
  皇后率公主福晋以下都统尚书子命妇以上诣
  太皇太后
  皇太后宫行礼毕
  还宫升座公主福晋以下行庆贺礼与元日同○雍
  正六年题准
  皇后千秋节王公百官咸蟒袍补服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五十六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五十七
  礼部
  仪制清吏司
  登极
  一
  登极天命元年正月
  太祖高皇帝即
  皇帝位建元天命贝勒【国初贝勒视今之亲王】羣臣上
  尊号曰
  覆育列国英明皇帝八大臣出班跪进贺表侍臣接表
  宣读
  太祖高皇帝率贝勒羣臣告
  天行三跪九拜礼毕
  御宝座贝勒大臣各率本旗官员行庆贺礼○天命十
  一年九月
  太宗文皇帝嗣
  皇帝位是日卤簿大驾全设
  太宗文皇帝率贝勒羣臣告
  天行三跪九拜礼毕
  御宝座贝勒羣臣庆贺行三跪九叩礼是日颁
  诏大赦○天聪十年四月建
  国号曰大清改元崇德和硕贝勒羣臣上
  徽号曰
  寛温仁圣皇帝前期筑坛于
  天坛之东设
  宝座于坛上设卤簿大驾于坛前届期
  太宗文皇帝率贝勒以下文武百官出德盛门诣天坛祗告
  天
  地礼成文武各官奉
  御宝先至
  天坛之东导引官二人恭导
  太宗文皇帝由中阶陞坛
  御宝座贝勒大臣等行三跪九叩礼毕皆跪和硕贝勒
  等奉
  御宝跪献
  太宗文皇帝受宝授内院官羣臣复行三跪九叩礼毕皆跪宣读官奉满洲防古汉字三体表文立于坛东以次宣读羣臣复行三跪九叩礼毕复位乃列仪仗奏乐
  还宫次日行庆贺礼
  太宗文皇帝御殿乐作贝勒大臣率满洲各官行三跪
  九叩礼毕奉表跪进侍臣接至
  御前跪宣羣臣复行三跪九叩礼毕退次外藩贝勒大臣进表行礼次汉官进表行礼均如前仪次执事各官行三跪九叩礼毕
  赐贝勒羣臣等燕是日颁
  诏大赦○崇德八年八月
  世祖章皇帝嗣
  皇帝位前期遣官祗告
  郊坛
  宗庙是日王公百官朝服齐集
  笃恭殿前
  世祖章皇帝乘舆由左翊门出羣臣跪迎
  世祖章皇帝御宝座王以下文武百官行三跪九叩礼次外藩王以下官属行三跪九叩礼毕众复跪乃颁
  恩诏大学士诣案前奉
  诏书至丹陛上立宣毕复行三跪九叩礼复位
  世祖章皇帝乘舆还宫王公百官跪送是日不设卤簿
  不作乐不设燕○顺治元年五月
  世祖章皇帝定鼎燕京祗告
  天
  地受朝贺前期太常寺官扫除坛壝司设监设
  宝座于
  郊坛之东南向设
  宝案于
  座前是日遣官祗告
  太庙
  社稷卤簿大驾全设
  世祖章皇帝御祭服由
  大清门出
  亲诣
  南郊祗告
  天
  地行礼毕内院大学士跪奏礼成礼部堂官恭导至天坛之东
  御幄次更礼服
  御宝座王以下文武百官皆跪礼部堂官引大学士一人由东阶升正中北面跪学士一人自案上奉
  宝授大学士大学士奉宝致辞云
  皇帝君临万国诸王文武羣臣不胜欢忭奏毕以宝授学士学士跪接陈案上退复位羣臣行三跪九
  叩礼毕
  驾还宫是日鸿胪寺设
  御座于皇极门 【今名太和门】正中设表案于檐东诸王贝勒贝子公序立于内金水桥之北文武各官序立于桥南均东西面乐作
  世祖章皇帝御宝座乐止鸣鞭内大臣侍衞内院礼部都察院鸿胪寺执事各官先于阶上行三跪九叩礼毕各就执事位王公文武百官跪进表内院大学士奉王等所进表跪设案上鸣赞官赞宣表宣表官诣案前奉表大学士二人跪展表宣表官跪宣毕仍设案上行三叩礼复位羣臣行三跪九叩礼毕鸣鞭
  驾还宫越九日颁
  诏天下○顺治十八年正月
  圣祖仁皇帝嗣
  皇帝位分遣官祗告
  天
  地
  太庙
  社稷
  圣祖仁皇帝衰服诣
  世祖章皇帝几筵前行三跪九拜礼祗告受
  命诣侧殿更礼服乃诣
  圣祖母太皇太后宫行三跪九拜礼次诣
  圣母仁宪皇太后宫
  圣母慈和皇太后宫各行三跪九拜礼先
  御中和殿内大臣侍衞内院礼部都察院执事各官行
  礼乃
  御太和殿即
  皇帝位王公百官上表行礼不宣表不作乐
  赐茶不设燕
  驾还宫反丧服就苫次是日颁
  诏天下○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
  世宗宪皇帝嗣
  皇帝位礼仪与顺治十八年同惟免
  赐茶○是日内监下
  乾清宫帘銮仪衞于
  乾清宫丹陛中设金舆奏请
  世宗宪皇帝乘舆由
  乾清门中门出奉
  防乾清宫虽下帘朕何忍于
  皇考前乘舆出中门朕从乾清门左旁门出外乘舆心中始安钦此○雍正十三年九月
  皇帝登极先期礼部遵照康熙六十一年礼仪具奏
  奉
  防是停止宣表免赐茶此奏内称奉舆于乾清门正中今
  皇考梓宫见安奉乾清宫朕曷敢于乾清门正中乘舆
  着安舆于左旁钦此

  尊崇
  一恭上
  太皇太后
  皇太后
  尊号
  徽号之礼崇德八年
  世祖章皇帝嗣位尊
  母后皇后为
  皇太后
  圣母为
  皇太后○顺治八年
  世祖章皇帝躬亲大政恭上
  圣母皇太后徽号曰
  昭圣慈寿皇太后前期一日
  世祖章皇帝礼服
  御中和殿北向阅奏书毕诣
  昭圣慈寿皇太后宫恭上奏书届期
  世祖章皇帝礼服
  御太和殿阅
  册宝毕率王公百官诣
  昭圣慈寿皇太后宫恭上
  册宝礼成次日
  世祖章皇帝御太和殿王公百官进表行庆贺礼颁诏布告天下○是年八月
  世祖章皇帝大婚礼成加上
  昭圣慈寿皇太后徽号曰
  昭圣慈寿恭简皇太后○十一年
  世祖章皇帝大婚礼成加上
  昭圣慈寿恭简皇太后徽号曰
  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皇太后○十三年
  册封
  皇贵妃加上
  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皇太后徽号曰
  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皇太后以上典礼均与顺治
  八年同○十八年
  圣祖仁皇帝嗣位尊
  圣祖母皇太后为
  太皇太后尊
  母后皇后为
  皇太后
  圣母为
  皇太后○康熙元年恭加上
  圣祖母太皇太后徽号曰
  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太皇太后恭上
  母后皇太后徽号曰
  仁宪皇太后恭上
  圣母皇太后徽号曰
  慈和皇太后时以谅隂不朝贺前期分遣官祗告天
  地
  太庙
  社稷次日进表颁
  诏天下均如仪○四年
  圣祖仁皇帝大婚礼成加上
  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太皇太后徽号曰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太皇太后加上仁宪皇太后徽号曰
  仁宪恪顺皇太后先期一日同上
  太皇太后
  皇太后奏书大学士二人奉
  太皇太后奏书陈设于
  中和殿黄案正中奉
  皇太后奏书陈设于东旁稍后
  圣祖仁皇帝礼服御
  中和殿北向阅奏书毕大学士二人奉奏书前行
  圣祖仁皇帝乘舆从豫设黄案一于
  隆宗门外
  仁宪皇太后奏书暂陈于黄案少竢先诣
  太皇太后宫恭上奏书礼成次诣
  仁宪皇太后宫恭上奏书均行礼如仪届期陈
  册
  宝于
  太和殿黄案上如陈奏书仪设
  太皇太后册宝龙亭于
  太和殿正中设
  仁宪皇太后册宝龙亭于东稍后
  圣祖仁皇帝御太和殿阅
  册宝毕奉册宝官奉安亭内銮仪校舁亭前行
  圣祖仁皇帝乘舆从
  仁宪皇太后册宝龙亭于
  隆宗门外少竢先诣
  太皇太后宫恭上
  册宝礼成次诣
  仁宪皇太后宫恭上
  册宝王公百官咸朝服随行礼如仪○六年
  圣祖仁皇帝躬亲大政加上
  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太皇太后徽号曰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太皇太后加
  上
  仁宪恪顺皇太后徽号曰
  仁宪恪顺诚惠皇太后○十五年
  册立
  皇太子加上
  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太皇太后徽
  号曰
  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太皇太后加上
  仁宪恪顺诚惠皇太后徽号曰
  仁宪恪顺诚惠纯淑皇太后○二十年滇黔荡平加上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太皇太后徽号曰
  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靖太皇太后加上
  仁宪恪顺诚惠纯淑皇太后徽号曰
  仁宪恪顺诚惠纯淑端禧皇太后以上典礼均与康熙
  四年同○六十一年
  世宗宪皇帝嗣位尊
  圣母为
  皇太后恭上
  徽号曰
  仁寿皇太后○雍正十三年
  皇帝嗣位尊
  圣母为
  皇太后恭上徽号曰
  崇庆皇太后前期遣官祗告
  天
  地
  太庙
  社稷次日颁
  诏布告天下不行朝贺礼均与康熙元年同○乾隆二
  年
  册立
  皇后加上
  崇庆皇太后徽号曰
  崇庆慈宣皇太后○十四年
  册立
  摄六宫事皇贵妃是年金川平定加上
  崇庆慈宣皇太后徽号曰
  崇庆慈宣康惠皇太后礼部奏四月初六日
  册封
  摄六宫事皇贵妃次日应
