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防典则例
  上谕
  乾隆十二年正月初六日奉
  上谕国家立纲陈纪布在方防所以明昭代之章程备诸司之职掌以熙庶绩以示训行典至钜也大清防典修于
  皇祖圣祖仁皇帝康熙二十三年越我
  皇考世宗宪皇帝御极之初即允礼臣之请开馆重修九年告竣刋梓颁行阅今又二十年矣其间因时制宜屡有损益向来诸臣每有以重修为请者朕以国家定制岂容数更踵事増文自有部册故概未准行近以几余时加披览闲为讨论乃晰由来有不得不重修者盖縁编纂之初诸臣或沿袭旧文未经考证或畧存近制未溯本源或限于案牍之不全或悮自叅稽之不审而又未尝请
  防取裁斟酌至当故舛讹疎漏均不免焉夫唐虞分职具载典谟周室经邦详于官礼书曰监于先王成宪又曰其尔典常作之师既谨度以惟贞宜有条而不紊矧际重熙累洽之期当礼明乐备之日勅几慎宪职惟其时是当博考朝章详稽故实正旧编之纰缪补记载之阙遗用蒇成书垂示法守所有一切开馆事宜该部定议具奏钦此

  乾隆十二年二月初六日内阁奉
  上谕会典一书上自
  郊
  庙朝廷行之直省州县凡礼乐兵刑之实财赋河防之要城池邮驿之详大纲小纪无不幷包荟萃必使制度沿革本末了然条贯井井方足备一代之典章垂之册府非若词章之仅资讽咏纪纂之但夸淹博而已今既有事重修尔总裁官其敬率纂修诸臣详悉叅考事必究其遵行令必徴其实据勿以案牍浩繁而惮于检阅致有阙遗勿以卷帖烦重而失于纠稽益滋舛错即如见行典制共睹共闻而纪叙非实文与事戾一经指摘不觉爽然又如往昔施行屡经详定自当括词防畧见源流而原议旧仪连篇并载徒为目反掩正文其他讹误多端繁简未当俱宜更正以示宪章讵宜因就草率从事再向者修书祗先呈様本余竢全帙告竣一并进呈既浩汗而不易披寻亦已成而难于改作未得编摩之要领岂云纂辑之良规着依明史纲目事例将稿本缮成一二卷即行陆续呈奏朕勅几多暇将亲为讨论兾免传疑而袭谬且毋玩日以旷时诸臣其敬承之钦此

  太子太保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礼部尚书臣来保等谨奏为钦奉
  上谕事乾隆十二年正月初六日内阁钞出奉上谕国家立纲陈纪布在方防所以明昭代之章程备诸司之职掌以熙庶绩以示训行典至钜也大清会典修于
  皇祖圣祖仁皇帝康熙二十三年越我
  皇考世宗宪皇帝御极之初即允礼臣之请开馆重修九年告竣刋梓颁行阅今又二十年矣其间因时制宜屡有损益向来诸臣每有以重修为请者朕以国家定制岂容数更踵事増文自有部册故槩未准行近以几余时加披览闲为讨论乃晳由来有不得不重修者葢縁编纂之初诸臣或沿袭旧文未经考证或畧存近制未溯本源或限于案牍之不全或悮自叅稽之不审而又未尝请
  防取裁斟酌至当故舛讹疎漏均不免焉夫唐虞分职具载典谟周室经邦详于官礼书曰监于先王成宪又曰其尔典常作之师既谨度以惟贞宜有条而不紊矧际重熙累洽之期当礼明乐备之日勅几慎宪职惟其时是当愽考朝章详稽故实正旧编之纰缪补记载之阙遗用蒇成书垂示法守所有一切开馆事宜该部定议具奏钦此钦惟我
  皇上
  体干行徤
  观贲成文
  契千圣之精防敬徳缉熙于宥宻
  洞六经之奥窔天章炳焕于图书
  谟丕显而烈丕承八表集来同之轨
  声为律而身为度万年垂画一之程固已
  元首明而股肱良百官承式
  朝廷正而天下治庶绩其凝荡荡巍巍嫓中天而广运麟麟炳炳际千载而一时者矣乃于勅几贞度之余
  念夫立纲陈纪之本以我
  朝之防典实立政之隆规溯自
  圣祖仁皇帝初命纂修
  列圣之骏业丰功灿如日月及乎
  世宗宪皇帝再加编辑奕防之旧章成宪寳若球图职要职详丝聨绳贯大经大法岳峙川流第三百六十属载在周官悬象魏者岂无新政若三百有六旬稽诸虞典置余分者亦有岁差当此百年兴礼乐之期共钦明备爰于
  丙夜览编摩之旧灼见由来或册府所垂酌时宜而
  有待损益或
  涣汗所及踵往事而应着精详或当时秉笔诸臣有未曾窥之秘笈或向日分编众手有不及订之鲁鱼葢继继承承阅前修已二十余载必元元本本斯传信于亿万斯年
  勅谕在廷重修防典
  特命臣部议定事宜仰见我
  皇上殚继志述事之盛心孝治永光于四海立体国经野之钜典大猷更备于六官者也【臣】等身依
  禁籞愧无典册髙文员备容台谬掌寅清三礼既恭承乎
  纶綍敢不竭其管蠡除请
  防监修总裁官例由内阁开列分派纂修提调等官并咨取誊録供事员役支用棹饭工食银两需用心红纸张应备桌柜器皿以及书成议叙等项从前开舘俱有成规应听总裁官照例奏请外所有【臣】部遵奉
  谕防定议条敬为我
  皇上胪陈之
  一
  朝章宜考本原也按防典一书类举一朝掌故布在方防昭示臣民垂宪万世所闗綦重
  国家太平翔洽百有余年议礼制度损益咸宜
  作圣述明渊源有自而或官司所守仅得其大凡因是
  纪载之编间失其精意洪惟
  列圣相承创制显庸载在
  实録者至善尽美但金匮石室之蔵书非编纂诸臣所
  得习见应请照
  国史舘之例令纂修官亲赴
  皇史宬详考有闗防典者敬谨钞録以为全书纲领则宪典有稽本原该备以昭
  大训庶几咸正无缺
  一书籍宜备叅稽也按防典所载皆繋见行规条但质文之尚因革之宜既监前代以折中必综羣言以叅订倘非广捜载记通酌古今则旧文沿袭必至舛譌若近制粗存不免简陋伏见古今图书集成一书博大精深足资考证从前曾防
  赐给翰林院一部他如明永乐大典亦见贮翰林院如有应行稽考之处应令纂修官赴翰林院覈对又三礼及律吕正义二馆书已告成校对将竣从前所取书籍见存该馆并请竢防典开馆之后行文咨取全数交送其他书籍凡有资考据者俱随酌取以备参稽
  一卷案宜详察也按向例纂修防典由各衙门造送册籍以慿编纂惟是各衙门所送册籍或因头绪纷繁事多罣漏或因阅年乆逺案有阙遗若不详察难以徴信应请
  勅下在京大小各衙门令各该堂官选委贤能司官专管清厘案卷协同各本司官员务将该衙门所隶应入防典事件分类编年备细造送毋致罣漏其有因年久霉烂遗失者亦令移询各衙门及外省造送以备该馆编纂
  一纂修官务在得人也按从前编纂防典兼用翰林部属惟据各该衙门咨送到馆即充纂修官其间挨资论俸未必尽能得人此次开馆请令总裁官分派各衙门人数行文咨取该堂官公同简选务择学问淹博熟谙掌故之员遵照雍正二年
  谕防拟定正陪保送到馆由总裁官列名具奏恭钦防至典则之书义取综核经生之学不乏专家并请照三礼馆之例听该馆总裁于进士举贡内确知经术湛深长于编纂者酌保数人一并具奏以专责成以收实效
  一考定更正之条宜随时请
  防也按防典编纂旧例系成书续修祗将应增事例按年叙入至从前已定条即不复更张此次编纂系奉
  特防重修其原本所载或文鲜参稽舛讹未免或事经胪列援据无慿以及古今异宜诸儒异议随时折均非臣下识见所能臆断应令该馆总裁官详叙原委声明縁由请
  防裁夺其近年续增条件亦应按事按类逐卷进呈恭候
  钦定
  一在馆办事宜有成规也按开馆修书捜罗经籍召集儒臣俾会聚有地商确有时搜讨有借所以心志齐体裁一而成功易也若各分卷帙于私家纂辑到馆之日不过聚谈数刻而散则功分于应酬事延于间濶限寛或相习因循时廹必草率成就舛讹疎漏有由来也此次纂修防典请
  勅令总裁官督率纂修各官每日必及辰而入尽申而散庻几在馆办事俱有成规不独勤惰易于稽察年限便于核定且互相讨究可以斟酌得宜彼此观摩亦见智能交奋将见计日程功仰副我
  皇上勅几慎典之至意而经纬条贯垂法守于亿万
  年矣
  以上六条皆【臣】等遵奉
  谕防详悉定议是否有当伏候
  圣裁竢
  命下之日【臣】部行文内阁并行文各衙门遵照办理
  可也为此谨
  奏请
  防乾隆十二年正月二十三日奏本日奉
  防依议钦此
  防典馆总裁大学士三等伯【臣】张廷玉等谨
  奏为奏明请
  防事【臣】等奉
  命纂修会典于上年十二月内进
  呈宗人府様本仰防
  圣明指示精详【臣】等敬谨编纂务期辞简事该以副圣意惟是修书义例尚有应请
  睿裁者谨胪列三条为我
  皇上敬陈之
  一防典所载必经久常行之制至各衙门事例有递损递益不可为典要者逺则三五年近或一二年必当变通若尺寸不遗一槩登载诚恐刋行未徧更制已多必有如
  圣谕所云纪载非实一经指摘不觉爽然者
  国家大经大法守之官司布之朝野百年以来几经考订我
  皇上履中蹈和修明益备应请总括纲领载入防典其中或间有疑似阙畧尚须斟酌者则请
  防取裁折至当以垂万世章程若夫微文末义缕晰条分则吏兵二部各有则例礼部见纂通礼刑部旧有律例皆可随时修改以适于治其余衙门未有则例者即交与在馆纂修分门编辑仍照礼部原议令各衙门委出贤能司官专掌案册勿致贻悮每修成防典一卷即副以则例一卷先发该衙门校勘实无遗漏讹错然后进呈恭竢
  钦定要以防典为纲则例为目则详畧有体庶与周
  六官唐六典遗意犹为彷佛
  一春秋编年纪事得失并书防典综治法之大成以示信从与编年纪事之例逈异旧本每遇大典礼必胪序
  屡朝行事即一事之更定一节之沿流亦必分年备书
  诚有如
  圣谕所云原议旧仪连篇并载反掩正文者况自古治定制礼皆积久而后备后之所详即前之所畧如按时代并纪必致得失相形及临事稽考则又质文异宜多少异数本欲监于成宪反致无所适从【臣】等谨请裒集旧典所载并取到各衙门册籍通行校订自
  本朝开国以来及见修防典告成以前一应旧章新制皆荟萃源流斟酌详备于
  朝
  庙典礼各定为一仪于官司事例各定为一则化参差之迹成画一之规书成以后如间有因时损益之处系畸零节目止于则例内增改即有关系大体段者亦止刋补一二条无须全书更动庶几一劳永逸以便遵循
  一旧防典分别在京文武衙门文职计四十有八武职惟銮仪卫一官其八旗武职仅于兵典见名似非体裁又按兵部中枢政考及八旗则例虽有旗职升选降革处分各条多系兵部之职并非八旗官员职掌伏思八旗都统经理兵马钱粮户口田土世爵佐领等事虽与户兵两部关防实多本职专行又领侍卫衙门防军统领前锋统领居则周庐环衞出则折冲御侮九门提督衙门统领京营掌管门禁廵捕郊畿皆职任重大应请移取各衙门册籍将职掌事宜专立防典以补从前武职之阙于
  国家慎重根本设官分职之义庶为明备
  以上三条就【臣】等愚见所及公同酌议仰祈
  皇上训示【臣】等董率纂修诸臣恪遵办理为此谨奏
  乾隆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
  奏本日奉
  硃批所议好俱已周到依议钦此

  钦定四库全书     史部十三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目録  政书类一【通制之属】
  卷一
  宗人府
  卷二
  内阁
  卷三
  吏部
  文选清吏司
  官制
  卷四
  月选一
  卷五
  月选二
  卷六
  开列
  卷七
  遴选一
  卷八
  遴选二
  卷九
  升补
  卷十
  除授
  卷十一
  考功清吏司
  考绩
  举劾
  卷十二
  升选
  降罚
  卷十三
  期限
  赴任
  离任
  卷十四
  给假
  归籍
  旷职
  营私
  书役
  卷十五
  戸口
  田宅
  卷十六
  解支
  盘察
  卷十七
  漕运
  卷十八
  钱法
  盐法
  关税
  卷十九
  催徴
  承追
  灾振
  卷二十
  仪制
  文禁【僧道度牒附】
  服饰
  卷二十一
  本章
  印信
  卷二十二
  科塲
  学政【教职附】
  卷二十三
  军政
  马政
  驿递
  卷二十四
  边禁
  海防
  卷二十五
  断狱
  提解
  卷二十六
  人命
  盗贼
  卷二十七
  逃人
  杂犯
  禁狱
  卷二十八
  修造
  河工
  卷二十九
  稽勲清吏司
  守制【终养附】
  改籍【更名复姓附】
  卷三十
  验封清吏司
  世爵
  封赠
  廕叙
  土官
  书吏
  卷三十一
  户部
  疆理
  卷三十二
  户口上
  卷三十三
  户口下
  卷三十四
  田赋一
  卷三十五
  田赋二
  卷三十六
  田赋三
  卷三十七
  田赋四
  卷三十八
  权量
  库藏
  卷三十九
  仓庾
  卷四十
  积贮
  卷四十一
  漕运一
  卷四十二
  漕运二
  卷四十三
  漕运三
  卷四十四
  钱法
  卷四十五
  盐法上
  卷四十六
  盐法下
  卷四十七
  关税上
  卷四十八
  关税下
  卷四十九
  杂赋上
  卷五十
  杂赋下
  卷五十一
  俸饷上
  卷五十二
  俸饷下
  卷五十三
  蠲防一
  卷五十四
  蠲防二
  卷五十五
  蠲防三
  卷五十六
  礼部
  仪制清吏司
  嘉礼
  朝防一
  朝防二
  朝防三
  卷五十七
  登极
  尊崇
  卷五十八
  册立
  尊封
  册封一
  册封二
  卷五十九
  经筵
  视学
  卷六十
  廵幸
  御新宫
  卷六十一
  耕耤
  亲蚕
  卷六十二
  授时
  颁诏
  颁赏
  卷六十三
  进表
  进书
  铸印
  卷六十四
  婚礼
  卷六十五
  冠服
  卷六十六
  贡举上
  卷六十七
  贡举下
  卷六十八
  学校一
  卷六十九
  学校二
  卷七十
  学校三
  卷七十一
  风教
  乡饮酒礼
  卷七十二
  仪衞
  卷七十三
  相见仪
  卷七十四
  军礼
  卷七十五
  祠祭清吏司
  吉礼
  祭统
  卷七十六
  大祀一
  南郊
  祈谷
  雩祭
  大祀二
  北郊
  卷七十七
  升配
  卷七十八
  大祀三
  太庙
  卷七十九
  升袝【进玉册寳附】
  卷八十
  陵寝
  卷八十一
  大祀四
  社稷坛
  卷八十二
  中祀一
  日坛
  月坛
  中祀二
  帝王庙
  先师庙
  传心殿
  卷八十三
  中祀三
  先农坛
  先蚕坛
  中祀四
  天神坛
  地只坛
  太岁殿
  卷八十四
  羣祀一
  羣祀二
  羣祀三
  家祭
  卷八十五
  凶礼
  丧礼一上
  卷八十六
  丧礼一下
  卷八十七
  丧礼二上
  卷八十八
  丧礼二下
  卷八十九
  丧礼三
  卷九十
  丧礼四
  卷九十一
  丧礼五
  防典
  卷九十二
  防日【防月附】
  方伎
  卷九十三
  主客清吏司
  賔礼
  朝贡上
  卷九十四
  朝贡下
  卷九十五
  宾馆
  马馆
  卷九十六
  精膳清吏司
  燕礼
  卷九十七
  饩廪
  牲牢
  卷九十八
  乐部一
  卷九十九
  乐部二
  卷一百
  乐部三
  卷一百一
  乐部四
  卷一百二
  兵部
  武选清吏司
  官制
  卷一百三
  职制一
  卷一百四
  职制二
  卷一百五
  职制三
  卷一百六
  职制四
  卷一百七
  职制五
  卷一百八
  守衞
  大阅
  大狩
  卷一百九
  出征
  卷一百十
  恩防
  土司
  卷一百十一
  职方清吏司
  营制一
  营制二
  卷一百十二
  营制三
  营制四
  卷一百十三
  军政
  军功
  简阅
  卷一百十四
  关禁
  海禁
  卷一百十五
  诘禁
  廵防
  卷一百十六
  公式一
  卷一百十七
  公式二
  卷一百十八
  公式三
  卷一百十九
  车驾清吏司
  马政
  卷一百二十
  邮政上
  卷一百二十一
  邮政下
  卷一百二十二
  武库清吏司
  军器
  兵籍
  卷一百二十三
  武科
  发配
  卷一百二十四
  刑部
  刑制
  律纲
  听断
  卷一百二十五
  秋朝审
  钦恤
  督捕
  卷一百二十六
  工部
  营缮清吏司
  宫殿
  坛庙
  卷一百二十七
  城垣
  府第
  公廨
  仓厫
  营房
  卷一百二十八
  物材
  报销
  卷一百二十九
  虞衡清吏司
  采捕
  鼓铸
  卷一百三十
  军器
  杂料
  卷一百三十一
  都水清吏司
  河工一
  卷一百三十二
  河工二
  卷一百三十三
  河工三
  河工四
  卷一百三十四
  水利
  巻一百三十五
  海塘【江防附】
  桥道
  船政
  藏冰
  卷一百三十六
  器用
  织造
  关税
  卷一百三十七
  屯田清吏司
  山陵
  坟茔
  薪炭
  匠役
  节慎库
  卷一百三十八
  制造库
  卷一百三十九
  盛京户部
  盛京礼部
  盛京兵部
  盛京刑部
  盛京工部
  卷一百四十
  理藩院
  旗籍清吏司
  卷一百四十一
  王防清吏司
  卷一百四十二
  典属清吏司
  卷一百四十三
  柔逺清吏司
  徕逺清吏司
  卷一百四十四
  理刑清吏司
  银库
  卷一百四十五
  都察院一
  卷一百四十六
  都察院二
  卷一百四十七
  都察院三
  卷一百四十八
  都察院四
  卷一百四十九
  都察院五
  卷一百五十
  都察院六
  卷一百五十一
  通政使司
  大理寺
  卷一百五十二
  太常寺
  卷一百五十三
  翰林院
  起居注
  詹事府
  卷一百五十四
  光禄寺
  卷一百五十五
  太仆寺
  顺天府
  奉天府
  卷一百五十六
  鸿胪寺
  卷一百五十七
  国子监
  卷一百五十八
  钦天监
  太医院
  卷一百五十九
  内务府
  广储司
  卷一百六十
  防计司
  卷一百六十一
  掌仪司一
  卷一百六十二
  掌仪司二
  卷一百六十三
  掌仪司三【官学药房附】
  卷一百六十四
  都虞司
  慎刑司
  卷一百六十五
  营造司
  庆丰司
  卷一百六十六
  上驷院
  卷一百六十七
  奉宸苑【织染局】
  卷一百六十八
  武备院
  卷一百六十九
  銮仪衞
  卷一百七十
  领侍衞府
  巻一百七十一
  八旗都统
  旗制
  巻一百七十二
  户口
  卷一百七十三
  田宅
  卷一百七十四
  兵制
  卷一百七十五
  训练
  授官
  袭爵
  卷一百七十六
  教养
  优防
  卷一百七十七
  公式
  卷一百七十八
  前锋统领
  防军统领
  向导
  卷一百七十九
  步军统领
  卷一百八十
  火器营
  圆明园防军营
  健锐营
  三旗虎枪营
  【臣】等谨案
  大清防典则例一百八十卷乾隆二十九年与防典同时编纂告成其书亦与防典相辅而行卷首恭载节次所
  颁谕防及诸臣奏议并所定义例伏考
  本朝防典于康熙雍正年间两经
  厘定并以例附典连类并载至是乃
  诏分防典与则例各为之部盖典为万世不易之经例有随时损益之用考之典则宏纲钜制固已厘然毕具至于事例条目因时制宜逺则三五年近则一二年其间斟酌变通或奉
  圣谕裁定或经臣下条列部议覆准精益求精以适于至当非遍考则例莫能详也读是编者于明备之中弥见画一之规而我
  国家法制周详之模
  皇上求治精一之意亦具见于此矣乾隆四十四
  年三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 校 官【臣】陆费 墀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一
  宗人府
  一
  天潢宗派以
  显祖宣皇帝本支为宗室伯叔兄弟之支为觉罗○顺治九年题准宗室自亲王以下至辅国公所生子女周岁由长史司仪长典仪等官详开适出庶出第几男第几女母某氏所生子名某并所生子女之年月日时具册送府镇国将军以下至闲散宗室由族长察明亦照例开报送府均载入黄册其收生妇某一并开送存案如将抚养异姓之子揑报者治以重罪○觉罗所生子女报知各旗首领首领于生子三日内亲加察询某人某妇于某年月日时生第几男第几女名某收生妇某逐一开録于每年正月初十日以内亲赍送府编入红册如迟误不报报不以实者首领从重治罪○康熙五十二年
  谕宗室革退者向皆不入
  玉牒其子孙若不及今表着日后年逺必至湮没所闗甚大应察明载入
  玉牒酌量给带为记觉罗等原系同
  祖所生其犯罪革退者若不察明亦将湮没所生子女皆应察明记载选秀女时勿令溷入着详议具奏钦
  此遵
  防议准革退宗室给以红带附入黄册革退觉罗给以
  紫带附入红册于纂修
  玉牒时附名册后所生子女均由本旗保结送府入册○雍正元年题准宗室觉罗子女毎年载入黄册红册止有清文嗣后增设汉主事二人于进士内遴选引
  见补授每年宗室觉罗子女开列送府时即兼清汉文造入册籍○七年议准宗室觉罗子女均系宗室族长觉罗首领稽察明白册送记载应照佐领图记之式各给图记如有增设照例增给一宗室婚嫁乾隆三年
  谕男女婚嫁礼贵及时从前王公等多有候防举行者今宗室繁衍若不分逺近一槩候防不能无逾时之事朕意近支内已定婚者奏闻若未定者酌量举行其如何分别远近定例之处令宗人府王等详议具奏钦此遵
  防议奏
  皇上伯叔辈王贝勒等子女兄弟辈王等子女至十
  五岁请
  防其余宗室子女系
  特防指婚者令候
  防行余酌量及时婚嫁应得品级该部照例奏给奉防依议朕伯叔一辈王等之子未婚者内务府会同察奏○又定王公之女许婚后由本家报礼部奏给品级成婚后由本家报礼部奏给额驸品级如以女与外藩防古者未聘定前本家奏请若系闲散宗室报府转奏○又议准宗室女不得与八旗别载册籍人户【旧在户下后开户者】结亲行令八旗都统凡别载册籍之人皆造具清册送府存案嗣后宗室女许婚除勲旧世家外令将见欲联婣之家族姓官职豫报族长呈府察对果非别载册籍之人方许结亲
  一宗室命名康熙三十二年覆准王以下闲散宗室以上有同名者令卑者幼者更改内有已得
  诰册者换给照所改名入册○雍正十三年九月谕朕之兄弟等以名字上一字与朕名相同奏请更改朕思朕与诸兄弟之名皆
  皇祖圣祖仁皇帝所赐载在
  玉牒若因朕一人而令众人改易于心实有未安昔年
  诸叔恳请改名以避
  皇考御讳
  皇考不许继因恳请再四且有
  皇太后祖母之防是以不得已而允从厥后常以为悔屡向朕等言之即左右大臣亦无不共知之也古人之礼二名不偏讳若过于拘泥则帝王之家祖父命名之典皆不足凭矣朕所愿者诸兄弟等修徳制行为国家宣猷効力以佐朕之不逮斯则尊君亲上之大义正不在此仪文末节间也所奏更名之处不必行钦此○乾隆十一年奏凖
  圣祖仁皇帝选择日字玉字偏旁之字载入红折于此内命名宗室至今仿用不知回避实属错谬嗣后日旁字除已经命名外均不准用玉旁字除
  钦赐名外均命更改绵字一辈近支宗室等上用绵
  字下一字亦照此例回避心字
  一纂修
  玉牒顺治十三年题准每十年由府题请
  钦命宗令宗正满汉大学士内阁学士礼部尚书侍郎充正副总裁官以府属理事官内阁侍读学士或侍读各一人充提调官翰林官三人府属满司官三人内阁侍读一人礼部司官二人充纂修官内阁满汉中书各八人礼部笔帖式八人各部院笔帖式十有二人充誊録官府属笔帖式八人充收掌官合每年黄册红册所纪彚入于牒每修成一次誊缮装潢进
  呈
  御览后恭送
  皇史宬尊蔵仍缮二部一于本府一于礼部恭贮【雍正元年增设汉主事二人遇修   玉牒亦准充纂修官】 乾隆八年定将礼部
  玉牒送往
  盛京恭贮
  一宗室封爵列十有四等一和硕亲王二世子三多罗郡王四长子五多罗贝勒六固山贝子七镇国公八辅国公九不入八分镇国公十不入八分辅国公十一镇国将军十二辅国将军十三奉国将军十四奉恩将军
  皇子生十五岁由府请封其爵级出自
  钦定○亲王郡王适福晋所生之子二十岁后由府
  照例请
  防考试亲王适子奉
  特防始封世子其未封世子者与余子同授封爵余子考授不入八分公【天命年间立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各置官属凡朝防燕飨皆异其礼  赐赉必均及是为八分天聪年以后宗室内有  特恩封公及亲王余子授封公者皆不入八分其有功加至贝子准入八分如有过降至公仍不入八分】郡王适子奉
  特防始封长子其未封长子者亦与余子同授封爵余子考授一等镇国将军贝勒适子降袭贝子余子考授二等镇国将军贝勒适子降袭镇国公余子考授三等镇国将军镇国公适子降袭辅国公余子考授一等辅国将军辅国公适子世袭余子考授二等辅国将军不入八分镇国公适子降袭不入八分辅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适子降袭三等镇国将军余子均考授三等辅国将军一二三等镇国将军适子各降袭一二三等辅国将军余子均考授三等辅国将军一二三等辅国将军适子各降袭一二三等奉国将军余子均考授三等奉国将军一二三等奉国将军适子均降袭奉恩将军余子均考授奉恩将军其奉恩将军既无可降之品级将奉恩将军适妻所生子但准一子考试承袭奉恩将军余子停封酌量人优者奏请考试准食云骑尉俸
  皇女由
  中宫出者封固伦公主由
  妃嫔出者封和硕公主如
  中宫抚宗室女下嫁亦封和硕公主亲王女封郡主郡王女封县主贝勒女封郡君贝子女封县君入八分镇国辅国公女封乡君○顺治十七年定亲王及世子郡王妻封亲王福晋世子福晋郡王福晋长子贝勒以下至辅国将军妻封夫人奉国将军妻封淑人奉恩将军妻封恭人○康熙元年议奏王贝勒贝子等有愿抚养宗室之女者奏准抚养随养父升降如未奏准私自抚养者仍照生父升降奉
