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一清案脉当作派
  又南迳皇帝【卷二十二二十页十四行】
  笺曰孙云按下文当作皇台一清案黄省曽本作皇亭
  潩水又南分二水【卷二十二二十页十五行】
  一清案分下落为字
  东迳曲强东【卷二十二二十页十七行】
  一清案曲强下落城字
  即是社县之浊城也【卷二十二二十一页一行】
  一清案是社当作长社
  水上承陂水【卷二十二二十一页三行】
  一清案陂水上落皇字
  潩水又东迳武亭间【卷二十二二十一页六行】
  一清案当作又迳东西二武亭间下云两城相对是也
  具水城西【卷二十二二十一页十行】
  笺曰具宋本作其一清案其水下落自字
  陂上承狼陂【卷二十二二十一页十一行】
  一清案陂下落水字于文是陂水上承狼陂
  春秋左曰楚子伐郑师于狼是也【卷二十二二十一页十三行】一清案左传作狼渊今校补事在文公九年
  迳臣陵城北【卷二十二二十一页十四行】
  笺曰一作巨陵一清案春秋分记引京相璠土地名作巨陵顾祖禹曰又谓之大陵
  潧水篇
  如前莘后河【卷二十二二十二页八行】
  一清案国语若前华后河韦昭解华华国也道元注洧水能引韦氏之説则此莘字是后人写之误无疑
  循典刑以守之【卷二十二二十二页九行】
  一清案循国语作修
  世所谓之为郐水也【卷二十二二十二页十二行】
  一清案所孙潜校改亦
  渠水篇
  渠水自河与沛乱流东荣泽北【卷二十二二十二页十八行十九行】一清案沛当作泲东下落迳字荣泽之荣当从水作荥经相承朱氏笺云旧本作荥其陋如此
  犹秦之有具圃【卷二十二二十三页三行】
  一清案具圃当作具囿
  上下二十四浦津津流迳通【卷二十二二十三页五行】
  一清案津字重文
  大斩小斩【卷二十二二十三页六行】
  笺曰御览引此作大斩小斩一清案今御览正作渐字
  梁惠成王十年【卷二十二二十三页十一行】
  一清案御览引此文作十五年竹书纪年事在周显王八年正梁惠成王之十年御览误也
  渠又右合五池沟【卷二十二二十三页十五行】
  一清案又当作水
  中流渠【卷二十二二十三页十六行】
  笺曰中宋本作下一清案流下落入字
  魏嘉平二年【卷二十二二十三页十七行】
  一清案三国志司马懿取王陵在嘉平三年二字误
  渠又东不家沟水注之出京县东南梅山北谿【卷二十二二十三页十九行二十行】
  笺曰宋本作十家沟一清案寰宇记云郑水一名不家沟不姓见晋书束晳有不凖不姓之不转注古音音彪或云与丕防字通春秋之防郑亦作丕葢其地有不姓人居之故即姓以名沟也朱笺所引宋本非矣渠下落水字出京县上又落水字
  蒍子冯公子格率鋭师侵费【卷二十二二十三页二十行】
  一清案上蒍子冯上落楚字
  俗又谓之管水东北分为二水【卷二十二二十四页六行七行】
  一清案又当移在东北之上孙潜校正
  汉书曹参靳击羽婴于昆阳【卷二十二十四页十一行】
  笺曰靳汉书作称一清案汉书无此字葢是衍文
  清水又屈而北流【卷二十二二十四页十九行】
  一清案当作清池水落池字
  水出毕城南冈【卷二十二二十四页二十行】
  一清案毕城当作华城
  西入黄崕沟【卷二十二二十四页二十行】
  一清案全祖望云此即济水注之黄雀沟郑国别有黄崕沟非此沟也
  苑陵县【卷二十二二十五页七行】
  笺曰苑当作菀一清案此是世本郡国志误文朱氏据之非矣详见洧水篇
  余按林乡故城在新郑北东【卷二十二二十五页八行】
  一清案北东二字当倒互
  如北七十许里苑故城【卷二十二二十五页九行】
  一清案苑下落陵字
  今是亭南去新郑故城四十许里【卷二十二二十五页十二行】一清案新郑下落县字
  积古之【卷二十二十五页十五行】
  笺曰克家云疑作稽古一清案积古犹诗言振古字不误
  世所谓之靖涧水也【卷二十二二十六页四行】
  一清案所字衍文
  又北东迳伯禽城北【卷二十二二十六页十一行】
  一清案北东二字当倒互
  即潘岳都碑【卷二十二二十六页十三行】
  一清案都下落乡字
  服防曰博浪阳武二水沙名也【卷二十二二十七页四行】
  一清案此文误也当作博浪阳武沙水二名也详见本卷
  故世又谓中牟台【卷二十二二十七页九行】
  一清案又谓下落之字
  遗台并存【卷二十二二十七页十三行】
  一清案台通鉴地理通释作基
  世谓此亭为却城【卷二十二二十七页二十行】
  一清案却当作防
  东流北迳焦城东【卷二十二二十八页三行】
  一清案流北二字当倒互
  阳丘亭西也谓之焦沟水【卷二十二二十八页四行】
  一清案也当作世
  秦公孙壮率郑围焦城【卷二十二二十八页五行】
  笺曰率当作伐一清案率下落师伐二字孙潜校増今本竹书无此二字葢以意増
  东北流迳中牟县故城【卷二十二二十八页十四行】
  一清案城下落南字孙潜校増
  按中牟当在湿水之上矣【卷二十二二十九页三行】
  一清案湿当作□古漯字春秋分记云定九年晋车千乘在中牟晋地也在河北赵世家曰献侯即位治中牟赵界自漳水以北不及河南臣瓒曰此中牟在漯水之上又史记注引汲郡古文上作北
  而瓒迳湿水【卷二十二二十九页十二行】
  一清案而瓒下全祖望校增但字
  其水东流北徙注渠水【卷二十二二十九页十九行】
  一清案徙呉琯本作屈
  所谓自酱魁城到酢沟十里者【卷二十二三十页一行】
  一清案者下落也字
  而左防渊流【卷二十二二十页一行】
  一清案流当作水
  水东南迳西赤城北【卷二十二二十页五行】
  一清案水上落渠字西字衍文孙潜校正
  周梁伯之居也【卷二十二三十页十一行】
  一清案也名胜志矣
  续述征记曰以此城为师旷城【卷二十二三十页十七行】
  一清案名胜志校衍曰字
  魏惠之朝居【卷二十二三十页十九行】
  笺曰旧本作即居疑当作所居一清案朝居犹皇居也
  为大沟于此郛【卷二十三三十一页二行】
  笺曰此一作北一清案舆地广记玉海引此文并作此明北字是后人所改然而宋本误也
  余谓故汴涉隂沟矣【卷二十二三十一页四行】
  笺曰当作汴沙一清案汴沙下落为字全祖望校増
  汉氏之仪水【卷二十二三十一页五行】
  笺曰一作浚仪水一清案此下有错简孙潜依栁佥钞本改正浚仪水下接后三十二页九行无佗也至三十三页十一行所谓东汜者也下接此页五行又东北迳中牟县南至三十二页九行楚东有沙水谓此水也止本条浚仪县注尽此次行接三十三页十二行又屈南至扶沟县北经文玉海二十一卷浚仪渠下引水经注云浚仪县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三十一年三月为大沟于此郛以行圃田之水陈留风俗曰县北有浚水像而仪之故曰浚仪续述征记曰汴沙到浚仪而分汴东注沙南流虽于字句有芟节然续述征记之文次于陈留风俗之下足证栁本较朱笺为长又栁本于又东北迳中牟县南上有其水二字葢谓汜水也左僖公三十年秦军汜南杜预曰此东汜也在荥阳中牟县孔颖达正义引释土地名曰此东汜也荥阳中牟县南汜泽是也今以中牟县南之文接在所谓东汜之下以其水二字贯之益见栁本之善注末云楚东有沙水与下扶沟县注沙水又东南迳牛首乡东南文义尤顺也方舆纪要云汜水在中牟县南东北入官渡水杜预曰此为东汜水左秦军汜南葢此水之南也又云官渡水在中牟县北中牟台下其説亦与郦注合
  其水更南流【卷二十二三十二页十二行】
  一清案更当作东
  梁水于此【卷二十二三十二页一行】
  一清案梁水当作渠水
  故尉氏县有波乡亭波亭【卷二十二三十三页三行】
  一清案上亭字衍文
  又东北迳中牟县南【卷二十二三十三页五行】
  一清案又东北上落其水二字栁佥本校增
  又屈南至扶沟北【卷二十二三十三页十二行】
  一清案扶沟下落县字
  鲁沟又东南迳圉县故城北【卷二十二三十三页十五行】
  一清案鲁沟下落水字下同
  八里沟出焉【卷二十二三十四页八行】
  一清案八里沟下落水字
  又有子羽祠祈祷焉【卷二十二三十四页十一行】
  一清案祠下落民字
  郑伯劳屈生于氏也【卷二十二三十四页十七行】
  一清案氏字下落者字
  又南迳右苍城西【卷二十二三卜四页十八行】
  一清案寰宇记陈留县下云石苍城在县西南七十里城冢记云郑庄公理开封东南筑此城积仓粟因名盛仓城盛与名音近故号石仓城右字误
  又南迳邵亭西【卷二十二三十四页十九行】
  一清案当作邵陵亭落陵字
  又有长明沟水注之【卷二十二三十五页五行】
  一清案有当作西
  泽即荥阳苑陵县东【卷二十二三十五页七行】
  一清案即当作在
  水出西城北【卷二十二三十五页十行】
  一清案西城二字当倒互
  陂在长社东北【卷二十二三十五页十二行】
  一清案长社下落县字
  城侧向冈【卷二十二三十五页十四行】
  一清案城侧下落有字
  长明沟又东迳尉氏县故城南【卷二十二三十五页十七行】
  一清案长明沟下落水字
  康沟又东迳城沟县之白亭北【卷二十二三十六页五行】
  笺曰宋本作扶沟一清案康沟下落水字下同
  而东南合石水【卷二十二三十六页十二行】
  一清案石当作右
  沙水又南迳小扶城西而流也【卷二十二三十七页四行】
  一清案而当作南
  汉顺帝永平中封陈敬王孙子恭为侯国【卷二十二三十七页五行六行】