  御殿受贺又廷臣奏金川平定请
  皇上御殿受贺奉
  防统于恭上
  皇太后徽号次日举行○是日
  皇帝率王公百官先诣
  皇太后宫行礼毕
  御殿受贺颁
  诏天下○又奏准恭遇加上
  皇太后徽号并
  册封
  摄六宫事皇贵妃
  贵妃
  妃
  嫔诸典礼自四月初五日始至初九日王公百官入
  内奏对及公所办事咸蟒袍补服○十五年
  册立
  摄六宫事皇贵妃为
  皇后加上
  崇庆慈宣康惠皇太后徽号曰
  崇庆慈宣康惠敦和皇太后○十六年
  圣母皇太后六十万寿加上
  崇庆慈宣康惠敦和皇太后徽号曰
  崇庆慈宣康惠敦和裕寿皇太后以上典礼均与顺治
  八年同○二十年平定准噶尔恭上
  崇庆慈宣康惠敦和裕寿皇太后徽号曰
  崇庆慈宣康惠敦和裕寿纯禧皇太后典礼与乾隆十
  六年同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五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五十八
  礼部
  仪制清吏司
  册立
  一
  册立
  皇后之礼崇德元年
  孝端文皇后以适妃正位
  中宫行
  册立礼是日设黄幄于
  清宁宫前设黄案于幄内王公百官朝服序立崇政殿前
  太宗文皇帝御殿阅册宝
  命正副使持
  节至
  清宁宫宣读
  册文行
  册立礼礼成正副使持
  节还至
  崇政殿复
  命
  孝端文皇后率公主福晋命妇于
  太宗文皇帝前行六肃三跪三拜礼诸
  妃率公主福晋命妇于
  孝端文皇后前行六肃三跪三叩礼
  太宗文皇帝御殿诸王率满洲官上清字表文防古诸王率防古官上防古字表文汉官上汉字表文次第宣读各行庆贺礼乃
  赐王公百官燕如仪【顺治八年十一年康熙四年册立   皇后详见
  大婚则例】○康熙十六年
  孝昭仁皇后正位
  中宫行
  册立礼同日
  孝懿仁皇后肇封
  贵妃又
  册封
  安嫔
  敬嫔
  端嫔
  荣嫔
  惠嫔
  宜嫔
  僖嫔前期分遣官祗告
  天
  地
  太庙后殿
  圣祖仁皇帝亲诣
  奉先殿以
  册立告设
  节案于
  太和殿正中设
  孝昭仁皇后册宝案于左右稍前次设
  贵妃册宝案
  嫔册案于左右
  圣祖仁皇帝礼服御太和殿
  阅册宝王公百官咸朝服按翼序立乃宣
  制
  命正副使持
  节行
  册立礼正副使至
  景运门内监接奉
  节
  册宝入宫
  孝昭仁皇后受
  册宝行礼如仪
  贵妃
  嫔各
  册封礼毕内监出至
  景运门以
  节授正副使正副使还至后左门复
  命
  圣祖仁皇帝率羣臣诣
  太皇太后宫
  仁宪皇太后宫行礼翼日
  孝昭仁皇后礼服诣
  太皇太后
  仁宪皇太后
  圣祖仁皇帝前行礼各如仪是日
  命公主福晋命妇免随行礼越三日
  圣祖仁皇帝御太和殿王公百官上表庆贺如常仪是
  日免公主福晋命妇诣
  孝昭仁皇后宫行礼○二十八年
  孝懿仁皇后正位
  中宫行
  册立礼○雍正元年
  孝敬宪皇后以适妃正位
  中宫行
  册立礼同日
  崇庆慈宣康惠敦和裕寿纯禧皇太后肇封
  熹妃又
  册封
  贵妃
  齐妃
  懋嫔
  裕嫔典礼与康熙十六年同惟庆贺礼奉
  防竢三年后补行○三年补行
  册立
  孝敬宪皇后庆贺典礼
  世宗宪皇帝御太和殿王公百官上表行礼毕
  御乾清宫
  孝敬宪皇后率
  妃
  嫔于
  世宗宪皇帝前行礼
  孝敬宪皇后还宫
  妃
  嫔率公主福晋命妇于
  孝敬宪皇后前行庆贺礼均如仪○乾隆元年
  孝贤皇后以适妃正位
  中宫同日
  皇后肇封
  娴妃又
  册封
  贵妃
  纯妃
  嘉嫔典礼均与雍正元年同翼日
  皇帝率羣臣诣
  皇太后宫行礼
  皇后率
  贵妃
  妃
  嫔诣
  皇太后宫行礼
  皇帝御殿王公百官上表庆贺颁
  诏布告天下
  孝贤皇后率
  贵妃
  妃
  嫔诣
  皇帝前行礼
  贵妃
  妃
  嫔诣
  皇后宫行礼公主福晋命妇于
  皇后宫行庆贺礼毕诣
  贵妃前行礼均如仪○十五年
  摄六宫事皇贵妃正位
  中宫行
  册立礼暨庆贺行礼均与乾隆二年同

  尊封
  一
  尊封之礼顺治九年
  世祖章皇帝尊封
  太宗文皇帝妃二位曰
  皇考懿静大贵妃
  皇考康惠淑妃前期一日遣官祗告
  太庙届期设黄幄二于
  昭圣慈寿皇太后宫前东西相向设
  太妃座于幄内
  大贵妃在东
  淑妃在西设仪仗于丹墀内
  大贵妃仪仗在东
  淑妃仪仗在西内院【今内阁】官奉安
  册于采亭内銮仪校舁亭内院礼部官前导至太和殿内设
  大贵妃
  册于东
  淑妃
  册于西均北向
  世祖章皇帝礼服御太和殿南面
  阅册毕銮仪校舁亭
  世祖章皇帝乘舆至
  昭圣慈寿皇太后宫门外亭止大学士二人奉
  册
  世祖章皇帝降舆至黄幄前以次上
  册行礼是日王公百官不齐集公主福晋以下大臣
  命妇不行礼○十八年
  圣祖仁皇帝尊封
  太祖高皇帝妃为
  皇祖寿康太妃前期一日遣官祗告
  太庙是日内院礼部官奉
  册宝设黄案上舁送至
  太妃宫门前交内监送入宫内
  太妃受
  册宝讫内院礼部官各退○康熙十五年
  尊封
  世祖章皇帝妃四位曰
  皇考恭靖妃
  皇考淑惠妃
  皇考端顺妃
  皇考宁慤妃典礼与顺治十八年同○雍正二年世宗宪皇帝尊封
  圣祖仁皇帝妃四位嫔一位曰
  皇考皇贵妃
  皇考贵妃
  皇考密妃
  皇考定妃
  皇考通嫔前期一日遣官祗告
  太庙后殿
  奉先殿是日于各本宫陈设仪仗采仗大学士礼部堂
  官送
  册宝印至宫门前与顺治十八年同○十三年皇帝尊封
  圣祖仁皇帝妃四位曰
  皇祖寿祺皇贵太妃
  皇祖温惠贵太妃
  皇祖顺懿密太妃
  皇祖纯裕勤太妃前期一日遣官祗告
  太庙后殿
  奉先殿届期
  皇帝礼服御太和殿
  阅册宝印毕
  亲诣
  宁寿宫行尊封礼时以
  世宗宪皇帝服制不奏乐停止庆贺○乾隆元年尊封圣祖仁皇帝嫔四位曰
  皇祖襄嫔
  皇祖熙嫔
  皇祖谨嫔
  皇祖静嫔先期遣官祗告
  太庙后殿
  奉先殿是日陈设各采仗于
  宁寿门外礼部堂官内阁学士送
  册至宫门前余仪与顺治十八年同○二年尊封
  世宗宪皇帝妃二位曰
  皇考贵妃
  皇考谦妃是日各陈设仪仗采仗于
  本宫前余仪与雍正二年同○八年尊封
  皇祖温惠贵太妃为
  皇祖温惠皇贵太妃典礼均与雍正十三年同

  册封一
  一
  册封
  皇贵妃
  贵妃
  妃
  嫔之礼崇德元年
  孝庄文皇后肇封
  西永福宫庄妃及
  册封东关睢宫宸妃
  西麟趾宫贵妃
  东衍庆宫淑妃是日设黄幄于
  清宁宫前设黄案于幄内
  太宗文皇帝御崇政殿阅册宝宣
  制
  命正副使持
  节至
  清宁宫行
  册封礼成
  妃等率公主福晋以下及大臣命妇于
  太宗文皇帝前行六肃三跪三叩礼又于
  孝端文皇后前行六肃三跪三叩礼次公主福晋大臣
  命妇于
  妃前各行四肃二跪二叩礼各如仪○顺治十三年
  册封
  皇贵妃前期一日遣官祗告
  太庙时
  世祖章皇帝驾幸南苑于
  行宫正殿
  阅册宝
  命正副使持
  节至
  隆宗门转交内监奉
  节及
  册宝入宫
  皇贵妃受
  册宝行礼均如仪内监传告礼成以
  节授正副使正副使持
  节复
  命翼日以
  册封礼成颁
  诏天下○康熙十六年
  孝昭仁皇后正位中宫同日
  孝懿仁皇后肇封
  贵妃又
  册封
  安嫔
  敬嫔
  端嫔
  荣嫔
  惠嫔
  宜嫔
  僖嫔前期礼部工部制
  贵妃
  册宝
  妃
  册印
  嫔
  册因
  册立中宫
  御太和殿阅册宝宣
  制
  命大学士尚书侍郎内阁学士充正副使持
  节以次随
  册立中宫正副使行至
  景运门转交内监奉入行礼如仪礼成内监出景运门各以
  节授正副使复
  命
  贵妃
  诸嫔随
  孝昭仁皇后诣
  太皇太后宫
  仁宪皇太后宫行礼毕
  贵妃
  诸嫔诣
  圣祖仁皇帝前行礼次诣
  孝昭仁皇后前行礼其公主福晋以下及大臣命妇奉防均免庆贺○十八年
  孝恭仁皇后肇封
  德嫔仪与十六年同○二十年
  孝懿仁皇后以
  贵妃晋封
  皇贵妃
  孝恭仁皇后以
  德嫔晋封
  德妃同日封
  贵妃又
  惠嫔封惠妃
  宜嫔封宜妃
  荣嫔封荣妃前期制
  册宝印遣官祗告
  太庙后殿
  奉先殿届期大学士自
  太和殿以
  节授各正副使内阁官奉
  册宝印设各采亭内銮仪校以次舁亭至
  景运门转交内监奉入行礼如仪是年停止庆贺○三十九年
  册封
  贵妃
  和嫔
  良嫔前期制
  册宝印遣官祗告
  太庙后殿
  奉先殿至期举行典礼与二十年同○五十七年册封
  宣妃
  和妃
  成妃
  密嫔
  定嫔
  勤嫔前期制
  册印祗告
  太庙后殿
  奉先殿届期典礼均与二十年同是日
  诸嫔增给采仗视
  妃仪仗内减红段瑞草繖拂子各一对并
  命补给
  端嫔采仗○雍正元年
  世宗宪皇帝
  册立中宫同日
  崇庆慈宣康惠敦和裕寿纯禧皇太后肇封
  熹妃暨封
  贵妃
  齐妃
  懋嫔
  裕嫔典礼与康熙十六年同是日奏请陈设贵妃仪仗公主福晋以下大臣命妇等行庆贺
  皇后礼毕于
  贵妃前行庆贺礼奉
  防贵妃前免行礼○十二年
  册封
  谦嫔前期制
  金册届期正副使由
  太和殿持
  节行
  册封礼成女官引
  谦嫔诣
  世宗宪皇帝前行六肃三跪三叩礼○乾隆二年册立中宫同日
  皇后肇封
  娴妃暨封
  贵妃
  纯妃