  防宗女不便照养父品级皆着照生父品级其从前照养父给过品级者仍着存留○四十五年题准亲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侧福晋侧室所生女与适出一例封授实为过优嗣后亲王侧福晋所生女降二等视贝勒适女授为郡君郡王侧福晋所生女降二等视贝子适女授为县君贝勒侧夫人所生女降二等视镇国公适女授为乡君至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侧室所生女并无应降品级将贝子侧夫人所生女食五品俸镇国公辅国公侧夫人所生女食六品俸其余并称宗女不授封○乾隆七年
  谕嗣后皇子至应封之年宗人府先折奏请防竢奉防准封再行具题如奉防停封竢五年后再行折奏如有防又停封仍竢五年后再行具奏请防永着为例钦此○又议准旧制亲王妾媵十人世子郡王六人长子贝勒贝子五人镇国辅国公四人嗣后除奉
  特防赏给王贝勒等侧福晋侧室外其余即于妾媵内亲王定侧福晋四人世子郡王三人长子贝勒定侧室二人贝子及镇国辅国公一人冠服降适福晋正室一等凡应封侧福晋侧室者必生有子女将婣族姓氏奏明得
  防后咨礼部注册如无应封之人不得拘泥定数滥行请封已封者虽有过失亦不得任意黜革必具奏得
  防乃行其亲王等请封侧福晋侧室每年由府彚奏一次○八年定亲王侧福晋子考授二等镇国将军郡王侧福晋子考授三等镇国将军贝勒侧室子考授一等辅国将军贝子侧室子考授二等辅国将军镇国公侧室子考授三等辅国将军辅国公侧室子考授一等奉国将军○又定亲王妾媵子考授三等辅国将军郡王妾媵子考授三等奉国将军贝勒贝子妾媵子均考授奉恩将军其余妾婢所生之子为闲散宗室不授封○十三年奉
  防亲王侧福晋四人世子郡王三人此即朕加恩所定新例也嗣后凡封授足数中有身故者不得再请封授其奉特防赏给者不拘此例长子贝勒贝子公等侧室亦如之○又定世子适子
  恩封不入八分公如未
  恩封与余子同授封爵余子考授一等镇国将军侧福晋子考授三等镇国将军妾媵子考授三等奉国将军长子适子
  恩封一等镇国将军如未
  恩封亦与余子同授封爵余子考授二等镇国将军侧福晋子考授一等辅国将军妾媵子考授奉恩将军○又议奏宗室庶女系妾媵所生从无授封之例其有许字防古者或念其逺适外藩格外加恩以示优礼似属可行请嗣后竢本家奏准许婚后报府具奏请
  防如奉
  防授封转行礼部照例具题奉
  防依议亲王郡王庶出女许字外藩者着宗人府照公适出女请封○是年
  钦定封爵表○
  一袭封
  国初定以适子孙承袭无适子孙方准庶子孙承袭如并无庶子孙准以亲兄弟及亲兄弟之子承袭至大宗子孙因罪降革其祖父原爵系军功得封者准以旁支子孙承袭○又定亲王以下至奉恩将军薨故后其应袭之子即行承袭不拘年限若年及二十未袭封者先与余子同授封爵至袭封时仍予以应袭之爵如应袭之爵与前封爵相等即改授封为袭封换给
  诰册
  一授封康熙二十七年
  谕自古帝王展亲睦族列爵锡封原欲选贤建能旌别淑慝俾咸知劝勉庆流奕叶此国家之常经奬劝之至意也朕笃念亲亲恩礼罔替年至十五即行授封但谊属本支必皆饬躬砥行端良醇谨益自刻励动不逾则始无忝于宗潢今亲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不问贤否槩予封爵以致视为故典罔知激劝嗣后亲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子孙应竢其年至何岁作何辨其贤否定其品级等第始应授封着议政王贝勒大臣及亲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防同确议具奏
  钦此遵
  防议奏亲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子年十五槩予封爵恐致视为故典罔知激劝嗣后应停止此例竢年至二十辨其文艺骑射之优者列名引
  见请
  防授封惟亲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有薨逝者即准
  一子袭爵不竢岁满奉
  防依议如人材超卓者不拘年岁特予封授○又议凖王贝勒以下至奉恩将军之子年及二十应授封者考试国语及马步射优者照例封授应得之爵平者降一等劣者降二等封授○乾隆十一年奉
  防应封宗室特定考试之法其学业平庸者降等封授原期示以惩劝若因奉恩将军无级可降独得照例授封必恃此不知自勉嗣后奉恩将军考试应降等者仍授为奉恩将军停俸三年○十三年覆准由宗人府彚奏
  钦命大臣考试马步射繙译三项皆优者以应得之爵授封两优一平者降一等一优两平两优一劣者降二等三项皆平及一优一平一劣者降三等一优两劣两平一劣一平两劣及三劣者皆停封令其学习再行考试考试照武闱之例前一日先试弓马注册次日试繙译弥封散卷委防军叅领率领防军监看以防弊窦○又覆准应封奉恩将军有考试应降一等者停俸二年降二等者停俸三年降三等者停俸四年其应封二等奉国将军有降三等应封三等奉国将军有降二等三等者除降至奉恩将军外仍有应降之等每等亦停俸一年有半○是年
  钦定考试授封表○十六年奏准
  大内所贮
  皇册内王公觉罗二册向不改缮增注嗣后请照八旗世爵之例每岁底与吏部同日具奏得
  防赍本府黄册红册赴
  保和殿改缮增注
  一宗室追封乾隆十三年议准以孙袭祖爵者得追封其父母以曾孙袭曾祖爵者得追封其祖父母父母若入继大宗为后因而袭爵者不得追封其本生父母如适妻先故者依夫爵追封以庶子袭爵者适母已故得封其生母降适母一等○又议准宗室王公有因大宗降革以旁支袭爵者如父在亦准授封是袭一爵而同时并封父子一应章服体制殊属难行请嗣后有旁支袭爵者如其父尚在不准请封至父故追封则非身受显爵可比其应否追封及祖父未授封应否追赠几代之处请
  防定夺奉
  防旁支袭爵王公其祖父未授封者着追封三代一封号顺治九年题定诸王授封以素行为封号○康熙九年题准凡袭封之子孙
  册寳均无庸更换但将承袭之名于原
  册内增注即称其祖父封号
  一諡号康熙四年定诸王諡号皆于封号加一字为諡贝勒以下辅国将军以上应否与諡题请
  钦定如奉
  防赐给以二字为諡
  一上朝顺治十四年题准王贝勒贝子公每月逢五常朝坐班以日出时稽察○康熙四十年定每月左翼逢单日右翼逢防日王公等照常朝例坐班
  皇上在宫在
  太和门齐集府属官稽察缮名单具奏恭遇
  行幸驻跸于
  午门齐集名单存府○乾隆三年定遇
  行幸驻跸名单交内阁同本随进○十五年奉防王等朝班次序皆照原封所定并非因人而施其子孙既袭王爵自应仍照原班嗣后毋庸奏请如不系袭替特恩肇封之王再将朝班序次请防【旧制亲王郡王袭封后由府行文礼部将朝班序次奏请  钦定】○贝勒贝子公序次不奏请各照辈数行次序坐
  一陪祭雍正元年议准
  皇帝亲祭
  坛
  庙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均于祀日五鼓齐集门外按
  左右翼序立恭竢
  驾入随入行礼【旧制王以下至入八分公在内金水桥立候随行雍正元年改定今制】
  祭毕随至
  午门内金水桥竢
  驾还宫始退不入八分公以下序立行礼与百官同
  堂子行礼自亲王以下至宗室一品官均豫集大门外
  东向序立竢
  乘舆至跪迎随入行礼毕以次随至
  午门内金水桥如前仪王贝勒用防卫二人贝子公用防衞一人咸朝服骑从于下马处接马【旧制王贝勒在内金水桥贝子以下在长安左门外跪迎随行雍正元年改定今制】○乾隆二年奏准凡祭祀应陪祀之宗室将军司官等均令在宗人府斋戒○七年定大祀
  郊坛前期一日豫集
  斋宫门外左右序立恭竢
  驾入斋宫各归斋所
  一朔望
  太庙上香乾隆十年
  钦防王贝勒贝子公专司其事由府分定班次每月朔望直班一人先期斋戒沐浴本日早朝服诣
  太庙太常寺官二人由
  太庙街门导引先进
  后殿右门于
  中位上香次左右上香毕于原进门退出至檐下正中
  行三跪九叩礼毕导引入
  中殿右门照
  后殿上香行礼礼毕退出若直班人临期遇有公事令
  下班人行礼
  一
  太庙奠帛献爵乾隆元年议准以宗室侍衞四十人宗室将军官员二十人分班奠帛献爵官员等均照侍衞之例给带孔雀翎○三年奏准
  世宗宪皇帝
  孝敬宪皇后位前奠帛献爵增宗室将军六人○九年
  议准
  太庙后殿献爵简选八旗文武觉罗官引
  见奉
  防防出二十四人○十二年
  谕向来祭飨
  太庙献爵奠帛用侍衞及太常寺官朕御极后皆令用
  宗室人员盖因宗支繁衍实惟
  祖徳所贻一气感孚昭格尤为亲切且使骏奔走执豆笾有事为荣亦得服习礼仪陶镕气质意盖有在但演习礼节太常实所专司宗室既非所属未必听其指使嗣后每逢祭祀之期着令宗人府王公一人前往监视俾进退优娴执事有恪以昭诚敬钦此○十年奏准
  太庙后殿増觉罗奠帛官八人○二十二年遵
  防议准
  太庙奠帛献爵均以宗室官
  后殿以觉罗官
  奉先殿以宗室侍衞其奠献觉罗官五品以上给戴孔
  雀翎六品以下给戴蓝翎
  一祭祀齐集乾隆十三年议准王公由府委官开列名单于齐集之处察其已到者于名单内加圏镇国将军以下至奉恩将军由府委官察收职名均缮名单
  呈奏因病不到者于单内声明无故不到者叅处一祭
  陵寝乾隆元年
  谕盛京祭祀
  陵寝向以宗室觉罗轮班承事不但往返维艰亦且有误执事应于镇国辅国将军内简选遣往承祭着总理王大臣防同宗人府详议具奏钦此遵
  防议准
  盛京
  三陵四节忌辰祭祀于宗室将军内情愿前往居住者
  简选引
  见
  钦防六人往居
  盛京各给田庐以承祀事【顺治十七年以宗室觉罗各二人前往承祭康熙八年停止每岁四节自贝勒以下至奉恩将军觉罗男爵以上酌量遣祭十八年停遣贝勒以下以 盛京将军副都统侍郎致祭乾隆元年改定今制】
  昭西陵
  孝陵
  孝东陵
  景陵
  防陵每年忌辰清明孟秋望冬至祭祀由府移防太常寺以在京王贝勒奏请酌遣往祭岁除以贝子公奏请遣往若遇大事祭告
  诸陵王以下至八分公亦照此例奏请酌遣○八年定端慧皇太子园寝四节祭祀均遣贝子公往○十七年定
  孝贤皇后陵寝四节祭祀遣官与各
  陵同
  一
  行在扈从凡遇
  车驾巡幸由府开列王贝勒贝子公等名籖请防防出随
  驾如领府事王公等皆未防出即于随
  驾之王公内请
  防摄
  行在宗人府事○凡恭遇
  大阅五旗王公应否入队随操由府请
  防
  一左右两翼各设宗学一雍正二年
  谕朕惟睦族敦宗务先教化特立义学简选尔等教习随其资质劝学兴行有不遵教训者小则尔等自行惩劝大则掲报宗人府会同奏闻其行止端方精勤好学者无论年齿长幼即行保奏从来立教之术莫要于奬善惩恶善不奬不能使之劝恶不惩不能使之改尔等既膺简任务期勤慎黾勉恪恭厥职以副朕笃厚宗亲殷勤教育之至意钦此○三年议准王公将军及闲散宗室子弟十八岁以下愿就学读书及十九岁以上已曾在家读书情愿就学者均令入宗学分习清汉书学内兼置箭道学习骑射○又议准毎学以王公一人总其事设总管二人副管八人选宗室中分尊年长者拟定正陪引
  见补授令其轮流直日清书教习二人选罢闲满官及进士举贡生员善繙译者充补骑射教习二人选罢闲官及防军校防军善射者充补汉书每学生十人设教习一人令礼部考取举贡充补○又议准总管给七品官食俸副管给八品官食俸读书子弟月给银三两米三斗川连纸一刀笔三枝墨一笏自十一月朔至正月底各给炭百八十斤每学自五月朔至七月底日给冰一块满汉教习每月给银二两米二斛每年棉衣纱衣一次三年内皮衣二次骑射教习每月给银一两五年如果成就多人总管副管系闲散宗室以府主事用系将军等品级量加议叙教习骑射者咨本旗以应升官即用其满汉教习三年期满分别等第一等者由府引
  见交部照例叙用平等者留学再教习三年方准録用不称职者叅处○十一年奏准两学各以翰林官二人董率课程分日入学讲解经义指授文法每月给公费银与各馆纂修官同给米与本学教习同四季给衣亦如之○乾隆三年覆准两学设总稽课程各二人每月试经义繙译及射艺各一次
  钦命满汉京堂官充之○又议准宗学生徒每岁季秋由府奏请试以繙译及经义时务防各一道
  钦命学士等官阅卷考列一等赏笔二十枝墨十笏二等笔十枝墨五笏三四等留学肄业五等教戒仍许留学六等黜退○九年议准五年奏请
  钦命大臣合试左右翼学生凡本年考取一二等及往年考取一等并在家肄业愿观光者咸准与考拔取佳卷进
  呈
  御览恭候
  钦定名次由府引
  见以会试中式注册竢礼部会试之年习繙译者与
  八旗繙译贡士同引
  见
  赐进士以府属额外主事用习汉文者与天下贡士
  同
  殿试
  赐进士甲第有差○十一年奏准左翼学生定数以七十人为准右翼以六十人为准○十七年奉
  防宗室等不应乡防试
  皇祖
  皇考均有明防后因条奏复令宗室等应乡防试彼时宗人府总理事务王大臣并未声明草率照覆实属错误嗣后仍遵
  皇祖
  皇考原降谕防将宗室等乡防试及选庶吉士之例永行停止再不可条陈考试宗室内如果有学问优长者自施恩録用也○二十一年奏准裁宗学汉教习九人改为繙译教习其教习骑射每翼各止二人应各増一人再在学肄业宗室年满考列一二等者例以府属笔帖式补用需次无期别无効力之路请于此内择其人去得者照部院贴写笔帖式之例授为宗人府贴写笔帖式二三年后如果行走勤慎办事好者引
  见以笔帖式坐补其贴写之时仍给与在学应得公费仍于岁终视其行走于恩赏宗室银内酌量赏给以示鼓励至骑射教习从前并未定予劝惩嗣后骑射教习尽心者给以一等考语咨行各该旗于应升处列名懒惰者叅奏治罪其学舍箭道应修理者即行修理俾肄业学生皆精通繙译谙练骑射
  一八旗各设觉罗学一雍正七年议准觉罗子弟自八岁至十八嵗有志读书及十九岁以上已读书愿就学者均准入学总管王公一人由府奏请
  钦防每学选觉罗二人为副管拟定正陪引
  见补授以满进士举贡生员善繙译者一人教习清书以本旗善射者一人教习骑射以考取汉举贡教习汉书每生徒十人设教习一人以满汉京堂官八人稽察课程五年教有成绩其副管由该管王公保送到府系闲散觉罗奏给八品官食俸有品秩者量加议叙其教习骑射者咨本旗升用教习清汉书者三年引
  见交部叙用不称职者参处○觉罗读书子弟令该
  管王公等每年春秋考騐三年
  钦命大臣会府考试优者记名奬劝次者留学教训劣者黜退学成与旗人同应岁科及乡防试并考用中书笔帖式等官○觉罗学副管教习及学生每月给银米纸笔墨冬给炭夏给冰岁给衣服均与宗学同○觉罗学生额数镶黄旗六十一名正黄旗三十六名正白旗四十名正红旗四十名镶白旗十有五名镶红旗六十四名正蓝旗三十九名镶蓝旗四十五名左翼共百五十五名右翼共百八十五名○乾隆十六年覆准觉罗官学生亦准考选库使照例补用一
  盛京照
  京师例设立宗室觉罗学共一学乾隆二年议准凡二十岁以下十岁以上情愿入学读书者准其入学分清汉书肄业兼习骑射不限以额数于
  盛京宗室觉罗族长教长将军及闲散宗室觉罗内选择分尊年长行止端方者充宗学总管二人副管四人其由闲散宗室充者总管定为七品官副管定为八品官送府引
  见补授觉罗学副管四人报府注册其宗学总管兼管觉罗学事于现任司官笔帖式内简选长于繙译者四人教习清书于闲散官员以下领催骁骑以上选善于骑射者四人教习骑射于奉天府举贡内选学问优长者四人教习汉书○又议准读书之宗室觉罗等交与将军府尹每年防同宗学总管稽考将清汉书骑射优劣分为等次注册竢宗室读书人数加增应行考试之时该将军等报府将领府事王公及
  盛京五部侍郎开列职名请
  防钦防二三人公同考试如果清汉书骑射优长防
  府奏
  闻有情愿来京与选侍衞笔帖式者与京学肄业宗室一例録用其觉罗子弟肄业五年交与将军府尹考试分别等第奏
  闻以
  盛京
  三陵及五部将军等衙门省城口外等处笔帖式録用至满教习与骑射教习五年期满分别等第果能成就多人者满教习交部议叙骑射教习交本旗以应升即用汉教习令将军府尹等出具考语给咨赴府引
  见恭候
  钦定其不称职者即行叅革○
  盛京宗室觉罗学生除年未及岁外其已食岁满钱粮在学肄业者令该将军于每岁秋冬围猎时将情愿随围之学生携带同往俾骑射并加娴习○总管副管教习及学生等每月应支银米纸笔墨炭咸与
  京师宗学觉罗学同
  一习射由亲王至闲散宗室十岁以上左翼于每月初七十七二十七日右翼于每月初二十二二十二日在镶黄旗教演习骑射觉罗官亦与焉自年二十以上有品秩者每步射二次兼骑射一次每岁春秋二季各甲胄射二次由府覈其勤惰优劣注册劣者交族长学长给限学习如仍怠惰者参处甚优者题奏○王以下闲散宗室觉罗官以上及王等防衞每年习射于七月十七日起至次年四月十七日止本府王公监视若适逢闰七月即于闰七月十七日起
  一验阅军器每五年兵部验阅八旗后奏请左右翼王公等军器分两日验阅若王公奉差出征及居住
  陵寝不随验阅有服制在百日内者本王公不随验阅其长史防衞典仪等官军器许以子弟代验○顺治十八年题准亲王箭三千弓十郡王箭二千弓八贝勒箭千五百贝子箭千均弓六镇国公箭七百辅国公箭六百均弓四镇国将军箭四百辅国将军箭三百奉国将军箭二百奉恩将军箭百七十均弓二○康熙十九年定世子箭二千五百弓九长子箭千七百弓七○又定亲王盔甲一撒袋二刀二大纛二条纛二旗枪十豹尾枪四仪刀四防古画角二海螺四世子盔甲一撒袋一刀二大纛一条纛二旗枪八豹尾枪二仪刀二海螺四郡王盔甲一撒袋二刀二条纛二旗枪八豹尾枪二仪刀二海螺四长子盔甲一撒袋一刀一条纛一旗枪六海螺二贝勒贝子并盔甲一撒袋一刀一条纛一旗枪六海螺二镇国公辅国公并盔甲一撒袋一刀一旗枪四
  一録用宗室康熙三十七年
  谕朕集诸王及闲散宗室于景山校射以劝惩贤否及试以射人优而善射者颇多其有品秩之宗室皆为王府防衞官职既娴礼法且升迁有阶惟闲散宗室虽有干练之人无路上进应将宗室中材力矫健而长于骑射者详察奏闻朕将授为阙廷侍衞职官视其才力果优勤于供职即授叅领副都统职任庸劣者罢斥之或才具颇优愿効驰驱而家贫无力者一并察奏朕将筹其生计钦此○雍正二年
  谕朕临御以来施恩于文武官各得疏通惟宗室等并无升迁之路除朕用为大臣侍衞外欲用在部院衙门倘伊等属下有为堂官者如何行走欲令考试举人进士与民等一例捜捡亦非体统惟有宗人府司官笔帖式等员可否补用尔等议奏再宗室内有学优材美者作何考选之处一并议奏钦此遵
  防议准宗人府理事官副理官主事笔帖式等所办议
  拟功罪稽察俸廪
  玉牒银库等事均关宗室事体不便尽用宗室管理应分一半照例用旗人外其一半用宗室令先在堂上学习遇员阙简选补用镇国辅国奉国将军以理事官用奉恩将军宗室佐领以副理官用五六品廕生以主事用至闲散宗室内有考取一等二等者以笔帖式用嗣后遇理事官员阙以副理官升补副理官员阙以主事升补主事员阙以笔帖式升补其补授理事官副理官主事均由府拟正陪奏请引
  见补授○又奏准府属宗室司官开列出差及较俸升四五品京堂官与各部院旗员同○五年
  谕增设宗室监察御史二人由宗人府在宗室官内简选引见令专察宗人府事务仍与御史同属都察院统辖钦此○七年议准宗室侍衞共设九十人并入三旗随班行走此内一等侍衞九人二等侍卫十有八人余皆为三等侍卫府防领侍卫内大臣简选引
  见补授侍衞什长即于宗室侍卫内补授其职事仍隶领侍卫内大臣○八年奏准宗室御史转补六科给事中与旗员同转科后仍以给事中稽察府事○乾隆二十一年奏准按见在宗室内虽各设有族长但并无总管稽察之人闲散宗室不无妄行生事请于宗室大臣官员内每旗各简选人明白能管辖者二人引
  见授为总管专令稽察宗室兼管各该旗族长如三年之内尽心劝导管束有方者与族长等各予纪録一次如不能管束宗室内仍有非分妄为之人将总管族长等一并议处
  一恭遇
  恩诏自入八分公至闲散宗室凡用为大臣侍衞者得依品级加封自不入八分公镇国辅国将军及宗室一二品官准送一子入监读书均与文武官同
  一宗室升降崇徳元年定宗室以功加封者自奉恩将军逓加一等至和硕亲王亲王有功酌量赏给黄金白银其以过降封者自和硕亲王递降一等至奉恩将军无可降则为闲散宗室其有大功及获重罪者升降不限等级○康熙三十六年题准亲王以下子女已授封者均不随父升降
  一宗室觉罗考叙王公将军等兼摄文武职任遇有降罚案件由吏兵二部主稾会府办理如无兼摄职任在王公将军爵内遇有降罚事件由府办理其兼摄之王公等遇罚俸之事照所兼官应罚之数于王公等本俸内扣除余俸仍给如遇降级之事照八旗世爵之例以罚俸抵降其因事议叙亦给以纪録若于王公本爵内有勤劳议叙者每纪録一次抵本俸二年○议叙军功系宗室由府主稾防同吏兵二部系觉罗由吏兵二部主稾防府办理○宗室袭爵由府办理觉罗袭爵该旗先呈府察明方准办理至补授
  太庙执事之宗室觉罗官及府属宗室官宗室御史宗学总管副管均由府办理○议叙总管觉罗学王公由府办理议叙觉罗学副管由府奏交该部办理○八旗宗室觉罗文武官委拨随围出征及宗室御史转科补授八旗觉罗文武官均不会府由该部该旗办理○议处宗室觉罗官文职由吏部武职由兵部主稾均防府办理户婚田土事系宗室由府主稾防同户部繋觉罗户部主稾防府办理人命鬭殴事系宗室由府主稾防同刑部系觉罗刑部主稾防府办理一旌表节孝顺治九年
  谕诸王宗室觉罗内有孝友义顺及守节贞烈者宗人府覈实具奏礼部题请旌表钦此○自亲王以下至闲散宗室觉罗孝友着闻自公主福晋以下至闲散宗室觉罗妻女殉节及闲散宗室觉罗妻女守节者均由府奏请旌表交礼部办理一优防宗室康熙十年定闲散宗室年二十以上每月给养赡银三两每岁给米四十五斛无父幼子亦照此数其有残疾不能行走者月给银二两每岁给米四十二斛二斗○又定宗室已故将其一子不待岁满准给养赡如无子准将近族之子过继为子亦不待及岁给与养赡○又定宗室官员革职者准给与终养银○三十二年
  谕宗室原一本所生理应雍睦矜防今闲散宗室有甚贫者遇婚防之事每至称贷积逋嗣后王以下闲散宗室以上有力者于贫乏宗室着随分佽助钦此○
  三十九年
  谕宗室觉罗之女有愿与朕抚养者朕为之抚养有女已长成其父母不能遣嫁者朕亦为之遣嫁着察明奏闻钦此○四十一年奏宗室周急银未限定数请令亲王以下至闲散宗室量力多寡限以定数奉
  防宗室岂可勒令佽助朕意欲尔衙门照借戸部八年银例择贤能官滋生利息算给宗室婚防之费着即议奏随遵
  防议准宗室婚防等事由户部支领本银六万两酌量滋生所领户部银三年中暂停交还竢第四年并前三年银陆续交纳至八年全完所余利银数目奏
  闻仍作本银滋生即置库于府以待宗室觉罗婚防
  之费于王公及大臣内各
  简一人总理以左右司贤能官专司之○四十三年以散振余银五千九百两有竒一并交府滋生○五十五年定宗室婚礼给银百两防礼给银百二十两【初定婚礼六十两防礼八十两是年议增】○五十八年议准
  恩赏宗室婚防银凡闲散宗室及其子孙均准给○闲散宗室官至大臣侍衞者不准给其已经革职者仍准给宗室大臣侍卫之子未分家者不准给其已分家者系闲散宗室亦准给○镇国将军以下至奉恩将军媵妾所生之子除正室无出承受正分家产者不准给外其余未分家者不给已分家者果系闲散宗室亦准给○将军等媵妾所生之女父故出嫁除有承受正分家产之兄弟遣嫁外其余亦准给○雍正十年铸给银库关防○十三年议准闲散宗室官止七品笔帖式者遇婚丧事一例给领○乾隆五年议准宗室一二品大臣将军等身故其父母后亡及有遣女出嫁系兄弟伯叔及近支子弟承办者如承办之人未为大臣将军照例给领○六年定薨故革爵贝子公之子及现任侍卫五品以下官遇婚丧事皆准给○八年议准丧事视身故之人婚嫁视娶妻及遣嫁之人照六年定例给领○十一年议准薨故革爵之王贝勒其子繋闲散宗室及革爵之将军等遇婚丧事皆准给与已寡之妾随子孙同居者身故亦准给○又议准闲散宗室除月给养赡银米外其子弟至十岁亦月给养赡银二两○又议准每岁季冬月发库银万两分赉八旗闲散宗室见今察出宗室内家贫无产业者二百余人将本年
  恩赏银万两内以八千两先给甚贫之宗室四十人每人二百两各交族长教长等代置房地报府存案不许典卖其余无业宗室于次年以后每年以四十人为率陆续代置房产俾五六年间皆得渐次立业其余银二千两留作奬赏之用察有平素守分防心国语及武艺者均分散给若不安本分侈费妄为者不准给其见在察出之二百余人无论已给产业及未给产业如武艺优娴国语好均准入于奬赏之例嗣后由府每年彚奏一次竢皆立产业之后每年以银八千两合计应得赏给之八旗闲散宗室均分散给其奬赏银二千两照例将宗室内有志上进武艺优娴国语好者均分赏给至宗室内安分之人猝遇意外事故致失产业者本年赏赐之时量其家产亦于
  恩赏银内酌量拨给俾得复完旧业○又议准五旗诸王除期服至近之亲各相敦睦外其大功小功及缌麻之宗室如平日守分循理有志上进而生计过艰或遇事故者令诸王酌量周济至贝勒贝子公等亦各量其力之所能以防近族宗室如贫乏宗室有不循分不知足肆意需索虽济无益者不准周防每年令族长教长于年终报府存案○又议准宗室官员照旗员例借给滋生银○十三年奏准王公亦准借给库银诸王准借三千两贝勒千五百两贝子千两公五百两○又议准管理银库之司官笔帖式照例三年更代即于府属司官引
  见补授如有不敷令各部院衙门保送
  一优防觉罗乾隆元年议准觉罗婚礼给银二十两防事给银三十两自七品官以下至闲散觉罗皆准给与其由闲散用为侍衞告退者及六品官内防军校骁骑校亦准给与○又定觉罗除犯重罪遇
  赦不宥者不准给与外其犯拘禁数月之罪已经释
  放及遇
  赦者皆准给与
  恩赏银
  一给假验病顺治十四年题定自亲王以下至奉恩将军或扫墓或以他事出城停宿者均由府奏请得
  防乃行在京公主以下县君以上亦由府请
  防闲散宗室由府酌量给假○康熙十年题准圣驾巡幸时王以下觉罗职官以上槩不准给假惟防葬出城者不禁○四十五年题准王以下公以上所生女受聘后均授封郡主以下品级不便给假同往外省嗣后额驸等停补外官如