  笺曰永平一作永元一清案后汉书陈敬王羡永元十二年封敬王子思王钧六弟为侯注云伏侯古今注曰番为阳都乡侯千秋为新平侯参为周亭侯寿为乐阳亭侯宝为博平侯旦为高平侯周亭侯即平周亭侯也名参不名恭永元和帝年号非顺帝孙字衍文
  梁陈扶乐人【卷二十二三十七页七行】
  一清案释国三老袁良碑云良陈国扶乐人郡国志陈国有扶乐县落国字
  其一者东南过陈县也【卷二十二三十七页十一行】
  笺曰克家云也疑作北一清案也字不误承上其一者为文
  犹为羲神实中【卷二十二三十七页十九行】
  笺曰谢兆申云当作羲城一清案全祖望云非也神即祠也
  清惠着闻【卷二十二三十八页六行】
  一清案清惠上释校补王字又落君字此即上汉陈相王君造四县邸阁之碑也
  县曰陵陈【卷二十二三十八页十九行】
  一清案陵陈二字当倒互汉书地理志校正
  沙水出焉【卷二十二三十八页十九行】
  一清案沙当作新
  南暨华城【卷二十二三十九页一行】
  一清案寰宇记引此文作荦城下云柽即荦也华字误
  东迳涝城北【卷二十二三十九页二行】
  一清案□城当作荦城
  大军至百尺堨【卷二十二三十九页七行】
  一清案大军下落掩字三国志王凌校
  史官方之举正【卷二十二三十九页十七行】
  笺曰一作华正一清案当作华王谓华歆王朗
  谓之阳都【卷二十二三十九页十八行】
  一清案阳都下落陂字
  水上沙水之津【卷二十二三十九页十九行】
  笺曰上字下宋本有承字一清案之当作枝
  俗谓之章水也一水东注即注水也俗谓之欠水也【卷二十二四十页四行五行】
  一清案章水当作漳水即漳头水互见隂沟水篇注水春秋分记作濮水即春秋注所谓夷田在濮水西者是也欠水当作父水寰宇记城父县下云父水在县东四里受漳水南流经县入蒙水经云沙水支分东注
  沙水故城北【卷二十二四十页十一行】
  一清案沙水下落迳字

  水经注笺刋误卷八
  钦定四库全书
  水经注笺刋误卷九
  仁和赵一清纂
  阴沟水篇
  阴沟首受于大河卷县故渎【卷二十三一页七行】
  一清按于字当移在大河之下
  俱东絶济队【卷二十三一页十一行】
  一清按队当作隧
  右沟东西迳阳池城北【卷二十三一页十一行】
  一清按右沟当作右渎东西当作东南阳池当作阳武
  东南絶长城【卷二十三一页十二行】
  一清按东南上落又字
  故云出武阳【卷二十三一页二十行】
  一清按武阳当倒互作阳武
  左屈沟与梁合【卷二十三一页二十行】
  一清按沟字当移在梁字下浚仪渠水注云王贲断故渠引水东南出谓之梁沟是也
  故经云阴沟出蒗荡者也【卷二十三二页三行】
  笺曰者一作渠一清按蒗荡下落渠字非者字当作渠
  碑字倾低【卷二十三二页八行】
  一清按字当作宇隶释校改
  大棘也地【卷二十三二页十六行】
  一清按全祖望云也地当作楚地
  濄水又东迳武平县故城【卷二十三三页四行】
  一清按故城下落北字
  有汉尚书虞诩碑【卷二十三三页四行】
  一清按尚书下落令字释校后汉书本传云永和初迁尚书令
  康仲后【卷二十三三页五行】
  笺曰康一作虞一清按后汉书本传注引此文云虞仲之后
  子孙不必不为九卿【卷二十三三页九行】
  笺曰宋本作亦不失为九卿一清按后汉书本传作子孙何必不为九卿隶释引此文云子孙未必不为九卿今校正
  故乡矣【卷二十三三页十三行】
  一清按乡上落广字
  入谷谓死濄也【卷二十三三页十五行】
  一清按谓当作为
  濄水又南东屈迳苦县故城南【卷二十三三页十六行】
  一清按南东二字当倒互
  濄水又东而北屈至颡乡【卷二十三三页二十行】
  笺曰颡当作頼一清按而字衍文頼乡下落西字
  叔彭生会晋郤缺于承匡【卷二十三四页二行】
  一清按叔下落仲字春秋校补
  冠带之徒【卷二十三四页七行】
  笺曰徒旧本作徙一清按徒众也字不误
  自隐隶之【卷二十三四页八行】
  一清按自上落十二年三字黄省曾本校补隐当作汉书陈留郡有县
  有汉阳种令许叔台碑【卷二十三四页十二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广平国有阳台县许叔台当作许叔种字倒互耳
  建宁六年【卷二十三四页十四行】
  笺曰一作元年一清按建宁止于五年元年为是
  汉桓帝尼宫【卷二十三四页十九行】
  笺曰宋本作桓帝遣宦臣一清按孙潜校改作宦官
  又有李老母庙【卷二十三五页四行】
  笺曰克家云旧本作李母前庙疑当作李老君母庙一清曰老字衍文
  然即此城也【卷二十三五页十一行】
  一清按然当作疑
  皆雕镂云炬【卷二十三五页二十行】
  笺曰当作云烟一清按炬火炬也字不误
  碑阴又刋石策【卷二十三六页二行】
  一清按石防何焯校改诏防
  有兄腾冢【卷二十三六页四行】
  笺曰旧本作腾兄冢按司马彪续汉书曹节四子长伯兴次仲兴次叔兴腾字季兴所谓腾兄则伯仲与叔也腾更无弟吴本作兄腾似误又腾少除黄门从官自小黄门迁至中常侍大长秋在省闼三十余年亦未尝为颍川太守也一清按释载此文正作有腾兄冢伯仲叔季腾最知名余则有字而无名三国志魏书曹仁传云仁太祖从弟裴松之注引魏书曰仁祖褒颍川太守斯其人也朱氏乃以腾未尝为颍川太守哓哓不置真痴人说梦也
  厯太中大夫司马长史引侍中【卷二十三六页十行】
  一清按引字衍文释校
  【习】读书传【卷二十三六页十三行】
  一清按习读上落春夏二字三国志注校补
  都督杨州【卷二十三七页一行】
  一清按杨州当作州
  冢南冢南枕道有碑【卷二十三七页四行】
  一清按冢南二字重文宜衍
  右北平无终年化【卷二十三七页六行】
  笺曰年化当作牟化即造碑故吏姓名也一清按释引此文作年化年亦姓也
  濄水又东南迳城父县故城【卷二十三七页十行】
  一清按故城下落北字
  东北流迳城父故城西【卷二十三七页十二行】
  一清按城父下落县字
  临侧濄水【卷二十三七页十七行】
  笺曰当作侧临一清按临侧字屡见
  后罢州立郡【卷二十三七页十八行】
  笺曰旧本作罢州立碑吴本改为立郡一清按魏书地形志谯州景明中置涡阳郡孝昌中陷领南谯郡涡阳县属焉此即所谓罢州立郡者也
  义北门生【卷二十三八页九行】
  一清按赵琦美云下有义城北字是城字之误辨引此文作义士
  迁九江彭城陈留四部【卷二十三八页十六行】
  一清按部当作郡
  汳水篇
  丹泌乱流【卷二十三九页八行】
  一清按泌当作沁
  荀晞【卷二十三九页十七行】
  一清按晋书列传是茍晞朱笺既引晋书尚仍荀字之误何也
  是则料禀亭也【卷二十三十页十六行】
  一清按料当作科
  故曰成安也【卷二十三十页十七行】
  笺曰谢云曰字疑衍一清按曰字乃陈留风俗传文不宜衍
  汉章帝东廵【卷二十三十一页五行】
  一清按汉字衍文
  陈菑县【卷二十三十一页六行】
  一清按郡国志考城县属陈留郡落留字
  应亨吉元符【卷二十三十一页七行】
  一清按元全祖望校改之
  赐越有先列考武王【卷二十三十一页八行】
  笺曰先一作光一清按当作烈考武皇谓武帝也
  汳水东迳周坞侧【卷二十三十一页十五行】
  一清按汳水下落又字
  汉熹平君立【卷二十三十二页十三行】
  笺曰按熹平是汉灵帝年号此云熹平君知有脱误也宋本亦然其坠失乆矣一清按全祖望云钱遵王本熹平下有中某二字从之
  弟刻石树碑【卷二十三十二页十五行】
  一清按弟上落其字全祖望校增
  隧前有师子天鹿博作百树柱八所【卷二十三十二页十六行】笺曰博宋本作瑼一清按释载此文作累塼作百达柱黄省曾本同惟误以塼为博
  余波南入淮阳城中【卷二十三十二页十八行】
  一清按淮阳当作睢阳汉西京梁国治睢阳续志睢阳亦居梁国领县之第一注云唯睢阳城南侧有小水南流入于睢是也
  汳水又东迳贯城南【卷二十三十二页十九行】
  一清按贯城当作贳城
  汳水又东迳违县故城北【卷二十三十三页四行】
  一清按违县当作防县
  博闻道家【卷二十三十四页十七行】
  一清按闻当作问释校
  时令太山万喜【卷二十三十五页四行】
  笺曰喜当作熙一清按当加灬作熹
  国相东莱王璋字伯义【卷二十三十五页九行】
  一清按后汉书党锢传王璋字伯仪东莱曲成人少府卿
  既有经见【卷二十三十五页十一行】
  一清按有黄省曾本作在
  获水篇
  宋大夫【卷二十三十五页十五行】
  一清按夫竹书纪年作水黄                【省】曾本元是水字
  获水自防东山【卷二十三十五页十六行】
  一清按山当作出
  汳水又东迳虞县故城北【卷二十三十六页一行】
  一清按汳水当作获水
  城东有汉司徒盛允墓公字伯世【卷二十三十六页四行】
  一清按墓下落碑字释校补公当作允盛允为司徒在桓帝延熹三年见范史桓帝纪何焯云当作盛兊见姓氏急就篇然当以史为正
  上承黄陂【卷二十三十六页十三行】
  一清按上承上落水字
  获水又东迳砀山县故城北【卷二十三十七页一行】
  一清按两汉志后魏志俱作砀县无山字
  见者佀狗【卷二十三十七页六行】
  一清按见者下落云字黄省曾本校增
  上承阳陂【卷二十三十七页八行】
  一清按上承上落水字阳陂当作砀陂
  山有陈胜墓秦乱【卷二十三十七页十五行】
  一清按秦乱上落覩字孙潜校增
  王莽之子秋也【卷二十三十七页十八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作予秋子字误
  获水又东厯洪沟东注之【卷二十三十七页十八行】