  嘉嫔典礼与雍正元年同○六年
  嘉嫔晋封
  嘉妃同日
  册封
  愉嫔
  怡嫔
  舒嫔先期遣官祗告
  太庙后殿
  奉先殿届期行
  册封礼与康熙二十年礼同
  册封礼成
  嘉妃
  愉嫔
  怡嫔
  舒嫔诣
  皇太后宫
  皇帝
  皇后前行礼均如仪○十年
  贵妃晋封
  皇贵妃
  皇后以娴妃晋封
  贵妃
  纯妃晋封
  贵妃
  愉嫔晋封
  愉妃暨
  册封
  令嫔前期遣官祗告
  太庙后殿
  奉先殿届期典礼与六年礼同
  册封礼成
  皇贵妃
  贵妃
  愉妃
  令嫔诸
  皇太后宫
  皇帝
  皇后前行礼均如仪○十三年议准
  皇贵妃
  册封大典福晋命妇等行礼已有成例惟
  贵妃行礼外廷无案可稽但
  皇贵妃摄六宫事不日即正位
  中宫既已统理内政体制自宜尊崇
  贵妃亦应一体行礼至
  皇贵妃仪仗内车舆例用明黄帷金黄幨今请加崇均用明黄其
  册封前期遣官祗告
  太庙后殿
  皇帝亲诣
  奉先殿祗告次日
  皇贵妃朝于
  皇太后宫时拜位设于甬路左并嗣后遇大节及庆贺
  大典内外三品以上官于
  皇贵妃前进笺庆贺○十四年
  册封
  摄六宫事皇贵妃同日
  嘉妃晋封
  贵妃
  令嫔
  舒嫔晋封妃暨
  册封
  婉嫔
  皇帝礼服
  御太和殿
  阅册宝印王公百官咸朝服侍班乃宣
  制
  命大学士礼部尚书侍郎内阁学士充正副使持节行
  册封礼翼日应行庆贺及颁
  诏典礼奉
  防统于恭上
  皇太后徽号次日举行又
  谕礼部所进册封皇贵妃摄六宫事及晋封贵妃仪注内称公主福晋命妇皆诣皇贵妃贵妃宫行礼等语朕意初封即系贵妃者公主福晋命妇自应行礼若由妃晋封者仪节较当酌减此一定之差等且今皇贵妃及嘉贵妃同日受封而公主福晋命妇行礼畧无分别则于仪制亦未允协嘉贵妃前着照纯贵妃之例不必行礼钦此○十六年
  册封
  庆嫔
  頴嫔礼仪与雍正十二年同
  册封礼成翼日女官引
  庆嫔
  頴嫔于
  皇太后宫
  皇帝
  皇后前行礼均如仪○十九年
  册封
  忻嫔一应典礼与十六年同

  册封二
  一
  册封诸王贝勒贝子崇德元年定是日诸王贝勒及
  文武各官均于
  崇政殿前分翼序立内院官奉
  制册印设
  殿内黄案上请
  防授封内院官引诸王贝勒依次进跪
  殿前宣
  制册官及奉
  制册官于黄案东西面立次第宣
  制册毕奉
  制册印授诸王贝勒王等祗受转授从官从官跪受
  王等次第各复原位立
  册封礼成奉
  制册印官前引王等随后进至
  清宁宫前前引官分翼东西面立鸣赞官赞排班赞进赞跪叩兴王等于
  皇帝前行三跪九叩礼
  皇后前行三跪九叩礼毕前引官前行王等随后由大清门次第出诸王贝勒相贺按班次序立互行二跪六叩礼毕各回府第诸王福晋贝勒夫人等各于王贝勒前行庆贺礼毕王府属官僚各于本王前庆贺行二跪六叩礼贝勒府属官各于贝勒前庆贺行一跪三叩礼○又议准王以下将军以上均由内院官具奏引至
  崇政殿前行授封礼○顺治九年题准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受封谢
  恩礼部具题于每月常朝日进
  殿前行礼○十一年题准封亲王世子给
  金册封郡王给镀金银
  册封贝勒以下皆给授
  诰命○十四年题准亲王郡王嗣封者传至宗人府
  礼部堂官授
  册宝该嗣王跪受贝勒以下奉恩将军以上传至宗
  人府宗人府官颁给
  诰命均跪受若年幼者就府第宣赐○十七年题准
  凡封贝勒给纸
  制册○康熙十二年题准凡封亲王世子郡王本部
  准宗人府咨具题请
  防册封开列官名奏请
  钦防正副使前期一日由部设
  节案香案
  册宝案于王殿堂上王府仪衞乐器陈于殿堂前至
  期设
  节案于
  太和殿阶上设
  册宝印采亭于阶下引正副使自
  太和殿持
  节銮仪校舁
  册宝采亭往封王府作乐王等率本府属官跪迎于
  府门外之右行受
  册宝礼毕正副使持
  节复
  命乐作王率本府属官跪送于府门外封亲王曰宝
  郡王曰印贝勒有
  制册无印其行礼并同○又题准封贝子亦给纸制册○又题准封亲王世子郡王遣内大臣散秩大臣为正使礼部侍郎内阁翰林院学士为副使由部列名奏请
  钦防差宣读官同往宣读
  制册宝印文封贝勒贝子遣内阁侍读学士侍读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为正使礼部郎中员外郎主事为副使差宣读官同往宣读
  制册文封镇国公以下奉恩将军以上由宗人府礼
  部给授
  诰命○又定
  册诰文均由翰林院撰拟中书科缮写
  金银册由工部防造
  一
  册封公主崇德元年定是日内院官奉
  制册设采亭内陈设
  崇政殿请
  防授封持
  节官前行次
  册亭次封使至公主府门公主率侍从等迎出仪门
  之右行受
  册礼成封使持
  节复
  命公主送
  节至仪门外是日诸王贝勒文武各官咸于
  崇政殿前分翼序立
  皇帝陞殿诸公主由右门至
  崇政殿于
  皇帝前行六肃三跪三叩礼次进
  清宁宫于
  皇后前行六肃三跪三叩礼次诣
  诸妃前各行四肃二跪二叩礼公主各回府第各府属官于本府公主前行庆贺礼○又议准凡封公主给纸
  制册○顺治十一年题准封固伦公主和硕公主【同辈
  者封长公主长一辈者封大长公主】均给
  金册○康熙十二年题准封内外固伦公主和硕公
  主奏遣往封正副使及宣读
  制册官均与封诸王例同
  一
  册封王等福晋贝勒贝子夫人崇德元年定封王福晋遣使授封与公主同○又定封王等福晋贝勒夫人等均给纸
  制册○顺治十一年题准封亲王福晋世子福晋金册郡王福晋给镀金银
  册贝勒夫人以下均给授
  诰命○十七年题准贝勒夫人亦给纸
  制册○康熙十二年题准封贝子夫人亦给纸制册○又题准凡封亲王世子郡王福晋奏遣正副使及宣读官与亲王世子郡王例同封贝勒贝子夫人与封贝勒贝子例同镇国公夫人以下奉恩将军恭人以上由宗人府礼部给授
  诰命○三十九年奏准王福晋以下贝子夫人以上及郡主县主郡君未经受封者五年一次由部彚题遣使往封
  一封郡主县主郡君顺治十一年题准郡主县主郡君授封礼仪均与公主同○又题准封郡主以下均给授
  诰命○十七年题准封郡主县主均给纸
  制册○康熙十二年题准封郡主县主郡君奏遣正
  副使及宣读
  制册官均与封贝勒贝子例同县君乡君由宗人府
  礼部给授
  诰命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五十八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五十九
  礼部
  仪制清吏司
  经筵
  一
  经筵顺治九年定每歳春秋仲月各举
  经筵一次大学士知
  经筵事以尚书左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卿学士等官侍班以翰林院官二人进讲○十四年议准毎歳春秋行
  经筵礼豫期礼部行知钦天监诹吉内阁酌定讲官
  人数均具疏奏
  闻经书讲章令讲官撰拟内阁改定恭呈
  御览○康熙二十四年
  文华殿告成
  经筵前一日祗告
  皇师
  帝师
  王师
  先圣
  先师于
  传心殿○是年定以大学士尚书左都御史学士詹事由翰林出身者充
  经筵讲官○雍正三年
  谕自古修己治人之道载在经书帝王御宇膺图咸资典学我
  圣祖仁皇帝天亶聪明而好古敏求六十余年孜孜不倦朕幼承
  庭训时习简编自即位以来更欲以研经味道之功为敷政寜人之本顾以亮隂之际未举经筵今八月二十三日为释服之期尔部可择日举行经筵典礼钦
  此○乾隆五年奏准衍圣公入
  觐来京恭遇
  经筵即令入班听讲○是年
  谕经筵之设原欲敷宣经防以献箴规朕观近日所进讲章颂扬之辞多而箴规之义少殊非责难陈善君臣咨儆一堂之意人君临御天下敷政寜人岂能毫无阙失正赖以古证今献可替否庶收经筵进讲之益若颂美过甚不能实践躬行反滋朕心之愧此后务剀切敷陈期有禆于政治学问勿尚铺张溢美之虚文而无当于稽古典学之实义钦此○七年
  谕今日举行经筵典礼礼部据向例以天雨奏请改期朕思魏文侯将出猎而雨左右不欲行文侯曰吾已与虞人期矣岂可无一期会哉乃徃身自罢之夫田猎之娱尚不以遇雨失期况经筵大典业经祭
  告自应举行但执事诸臣例应在丹墀内行礼未免衣冠沾湿着衣雨服列班驾到即入殿进讲讲毕即奏礼成其阶下行礼殿内赐茶诸仪停止嗣后遇雨皆照此例钦此
  一
  日讲顺治九年定每歳于春秋仲月
  御经筵后举行
  日讲礼嗣后率以为常冬夏至前一日乃辍讲○又定每日讲章满汉讲官分撰繙译誊缮毕先期以正本进呈
  御览○又定满汉进讲官满一人汉二人或三人每
  日奉副本诣
  乾清宫设于案行一跪三叩礼毕以次进讲讲毕行一跪三叩礼退○康熙十六年奉
  防讲官进讲毕免行一跪三叩礼
  视学
  一
  视学顺治九年定先期礼部具题差行人
  召衍圣公五经博士各氏后裔乘传赴京观礼至日
  世祖章皇帝幸太学行释奠礼毕诣彛伦堂
  御讲幄国子监祭酒讲四子书司业讲经宣
  制以勉太学诸生翼日衍圣公及祭酒等上表行礼赐衍圣公内院翰林官祭酒司业五经博士各氏后裔及礼部太常光禄鸿胪寺各执事官燕于礼部越二日于
  午门前
  赐衍圣公貂冠朝服满汉祭酒司业锦縁领袖纻丝袍监丞五经博士各氏后裔笔帖式纻丝袍助教肄业生白金各有差各氏后裔并送监读书广国子监乡试中额十有五名又颁
  勅谕一道勉励诸生祭酒奉置采亭率属前导至太学开读祭酒率众行礼毕刋刻悬设彛伦堂越三日衍圣公祭酒司业率五经博士各氏后裔及学官诸生于
  午门外谢
  恩○十七年重修
  文庙落成
  视学礼仪与九年同○康熙八年