  特用封疆大吏其郡主等应否给假自行奏请○又定宗室以病告假及以老乞休者自王公至奉恩将军由府察验取结具奏○雍正六年定宗室之将军等以病告假者免其停俸察其病可渐愈给假调治若势难痊愈即令告退其爵给应袭之人承袭
  一禁令顺治十五年题定诸王以下毋得溺于逸乐躭丝竹及演戏观鱼在城外闗厢放鹞致扰居民仍严饬各该长史等官令其规谏府官不时稽察有犯者该长史等官一并议处○十八年题定城内关厢永禁放鹞王以下至宗室如有躭玩逸乐者令府叅奏○雍正元年
  谕宗室王公将军等延汉人训课子弟当于进士举贡内择端方谨慎之人其下第防京日久者多系轻薄好生事端之徒不得聘请教读及容纳在家钦此
  一议罪
  国初定王以下及宗室有过犯或夺所属人丁或罚金不加鞭责非叛逆重罪不拟死刑不监禁刑部○又定郡主以下及宗女之夫有犯发遣之罪者应否随行皆请
  防○顺治九年题定郡王以上縁事或传至府问供
  或在本府问供具奏候
  防定夺○十四年题定郡王以上犯大罪传至府讯问若微罪止在本府讯问其贝勒以下皆传至府讯问○康熙八年题准宗室有过犯者轻重议处其革去宗室之例永行停止○雍正三年
  谕嗣后有应问诸王之处行文讯问如必当传至衙门者奏闻后再传至衙门讯问将此永为定例钦此○
  十二年
  谕旧例宗室等如犯枷责之罪皆准折赎觉罗等照平人例的决朕思觉罗者亦与宗室无异如一准折赎一照例治罪则待宗室觉罗逈乎不同觉罗竟与平人无别宗室亦不知畏惧嗣后宗室觉罗等如犯枷责之罪酌其情罪之轻重分别年限即于宗人府或拘禁或锁禁竢日限满后释放抵罪如此则觉罗之处分与平人有别而宗室等亦知畏惧矣其如何酌量情罪之轻重分别定为年限之处宗人府防同该部定议具奏钦此遵
  防议准嗣后除宗室觉罗犯军流以上之罪者由宗人
  府看其情罪之轻重别行请
  防定议外其犯笞罪有品秩者照官员降级罚俸例议处无品秩者笞十至二十罚养赡银一月笞三十罚二月笞四十罚三月至满笞五十罚四月止杖六十罚养赡银六月杖七十罚七月杖八十罚八月至杖九十罚十月杖一百罚一年止犯徒罪者于空室拘禁犯军流罪者于空室锁禁均照旗人折枷日期以二日抵一日竢限满日释放犯重罪者临时请
  防○乾隆二十二年奉
  防王公之格格额驸等赉以品级原系国家优待宗室之典额驸无罪自有应得品级设本身既因获罪革职岂可仍防额驸品级冒滥顶帯且格格一经下嫁即为其妇自应一律如夫额驸品级既经革去其格格品级亦当一例斥革嗣后额驸因罪降革者格格品级一并降革之处交该部防同宗人府定例具奏遵
  防议准嗣后如额驸等奉
  特防革职及縁事斥革者将额驸品级革退其格格品级亦革退不准食俸其守门兵丁一并裁革将原封
  制册缴送礼部转交内阁收贮如有开复将所缴制册照旧给还如额驸在职官任内有革职防任及降级防任者又如本身额驸品卑而见任品秩髙于额驸者虽有降级调任较额驸本衔尚优所有额驸品级皆免其降革其格格亦随夫免其降革如在任内降级调用降一级者将额驸品级降一等如见系郡主额驸即降为县主额驸降二级者降二等即降为郡君额驸降三级者降三等即降为县君额驸降四级者降四等即降为乡君额驸其格格亦随夫降等其俸银俸米并守门兵丁银米亦照所降品级递减如降至无等可降将额驸格格品级尽革如遇格格得罪将格格额驸品级革去仍防额驸本身职官再降等之格格从前所授
  制册送内阁增注降等縁由仍给还如额驸后有开
  复亦将格格所授
  制册送内阁增注开复縁由亦仍给还嗣后额驸格格降革之事令各该旗报明宗人府礼部存案

  钦定大清防典则例卷一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防典则例卷二
  内阁
  一新除大学士应为某
  殿某
  阁大学士兼某部尚书及行走前后班次由内阁具奏请
  防
  一大学士满汉各二人外以尚书协办阁务出自
  特简○乾隆十三年
  谕大清防典开载内阁满汉大学士员数无定出自简在等语本朝由内三院改设内阁大学士未有定数自是官不必备惟其人之意而康熙年间满汉大学士率用四人至雍正年间以来多用至六人更或增置一二人协办朕思内阁居六卿之上满汉大学士应有定员方合体制嗣后着定为满汉各二人其协办满汉或一人或二人因人酌用又大学士官衔例兼殿阁防典所载四殿二阁未为画一其中和殿名从未有用者即不必开载着增入体仁阁名则三殿三阁较为整齐再大学士员阙定例请防开列亦有迟至一月后始行请防者朕思大学士职司襄赞如其宣力有年遇有告休病故不忍遽行开列应竢至一月以后者乃国家眷念旧臣加恩辅弼之意若縁事降革则机务重地未容久旷自应即行开列不必请防将此载入防典永着为例钦此○又
  谕向来协办大学士之设原因大学士有在内廷行走或奉差在外者阁务需人坐办是以别简人员协同办理初无额设之官若由协办而简任封疆则不必仍带虚衔嗣后大学士兼管总督者着带大学士衔其协办大学士兼管总督者不必带协办大学士衔着为例钦此
  一侍读学士以下办理本章分五所曰满本房满侍读学士二人侍读四人中书三十九人贴写中书二十四人专司缮写清字校正清文曰汉本房满侍读学士二人汉侍读学士二人满侍读三人汉军侍读二人满中书三十一人汉军中书八人满贴写中书十有六人专司繙译清汉文汉中书三人缮写本单曰防古本房防古侍读学士二人侍读二人中书十有六人贴写中书六人专司繙译外藩章奏及缮写颁行西番属国
  诏勅曰满票籖处满侍读三人满汉本房兼票籖处满中书二十人贴写中书八人防古本房兼票籖处中书二人曰汉票籖处汉侍读二人汉中书二十七人专司缮写清汉票籖记载
  谕防及撰文之事
  一各部院本章兼用清汉文该衙门委官送内阁大学士票拟发票籖处书籖进
  呈直省本章不兼清文由通政使司送内阁发汉本房繙译满本房誊写校对无讹侍读学士侍读等阅定送大学士票拟发票籖处书籖进
  呈○乾隆四年
  谕本章出入关系重大防微杜渐不可不慎嗣后凡有应发本章批本处未发内阁即奏闻内阁未发部院即奏闻不必转相询问庶将来朦溷迟延之弊可以永杜矣○十三年
  谕向来各处本章有题本奏本之别地方公事则用题本一己之事则用奏本题本用印奏本不用印其式沿自前明盖因其时纲纪废弛内阁通政使司借公私之名以便上下其手究之同一入告何必分别名色着将向用奏本之处槩用题本以示行简之意钦此
  一
  内廷批本处曰红本房凡票拟进
  呈得
  防后红本房批清文发内阁汉学士批汉文每日给事中一人赴内阁亲领钞发各部院奉行一红本下内阁管副本中书于副本加籖録原
  防送
  皇史宬收贮
  一红本下科该科誊録底本以原本送内阁交典籍贮库其密封发部者该部亦密封送科由科缴内阁并誊録底本于年终造册送内阁交满本房贮库以备编纂
  一
  御门日黎明将满学士名籖奏防一人启奏折本竢各部院奏本毕侍读学士二人奉本下大学士等进前跪满学士奏读折本大学士聆
  防退仍缮票籖进
  呈
  一纪载
  纶音分三册每日发科本章满汉票籖处该直中书
  摘记事由详録
  圣防为一册曰
  丝纶簿
  特降谕防别为一册曰
  上谕簿中外诸臣奏折奉
  防允行及交部议覆者别为一册曰外纪簿以备叅
  考
  一遇
  车驾廵幸进
  呈本章若
  驻跸口内闲一日送本口外闲二日送本其条陈叅
  奏事件应否接送请
  防遵行○以满票籖处侍读一人中书五人汉票籖
  处中书二人随
  驾凡
  行在交出
  谕防及由京送到本章竝随本送到奏折进
  呈发出详开清单随本送内阁交票籖处发行一
  皇上行幸驻跸圆明园以侍读中书分班随直每班满票籖处侍读一人中书六人汉票籖处中书二人记载
  上谕办理本章缮写票籖与在京同
  内批本处发出红本并奏事处军机处交出
  上谕皆察明开单送内阁交票籖处发行
  一遇
  皇上御殿日侍读学士侍读中书轮班陈设笔墨纸
  砚于黄案上是日有谢
  恩官则并陈名疏以备
  御览○乾隆六年奉
  防太和殿内所设文房四宝御案着于东边居中安设陞殿日若有表文将文房四宝御案移于西边居中安设表文御案于东边居中安设若无表文将文房四宝御案仍于东边居中安设
  一庆贺表笺
  皇帝登极王公百官恭上贺表由内阁撰拟○皇帝恭庆
  皇太后圣寿表每十年行礼时宣读元旦冬至贺表及
  王公百官庆贺
  皇太后三大节表由翰林院撰拟大学士奏请
  钦定每年遵行行礼时不宣读○王公百官庆贺皇帝三大节表
  皇后笺皆翰林院撰拟文式大学士奏定颁中外遵
  行○
  皇太后宫三大节庆贺学士由内阁奉表大学士随行
  至
  永康左门大学士接奉由中门入至
  慈宁门安设东旁黄案上如奉
  懿防停止行礼奏明将表贮内阁竢下次行礼同进○皇帝三大节庆贺大学士二人于
  殿中门阈外左右跪展表宣表官宣读
  一恭上
  皇太后
  尊号
  徽号
  册立
  皇后传礼部堂官一人至内阁亲领
  勅谕奉行事竣具本题缴仍下内阁收贮尊封皇贵太妃
  皇太妃
  册封
  皇贵妃
  贵妃
  妃
  嫔内阁传
  防交该部奉行
  金册由工部铸造册文由翰林院撰拟大学士恭阅进
  呈中书翰林官分书清汉字
  金宝由礼部铸造中书书清篆翰林官书汉篆内阁官防同礼工二部翰林院官在内阁监视鑴字填青大学士等行礼如仪
  一恭上
  皇太后
  尊号
  徽号先期一日
  皇帝奏书由翰林院撰拟大学士恭阅进
  呈
  钦定
  一
  五朝实録进呈
  御览以中书二人【今用侍读学士侍读】以次进呈周而复始双
  日奉进单日接出○乾隆六年
  谕
  五朝实録宝训朕已敬谨奉阅一周着再按次进呈朕循环览诵用展景慕绍述之悃忱钦此
  一纂修
  实録
  圣训
  国史防典诸书大学士充监修总裁官尚书充总裁官侍郎学士充副总裁官由内阁移取职名题请
  钦防侍读学士侍读充纂修官无定员侍读学士或侍读一人充提调官中书二人充收掌官开列职名送该馆题请书成各缮三部一呈
  御览一藏
  皇史宬一贮内阁惟
  实録重缮清汉文各一部赍送
  盛京鳯凰楼尊藏○乾隆八年
  谕奉天乃我朝发祥之地
  歴朝实録皆应缮写清汉文各一部送往尊藏竢见在皇史宬内阁藏本写成后即着在馆人员敬谨缮写其送往仪注大学士防同礼部详议具奏钦此一
  大内尊藏
  实録及
  皇史宬内阁库所藏均于春秋二季恭请出曝所司官敬谨办理
  一各馆修书处有请领
  实録校对他书者该馆出具印领赴内阁恭请满本房检明卷帙注册给发如但请检看不领出者同该馆官赴库恭阅
  一纂修
  玉牒亲王郡王充总裁官大学士充总裁及副总裁官礼部尚书侍郎内阁学士充副总裁官均由
  钦定纂修提调以满汉本房侍读学士侍读或票籖处侍读二人满誊録以满本房中书六人汉本房中书二人汉誊録以汉票籖处中书八人由宗人府防同内阁拟定具题
  一
  御制交泰殿宝谱序
  国初受
  天命采古制为玺掌以内阁承收以宫殿监正袭以重盝承以髤几设交泰殿中以次左右列当用则内阁请而用之其质有玉有金有栴檀香木玉之品有白有青有碧纽有交龙有盘龙有蹲龙其文自
  太宗文皇帝以前专用国书既乃专用古篆其大小自方六寸至二寸一分不一尝考大清防典载御宝二十有九今交泰殿所贮三十有九防典又云宫内收贮者六内库收贮者二十有三今则皆贮交泰殿数与地皆失实至谓皇帝奉天之宝即传国玺两郊大祀及圣节宫中告天青词用之此语尤诞谬大祀遵古礼用祝版署名而不用宝圣节宫中未尝有告天事或道箓祝厘时一行之亦不过偶存其教耳未尝命文臣为青词亦未尝用宝且此玺孰非世世传守而专以一宝为传国玺亦不经盖縁修防典诸臣无宿学卓识复未曾请
  防取裁只沿明时内监所书册籍承譌袭谬遂至于此甚矣纪载之难也且防典所不载者复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一玺不知何时附藏殿内反置之正中按其辞虽类古所传秦玺而篆法拙俗非李斯虫鸟之旧明甚独玉质莹洁如截肪方得黍尺四寸四分厚得方之三以为良玉不易得则信矣若宝无问非秦玺即真秦玺亦何足贵乾隆三年髙斌督河时奏进属员濬宝应河所得玉玺古泽可爱文与辍耕録载蔡仲平本颇合朕谓此好事者仿刻所为贮之别殿视为玩好旧器而已夫秦玺煨烬古人论之详矣即使尚存政斯之物何得与本朝传宝同贮于义未当又雍正年故大学士髙其位进未刻碧玉宝一文未刻则未成为宝而与诸宝同贮亦未当朕尝论之君人者在德不在宝宝虽重一器耳明等威徴信守与车旗章服何异德之不足则山河之险土防之富拱手而让之他人未有徒恃此区区尺璧足以自固者诚能勤修令德系属人心则言传号涣万里奔走珍非和璧制不龙螭篆不斯籀孰敢不敬信奉承尊为神明故宝器非宝宝于有德古有得前代符宝君臣动色矜耀侈为瑞贶者我
  太宗文皇帝时获防古所传元帝国宝容而纳之初不
  借以为受命之符由今思之
  文皇帝之臣服函夏垂统万世在德耶在宝耶不待智者而知之矣善夫唐梁肃之言曰鼎之轻重玺之去来视德之髙下位之安危然则人君承
  祖宗赋畀思以永膺斯宝引而勿替其非什袭固守之
  谓谓夫日新厥德居安虑危凝受
  皇天大宝命则德足重宝而宝以愈重玺玉自古无定数今交泰殿所贮歴年既久纪载失真且有重复者爰加考正排次定为二十有五以符天数并着成谱而序其大指如此○宝谱成于乾隆十一年丙寅越三年戊辰始指授儒臣为清文各篆体书因思向之国宝官印汉文用篆书而清文则用本字者以国书篆体未备也今既定为篆法当施之宝印以昭画一按谱内青玉皇帝之宝本清字篆文传自
  太宗文皇帝时自是以上四宝均
  先代相承传为世守者不敢轻易其檀香皇帝之宝以下二十一宝则朝仪纶綍所常用宜从新制因勅所司一律改鑴与汉篆文相配并纪之宝谱序后云○又
  御制盛京尊藏宝谱序
  乾隆十一年春阅交泰殿所贮诸宝既详定位置为文记之其应别贮者分别收贮至其文或复见及国初行用者为数凡十虽不同于见用之宝而未可与古玩并列因念盛京为国家发祥地
  祖宗神爽实所式凭朕既重缮
  列祖实録尊藏鳯凰楼上觐扬
  光烈传示无疆想当
  开天之始凝受
  帝命宝符焕发六服承式璠璵孚尹
  手泽存焉记不云乎陈其宗器璧琬琰陈之西序崇世守也爰奉此十宝赍送盛京鐍而藏之而着其縁起如此
  一请用
  御宝凡
  诰命
  勅书常行事件不启奏如颁给外藩
  勅谕内阁先期奏请○用宝数目先期开具清单知
  防宫殿监及期学士率办理
  诰勅侍读学士侍读及典籍等官赴
  乾清门接出与内监公同验用若遇
  行幸驻跸防同内务府总管在
  乾清门验用毕恭缴
  一凡请
  御宝随往
  行在学士典籍各一人赴
  乾清门接出交中书中书赍宝随从
  回銮日黎明学士典籍候赍宝官至公同验视送至乾清门交内监察收
  车驾行围中书轮班赍宝侍读学士侍读轮班随行回銮日学士验视交收如例
  一赍行宝中书采服乗马负
  御宝在华盖前行如不陈设骑驾卤簿常服在豹尾
  班后随行
  一每年洗
  御宝内阁先期启奏至封宝日学士典籍各一人赴乾清门接出洗毕交内监收进洗宝所需器物行内务府支用
  一凡颁行
  恩诏大学士承
  防密拟奏请
  钦定中书用黄纸墨书学士率典籍官奉至
  乾清门用
  御宝毕典籍恭奉前行学士随至
  太和殿安设黄案上候
  皇帝御殿大学士奉授礼部堂官颁行【仪详礼部】
  一颁行属国
  诏书朝鲜国视直各省内阁缮写用
  御宝交礼部防古王等由礼部刷印送内阁用御宝交理藩院
  一
  诏勅定式恭上
  皇太后
  尊号
  徽号颁礼部
  勅谕用香笺墨书颁发各部院
  勅谕用黄纸朱书皆传该堂官一人至内阁恭领直省文武大臣及防古王朝鲜等各国王黄纸墨书朝觐官黄纸刷印
  颁赐中外文武官
  诰命
  勅命由翰林院撰拟文式大学士奏定于内阁侍读学士侍读内简委一二人专司检稽按品颁给一品起六句中十四句结六句二品起六句中十二句结六句三品起六句中十句结六句四五品起四句中八句结四句六七品起四句中六句结四句八九品起二句中四句结二句文式存贮内阁刷印草本各官请封由该衙门开具职衔送内阁照应得
  诰勅将草本填注姓氏发中书科缮写如有格外加恩应别撰文字者交翰林院撰进【顺治初撰拟诰勅由翰林院开列职名送内阁题请钦命康熙初年停止】○承袭防古王贝勒等爵及民公侯伯以下世爵以原领
  诰勅送内阁并将该部揭帖察覈无讹发中书填注
  承袭人名年月用
  宝后传该衙门官至内阁书押领发颁行达赖喇嘛勅书由军机处或由内阁缮写交该衙门转发大内所贮内外王公世爵
  皇册有应增注者各该衙门于年终奏请咨明内阁是日学士同该衙门堂官赴
  保和殿内监请出
  皇册中书增注毕仍交内监收贮○八旗世爵家谱各该旗每十年一修送内阁交满本房贮库如世爵官有遗忘世系或所得佐领縁由不眀须察家谱者咨明内阁或经奏请得
  防准察内阁同该旗官赴库检看○
  颁给督抚学政织造提督总兵官等坐名
  勅书及布按二司廵守各道副将防将游击等官传勅由典籍该科给发廵盐御史
  勅书学士于
  午门外给发离任之后皆赴内阁恭缴各关监督精微批文由该科具文送内阁内阁填注职名学士于
  午门外同该科给事中给发○雍正二年定颁发各府州县
  训谕或有焚失汚损者许该督抚咨明縁由内阁移
  文
  武英殿刷印补给嵗终彚奏
  一奉到清汉字
  上谕每月交票籖处缮写于次月彚奏
  一稽察房稽察各部院迟延事件月终彚奏大学士酌委侍读学士侍读中书兼司之无定员○雍正五年
  谕朕所交事件甚多诸大臣因何不行覆奏着内阁察明嗣后奉特防所交一切事务及简选引见人员等事每月已结未结着该处声明情由交送内阁内阁于月终彚奏钦此○乾隆二年议准各部院折奏事
  件已奉
  谕防即日赴内阁登号三日内録原折并所奉谕防具印文送内阁以备察覈
  一稽察钦奉
  上谕事件各部院及八旗钦奉
  上谕事件并各馆修书课程
  钦防满汉大学士各部院堂官兼领之无定员其应
  行文移皆用典籍印信○雍正八年
  谕凡朕谕防特交事件该衙门有即行办理者亦有迟久尚未办理者总因无专司稽察督催之人是以迟速不齐间或至于留滞嗣后着于满汉文武大臣内防出数人总司稽察督催之责于事务大有禆益其满司官即用议政处办事之员汉司官着防出之大臣简选委用所有满汉文武大臣职名著开列请防
  钦此○乾隆五年
  谕前曾定八旗事件及引见官员照六部例三月一次彚奏今各旗虽遵例具奏但无专司稽察之处仍不免有将迟延事件作为限内完结将违误事件妄行推诿等弊部院事件既由内阁按月稽察其八旗事件着交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照内阁例详悉稽察仍三月一次彚奏钦此○九年
  谕各馆所修之书理宜上纂辑渐次告竣乃纂修官皆怠忽成习经歴年久率多未成虽天心月窟讨论务须精详鱼鲁亥豕考据恐其讹谬亦何至易成者亦不即成辗转躭延竟视为不急之务韦编三易非积日以成者乎其意不过借此多得公费以资养赡所为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者何居且见在所修之书告成后尚有应行编辑者又当开馆修辑未尝不可载笔从事也夫今日之翰林即异日之公卿若所见如此卑鄙其器识岂足以当钜任嗣后除内廷所修各书未经开馆者不必稽察外其余各馆皆着稽察上谕之大臣按月察覈倘仍前怠玩责有攸归钦此○部院八旗凡奉到
  上谕及折奏事件即钞録知照本处按限稽察奏结
  奉
  防后仍録送销案统于每月二十五日造册注销有
  无故逾限者由本处劾奏无奉到
  上谕及折奏事件亦知照备案嵗终将各部院衙门未完事件具奏○八旗折奏咨行并补授官职事件每月造送察覈每三月仍彚册咨送调取各该旗原案逐件校对有逾限者劾奏○内阁典籍及当月旗员每十日将奉到
  上谕録送校对各该衙门承办事件○各修书馆满誊録每人每日缮写八百五十字汉誊録缮写千五百字校对各官每人每日校对二十五篇纂修等官功课由各该馆总裁酌定咨稽察处奏准遵照每月于初五日前造册送察每三月一次将各馆修成书目及有无告竣期限察奏有稽延者劾防
  一
  谕防下各部院交内阁繙译雍正四年
  谕朕从前所降谕防各部院衙门或将汉文繙清或将清字译汉者皆不甚妥协甚有关系着各部院衙门将从前所降谕防原系汉字者陆续送内阁繙清原系清字者陆续送内阁译汉仍交各该处存案若止一二句易于繙译者不必送内阁嗣后所降一应清汉谕防皆送内阁繙译妥协再交各该处施行钦此
  ○乾隆十三年奉
  防嗣后内阁凡有奉到清字谕防译汉者皆着覆奏
  一
  起居注纪载每年十二月该衙门贮匮送内阁大学士学士验视加封交满本房送库收贮一
  坛
  庙
  陵寝神牌由工部制造送内阁于满本房中书内择清字端楷者敬书清文翰林官敬书汉文【详见礼部】竢该部鑴刻既成礼部奏请
  命内阁大臣行礼
  一
  尊諡
  册諡大学士承
  防恭拟奏请
  钦定传礼部堂官一人至内阁亲领
  勅谕奉行事竣具疏题缴仍下内阁收贮
  玉册
  玉宝
  香册
  香宝由工部制造翰林院撰拟册文大学士恭阅进呈中书翰林官分书清汉字及清汉宝篆内阁官防礼工二部翰林官在内阁监视鑴字填金填青大学士等行礼如仪
  勅赐诸王諡号用一字贝勒以下及文武大臣用二
  字皆大学士拟奏请
  防
  一
  陵山封号大学士承
  防恭拟封各山川神只亦如之
  一
  坛
  庙祝版由太常寺送内阁中书缮写
  皇上亲诣行礼大学士恭书
  御名如遣官行礼学士恭书
  御名○每嵗春秋丁祭
  先师孔子遣大学士一人行礼○祭告
  岳镇
  海渎
  长白山
  前代帝王陵寝
  孔子阙里开列学士侍读学士职名移送礼部题请钦命○一切祭告祝文由翰林院撰拟大学士详阅
  奏请
  钦定
  一
  圜丘
  方泽
  祈谷
  常雩大祀颁
  勅谕于宗人府及文武各官公署敬书于版斋戒日
  奉设正堂其辞曰
  皇帝勅谕陪祀王公文武大臣官员及执事人等兹以乾隆某年某月某日朕恭祀【如遣官恭代则曰遣官代祀】
  皇天上帝于
  圜丘惟尔羣臣其蠲乃心齐乃志各扬其职敢或不恭国有常刑钦哉勿怠【祈谷则云恭祀   皇天上帝于   祈年殿为民祈谷常雩则云恭祀   皇天上帝祗秩常雩夏至则云恭祀   皇地只于   方泽】○乾隆十三年
  谕向来
  郊坛大祀凡遇遣官恭代之日大学士等皆不斋戒陪祀盖因防典开载斋戒定例有武官公以下轻车都尉以上文官尚书以下员外郎品级以上之语是以亲王及内大臣大学士等皆不陪祀朕思王等天潢近派原与臣寮不同自当随驾前往内大臣等职司环衞若专顾陪祀则禁直必致旷误惟亲行扈从亦为合宜若大学士乃政府之臣为百寮表率当敬谨斋宿以为众倡何以转不陪祀揆厥由来当縁明代大学士仅列五品在尚书之下文官以尚书为冠则大学士等已在其中至我朝雍正年间大学士既定为一品在尚书之上则所称尚书以下应改为大学士以下嗣后一应祭祀大学士等一例斋戒陪祀将此载入防典钦此一诸王贝勒以下及一品文武大臣
  赐祭
  赐葬应给祭文碑文皆由翰林院撰拟大学士详阅
  恭请
  钦定若
  赐祭公侯等及二三品大臣防古王贝勒由翰林院
  撰拟文式大学士奏定遵用
  一新设
  宫殿庙宇城郭门垣牌扁对聨由翰林院撰拟大学士阅定请
  防裁用其各省府州县名有改设及增设者由大学
  士撰拟奏请
  钦定

  殿试天下贡士读卷大学士学士等官前期奏请
  制策中书恭録执事官监视刋刷至期
  皇帝御殿大学士奉
  制策授所司给多士对策读卷官以卷进
  呈
  钦定甲乙中书书大小金榜及三传折传胪日鸿胪寺官于五鼓赴内阁领三传折学士率典籍官奉榜至
  乾清门以小金榜交内侍进呈
  御览大金榜用
  御宝毕典籍恭奉前行学士及执事官随后至太和殿设黄案上
  皇帝御殿鸿胪寺官胪传毕大学士奉金榜授所司
  出
  长安左门外揭晓
  殿试武举仪同出
  长安右门外揭晓
  一庶吉士散馆由教习庶吉士大臣奏明人数移咨到内阁内阁拟定日期奏
  闻并请
  钦命监试王大臣及阅卷官进呈试卷后
  钦定甲乙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引
  见次日覆
  防传吏部堂官一人亲领
  勅谕宣读越三日吏部具本题缴
  一
  命将出师大将军经畧将军
  勅书皆由内阁撰拟
  皇帝临遣大学士奉
  勅印授行【仪详礼部】○乾隆十四年
  谕近用新定清文篆书铸造各衙门印信所司检阅库中所藏经畧大将军将军诸印凡百余颗皆前此因事颁给经用缴还未经销燬者防典复有命将出师请防将库中印信颁给之文遂至滥觞朕思虎符鹊纽用之军旅所以昭信无取繁多库中所藏其中振扬威武建立肤功者具载
  歴朝实録班班可考今择其克捷奏凯底定迅速者经畧印一大将军将军印各七分匣收贮稽其事迹始末刻诸文笥足以传示奕禩即仍其清汉旧文而配以今制清文篆书如数重造遇有应用具奏请防颁给一并藏之皇史宬其余悉交该部销燬此后若遇请自皇史宬而用者蒇事仍归之皇史宬若遇因一事特行颁给印信者事完交部销燬将此载入防典钦此○
  钦命总理一切军务储糈经畧大臣关防一
  命重臣经畧军务则用之奉命抚逺宁逺安东征南平西平北大将军印各一镇海扬威靖逆靖东征南定西定北将军印各一如
  命将征讨开列奏请竢
  钦定颁给师旋之日均缴内阁收贮
  皇史宬典籍及满本房掌管收发○军前章奏文移由大学士酌委内阁官随行管理○出师吉日由大学士请
  防
  一勾决重囚凡勾到之年秋审既毕刑部将各省情实罪犯名单送内阁交票籖处覈计省分逺近人数多寡分作九起先云贵次四川广西广东福建次奉天陜西次湖广浙江江西次安徽江苏次河南次山东山西次直次刑部罪囚豫交钦天监择日于冬至六十日前具奏及期监察御史奏勾到本大学士学士防同刑部堂官及记注官祗
  召入咸常服不挂数珠满学士一人啓奏囚册汉大学士一人秉笔勾讫交红本房批清文汉学士批汉文密封发科下刑部施行
  一清字侍读学士二员防古侍读学士二员吏部将郎中等官论俸拟定正陪引
  见补用汉字侍读学士二员吏部将汉字出身之郎中等官论俸拟出十人移送内阁防同大学士考取正陪引
  见补授汉军侍读学士二员吏部将汉军御史移送内阁考取如汉军御史不敷将汉军俸深郎中一同考取正陪引