  一清按下东字当作水
  即地理志之虹县【卷二十三十七页二十行】
  一清按虹为防蝀音戸公切汉书地理志沛郡县莽曰贡师古曰亦音贡是与虹字有别郡国志作虹县斯则司马彪之异词非班固之实录也
  获水北流注之【卷二十三十八页五行】
  一清按六字是经混作注获当作睢盖睢水入获也注云疑即经所谓睢水葢指此也
  世谓之萧县南山也【卷二十三十八页五行】
  一清按县黄省曾本作城
  处耗积石为梁【卷二十三十八页十二行】
  笺曰耗字疑衍一清按处耗二字当互易谓水痕减落之处也
  即刘中书澄之所谓白沟水也【卷二十三十九页二行】
  笺曰谢云白沟当作白渎一清按萧县志云白沟在县西北二十里沟字不误
  俗名曰净净沟也【卷二十三十九页三行】
  笺曰宋本但作名之曰净沟也一清按净浄沟之义如深深渠骉骉水源源水涓涓水之类朱氏不察必欲去此重文亦昧矣
  勒鱼石于彭城【卷二十三十九页二十行】
  一清按勒孙潜校改勤事在春秋襄公九年
  文颍曰【卷二十三二十页二行】
  一清按文颍之颍当从禾不从水
  项羽都【卷二十三二十页三行】
  一清按都下落焉字
  魏中郎徐庶【卷二十三二十页八行】
  一清按中郎下落将字
  小城西又一城【卷二十三二十页十行】
  一清按又下落有字
  宫观门阁【卷二十三二十页十二行】
  一清按阁黄省曾本作閤说文閤门旁户正韵内中门也周圻名义考曰阁为庋阁之阁礼内则天子之阁汉天禄等阁皆谓重屋也閤为闺閤之閤文翁传闺閤公孙宏东閤皆谓门也音义并异非可混称下邑閤如初之閤亦同
  故彭祖国也【卷二十三二十页二十行】
  一清按故汉书地理志作古
  汴带泗【卷二十三二十一页三行】
  一清按汴上落衿字
  睢水篇
  按在留使乡聚名也【卷二十四一页十行】
  一清按汉志陈留县下注臣瓒曰留属陈故称陈留盖留本郑邑为陈所并是以郦释高阳为故留之乡聚名也使字误当作故
  故自陈留【卷二十四一页十八行】
  一清按陈留下落徙涿二字全祖望校增
  陂之东合洛架水口【卷二十四二页六行】
  一清按之当作水
  必曰睢阳【卷二十四三页十一行】
  一清按刘昭补注郡国志引地道记曰梁孝王筑城三十里小鼓唱节杵下而和之称睢阳曲注落曲字
  集于彭梁之东【卷二十四四页四行】
  一清按梁当作城
  蠡台而西【卷二十四四页八行】
  一清按而当作如
  东即梁王之吹宫也【卷二十四四页十五行】
  一清按宫当作台
  复道自宫东出杨州之门左【卷二十四五页四行】
  一清按沈炳防云当作东出杨门之左州字衍文
  茍不骄述夫何舍焉【卷二十四六页二行】
  笺曰蔡中郎集载此碑作茍不皦述夫何考焉一清按金石文载此碑作苟不矫述夫何舍焉释改作称述
  鼎名文曰【卷二十四六页九行】
  一清按名当作铭
  庙南列二柱【卷二十四六页十三行】
  一清按二下落石字黄省曾本校增
  庙前东北有石驼【卷二十四六页十四行】
  一清按石驼上落二字黄省曾本校增
  亦不甚雕饰【卷二十四六页十五行】
  一清按饰黄省曾本作毁
  积而为逢洪陂【卷二十四六页十六行】
  笺曰御览引水经注作积而为逢淇陂一清按淇字误文何足据也
  卖鞾履为业矣【卷二十四七页六行】
  一清按为业下落以正月朔日会故妪于乡亭西社教令服食不老即此处二十二字名胜志引此文校补
  王莽之传治【卷二十四七页十行】
  一清按传治下落也字名胜志校补
  芒砀县之间【卷二十四七页十八行】
  一清按芒砀下落二字御览引此文校补
  宋恭公之所都也【卷二十四八页十行】
  一清按恭当作共
  睢水又左合白渎水【卷二十四八页十五行】
  一清按白渎水当作白沟水见前获水注
  又详【卷二十四九页一行】
  一清按又当作未
  睢水迳谷熟两分而睢水为蕲水【卷二十四九页一行】
  一清按而字当移在为蕲水之上
  通为兼称【卷二十四九页二行】
  一清按为当作谓
  睢水又东迳苻离县故城北【卷二十四九页十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作符离
  睢水东迳临淮郡之取虑故城北【卷二十四九页十二行】
  一清按取虑下落县字睢水下落又字
  沟旧上承蕲水【卷二十四九页十六行】
  一清按沟当作渎即长直故渎也
  瓠子水篇
  河水旧东河【卷二十四十一页八行】
  一清按下河字当作流
  殷之相又都之【卷二十四十一页十一行】
  一清按当作相土落土字史记殷本纪昭明卒子相土立索隐曰相土佐夏功着于商诗颂曰相土烈烈海外有截是也左传曰昔陶唐氏火正阏伯居商丘相土因之是始封商也
  张晏曰依河水自固【卷二十四十一页十四行】
  一清按自固下落又东迳咸城南六字全祖望云以先司空本校增
  杜预曰东郡濮阳县有咸城者也是【卷二十四十一页十五行十六行】一清按春秋左传注濮阳县下有东南二字咸城当作咸城也是二字当倒互
  魏都尉治【卷二十四十一页二十行】
  一清按魏分立东西两都尉此为东部都尉治落二字
  瓠河故渎又东迳句阳之成阳【卷二十四十二页二行】
  一清按句阳下落县字成阳上落小字
  是为谷【卷二十四十二页四行】
  一清按谷字下落林字
  六国时沮楚同【卷二十四十二页十八行】
  一清按同下落音字
  而北去濮阳三十五里【卷二十四十二页十八行】
  一清按而字当作西
  又东北迳句阳县之小成阳县故东垂亭西【卷二十四十三页二行】
  一清按小成阳县之县当作城故东二字当倒互
  而东杜考地验城【卷二十四十三页七行】
  笺曰当作京相一清按非也当作京杜谓京相璠及杜预耳与洧水篇京杜地名文义正同
  春秋隐公八年宋公衞侯遇于犬丘经书垂也【卷二十四十三页十行】
  笺曰左传作犬丘一清按注引经传俱不误笺说云云于义何取
  称曰灵都【卷二十四十三页二十行】
  一清按后汉书章帝纪注引述征记作灵台释载此文亦作台都字误也
  记于尧妃【卷二十四十四页十一行】
  一清按尧妃下落祠字即中山夫人祠也
  尧陵北山甫墓南二冢间伍贠祠【卷二十四十四页十二行】
  一清按山甫上落仲字伍贠上落有字
  池泽之东北有陶墟【卷二十四十四页十八行】
  一清按池御览引此文作迤
  定陶西南陶丘舜也【卷二十四十五页四行】
  笺曰舜一作亭一清按全祖望云非也舜下落所陶二字朱氏但见汉志注有陶丘亭之文故改舜字以迁就之而不知其有脱文也
  田布杀其大夫公孙公孙以廪丘叛于赵【卷二十四十五页八行】笺曰今竹书作田布杀其大夫公孙孙公孙孙以廪丘叛于赵一清按索隐曰纪年齐宣公十五年立田悼子悼子卒乃次立田和是为太公和田太公相齐宣公宣公卒田会自廪丘叛于赵下公孙乃公孙会也今朱氏引竹书作两公孙孙杀者是人而叛者又即其人岂可通乎史记齐世家亦云宣公五十一年卒田会反廪丘也
  春秋传曰取晋羊角【卷二十四十五页十二行】
  一清按传曰下落乌余二字
  天大雨【卷二十四十五页十二行】
  笺曰天旧本作有一清按天字不误
  今鲁邑也【卷二十四十五页十四行】
  一清按今字误当作高鱼二字
  田单之功【卷二十四十七页三行】
  一清按之功下落可立二字黄省曾本校增三国志程仲德传元有之
  枝渎上承将渠【卷二十四十七页六行】
  一清按当作故渎枝字误
  河水自泗口出为济水济水【卷二十四十七页十六行】
  一清按河水注云四渎津西侧岸临河有四渎祠东对四渎口河水分泲亦曰泲水受河也济水注云河水自四渎口东北流而为清清即泲也泗口是四渎口之误为当作会济水二字重文宜衍
  即地理志曰如水矣【卷二十四十八页五行】
  一清按曰当作之名胜志校改
  又屈其城南【卷二十四十八页十四行】
  一清按又屈下落迳字
  都高邑【卷二十四十八页十五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千乘郡有高苑县邑字误
  故俗谓之东苑也【卷二十四十八页十六行】
  一清按东下落高字
  其上源出盘阳【卷二十四十九页三行】
  一清按上源二字当倒互汉书地理志济南郡有般阳县应劭曰在般水之阳后魏地形志作盘阳
  旱则竭耗【卷二十四十九页五行】
  一清按耗黄省曾本作涸
  时水西北至梁邹城入于沛【卷二十四十九页七行】
  一清按沛当作泲
  汶水篇
  出草药【卷二十四十九页十五行】
  一清按草药二字当倒互名胜志校改
  奉高县汉武帝元封元年立以奉【卷二十四二十页十行】
  一清按以奉下落太山之祀四字全祖望校增
  唯趺存焉【卷二十四二十页十六行】
  一清按唯下落故字释校补
  又西南迳奉高县故城而【卷二十四二十一页二行】
  一清按而当作西
  出分水谿【卷二十四二十一页二行】
  一清按出上落水字
  东南流迳□山东右天门下谿水【卷二十四二十一页三行】
  一清按右当作合
  东南流迳龟阴之龟田山【卷二十四二十一页十四行】
  一清按左传齐人来归郓讙龟阴之田龟田二字当倒互
  又有石勒建武十三年【卷二十四二十二页四行】
  笺曰后汉郊祀志云建武三十年羣臣上言宜封禅泰山诏不许三十二年正月上读河图感动乃求元封时封禅故事是年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辛邜封泰山甲午禅于梁阴此云十三年乃三十年之误也一清按注明云石勒建武十三年朱氏以汉建武证之以为当作三十年可哂甚矣但建武是石虎年号注云石勒误耳