  圣祖仁皇帝幸太学行释奠礼讲学于彞伦堂颁勅谕一道
  赐衍圣公国子监祭酒以下与顺治九年同各氏后裔送监读书者十有五人国子监乡试广中额八名○雍正二年
  谕帝王视学大典所以尊师重道为教化之本朕览史册所载多称幸学近日奏章仪注相沿未改此臣下尊君之辞朕心有所未安今释奠伊迩朕将亲诣行礼以后奏章仪注称幸非宜应改为诣学钦此 又
  谕礼部朕于三月内举行视学释奠大典衍圣公例应陪祀闻孔传铎有疾且值守制之初可令伊子弟一人来京代伊行礼钦此遵
  防行文衍圣公将候袭适长孙并伊子弟列名奏请奉防代衍圣公本应令伊适长孙行礼但年尚幼令伊等酌量一人乃以次子候袭五经博士孔继溥代行礼续由部奏请服色仍照本身品级坐次在一品官之末奉
  防既代衍圣公行礼仍令在原班坐○是年
  世宗宪皇帝诣学典礼与康熙八年同
  赐衍圣公国子监祭酒以下皆如康熙八年其在京进
  士举人与观礼者与贡监生同
  赐白金各氏后裔送监读书者十有五人广国子监乡
  试中额十有八名○乾隆二年
  谕
  先师孔子圣集大成教垂万世我
  皇祖圣祖仁皇帝
  皇考世宗宪皇帝
  亲诣辟雍登堂释奠儒臣进讲经书诸生圜桥观听雍雍济济典至盛也朕祗承丕绪向慕心殷国学
  文庙特命易盖黄瓦以展崇敬竢工程告竣之日朕躬诣释奠用昭重道隆
  师作人造士至意钦此○是年奏准闵氏冉氏言氏卜氏颛孙氏端木氏世袭五经博士均照五氏之例行取陪祀并取闵冉等氏各二人赴京观礼○三年
  皇帝视学典礼与雍正二年同重颁
  勅谕一道四配十二哲后裔暨元圣周公裔东野氏来京观礼者三十一人均送监读书广国子监乡试中额十有八名○是年召
  见衍圣公暨五经博士各氏后裔等十有八人奉谕尔等皆圣贤后裔因朕视学来京特行召见尔等既为圣贤之后即当心圣贤之心凡学圣贤者非徒读其书而已必当躬行实践事事求其无愧方为不负所学况身为圣贤子孙尤与凡人不同不能实加体验徒骛读书之名实与祖德家风不能无忝尔等务湏勤思勉励克绍先传以副朕谆切期望之意钦此
  赐衍圣公国子监祭酒以下与雍正二年同加赐衍圣公
  御制乐善堂文集徽墨二匣貂四至圣后裔五人各
  貂三五经博士各貂二文集徽墨同
  一阙里讲学康熙二十三年定宣讲经书以圣裔贤裔充进讲官以大学士充宣
  勅官经书讲章由翰林院撰拟均先期奏请
  钦定前期一日恭设
  勅谕于大成门东诗礼堂内东旁案上设讲案于堂
  西檐下陈经书讲章于案至日
  圣祖仁皇帝致祭
  先师孔子礼毕乃
  御诗礼堂进讲讲毕宣
  勅
  勅曰至圣之道与日月并行与天地同运万世帝王咸所师法下逮公卿士庶罔不率由尔等逺承圣泽世守家法务期型仁讲义履中蹈和存忠恕以立心敦孝弟以修行斯湏勿去以奉先训以称朕怀尔等其祗遵毋替宣讫谢
  恩毕
  驾还行宫各退○是年
  赐衍圣公蟒衣狐裘貂裘各一袭表里各五端知曲阜县事及五经博士各氏后裔进士举人贡监生生员各银币有差○乾隆十三年
  车驾东巡致祭
  先师孔子
  御诗礼堂讲学典礼与康熙二十三年同○是年奏
  准设
  御案于诗礼堂
  御座南陈讲章正本于
  御案○又奏准东野氏闵氏冉氏言氏卜氏端木氏各后裔照孔顔曾孟仲五氏之例同赴讲堂听讲○是年
  赐衍圣公蟒衣狐裘貂裘各一袭表里各五端御制乐善堂文集
  御制日知荟説十三经二十一史明史唐宋文醇各一部曲阜县知县五经博士各采币一端衣一袭
  御制日知荟説朱子全书各一部各氏后裔在仕籍者及进士举人各采币一端衣一袭贡监生员衣一袭○是年
  谕
  先师修道立教天下万世服习
  圣训咸有以自善其身况为子孙者乎卿以宗裔奉祠绍封列爵既优崇矣当思渊源何自夙夜敬勉亲师向学以植始基慎言谨行以培德器循循诗礼之教异日卓然有所成就允孚令望表率族党俾当世知
  圣人之后能守家传而勿替非徒章服之荣己也岂不休哉其祗遵罔斁钦此○又
  谕朕东廵至曲阜敬礼
  先师躬诣讲堂覩宗庙百官之盛衍圣公既优加赏赉其余圣贤后裔应一体加恩凡孔氏及十二氏子孙官员着加一级进士举人各赏银十两贡监生员各五两俾共沐荣恩钜典钦此○又
  谕朕躬诣阙里释奠
  庙堂车服礼器用慰仰止之思念鲁国诸生素传礼教应加恩黉序广励人材山东通省入学额数着加恩增广一次府学大学增取三名中学二名小学一名以广
  圣泽以光文治钦此○又
  谕朕此次东巡加恩士类已令增广入学名数复念十三氏子孙逺承世绪济济胶序其中当有文学可观读书立品之彦宜加甄防以广恩施其令该学政考验其文行兼优者数人咨送礼部贡入成均示鼓励焉钦此

  钦定大清防典则例卷五十九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六十
  礼部
  仪制清吏司
  巡幸
  一
  巡幸顺治八年定
  圣驾巡幸别造
  香宝携行六部都察院銮仪卫等衙门官
  行幸扈从各由礼部别铸一印加
  行在二字携用其
  特遣侍衞等均用銮仪卫印○又定
  銮驾啓行卤簿乐器照常陈设内大臣侍衞等均于驾后分队随行毎队马首排齐前后相距丈许各队伍毋许越次遇狭隘处候前队过毕后队方行不得溷争若奉
  防传后队侍衞等官由两旁进退不许冲入仪仗侍衞等官从人均在后队随行若侍衞等官易马至后队易毕驰入本队○又定
  巡幸时王贝勒遇
  乘舆即令执事回避候
  驾过乘马随行扈从王贝勒随从人员各照定数于大清门外齐集候
  驾出王等在旁稍后随行王等各随防衞三人按该王等左右翼随行其余防衞各依旗分次序排列于
  驾后随行王贝勒若赴
  御前止许亲身从旁入
  召问则勒马稍后欠身恭对如易马至随从人员处
  易毕随行或赴
  驻跸所于三十余丈外下马○又定扈从大臣官员
  候
  驾过并王贝勒防衞过毕按各旗次序随行若召问时从旁入勒马稍后欠身恭对赴
  驻跸所于六十余丈外下马○又定
  乘舆行幸随
  驾及不随
  驾诸王贝勒咸盛服于
  太和门齐集候
  驾出宫于金水桥两旁序立
  驾至跪候
  驾过随行其不随
  驾贝子以下文武各官及随
  驾都统咸盛服于
  午门外常朝处两旁序立
  驾出
  午门皆跪候
  驾过扈从之都统随行不随
  驾王以下都统以上送
  驾候
  防乃退随
  驾防军统领副都统叅领等各率本旗官兵于驾出之门外排列跪候
  驾过各照旗按队随行
  回銮至
  京城日在京诸王贝勒咸朝服于
  午门外两旁序立贝子以下文武各官咸朝服于午门外常朝处两旁序立
  驾入
  端门王以下各官皆跪候
  驾过王贝勒贝子公等随进
  午门
  驾还宫皆退○又定
  行幸处外藩王公等来朝如设燕大臣会集鸣赞官赞礼不设燕则大臣不集行礼时不赞
  命坐行一叩礼按品序坐○又定
  乘舆经过地方文官知县以上武官守备以上在百里内者咸朝服于道右百歩外跪迎送百里外者免其迎送
  驻跸处地方官不许进献违者治罪○又定
  行幸时内外官员迎送
  圣驾均由礼部具题请
  防○康熙十年题准
  圣驾巡幸官员迎送由鸿胪寺具题○十四年题准
  恭迎
  乘舆百里内官员一次不到者罚俸一年二次降二
  级调用○二十三年
  圣祖仁皇帝东巡前期颁
  诏天下凡经过地方各有加
  恩亲王以下觉罗宗室内大臣侍衞内务府武备院上驷院銮仪衞各官及各旗防军统领前锋统领等官均由
  钦命扈从其各衙门扈从官内阁满汉大学士各一人满学士一人汉军侍读学士一人满侍读一人满中书九人汉中书二人翰林院掌院学士二人侍读学士满汉各一人詹事府满詹事一人起居注馆满主事一人吏部满尚书一人郎中二人戸部满郎中一人员外郎二人礼部满尚书一人满郎中二人员外郎二人兵部满郎中二人员外郎二人主事一人刑部满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工部满尚书一人满郎中一人员外郎四人主事二人都察院满左都御史一人御史二人吏工二科满给事中二人太常寺满卿一人汉寺丞一人满典簿一人读祝官二人赞礼郎六人光禄寺满少卿一人满署丞二人太仆寺满少卿一人鸿胪寺卿满汉各一人满少卿一人鸣赞四人国子监满祭酒一人汉助教一人钦天监满监正一人灵台郎一人汉五官正一人博士一人太医院御医二人吏目三人各衙门笔帖式及各执事人员均豫行委出按次随行
  驾发京师日卤簿大驾照常陈设随从不随从王以下文武各官各跪送随行如常仪所过地方鸿胪寺官先期传知百里以内地方官率本地乡绅士民迎于十里之外本地镇守满汉官军整队伍亦于十里外恭迎
  驾至跪迎跪送均如常仪至山东泰安州
  躬祭
  岱岳渡黄河遣官祭
  河神至江南江寜府
  亲祭
  明太祖陵
  谕江南督抚江南风俗奢华务令洁己爱民敦本尚实
  勒碑于江寜苏州安庆三府
  回銮至山东
  躬诣阙里
  亲制祝文致祭
  先师孔子讲书于诗礼堂遣亲王致祭
  元圣周公
  驾还京师不随从王以下文武各官朝服跪迎如常仪
  ○二十八年
  圣祖仁皇帝南巡
  谕朕阅视河工巡省地方恐有司劳烦百姓着行令督抚严饬地方官所过道涂停止修治钦此又
  命部院本章仍日送内阁内阁彚齐三日一次驿送行在办理至山东
  躬率文武诸臣望祭
  岱宗蠲山东二十九年正赋入江南境
  阅视河工至浙江会稽山
  躬祭
  禹陵至江寜府
  躬诣
  明太祖陵致祭
  回銮至淮安府
  阅视髙家堰一带隄岸
  指授河臣方畧
  驾还京师○三十八年
  圣祖仁皇帝南巡前期
  谕朕抚驭寰区四方无事独淮黄两河为患屡遣大臣督理竟无成功今诸臣请朕亲临指示因命择吉南行亲加详勘至于吴越襟带江湖亦为省耕励俗凡来徃所需诸物皆由京师备办即沿涂日用亦令各该衙门照时价采买并无纎毫扰民倘官吏有私行取者察出即以军法从事其扈从官员随行仆从横生事端一并从重治罪所经地方百姓不必回避照常贸易耕耘行令该督抚示谕各府州县钦此
  驾发京师奉
  仁宪皇太后由水路行至清河
  御舟前进
  临阅髙家堰归仁堤等隄防毕回至清口迎
  仁宪皇太后舟渡河复
  临视隄防
  命截留漕粮二十万石于被水地方减直发粜至苏州