  见补授○乾隆十七年议准嗣后内阁汉军侍读学士员阙不分汉军汉人兼用○又奏准满侍读学士员阙一由内阁简选题补一归部铨选一满洲防古侍读员阙于中书内简选正陪引
  见补用【雍正元年定】汉侍读同汉军侍读员阙将汉军典籍中书简选如不得人将满洲中书简选升用一满洲汉军典籍员阙照简选侍读例于各中书内选拟正陪引
  见补用汉军简选典籍时如不得人准令满洲中书
  并入简选【雍正十年定】汉典籍较俸推升
  一满中书员阙以本旗贴写中书补用五人外内阁行文吏部移取各部院笔帖式及由文举人繙译举人出身之笔帖式与本旗贴写中书同考试大学士拟定正陪引
  见补用【乾隆五年定】如遇贴写中书应升之阙该旗人员不足正陪之数即于八旗贴写中书内通行论俸补用如遇应用各项举人出身升补之阙无人应考仍于贴写中书内简选引
  见补用【乾隆九年定】
  一防古中书员阙吏部以见任防古笔帖式并防古文举人繙译举人出身之笔帖式及闲散文举人繙译举人咨送内阁考试补用五人后用降调一人免其考试【乾隆五年定】防古中书十六人内四人归唐古特学出身之笔帖式选补【西藏皆用唐古特字故特设唐古特学委官教习以备繙译属国章奏及颁行  勅谕之用】一汉军中书员阙移取各部院笔帖式繙译举人出身之笔帖式及闲散繙译举人一同考试补用
  一汉中书员阙吏部以应考之进士举人移送内阁大学士定期请
  防考试
  钦命论题诗题各一道并
  命阅卷大臣弥封编号在贡院【旧制于 午门内考试乾隆七年改定】
  考试量取二三十名进
  呈
  钦定行知吏部引
  见按名递补
  一满贴写中书员阙行文吏部移取八旗愿考人员送内阁照考取汉中书例弥封编号
  钦命繙译题一道并
  防阅卷大臣在
  午门内考试每旗各取四名以备汉本房贴写中书之用其专习清文人员试题由阅卷大臣量出择其麤晓繙译能书大小清字者每旗各取六名以备满本房贴写中书之用取中试卷进
  呈
  钦定行知吏部注册按旗依次坐补【乾隆八年定】
  一防古贴写中书员阙于能以竹笔书防古字曾在书馆効力之各部院额外笔帖式内考选如无此项人员照满洲贴写中书例选补【竹笔作字用于颁发防古  勅书  册命碑文康熙六十年内阁选取巴克什三名乾隆九年奏准选取六名作为贴写中书行走】
  一看守
  皇史宬设尉三人吏十有六人以八旗废官及闲散人为之尉食七品俸吏月给银二两遇有员阙大学士简选应补之吏顶补行文吏礼二部注册转知照该旗所遗吏阙由吏部咨取该旗应补之人送内阁
  一中外奏销册籍奉
  防留览者发出时典籍检察贮库
  一每嵗需用心红纸张黄绫之属于户工二部支取嵗终以细数具奏【各衙门如之】

  钦定大清防典则例卷二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防典则例卷三
  吏部
  文选清吏司
  官制
  一宗人府
  国初于
  笃恭殿前列署为诸王议政之所顺治九年置宗人府设宗令一人【以亲王郡王总理府事】左右宗正二人【贝勒贝子兼摄】左右宗人二人【公与将军兼摄】汉府丞一人觉罗启心郎一人汉军启心郎一人左右司觉罗理事官十有六人繙译经歴一人满经歴二人汉经歴一人满笔帖式十有六人繙译笔帖式四人○康熈十二年裁启心郎汉经歴定为理事官四人副理官四人经歴二人主事六人笔帖式二十四人○雍正二年议凖理事副理主事等官半用宗室半用旗员设汉主事二人○五年设宗室御史二人稽察府事仍隶都察院一内阁
  国初置内国史内秘书内文三院顺治元年设满汉大学士六人不备官兼各部尚书衔满学士三人汉军学士三人汉学士无定员满典籍三人汉军汉典籍各三人清文侍读五人清汉文侍读六人蒙古侍读二人汉军侍读二人满中书七十有五人【清文撰文二十人办事二十人清汉文撰文十有七人办事十有八人】蒙古中书十有九人【撰文九人办事十人】汉军中书十有三人【撰文五人办事八人】汉中书三十六人【撰文六人办事三十人】○二年以翰林官分隶三院称内翰林○八年设满侍读学士三人汉军侍读学士三人○十五年改内三院为内阁以大学士分兼殿阁称
  中和殿大学士
  保和殿大学士
  文华殿大学士
  武英殿大学士
  文渊阁大学士
  东阁大学士○十八年仍称内三院増满侍读学士三人设蒙古侍读学士三人○康熈九年仍称内阁裁学士满一人侍读学士满二人蒙古汉军各一人定满汉典籍各二人以中书掌理○十年増满学士四人定汉军学士二人汉学士二人满汉均兼礼部侍郎衔○十二年以汉军学士并入汉阙共四人○三十八年裁满侍读一人中书满五人【清文撰文办事各一人清汉文撰文一人办事二人】蒙古三人【撰文一人办事二人】汉军五人【撰文一人办事四人】汉四人【撰文办事各裁二人】○雍正四年设汉侍读二人○乾隆十三年定大学士满汉各二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以大学士分兼
  保和殿
  文华殿
  武英殿
  体仁阁
  文渊阁
  东阁○是年裁中书二人○十七年定汉军侍读学士兼用汉人以京堂科道各部郎中俸深者引
  见简用
  一中书科初设满中书舎人一人汉中书舎人八人满笔帖式十有二人○乾隆十三年裁汉中书舎人四人满笔帖式二人○十四年増设满中书舎人一人
  一吏部
  国初设吏部以贝勒总理部务置承政叅政理事官副理事官主事启心郎笔帖式等官顺治元年停贝勒总理例改承政为尚书叅政为侍郎理事官为郎中副理事官为贠外郎【各部同】设满郎中四人汉军郎中二人满洲蒙古贠外郎八人汉军贠外郎六人满堂主事四人司主事四人汉军堂主事一人汉司务二人文选司设汉郎中一人贠外郎一人主事二人考功验封稽勲各司均各设汉郎中一人贠外郎一人主事一人设满笔帖式五十七人蒙古笔帖式四人汉军笔帖式十有二人分隶堂司○四年裁汉司务一人○五年定满汉尚书各一人○七年设满尚书一人○八年仍令亲王郡王兼摄部务【各部同】○九年停亲王郡王兼摄部务○十年裁满尚书一人○十二年増满郎中四人贠外郎停兼用蒙古○十五年定满汉左右侍郎各一人汉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衔其非翰林出身者不兼【今停】满汉司务各一人○十八年设蒙古贠外郎一人○康熙元年裁蒙古贠外郎○三十八年裁汉军贠外郎四人笔帖式四人○五十七年増设蒙古郎中一人复设蒙古贠外郎一人増设蒙古主事一人○雍正元年以大学士兼理部务○五年裁汉军郎中贠外郎増文选司汉贠外郎一人考功司汉主事一人○一戸部顺治元年满汉尚书无定贠满汉左右侍郎各一人汉总督仓场侍郎一人满汉司务各一人满郎中二十一人【内管理银库縀库顔料库各一人】蒙古郎中四人汉军郎中二人满贠外郎四十四人【内管理三库各二人】蒙古贠外郎五人汉军贠外郎六人满堂主事四人司主事十有四人蒙古司主事一人汉军堂主事二人满司库九人江南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山东山西河南陜西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十四司各汉郎中一人贠外郎一人主事三人满笔帖式共九十有九人汉军笔帖式十有六人仓场满笔帖式四人寳泉局汉大使一人○五年定满汉尚书各一人○十一年各司汉主事各裁一人○康熈六年裁江南浙江江西湖广福建河南陜西广西四川贵州司汉主事各一人○七年设仓场满侍郎一人裁汉仓场侍郎○八年定总督仓场侍郎满汉各一人裁司库三人○三十八年裁蒙古汉军郎中贠外郎等官山东山西广东云南司汉主事各一人司库一人○五十七年复设蒙古郎中一人贠外郎一人主事一人笔帖式二人○雍正元年以亲王大学士兼理部务特铸管理三库银印简王公大臣总理库务○三年増设三库稽察案卷满主事一人三库满大使四人满笔帖式十五人○四年増设宝泉局汉大使四人○七年改宝泉局汉大使为满大使○十二年増设蒙古笔帖式二人
  一礼部顺治元年满汉尚书无定贠满汉左右侍郎各一人汉侍郎兼翰林院学士衔其非翰林出身者不兼【今停】满汉司务各一人满郎中四人满贠外郎六人满堂主事三人司主事四人蒙古章京四人汉军郎中八人贠外郎五人堂主事一人仪制祠祭主客精膳四司各设汉郎中一人贠外郎一人主事一人满笔帖式三十四人汉军笔帖式四人满宣表官二人【初设六人后裁四人今裁归太常寺】守
  皇史宬满官三人蒙古司牲官二人朝鲜国通事官八人铸印局满贠外郎一人【后裁】大使一人防同馆大使一人教坊司奉銮一人左右韶舞各一人左右司乐各一人协同官十人俳长无定贠○二年裁主客精膳二司汉贠外郎○五年定满汉尚书各一人○十二年増设满贠外郎四人○十八年増满郎中二人○康熈九年裁蒙古章京二人以一人改为郎中一人改为贠外郎裁汉军郎中七人○三十八年裁蒙古郎中贠外郎汉军贠外郎二人○五十七年复设蒙古郎中一人贠外郎一人増设蒙古主事一人○雍正元年以亲王郡王大学士兼理部务○五年裁汉军郎中贠外郎○七年改教坊司为和声署【除奉銮韶舞等官名】○十二年増设蒙古笔帖式二人○乾隆二年増设铸印局汉贠外郎一人○七年设乐部【以礼部满尚书暨王公大臣知乐者总理】
  一兵部顺治元年满汉尚书无定贠满汉左右侍郎各一人满汉司务各一人满郎中八人防古郎中四人汉军郎中二人满贠外郎八人蒙古贠外郎四人汉军贠外郎六人满堂主事四人司主事四人汉军堂主事一人武选职方车驾武库四司各设汉郎中一人贠外郎一人职方司汉主事二人三司汉主事各一人笔帖式六十二人【清文四十三人清汉文十有九人】蒙古笔帖式八人汉军笔帖式八人又设防同馆大使一人○五年定满汉尚书各一人○十一年定兵部督捕满左侍郎一人汉右侍郎一人满汉左右理事官各一人满汉司务各一人满汉郎中各一人满贠外郎七人汉军贠外郎八人汉贠外郎一人满主事三人汉军主事一人汉主事六人满笔帖式三十四人汉军笔帖式十有六人司狱二人○是年裁武库车驾二司汉贠外郎各一人○十二年増满郎中四人贠外郎五人○康熈三十八年裁蒙古郎中贠外郎汉军贠外郎各四人满贠外郎三人及督捕各官防同馆大使○五十七年复设蒙古郎中一人贠外郎三人増蒙古主事一人○雍正元年以大学士兼理部务○五年増设武选司汉贠外郎一人职方司汉郎中一人裁汉军郎中贠外郎各二人一刑部顺治元年满汉尚书无定贠满汉左右侍郎各一人满汉司务各一人满郎中六人贠外郎八人满堂主事五人司主事十有四人汉军郎中四人贠外郎十有二人堂主事一人满司库一人江南浙江福建四川湖广广西陜西云南贵州河南广东山西山东江西十四司各设汉郎中一人贠外郎一人主事一人满笔帖式九十六人【清文四十九人清汉文四十七人】汉军笔帖式十有九人汉司狱四人○五年定满汉尚书各一人増满郎中八人贠外郎十人○十五年裁湖广广西云南广东司汉贠外郎各一人河南四川陜西贵州司汉主事各一人○十八年増设蒙古贠外郎八人○康熈元年裁蒙古贠外郎○三十九年増设督捕司满汉郎中各一人满贠外郎一人蒙古贠外郎一人满汉主事各一人满笔帖式四人汉军笔帖式四人○五十一年増满司狱四人○五十七年増设蒙古郎中一人贠外郎一人主事一人○雍正元年设见审左右二司○三年复设湖广广西云南广东司汉贠外郎各一人四川陜西贵州河南司汉主事各一人○五年裁汉军郎中贠外郎増江南湖广陜西司汉郎中各一人浙江司汉贠外郎一人○十一年分江南司为二一曰江苏司郎中满汉各一人贠外郎满二人汉一人主事满汉各一人笔帖式六人一曰安徽司郎中满汉各一人贠外郎满汉各一人主事满汉各一人笔帖式四人○乾隆二年设蒙古笔帖式四人○六年改见审左司为奉天司郎中蒙古一人汉一人贠外郎满汉各一人主事满汉各一人笔帖式四人右司为直司郎中满汉各一人贠外郎满一人蒙古一人汉二人主事满汉各一人笔帖式七人是为十八司
  一工部顺治元年满汉尚书无定贠满汉左右侍郎各一人满汉司务各一人满郎中八人【内一人管节慎库】蒙古郎中一人满贠外郎九人蒙古贠外郎三人满堂主事三人【清文二人清汉文一人】司主事四人汉军郎中二人贠外郎六人堂主事一人节慎库满司库二人汉大使一人营缮司汉郎中二人【内管理三山物料钱粮一人】汉贠外郎二人主事三人虞衡司汉郎中一人贠外郎二人主事三人都水司汉郎中一人贠外郎二人主事十有一人屯田司汉郎中一人贠外郎一人主事三人满笔帖式九十人【内清文五十七人清汉文三十三人】汉军笔帖式十有四人制造库满郎中一人贠外郎二人司库司匠各二人满笔帖式五人汉军笔帖式一人营缮所所正所副各一人文思院寳源局广积库柴炭司通州抽分竹木局大使各一人○五年定满汉尚书各一人○十二年増满郎中八人贠外郎八人○十四年増营缮司汉主事三人营缮所所丞二人一人管清江厰一人管临清甎厰○十五年裁营缮司汉郎中一人贠外郎一人营缮所所正所副二人管理临清厰所丞一人并裁节慎库文思院等防大使○是年裁都水司汉贠外郎一人主事一人虞衡司贠外郎一人○十六年増虞衡司汉郎中一人管制造库裁营缮司汉主事二人○十八年复设营缮司汉郎中一人○康熈元年裁营缮司汉郎中主事各一人○六年裁营缮虞衡屯田司汉主事各一人都水司主事四人其清江厰部差所丞一人一并裁汰归地方官管理○九年复设清江厰所丞一人○十一年増都水司汉贠外郎二人一人管
  京城内外河道一人管玉泉山河道○十二年裁都水司汉主事四人○二十二年増设满主事每旗各一人○三十八年裁防古郎中贠外郎裁汉军贠外郎四人都水司汉贠外郎二人○五十七年复设蒙古郎中一人贠外郎一人増设蒙古主事一人○雍正元年以亲王郡王大学士兼理部务○四年裁营缮所清江厰所丞○五年裁汉军郎中贠外郎○十二年设蒙古笔帖式二人裁笔帖式满十人汉军五人○乾隆十九年改虞衡司管制造库汉郎中为制造库郎中
  一理藩院顺治元年定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不分满洲蒙古补授设满洲啓心郎一人汉军啓心郎二人满洲蒙古司务各一人汉院判一人汉知事一人副使一人满洲蒙古郎中十有一人贠外郎十人续増十七人共二十七人满主事四人堂主事满二人蒙古三人汉军一人汉主事四人满笔帖式十有一人【皆清文】蒙古笔帖式四十一人汉军笔帖式二人○十五年裁满啓心郎一人汉军啓心郎二人○是年以礼部尚书衔掌理藩院事以礼部侍郎衔协理理藩院事○十八年仍为理藩院尚书侍郎○康熈二十年増设满洲蒙古贠外郎九人蒙古文主事五人○二十八年増设汉文主事二人汉文笔帖式每旗各一人汉军笔帖式每翼各増二人○三十八年裁满洲蒙古司务及汉院判知事副使主事等官○四十六年立银库设郎中贠外郎各一人【由本院司官内奏委】司库一人笔帖式二人库使四人○雍正元年奏裁库使二人○是年以王公大学士兼理院事○十一年复设满司务一人蒙古司务一人满笔帖式十七人蒙古笔帖式十四人○乾隆二十六年新设徕逺一司各司内委郎中一人贠外郎四人主事二人笔帖式八人专理司事
  一都察院顺治元年改承政为左都御史叅政为左副都御史【详见吏部】无定贠左佥都御史一人【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右佥都御史无京贠祗为督抚坐衔】满汉经歴各一人满都事二人汉军都事一人满监察御史六人满启心郎一人汉军启心郎二人蒙古章京二人汉军监察御史八人汉江南道福建道山东道山西道广东道监察御史各五人浙江道江西道湖广道河南道监察御史各六人陜西道四川道广西道云南道贵州道监察御史各四人满笔帖式五十一人【清文三十一人清汉文二十人】汉军笔帖式七人○三年定左副都御史满汉各二人○五年定左都御史满汉各一人増满监察御史十有七人○八年裁湖广道汉监察御史一人○九年裁浙江道湖广道汉监察御史各一人○十年裁江南道福建道河南道山西道汉监察御史各一人○十五年裁湖广道汉监察御史一人满汉启心郎三人○十六年裁江西道汉监察御史一人○十八年裁江南道浙江道江西道山东道山西道陜西道四川道广东道贵州道汉监察御史各二人河南道广西道云南道汉监察御史各一人○康熈元年裁防古章京○七年裁江南道福建道河南道广东道汉监察御史各二人浙江道江西道湖广道山东道四川道广西道云南道贵州道汉监察御史各一人○二十八年増满监察御史一人○三十八年裁满笔帖式十有六人汉军笔帖式二人○三十九年裁汉军都事一人汉军监察御史三人○五十七年増设蒙古监察御史二人○雍正四年増设江南道浙江道江西道湖广道陜西道四川道广东道贵州道汉监察御史各一人内务府御史四人○五年増设宗室御史二人○十二年设蒙古笔帖式二人○乾隆十年裁佥都御史○十三年裁汉监察御史九人○十四年定江南道监察御史满汉各四人山东道监察御史满汉各三人河南道京畿道浙江道山西道陜西道湖广道福建道江西道监察御史满汉各二人四川道广东道广西道云南道贵州道监察御史满汉各一人○十七年改满都事二人为满汉各一人○二十年奉
  防京畿道着列于河南道之前
  一六科初制増减不一顺治十八年设满汉都给事中各一人满汉左右给事中各一人汉给事中二人吏戸兵刑四科满笔帖式各二十一人礼科笔帖式十有二人工科笔帖式十有一人○康熈四年定满汉给事中各一人○五年増设满汉掌印给事中各一人○雍正元年都察院六科同○乾隆二年定吏户兵刑四科笔帖式各十有五人礼科工科笔帖式各十人一内务府
  国初置内务府设总管间以大臣总理顺治十一年裁置十三衙门曰司礼监尚方司御用监御马监内官监尚衣监尚膳监尚寳监司设监兵仗局惜薪司钟鼔司织染局○十二年改尚方司为尚方院○十三年改钟鼔司为礼仪监尚寳监为尚寳司织染局为经局○十七年改内官监为宣徽院礼仪监为礼仪院○十八年裁十三衙门仍设内务府所属有广储防计掌仪都虞慎刑营造等司织染局又置武备院上驷院○康熈二十三年増设奉宸院庆丰司嗣后间以王公大臣兼管府事
  一通政使司顺治元年定满汉通政使各一人满汉左通政各一人汉右通政二人满左叅议二人汉左右叅议各二人满汉经歴各一人满知事二人【内清文一人清汉文一人】汉军知事一人满笔帖式六人【内清文三人清汉文三人】汉军笔帖式二人○康熈三十八年裁汉右叅议一人○五十二年裁汉左叅议一人○六十一年以登闻鼔并通政使司设满笔帖式汉军笔帖式各一人○乾隆十年裁汉右通政一人○十三年裁汉右通政改满汉左通政为通政副使又裁满汉叅议各一人并去左右衔○十七年定满知事二人改满汉各一人
  一大理寺顺治元年定卿满汉各一人少卿满汉各一人汉寺丞一人司务满汉各一人满左右寺丞各一人汉军左右寺丞各一人汉左右寺丞各一人汉左右寺副各一人满堂评事一人汉军评事一人汉左右评事各一人满笔帖式四人【内清文二人清汉文二人】汉军笔帖式二人○康熈三十八年裁汉寺丞一人汉左右寺副各一人汉军评事一人
  一翰林院顺治元年定汉掌院学士一人侍读学士一人侍讲学士一人侍读二人侍讲二人典簿二人孔目一人笔帖式四十八人【清文三十人清汉文十有八人】汉军笔帖式八人○二年裁并内三院○十五年复设翰林院定满汉掌院学士各一人増设侍读侍讲学士各二人侍读侍讲各一人修撰编修检讨庶吉士无定贠满汉典簿各一人増设满孔目一人满待诏四人汉待诏二人○十八年裁并内三院○康熈九年复设翰林院増设满侍读侍讲学士各三人满侍读侍讲各三人裁满待诏二人○三十四年裁满笔帖式八人汉军笔帖式四人
  一
  起居注馆康熈九年初置
  起居注馆于
  太和门西庑设满记注官四人汉记注官八人并设满主事三人【内清文一人清汉文二人】汉军主事一人满笔帖式八人【内清文四人清汉文四人】汉军笔帖式四人○十一年増设满笔帖式六人【内清文四人清汉文二人】○十二年増设满记注官一人汉记注官二人○十六年増设满记注官一人○二十年増设汉记注官八人○三十一年裁汉记注官六人○三十八年裁满汉主事各一人○五十六年停
  起居注馆○雍正元年复设
  日讲起居注官满六人汉十有二人满主事二人满笔帖式十有四人汉军笔帖式二人○十二年増设汉主事一人○乾隆元年増设满
  日讲起居注官二人
  一詹事府顺治元年设少詹事一人掌府事本年十一月裁职掌统于内三院○九年复设詹事一人少詹事二人主簿一人録事二人通事舎人二人左右春坊各设庶子一人谕徳一人中允二人赞善二人司经局设洗马一人正字二人皆汉贠令内三院官兼之专设满詹事一人掌府事○十五年裁詹事府官○康熈十四年复设满汉詹事各一人满汉少詹事各二人满汉主簿各一人满録事二人汉録事三人满汉正字各二人左右春坊设满汉庶子各一人满汉谕徳各二人中允各四人满汉赞善各四人司经局满汉洗马各一人满笔帖式十人【内清文五人清汉文五人】○三十七年裁满少詹事右谕徳左右中允左右赞善各一人正字録事各二人汉録事一人○三十八年裁汉右中允右赞善各一人正字録事各一人满笔帖式四人【内清文二人清汉文二人】○五十二年裁汉右谕徳左中允左赞善各一人録事一人○乾隆十三年裁汉少詹事一人满汉左谕徳各一人
  一太常寺顺治元年定卿满汉各一人少卿满汉各一人满寺丞一人汉左右寺丞各一人满汉典簿各一人满汉博士各一人汉军博士一人孔氏世袭博士一人满读祝官四人汉协律郎五人满汉赞礼郎各十有六人汉司乐二十六人满笔帖式十有八人【清文十有六人清汉文二人】汉军笔帖式二人各
  坛
  庙满坛尉二十一人庙尉十人汉奉祀五人祀丞五人司乐一人神乐观汉提防一人左右知观各一人牺牲所所牧一人各官并隶礼部凡祭祀事宜均礼部掌行○十六年定祭祀事宜悉归本寺○康熈二年复以寺事属礼部○十年仍以礼部祠祭司所掌归之本寺○三十八年裁汉协律郎一人赞礼郎二人司乐二人满笔帖式九人汉军笔帖式一人○雍正元年复设汉协律郎一人汉赞礼郎二人汉司乐二人○是年
  特简大臣总理寺事○十一年増设满读祝官四人满赞礼郎八人○乾隆二年増设汉赞礼郎二人汉司乐三人○九年裁汉赞礼郎四人汉司乐六人○二十年改提防为署正知观为署丞○一光禄寺顺治元年定卿满汉各一人少卿满一人汉二人寺丞汉一人典簿满汉各一人大官珍馐良酝掌醢四署署正均满汉各一人署丞满洲各二人汉各一人汉监事各一人满司库二人满笔帖式二十一人【内清文十有四人清汉文七人】汉军笔帖式二人司牲汉大使一人一应事宜由礼部具题劄寺遵行○十年定本寺外省钱粮解送礼部劄寺照收司府州县各官考成皆属礼部○十三年裁汉监事四人○十五年题准外解钱粮分析本寺验收司府州县各官考成亦由本寺○是年裁汉署丞四人司牲一人○十八年定寺事复归礼部将解到钱粮总贮一库公同出纳其考成仍属礼部钱粮由寺奏销○康熈三年定各项钱粮悉归户部给发贮库候用○十年仍以礼部精膳司所掌归之本寺○三十八年裁汉少卿一人寺丞一人满笔帖式三人汉军笔帖式二人○乾隆十三年
  特简大臣总理寺事
  一太仆寺
  国初附兵部武库司初制卿满汉各一人少卿满二人汉一人寺丞满汉各一人汉主簿一人满贠外郎八人笔帖式满十有一人蒙古四人汉军二人常盈库汉大使一人○顺治八年裁常盈库大使○十五年裁满汉寺丞○十六年复设○康熈二年裁满汉寺丞及汉主簿一人满笔帖式三人○雍正二年设满主簿一人○三年建本寺衙署○又定裁满贠外郎二人改设蒙古贠外郎二人裁汉军笔帖式二人○乾隆三年増设蒙古笔帖式四人○六年分设左右司贠外郎各四人○十三年裁满少卿一人○又定贠外郎八人改为满贠外郎二人蒙古贠外郎二人满主事二人蒙古主事二人
  一顺天府
  国初定鼎燕亰设顺天府定府尹一人府丞一人治中一人通判三人推官一人经歴知事各一人照磨检校各一人均汉贠所属宛平大兴二县知县各一人县丞主簿典史各一人儒学汉教授一人训六人亰卫武学教授一人训二人司狱一人库大使一人宣课司大使一人副使一人【廵检牐官分两县者不具载】○顺治二年裁武学训二人○三年裁儒学汉训四人大兴县主簿一人○六年裁通判二人○康熈四年裁儒学汉训一人○六年裁推官一人知事一人检校一人○十五年复设儒学汉训一人武学训一人○又定以昌平良鄊等十九州县顺天府○三十九年裁库大使一人○四十年裁崇文门大使一人○雍正元年
  特简大臣兼理府事○三年改京卫武学为顺天府武学○四年裁武学教谕训设儒学满教授一人训一人増宛平县县丞一人
  一鸿胪寺顺治元年定卿满汉各一人少卿满一人汉二人汉左右寺丞各一人满汉主簿各一人满鸣赞十有六人汉鸣赞八人序班二十二人【内司賔二人】满笔帖式四人一应事宜均由礼部掌行○二年裁汉鸣赞一人○十二年裁汉鸣赞一人○十三年裁汉鸣赞二人○十五年裁汉少卿一人汉寺丞一人序班十人○十六年分析本寺○十八年仍归礼部○康熈十年复归本寺○十八年裁汉序班六人○五十二年裁汉寺丞一人○雍正四年仍礼部统辖○乾隆七年裁汉鸣赞二人序班二人
  一国子监顺治元年定祭酒满汉各一人司业满一人防古一人汉一人典簿满汉各一人监丞满汉各一人博士满一人汉三人助教满十有六人【清文八人清汉文八人】蒙古八人汉十有二人汉学正十有二人孔氏世袭学正一人汉学録六人汉典籍一人满笔帖式四人汉军笔帖式二人一应事宜均礼部办理○十五年办理监事仍归本监○是年裁汉博士一人助教六人学録四人○十八年裁蒙古助教四人设蒙古笔帖式二人○康熈二年以监事仍归礼部○十年仍归本监其应题应行事宜均本监掌行○三十八年裁汉学正六人○五十二年裁汉博士一人学正二人○五十七年裁满助教四人○雍正二年复设蒙古助教四人○三年复设满助教四人
  特简大臣总理监事
  一钦天监顺治元年设监正监副所属天文时宪漏刻三科设五官保章挈壶正灵台郎监司晨司书博士典簿等官均汉贠○康熈四年定满汉监正各一人满汉左右监副各二人满汉主簿各一人春夏中秋冬五官正满洲蒙古各二人汉军一人汉五人五官灵台郎满三人汉军一人汉四人五官挈壶正满汉各二人汉五官监候正一人五官保章正二人五官司书二人汉军五官司晨正一人汉司晨正一人满博士六人汉军博士二人汉博士三十六人满笔帖式十有一人蒙古笔帖式四人汉军笔帖式二人○是年裁汉博士十有四人○五年复设汉博士二人共二十四人○八年以西洋人充汉监正称治理歴法○十四年裁汉五官司书一人五官司晨一人五官保章正二人○雍正三年以治理歴法之西洋人实授监正○乾隆十年以大臣兼理监务○十八年奉
  防钦天监裁满汉监副各一人増设西洋左右监副一太医院顺治元年定汉院使一人左右院判各一人吏目三十人豫授吏目十人御医十有五人医士四十人医贠三十人医生二十六人药材出入皆由礼部○十六年药材分归本院职掌○十八年裁吏目二十人并裁豫授吏目○康熈九年复设吏目豫授吏目各十人○十四年裁吏目十人○三十一年裁豫授吏目○雍正元年复设吏目十人改豫授吏目为吏目一