  又东南流迳南明堂下【卷二十四二十二页十行】
  一清按下南字衍文
  降坐明常【卷二十四二十二页十一行】
  一清按常当作堂
  于是上令奉高作明堂于汶水【卷二十四二十二页十六行】
  一清按汶水汉书郊祀志作汶上
  非忧王实之无柱也【卷二十四二十三页四行】
  笺曰宋本作王室一清按当作正室何焯校改
  赤眉渠师樊崇所堡也【卷二十四二十三页七行】
  一清按师当作帅
  山东巢父庙【卷二十四二十三页七行】
  一清按山东下落有字名胜志校增
  阳虎据之以叛【卷二十四二十四页三行】
  笺曰旧本作居之一清按据亦作据笺说非
  淄水又迳郕北【卷二十四二十四页十一行】
  一清按郕下落县字续志济北国成本国刘昭补注曰左传衞师入郕杜预曰东平刚父县西南有郕乡刚父晋志作刚平
  县北有曲水池亭【卷二十四二十五页二行】
  一清按池字衍文左传注校
  公会祀侯莒子于曲池【卷二十四二十五页三行】
  一清按春秋经文有盟字今校补
  汉章帝元和三年东巡太山【卷二十四二十五页五行】
  一清按后汉书章帝纪是二年
  汶水又西迳汶阳县故城北而注【卷二十四二十五页七行】
  一清按而当作西
  洗水出焉【卷二十四二十五页九行】
  笺曰谢兆申云洗当作洸克家云出焉当作注焉一清按出字不误洙水注云洸水出东平阳上承汶水又云洗水又东南流注于洙水则洸水所注者洙水也非汶水也
  县治铸乡故城【卷二十四二十五页十行】
  笺曰宋本作冶铸乡一清按非也蛇丘县治铸乡故城岂可改治为冶乎
  地理志乡故阐也【卷二十四二十五页十四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泰山郡刚故阐乡字误
  俗又谓之关亭【卷二十四二十五页十七行】
  一清按关亭当作阐亭
  非礼是也【卷二十四二十六页五行】
  一清按传文曰非礼也此衍是字
  然是东去冈城四十里【卷二十四二十六页十五行】
  一清按然是下落亭字
  又西南过平章县南【卷二十四二十六页十七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东平国有章县落东字
  景帝中和六年【卷二十四二十六页十八行】
  一清按和字衍文
  王莽之有盐城也【卷二十四二十六页二十行】
  一清按城字衍文
  故在无盐城东北五十里【卷二十四二十七页一行】
  一清按城字当移在故字之下
  水出肥县东城自源【卷二十四二十七页二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泰山郡有肥成县肥下落成字城字衍文自源全祖望校改白原
  王莽之成富也【卷二十四二十七页六行】
  笺曰旧本作城富一清按汉书地理志正作成字何旧本之足云
  应劭曰古厥也【卷二十四二十七页十七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注引仲瑗云古厥国落国字
  东平王云及后谒【卷二十四二十八页二行】
  一清按后谒下有错简下文汉书石立宣帝起之表也十字当移于此后谒下落曰字汉书之书当作世全祖望校正
  古中都城【卷二十四二十八页八行】
  一清按城吴琯本作也
  东遂为泽渚【卷二十四二十八页十二行】
  一清按遂当作迳
  汶水又西迳洽乡城南地理志曰所谓无盐有洽乡者也【卷二十四二十八页十九行二十行】
  一清按洽乡当作郈乡师古曰郈音后曰字衍文
  世祖叔母名良【卷二十四二十九页一行】
  一清按母当作父即赵孝王也后汉书校
  东平宪王仓【卷二十四二十九页六行】
  一清按仓当作苍后汉书校
  元和三年【卷二十四二十九页六行】
  一清按三当作二后汉书章帝纪校
  一水西迳湏昌城南入浦【卷二十四二十九页九行】
  一清按浦当作泲
  泗水篇
  皆为非也【卷二十五一页十三行】
  笺曰御览引此注云皆为此也一清按道元以舜不居泗上故以陶墟舜井之说为非矣
  预以木为曲状【卷二十五一页十九行】
  一清按状全祖望校改洑
  时则谓之原泉祠【卷二十五二页三行】
  一清按则孙潜校改人
  春秋襄公二十年季武子取卞【卷二十五二页四行】
  一清按左传是二十九年落九字
  西南迳鲁县北【卷二十五二页十一行】
  一清按迳当作过
  京相璠曰杜预并言【卷二十五二页十四行】
  一清按曰下全祖望校增服防二字
  背洙泗墙【卷二十五二页十七行】
  一清按阎若璩云正义引从征记泗墙二字作面泗章怀后汉书注亦云
  冢记【卷二十五三页三行】
  一清按全祖望云当作冢墓记
  孔丛子曰【卷二十五三页八行】
  一清按何焯云子字衍文后人所妄加黄省曾本无子字义门之言良是
  石以磬制【卷二十五五页三行】
  一清按以孔宏复曲阜志引此注文作似
  公山不狃帅费攻鲁【卷二十五五页四行】
  一清按费下落人字左传校补
  汉书秘之【卷二十五五页十行】
  笺曰宋本作汉时一清按全祖望校改世
  池台悉石也【卷二十五六页十四行】
  一清按池字衍文御览引此注云台之基岸悉石也今校正
  吾闻也【卷二十五七页一行】
  一清按也当作之
  今城邹山之阳【卷二十五七页十六行】
  一清按今城下落在字孙潜校增
  绎邑之所依为名也【卷二十五七页十九行】
  一清按所依下落以字通鉴注校补
  永嘉中太尉郗鉴将乡曲逃此山【卷二十五八页三行】
  一清按通鉴注引此文永嘉上有晋字逃作保
  诗所谓保其鳬峄者也【卷二十五八页七行】
  一清按其经文是有字
  漷水又西迳至湖陆县入于泗【卷二十五八页二十行】
  一清按迳字衍文
  齐田盻及宋人伐我东鄙【卷二十五九页五行】
  一清按盻当作肸
  平阳东北有漆乡漷今见有故城【卷二十五九页八行】
  一清按漷当作郭
  洸水从北西来流注之【卷二十五九页十行】
  一清按北西二字当倒互
  封将军陈错为槖侯【卷二十五九页十五行】
  笺曰史记汉书功臣表并作槀侯陈锴为将从击陈豨有功旧本水经注亦作藁侯此注改作槖侯未知何据岂郦君所见史汉别本有异乎一清按非也世本史汉表俱作槀侯师古音公老翻而小司马则以为山阳之属县也山阳之属县曰槖臣瓒音之曰拓郦在顔前想六朝时汉表元作槖字至唐始误作藁师古不能据地理志以正之朱氏乃云旧本水经注作藁此注改作槖而且揶揄之曰岂郦君所见史汉别本有异乎一似旧本更属他人之书而此注为郦君所手定借曰异同要是后来传写翻刻之讹朱氏宁亦知之否乎又史表是陈错故索隐曰汉表作锴音揩三苍云九江人名防曰锴今云史汉表并作锴岂其然乎
  盖洸洙相入受通称矣【卷二十五九页十九行】
  一清按相入下落互字
  菏水即沛水之所苞注以成湖泽也【卷二十五十页五行】
  一清按沛当作泲
  地理志曰故湖陆县也【卷二十五十页十一行】
  一清按前汉为湖陵续志云湖陆故湖陵章帝更名此引班书不得曰故湖陆
  昔桓温北入也【卷二十五十页十四行】
  一清按桓温下落之字
  北枝水西出迳蕃县北【卷二十五十页十七行】
  一清按此文误也当作北水枝出西迳蕃县北
  其水又溉于丘焉【卷二十五十一页五行】
  笺曰于丘当作公丘一清按丘即公丘也单举之以见义耳
  县故城在滕西北【卷二十五十一页六行】
  一清按西北下落城周二十里内有子城九字名胜志校补
  地理志曰其水西流注于沛【卷二十五十一页十四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鲁国蕃县下云南梁水西至湖陵入沛渠此世本之误沛当作泲下沛字俱当作泲
  故是水为吴王所掘非也【卷二十五十二页二行】
  一清按故下落谓字
  止自泗川耳【卷二十五十二页三行】
  一清按自当作是
  以今忖古知一延之之不通情理矣【卷二十五十二页六行】一清按于文当作益知一字误
  左泗水之滨【卷二十五十二页十一行】
  一清按左当作在
  晋解扬围楚致命【卷二十五十二页十八行】
  一清按围楚二字当倒互言入楚围以致命楚围上仍有脱字
  其有乱乎【卷二十五十三页五行】
  一清按有左传是在字
  又东迳山阳郡【卷二十五十三页十行】
  一清按六字是注混作经
  而立公子慿【卷二十五十三页十四行】
  一清按慿左传作冯
  殷帝沃丁之时时伊尹卒【卷二十五十三页十九行】
  一清按时字重文宜衍
  迳卬城县故城南【卷二十五十四页三行】
  一清按迳上落又东二字卬城是郜城之误
  王莽更名之曰郜城矣【卷二十五十四页四行】
  一清按郜城字误当作告成汉书地理志校
  又东迳单父故城南【卷二十五十四页五行】
  一清按单父下落县字
  王莽更名斯县为利善矣【卷二十五十四页九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山阳郡单父县莽曰利父师古曰音善甫后人讹写作利善也
  水上承□水【卷二十五十四页十行】
  笺曰一作潍水下同一清按潍□古字通用详潍水篇
  又迳丰西潭【卷二十五十四页十四行】
  一清按潭当作泽
  清水即泗水之别名也【卷二十五十五页七行】
  一清按泗水当作泡水
  县治故县南垞上【卷二十五十五页二十行】
  一清按故县之县黄省曾本作城
  故亭今有高庙【卷二十五十六页一行】