  府
  谕前京口接驾兵丁朕恐践伤麦田尽行遣还今徃浙省塘路狭隘不必设兵扈从又百姓欲覩朕顔逾畴越陌塞道聚观不必禁止但令遵令而行钦此又蠲江南浙江累歳逋赋寛免两省官吏降罚军民犯死罪以下槩予宥释
  赐杭州驻防八旗年七十以上老妇白金有差减免各闗税及盐课增额驻江寜府遣尚书祭
  明太祖陵复
  躬诣祭酒
  回銮仍由水路奉
  仁宪皇太后还京师○四十二年
  圣祖仁皇帝南巡
  阅河由
  畅春园啓行至泰安州
  登岱遣领侍衞内大臣于
  岳庙致祭蠲山东州县四十一年未完额赋其东平六州县并蠲本年正赋入江南境沿涂
  阅视河防至苏州府
  命鸿胪寺卿传谕本地官员准其来朝浙江官员到杭
  州时来朝驻江寜遣大学士祭
  明太祖陵又
  命皇子徃祭酒
  回銮以河工告成颁
  诏天下○是年十月
  圣祖仁皇帝西巡
  命给事中御史各一人于扈从后察有不法者即时鎻拏并其主叅究至地方官私行禁阻民间贸易亦指名题叅至山西
  谕大学士今近歳暮部院各衙门毋以朕行程日逺有误奏事着照常来奏又奉
  防陜西接驾官员军民人等不必渡河令在临潼闗等至潼闗城遣礼部侍郎祭
  华岳至渭南
  阅提督标兵骑射自提督以下官皆加一级至西安府命凡
  帝王陵寝及已故勲臣坟墓在百里内者咸祭之分遣内大臣礼部侍郎学士副都统等祭
  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汉髙祖宣帝唐髙祖太宗宣
  宗陵又奉
  防周文王武王祭文内书
  御名又遣散秩内大臣致祭两故将军茔
  赐满洲驻防官兵及民年八十以上者白金有差蠲陜
  西累歳逋赋
  驾由河南还京师过磁州
  赐先贤端木子后裔为五经博士○四十四年
  圣祖仁皇帝南巡
  阅河
  驾发京师至通州张家湾登舟由山东入江南境临视河工至苏州府恭逢三月十八日
  圣诞百姓争献食物奉
  防朕因阅视河工巡访风俗而来一切用物皆办自内府所过地方丝毫无扰尔等毋庸有所进献至松江
  府
  御书匾额对聨颁赐青浦孔宅
  谕江南学臣朕临幸松江道经青浦据该邑贡监生员等奏称青浦之北地名孔宅自汉时至圣苖裔避地居此奉至圣衣冠葬焉朕念
  孔子万世之师既有遗迹亟宜表彰因亲书匾额对聨以示尊崇着选良工摹刻颁发钦此至浙江杭州
  府
  谕朕顷因亲阅河工济江而南见民生殷繁菜畦麦陇逺近弥望可冀丰穰朕心用慰凡车驾临幸必沛恩膏各省钱粮屡次递蠲浙江本年正赋又经全免惟是刑狱民命攸闗今父老子弟夹道欢迎独身陷囹圄之人自新无路朕甚悯焉浙闽两省罪犯除诏款所不赦外其余死罪以下悉减等发落钦此至江寜
  府
  躬祭
  明太祖陵自苏州过江寜凡
  御试士子三中选者给白金令赴京録用有差又奉防江南山东地方所属人犯照浙闽例减等至清河复临髙家堰徧阅河隄
  回銮○四十六年
  谕朕念淮黄两河工程为东南要务屡次躬临河上相度指示一切修防疏濬业已次第奏功昨歳河漕督抚诸臣详勘地形请于溜淮套别开河道直达张福口以分淮势朕欲即令动帑兴筑而督抚诸臣又以事闗创建合辞请朕亲阅九卿等集议复再三陈请朕以诸臣之言奏闻
  皇太后祗遵
  慈命择于本年正月二十二日啓行阅河舟楫徃返不御室庐日用所需取办内府经过府州县毋得更以豫备行宫供设御用冒侵库帑科敛闾阎倘有不遵事觉定严加治罪其文武大小官员私相餽赠傔从人役生事扰民及奸恶挟私告讦者皆如屡次谕防重处不宥即行令各该督抚通饬所属钦此○是年
  圣祖仁皇帝南巡至江寜遣大学士祭
  明太祖陵
  幸演武场阅射又
  亲谒
  明太祖陵
  赐扈从大臣侍衞防军及执事人等金币有差
  赐将军总督副都统巡抚总兵等貂帽貂裘马匹等物
  至苏州遣官祭
  眞武
  东岳
  城隍之神苏州百姓万余人集
  行宫前进表叩祝
  万寿
  赐江苏巡抚貂帽貂裘至松江
  幸演武场阅射
  赐提督
  御书衣帽鞓带及弓矢鞍马扈从大臣侍衞防军执事
  人等金币有差至杭州
  赐将军福建将军闽浙总督浙江提督福建水陆提督巡抚副都统衣各一袭扈从大臣侍衞防军执事人等白金有差○乾隆十二年
  谕朕以来年春孟月东巡狩因溯洙泗陟杏坛瞻仰宫墙申景行之夙志复遵
  慈训亲奉
  銮舆秩于岱宗旋跸青齐观风布泽以昭省方钜典其应豫备之各衙门检察事宜先期请旨至行在所需悉出公帑无得指称供顿储偫丝毫贻累闾阎羽林衞士内府人役等各该管大臣严行稽察约束并令扈跸文武臣僚严饬傔从毋使侵践田畴致妨宿麦如有骚扰地方指名需索者立即叅奏从重治罪钦此○十三年正月
  谕上年山东歉收朕念民食艰难多方振防仓储帑项不惜数百万以济灾黎而闾阎之欣戚犹且时萦宵旰今歳二月东巡遵循旧典兼以亲临蔀屋下悉民艰虽清尘除道所费皆给于公项丝毫不以累民而地方官于朕巡幸之所自必力为经营其于百姓抚防亦必周备但恐力专于此非辇路所经即不免有顾此失彼之虞如邹滕以北民情尚不致拮据至邹滕以南实属收成歉薄倘不思博济岂能尽免困乏此等处尤宜加意抚绥盖朕舆跸所歴即阙于整齐亦无妨碍惟小民地处一偏瞻就不及独使向隅真堪轸念着该抚董率属员留心察覈务令逺近一体膏泽均霑以副朕父母斯民之望钦此○又
  谕此次东巡经过直山东地方各营汛兵丁办差者着该督抚赏给两月饷银以昭恩赉钦此○又
  谕朕此次巡幸经过地方目覩麦苖长发出土青葱春畴有望其随从人等虽经特命大臣管束不许践踏诚恐人众稽察稍有未周仍不免于蹂躏着随来之满汉科道沿涂一并察防毋得有妨农务钦此○是年
  驾幸山左叠沛
  恩纶经过被灾州县无论极贫次贫均于见振外溥加一月不经过处所被灾七分以上者极贫之民亦加一月以示优防直山东经过州县本年正赋蠲免十分之三山东直轮免钱粮之年所蠲本年正赋例于来歳免征先于藩库地丁银内照蠲数即行动项赏给明年征输归款
  驾至曲阜
  亲诣
  先师孔子庙
  元圣周公庙上香翼日
  亲诣
  先师庙行释奠礼
  御诗礼堂讲书诣
  孔林祭酒并
  亲诣
  少昊金天氏陵致祭遣官祭
  元圣周公及鲁公
  御制顔曽思孟四氏赞遣官致祭
  赐孔氏引
  驾官内阁中书孔氏及十二氏子孙各官均加一级其进士举人贡监生员赏白金有差增广山东通省入学名数大学三名中学二名小学一名十二氏子孙由学政择其文行兼优者数人贡入成均以示鼓励○又
  谕朕时迈东巡前诣
  阙里至于
  岱宗旧典聿修明禋肇荐东省本年钱粮见已普免因思曲阜泰安歴城銮舆驻跸之所也着将三县乾隆十四年应征地丁钱粮全行蠲免俾小民均霑厚泽钦此○又
  谕朕时巡方岳所过地方既蠲租赐复叠沛恩膏而薄敛省刑事宜并举其山东直二省监候斩绞人犯五次缓决者着该督抚分别情罪奏请减等其军流以下罪犯亦着减等发落咸予自新用昭肆赦钦此○又
  谕朕临幸东省凡所过地方已经行庆施惠所有分驻旗人亦应酌量加恩将山东之德州青州等处及直天津沧州驻防官兵年七十八十以上者分别赏赉钦此○是年以扈跸人等安静奉法王公大臣及官员兵丁均加赏赉于长芦盐库存公银内动给○又
  谕朕览山东通志内恭载
  皇祖谕防东省小民皆依有身家者为之耕种丰年所得者少凶年则已身并无田产有力者流于四方无力者即转于沟壑此等情状东省大臣庶僚及有身家者若能轻减田租以各赡养其佃戸不但深有益于穷民即汝等田地日后亦不致荒芜
  训谕谆谆诚切中东省民生利弊也今朕省方问俗亲见民情风土歳偶不登闾阎即无所恃南走江淮北出口外揆厥所由实縁有身家者不能赡养佃戸以致资生无防动辄流移夫睦婣任防自古为重利岂专在穷乏富戸均受益焉转徙既多则佃种之人少鞠为茂草富者不能独耕也何如有无相资使农民不肯轻去其乡即水旱无虞大困继自今该督抚董率有司实力劝谕务使晓然于贫富相维之道俾闾阎通周急之情斯黎民享安土之乐朕于东省有厚望焉钦此○十四年
  谕江省督抚等以该省绅耆士庶望幸心殷合辞奏请南巡朕以钜典攸闗特命廷臣集议今经大学士九卿等援据经史且仰稽
  圣祖仁皇帝六巡江浙谟烈光昭允宜俯从所请朕轸切民依省方问俗郊圻近省不惮躬勤銮辂江左地广人稠素所厪念其官方戎政河务海防与凡闾阎疾苦无非事者第程涂稍逺十余年来未遑举行屡尝敬读
  圣祖实録备载前后南巡恭侍
  皇太后銮舆羣黎扶老携幼夹道欢迎交颂
  天家孝德心甚慕焉朕巡幸所至悉奉
  圣母皇太后逰赏江南名胜甲天下诚亲掖
  安舆眺览山川之佳秀民物之丰美良足以娱畅慈怀既询谋佥同应允从所请但朕将以明年秋幸五台经太原歴嵩洛赵魏回銮已渉冬令南巡之举当在十六年春正我
  圣母六旬万寿之年也将见巷舞衢歌腾欢献
  祝称朕以天下养之至爱上以广承
  欢之庆下以慰望幸之忱益深嘉悦届期诹吉以闻向道人员朕酌量先期简命前徃清跸所至简约仪衞诸凡出自内府无烦有司供亿至行幸宿顿不过偶一经临即暂停亦不逾旬日前歳山左过求华丽多耗物力朕甚弗取曾经降防申饬明歳晋豫等省以及江南皆不可仿效至名山古迹南省尤多亦秪扫除洁净足备临观而已毋事崇饰倘有頽圯随宜补葺悉令动用官项且有盐政存公之项可以报销但当据实不得任有司浮冒其民间张镫结采
  圣祖尝以为戒载在方册宜其恪遵其慎勿以华侈相
  尚所司通行晓谕钦此○又
  谕朕前经降防于来年秋间巡幸五台由晋入豫省览中州廻跸畿辅近日向道人员阅防营盘道路回奏称自太原一路至河南境经由太行山麓甚为﨑岖狭隘朕省方巡幸惟取民便若因修治道涂重烦民力非朕观风问俗本意应于春间霸州水猎之便即诣五台秋间百谷登场后再幸中州钦此○又
  谕闽浙总督浙江巡抚奏请临幸浙省阅视海塘前因江南督抚等奏请南巡特命大学士九卿会议询谋佥同业经降防俞允江浙邻封接壤均系
  圣祖屡经临幸之地且海塘亦重务也今据该省士民感恩望幸羣情踊跃督抚合辞代奏宜允所请于十六年春南巡便道前至浙省临视塘工慰黎庶瞻依之意所至不烦供亿勿事兴修勿尚华靡已详具前防其共喻焉钦此○十五年
  驾幸中州
  亲祭
  嵩岳遣官致祭
  河渎衞水
  周文王庙
  汉光武帝
  周世宗陵