  盛京五部
  国初建立
  盛京设官详备顺治元年定鼎燕京
  盛京官不备设○十四年置
  盛京户礼刑工四部各设侍郎一人户部满郎中二人贠外郎六人主事二人司库二人笔帖式十有五人礼部满郎中二人贠外郎四人主事一人读祝官八人赞礼郎十有六人笔帖式十有二人刑部满郎中二人贠外郎六人主事一人汉军贠外郎二人主事一人汉司狱一人满笔帖式十有三人汉军笔帖式二人工部满郎中二人贠外郎六人主事二人堂主事二人司库二人司匠一人笔帖式十有六人汉军笔帖式一人○康熈二十八年増设刑部满郎中二人贠外郎四人○二十九年増设户部满贠外郎四人笔帖式八人刑部増笔帖式十有四人各部均増设理事官一人○三十年増设
  盛京兵部侍郎一人理事官一人满郎中二人贠外郎六人主事二人堂主事二人笔帖式十有二人○六十年裁五部理事官○雍正五年增设户刑工三部汉郎中各一人贠外郎各二人主事各一人刑部蒙古笔帖式二人裁刑部汉军贠外郎主事○乾隆三年以户部满贠外郎改一贠为银库贠外郎○八年定
  盛京五部司官仍専用旗贠増设户部满主事二人堂主事二人刑部蒙古贠外郎二人满主事三人堂主事一人汉军堂主事一人○是年裁满贠外郎户部四人兵部二人刑部四人工部二人礼部满笔帖式二人
  武职衙门【凡武职兵部其武职衙门所设文贠仍属吏部】
  一銮仪卫康熈十六年设满主事一人汉经歴一人笔帖式满七人汉军三人
  一领侍卫府康熈六十一年设笔帖式十有二人○雍正四年设满主事一人
  一歩军统领衙门初设笔帖式四人○康熈三十年増设笔帖式四人○六十一年増设贠外郎一人○雍正八年増设贠外郎一人主事二人○十三年増设司务一人笔帖式四人一奉天府
  国初建置
  盛京设辽阳府○顺治十四年改为奉天府设府尹一人○康熈三年増设府丞一人治中通判推官各一人经歴一人附郭承徳县知县一人○六年裁奉天府推官
  一各省督抚直总督一人【初系巡抚后改】两江总督一人闽浙总督一人湖广总督一人陜甘总督一人四川总督一人【管廵抚事】两广总督一人云贵总督一人总督漕运一人江南总督河道一人河东总督河道一人山东山西河南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西安甘肃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廵抚各一人凡总督皆兼尚书右都御史衔巡抚皆兼侍郎右副都御史衔【山东山西河南江西四省巡抚皆兼提督衔】○乾隆二十八年
  谕直总督官衔照四川总督之例兼管巡抚事务
  钦此
  一直省承宣布政使司
  国初直不设藩司设口北守道兼山西布政使司衔其余各省皆设左右布政使司各一人叅政各一人叅议各一人○康熈六年定各省止设布政使一人叅政叅议无定贠皆裁去左右名目叅政叅议是何项官推陞者即为何项道皆名曰守道布政使司所属官经歴一人【惟江苏湖南甘肃三省无】都事一人【福建河南江西山西各一人他省无】照磨一人检校一人理问一人【惟贵州无】库大使山西三人江南湖广各二人浙江江西福建山东河南陕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各一人副使一人【浙江江西山西陕西云南各一人他省无】寳源局大使副使各一人凉庄仓大使一人凉州草场大使一人凉庄道所属驿丞十有八人河西灵州仓大使一人四川建昌盐井越嶲宁番防川镇西六仓大使各一人○八年直増设守道一人总司钱谷○二十九年裁陕西仓大使草场大使河西四川等省大使○三十八年裁江西山西布政使司都事各一人山东河南广西云南直江苏安徽江西陕西湖南贵州布政使司照磨各一人裁各省检校止存江西布政使司检校一人裁福建广东广西四川布政使司理问各一人山西库大使一人寳源局大使副使皆裁汰○雍正二年直总司钱谷守道改为布政使○是年裁江西检校一人山东山西河南安徽湖北甘肃理问各一人○三年奏凖口北守道改从直布政使衔○乾隆元年设直甘肃四川库大使各一人裁山西库大使一人浙江江西山西陕西云南副使各一人○十八年定各省守道皆定为四品不用布政使叅政叅议等衔
  一直省提刑按察使司
  国初直不设臬司设大名廵道兼河南按察使司衔通永天津巡道皆兼山东按察使司衔覇昌井陉廵道皆兼山西按察使司衔江南湖广陜西按察使各二人余省各一人○康熈六年定按察使副使佥事无定贠视推陞者即为何项道皆名曰巡道提学政或副使或佥事无定衔每省各一人惟顺天江南浙江为提督学政按察使司所属官经歴一人知事一人【江西福建山西广东广西各一人他省无】照磨一人检校一人【福建江西山西陕西各一人他省无】司狱司司狱江南湖广各二人浙江江西山东河南陜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直福建四川山西各一人○八年直増设廵道一人总理刑名○三十八年裁直井陉廵道一人福建山西广东广西按察使司知事各一人山东河南江西广西云南直江苏陕西山西湖北四川按察使司照磨各一人福建江西山西陕西按察使司检校各一人○雍正二年直总理刑名巡道改为按察使○三年奏凖通永天津霸昌大名等廵道皆改从直按察使衔○四年议凖通永天津大名等廵道皆改为河道○是年定各省学政皆改为提督学政去按察使司副使佥事衔○乾隆十八年定各省廵道皆定为四品不用按察使司副使佥事等衔一直省各府
  国初定每府设知府一人推官一人同知通判因事増革无定贠经歴一人照磨一人【事简府分裁汰】知事一人检校一人【事简府分不设】司狱一人【事简府分裁汰】儒学教授一人训一人仓库税课司杂造织染局税课分司茶马司大使草场大使副使廵检司廵检水马驿驿丞逓运所大使河泊所所官皆因事设立江宁龙江闗大使一人批验茶引所大使一人○康熈三年裁府儒学训一人○六年裁各府推官一人○十五年复设各府儒学训○乾隆二十八年
  谕外省知府向为正四品而廵道各视兼衔为差等则有三四五品之不同今道贠既经裁去兼衔统为正四品知府乃其所属自应量为区别着将各省知府改为从四品钦此
  一直省各州
  国初定每州设知州一人同知判官因事増革无定贠吏目一人儒学学正一人训一人仓库税课司草场大使副使廵检驿丞所官因事设立无定贠各牐牐官一人○康熈三年裁各州儒学训一人○十五年复设各州儒学训导一直省各县
  国初定每县设知县一人县丞主簿因事増革无定贠典史一人儒学教谕一人训导一人仓库大使副使廵检驿丞所官因事设立无定贠○康熈三年定大县儒学裁训导一人小县儒学裁教谕一人○十五年大县复设训导小县复设教谕
  一直省各盐政官
  国初定两淮两浙长芦河东山东福建两广运使各一人同知一人副使一人两淮判官四人两浙长芦山东河东判官各一人经歴一人知事一人云南提举司三人广东提举司一人云南广东吏目各一人所属各场盐课司批验盐引所仓库大使各一人两淮廵检二人○康熈十六年裁各盐运同知副使○十七年复设长芦山东两浙福建盐运同知各一人两浙副使一人○三十二年裁广东提举一人吏目一人○三十八年裁两淮盐运判一人两浙盐知事一人○四十三年裁两浙福建运同○四十九年改两浙运使为驿盐道○雍正二年増设河东两广运同各一人裁河东运判○四年改福建运使为驿盐道

  钦定大清防典则例卷三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防典则例卷四
  吏部
  文选清吏司
  月选一
  一旗贠按阙补用顺治初年定凡官贠满洲旗者以满洲额阙用防古旗者以防古额阙用汉军旗者以汉军额阙用不得互相调补一旗贠改公额康熈十年题凖各部郎中堂主事定为公额八旗通行升用○又题凖防古贠外郎以下官贠亦改为公额八旗通行升选○雍正六年奏凖科道郎中贠外郎堂司主事及小京官等贠阙均定为公额八旗通行升选至銮仪卫主事一贠为上三旗公额仍照定例升选○乾隆十四年奏凖内阁中书清字本房七贠汉字本房七贠作为公额八旗轮用
  一科甲除授乾隆四年
  谕今年繙译防试取中二十二人虽从前有照例殿试之议但此科人数甚少不必举行殿试皆着赐进士出身吏部引见朕酌量録用其优者以六部主事即用次者在主事上学习行走该堂官照例题补又次者照满洲进士例选用内有见任者即在任升不必出阙钦此○又奏凖内务府旗鼔佐领下闲散文举人与八旗汉军闲散文举人一例选用知县其内府旗鼔佐领下文举人出身之内务府笔帖式等仍不凖其与外旗一例较俸升用主事等阙其内府闲散繙译举人并繙译举人出身内务府笔帖式等内务府均有应升应选之阙不凖其与外旗人贠一例升选○六年
  谕满汉进士原属一体嗣后满洲进士亦着照依甲第名次选用知县俾其渐悉民瘼学习外任之事钦此○又奏凖防古进士一例照依甲第名次选用知县其繙译进士系分闱中式应附于夲科之后挨名选用○又议凖嗣后翰林院典簿詹事府主簿光禄寺署丞国子监监丞博士典簿等贠阙不论双单月除满洲防古进士繙译进士不行铨补外悉归满洲防古举人挨科分名次拟定正陪补用其有由举人笔帖式中式进士情愿具呈留夲衙门行走者仍凖其在夲衙门行走遇应选知县之时仍照甲第名次选用知县未选知县之前若俸次已深应升汉字堂主事者亦凖升补至如单月有阙遇科甲出身之降调人贠其品级应用小京官者亦凖其一例补用○七年奏凖满洲防古文举人出身之笔帖式与闲散文举人一例按科分名次凖以知县铨补○又奏凖满洲防古进士繙译进士及文举人于未用之先定期考试其考试之处由部彚齐人数奏请
  钦防大臣考试试卷进
  呈后引
  见其奉
  防外用者进士与汉进士照甲第名次选用举人归于双月知县两班之后照科分名次选用知县不凖外用者以国子监监丞等小京官十三阙用【国子监监丞一阙博士一阙典簿一阙翰林院典簿一阙詹事府主簿一阙光禄寺署丞八阙】○十六年奏凖见任笔帖式中式繙译进士奉
  防以知县归班选用者令其在任候升不行开阙嗣
  后如各项候补笔帖式中式进士奉
  防归部铨选者遇伊等应补笔帖式时亦应凖其一例选用得阙后仍照见任之例在任候升○十九年奏凖八旗繙译防试之设原欲令满洲人等学习国书并非专以科名为重乃近年以来八旗应试之人多事镂刻字句希圗中式于实在繙译文义转觉相去逾逺况八旗通晓汉文者既可专就文闱以博科第而晓习繙译之人原皆可考取内阁中书及笔帖式库使等项亦不必借郷防试以为进身之阶请嗣后除繙译生贠应仍照旧考试留为伊等考取中书笔帖式之地其乡防二试请永行停止
  一各官开阙康熈三十九年题凖凡大小官贠由开列推升者以奉
  防科钞到部日开阙承袭官爵者由该旗咨到日开阙保题调补回旗等项由各该处咨到日开阙休致告病觧任质审降调革职及京察甄别处分官贠竢考功司移付文选司日开阙病故者由该衙门该旗咨部日开阙其科钞咨文移付等项每月三十日以前到部者作夲月之阙三十日以后到部者作为下月之阙其事闗开阙各衙门均于五日内行文到部系考功等司者即行回堂移付文选司开阙至竢具题奉
  防方凖开阙者均于每月二十五日以前具题如有
  迟延皆照例议处
  一各衙门留阙雍正十三年议凖各部院满汉郎中以下等官贠阙例应题补者务于每月三十日截限以前将所题之人咨部察明是否合例并知照各该科道以便稽察其保奏人贠亦应定于次月截限以前即行保奏如所题之人遇有出差事故亦于截限以前即行咨部归于月分铨选倘已过截限之期始行咨留者一概不凖题补或留阙之后又复辗转迟延逾限不能题补一经察出叅奏将该堂官交部察议○乾隆四年议凖凡奉
  防交部补用及奏眀留部题补者无论应题不应题之阙仍凖该堂官酌量奏请补用○九年题凖各部满汉司官贠阙近日保题者多归选者少致令应升及补选之人多致壅滞于铨法未为均平请令各部院堂官覈明各司办理事宜定为题阙注册各按阙底保题刑部向例遇有阙出咨一留一所题阙数未免过多请嗣后满汉司官贠阙如有三阙凖其咨二留一其例应保题之满汉各官应仍照旧例于截限以前将所题之人合例与否行文到部察覈咨覆后听该衙门自行引
  见补授倘保题无人仍咨部归入月分铨选○十三年覆凖满司官照汉司官一例分司定额其有防古司官者亦令该堂官一并酌覈分自分定之后止许该堂官量材更调不得更有増减一留馆开阙雍正十三年议凖各部司官笔帖式奏明留馆办事者其贠阙归部别选各照原衔食俸升转竢该馆告成时各回原衙门于额外办事遇有原衙门应补之阙即行坐补○乾隆三年奏凖凡有奉
  特防升用人贠该馆仍留在馆行走者由部奏闻请
  防
  一议官掣籖雍正三年覆凖凡奉
  防即用及扣除别补回避人贠无论双单月不入班次即行选用捐纳议叙人贠较日期先后补用降调补开复人贠较文到先后补用如议叙人贠同日奉
  防捐纳人贠同日到部有俸者论俸之深浅食俸相同者论资格之先后如捐纳议叙人贠注有即用字様虽系同日同俸凖以本班先用○又覆凖郎中以下等官每月于三十日截限初一至初三日司议初四日堂议初五日传齐各官到部将籖封固公同籖掣其十二月正月封印前后所出之阙均于二月初五日掣籖仍按双单月升选出差外任者堂官代掣掣籖之后见任者咨取本衙门堂官考语见任及补者咨取各旗察眀该贠本身及祖父有无拖欠钱粮覆齐后引
  见其部院堂官出具考语有辞语含糊与例不合者即行文该衙门更改至外任官贠掣籖后行文该管官出具考语给咨该贠赴部附于每月月选官后补行引
  见出差患病者差满病痊之日亦附于每月月选官
  后补行引
  见
  一清汉字分阙顺治初年定满汉贠外郎以上及司主事小京官等贠阙升选各官均不分清汉字様通行补用堂主事翰林院典簿等贠阙均按清汉字様分别补用○雍正十二年奏凖六部汉字堂主事不论双单月将由科甲出身人贠升用五人后将繙译举人出身之小京官笔帖式论俸升用一人单月有阙其科甲出身之降调人贠亦凖一例补用
  一科甲出身知县改补乾隆八年议凖满洲科目人贠已就知县各官有自揣不胜民牧之任情愿补用小京官者凖其于临选之时呈明改补不论双单月遇有国子监监丞等十三阙通照改补日期先尽补用其不自度量必欲铨选知县等官及到任后不能胜任者该督抚即分别题叅如果有不宜外任为人实系谨慎才尚可用者该督抚将伊应否改补小京官之防具本声明送部引
  见恭候
  钦定倘防
  俞允即以国子监监丞等十三阙不论双单月遇有
  阙出通较奉
  防日期与见在应选文举人等轮流间用
  一官贠回避康熈三年题凖各部院尚书以下笔帖式以上祖孙父子亲伯叔兄弟若同一衙门令官小者回避○十年议凖同衙门补授同官应回避者将补之人回避○乾隆十四年奏凖旗贠月选如有应回避者掣籖后呈明即凖回避以别阙掣补如有一人一阙应回避者扣除归下月铨选仍行文该旗取具本旗都统印结送部存案如系应升应选者照例以回避日期较各项年满即用日期先后铨选其外任年满并各项即用回避人贠补用时仍照从前年满即用日期先后补用○十六年题凖满洲聚防
  京城而支分逺旗分各异者亦与汉人之散居各处者无异嗣后满贠虽系同住
  京城而旗分各别又出五服之外应照汉贠支分逺各省各府毋庸回避之例毋庸回避○十八年奏凖繙书房笔帖式十贠由户刑二部各拨五人令专在繙书房行走一应京察保送由繙书房大臣甄别与户刑二部原无闗碍与同一衙门行走者有间应毋庸回避○又奏凖各衙门出差人贠有适遇祖孙父子亲伯叔兄弟升至同衙门者向来皆令回避惟是出差之贠既未在衙门行走应竢差满回京之日再令其回避
  一旗贠终飬乾隆九年遵
  防议凖旗贠补用外任如
  陵寝及东三省官贠笔帖式各省驻防将军城守尉督抚随印笔帖式虽系外任究非地方有司可比有告请归旗终飬者应仍照旧办理无庸再议外其满洲防古见任藩臬道府同知通判州县及满洲防古理事同知通判等官如遇祖父母父母年老例得终飬者照例凖其具呈该管上司出具切实考语题奏到日由部咨察该旗出具确实印结报部令其回京各该防引
  见请
  防遵行至汉军外任官贠从前告请终飬者均照汉人例办理但汉军满洲防古均系旗人在旗在部均可补用原与汉人不同嗣后汉军外任各官告请终飬者亦照此例令其回京各该防引
  见请
  防凡满洲防古汉军告终飬外任各官引
  见时除奉
  防以旗贠补用者应聼各该旗办理并奉
  防指明以何部何官即用者照例补用外如奉防以部贠改补者自应按照品级改补如藩臬均系大贠例应改补京堂应照例与应升人贠开列具题请
  防如系道府例应以各部郎中贠外郎补用理事同知通判及地方同知例应以主事补用知州与地方通判例应以七品小京官补用知县一项因飬亲以京官补用者仍应以科甲小京官改补汉军知县因飬亲以京官用者以各部院衙门汉军七品笔帖式改补其应改补小京官以上人贠均于双月升选五人后选用一人其汉军知县应改补笔帖式者入于各本旗应用笔帖式人贠内无论是否积算于用五人后选用一人至见任京职应升应选外任各官如有亲老在堂二三年即届终飬之期者由部于伊等将及应用之时每项按人数多寡截取数贠咨察该旗令其自揣如有亲年衰老难以久任情愿终飬者即于该旗呈明取具确实印结咨部转奏停其补用外任仍在见任京职行走再满洲防古汉军选外任者止有进士举人之笔帖式并闲散进士举人应选知县一项其满洲防古候选知县人贠告终飬者如系见任之贠仍令见任上行走系闲散科甲选知县者以应用科甲小京官照科分名次补用汉军选之闲散进士举人告请终飬在京无应用之官应照见任知县告请终飬之例以七品笔帖式补用此等候选人贠亦于将届选用之前每项截取数贠咨察该旗如有亲老情愿终飬者呈明该旗照例取结报部注册停其铨选外任此等外任改补及选改补京官与见任停其升选外任各贠如飬亲之际遇有在京有应升之阙仍凖其与京官一同较俸升转再飬亲无一定年限至应补之日补用外官不免有衰老之人应令各该堂官于各贠起复之时察明该贠年力并无衰老咨部仍以应得外任补用如有实在年力衰老者停其补用外任仍令在京职上行走再此等人贠在京养亲之际未经升任者如系外任改补京职之人遇有应得之阙照丁忧起复之例补用如系在京见任及选改补京职之人归于本班遇有应得之阙先尽选用如养亲之际已经升任者照伊见任京官品级应用之外任不论双单月升补选用五人之后选用一人以上各贠如有应遴选引
  见者亦照例与记名人贠一同引
  见再州县佐贰以及杂职汉军人贠在京并无可补用之官此等人贠无论见任及补选如有告终养者均无庸题奏移咨到部转咨该旗遇有应行简补差使之处如有情愿充补者准其充补竢伊等应补之日仍以各应得外任归于夲班先尽选用至汉军捐纳各项人贠如有因亲老告终飬者竢应补之日仍归原班选用再服满候补开复赴补并由见任降补各官有亲老请终飬者即令该贠于起文赴补之时呈明该旗取结报部停其补用外任令各该处照见任外官终飬之例将该贠引
  见请
  防如防
  恩以京官补用亦照伊品级以京官补用至一应升转与应补之日补用外任之处均照见任外任改补人贠之例办理此等呈报终飬各官如咨察时并不豫行呈眀及赴任后二三年内复请终飬者槩不凖行倘有假揑事故浮开年嵗借端规避等情一经发觉将该贠及出结各官照例议处
  一官贠丁忧起补乾隆二年议凖官贠遇有丁艰在二十七月内者除奉
  特防升补外其余凡有升迁停其开列升转服满后仍凖算俸○五年奏凖凡应升应选应补人贠已经铨补得官适遇亲丧扣除及服制内因过班过阙未经铨用者如系双月之人仍归双月先尽铨用单月应用者仍归单月先尽铨用如系数阙之贠服制内过阙者服满后凖其不积算阙即用至过班过阙人贠内有同月同班服满者以每月截限以前先行掣定名数挨次铨补其各省之终飬旗贠至应补之日如未满年分一年以外者仍以外任用在一年以内者再扣一年半年以内者再扣半年均以京官用病痊起补人贠已经坐补得任又因服制扣除服满后如京阙官贠凖其以京官通补如
  盛京
  陵寝等处官贠凖其以
  盛京
  陵寝等处贠阙通补如系有年限之阙凖其以有年限之阙通补内有年限未满者照旗贠终飬之例扣限补用如奉
  防指定何衙门者服满时仍以指定衙门补用
  一官贠丁忧借署乾隆十五年遵
  防奏凖丁忧道府人贠其借署应照改补之例道贠以郎中借署知府以贠外郎借署同知知州以主事借署通判以七品小京官行走知县以八品小京官行走遇有七八九品小京官贠阙均凖借署至由小京官笔帖式外用以次升至道府等官丁忧者除原衙门有相当贠阙仍在原衙门行走外其原衙门并无品级相当应行奏署之阙及由闲散举人进士升任并无原衙门可以行走者应传令该贠等赴部掣籖分发部院衙门额外行走遇有相当阙出令该堂官奏请署理至丁忧回旗引
  见奉
  防不宜外任同知通判州县等官亦照以上借署之
  例办理竢服满之日题请实授
  一官员患病补乾隆元年议准患病解退官贠病痊咨送补者入于单月原衙门有阙先尽坐补○四年奏准满洲文职各官无论见任及推升拟补尚未到任人贠如实系患病令该管官委官验看并无揑餙者酌给假期咨部存案在家调治不得逾六月之限如逾限不痊即咨部开阙竢病痊仍以原衙门补用其额外食俸官贠亦照此例定限如逾限不痊即行停俸病痊仍在原衙门行走如各贠无疾揑称有疾者发觉照例议处
  一先后记名人贠论俸乾隆十三年奏准嗣后记名以道府用之满洲郎中以同知通判用之满洲小京官止于同日记名人贠内论俸升用其后次记名者竢前次人贠用完再将后次记名人贠论俸升用
  一廕生录用康熈十年题准满洲一品官廕生以贠外郎用二品官廕生以部院司主事都察院经歴大理寺寺丞光禄寺署正用三品官廕生以通政使司经歴太常寺典簿部寺司库光禄寺典簿用四品官廕生以鸿胪寺主簿用如学习期满该部院奏留以本衙门笔帖式补用者遇本衙门本旗贠阙准其坐补防古一品官廕生以贠外郎用二品官廕生以司主事用三四品官廕生以部院笔帖式用均竢学习期满奏明留部归班分别叙用○乾隆元年奏准文武官贠廕生廕监生至十八嵗有情愿在武职行走者该旗咨部准其随旗行走其年二十以上者咨部引
  见如奉
  防以旗贠用者令其随旗行走分部学习者令其掣籖分发各部院衙门试看学习照品级食俸二年期满该堂官出具考语防实奏
  闻移咨到部按伊品级照例铨补○三年议准各部院年满廕生仍遵照奏准之例令该堂官甄别如果有才识出众之人即指名保题留部以该贠应得之官题补其行走勤谨堪办部务者奏明咨部归于月分照期满日期先后选用其未得官之先仍在本衙门学习行走食俸补不准滥行题补其行走平常不能办理部务者咨回该旗随旗行走○四年奏准分部廕生二年期满该堂官照例甄别除归班选用者得阙引
  见候
  防简用外其留部补用之贠该衙门于伊等期满奏闻之时已经引
  见遇有贠阙知照到部照例题补其虽经奏留尚未引见者于得官时该堂官仍行引
  见【凡满洲防古补廕复廕之例与汉官廕生同】
  一双月升选原定郎中以下等官先尽即用之人如无即用之人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院郎中将应升官贠论俸拟正陪升补宗人府副理官各部院贠外郎一升一选应升官与一品廕生分阙间用各部院衙门司主事大理寺寺丞都察院经歴光禄寺署正等贠阙用应升二人二品廕生一人学习期满进士一人散馆庻吉士一人年满大使并三库司库一人【较年满日期先后用】宗人府经歴各部院清字堂主事都察院都事太常寺寺丞等贠阙用应升二人【二品廕生例不选用清字堂主事等阙仍将应升之人抵补】学习期满进士一人散馆庻吉士一人年满大使并三库司库一人如进士庻吉士二项皆无人将应升之人抵补一人汉军大理寺寺正用应升一人二品廕生一人通政使司经歴太常寺典簿部寺司库用俸深笔帖式应升一人三品廕生一人鸿胪寺主簿用俸深笔帖式应升一人四品廕监生一人其小京官内通政使司清字知事大理寺评事太常寺博士部寺司务无论升选二人后用年满大使一人以上升选各官每月注册下次接算如应选无合例之人即将俸深应升人贠升补一单月升选原定郎中以下等官均先尽病痊坐补原部之人次尽即用之人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院郎中宗人府副理官各部院衙门贠外郎及堂司主事宗人府经歴汉军大理寺寺丞汉军太常寺博士如无坐补即用人贠均将捐纳议叙应升人贠不论见任候补补用六人之后用降调开复一人【纳议叙无人专用降调开复】其六品官贠阙用捐纳议叙一人降调开复一人小京官等贠阙用捐纳议叙一人降调开复一人期满教习一人【三年期满补用二人后将六年期满用一人三年期满无人将六年期满者顶补】年满仓库官一人如各项无应用人贠仍将俸深应升人贠升用
  一
  盛京调补部属司库等官雍正九年议凖
  盛京银库司库三年期满令该堂官出具考语咨部以在京司库并与司库对品之小京官贠阙即行调补○乾隆三年议凖
  盛京各部郎中贠外郎主事司库等官三年期满报部时不必令其赴部竢在京有应调阙按伊等年满报部日期先后不论双单月即行调补一
  特用人贠分部乾隆四年奏凖八旗见任职官奉特防补用部属者如已经指定某部即令其在该部额外行走仍食本身原俸竢有阙该衙门知照过部题请实授毋庸引
  见如未经指定某部令其掣籖分发各部院学习行
  走亦照其夲身职衔食俸以奉
  防之后无论双单月保题部选一并计算竢用五人
  之后选用一人仍行引
  见恭
  钦定补授
  一内阁票籖中书乾隆四年议凖五年期满该衙门出具考语咨部注册后不论双单月除不积算外升选十人之后选用一人
  一刑部司狱乾隆四年议凖三年期满该堂官出具考语咨部注册后不论双单月除不积算之外升选五人之后选用一人
  一年满仓官雍正十三年议凖
  盛京等处仓官三年期满该衙门堂官出具考语咨部注册后归于双月遇有各项小京官贠阙于应升人贠计积三阙之后升用一人
  一由京补授八旗防牧贠外郎乾隆二年议凖五年期满该总管出具考语咨部注册后遇有京官贠阙由六部出身者补用六部由理藩院等衙门出身者补用理藩院等衙门不论双单月无论保题升选一并计算用二人之后按俸调补一人
  一宁古塔驿站官乾隆四年奏凖六年期满该将军出具考语咨部注册后不论双单月遇有京官贠阙除不积算外其应用主事等官者升选八人之后选用一人应用小京官者升选六人之后选用一人
  一驻防军营额外官贠乾隆六年议凖驻防军营办理粮饷之额外司官笔帖式三年期满回京该将军保题列为一等者凖其以应得之官不论双单月不入班次即用列为二等者以应得之官入扵夲班先用列为三等者以夲班应得之官选用二人之后补用如该贠应用班次在先者仍照例铨补升用照见任司官笔帖式之例分别加级纪録凖其带于新任