  一清按高下落祖字
  庙阙崩裭【卷二十五十六页二行】
  一清按裭字误刻当作禠
  山抗泗水上而尽石【卷二十五十六页八行】
  一清按抗寰宇记引此文作枕而当作西西上二字当倒互
  其所持天基二石【卷二十五十六页十四行】
  一清按天基当作天竺
  今彭城南有项羽掠马台【卷二十五十七页五行】
  一清按掠当作凉
  推考书墓事近于此也【卷二十五十七页六行】
  一清按墓事二字当倒互
  即陆赋所云【卷二十五十八页一行】
  一清按此是陆机行思赋全祖望校补三字
  晋太原九年【卷二十五十八页二行】
  一清按晋武帝建元太元原字误也
  以利运漕者【卷二十五十八页四行】
  笺曰晋书以利漕运一清按者字衍文
  沂水流纳注焉【卷二十五十八页七行】
  一清按纳字衍文
  王莽之闰俭【卷二十五十八页十行】
  一清按闰俭下落矣字孙潜校增
  秦嘉东阳郡【卷二十五十八页十行】
  一清按郡下落人字汉书高帝纪注校增详本卷
  其上城中有司马石苞【卷二十五十八页十三行】
  一清按司马上落大字
  因相询问【卷二十五十八页十八行】
  笺曰风俗通云因相借问一清按黄省曾本作寻问
  王莽之乐亭也【卷二十五十九页二行】
  一清按乐亭上落和字汉书地理志校增
  以即名之也【卷二十五十九页二行】
  一清按以即二字当倒互
  泗水东南至下相县故城东【卷二十五十九页六行】
  一清按至黄省曾本作迳
  更增修郭【卷二十五十九页十五行】
  一清按郭当作廓
  泗水又东南迳淮阳城城北临泗水【卷二十五十九页十九行】笺曰一本无城字一清按非也下城北二字当倒互于文是泗水又东南迳淮阳城北【句】城临泗水沂水篇
  东南左合桑预水【卷二十五二十页十四行】
  一清按东南下落流字
  出鲁山【卷二十五十页十五行】
  一清按出上落水字
  东南流注沂水水又东迳盖县故城南【卷二十五二十页十六行】一清按上水字当作沂
  与沂水合【卷二十五二十一页二行】
  一清按沂水上胡渭校增小字
  孟康曰县故邺邑今邺亭是也【卷二十五二十一页三行】
  一清按两邺字汉志注俱作郓今校改
  封城阳共王弟吉为东苑侯【卷二十五二十一页四行】
  笺曰孙按史汉年表俱作东莞侯索隐曰属琅琊一清按史汉表皆作子注云弟误也下卢侯稀亦误以子为弟
  水出时密山莒地莒人归共仲于鲁及密而死是也【卷二十五二十一页十六行】
  一清按山下落春秋时三字莒地下落左氏传三字方舆纪要引此文校增
  密水东南流迳东安城南【卷二十五二十一页十六行】
  一清按密水上落时字下同
  又南东庐川水注之【卷二十五二十二页七行】
  一清按南东二字当倒互庐川当作卢川
  右合防阴二水水出阴山【卷二十五二十二页十二行】
  一清按二字衍文水出防阴山当作防山之阴
  有洛水注之【卷二十五二十三页四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泰山郡南武阳县冠石山治水所出洛当作治下同
  有祠【卷二十五二十三页七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校衍防字
  洙水篇
  汉景帝中元五年封后兄信为侯国【卷二十五二十五页十一行】一清按元字衍文后兄下落王字
  于汴城西西南泗水流【卷二十五二十六页一行】
  一清按西南全祖望校改而与
  洙水西北流迳孔里此【卷二十五二十六页三行】
  一清按此当作北
  门又结石为水门【卷二十五二十六页五行】
  一清按又黄省曾本作右
  邾庶其以漆闾丘来奔者【卷二十五二十六页八行】
  一清按者下落也字
  洸水出东平【卷二十五二十六页十三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泰山郡有东平阳县落阳字
  水首受洙【卷二十五二十六页十八行】
  一清按洙下落水字
  洸水又东南流注于洙水又南至高平南入泗【卷二十五二十七页三行四行】
  一清按洙下当重一洙字高平下落县字
  沭水篇
  左右岘水【卷二十六一页十二行】
  一清按右当作合通鉴注校
  水出东诸县西箕山【卷二十六一页十六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无东诸县而诸县别有东诸城见潍水篇县当作城
  如殖有罪【卷二十六二页二行】
  一清按如殖下落死字孙潜校补
  城为之坠【卷二十六二页七行】
  一清按坠当作隳许规切本作隓说文解字败城阜曰隓徐锴曰俗作隳非是今相承通俗用之
  璧带饰以金银【卷二十六二页十三行】
  一清按璧当作壁
  水发三注山【卷二十六二页十八行】
  一清按注当作柱方舆纪要校
  西南流迳辟城城南【卷二十六二页十九行】
  一清按城字重文宜衍
  郎祝鲁之音【卷二十六三页十三行】
  一清按郎当作即
  王莽更之祝其亭也【卷二十六三页十四行】
  一清按更之下落曰字
  汉景帝八年封石绾为侯国【卷二十六三页十六行】
  一清按史汉表传皆是衞绾石字误也又八年亦是六年之误见本篇
  沭水又南迳陵山西【卷二十六三页十七行】
  一清按陵山上落建字方舆纪要云建陵山在海州沭阳县西北百里与山东郯城县接境山南北长而东西狭上多陵汉因以名县
  魏正元中齐王之镇徐州也【卷二十六三页十八行】
  一清按正元曹魏高贵郷公纪年此是拓防魏孝明帝正光年中事也齐王即萧宝夤魏书萧宝夤传云神龟中出为都督徐南兖二州诸军事车骑将军徐州刺史正光二年征为车骑大将军是也
  自流三十里【卷二十六三页十九行】
  一清按自下落戍字
  柤水而南【卷二十六五页七行】
  一清按而当作西
  巨洋水篇
  王韶之以为巨□【卷二十六五页十二行】
  一清按□当作蔑通鉴注校
  山导丹水有二源【卷二十六五页十八行】
  一清按山导二字衍文全祖望校
  西丹自穴山【卷二十六五页十九行】
  一清按西丹下落水字穴山是凡山之误
  出方山【卷二十六五页二十行】
  一清按出上落水字
  丹水又东北迳望台东【卷二十六六页五行】
  一清按当作望海台方舆纪要云望海台在寿光县东北四十里相传秦始皇所筑下云巨洋水又东北迳望海台西东北流伏琛晏谟并以为平望亭是也
  有一祀目之为冶泉祀【卷二十六六页九行】
  一清按二祀字俱当作祠
  持节东州【卷二十六六页十三行】
  一清按持节当作侍节齐乘校隋书麦防杖传云陪麾问罪亦其义也
  巨洋又东北迳委粟山东【卷二十六七页二行】
  一清按巨洋下落水字
  东南迳逢山下祠西【卷二十六七页四行】
  一清按下字衍文汉书地理志校
  洋水又南东厯逢山下【卷二十六七页五行】
  一清按南东二字当倒互
  麓三成【卷二十六七页五行】
  一清按麓上落山字齐乘校补
  闻数十里【卷二十六七页八行】
  一清按闻上落声字方舆纪要校增
  地理志石膏山洋水是出也【卷二十六七页十二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临朐县石膏山洋水所出此落所字是出二字当倒互
  巨洋又东北得邳泉口【卷二十六七页十三行】
  一清按巨洋俱当作洋水落水字后并同盖即齐乘之所谓北洋矣
  左思齐都赋曰岭其左是也【卷二十六七页十九行】
  一清按岭下落镇字下引齐都赋牛岭镇其南
  王莽更之愈县也【卷二十六八页四行】
  一清按愈汉书地理志作俞更之下落曰字
  台西有方地【卷二十六八页五行】
  一清按地名胜志作池
  浑侧有一坟【卷二十六八页八行】
  一清按浑当作墓
  汉武帝元朔三年【卷二十六八页十四行】
  一清按三表作二
  又西北流而注于巨淀矣【卷二十六八页十五行】
  笺曰谢云当作注于巨洋一清按汉志云石膏山洋水所出东北至广饶入钜定谢说非是
  巨洋水自湖东北流【卷二十六八页十七行】
  一清按淄水注云巨淀县东南则巨淀湖注落二字
  水出剧县南有崩山【卷二十六九页一行】
  一清按有当作角名胜志校改
  俗人以其山角【卷二十六九页二行】
  一清按山角下落若崩二字名胜志校补
  今曰狼水【卷二十六九页十三行】
  一清按当作白狼水落白字
  今河南有寻也【卷二十六十页一行】
  一清按也当作地
  皇甫谧曰衞也【卷二十六十页三行】
  一清按也当作地
  夏相徙南丘【卷二十六十页四行】
  一清按南丘当作帝丘
  收斟灌寻二国之余烬【卷二十六十页十一行】
  一清按斟灌下落斟字
  以上推传【卷二十六十页十五行】
  一清按上当作土
  巨洋水东北迳望海台西【卷二十六十一页一行】
  一清按水下落又字孙潜校增
  淄水篇
  少为府小吏【卷二十六十一页二十行】
  一清按小吏当作小史下同
  岑山上有神象【卷二十六十二页一行】
  一清按岑山二字当倒互
  东北流山尔雅出前左之文【卷二十六十三页十五行】
  一清按山全祖望校改由
  又去莱差近【卷二十六十三页十八行】
  一清按又上落缘陵二字
  其犹晋氏深翼居绛【卷二十六十四页九行】
  一清按居全祖望校改名
  虏其民宝居因郭以名之【卷二十六十四页十一行】