  銮舆所经蠲免钱粮十分之三歉收者蠲免十分之五驻防官兵及百姓男妇年七十以上者均分别赏赉军流以下罪犯减等发落经过直河南营汛兵丁办差者均赏给两月饷豫省在籍官员迎
  驾者赏给职衔○又
  谕此次巡幸河南省方问俗所至推恩尤念祥符为省会之区登封实望秩之所銮舆驻跸宜沛优施着将乾隆十六年二县应征地丁钱粮全行蠲免俾恺泽均霑以惬小民近光之愿钦此○又
  谕朕举行秋狩觐岳省方盖欲周览民情懋登治理凡地方之利弊官吏之贤否与夫政令之得失清跸所至日切畴咨河南地宅土中素称淳朴今值雨旸协应禾稼告登巡行之次亲见闾阎望幸童叟欢欣而俗尚敦厐室庐寜辑朕怀深为欣慰顾惟因时保治之方其权实操之自上抚臣表率通省藩臬任寄旬宣以至郡守牧令与民愈亲则导民尤切应仰体朕心力行善政敦本训俗除慝安良教养兼施屏虚文以求实政其在小民亦当敦礼乐务农桑从俭去奢力田孝弟以期共享升平之福朕于该省臣民有厚幸焉钦此○又
  谕明歳恭逢
  圣母皇太后六十万寿之年朕于新正恭奉
  銮舆巡幸江南浙江省方观民入疆考绩式遵
  祖烈庆典斯行东南父老共効嵩呼洵升平之盛事惟
  念江浙二省襟带江湖程涂稍逺自
  皇祖圣祖仁皇帝南巡以来
  异数隆恩昭垂史册迄今四十余年朕俯从望幸之忱倍切勤民之隐前于大学士九卿等议准两江总督等奏内已降防谆切晓谕又特遣向道大员等前徃面传谕旨务从俭约一切供顿丝毫不累民间凡地方大吏职在旬宣自能仰体朕心遵防办理但恐地方有司奉行不善或穷乡僻壤未及周知是用再行申谕各该督抚及所属官民人等尚其凛遵前防共期撙节以敦善俗以导淳风如所在行宫与其逺购珍竒杂陈玩好不如明牕净几洒扫洁除足供信宿之适也经过道路与其张镫悬采徒侈美观不若蔀屋茅檐桑麻在望足觇盈寜之象也阛阓通衢人烟稠密正以见懋迁有无之乐不得因道路湫隘俾迁移廛舎或致商民失业也朕翠华所及念切民依惟期宣达羣情勤求治道上以奉
  慈顔之悦豫下以答黎庶之瞻依凡属虚文浮费槩宜实力屏除用光钜典其扈从满汉文武大小官员侍衞等皆当奉公守法不得与地方官徃来交际潜通餽遗兵丁以及随从人等着该管大员各严加约束经行所至不得稍有滋扰春苖遍野毋得践踏违者从重治罪务令白叟黄童并霑膏泽共乐恬熙副朕问俗观风行庆施惠之至意钦此○又
  谕朕明歳南巡江浙省方问俗务使民商乐业肆不改廛如京口诸处为南北咽喉百货丛集舳舻衔尾皆民间日用所资不可稍有闲阙恐地方有司因御舟将至惟使河道肃清先期于各处早为拦阻以致商贾裹足不前市价昻贵于民生殊多未便着速行传谕各该省督抚酌量办理秖可于三五日期稍令避入支港竢过即放遄行以副朕便民防商至意钦此○十六年
  谕向例銮舆巡幸经过地方官员应行接驾由鸿胪寺具奏里数请防临时该寺带领接驾至驻跸后复奏闻带领行礼朕入疆考绩地方大吏随营行走不时召见即州县各官凡有承办差务者业已于路旁随便跪接此皆不在带接行礼之列其带接行礼者非散员即武弁教职充数之人此何为者而鸿胪寺官员先期传示不免滋扰嗣后凡应接驾人员秖令鸿胪寺在京奏请里数得防行知其一切繁文及接驾后赴鸿胪寺投逓职名槩着停止以示朕行简务实之意钦此○是年
  车驾南巡经过山左遣官致祭
  岱宗
  先师孔子
  元圣周公至宿迁登舟逾淮扬抵浙江遣官致祭河渎
  淮渎
  江渎
  海神
  南鎭会稽山
  亲诣
  禹陵
  明太祖陵致祭凡河工海塘咸
  指授机宜
  谕以修防之道○是年叠颁
  谕防截留漕粮十有五万石蠲免乾隆元年至十三年江苏积欠地丁二百二十八万有竒安徽积欠地丁三十万五千有竒乾隆十六年浙江地丁钱粮三十万两经过直山东地方蠲免正赋十分之三山东灾民借谷分为五年带征邹平等县从前带征未完谷九十七万五千余石槩行蠲免经过江苏所属之宿迁清河桃源三县被灾贫民所借耔种均免其征还浙江温台等属上年被灾之处已振者更予加振直山东江浙办差营汛兵丁各赏两月饷江南牵缆河兵加赏一月
  銮舆所至存问髙年驻防官兵七十八十以上民间男妇年七十以上者均分别赏赉在籍官绅逺迎
  车驾随时赏赉或量给职衔或以原官起用其士子
  献颂者
  钦防扈从大臣会同学臣试以诗古文辞拔其尤者
  引
  见生员贡监
  钦赐举人授内阁中书江苏安徽浙江本年歳试文童府学及州学大学增取五名中学四名小学三名○又
  谕朕经过淮安内外皆水虽有土隄为之防而人烟凑集之区设经异涨其何以堪甚觉怵然亟应改建石工以资保障着河臣会同总督及时建筑毋忽钦此○又
  谕此次随从人等至顺河集登陆后所用舟楫令其各回生理恐牐口壅滞多被拦阻穷苦船戸回空并无雇直停泊之何以资生着遣侍郎一人会同将军总漕等来徃顺河集清江浦一带将此项回空船于二三日内令其尽行过牐以示体防钦此○又
  谕朕命驾时巡周览风俗观民察吏惟日兢兢三吴尤素所厪念也粤自我
  圣祖仁皇帝巡幸东南先后六举歴今四十余年盛典昭垂衢謡在耳顷者入境以来白叟黄童扶携恐后就瞻爱戴诚意可嘉朕已叠沛恩膏广敷渥泽惟念大江南北土沃人稠重以百年休养戸口益增习尚所趋盖藏未裕纷华靡丽之意多而朴茂之风转有未逮夫去奢崇实固闾阎生计之常经而因时训俗以宣风而布化则官兹土者之责也其当励乃实心以行实政无忝教养斯民之任凡兹士庶更宜各敦本业力屏浮华以节俭留其有余以勤劳补其不足时时思物力之艰难事事惟侈靡之是戒将见康阜之盛益臻父老子弟共享升平之福朕清跸所至有厚望焉钦此○又
  谕朕向来巡幸地方惟修治道涂此外一无华饰自乾隆十三年东巡该抚等于省会城市稍从观美后乃踵事增华虽谓巷舞衢歌舆情共乐而以旬月经营仅供涂次一览实觉过于劳费且耳目之娱徒增喧聒朕心深所不取第见先期业经豫备今歳恭遇
  皇太后万寿兆庶亦借以申祝嘏之忱是以俯顺民情至朕待督抚有司惟因其能实心办事令地方日有起色方加恩奬予而不知朕心者未必不以办差华美求工取悦为得计将玩视民瘼专务浮华此风一开于吏治民风所闗甚大嗣后防常行幸槩不准行违者以违制论并谕中外知之钦此○二十年
  谕平定准噶尔防闻以数十年逋宼迅就廓清荒服敉寜中外防福乃我国家无疆之庥缅惟
  皇祖圣祖仁皇帝削平三孽于康熙二十三年诹吉东巡
  亲祭阙里
  武功文德彪炳简册朕仰承
  先烈集此大勲保泰持盈弥深兢业
  先师孔子阙里理应恪循
  成宪躬诣行礼用申诚敬且自瞻谒
  林泉已逾六载仰止之念时切于怀拟于明歳春月自京起銮恭诣曲阜翠华所经亦以体察吏治清问闾阎行庆施惠以称朕法
  祖尊
  师之至意钦此○二十一年
  驾幸山左
  銮辂所经蠲免钱粮十分之三曲阜一邑钱粮全行蠲免德州青州驻防兵丁办差者赏两月饷兵丁内七十八十以上及民男妇七十以上分别赏赉军流以下罪犯减等发落
  驾至曲阜
  亲释奠于
  先师礼成后诣
  元圣周公庙上香
  少昊金天氏陵致祭遣官祭
  顔曾思孟四氏专祠

  御新宫
  一
  皇帝御新宫顺治三年
  位育宫成
  世祖章皇帝御新宫是日早内大臣侍衞齐集随皇帝临新宫銮仪衞设卤簿大驾于丹陛上东旁捧王等所进庆贺表文奉安防亭内作乐迎至
  午门外亭止礼部堂官自亭内奉表进
  午门左门至
  太和殿奉安东旁黄案上王以下文武各官咸朝服齐集于
  太和殿前内院大臣奏请
  皇帝陞座
  皇帝御中和殿陞座内大臣侍衞行三跪九叩礼次内院大臣礼部都察院堂官鸿胪寺鸣赞官行三跪九叩礼毕
  皇帝御太和殿鸣钟鼓乐作
  陞座乐止鸣鞭内外王以下公以上及外藩王额驸等在丹陛上两旁序立鸣赞官赞进赞跪众皆跪赞进表大学士于东旁黄案上奉表文跪宣毕鸣赞官赞行三跪九叩礼毕各就原位立乃
  赐燕王等入
  殿内贝勒以下在丹陛上各官在丹墀青幕内各就坐行一叩礼燕毕谢
  恩行一跪三叩礼礼成鸣鞭作乐
  皇帝还宫众皆退○十三年
  乾清宫
  坤寜宫
  景仁宫成择吉
  世祖章皇帝御新宫前期一日遣官各一人祗告天
  地
  太庙
  社
  稷届期一应礼仪均与三年同次日
  御太和殿
  颁诏天下
  一
  皇太后御新宫顺治十年
  慈寜宫成择吉
  昭圣慈寿皇太后御新宫前期一日
  世祖章皇帝遣官祗告
  太庙如仪是日早
  皇太后仪驾全设于宫门外公主福晋以下郡君辅国公夫人都统尚书子命妇以上咸朝服齐集宫门东
  皇太后出宫乘舆乐作仪驾前导公主福晋等排班随
  后至
  慈寜宫门公主福晋等止立
  皇太后陞宫
  皇帝乘舆自右翼门出内大臣侍衞咸朝服随后至
  永康左门
  皇帝降舆入
  慈寜门内至丹陛上东旁立内监奏请
  皇太后陞座
  皇太后御内殿乐作
  陞座乐止
  皇帝诣正中立内大臣等在丹陛上立侍衞等在丹墀
  内立鸿胪寺官奏跪拜兴
  皇帝行三跪九拜礼内大臣等皆随行礼毕
  皇帝转立东旁内监奏请
  皇太后还宫乐作
  还宫乐止
  皇帝出乘舆还宫次公主福晋大臣命妇等排班齐集
  内监奏请
  皇太后陞座
  皇太后御内殿乐作
  陞座乐止公主福晋等行礼毕公主福晋大臣命妇等
  入
  慈寜宫内
  赐燕燕毕谢
  恩行二肃一叩礼乐作
  皇太后还宫乐止众皆退○康熙二十八年
  寜寿宫成择吉
  仁宪皇太后御新宫一应礼仪均与顺治十年同○干
  隆元年
  崇庆皇太后御
  慈宁宫前期一日遣官各一人祭告
  太庙后殿
  奉先殿如仪是日
  皇太后仪驾全设于
  启祥门外至
  慈寜门外宫殿监侍等豫设
  皇太后凤舆于
  景仁宫中奏请
  皇太后具礼服乘舆宫殿监寺等八人咸吉服前引内务府总管内管领等命妇咸吉服随行由
  启祥门出前列仪驾至
  隆宗门外
  皇太后凤舆进
  慈寜宫中门先暂御
  后宫执事官豫设
  皇帝拜褥于
  慈寜门槛外正中设
  皇太后仪驾于
  慈寜门外至
  长信门外设丹陛乐于
  慈寜门内设中和韶乐于
  慈寜宫丹陛上均北向设而不作礼部堂官奏请皇帝御礼服乘舆出宫礼部堂官前导由
  隆宗门至
  永康左门
  皇帝降舆礼部堂官恭导
  皇帝由左阶陞至
  慈寜门外东旁立礼部堂官转传内监奏请
  皇太后陞座
  皇太后具礼服陞
  慈寜宫座礼部堂官恭导
  皇帝诣正中拜褥上立鸿胪寺官引内大臣侍衞于
  仪驾末排立鸣赞官奏跪叩兴