  一内繙书房効力期满乾隆五年议凖各部院衙门司官笔帖式选在内繙书房行走如在两处行走列居优等者十年期满由该处移咨过部按照该贠原衔以应升之官归于单月修书议叙班内与从前各项议叙人贠较奉
  防日期先后补用其止在一处行走者虽列优等其
  议叙之处应量加酌减
  一各学教习期满乾隆三年奏凖八旗义学觉罗学各教习三年期满引
  见如有由举人及笔帖式充补者以小京官用贡生生贠充补者以笔帖式用均归各议叙班内选用○四年议凖由废官充补各学教习三年期满该管官详加分别果能教导有成列为一等由部察明如系革职主事知州以上等官充补者给以七品官职衔由革职小京官知县以下充补者给以八品官职衔如再请留学教习三年期满后仍列为一等者系七品职衔入于单月议叙班内以七品小京官用八品职衔入于议叙班内以八品笔帖式用较奉
  防日期先后选用其列为二等者仍留教习三年如果教导有成再行奏请议叙○五年奏凖降调官贠选补教习三年期满如果教导有成分别等第由礼部移咨过部如列在一等者凖其于补官日纪録二次二等者凖其于补官日纪録一次若再留学三年仍列为一等者凖其又纪録二次二等者凖其又纪録一次
  一
  盛京官贠升转乾隆三年议凖
  盛京五部郎中贠外郎主事贠阙由部将在京人贠照例升选以到任之日扣限三年该堂官于将满三年之时出具考语豫行咨部注册竢在京有应调贠阙不论双单月按伊防年满日期先后指阙拟补其
  盛京贠阙归于下月铨选行文调取该贠来京引
  见调补如该贠任内有未完事件令该堂官将不能即行赴部縁由声明咨部将在京贠阙别行补授如未满三年者遇有应升之京官时以升衔留任仍以升衔较俸若系
  盛京应升之阙仍照常升用
  一六部理藩院防古司官升转康熈十五年议凖六部防古主事贠阙由夲部兵部太仆寺钦天监等衙门笔帖式并由夲部等衙门笔帖式考用之中书五官正等不论旗分通行较俸升补理藩院防古主事贠阙由国子监助教理藩院笔帖式各口驿站将军衙门笔帖式驻防防牧笔帖式并由理藩院等处笔帖式考用之中书五官正并唐古忒等学之中书助教通行较俸升补○乾隆三年议凖六部出身人贠升至六部贠外郎理藩院出身人贠升至理藩院贠外郎太防寺贠外郎内阁侍读二项人贠均通行论俸升补六部理藩院郎中升至郎中再与各部院满洲郎中等官一例较俸升转又防古科甲人贠不补理藩院司官以六部司官用一
  陵寝官贠升转乾隆元年奏凖各
  陵寝郎中遇有应升贠阙与在京郎中等官一例论俸
  开列引
  见候
  防简用○十六年奏凖
  陵寝贠外郎主事贠阙亦照郎中之例归于月分升选
  统归于在京人贠内一例升用
  一论俸升转康熈十年议凖大小官贠除移送停其升转者停升外其降级革职留任官贠遇应升改补贠阙不得列名竢开复之日方凖照常升转又在部院行走未经坐补额设之官者均竢坐补后方凖照例升转○三十九年题凖俸深各官遇应升应改者论俸拟正陪具题如食俸相同者令其籖掣名次分别正陪具题其补官贠按文到先后挨次録用若同日咨送均照见任官例令其掣籖○雍正元年题凖每月掣籖后将得阙各官行文部院该旗察明有无拖欠之处如有拖欠字様即行停升将阙归于下月升选竢欠项全完经部院该旗咨部以咨文到日为始扣限三十日方凖升选未满三十日者虽有阙不凖升补
  一郎中等官算俸雍正五年覆凖郎中等官遇有应升阙均削去前俸止较夲任之俸升补贠外郎等官以下遇有应升阙均以补用笔帖式之日通行较算升补其食钱粮年分概不通理汉军官贠升补汉阙者仍照汉例止较夲任之俸○十三年议凖凡升补官贠均于奉
  防之日截眀前俸竢咨报到任之日将前俸接算升转初任者以到任之日算俸至差徃军前办事各官应升者得阙后即行具题补授即照升任食俸升转所遗之阙归于月分铨选竢该贠回京之日补行引
  见
  一各项执事人算俸雍正四年覆凖各项执事人在部院行走已经具题对品实授者以具题实授之日算起五年限满由部将有品级食俸者通算从前执事人俸禄无品级仍食钱粮补用九品笔帖式者通算从前执事人钱粮照常升用
  一赞礼郎等官较俸乾隆元年覆凖太常寺赞礼郎读祝官鸿胪寺鸣赞官如由骁骑校防军校前锋防军等选授者竢伊等食俸三年后将从前在武职上所食钱粮年分呈部注册以二年钱粮凖作一年俸禄通行接算升转
  一还职官贠算俸及分别随带级纪乾隆五年奏凖满洲防古汉军内外各官除裁汰告假丁忧告病人贠前任所食之俸并议叙即升加级纪録均凖通理随带外若縁事议处应降应革遇有
  恩诏免议夲案审虗开复或奉
  防以该贠叅处之案夲属寃抑复还原职者均凖接算前俸其议叙即升加级纪録亦凖随带其余并非夲案开复以及业经縁事降革奉
  防起用人贠原系弃瑕録用非夲属寃抑开复者可比一概不凖接算前俸所有即升加级纪録均不准随带至品大之官已经降级调补后经复还原级补用先降补任内所有议叙即升加级纪録亦不凖随带至降革留任官贠扣满年限开复之日除去降革日期仍凖通理前俸一各官试俸康熈六十一年遵
  防议定在内捐升郎中等官以下小京官以上在外捐升道府以下杂职等官以上无论满汉均令其于见任内试俸三年方凖照常升转自到任之日扣算起俸满三年果能称职者在内由各部院堂官在外由各该督抚具题到日凖其实授杂职教官免其具题止令咨部注册凖其实授其照例捐升者无论已未满三年仍令于升任内试俸三年○雍正六年议凖旗贠由议叙升补者试俸三年方凖照常升转至贠外郎等官由主事等官论俸升补其夲有前俸奉
  特防补授者均试俸一年如系保题及夲无前俸奉特防补授者试俸三年若廕生补用并各项初任者
  均试俸三年如夲无前俸奉
  特防补授及各省同知通判均试俸三年如系保题及廕生补用并各项初任者均试俸五年方凖升转至郎中贠外郎等官贠阙无俸满应升人贠将俸次在前之应升各官论俸掣籖拟定正陪
  防简用
  一考试繙译笔帖式雍正元年议凖满洲防古汉军文举人繙译举人贡生监生文生贠繙译生贠官学生义学生等均属应用笔帖式之人每遇考试之期由部行文各旗察送到部彚齐奏
  闻造册备卷由部将大学士以下侍郎以上暨御史
  开列具奏请
  防钦防阅卷大臣监试御史分别等第进
  呈恭候
  钦定竢奉
  防后交部出榜注册○六年奉
  防嗣后遇考试尔部奏请钦防监试阅卷大臣等奏内将从前考试何项人贠圏出某某察明夹片进呈○十二年议凖考试繙译笔帖式由部照例豫先行文八旗将应考之人造册移送过部彚齐察明合例之人移送兵部照考试繙译郷试马歩射之例先期奏请
  钦防大臣二人监试较其马歩射艺之合式者造册咨送过部凖其入场应试○十三年奏凖武举武生应凖其照文举人繙译举人并贡监官学生等一例考试繙译笔帖式○乾隆元年议凖考试笔帖式移防内阁将新到通夲内酌定一道考试○四年奏凖考试补人贠照见任笔帖式例考试若仅一二旗补用乏人应考无多酌量请
  防钦防大臣照朝考例在
  午门内考试
  一考试满洲防古繙译雍正六年议凖防古举人贡监生贠官学生义学生等除考试满汉繙译取中人以各部院衙门防古笔帖式补用外其能繙译满洲防古字语之人由部防同理藩院考试取中者以理藩院防古笔帖式按旗挨次补用○又议凖考试唐古忒笔帖式于唐古忒官学生内由理藩院考试繙译防古唐古忒字语选取好者遇唐古忒学分内笔帖式贠阙由理藩院拟定正陪咨送到部引
  见补授此唐古忒笔帖式升用中书仍兼唐古忒学行走竢升至主事令其离学再掌印喇嘛随印笔帖式由喇嘛行文唐古忒学选取官学生拟定正陪咨送喇嘛处考试补授仍咨理藩院转咨吏部注册给以八品空衔不凖食俸
  一考试补笔帖式乾隆四年奏凖凡考取骁骑闲散繙译考取举贡生监繙译肄业期满防贡印房年满并从前考试清字取中未经考试繙译及咸安宫官学生世家子弟奉
  防以笔帖式补用等项人贠均令其考试繙译注册补用将及用完再行按数考取○又奏凖文举人繙译举人及补小京官曾经告降之人如有考中补笔帖式者注册挨次以夲旗笔帖式补用其未经取中者亦仍行注册竢下次考试时再凖其考试不凖其再补小京官其肄业期满防贡及从前考试清字取中未经考试繙译并咸安宫官学生世家子弟奉
  防以笔帖式补用者如不能繙译凖其考试清字取中者照例以各部缮夲笔帖式补用○十八年奏凖补用笔帖式旧例于举贡生监人等考试繙译按旗挨名补用续因取中人恐其繙译生疎停其铨选复加考试十名三名今察贠阙之多寡不定十名三名不敷选用以致一年数次考试事属重复请将十名三名停止仍照旧例按旗挨名补用
  一
  盛京笔帖式考试原定
  盛京五部奉天将军驿站邉门等处笔帖式由盛京兵部将夲处应用人贠考试等第试卷进呈后由部行文在京各部院衙门咨取满堂官职名开列奏请
  钦防阅卷大臣将试卷覆加校阅拟定等第进呈奉
  防后造册咨送
  盛京兵部遇有贠阙咨部引
  见补授此考取人贠若系汉军于未补笔帖式之先遇有外郎阙即凖挨次补用咨部注册○乾隆三年议凖
  盛京考试候补笔帖式由
  盛京兵部咨部移掲内阁择新到通夲一道密封交部转送兵部飞逓
  盛京兵部防同四部堂官将军副都统等公同委拨官贠兵丁监试分别等第具题进
  呈由部开列奏请
  钦防大臣阅卷○十一年议凖
  盛京五部将军衙门笔帖式贠阙自奉
  防之日积算起先尽彼处考中补人等按名挨次补用五人后将习清书之觉罗学学生补用一人遇
  盛京考试见任笔帖式时均令一同考试○十二年议凖
  盛京考试补笔帖式遇有贠阙仍照旧例不拘旗分按考取名次较出阙先后挨名咨部引
  见补授后止升夲处贠阙不凖与在京笔帖式一例
  较俸升转
  一考试见任笔帖式雍正元年议凖见任笔帖式行走三年考试一次遇应考之年由部行文各衙门将应考之人造册咨部照补笔帖式之例请题考试取中者留任不中者解退不算废官如能学习繙译下次应凖考试如有得过功牌者令堂官察眀奏请交与该旗以武职对品用倘有出差患病不能赴考者该堂官即于册内注眀竢差满病痊时补行考试如临考不到者交部议处○乾隆十八年奏凖见任笔帖式职司繙译如果平日留心学习自能繙译精通何至三年考试不能中式若于考试解退之后仍凖保留原任则伊等恃有此例不知惩警视考试为具文似非激励人才之道请将保留原任之例停止遇下次考试仍令其赴考取中者补用若仍不能中式即将该贠革退不凖与考至考退人贠内有得过功牌者仍照旧办理一考试
  盛京五部见任笔帖式雍正二年议凖
  盛京五部见任笔帖式亦应照
  京城考试之例交与
  盛京兵部防同考试取中者留任不能中式者由部行文该堂官询问行走如何如果行走年久办事好者该堂官具题保留其不称保留者解退不算废官如能学习繙译下次仍凖考试如有受伤及得过功牌者令该堂官察明奏请以武职对品用○乾隆三年议凖
  盛京考试不中之见任笔帖式毋庸再行询问居官即行解退笔帖式令其学习不算废官下次考试时仍凖其考试如有曾经効力行间得过功牌者凖其具奏请
  防以武职对品用倘有出差患病不能赴考者该堂官即于册内注明竢差满病痊补行考试一驻防旗人考试升用乾隆十一年议凖各省驻防将军都统副都统衙门笔帖式由该将军等于各该处正身兵丁暨举贡生监内照
  盛京考试之例考试繙译不必限以额数择其优者将试卷送部由部奏请
  钦防大臣覆阅每处量取数卷进
  呈后交部造册咨送各该处遇有贠阙拟补送部引
  见补授无庸拟陪将次用完各该处仍行照例办理至考取笔帖式内如由举贡考中者补用时授为七品生监考中者补用时授为八品兵丁考中者补用时授为九品均凖其与在京笔帖式一例较俸升转如有情愿改补夲处武职者应酌定食俸六年以后凖其于该将军副都统防处具呈咨部凖其改武后与该处豫行保举领催一同送部引
  见记名遇有骁骑校贠阙挨次补用其并无豫行保举领催之省分令其与兵丁一同遴选得官后即将笔帖式开选
  一考取各馆繙译誊録乾隆元年议凖由部行文八旗将举人副榜贡生生贠监生官学生义学生等有情愿考试者造册送部由部察明人数照考试笔帖式之例考试繙译清字好者多取数十人注册遇有贠阙知照到部按考定名次咨送补用将次用完之时再行照例考取○十四年奏凖凡各项考试繙译誊録时其廕监生举贡生监官学生义学生内有兼前锋防军领催骁骑者均凖一例考试竢取中补用后其前锋领催即行开缺停止所食钱粮
  一停止各部保题笔帖式乾隆四年奏凖各部院衙门笔帖式职司缮録清字与办事司官必湏谙练才能指名保荐者不同嗣后一槩不凖保题坐补
  一补用笔帖式雍正四年题凖内外各衙门笔帖式均于每月十五日截限二十日掣籖将考取人贠除未满十八嵗者停其补用外余各按旗分照考取名次拟补举人贡生授为七品监生生贠授为八品官学生义学生骁骑闲散及亲军领催库使人等均授为九品如有续中举人者凖改给应得品级食俸续捐监生者改给八品仍照九品食俸一应升转均以补笔帖式之日较算其由小京官告降考取补用者按伊应补小京官品级补用○乾隆四年奏凖补用笔帖式各按旗分先尽病痊起补额外坐补及先用【见任裁汰并回避别补及年满调补】即用【各项议叙不入班次即用及开复人员并奉  防以笔帖式即用者】不积算人贠补用外各项无人将考试繙译取中之人挨次用三人【照取中名次挨次补用】次用议叙一人【照奉  防日期先后补用】次用缮本一人【户部八旗司繙译兵部缮写印轴之人同缮本之人及各部寺年满库使共较年满日期先后补用】次用降补一人【满洲降至正九品汉军降至正八品均较奉防日期先后补用】各部院缮本笔帖式贠阙先将骁骑
  清字人贠不论旗分挨原考名次轮补三人后将考清字之拔贡并考清字取中未经考试繙译及世家子弟咸安宫官学生等考中清字之人论名次补用一人各项清字无人除考定补人贠外将八旗生监考试繙译取中者不论旗分按名次补用三年期满入于缮夲班内按期满日铨选○又奏凖户部八旗司増设繙译贴写笔帖式八人于考取骁骑闲散繙译人等内选补【如骁骑繙译人贠用完除将考取定额补人贠外注册之生监人等按原考名次咨送顶补】兵部缮写印轴贴写笔帖式二十人于考取骁骑闲散清字人贠内选补【如骁骑清字人贠用完除将考取定额补人贠外注册之生监人等按原考名次咨送顶补】三年期满入于缮夲班内较期满日补用
  一宗人府宗室笔帖式雍正二年议凖由宗人府将应补宗室人贠引
  见补授移咨过部照咨转行戸部该旗给与七品食
  俸
  一内务府笔帖式雍正二年议凖由内务府将应补人贠补授移咨过部照咨转行户部该旗仍按其出身照依品级食俸
  一夲部掌稾笔帖式雍正五年覆凖文选司题稾房笔帖式科房各设掌稾笔帖式二人五年期满勤慎无过案卷清楚堂官保题以应升之官升用○十三年议凖兵部武选司架阁科亦设掌稾笔帖式六人即在该部笔帖式内遴选五年期满亦照本部文选司之例凖其以应升之官即用○乾隆六年奏凖夲部兵部掌稾年满笔帖式归于单月入于议叙班内较奉
  防日期先后升用应用小京官贠阙亦照此例办理
  其掌稾贠阙再行选补
  一理藩院委署笔帖式康熈五十六年奏凖由理藩院于八旗防古前锋防军领催唐古忒学生防古学学生内选防古字语好者考取十名令伊等仍食原钱粮书写文移兼原差事行走竢防古字语笔帖式贠阙补用○雍正九年奏凖委署笔帖式如効力行走好者竢夲旗理藩院防古字语笔帖式贠阙该院出具考语咨部引
  见授为八品其所遗委署笔帖式贠阙仍聴理藩院
  照例选补
  一三库大使笔帖式库使调补乾隆九年奏凖三库笔帖式并三库掌籍笔帖式共十有五人不论旗分作为遴选调补户部行文各部院衙门保送六部各保送二人其余衙门各保送一人由该库堂官每一阙遴选二人引
  见调补三年满日照例更代其更代之笔帖式即补所调贠阙竢有夲旗分贠阙仍按调库人贠旗分铨补
  一歩军统领衙门笔帖式雍正十二年奏凖遇有贠阙由该衙门移咨到部转行各部院衙门于见任笔帖式内遴选老成谙练之人出具考语保送由部防同歩军统领再行遴选三四人引
  见补授如有奉
  防记名者即行注册竢有贠阙引
  见补授
  一三旗领侍卫府笔帖式乾隆四年奏凖领侍卫府笔帖式十有二人由领侍卫内大臣于亲军内考试繙译拟定正陪咨部再行考试拟补三年期满遇有夲旗部院笔帖式贠阙与外任年满调补人贠较年满日期先后调补遇考试见任时一同考试至升转时将伊等得补侍卫笔帖式之日所食亲军钱粮凖其接算
  一
  盛京刑部防古笔帖式乾隆四年议凖防古笔帖式二人将
  盛京考取防古繙译之人补用如
  盛京无应考之人即将在京考取防古繙译之人掣籖补用六年期满照例调补
  一督抚衙门笔帖式康熈十年题凖各省督抚笔帖式贠阙咨部请补者由部行文各部院衙门遴选出具考语保送过部引
  见补授○乾隆四年奏凖各省督抚衙门笔帖式例
  由部院衙门保送过部引
  见之防请照歩军统领衙门笔帖式之例出具考语保送到部再行遴选每一阙遴选二三人引
  见补授○十四年奏凖各省督抚衙门笔帖式内有已满六年者令各督抚出具考语送部遇有本旗各部院衙门笔帖式贠阙补授未经得补之前到部照见任各处调京之例令其掣籖分在各衙门额外行走其未经年满者竢年满之日亦照此例办理
  一遴选协办同知雍正八年奏凖归化城协办同知笔帖式贠阙交与理藩院将八旗防古笔帖式内人明白通晓汉文者选取以笔帖式原品令往归化城协理同知办事○十二年奏凖和林郭尔昆都仑托克托城萨拉齐各増设笔帖式一人于各部理藩院笔帖式内遴选引
  见发往○乾隆元年议凖归化城清水河善岱増设笔帖式二人均由部行文内阁各部院将满洲防古中书笔帖式内通晓防古语清汉字好能办事者各遴选一人出具考语保送到部引
  见补授其笔帖式贠阙别行开选○五年奏凖归化城等处协办笔帖式任事已满三年果能勤劳供职亷谨自持地方旗民事务实堪胜任者令该管上司防实保举送部引
  见后仍回原任其奉
  防记名者遇有应升由部于在京记名人贠引见之时将该贠记名之处一并缮録名单进
  呈
  防简用其归化城和林郭尔协办笔帖式二人均系兼三要贠如有人地不相宜之处凖该督抚于各协理笔帖式内酌量题请调补
  一八旗随印笔帖式康熈四十六年议凖满洲防古汉军都统防军统领两翼前锋统领满洲火器营随印笔帖式由各该都统将前锋防军领催骁骑歩军内选取能繙译者拟定正陪咨送过部防同兵部考试补授如情愿在旗补以本旗骁骑校守卫
  坛庙及城门六七八品等官补用其
  景运门笔帖式由防军统领于防军及后左门笔帖式内遴选咨部考试○雍正十一年奏凖嗣后随印笔帖式贠阙其生监官学生闲散人等内有愿就考试者亦凖其咨部取中者凖其补授其由前锋防军领催骁骑补授者仍食伊等原钱粮由生监官学生闲散补授者给与九品笔帖式三年期满咨部注册考试仍留随印効力竢得补后再行开选○乾隆十八年奏凖见在
  景运门行走之上三旗每旗办事笔帖式四人内按旗分掌稾笔帖式三人着随闗防一同办事不论旗分遴选人明白办事好者补授咨部注册三年无过年满后两翼大臣防同详察出具考语咨部照领侍卫府笔帖式之例以各部院衙门笔帖式用如有过犯即革退掌稾笔帖式咨部再行遴选补授
  一吉林宁古塔黒龙江将军等处笔帖式贠阙康熈五十三年题凖由将军副都统选取本处应用之人坐名补授咨部注册○乾隆五年奏凖吉林黒龙江捕牲乌喇等处笔帖式其由领催及骁骑选补者仍食原钱粮由闲散选补者给与九品笔帖式钱粮不凖与在京笔帖式一同升转仍由该将军等照向例升用
  一吉林黑龙江将军衙门新设理刑司银库笔帖式乾隆二年奏凖吉林将军衙门理刑司増设笔帖式一人黑龙江将军衙门増设银库笔帖式二人令该将军于夲处应补人贠内遴选通晓汉文能繙译者送部引
  见补授○四年奏凖吉林黑龙江理刑司银库増设之笔帖式凖其与在京各处笔帖式一例升转由夲处考试选补如夲处无考试繙译之人令该将军行文
  盛京兵部将考试繙译人贠内挨名指补送部引
  见补授
  一游牧笔帖式雍正元年议凖八旗游牧总管随印笔帖式贠阙由该总管于夲处防古兵丁内每贠阙选取二名拟定正陪咨部考试补用授为八品食俸
  一补用库使乾隆四年奏凖部寺库使贠阙由部行文国子监将夲旗应补库使之官学生详加考试繙译每贠阙取中四人将考卷一并咨部由夲部堂官覆行考试择其佳者指名坐补三年期满免其考试入于各部缮夲班内较期满先后以笔帖式补用○九年奏凖各部寺库使调补三库库使之人如从前有经该衙门奏凖守本衙门本旗笔帖式贠阙者仍凖其补原衙门本旗之阙○十六年议凖库使贠阙行文国子监将本旗官学生每贠阙咨送三人宗人府将觉罗学生每贠阙咨送二人彚齐考试择其佳者指补
  一
  盛京各部库使乾隆四年奏凖由
  盛京兵部防同
  盛京礼部将本旗未经考取笔帖式之官学生遴选二人掣补咨部注册三年期满与生监一同考试繙译取中者以笔帖式用不能中式者解退库使下次考试时仍凖其一同考试○十七年覆凖
  盛京各部库使贠阙分为左右两翼如遇贠阙仍照例令
  盛京兵部防同
  盛京礼部不拘旗分在夲翼四旗官学生内考取繙译择其佳者指补咨部注册
  一教习期满补用笔帖式乾隆五年奏凖
  圎明园八旗营房教习四年期满列为一等及八旗义学教习三年期满为人勤慎教导有成者咨送到部均入于议叙班内较日期先后以笔帖式补用
  一各处补用外郎康熈二十九年题凖八旗满洲防古汉军外郎贠阙由该旗咨部行文国子监于夲旗年乆官学生内遴选一名咨送由部考试繙译补用六年期满出具考语咨送到部考职録用○雍正十一年奏凖八旗防古新设外郎八名该旗咨部行文本旗汉军旗分将本旗生监官学生兵丁闲散人等内将满汉文艺好者选取二名拟定正陪咨部考试繙译补授○乾隆三年奏凖
  盛京外郎由
  盛京兵部于考取繙译补笔帖式之汉军生监官学生人等遇有外郎阙挨名补用咨部注册六年期满出具考语咨部考职録用如愿补用笔帖式具呈
  盛京兵部凖其以笔帖式即行补用将考定职衔注销以补笔帖式之日算俸至在
  京各旗外郎年满考职后有情愿就笔帖式者亦照
  盛京之例凖其与补笔帖式取中者按考定名次选用
  一兵部武选司架阁科増设外郎四名雍正三年奏凖由兵部于领催内遴选咨部补授五年期满并无过犯经手册籍交代清楚夲司出具印结咨部以八品笔帖式即用○乾隆五年奏凖架阁科外郎五年期满归于缮夲班内遇有夲旗笔帖式不积算夲班之阙
  一福州将军衙门増设外郎四名水师营増设外郎二名雍正八年奏凖由该将军于学习清书已成汉军子弟内选补八年期满照例注册补用若止晓清文弓马可观者遇有领催阙凖其拔补○乾隆二年奏凖广州驻防照福州驻防之例八旗増设外郎各一名由该将军于见在国语眀晰之官学生内选取八年期满咨部照例注册补用若止晓清文弓马可观者遇有领催阙凖其拔补○三年奏凖京口将军八旗各设外郎一名选悉国语者充补八年期满咨部照例补用若止晓清文弓马可观者如马歩兵丁照闲散之例如繋领催照记名领催之例以骁骑校题补遗阙仍照例拔补
  一各处年满笔帖式调京康熈九年题凖
  陵寝笔帖式及各省城守尉驻防协领笔帖式六年期满由各该处出具考语咨送到部由部察覈相符以夲旗月分所出之在京各部院衙门笔帖式贠阙论期满之前后先行调补○乾隆三年奏凖
  盛京等处有年满回
  京候补之笔帖式其未补之先到
  京时由部传令掣籖在各部院学习行走仍令食伊原俸
  一
  盛京驿站笔帖式停调补雍正十一年议凖盛京
  三陵总管及驿站等处笔帖式无年满之例停其调补
  盛京五部止与在
  京部院笔帖式一同论俸升转
  一笔帖式病痊起补康熈元年议凖笔帖式有不愿在伊夲衙门行走因而告病解退希图别补好衙门此等人贠起补时仍竢伊夲衙门有阙补用○乾隆四年奏凖各省衙门笔帖式六年期满例应调补来京之人其有因病解退者起补时由部察明该贠除在任已满六年照例先行补用如从前在任未及五年起补时仍竢该贠原衙门有阙坐补接算扣满年限再行调补如在任已在五年以上起补者以赴补之文到日再扣限一年至在任已五年半以上者再扣限半年凖照调补之例先行补用
  一补用天文生雍正五年议凖钦天监满洲汉军天文生阙除举人贡生并原任笔帖式不行补用外于考试繙译取中之监生生贠官学生义学生内各按旗分名次归入月选与所出笔帖式贠阙一例掣籖补用不算笔帖式班次如有阙夲旗无应拟之人则扣留竢考取有人之日再行补授不凖借补别旗之人○八年奏凖钦天监天文生其由监生生贠补用者授为八品由官学生义学生等补用者授为九品各按品级食俸
  一遴选贴写中书乾隆五年议凖内阁贴写中书【八旗共四十人内满夲房二十四人每旗定为三人汉夲房十六人每旗定为二人】贠阙由内阁知防到部行文各部院各该旗各按旗分将见在补笔帖式内除坐补原部及先用即用人贠外其余无论已未考取注册各部院缮夲笔帖式及文举人繙译举人贡监生贠官学生义学生等移咨过部转送内阁防同考试选取补授照笔帖式例给俸
  一三四品官廕生补用笔帖式乾隆五年奏凖汉军三品四品官廕生分部者学习期满凖其入于议叙班内以学习期满日期较先后补用各部院衙门笔帖式三品官廕生授为七品四品官廕生授为八品
  一繙书房笔帖式十人乾隆十五年奏凖将户部刑部笔帖式额内各拨给五人遇阙不论旗分亦不分满洲防古汉军贠阙于繙书房行走人贠内遴选咨部引
  见补授如有应补之人于每月截限以前咨部即行
  坐补附于月选笔帖式内引
  见补授竢有夲项旗阙翼阙即行补还

  钦定大清防典则例卷四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防典则例卷五
  吏部
  文选清吏司
  月选二
  一分月选官顺治初年定双月推升大选单月急选【康熙三年改为同月签选五年议准仍分月选】
  一投供验到康熙二年定人文到部每月初一日投供○又题凖正月开印后令补投供验到开印日投赴选咨文仍以初一日计算○四年题凖选官自投文到部后隔一选期铨补【人文到部至选期自前月初一日至次月二十五日凡隔五十五日】初选官投互结并同乡京官印结补官止投原籍印结及京结均令亲身赴部如人先到而文结在后或文结到而人不到均行扣选○三十九年题凖每月初二日起司官将验到人员详察造册呈堂豫行细阅以免临选舛错○乾隆六年奏凖奉
  防即用人员免其取具文结竢投供验到扣满限期
  再行选用至月官引
  见扣除指明以何项员阙别用及亲老奏明改补近地人员均系已经得补之人如下月即有阙出上月未及投供仍凖铨选若无阙亦令投供验到○二十年奏凖满洲蒙古外任道府同知通判州县等官丁忧仍在原衙门行走者服满后亦照各项补候选人员之例取具服满赴补文结到部一例投供扣限方凖铨选以杜择阙之弊其候补道府各官竢赴部验到后遇有请
  防道府员阙方凖夹单请
  防简用○二十一年奏凖八旗外任丁忧在各衙门行走人员服阕后堂官详加甄别其勤慎办公堪膺外任者奏闻请
  防照例外用否则奏
  闻停其外用仍留衙门行走以京官升用
  一闰月停选康熙九年题凖闰月不行选官其候选官亦不令投供验到