  笺曰当作虏其民实居郭因以名之一清按春秋经庄公六年齐人来归衞俘孔氏正义曰释例曰齐人来归衞宝公羊谷梁经传及左氏传皆同唯左氏经独言衞俘三家经传有六其五皆言宝说文保从人□省古寳保二字通用或转写作俘此即虏其民宝之说事见孟子及战国防盖湣王虏燕之民宝以居临淄之外郭齐民故称之虏城民即旄倪宝即重器朱氏改宝为实非也
  汉高六年【卷二十六十四页十二行】
  一清按汉高下落帝字
  世谓之治岭山【卷二十六十五页三行】
  一清按治当作冶
  宜城修筑【卷二十六十五页十二行】
  一清按城当作试孙潜校改
  其不可固城者在此【卷二十六十五页十四行】
  一清按不孙潜校改水
  水出南山顶洞开望若门【卷二十六十六页八行】
  一清按南山下名胜志重一山字若门下吴琯本有焉字今校补
  状同洪井【卷二十六十六页十一行】
  一清按井当作河
  水北则长庑徧驾【卷二十六十六页十五行】
  笺曰旧本作偏驾一清按徧字较长
  阳水又东东迳阳城东南【卷二十六十六页十七行】
  笺曰下东字疑衍一清按非也当移在阳城之上
  即谓城之东阳城【卷二十六十六页十九行】
  一清按上城字衍文
  竭穷斯牲【卷二十六十七页七行】
  一清按竭孙潜校改谒
  伏琛所未详也【卷二十六十八页三行】
  一清按未黄省曾本作不
  侍其衡【卷二十六十八页四行】
  笺曰三字未详一清按巵林云玉海姓氏急就篇曰侍其氏汉广野君裔孙赐氏食其后有为武帝侍中者合官与氏而称焉汉有侍其元矩魏有侍其衡附曰广野君在高祖初至武帝时七十年安得遽至裔孙而又曰后为侍中者何年寡而世多也伏滔青土人物论称后汉有侍其元矩与孙宾硕刘公山并叙正当魏武时又为齐人则元矩非即衡字耶
  女水东北流迳东平安县故城南【卷二十六十八页十二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甾川国东安平县下云菟头山女水所出东北至临淄入钜定阚骃曰博陵有安平故此加东平安二字当倒互
  然后更流注北杨水【卷二十六十八页十三行】
  一清按杨当作阳
  博陵有平【卷二十六十八页十八行】
  一清按有下落安字汉志校补
  又迳安平城东【卷二十六十八页二十行】
  一清按安平上落东字
  东北入淀【卷二十六十八页二十行】
  一清按淀上落巨字
  葂头山【卷二十六十九页一行】
  一清按葂当作菟汉志校
  时水出齐城西南北二十五里【卷二十六十九页三行】
  一清按南字衍文通鉴注校
  即如水也【卷二十六十九页三行】
  笺曰孙云如水当作耏水一清按如水本汉志别作耏水瓠子水注云时即耏水也音而即地理志之如水矣彼入泲而此入淄迳流虽异而名称是同正不当改如作耏也
  故谓之愚公故山水有石梁【卷二十六十九页九行】
  一清按下故字衍文
  亦谓为石梁水【卷二十六十九页十行】
  一清按亦谓下落之字
  本渠也【卷二十六十九页十五行】
  一清按左传昭公十一年楚申无宇曰齐渠丘实杀无知杜预注曰渠丘今西安也齐大夫雍廪邑落丘字
  世谓寒泉也【卷二十六十九页二十行】
  一清按世谓下落之字
  张逸问赞云【卷二十六二十一页一行】
  一清按问下落书字何焯校增
  然棘下又是齐城内地名【卷二十六二十一页五行】
  一清按齐当作鲁何焯校改
  虽异名于见【卷二十六二十一页八行】
  一清按于当作两
  台西有石杜碑【卷二十六二十一页二十行】
  笺曰一作石柱碑一清按非也释载此文作石社碑
  葵丘不在齐也【卷二十六二十二页五行】
  一清按葵丘上落明字名胜志校增
  以时而往还之期【卷二十六二十二页七行】
  一清按而当作为
  故今无宠之姝【卷二十六二十二页八行】
  一清按妹当作妹左传校
  因无知之绌【卷二十六二十二页九行】
  笺曰绌当作出一清按左传云僖公之母弟曰夷仲年生公孙无知有宠于僖公衣服礼秩如适襄公绌之绌字本经传不可妄改也
  时水西左迤为潭【卷二十六二十二页十五行】
  一清按下云又西北流注于时此不得云时水也当是余水之误
  渑水又西迳乐安南博昌县故城南【卷二十六二十二页十九行】一清按上南字衍文
  在齐西北四十里【卷二十六二十三页二行】
  一清按在齐下落城字
  又东北至皮丘沈【卷二十六二十三页十八行】
  一清按沈当作坈如马常坈之坈下同
  汶水篇
  赵烈侯【卷二十六二十四页五行】
  一清按何焯云据竹书纪年赵烈侯在未命侯以前当依今本作子
  史记所谓齐威王越赵侵伐我长城者【卷二十六二十四页六行】一清按史记田齐世家云威王九年赵人归我长城六国表云威王十一年赵取我长城又赵成侯七年侵齐至长城越黄省曾本作曰音近致讹伐我二字当倒互
  汶水自县东北迳峿城北【卷二十六二十四页九行】
  一清按沈炳防云郚诸本误作峿春秋庄公元年齐迁纪郚杜预曰郚在朱虚县东南说文郚东海县故纪侯之邑汉书地理志东海郡有郚乡县续志无之盖东京废省而刘昭补注朱虚下引左传杜注皆作郚无从山作峿者是葢因上峿山而讹以为县名也
  朱虚县东四十里有峿亭城【卷二十六二十四页十行】
  一清按亭城二字当倒互峿当从阝作郚
  亭在丘城东北十里非城也【卷二十六二十四页十七行】
  一清按丘城上落渠字下城字衍
  又东北入于县【卷二十六二十四页十九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琅琊郡朱虚县下云泰山汶水所出东至安丘入维县字误
  潍水篇
  潍水出琅琊箕县【卷二十六二十五页五行】
  一清按元和志潍水在密州莒县东北八十里潍水所出注云潍水导源潍山箕县下落潍山二字
  城即秦王之所筑也【卷二十六二十五页八行】
  一清按王当作皇下同
  谓琅琊台【卷二十六二十五页九行】
  一清按谓下落之字
  乃徙黔首二万户于琅琊山下【卷二十六二十五页十一行】
  一清按二当作三史记校
  高五里【卷二十六二十五页十二行】
  一清按高当作广
  渊主灵焉【卷二十六二十五页十三行】
  一清按主天中记引此文作至
  东南流析泉县东【卷二十六二十五页十九行】
  一清按流下落迳字
  晏谟并明潍水为扶淇之水【卷二十六二十六页十三行】
  一清按晏谟下落伏琛二字
  王莽之合丘也【卷二十六二十六页十七行】
  一清按合当作令汉书地理志校
  亦曰障日山【卷二十六二十八页九行】
  一清按障日山下落山势高峻隔絶阳曦即此山也十二字名胜志引此文校补
  东北迳高密故城南【卷二十六二十八页十五行】
  一清按高密下落县字
  宣帝平始元年【卷二十六二十八页二十行】
  一清按平始当作本始
  水西有鴈阜【卷二卞六二十九页四行】
  一清按寰宇记引高士传曰郑元葬于剧东后以墓坏归葬砺阜在高密县西北五十里鴈字误也
  地理志曰有三石山祠【卷二十六二十九页十三行】
  一清按三石山当作三戸山今本汉志亦误作石字方舆纪要山东平度州三固山一名三户山汉书郊祀志宣帝信方士言祠太室山于即墨三戸山于下密即此山也
  余按应劭【卷二十六二十九页十四行】
  一清按应劭下落曰字
  又东九迳都昌县东【卷二十六二十九页十六行】
  一清按迳当作过
  胶水篇
  又迳扶县故城西【卷二十六三十页十行】
  一清按扶汉书地理志作邞
  春秋僖公九年【卷二十六三十页十三行】
  一清按经传是二十九年落二十字
  王莽之柣国也【卷二十六三十页十七行】
  笺曰宋本作秩国一清按非也汉书地理志琅邪郡柜县莽曰祓同祓师古曰音废
  又东北迳晏伏所谓黔陬城西四十里有胶水者也【卷二十六三十页十九行】
  一清按四十里有胶水者也八字重文宜衍
  今胶水北迳晏伏所谓西黔陬城东高密郡侧有黔陬县【卷二十六三十一页二行】
  一清按今字当移在高密郡侧之上
  县王莽更名之曰原亭也【卷二十六三十一页六行】
  一清按县下落故字曰字衍文
  故莱夷邑也【卷二十六三十一页六行】
  一清按莱夷下落维字汉志校补
  胶水又北迳胶阳东【卷二十六三十一页九行】
  一清按胶阳下落县字
  又东北迳左会一水【卷二十六三十一页十一行】
  一清按迳当作流
  县故王莽更之东莱亭也【卷二十六三十一页二十行】
  一清按更下落名字
  所谓之溟海者也【卷二十六三十二页五行】
  一清按之字衍文

  水经注笺刋误卷九
<史部,地理类,河渠之属,水经注释__水经注笺刊误>
  钦定四库全书
  水经注笺刋误卷十
  仁和赵一清纂
  沔水篇
  沔水【卷二十七一页六行】
  一清按丏音勉丐音盖沔水之沔从丏不从丐今文多误不可不辨也
  岀河池县【卷二十七一页八行】
  一清按出上落水字
  沔水又东南【至】曰沮口【卷二十七一页十行】
  一清按十八字是注混作经
  汉水又东北合沮口【卷二十七一页十三行】
  一清按胡渭校衍汉水二字
  故如淳曰北方人谓汉水为沔水【卷二十七一页十五行】
  一清按北汉志注作此今校改
  沔水又东【至】浕水入焉【卷二十七一页十八行】
  一清按十三字是注混作经
  往汉中断絶阁道【卷二十七二页二行】
  一清按蜀志刘焉传作住汉中从亻不从彳阁道作谷道疑是史误
  沔水又东迳武侯垒南【卷二十七二页十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沔水又东迳沔阳故城南【卷二十七二页十三行】
  笺曰原本此十字是注文谢云据宋本作经文一清按沔水篇多混注作经原本十字是注此蛛丝马迹之犹可追寻者也谢耳伯又改易之误矣沔阳下落县字