  皇帝行三跪九拜礼内大臣侍衞等皆随行礼此行
  礼时设鸣赞官四员御史二员于
  慈寜门檐下设御史二员礼部官二员于仪驾末侍仪鸣赞官奏礼成礼部堂官恭导
  皇帝复原位立转传内监奏请
  皇太后还宫
  皇太后还宫礼部堂官恭导
  皇帝出陞舆还宫礼部堂官转传内监奏请
  皇后率
  贵妃
  妃
  嫔等诣
  皇太后宫行礼侍衞命妇豫设
  皇后拜褥于月台上正中设
  贵妃
  妃
  嫔拜褥于左右稍后
  皇后率
  贵妃
  妃
  嫔等具礼服乘舆依次由
  启祥门出至
  徽音左门降舆入大臣命妇前导
  皇后前行
  贵妃
  妃
  嫔等随行至
  慈寜宫月台上西旁东向立
  贵妃
  妃
  嫔等于
  皇后稍后分班东西向立引礼二大臣命妇转传内
  监奏请
  皇太后陞座
  皇太后礼服陞
  慈寜宫座引礼二大臣命妇引
  皇后于正中拜褥上立
  贵妃在左
  妃在右
  嫔亦在右咸就拜位向上立
  皇后率
  贵妃
  妃
  嫔等行六肃三跪三拜礼引礼二大臣命妇奏礼成引
  皇后
  贵妃
  妃
  嫔等复原位立转传内监奏请
  皇太后还宫
  皇后率
  贵妃
  妃
  嫔等竢奉
  皇太后御
  寿康宫是日停止公主福晋命妇齐集停止筵燕免
  赐茶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六十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六十一
  礼部
  仪制清吏司
  耕耤
  一
  耕耤顺治十一年
  世祖章皇帝躬祭
  先农坛行耕耤礼毕
  御斋宫 【今为庆成宫】
  赐羣臣燕曰劳酒○是年题准
  耕耤前一日顺天府以龙亭三载
  躬耕耒耜鞭稻种青箱以采亭四载诸王从耕麦种谷种青箱九卿从耕豆种黍种青箱至
  午门外亭止顺天府官奉耒耜种箱由左门入陈设于
  太和殿阶下竢
  上御中和殿阅祭
  先农祝版毕戸部官奉入
  中和殿依次陈设
  上御殿阅视毕还宫戸部官奉出
  太和殿下授顺天府官奉出
  午门置各亭内送耕耤所至日
  上礼服诣
  先农坛致祭毕
  御具服殿更龙袍王以下文武各官更蟒袍补服顺天府官陈龙亭于采棚内左右陈采亭于采棚外东西从耕位礼部堂官奏请行
  耕耤礼导驾官同太常卿导
  上至耕位南向立从耕三王九卿各就耕位立不从耕王以下各官在席棚外序立鸿胪寺官赞进耒耜戸部尚书北面跪进耒耜赞进鞭顺天府尹北面跪进鞭礼部銮仪衞太常寺堂官导
  上秉耒三推【黄耒驾以黄犊】教坊司【今为乐部和声署】乐工歌三十六禾辞顺天府丞奉青箱戸部侍郎播种耆老随后覆土毕鸿胪寺官赞受耒耜戸部尚书跪受耒耜赞受鞭顺天府尹跪受鞭各置亭内礼部太常寺堂官导
  上御观耕台南向坐王以下文武各官按翼序立次三王各五推次九卿各九推【皆朱耒驾以黝牛】顺天府属官执青箱播种耆老随后覆土毕各就侍班位立礼部尚书奏耕耤礼成导
  上由东阶降出先农门乘辇教坊司作导迎乐至斋宫门乐止
  斋宫内大乐作
  驾至斋宫檐前降辇
  陞座乐止王公由左右门入文武各官由东西旁门入按翼序立丹陛乐作顺天府尹率所属官及耆老农夫行三跪九叩礼毕乐止由西门出率农夫终亩
  赐王公坐候耕毕顺天府尹暨丞率大兴宛平县官
  由东门入报终亩鸿胪卿进至
  殿门外跪奏
  亲耕既成礼当庆贺鸣赞赞排班王公于丹陛上文武各官于丹墀内各序立丹陛乐作赞跪叩兴各行三跪九叩礼乐止诸王由
  殿左右门入贝勒以下各于原立位行一叩礼序坐
  赐茶毕大乐作
  上御后殿乐止光禄寺设燕毕礼部尚书奏请御前殿大乐作
  上陞座乐止王以下文武各官皆就原位行一叩礼序坐进燕教坊司作乐进酒王以下文武各官咸于坐位跪一叩复坐教坊司承应用大乐队舞杂剧燕毕诸王出
  殿门就原立位贝勒以下咸起立鸣赞赞排班行一跪三叩礼各出
  斋宫门外祗
  驾兴卤簿前导导迎乐作
  上还宫王公从众皆退○又奏准耆老每人赏布一
  疋○康熙十一年
  圣祖仁皇帝亲行耕耤礼前期一日遣官祗告
  奉先殿是年耕耤日因值
  日坛斋戒停止行庆贺礼筵燕作乐○雍正二年
  世宗宪皇帝祭
  先农坛行耕耤礼前期一日祗告
  奉先殿○是年题准
  躬耕帝耤教坊司领乐官四人顶带老人四人工歌三十六禾辞者十有二人司金司鼓司版者各六人麾五色采旗者五十人执叉扒锄箒披簔戴笠者二十人顺天府耆老三十四人上农夫十人中农夫十人下农夫十人
  皇帝右秉耒左执鞭耆老二人牵牛上农夫二人扶犁工鸣金鼓歌三十六禾辞招飐采旗唱和随行三推三返毕次从耕三王各耆老一人牵牛农夫二人扶犁五推五返毕次从耕九卿各耆老一人牵牛农夫二人扶犁九推九返
  斋宫进燕丹陛乐作奏雨旸时若之章进酒管弦乐作笙箫合奏奏五谷丰登之章进馔清乐作奏家给人足之章余仪与顺治十一年同○又奉
  防今年耕耤朕四推四返御斋宫赐王公大臣茶停止筵燕赏耆老农夫布各四疋钦此○八年奏准二月十二日行耕耤礼前一日遇素服日期停止
  阅农器谷种至期行
  亲耕礼如仪停止筵燕○乾隆三年
  皇上举行
  亲耕礼停止筵燕与雍正二年同○五年奏准三月初十日届耕种之期适逄闰歳节气尚寒此次令顺天府尹照直省督抚例行至来歳春和再请举行
  亲耕之礼○八年
  耕耤设乐用和声署正二人丞二人率署史歌禾辞者十有四人司金司鼓司版司篴司笙司箫者各六人麾采旗者五十人董以乐部典乐一人○九年
  亲耕奉
  防朕四推四返不御斋宫不赐茶三王一推一返后九卿即行从耕钦此○十三年
  车驾东巡遣官致祭
  先农坛其耕耤礼令顺天府尹照直省督抚例行○
  二十年改
  斋宫为
  庆成宫○二十三年
  谕吉亥耤亩所重劭农黛耜青箱畚镈蓑笠咸寓知民疾苦之意而设棚悬采以芘风雨义无取焉吾民凉雨犁而赤日耘虽袯襫之尚艰岂炎湿之能避且片时用而过期彻所费不啻数百金是中人数十家之产也其饬除之钦此
  一直省耕耤雍正四年议准奉天直各省于该地方择地为耤田以雍正五年为始每歳仲春府尹督抚及府州县衞所等官率所属耆老农夫行耕耤礼该督抚将设立耤田亩数报明戸部礼部存案○五年议准直省各择东郊官地洁净丰腴者立为耤田如无官地动支帑银置买民田以四亩九分为耤田每歳耕耤之日祭
  先农礼毕各官咸易蟒袍补服省城督抚秉耒知县执青箱知府播种府城知府秉耒佐贰执青箱知县播种州县正印官秉耒佐贰执青箱播种专城衞所正印官秉耒如无属员即选择耆老执青箱播种耕时用耆老一人牵牛农夫二人扶犁悉照九卿之例九推九返农夫终亩耕毕各率耆老农夫望
  阙行三跪九叩礼其农具用赤色牛用黒色箱用青色所盛耔种各从其土之宜即着守
  坛农夫灌溉耤田地方官不时劝课将每年所收米谷及用过粢盛数目造册报布政使司送戸部覈实至各省耕耤日期每歳十一月
  颁时宪书后交钦天择日由部奏请
  钦定通行奉天府府尹直各省督抚转饬所属同
  日举行永着为令○是年
  谕嗣后耕耤日尔部豫先择定日期奏明行文各省督抚同日一体遵行仍将遵行耕耤日期奏闻钦此○又覆准吉林黑龙江二处将军照各省督抚府州县衞所之例该将军毎歳举行耕耤之礼

  亲蚕
  一
  亲蚕雍正十三年议准
  京师于北郊择地建
  先蚕坛每歳以季春已日遣礼部堂官一人承祭直
  省各府州县均于北郊设立
  先蚕坛以季春已日致祭一切礼仪均依祭
  先农典礼○乾隆元年议准停止建立
  先蚕坛改立
  先蚕祠宇至期遣礼部堂官一人承祭其各省蚕坛
  皆罢设○七年议准
  皇后亲飨
  先蚕暨
  躬桑礼分两日举行每歳以季春之巳吉日祭先蚕
  躬桑以蚕生未眠之前风日晴和为良日若致祭之明日蚕尚未生竢蚕生时内务府具奏若蚕已生即于是日进筐钩
  皇后御交泰殿阅视又明日行
  躬桑礼○又议准
  皇后躬桑从采桑者九人
  妃
  嫔二位公主福晋以下辅国公夫人以上三人文官左副都御史等官以上武官副都统暨二品官以上命妇共四人公主福晋夫人等由宗人府开送大臣命妇由内务府开送均于前期一月移取无事故者奏请
  钦防○又定设蚕宫令一人丞一人经理蚕务以首领内监充补由宫殿监督领侍遴选列名奏请
  钦防○又定设蚕母二人于内外命妇中择年髙迪吉娴于礼仪者为之总理礼仪之事不必移居蚕室
  皇后躬桑率蚕妇以从献茧奉茧以进
  皇后缫三盆手相其仪蚕妇二十七人以旧经内苑育蚕熟悉蚕事者为之居蚕室朝夕饲养○又议准执事女官典仪二人掌奏请
  皇后行礼之仪赞引二人掌恭导
  皇后行礼之仪传赞六人掌分导从采暨蚕母受筐唱赞行礼之仪对引二人掌引导前引十人在对引前导引相仪二人在
  皇后后随宜襄赞补阙八人凡执事有遗阙者补之前期三月内务府列应执事人名奏请
  钦防
  命下之日令内监监视习仪礼成之后分别赏赉临
  期内务府请
  防行○又议准
  皇后采桑时照耕耤三十六禾辞之例唱采桑歌执采旗者四十人司金鼓版六人司笙箫篴十有八人歌者十人在桑林外东西序列咸以内监充之先期令内监监视演习○又议准茧成之日蚕妇报蚕宫令蚕宫令报内务府择献茧及缫丝吉期以
  闻及期蚕母率蚕妇择茧之圆洁者贮筐献
  皇后
  皇后受茧以献
  皇太后
  皇帝仍分
  赐
  妃
  嫔讫
  皇后率
  妃
  嫔
  亲临织室蚕母蚕妇全献茧之所登者相仪命妇奉
  盆水蚕母纳茧于盆
  皇后三缫
  妃
  嫔五缫毕遂布于蚕妇之吉者使缫而朱緑元黄之以供
  郊
  庙黼黻之用○九年奏准赏执事女官皆表里各二疋
  蚕母各银二十两蚕妇各银十两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六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六十二
  礼部
  仪制清吏司
  授时
  一颁朔顺治二年时宪书成钦天监进呈
  御览
  世祖章皇帝御武英殿文武各官咸朝服齐集