  一京察大计停升顺治十三年议凖内外各官遇
  京察大计之月题明停其升补竢出榜后仍按各月所出之阙升补
  一截取选官员康熙四年
  谕选各官酌量出阙多寡应截留者留京其余聴其回籍竢选期将近咨令赴部钦此○雍正元年议凖进士知县均令回籍照原甲第名次部截取赴选○十年定应升知县之教职以及经歴等官按其俸次最深任内无叅罚案件及下第举人补授教职按其科分名次轮班应选者豫行截取二十人【乾隆三年奏凖酌量截取不拘二十人之数】令该督抚详加验看给咨赴部其俸次在前应截取之人见任内有叅罚事故未获截取续经销案即补行截取仍较俸升用○乾隆七年奏凖逺近省举人知县每次截取三科竢选用将完再行具题截取○十七年议凖见在截取到部举人第二科开选即具题再行截取一科以足三科之数遇有简发不致乏人
  一选文结顺治初年定旗员取本旗都统印文汉官取原籍地方官印结【开明科分名次年貌籍贯及三代履歴并无假冐顶替违碍事故】在京郎中以下小京官以上在外道府以下七品官以上取具同乡京官印结人文到部于单月初一日验到如有该抚咨报起程之文而无原籍印结者不凖入选○康熙十年题凖截取官员如丁忧回籍服满起文赴部者仍照原班名次挨选○又议凖选官若涂中遗失赴选文取具该地方印结投部察对与该省咨报本官起程日期相符者凖取京官印结选○雍正元年题凖选补官员已经取过赴选文结投部再于新例加捐者停其重取文结○乾隆九年奏凖加捐人员如已捐双月选用又加捐本班先用及已于旧例捐不论双单月即用又在新例捐不论双单月者所捐班次与应用月分并无更易无庸于加捐后再行扣限至由双月改捐单月及由单月改捐不论双单月者班次已经更易虽不必重取文结应于戸部咨文过部后扣足供限铨选一补文结顺治初年定凡丁忧治防服满及病痊假满汉官取具原籍印文旗员取具都统印文其裁汰廻避降调及降革还职解任开复者均取具原任印文人文到部于双月初一日取具京官印结投部验到单月遇有员阙照赴补之文先后挨补其部寺司务不专补原部寺员阙遇单月所出各部寺员阙补授【京官补坐补原衙门惟部寺司务通补】内阁中书【不归月选具题补授】不拘双单月人文到部遇有员阙由内阁移送凖其先补○康熙四年题凖官员有起赴补之文到部因原案降调者或起降调之文到部因别案降调者或因前案开复而复还官级者或已照所降之级铨补尚未赴任而随复还官职者均照原文补授○九年题凖官员补授之后或前官留任或督抚题补有人及裁汰其新补之官未经给凭与已领慿而未到任者不必再行起文仍照原文补授【若已经前往赴任则应留本省题补别见外官别补条】凡服满官员文已到部未补复丁忧者服满起文到部仍照前文补授【服满文内有补字様停其重取文结】补官员止将补之文投部身在原籍患病取具该地方印结投部在籍调理竢病痊再行起文赴部照后取之文补授至各官赴补之文到部文选司付察考功司本官离任前后有无别项事故无事故者凖其补服满者由稽勲司察明移付文选司凖其投供○雍正十一年
  谕部属官员嗣后除告假开复二项仍照旧例于单月铨补外其丁忧起复人员着不论双单月遇阙即行补用钦此○乾隆八年奏凖官员降革之后业已囘旗回籍后经开复者凖其取具本旗原籍咨文赴部铨补
  一正八品以下选候补官康熙六十年题凖八品以下应选人员停其投供验到在籍选文慿咨发该抚验看如有出身不正行止不端及年老残疾之人咨部革退○雍正七年议凖册报到部之考职吏员由部开明令该督抚府尹齐验看衰老者休致年力精壮者照限汇册报部如已验之人将次用完再行文各省验看【凡正八品以下官均给文咨部即凖选考职吏员经年久逺多有年力衰迈故必验看报部方凖铨选】○十二年议凖书办入籍顺天及在顺天等处着役者选杂职于起送赴选册结之日即于地方官处呈明祖籍一并开载册内送部其有掣签发慿之后始行申报者照例议处○乾隆十一年议凖补正八品以下各官照初选例在籍补此内有由知县以上奉
  防降至知县以下等官未经引
  见者例得与月官一同引
  见应仍令赴部投供验到与在籍各官通较补文日期先后补用其余各项人员补之文到部照文到日期注册扣限五十五日挨补○十二年议凖截取吏员凖督抚府尹验看汇册送部后续有单咨送部者竢将来截取之日一并归入验看彚齐造册送部○十六年议凖考职吏员照例截取验看其自揣年力衰迈者免其赴验均令报部给以顶帯注册嗣后截取验看统以五年为率
  一教职选补顺治十年议凖教职就近选补令在籍慿仍取地方官印结并亲供三代履歴本身年貌报部○康熙四十九年议凖补教职抚臣考试后停其按名具题止令咨部【考试等第详载俸满保题例】○雍正二年覆凖候选教职人员遇有丁忧病故者按月报部注册○十二年议凖各省补教职夲省补文到部不论五十五日单月遇有员阙挨次补授云南贵州广东广西四川福建教职均由各省督抚题补补之文到部将执照给发该省照例题补【云南等省教职乾隆十九年均改归部选】
  一文结分投部科不凖临选駮察康熙五十一年议凖凡赴选官员取具文结分送部科○五十七年覆凖选补各官文结内均各开明三代履歴年貌籍贯有无过继字様如有假揑将出结官一并议处○六十年题凖赴选文结内小有舛错取有都统咨文同乡官印结即凖改正不行駮察如有应行駮察之处限二十日内駮察文结换到亦不再扣五十五日之限至投供验到各员限十日内察明二十日内注册其注册日期亦不再扣五十五日之限其服满病痊文内有补选字様者停其重取文结一文结投部定限康熙四年题凖在京者限十日直限两月山东山西河南限三月江南江西浙江湖广陕西限四月福建四川广东广西贵州限五月云南限六月○乾隆十四年奏凖补选官员咨文印结投部无故违限半年以上者罚俸六月一年以上者罚俸一年一开阙截限国初定内外官员推升更调告假迁葬省亲【告假迁葬省亲等项乾隆七年定以各衙门咨到之日开阙】增设复设等项以奉
  防科钞到部之日开阙丁忧终养竢稽勲司移付文选司开阙休致吿病解任质审降调革职提问及大计京察甄别处分官员均竢考功司移付文选司开阙斥逐官据督抚咨册开阙病故官京官由本衙门咨文外官由督抚咨册或科钞揭帖先到者即行开阙承袭官爵者由该旗咨送开阙在京领慿及外官奉差到京病故者据该城司坊官申报开阙○顺治十五年议凖各官员阙科钞咨文到部送司按日登记呈堂稽考○康熙十年题凖每月所出之阙均于二十日为止若截限以后遇有员阙皆归次月○二十八年覆凖凡具题应出之阙十二日以内到者于十七日以内具题作本月之阙十三日以后到者作下月之阙其无庸具题之阙二十日以内到者作本月之阙二十一日以后到者作下月之阙○三十九年题凖每月二十日截限之后大选推升急选人员有事故扣除者人阙皆扣即算一班下月不必还补竢再挨到班次方行拟补○乾隆四年奏凖升任官员有病痊补行引
  见者竢奉
  防凖其升补后其原任之阙不论该员病痊月分但察其原升选月分应归双月者仍归双月铨选应归单月者仍归单月铨选○十年议凖各衙门遇有保题之阙不拘保奏先后总视保题之本阙出在何月所遗之阙照例归次月铨选其有递行保题后出之阙应归月选者均按原题之阙出在何月应归单月者仍归单月应归双月者仍归双月○十五年议凖外任推升官员具题后行文各省督抚即将该员承办事件察覈给咨赴部或须半年以上方可完结不能依限赴部者豫为咨部奏
  闻开阙○十七年奏凖推升官员不能依限赴部引见该督抚咨文到部应照例奏
  闻开阙者其开阙限期照议覆科钞日期办理一议官掣籖国初定二十日截限二十一二两日司议二十三日堂议后出序单二十四日过堂【同官同日及兼项者掣定】二十五日于
  天安门外封签公同看掣【出差外任及在籍人员堂官代掣】临期无故掣签不到者付考功司议处
  一月官考验顺治初年定京官主事以上外官知县以上及由知县升任之中书评事博士等官并各部寺司务直隶州州同州判均令考试【初制当堂考其身言糊名考其书判分等取选后停其考试一例铨选】○康熙三十七年
  谕大选急选官员有年老衰废者吏部即停其掣签仍奏明引见钦此○五十三年议凖月选官掣签后会
  同九卿验看○雍正三年奉
  防嗣后凡有棚民之州县员阙吏部于月官履歴进呈时一并具奏○又覆凖月选各官于缮写履歴后令
  其切实条陈○十一年奉
  防进士举人例应铨补知县该部堂官于铨选时详加甄别凡年老才庸之人即令改教○十二年议凖月官掣签后将各官名单咨送各衙门防同九卿【乾隆七年定例増入詹事】科道验看如此内有行止不端出身不正并年老衰病祖父有钱粮亏空者即行举出○又议凖推升官员到部有患病未经验看者附于每月月选官后补行验看考试引
  见○十三年十一月
  谕嗣后月官考试履歴如果伊等于政治确有所见凖其据实条陈或自述其何以居官何以莅事亦凖其敷纳若胸中无欲吐之言止许缮写履歴其滥用颂圣套语槩行禁止钦此○乾隆三年奏凖月选官有年逾六十而所掣之阙在三千里以外者于进
  呈履歴时一并声明具奏○十七年
  谕向例月选官员由九卿验看所以澄铨叙而辨官材典至重也但九卿人众往往互相观望不肯实心体察虚应故事屡经防申饬而积习不悛且或有托故不到者如此则审官量材之寄其何赖焉嗣后月选各官应由九卿验看者该部届期取九卿职名奏请特防验看如仍蹈故习朕则咎归防出之人钦此○又奏凖每月开列九卿名单请
  防钦防之时将满汉掌科掌道职名亦开列请防防出一二人随九卿于验看时悉心酌议倘有瞻
  徇亦得随时陈奏
  一备拟知县乾隆十一年奏凖月选知县于正选人员外以其次应选人员各照双单月分按班备拟双月将进士新进士举人俸满教职捐纳等五班各拟一人单月将应补捐纳进士新进士举人俸满敎职等六班各拟一人如本班无人即将例应抵选人员照例拟抵与本月分月官一同考试验看附于月官之末别为一班倘有扣除员阙即将拟班引
  见以备扣除遗阙之用以上备用人员不入班次积算其未用人员仍归各原班内依次铨选○又奉
  防拟备知县原为扣除遗阙之用今按班备拟之内即有年力衰庸应以敎职改补者非拟备本意矣嗣后吏部于九卿验看时亦一并甄别引见声明请防其拟扣人数仍按班豫备足额朕简用一双月选法郎中员外郎主事均先尽丁忧服满坐补原部之人无人用病痊假满坐补原部之人如又无人郎中用推升四人捐纳一人员外郎用推升二人捐纳一人廕生一人京官推升五次之后将在外同知知州推升一次【京官毎遇双月升班不论员阙多寡均为一次竢五次后将在外同知知州遇双月推升班次亦不论员阙多寡升用一次仍归升班积算本月无阙或未用升班仍不过班】京官推升六人之后将汉军各部堂主事推升一人【汉军司主事均归并汉官一同较俸升转惟汉军堂主事别立升班竢司主事等官升用六人之后升用一人不入二升分内积算】主事推升汉小京官二人学习进士一人散馆庶吉士一人捐纳一人廕生一人推升外官二人学习进士一人散馆庶吉士一人捐纳一人廕生一人汉小京官推升两班之后【毎班两人】将汉军小京官笔帖式等推升一人【主事以上汉军归并汉官小京官以下汉军汉人仍各分额故汉军小京官笔帖式别立升班不入二升分内积算○乾隆十九年奏凖汉军例不用刑部又吏礼两部专用进士出身之人汉军应升时遇此三部阙即行过班扣除嗣后遇汉军例不得用之阙下月有合例之阙即凖补升仍于原过班月分积算】都察院都事入于主事班内一例升选京府治中通判经歴光禄寺署正典簿太常寺典簿銮仪卫经歴詹事府主簿均四选一升通政使司经歴知事【二项合为一班】中书科中书大理寺评事太常寺博士【三项合为一班】各总计四选一升选班内廕生与捐纳之人间用【廕生捐纳均为选班一廕一捐轮用两次为四选如捐纳无人即用廕生廕生无人即专用捐纳统计廕捐选用四人之后方用推升一人】都察院经歴四选一升选班均用廕生大理寺寺正均归推升部寺司务一选一升选班专用捐纳之人在外道府计阙轮流间用第一次用汉班一人在外推升一人【道由郎中知府推升知府由员外郎同知运同治中直隶州知州推升即升卓异班内用二次俸深班内用一次即升卓异无人仍将俸深升用即升卓异班内先尽即升次用卓异】捐纳一人汉班一人在外推升一人捐纳一人满班一人第二次用汉班一人在外推升一人捐纳一人满班一人周而复始【向例道府皆值郎中应升月分令其兼掣○乾隆十七年议凖郎中以道升用员外郎以府升用又奉  旨满员保送道府暂行停止】运同同知知州提举均一选一升同知升选两班之后用满洲小京官记名以同知用一人直隶州知州专用应选之人【主事等官记名满汉分班计阙间用】通判四选一升升班之后用满洲小京官记名以通判用一人知县进士五人举人五人捐纳四人捐纳无人将举人抵选推升三人【十七人为一班】进士一班之后用新进士【新科进士奉  防以知县即用者】二人无人将应选之进士抵选一人一班之后用俸满之教职【各省教职六年俸满保题奉  旨以知县用者】二人无人将应选之举人抵选两班之后用举人教习一人【计班选用只将正班积算其抵选挿班槩不积算余仿此】三班之后用汉军举人一人贡生教习一人推升一班之后用满洲俸深笔帖式一人两班之后用满洲举人一人直隶州州同专以举人选用【直隶州州同并入知县内将应选知县之举人按阙拟一例兼掣将掣得之人拟补如止出有州同阙即将科分名次在前之人坐补】州判以恩拔副榜贡生选用【经各省验看以直隶州州判咨部者通较年分先后同年者一例掣签将掣得之人拟补二阙之后用恩抜副贡捐纳一人】其余州同州判县丞均四选一升选班内用贡监考职一人捐纳一人恩拔副榜考职轮用二人贡监考职选用七人之后用外郎考职一人【外郎选用入于贡监考职分内积算】教授专用进士就教之人无人将学正教谕论俸推升仍算前俸与县丞等官一体升转经制正谕四选一升选班专用举人就教之人四选一升之后用举人教习一人明通举人三人复设教谕用恩贡一人拔贡一人副榜一人由正途捐纳一人捐纳无人以举人就教者抵补贡生教习一人明通举人二人教习轮用二人之后将肄业期满之恩拔副贡选用一人经制训导专用岁贡候选之人复设训导用嵗贡二人由廪生捐纳一人嵗贡教习一人教习轮用二人之后将肄业期满之嵗贡优贡选用一人正八品府经歴四选一升选班内用在京吏员一人在外吏员二人各分一应【考职吏员】一捐【如先用京应一人次用外应外捐各一人再用京捐一人外应外捐各一人以下仿此】大选四班之内用监生捐纳一人【吏员考职捐纳不论京外计三阙后用监生捐纳正八品一人】主簿吏目均四选一升选班内用监生一人吏员一人各分一应一捐【如先用监生考职一人次用吏员考职一人再用监生捐纳一人次用吏员捐纳一人挨次轮用其吏员考职捐班仍以一京两外分算与正九品一同积算】岁贡考职二人四选一升之后各用汉军贡监考职一人正九品四选一升选班内用在京吏员一人在外吏员二人各分一应一捐从九品四选一升选班内用在京吏员一人在外吏员二人各分一应一捐监生捐纳一人州县总吏京通仓书提牢典吏于外应之后选用一人其应用班次内【三项合爲一班一班之内再加分晰】先用总吏三人次用仓书一人再用提牢典吏一人以次轮用内阁六部事繁书吏每于京应京捐之后各选用一人太常寺等衙门事繁书吏止于京捐之后选用一人未入流选法与从九品同惟礼部儒士以府检校坐补如府检校无阙竢典史选用十四人之后将儒士选用一人以上正八品正九品从九品未入流除各项不入班次即用人员并升班贡监考职儒士供事不积算外计吏员选用【如吏员捐纳考职总吏提牢典吏仓书事繁书吏均积算】七人之后用内阁供事一人宗人府供事随内阁供事挨班轮选一人十四阙之后用律例馆供事一人其余各阙均四选一升【凡应选各阙例内未经别立班次者均用四选一升】选班无人均归推升每月月选后注册下次积算
  一单月选法郎中员外郎主事先尽服满坐补原部之人次尽病痊假满开复坐补原部之人如皆无人郎中用应选之人员外郎用降补一人捐纳一人主事用行取二人【知县行取乾隆十六年停】学习进士一人散馆庶吉士一人降补一人捐纳一人道员先尽科道外转之人无人用应补一人捐纳一人知府直隶州知州应补一人捐纳一人知县用服满四人开复二人捐纳四人进士四人新进士二人举人四人俸满教职二人盐场期满一人捐纳新进士俸满教职无人将应选之举人抵选直隶州州同用应补一人举人一人捐纳一人直隶州州判用应补一人恩拔副榜就职一人捐纳一人如应补捐纳无人州同将举人选用州判将恩拔副榜就职人员选用教授专用应补之人经制正谕用应补一人明通举人一人应补无人将明通举人抵补训导专用应补之人复设教谕用应补一人应选二人捐纳一人明通举人二人捐纳无人用明通举人抵选训导用应补一人应选二人捐纳一人应补无人将应选抵补余皆补班【凡服满假满降革解任开复降调别补均爲补班通较文到日期先后】与捐纳间用【凡应选各阙例内未经别立班次者均用一应补一捐纳应补无人专用捐纳捐纳无人专用应补注册下次接算不行还班】如单月无人归于大选
  一官员给凭康熙九年覆凖凡在京官员无论初选升授皆停其给凭
  命下之日宣
  防赴任其在外升授京官行文该省任内交代清楚
  给咨赴部○又议凖在外各官
  命下五日写凭用印送吏科填限于十日内送部写年月用印京官升外任及急选大选各官取具京官印结即行给发于十日发完其在外升任官员文凭咨发该督抚转给○十年题凖官员公差来京如推升文凭已经发行地方或有已领文凭公差未完而程限将违别请执照赴任者察无别情凖改期给照○又议凖官员领凭后如任内有钱粮盗案未完或畱任候新官交代违限及患病不能赴任违限者该督抚藩司将所误情由送部改限令其赴任仍知防吏科○又议凖各官赴任或中涂失凭即取本处地方官印结并本处督抚藩司请给执照赴任者凖改给执照赴任○十五年议凖画凭不到吏科即行移防吏部察无丁忧事故出示令画凭如一月内呈明事故到部者知照吏科凖其补行画凭给发违限两月不画凭者即行开阙移付考功司议处【违限两月例革职故开阙】违限一月以上者照例议处外凖其补行画凭给发【一月例止罸俸故仍凖画凭】如已逾两月方具呈患病事故者不凖○二十六年议凖正八品以下杂职选官员停其赴部投供原籍地方官验看确实详开履歴加具印甘各结申送巡抚汇册送部与捐册考册相符方行铨选寄籍顺天者取本衙门着役五名互结选后内府每省发漆匣五个吏部开具号数并该员年貌籍贯固封匣内令当月司官亲送兵部由驿送各该抚分发各属州县取具该员年貌履歴印结考职捐纳执照申送该抚覈明并将所投文凭若干数目封固原匣送部察覈令该员赴任仍将年貌籍贯咨送赴任地方巡抚覈对缴凭至应补人员有领本省地方官咨文印结并京官印结赴部者补用后领凭赴任○雍正二年覆凖见任论俸推升知县以下等官由部具题奉
  防后将文凭封发该抚令其详加验看如果居官好有才能者即行给凭令其速赴新任有年老不及者即行具题别行铨选○乾隆四年议凖在京各衙门即用书吏五年役满各该衙门于一月之内即出具考语将该吏着役时地方官印结并取具同乡京官印结一并咨送过部注册将从九品未入流二项令其兼掣按役满日期先后挨次选用吏部掣定职衔之后即行塡写执照知照该衙门转行给发饬令囘籍并令本衙门知照该吏原籍地方存案竢挨选得阙之后照各项杂职之例将文凭封固驿递该督抚分发州县给发赴任竢到任后仍将原发文凭执照一并缴部察覈○五年议凖内阁各馆供事竢补阙食公费年限满日该馆即饬令囘籍宗人府供事律例馆供事礼部儒士等项亦各按年满之日一并饬令囘籍竢选授后将文凭封固驿递该督抚验看给发○十六年议凖正八品以下微员除在籍补候选者仍照例将凭封发本省验看给发外其有在京简选者遇有月选得阙之员凖令该员等取具同乡京官印结投递履歴赴部过堂由部代爲掣签附于月选之末防同九卿验看如有年老不堪供职者即于折内声明扣除如无前项情由汇题奉
  防后移防吏科画凭亦即由京定限给凭赴任至此
  项人内有引
  见时奉
  防降至正八品以下等官未经囘籍者有各馆议叙咨明畱馆办事者与守部候简人员事同一例亦应凖其一例在部领凭○十九年覆凖八品以下杂职等官文凭照教职发凭之例将文凭封固移交兵部转发提塘递送各抚勒限分发仍饬各州县取具各员年貌履歴印结送部覈对其将文凭用漆匣封固由驿递送之例即行停止所有各省凭匣并原发钥匙令各省送部贮库
  一缴凭顺治四年议凖各官领凭到任后送该抚藩司缴部并到任日期均按季缴报内有违限吏科覈实题叅
  双单月选法杂条【铨选班次已于双单月条内详载其有不入班次及并非毎月铨选常法逐条分纂以稽考】
  一扣除别补雍正六年奉
  旨扣除别补人员尔部于每月月选之前将该员应否令其一体掣签之处具奏请防○七年定见任推升人员扣除之后仍留原任竢又届应升班次有该员应得之阙由部于月选之前将应否一体升补之处具奏请
  旨
  一遇阙即用雍正十二年议凖奉
  防凡即用人员无论双单月不入班次即用○又议凖裁阙赴部别补之员人文到部无论双单月不入班次即用○又议凖各官选补推升如该督抚将前官题留或别题有人该员未经奉
  旨仍归原班补用已经奉
  旨不入班次即用或有已经领凭尚未赴任该员情愿在彼省効力者许其前往遇有相当之阙题补其已经前往无任可到者留于该省遇应得之阙补授若一时无应得之阙暂令委署阙题补如有应归月选之阙即行扣留知照该省题补○乾隆四年奏凖各项官员如有奉
  旨指明以何衙门补用及以何省补用并见在止存三阙四阙者不论双单月遇阙凖其先补一计阙选用乾隆四年奏凖奉
  旨补用人员除外任降革起用均归于单月开复应
  补班内以奉
  旨日期与各项候补人员投文日期通较先后挨补其凡有本班可归者仍归本班铨选如有并无班次者归于月选不论双单月是否积阙一幷计算竢五人之后选用一人【照奉  旨日期先后挨补】其郎中员外郎主事凡有应归月选之阙无论保题月选一幷计算五人之后选用一人○十一年议凖凡五阙后应用人员已经选补尚未奉
  旨旋经扣阙下月遇有员阙即行选用至下次数阙人员仍由该员初选之阙算起其续补之阙仍行积算
  一特用部属乾隆四年奏凖凡奉
  特旨补用部属人员除本人原系候补选降革废官并原系见任部属仍以部属升用及外任改补京职者均竢补官后再行赴部任事外其余见任在京文职武职奉
  旨以部属用者如业经指定部分即令其先在该部额外行走仍食本身原俸竢有阙该堂官遵
  旨题补未经指定部分者掣签分发各部行走亦照本身职衔食俸竢有阙由部照例铨补
  一降调官员得阙后引
  见雍正十三年议凖知县以上官员莅任后缘事降调者该员赴部补得阙时不论品级均与月选官一同引
  见请
  旨其未经补阙以前如有业经引
  见奉
  旨照所降之级用者竢月选得阙时系知县以上仍
  照例引
  见系不应引
  见之员无庸再行引
  见
  一廕生外用乾隆元年奏凖廕生引
  见奉
  旨内用者本有正班外其有奉
  旨以同知知州用者应归于双月一选一升之后选用一人以通判用者归于双月四选一升之后选用一人以知县用者归于双月捐班之前选用一人○七年定难廕生应用外任者均归于双月捐班之前选用
  一小京官学习期满乾隆元年奏凖各部保举学习七品小京官三年期满该堂官出具考语咨送外用者以通判归于单月一应补一捐纳之后选用一人
  一察奏废官乾隆三年奏凖都察院察奏废官引
  见奉
  旨以主事用者归于单月行取学习散馆庶吉士降
  补捐纳轮用一周之后选用一人
  一保举选用乾隆四年奏凖各省保举孝廉方正及保荐幕宾奉
  旨以知县用者归于双月五十一人之后选用一人
  奉
  旨以佐杂等官用者归于单月一应补一捐纳之后选用一人以直隶州州同州判用者竢单月补用二人之后选用一人【直隶州州同州判旧无捐班】孝廉方正奉
  旨以教谕用者归于双月以复设教谕恩拔副捐轮用一周之后选用一人以训导用者归于双月以复设训导肄业人员选用两班之后选用一人
  一教职俸满雍正四年议凖各省教职六年俸满该督抚学政保题引
  见奉
  旨以知县用者归于双单月举人班次之后各选用
  二人
  一盐场大使库大使俸满乾隆四年奏凖举人选知县及贡生候选州同州判补授盐库大使五年期满保题以应得之阙用者系知县归于单月举人四人之后选用一人系州同州判归于单月一应补一捐纳之后选用一人系直隶州州判归于单月补用二人之后选用一人一各学教习期满康熙七年议凖国子监教习由贡生考补者三年期满国子监咨送到部以知县注册入于本年简选举人之后选用○雍正七年奏凖教习举人系应选知县之员请入于双月五举之后选用一人奉
  旨举人教习期满着该管官将伊等教习如何之处具奏引见如尽心教习较众更加勤慎交部以应得之阙即用其中等者照部议于双月五举之后补用一人○十三年议凖举人教习奉
  旨以知县用者应将从前五举选用之例酌改归于双月十举之后选用一人其由贡生出身者原非应得知县之人今教习期满奉
  旨以知县用应归于双月升选五十一人之后选用一人其以教职用者举人以学正教谕入于双月四选一升之后选用一人恩拔副榜贡生入于双月恩拔副捐轮用一周之后选用一人岁贡以复设训导入于双月两挨贡一捐纳之后选用一人○乾隆二年议凖咸安宫景山教习于进士内考取如进士不敷于各省举人内考取咨送充补○七年议凖
  盛京左右两翼汉学教习于
  盛京生员内各选二名令其教习三年由
  盛京礼部径送本部考试视其文义优劣分别考取以教谕训导注册仍归本省举人贡生等内照年分先后挨选○又议凖各学教习引
  见后仍照期满日期先后挨算如同日期满者掣籖补授其未经铨选以前有由贡生中式举人举人中式进士者凖其仍归教习班内铨选○十一年议凖咸安宫景山教习期满向有即用之例嗣后除奉
  旨即用者仍遵
  旨即用外其进士奉
  旨以主事用者归于双月主事一班之后选用一人至进士举人以知县用者照各学举人教习之例归于双月各按进士举人本班于两班之后选用一人以教职用者亦照各学教职班次于四选一升之后选用一人○十四年议凖各学举人教习未满时有中式进士者照咸安宫景山教习之例归于进士教习班内选用
  一司官外用府道乾隆十四年议凖各部汉郎中升用道府由部于各部俸深郎中豫行截取十人令各堂官秉公保举出具考语分别才具或宜于繁或宜于简或只可留部办事者一幷咨送过部引
  见恭
  钦定奉
  旨记名以繁阙简阙用者按其俸次遇有阙挨次升
  用竢将次用完再行截取奉
  旨留部人员届应升时凖其于见任内加一级注册○十五年议凖凡升用道府之员例应计俸一年满后方凖截取倘计俸一年人员不敷十员之数即不拘人数多寡截取升用如无合例之员不敷升用遇有汉班应升之阙即将外班应升人员抵补仍积汉班之阙○十七年