  即汉王位于此【卷二十七二页十五行】
  一清按蜀志先主传云羣下上先主为汉中王落中字
  莫知墓营所在【卷二十七三页一行】
  一清按营当作茔
  沔水又东迳西乐城北【卷二十七三行十二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在山上【卷二十七三页十三行】
  一清按方舆记要引此文作城在沔阳东山上今校补
  梁州刺史杨亮以即险之固【卷二十七三页十五行】
  一清按以字衍文
  后刺史姜守潘猛亦相仍此城【卷二十七三页十六行】
  一清按相仍下落守字
  容裘谿注之【卷二十七三页十六行】
  一清按谿下落水字
  汉水又左得度口水【卷二十七三页二十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二曰浊检【卷二十七四页一行】
  一清按二当作一
  汉水又东黄沙水左注之【卷二十七四页九行】
  一清按十字是注混作经
  汉水又东合褒水【卷二十七四页十六行】
  一清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泉悬注【卷二十七五页十行】
  一清按泉上落有字
  逮灵帝建和二年汉太中大夫同郡王升【卷二十七五页十五行】一清按灵帝当作桓帝汉太中大夫据碑是汉中太守
  所谓北出褒【卷二十七六页三行】
  一清按褒下落斜字
  汉水又东迳汉庙堆下【卷二十七六页九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故以南为称【卷二十七六页十七行】
  一清按南下落郑字
  故水得其名【卷二十七七页六行】
  一清按名下落矣字名胜志校增
  汉水又东得长柳渡【卷二十七七页十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归之宋府【卷二十七七页十六行】
  一清按宋下落公字何焯校增
  汉水又左防文水【卷二十七七页二十行】
  一清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汉水又东黑水注之【卷二十七八页五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左谷水出西面【卷二十七八页十三行】
  笺曰克家云当作西南一清按面字不误盖左谷水与涔水异源而同流也
  左谷水出汉北【卷二十七八页十四行】
  笺曰宋本作右一清按左谷水出汉志亦见上右谷水则未闻也
  即智水也【卷二十七八页十四行】
  笺曰六朝壻字皆书作聓此智水智乡即聓水聓乡也后世传写误作智字一清按壻汉碑作聟与智字形尤近古已然何待六朝
  壻之行未还【卷二十七八页二十行】
  一清按寰宇记释引此文俱无之字是也晏公类要作知字知即聟之缺文后人更加壻字于知字之上作壻知行未还今本之字又从知字音同转讹金石文字记壻字一传为□再传为□三传为聓四传为聟皆胥之变也诗有女同车释文壻音细字林作□战国防韩且坐而胥亡乎胥臣之反而行并作咠书大传不爱人者及其胥余作咠晋书五行志沦咠作北音义咠息鱼反张骏传有黄龙见于揖次之嘉泉吕光载记迎大豫于揖次音义揖子鱼反次音恣汉书地理志武威郡有壻次县此皆胥字之误汉仙人唐公房碑壻字作聟晋王右军帖有女聟字
  其俗以为【卷二十七九页二行】
  笺曰以为下脱一壻字一清按非也寰宇记引此文是信然二字今校补释载此文作其俗以为神盖盘洲以意增尔
  百姓为之立庙于其处也【卷二十七九页三行】
  一清按何焯校衍也字
  上有匈奴城【卷二十七九页五行】
  笺曰旧本作上有匈如城呉改作匈奴城未有所因防疑当作上有丘如城一清按匈奴城即胡城也魏书地形志梁州汉中郡汉阴下云有胡城元丰九域志兴元府汉中郡下云有古胡城蜀记云汉张骞使匈奴与胡妻及堂邑父俱还至汉中筑城居之即此城也事见汉书张骞传行水金鉴匈奴城在今城固县西然则吴琯改本不误可以释中尉之疑矣
  汉水又东至灙城南与洛谷水合【卷二十七九页十九行】
  一清按十三字是注混作经
  西南注汉水【卷二十七十页二行】
  一清按汉水下通鉴注引此文有所谓洛口也五字今校补名胜志曰傥谷亦名骆谷南口曰傥北口曰骆骆洛音同通用
  汉水又东迳小城固南【卷二十七十页三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城固之城当作成前后并同
  汉水又东迳石门滩【卷二十七十页十一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水东出寒泉涌山顶【卷二十七十页十三行】
  一清按寒泉下落岭泉二字下蘧蒢溪口注云阳都坂西连寒泉岭是也方舆纪要云寒泉水出洋县东北寒山
  汉水又东迳嬀虚为滩【卷二十七十页十七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为字衍文
  或作妫墟故舜所居也后或姓姚或姓妫【卷二十七十页十九行】一清按妫墟当作姚墟刘昭郡国志补注曰帝王世纪云姚墟在西北困学纪闻曰左传正义曰世本舜姓姚氏虞思犹姓姚也至胡公周乃赐姓为妫是即姓姚姓妫之分此文姚墟字故与上妫墟别也舜所居也四字重文宜衍
  事妄未知所从【卷二十七十页二十行】
  一清按事当作是
  汉水又东迳□经滩【卷二十七十一页二行】
  笺曰经旧本作俓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汉水又东迳小大黄金南【卷二十七十一页四行】
  一清按十字是注混作经
  宋遣秦州刺史萧思话【卷二十七十一页十行】
  一清按萧思话下落西讨二字全祖望校增
  话令阴平太守萧祖【卷二十七十一页十行】
  一清按萧祖字误当作萧垣宋书萧思话校
  汉水又东合蘧蒢汉口【卷二十七十一页十一行】
  笺曰克家云当作溪口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好乘危缀饮【卷二十七十一页十三行】
  一清按缀当作啜
  汉水又东右会洋水【卷二十七十二页一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又故目其地为洋川用表夫人诞载之休祥也【卷二十七十二页七行】
  一清按又故二字当倒互洋川御览引此文作祥川诞载二字当倒互
  汉水又东厯敖头【卷二十七十二页十一行】
  一清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汉水又东合直水【卷二十七十二页十四行】
  一清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又南蓰阁下【卷二十七十二页十六行】
  一清按又南下落迳字
  汉水又东迳直城南【卷二十七十二页十九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又东迳千渡而至虾蟇岭【卷二十七十二页二十行】
  一清按岭黄省曾本作□葢頧字之误音都囬切地之高阜隆起形似虾蟇故以名之亦谓之虾蟇培赵次公东坡诗注云昔先生与子由自眉州乡里舟行趋京师过峡州虾蟇培从舟中望之颐颔口吻甚类虾蟇即此石也
  汉水又东迳晋昌郡之宁都县南【卷二十七十三页二行】
  一清按十三字是注混作经
  治王谷【卷二十七十三页三行】
  一清按治上落县字
  汉水又东迳鱼脯谿口【卷二十七十三页五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谿黄省曾本作谷
  汉水又东迳鼈池而鲸滩【卷二十七十三页八行】
  一清按而当作为
  汉水又东右得大势【卷二十七十三页十二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汉水右对月谷口【卷二十七十三页十六行】
  一清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汉水又东迳西城县故城南【卷二十七十三页十九行】
  一清按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汉水又东为鳣湍【卷二十七十四页六行】
  一清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汉水又东合旬水【卷二十七十四页九行】
  一清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今人不能上【卷二十七十四页十四行】
  一清按今字衍文
  不知所道【卷二十七十四页十五行】
  一清按道当作述
  山下石坛【卷二十七十四页十五行】
  一清按山下下落有字
  旬水东南注汉之旬口【卷二十七十四页十六行】
  一清按汉下落谓字
  汉水又东迳木兰南【卷二十七十四页十七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木兰下落寨字吴琯本校增