  午门外颁朔行礼○是年题定每年十月初一日黎明钦天监官设黄案于
  午门外正中设红案于
  午门外两旁钦天监自署内设龙亭一采亭八奉恭进
  皇帝
  皇太后
  皇后时宪书于龙亭奉颁给王以下各官时宪书于采亭陈设毕行一跪三叩礼校尉舁亭前设香亭和声署作导迎乐出钦天监署自
  长安左门进至
  午门外钦天监官奉恭进
  皇帝
  皇太后
  皇后时宪书陈正中黄案上奉颁给王公百官时宪书陈两旁红案上陈设毕举黄案由中门入钦天监监正监副从随至
  太和门陈于左右阶上监正等于丹墀左行三跪九叩礼授内府官奉时宪书入恭进
  皇帝
  皇太后
  皇后钦天监官彻案各退是日黎明贝子公暨文武
  百官咸朝服集
  午门外鸣赞官赞排班贝子公立甬道上百官立甬道两旁均北面东班西上西班东上赞有
  制众皆跪鸿胪寺官宣
  制曰钦天监进某年时宪书其赐王公百官颁行天下宣毕羣臣行三跪九叩礼毕亲王郡王各令所属依次跪领贝子公亲跪领文武官各以其长一人跪领回署颁给所属官各退○十八年定朝鲜国每年十月朔遣使赍咨赴部恭领时宪书豫劄钦天监封送仪制司本司郎中朝服于司署颁发来使跪领赍回本国○康熙三十二年
  颁时宪书于内扎萨克科尔沁等二十四部落均以
  各来使请
  安之便按名给发○五十三年
  颁时宪书于外扎萨克喀尔喀等十有五部落与科尔沁等部落同○雍正三年定颁给青海扎萨克王台吉等时宪书于每年颁俸币时一同给发○七年议准定例钦天监每年给发各衙门时宪书外听匠役备纸刷印售卖以便民用今各省布政使司亦应照例请自八年为始每歳四月由钦天监颁发考定时宪书式令各布政使司敬谨刋刷钤盖库贮钦天监时宪书印信凡见任文武大小官及在籍有职官举人贡生等各给一本以彰敬授人时之意其刋刻纸墨工价各动用正项钱粮至于各省民户繁多势难遍给应将所刻书版发贮公所听匠役或书坊备纸刷印赴布政使司钤盖钦天监时宪书印发卖每本定价一分二厘俾深山僻壤咸知时序月令仍饬该地方官严禁伪造务使官书广布以便民用如有伪刻私书及揑称缴官于定价外需索等弊将该有司从重治罪督抚如不察究并严加议处○十二年覆准毎逢颁朔之日八旗都统各部院堂官各率所属并诸王府祗领属官咸朝服齐集
  午门外行三跪九叩礼御史二人监礼部委满汉司官二人收职名如有公事不克亲赴豫行知会其无故不到及不朝服行礼者指名叅处务恪遵定制整齐敬谨以光大典至颁给百官时宪书三品以上官应仍于
  午门外祗领其余满汉文武有顶带官员万三千余人一时难以遍给徃来拥挤恐无以肃观瞻而昭典礼应照向例于
  午门外行礼后各赴钦天监祗领○乾隆二年覆准散给青海扎萨克王台吉等时宪书于每年五六月间同俸币给发似觉稍迟应先期于毎年十月将次年时宪书由兵部交驿站发徃青海散给○十六年奏准孟冬颁朔请由钦天监豫日行文至期贝子公以下至文武正贰各官咸朝服齐集依次跪领恭竢宣
  制行三跪九叩礼如有无故不到者纠仪御史于次日叅奏照无故不朝叅律议处至直省时宪书颁到之日督抚亦应有接受之仪旧典未备请酌定仪注纂入会典通礼恭呈
  御览颁发遵行以仰承
  皇帝钦若时宪之至意○十九年定孟冬颁朔于午门亲王郡王贝勒亦令亲领行礼○是年
  颁时宪书于杜尔伯特部落与喀尔喀部落同一迎春顺治初定毎年立春芒神春牛由顺天府豫备届期由部会同恭进前二十日劄钦天监选取导引之天文生八名造册送部取候时官二人于
  午门前祗竢届期告时劄顺天学政选取生员七十五人各具顶带公服恭舁芒神春牛案送至
  午门外同本部官恭进又行文内务府于立春日豫除内监恭进芒神春牛竢于
  乾清门
  慈寜门又行知歩军统领防军统领内务府于立春
  日届时启
  长安左门
  天安门
  端门
  午门
  协和门
  永康左门之中门○又定凡遇立春时刻或在暮夜或在子丒等时均由部奏明择寅卯辰等时恭进○又定毎歳各省府州县官豫造芒神土牛于东郊外立春日各官朝服迎春于东郊陈芒神土牛设香烛酒果赞礼生赞排班赞跪叩兴各官行一跪三叩礼兴赞跪奠爵领班官奠酒三爵赞叩兴各官跪叩如前兴隶舁芒神土牛香亭鼓乐前导各官朝服后随回至署陈于堂前各官执采仗环立土牛两旁赞击鼓乐工擂鼓赞鞭春各官环击土牛三以示劝耕之义○康熙十三年覆准直省府州县迎春于东郊各官拜芒神土牛止用鼓吹采亭其勒令盐商当铺行户装演故事台阁排列金珠张鼓乐树旗帜并科里长提取车马优伶等项严行禁止如有前项糜费并各官借端累由督抚科道纠叅交该部议处

  颁诏
  一
  颁诏顺治元年定
  颁诏之日设卤簿大驾于
  午门外设
  御座于
  皇极门【今 太和门】正中设
  诏案于丹陛上东旁王以下文武各官咸集大学士
  奏请
  御门陞座鸣鞭执事各官行礼毕鸣赞官赞排班赞
  进赞跪王以下文武各官皆跪赞
  颁诏大学士自案上奉
  诏书于丹陛上东旁立宣毕鸣赞官赞行三跪九叩
  礼兴退复原班立
  赐燕谢
  恩礼成鸣鞭
  驾还宫众皆退
  诏书誊黄刋颁天下○八年定
  颁诏之日设卤簿大驾于
  太和殿前设黄盖云盘于丹墀内设龙亭香亭于午门外设宣
  诏髙台于
  天安门外鸿胪寺官设
  诏案于
  太和殿内之东又设黄案于丹陛上正中王以下公以上咸朝服齐集于
  午门内满汉文武各官咸朝服齐集于
  午门外领催外郎耆老等齐集于
  天安门外内院官奉
  诏书至
  乾清门用
  御寳毕奉至
  太和殿内陈案上礼部官引王公等进至丹陛上引文武各官入
  午门左右掖门至丹墀内各序立礼部堂官奏请
  皇帝御礼服陞
  太和殿鸣钟鼓作乐鸣鞭王以下各官上表行礼毕大学士进殿内案前奉
  诏书至
  太和殿檐下授礼部尚书礼部尚书跪受至丹陛正中陈于案行一跪三叩礼奉起由中阶防设云盘内礼部官奉云盘上覆黄盖由中道出文武各官后随王公等进殿内序坐
  赐茶毕鸣鞭
  驾还宫王公等各退礼部官至
  午门外奉云盘设龙亭内行一跪三叩礼校尉舁亭香亭在前龙亭在后前列御仗导迎乐作至
  天安门外桥南礼部官于龙亭前行一跪三叩礼奉
  诏书设高台黄案上覆以黄盖鸿胪寺官赞排班赞
  进众官各按班次立赞有
  制众跪宣读官于台上西面立先宣清文次宣汉文毕鸣赞官赞各官行三跪九叩礼毕礼部官奉
  诏书仍设龙亭内校尉舁亭作乐由
  大清门出礼部堂官豫由
  长安左门诣部恭候竢
  诏至率所属跪迎于仪门甬道之右司官奉
  诏至大堂陈于黄案礼部堂官率所属行三跪九叩
  礼兴恭阅
  诏书誊黄防刻颁行天下○又定如
  驾不御殿文武百官咸朝服齐集于
  天安门外金水桥前余奉
  诏宣
  诏等仪与
  御殿同○十一年议准颁发外国及直省
  诏书均由内院用
  宝毕交与礼部外藩防古遣内院理藩院官各一人
  朝鲜国遣正副使二人具题请
  防命徃直省先委行人司如行人员少取中书科中书如中书科人数不敷于内院中书銮仪衞首领官国子监钦天监上林苑监四译馆酌量取用属官具题遣徃○是年题准
  诏书所至地方官具龙亭采舆仪仗鼓乐出郭迎接
  朝使下马奉
  诏书设龙亭中南向朝使立于亭东地方官朝服北向行三跪九叩礼鼓乐前导朝使上马于亭后随行至公廨门外众官先入文武分东西序立龙亭至公庭中朝使立龙亭之东西向礼生赞排班乐作众行三跪九叩礼朝使奉
  诏授展读官【以教官为之】展读官跪受诣开读案前宣读
  众官皆跪宣读毕展读官奉
  诏书授朝使朝使奉设龙亭中众官行三跪九叩礼毕皆退督抚即誊黄分颁司道府州县衞所○又题准凡
  诏书经过地方官员军民人等咸跪路旁
  诏过方起如出使在外官员遇
  诏即出迎郊外至公庭中礼生先引出使官行三跪九叩礼后本处官行礼至开读时出使官仍随班跪听一同行礼○康熙二年题准凡
  诏书经过地方五里以内府州县衞文武官咸出城
  迎送违者或
  颁诏官指名报部或督抚题叅皆降二级留任五里
  以外者不必迎送○八年题准凡
  颁诏汉督抚省分遣汉官满督抚省分遣内院礼部
  笔帖式○十二年题准凡
  颁诏赦及
  恩赐徃朝鲜内大臣散秩大臣侍衞均
  防命往仍将内阁侍读学士侍读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礼部郎中员外郎主事照依职衔为正副使具题遣往○二十一年题准颁直省满汉督抚
  诏书于内阁中书翰林院笔帖式行人司官内酌委
  赍送其颁行将军提督等誊黄
  诏书并付赍送督抚官员带往
  诏书用
  御宝誊黄不用赍
  诏官由各衙门简选均赴礼部大堂掣签分遣赍送○二十七年题准颁行直省满汉督抚
  诏书减去内阁中书一人翰林院笔帖式一人委礼
  部笔帖式二人奉
  防每处着一人去杂已通行禁止恐地方官假借颁诏妄行科着严行禁止○四十二年覆准各省颁诏官应于起程日起算往返直隶限十五日河道总督河南山西二十日山东二十五日漕运总督四十五日江南六十日江西浙江湖广陜西七十五日贵州九十日福建四川广东广西百有五日云南百二十日该省督抚即将
  诏到日期报部察覈其
  颁诏官如果江湖风阻疾病躭延取具经过地方官印结到部倘有故意迟延违限者交该部从重议处○四十八年奉
  防颁诏官如有纡道行走及沿途生事扰累驿递者着该督抚即行指叅○雍正元年
  谕颁发诏书礼部笔帖式人少不足以供各处之用且必得少知自爱材尚可用者方可差往着将各部院笔帖式令各该堂官与总理事务王大臣会同简选差往钦此○乾隆十四年奏准颁
  诏仪节应增金凤朶云工部前期设金凤于
  天安门上正中设宣
  诏台于门上东第一楹
  诏由
  午门奉出至
  天安门上听
  诏百官耆老等分翼排班于金水桥南跪听宣诏官宣读毕鸿胪寺官赞行三跪九叩礼奉
  诏官将
  诏书啣以金凤承以朶云由
  天安门上系下礼部官接受设采亭内迎出长安左门余如前仪○十七年定直隶总督赍
  诏官一人附誊黄七道分颁天津都统直隶提督马兰泰寜天津宣化正定等处总兵官○山东巡抚兼提督赍
  诏官一人附誊黄三道分颁青州将军登州兖州总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