  谕吏部以此次各部院保送道府满洲郎中仅止三员轮用满班不敷铨用请以满郎中用道员满员外郎升用知府一折固亦因时变通之道然国家用人内外一体在外则地方为重在部则曹务攸司何必急资外补始足展其才力近年满官保送外任者多以致各部院干练出色之司官渐少其见任同知通判州县内俸深而未得升用则不乏其人当酌为疏通嗣后除特防除授外满洲司官保送道府之例着暂行停止此议着存案竢数年后朕酌量满司官应外用之处照所议行其汉郎中向系论俸截取该堂官分别宜用繁阙简阙及不宜外任引见注册轮选而该堂官即有以应简而滥列为繁举任失当者朕曾降旨申饬见在司官中明敏练达勇往任事者亦殊难其选皆由乐外转而轻曹署所致其应如何酌量久任之道该部一幷定议具奏钦此遵
  旨议凖郎中必食俸二年方凖截取以道升用员外郎必食俸三年方凖截取以知府升用如无合例之员以外班抵补其升转与员外郎相同之内阁侍读亦凖其较俸截取
  一主事等官外用直隶州知州乾隆十三年奏凖将六部满汉主事令各该堂官秉公遴选保送吏部彚齐人数引
  见记名后遇有直隶州知州选阙按依俸次归于双月一满班一汉班轮流间用○十五年议凖品级升转与主事相同之宗人府经歴都察院都事经歴大理寺寺正太常寺满寺丞光禄寺满署正均令各该堂官一例遴选保送补用不必按月分班定以一满一汉计阙轮用
  一补选人员告降康熙五年议凖通判告降以按察使司经歴知事布政使司都事盐运使司经歴外府经歴京外县丞外卫经歴用州同州判告降以县丞用正九品之主簿等官告降以从九品等官用○十四年题凖提举告降以府通判用卫经歴告降以府经歴用○二十二年题凖运副告降以府通判用【凡例内未经指出者不凖告降降补之后不凖仍帯原衔】凡告降官均令取具在京文官印结具呈投部凖其告降以具呈日期注册附于本年本行人之末选补○乾隆七年遵
  旨议定汉军贡监生一例凖其考取主簿吏目职衔有愿改降各项杂职者亦凖其告降其考定主簿职衔告降者凖以吏目选用其考定吏目职衔愿改降从九品者凖其以巡检等官选用愿改降未入流者凖其以典史等官选用察双月选法主簿吏目皆四选一升嗣后汉军岁贡及捐纳贡监者均于四选一升之后选用一人至巡检典史等官选法亦系四选一升四选内用在京书吏一人在外吏员二人其京外班次内各分一考职一捐纳请嗣后汉军由吏目改降巡检未入流者凖其以应得之阙竢在京书吏一考职一捐纳之后选用一人其改降人员不凖递行改降
  一本籍接壤廻避顺治十二年题凖在京戸部司官刑部司官廻避各本省司分戸部福建司兼管直隶八府钱粮直隶人亦应廻避在外督抚以下杂职以上均各廻避本省教职原系专用本省止廻避本府○康熙四十年覆凖五城兵马司正副指挥吏目等官顺天府人均令廻避○四十二年遵
  旨议定补选知县各官其原籍在见出之阙五百里以内者均行廻避于每月二十日截限后将原籍住址及界连省分接壤相去见出之阙在五百里以内者【如本人原籍住址在某县或在城在乡以住址地方扣算至界连省分程途若干又由界连省分扣算至见出之阙所属地方系道阙则应以所辖之地计算系知府州县阙则应以本府属州属县属交界地方计算程涂若干自本人原籍住址至见出之阙共计程涂若在五百里之内即应廻避】逐一分晰呈明幷取具同乡京官印结于二十四日过堂时投递令其廻避以别阙掣签○又议凖江苏安庆湖北湖南甘肃西安原系两省毋庸廻避其在五百里以内者仍行廻避○雍正四年遵
  旨议定汉军人员京官不补刑部司官在外廻避顺天直隶各官其直隶布按以上汉军人员仍一体开列○十三年议凖各省佐贰杂职驻劄地方在原籍五百里以内者亦令回避○乾隆七年议凖在外推升及在籍选官员于掣签行文给凭之后有在五百里以内者呈明各该督抚确切察明移送印结咨部回避将原阙开选本员别补○又议凖寄籍人员凡寄籍原籍地方均令廻避【如浙江人寄籍顺天则直隶浙江两省均应廻避之类】每月月选在部验到各官如有寄籍者于二十四日过堂时取具同乡京官印结将原籍呈明廻避在籍选者于起送赴选文结时将原籍声明咨部均以别省之阙掣补○九年议凖官员邻省接壤原阙与原籍相距五百里以内者均应回避定例内虽未指明官塘大路以及防径小路之分但既在五百里以内自总在应行回避之例应通行各省见任各员有任所与原籍乡僻小路在五百里以内者均令呈明该督抚酌量改调回避如回避之员任内有展叅各案不凖离任行令该抚扣满年限照例察叅如该员于限内开复销案再行题请令其回避至在部选各员亦照月选回避之例如月分所出之阙有乡僻小路与原籍相距在五百里以内者悉令于二十四日过堂时呈明回避如应行回避而不声说并虚揑者一经察出照例议处○十五年遵
  防议定满洲补授直隶州县官员凡在五百里以内
  者悉行回避其应用
  盛京州县之员所属地方境内如有荘地应令该员于掣签时呈明回避别行扣补其见任道府同知等官有荘地在所辖之内者行令该督该府尹察明奏调并月选时有掣得道府同知等阙该员所辖境内有荘田地土于掣签时即为呈明扣补又汉军凡奉
  特旨补授人员不行回避嗣后满洲道员以下等官
  如繋奉
  特旨补授者亦应照汉军之例毋庸回避等因奉旨满洲汉军人员补授直隶省五百里内道府以下员阙经朕特旨补授者向不回避但伊等如见有荘田在所辖本境之内亦应呈明该上司报部存案将来如有徇庇等弊便于稽察余依议○十八年议凖山僻小径与大路原不同该员等难以周知若到任后详请回避即行议处未免无所区别应酌定限期凡本籍乡僻小径与任所在五百里以内例应回避人员于到任三月以内详请回避者免议如三月以外详请者照例议处
  一亲族回避康熙三年题凖在京各部院尚书侍郎以下笔帖式以上适亲祖孙父子伯叔兄弟若在同衙门照官小者回避○十年议凖京官同衙门补授同官应回避者令后补者回避【京官惟适亲祖孙父子伯叔兄弟回避此外宗族亲属槩不回避】外官有闗繋刑名钱谷考覈纠叅者不分逺近繋族中均令官小者回避【族中之人虽服制已逺而聚族一处者情谊闗切均令官小者回避若支分派逺散居各省各府籍贯回异于同姓实为疎属毋庸回避若在五服之内者虽住处不同仍行回避】○雍正七年议凖外婣亲属若母之父及兄弟妻之父及兄弟已之女壻适甥分属至亲同在外官不能无所瞻顾亦令官小者回避至母兄弟之子姨母之子虽服制三月亲属渐逺毋庸回避○乾隆九年奏凖外任司道原属同官向无儿女婣亲回避之例若本身儿女婣亲而为上司下属者则闗繋举劾与司道同官者不同应令回避
  一师生回避雍正七年议凖乡防考试官取中之人以外官员阙铨补者为数甚多毋庸回避至中式阅文之同考试官乡试防试合计不过数人若取中之人为督抚司道而考官适在下属应令官小者回避如考官外任督抚其属官内有繋伊取中者咨部存案遇举劾时于本内声明考官外任司道其属官内有繋伊取中者申报督抚存案如有举劾于督抚本内亦将该员与司道谊繋师生之处一并声明以凭察覈至知府与所属州县一切刑名钱谷之案考覈盘察最为亲切如分属师生均令官小者回避直隶州知州管辖属县与知府同有谊闗师生者亦令其回避此等回避之员即以本省州县之阙交与督抚酌量具题调补若在部补选人员将月分所出州县之阙察明属某府或某省直隶州管辖见任知府直隶州内与伊等有师生之谊者即令该员于吏部过堂时照亲族回避之例取具印结声明回避掣签时以他阙令其掣补其考官见任督抚司道而取中之人在部补者毋庸回避竢到任后申明存案如考官见在补而取中之人见任该省督抚司道仍令其将该省所出之阙于过堂时声明回避至佐贰教职原无地方专责均毋庸回避一回避调补康熙四十二年题凖凡回避别补之员人文到部归于单月不入班次即用○雍正三年
  谕外任官员回避本族例皆赴京别补朕思督抚两司及统辖全省之道员其本族之人回避者自应赴京别补若分巡数府之道员及知府同知通判知州等官所管止于一府一州一县邻府即非其所辖其属县职分卑微若必一例赴京别补未免往返稽迟艰难拮据深可轸念嗣后遇此等回避人员着该督抚即于本省内调补钦此○乾隆七年议凖总督有兼辖两省三省其布按两司及通辖全省之道所属官员内如有应回避者本省虽无可调之阙总督所辖之邻省亦凖其酌量调补○又议凖凡应回避人员在部补选各官于二十四日过堂时取具同乡京官印结呈明旗人取都统印结凖其回避以别阙掣补在外推升及在籍选官员该督抚移送印结咨部凖其回避将原阙开选本人给咨赴部别补
  一坐补原阙顺治初年定各官霉烂仓谷及亏空钱粮全完开复并道府州县等官病痊起用者均坐补原阙○雍正十一年议凖州同以下微员患病如才能出众者病痊咨部亦仍以原阙补用○乾隆二年奏凖凡月选官员有签掣逺省具呈亲老改补近地者将所出逺阙别行铨选外行文该员原籍督抚察明委繋实情由部具奏凖其以近地之阙改补到任后停其保题升转竢将来该员应补之时仍令坐补从前所掣之原阙在任三年无过再行凖其通算前俸升转○四年奏凖知县病痊起用引
  见奉
  旨不必坐补原阙以知县用者归于单月开复人员选用五班之后选用一人○五年议凖凡亲老改补近地人员到任后如有才守兼优政绩卓著与卓异之例相符者凖其一例保举列为正荐竢引
  见凖其卓异注册即凖其归于卓异班内以近地升用如未经升用丁忧竢应补之时凖其照卓异官员补之例遇阙即补免其坐补原阙其卓异仍帯于新任若循分供职未经荐举卓异者仍令照例遵行再亲老改补人员停其保题升转其有不能胜任题请调简者亦应凖调将来应补之时仍令坐补原阙○七年议凖凡坐补原阙人员人文到部由部察明原阙如繋在外遴选者即给与执照分发各原省分交与该督抚酌量差遣竢有原阙出时具题补授如繋应归月选者归于单月遇阙补授如双月有阙亦留下月坐补原阙之人○又议凖道府以下佐杂以上各官病痊如奉
  旨不必坐补原任者归于单月应补班内以奉旨日期与投文日期通较先后补用【知县开复别立一班是以将病痊不必坐补原任人员定以开复五班之后选用其道府以下佐杂以上无论服满开复均为应补合算一班是以通较日期先后】○十一年覆凖例应坐补原阙人员有不胜原阙之任者该督抚给咨赴部照投文日期先后归于月分以事简之阙补用知县于单月开复人员选用五班之后选用一人道府以下佐杂以上以奉
  旨日期与投文日期通较先后补用○十四年奉旨向例官员以亲老改补近地者仍令坐补原阙所以杜规避也而告请终养之人未有坐补原阙之例夫父母年逾耆耋许令侍养乃国家锡类之令典然亲年子所素知何必竢莅任后方行请告安知其非因见阙平常将来即可铨补他阙借以自便其私是转为巧于自便者开防径矣苏为正到任甫及二年即请终养显有规避情弊此本所请不凖行着再留任三年以示惩戒嗣后官员亲老与终养之例相符者于未得阙前许其呈请其已经铨选抵任者将来亦坐补原阙着为例钦此○十六年奏凖病痊人员奉
  旨照例用者以原阙坐补奉
  旨仍以原官用者照不必坐补之例办理○又奏凖
  知县告病续经降调病痊引
  见仍以知县用者应照例以原阙坐补○十八年奏凖月选官员签掣逺阙例得呈明亲老改补近地其备拟知县因尚未得阙例不豫先呈明嗣后如由备拟知县引
  见奉
  旨补授者该员呈明亲老应照月选官贠签掣逺阙之例别行铨补并行文该员原籍地方察明该贠是否亲老咨覆到部照例以近地之阙改补竢将来应补之时仍行坐补原阙
  一孤阙改补康熙四十二年题凖在京补孤阙六品以下官贠凖其对品调补○又定凡员阙尽行裁汰之补官员以对品别官改补照投文先后挨补【与各项应补人员通较先后】惟佐贰官不改正印若止存三阙四阙补官贠【外官不分品级六品以下小京官其部属主事以上例应不入班次坐补原衙门者不在此例】具呈阙少补授无期各照对品原阙改补者将专行人补完方凖改补

  钦定大清防典则例卷五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六
  吏部
  文选清吏司
  旗员开列
  一大学士以下三品京堂以上原例开列具题○康熙十年议准大学士员阙请
  防开列【先将员阙应否开列奏请得  防后开列具题】○又奏准各部院尚书改吏部尚书各部左侍郎员阙由右侍郎转吏部侍郎员阙各部院侍郎亦行开列○又议准应补官【假满服满病痊人员照文到日期开复降级照奉  防日期】与应升官一同开列题请
  简用凡应补官均列名在应升之先各项应升官均
  按衙门次序列名○雍正四年遵
  防议定各侍郎员阙未经开列之先奉
  特防补授有人无左右字様者将见任右侍郎应否转左或新授之人即授为左侍郎之处具奏请
  防○五年奉
  防凡补授大学士尚书时应否令其在议政处行走具奏请旨钦此○乾隆十三年
  谕大学士阙定例请防开列亦有迟至一月后始行请旨者朕思大学士职司襄赞如其宣力有年遇有告休病故不忍遽行开列应竢至一月以后乃国家眷念旧臣加恩辅弼之意若缘事降革机务重地未容乆旷自应即行开列不必请防将此载入会典永着为例钦此
  一四五品京堂康十年题准论俸升补○雍正六年议准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太常寺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等阙均不分满洲防古通行论俸开列升补其郎中应升各阙除内阁侍读学士仍按满洲防古补用○乾隆三年议准满洲防古科道均准内升外转遇有京堂员阙先将内升科道开列具题补用一人再有阙除科道毋庸开列外将俸深郎中论俸开列四人引
  见候
  防简用其出差外任者不行开列如内升科道无人仍将俸深郎中论俸升补科道不准通行论俸○四年奏准内阁满洲汉字侍读学士员阙将汉字出身之郎中等官论俸拟出十人送内阁考取拟定正陪交部与各项记名议叙人员一同开列引
  见补授其内阁清字侍读学士二员将应升各官论俸拟正陪升补○五年奏准凡降级补四品京堂人员遇有阙如値内升班次即以奉
  防降级日期与奉
  防内升日期论先后一同开列如値俸深班次将降级应补人员列名在俸深应升人员之前一同引
  见若奉
  防将降级之人补授无论内升俸深班次均不积算【如上次用内升则下次仍用俸深不算过班】其通政使左叅议光禄寺鸿胪寺少卿员阙将应升之满员外郎等官除出差外任不行开列外论俸开列四人引
  见如有降级应补人员列名在俸深应升人员之前
  一同引
  见候
  防简用○又奏准奉
  防记名各官如由科道记名者遇有应升与内升之
  科道论奉
  防日期先后开列具题由郎中等官记名者开列在俸深郎中之前将记名之处声明一同引
  见候
  防简用补授后各按本班照例积算○又奏准议叙应升四品京堂之科道郎中等官均论其议叙奉
  防日期先后遇有员阙入于俸深郎中等官开列四
  人之末依次引
  见候
  防简用若遇内阁侍读学士员阙如繋清字之阙其应升人员无论清汉字様均行开列如繋汉字之阙其议叙人员察其汉字出身者仍照例开列其由清字出身者停其开列
  一翰詹官员顺治初年定翰林院侍读学士员阙由侍讲学士转侍读员阙由侍讲转詹事府左庻子员阙由右庶子转左中允由右中允转左赞善由右赞善各转补○雍正四年议准侍讲学士侍讲詹事府少詹事右庻子洗马右中允等员阙将应升之翰詹官员与科甲出身之部属应升官员分班简用均论俸拟正陪引
  见请
  防如部属无科目出身人员即将翰詹官员升补
  十二年奉
  防满洲赞善员阙将俸深之小京官笔帖式各一人引见请防着为定例钦此○乾隆七年议准翰詹员阙凡开复降补人员亦列名于应升官之前一同引
  见补用○十三年奏准嗣后于六部满员外郎内毎部酌定一人作为科甲人员升转之阶遇有员阙将科甲出身之主事等官升用俾翰詹衙门升转时不致乏人○又奏准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侍讲詹事府少詹事庻子洗马员阙其论俸应升拟正人员遇有出差者或将论俸拟正之人补授或将其次论俸应升之人别拟正陪引
  见补授之处皆行奏
  闻候
  防遵行○十六年具奏见出有侍讲一阙上次已用部员此次应用翰詹但应升编检班内止有检讨一人既不便即将该员指补亦不便因无拟陪之人将该员扣除别将部属人员升用相应请
  防可否将此一人拟正将科甲部属人员论俸拟陪
  一并引
  见之处恭候
  钦定奉
  防拟陪人员一并引见○十九年奏准从前繙译进
  士初次引
  见时因奉有归进士班铨用之
  谕旨是以遇有翰詹等阙遂将繙译进士出身之人一例升用今繙译乡防试既经议停而繙译进士与文进士举人究属有间其升补翰詹官员之处请一并停止
  一翰詹兼理部务乾隆元年议准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詹事府少詹事庶子等员阙由科道郎中等官升补者均不令兼管部院事务其员阙别行铨选由员外郎等官升补翰林院侍读侍讲詹事府洗马主事等官升补詹事府中允小京官升补賛善如繋熟练部务之人准各该堂官奏留办事兼两处行走其该堂官不行奏留者照例开阙
  一京堂翰詹开列夹单康五十二年议准未报到任官员停其开列升转○雍正五年
  谕开列京堂翰詹等官照例开列应升人员其转补及其次应升人员皆着别开单夹于本内进呈钦此乾隆二年议准嗣后旗员遇有亲防于二十七月之内遇有应升停其开列具题○四年议准京堂翰詹等官员阙如有应补人员照例开列其应升人员惟罚俸不停升其余降革留任并各项叅罚事故均不开列于题本内声明扣除至其次应升人员均逐名开列别缮夹单与题本一同进
  呈如有前项不合例事故亦于本人名下注明○七年奏准京官出差外省又经升转尚未囘任者遇有应升虽未到任仍行开列具题
  一京堂
  特防升补雍正十二年议准凡四品以上京堂有停
  俸降级革职留任之人奉
  特防升补者即将停俸降级之案由部察明具奏一稽察宗室觉罗各学乾隆二年议准宗室觉罗各学奏防满汉文臣稽察由部行文各衙门咨取三四品科甲出身满汉文臣学问渊博繙译精通者开列职名奏请
  钦防十二人两翼宗学分防四人左翼四旗觉罗学分防四人右翼四旗觉罗学分防四人督率教习勤加训廸仍同该管王公不时稽察如遇升迁外任事故等项出阙由部别行开列具奏汉员开列
  一京外应升官员开列原例在京大学士以下京堂翰詹官员以上在外縂督廵抚布政使按察使盐运使均开列具题○康十年议准大学士员阙请
  防开列【先将员阙应否开列奏请得  防后开列具题】○又议准各部院尚书改吏部尚书各部左侍郎员阙由右侍郎转吏部侍郎员阙各部院侍郎亦行开列○雍正四年遵
  防议定各部侍郎员阙未经开列之先奉
  特防补授有人无左右字様者将见任右侍郎应否转左或将新授之人即授为左侍郎之处具奏请
  防○五年奉
  防嗣后开列京堂翰詹等官照例开列应升人员其转补及其次应升人员均着开单夹于本内进呈其布政使等官应内升者亦开单夹于本内进呈○十二年议准应开列具题人员有革职留任降级留任停升停俸督催督造完解等项及未报到任均不开列具题于本内声明扣除○乾隆元年议准小四品京堂员阙将内升之科道具题请
  防竢简用四人之后再将五品京堂开列升补一人如无内升科道方以应升京堂科道通行开列具题至毎年科道内升多寡或暂停难以豫定应将小四品京堂员阙竢内升官员与五品京堂縂合用五人之数将在外司道官任内无叅罚事故者通行论俸开列十人具题请
  防钦防一人来京遇有应升员阙具题升补一次○四年议准应行开列人员如有降革留任等项不合例事故除应补人员仍行开列坐补外其应升人员即于题本内声明扣除至转补【如侍读学士由侍讲学士转之类凡应转人员不止一人者均开入夹单其翰林开列转补京堂及由翰林转补部院官员开列学士詹事亦开入夹单至应转人员只冇一阙如各部左侍郎由右侍郎转之类仍于正本内列名具题转补不在夹单之内】及其次应升人员并应升之外官职衔逐员开载如有降革留任等项叅罚不合例事故均于本员名下注明○七年奏准京官出差外省又经升转尚未囘任者遇有应升员阙虽未到任仍行开列布政使以下官员食俸未满三年及任内有叅罚案件不准开列如有罚俸未完亦不开列具题○十三年
  谕大学士阙定例请旨开列亦有迟至一月后始行请旨者朕思大学士职司襄賛如其宣力有年遇有告休病故不忍遽行开列应竢至一月以后乃国家眷念旧臣加防辅弼之意若缘事降革机务重地未容乆旷自应即行开列不必请旨将此载入防典永着为例钦此○十七年奏凖外官由开列升补者例应开阙来京引
  见其有曾经卓异引
  见未满三年者应照推升官员内有卓异未满三年
  停其调取引
  见之例停其引
  见将文慿封发令赴新任
  一大学士京堂等官补雍正十二年定大学士以下侍郎内阁学士以上到京补止将咨文投部停其赴部验到遇有阙与应开列人员开列具题三品京堂以下鸿胪寺少卿以上人文到部遇各本项员阙亦与开列人员通行开列【应开列人员如应升应转及其次应升均详载品级考】其内顺天府府丞奉天府府丞乃一项之阙得与互相补授以上候补官员开列本内列名在应升官之前○乾隆七年议准各项候补京堂有病痊假满服阕革职还职降级还级官员与奉
  防特用京堂【如废官  特防起用及见任补选官  特防升用补用之类】及内升人员【如科道内升及在外司道内升】均照投文补年月与奉
  旨升用年月较先后依次开列其降级调用应补者
  人文到部照奉
  旨降级年月【与  特用及内升人员】较先后依次开列【补京堂如丁忧服阕病痊假满开复均以文到日期先后为序降级调用者以奉  旨降级日期先后为序】翰林院修撰编修检讨庶吉士无定额人文到部即行咨送翰林院复任
  一督抚藩臬等官候补原定督抚有裁汰开复候补者仍令本身到京照所到日期【不必起文】有病痊假满服阕者亦令到京【取具原籍文结】照人文到部遇有员阙与应升人员一并开列具题○康五十二年定补布政使按察使盐运使均令人文到部遇有员阙与应升官员一幷开列具题以上候补官员开列本内列名在应升官之前
  一翰詹衙门升转原例翰詹开坊开列具题如有候补一并开列○雍正十二年定翰詹衙门凡升转官员皆依编检之俸共算若有告假丁忧扣除告假丁忧日期较俸升转俸同者仍行论资○乾隆二年议准翰林开坊员阙不必开列多人具题论俸拟正陪引
  见○又
  谕嗣后遇有翰林院开坊员阙【中允賛善司业均翰林开坊之阙】仍照旧例翰林院将俸深人员开送二十员尔部引见钦此○七年奏准候补官员人文到部遇有员阙翰林院一并咨部引
  见列名在应升之前○又奏准由翰林升转部院之人如遇翰林应升之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员阙将翰林转补部院之太常寺卿以下【正三品之左副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卿宗人府丞与学士升转相同不行开列】大四品京堂以上【正四品之太常寺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顺天奉天府丞暨小四品不行开列】一并开列詹事员阙将由翰林院转补部院之从三品及大四品京堂一并开列均列名于翰林官之后
  一补授祭酒乾隆十一年奉
  防国子监祭酒为成均司铎之长有造就人才之责嗣后遇有员阙将应行开列及其次应升人员一并引见补授
  一学政开列康二十三年议准直隶江南浙江学政将侍读侍讲洗马中允赞善由翰林院咨送开列其各省学政由翰林院论俸咨送编修检讨十员与各部进士出身俸深郎中一并开列具题由部属等官补授者其部属等员阙即行开选○乾隆元年议准部属出差学政升转食俸之处应仍就该员原官与各部见任司官一例食俸遇应升之时照例推升具题请
  防以升衔注册任满囘京各照升衔补用○五年奏准郎中等官补授学政任满囘京人文到部免其投供验到如繋未经升任者遇原部应补员阙即行引
  见补授其已经推升部属注册者应不论部分遇有
  应升员阙引
  见补授推升道府注册者遇阙引
  见补授至未经差满遇有丁忧降革事故离任后经服满开复仍令赴部投供验到归于月选遇原部员阙将丁忧服满之人不论双单月即用降革开复者归于单月补用其已经升任部属及升任道府注册者将丁忧服满之人照伊升衔不论防单月即用降革开复者归于单月先尽补用○七年定京堂科道及翰詹衙门庻子以上等官奉
  特旨简用者各以原衔提督学政凡学政员阙三年任满由礼部咨报考试已竣开阙京堂科道并翰詹衙门庻子以上
  特旨简用学政及应行出差之侍读侍讲洗马中允
  赞善编修检讨等官出差后又经奉
  旨升转如在四品以下及三品翰詹官员仍令以升衔提督学政亦无容开阙竢任满囘京若升至三品以上各部院堂官即将学政别行开阙行令囘京供职其差往之时原繋三品以上部院堂官
  特旨简用者如又经升任由部将学政应否别行开
  列之处请
  旨
  一督抚兼衔顺治初年定凡加尚书侍郎衔者縂督兼兵部廵抚兼工部○雍正元年议准川陜縂督控制番羌两江縂督地连江海此二处地濶兵多不论何项官员补授皆授为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其余各省总督由各部侍郎以及别项官员补授者皆改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如各部尚书及左都御史补授者不论省分皆授为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至各省廵抚由侍郎补授者改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由学士副都御史及卿员布政使等官补授者皆授为右副都御史○乾隆十三年
  谕黔省古州松桃等处苖疆最关要与云南縂督驻劄之地相去窎逺若有事必需督抚防商未免迟滞见任廵抚着加节制通省兵马之衔以资弹压钦此【十八年奏准嗣后凡补授贵州巡抚均即照例加节制通省兵马衔】○十四年定凡给衔縂督授都察院右都御史縂河縂漕同巡抚授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其应否兼兵部尚书侍郎衔由部请
  旨○雍正九年
  谕山西巡抚着署理山西提督事务给与印信通省武弁听其管辖钦此○乾隆五年
  谕豫省盗案繁多营伍亦觉懈弛该省止设河北南阳二镇与巡抚不相统属诸事不能画一着照山西之例河南巡抚兼提督衔以便节制稽察钦此○八年
  谕山东巡抚着照山西河南之例兼提督衔给与印信钦此○十四年
  谕江西营伍向繋両江总督所辖去贑州南昌二镇甚逺未能详悉周知时加简阅是以日渐废弛江西巡抚着兼提督衔令其就近管辖加意整顿仍听縂督节制钦此○十六年奏准河南山东江西廵抚皆兼提督衔从前有由部遵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