  石岸有城【卷二十七十四页十八行】
  一清按石当作右
  汉水又东左得育汉【卷二十七十五页一行】
  笺曰克家云当作育溪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与晋旬阳二县分界于是谷【卷二十七十五页二行】
  一清按宋书州郡志魏兴太守领兴晋令旬阳令兴晋令魏立曰平阳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羊元之封兴晋侯即此县与当作兴
  汉水又东注谷甲水口【卷二十七十五页二行】
  笺曰注一作迳一清按非也黄省曾本无注字葢缺文谷字乃合字之误
  于地理属农【卷二十七十五页八行】
  一清按地理下落志字郡国志南阳郡析故属农有丰乡城是也
  甲水又东南迳魏兴郡之兴阳南【卷二十七十五页十行】
  笺曰晋志魏兴郡有洵阳无兴阳一清按当是兴晋之讹兴晋下落县字
  汉水又东迳魏兴郡之锡县故城北【卷二十七十五页十四行】一清按十四字是注混作经
  入谷有长谷故城【卷二十七十五页二十行】
  一清按长谷黄省曾本作长利
  汉水又东厯姚方【卷二十七十六页一行】
  一清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故地留姚称也【卷二十七十六页二行】
  一清按是卷之尾当接二十九卷一页七行又东过堵阳县至八页三行习凿齿又为其宅铭焉上魏兴郡锡县与上粉县界相连上粉分自房陵房陵锡汉志并属汉中郡裴松之三国志注云隆中在襄阳城西二十里沔水上中下三篇当省中篇分上下二篇不然二十八卷之末已叙沔汉入海之道何缘复厯荆襄之境乎禹贡锥指曰以今舆地言之汉水又东北迳兴安州北又东迳洵阳县南又东迳白河县北又东迳郧西县南又南迳郧县南又东北迳均州北又东南迳光化县南又东南迳谷城县东北又东南迳襄阳县北此即汉水自魏兴郡之锡县故城北至襄阳县北所流之境也
  又东过堵阳县堵水出焉自上粉县北流注之【卷二十九一页七行】
  一清按此卷经注当移接二十七卷十六页二行故地留姚称也之次焉字衍文
  言二滩阻碍【卷二十九二页五行】
  一清按阻碍下落也字寰宇记校增
  又东过郧阳县南【卷二十九二页六行】
  一清按史志无郧阳县晋立郧乡县寰宇记云郧乡故锡所改注文可见阳字误也
  与真不别【卷二十九二页八行】
  一清按不别下落山北有崖旁视之有一穴甚明号为星牖十六字寰宇记校补
  汉水又东迳郧乡县故城南【卷二十九二页九行】
  一清按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郧有关【卷二十九二页十一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曰有郧关郧有二字当倒互
  汉水又东迳琵琶谷口【卷二十九二页十三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庾仲雍汉记【卷二十九二页十七行】
  一清按隋书经籍志汉水记五卷庾仲雍撰落水字
  东西流为沧浪之水【卷二十九二页十八行】
  一清按西当作南胡渭校
  地连纪郢【卷二十九三页三行】
  一清按郢当作鄀胡渭校
  汉水又东为佷子潭【卷二十九三页五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汉水又东南迳武当县故城北【卷二十九三页八行】
  一清按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世祖封邓晨子堂为侯国【卷二十九三页九行】
  一清按堂后汉书本传作棠
  汉水又东平阳川水注之【卷二十九三页十一行】
  一清按十字是注混作经
  沔水又东南迳县城东【卷二十九三页十五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迳下落武当县下落故字
  沔水又东迳龙巢山下【卷二十九四页二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又东南迳涉都县东北【卷二十九四页五行】
  笺曰宋本作涉都城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王莽更名南庾者也【卷二十九四页十二行】
  一清按庾汉书地理志作庚
  又南迳谷城东【卷二十九四页十三行】
  一清按迳当作过
  学教立碑【卷二十九四页十八行十九行】
  一清按学教二字当倒互
  沔水又东南得洛溪口【卷二十九五页一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北抗洛溪【卷二十九五页二行】
  一清按抗当作枕
  又南过筑阳东【卷二十九五页四行】
  一清按筑阳下落县字
  又东迳学城南【卷二十九五页十二行】
  一清按六字是注混作经
  冠军张仲逾【卷二十九五页十八行】
  一清按逾释载此文作瑜
  沔水又南迳筑阳县东【卷二十九六页二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世祖封吴财为侯国【卷二十九六页九行】
  一清按后汉书吴汉传作盱章怀注云盱音火俱反财字误也
  沔水又东为漆滩【卷二十九六页十二行】
  一清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即郡国志所谓武当县之和聚【卷二十九六页十八行】
  一清按续志是和城聚落城字
  有大石激【卷二十九六页十九行】
  笺曰激当作礉其字从石一清按激字不误说文激碍衰疾波也一曰半遮也汉书沟洫志云为石隄激使东注激者聚石于隄旁冲要之处所以激去其波也济水注云立激岸侧以捍鸿波是也若从石作礉音覈又音敲非其义矣
  女嫁为阴县佷子【卷二十九七页三行】
  一清按为当作于
  沔水又东迳乐山北【卷二十九七页十三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沔水又东迳隆中【卷二十九七页十六行】
  一清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沔水又东合檀溪水【卷二十八一页十三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情邈灌疏【卷二十八一页十七行】
  一清按疏黄省曾本作蔬二字通用
  楚之北津戍矣【卷二十八二页九行】
  一清按矣黄省曾本作也
  其土古鄢都卢罗之地【卷二十八二页十行】
  一清按都当作鄀
  号此为北部【卷二十八二页十一行】
  一清按北部下孙潜校増焉字
  邑居隐赈【卷二十八二页十二行】
  笺曰隐赈当作殷赈薛综西京赋注云殷赈谓富饶也一清按上林赋湛湛隐隐注云隐隐盛貌汉书礼乐志郊祀歌休嘉砰隐溢四方师古曰砰隐盛意古字多假借不必例彼规此
  沔水又迳平鲁城南【卷二十八三页七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东对樊仲山甫所封也【卷二十八三页八行】
  一清按樊下落城字顾炎武校增
  沔水中有鱼梁洲【卷二十八三页二十行】
  一清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沔水又迳桃林亭东【卷二十八四页八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杜元凯碑处【卷二十八四页十三行】
  一清按杜元凯下落沈字
  沔水又东南迳蔡洲【卷二十八四页十四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洲大岸西有洄湖【卷二十八四页十七行】
  一清按大当作东
  又作石伏逗【卷二十八五页六行】
  一清按伏当作洑
  广十二步【卷二十八五页七行】
  一清按十二当倒互作二十
  沔水又东南邑城北【卷二十八五页十七行】
  一清按宋本作东南迳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沔水又东合洞口【卷二十八五页二十行】
  一清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西流迳今山北【卷二十八六页六行】
  一清按今山字误当作金山
  苏伯河望气处也【卷二十八六页九行】
  一清按河当作阿后汉书光武帝纪校改
  沔水东南迳黎丘故城西【卷二十八七页十一行】
  一清按十字是注混作经
  朱祐自观城瀹丰于黎丘是也【卷二十八七页十四行】
  笺曰后汉书作围丰于黎丘一清按郡国志邔侯国有犂丘城刘昭补注朱祐禽秦丰苏岭山当作擒
  东流至即县北界【卷二十八七页十六行】
  一清按即当作邔汉书地理志南郡邔县孟康曰邔音忌
  谓疎口也【卷二十八七页十七行】
  一清按谓下落之字
  好在碛中【卷二十八七页十八行】
  一清按刘昭郡国志补注引荆州记作碛上
  又南过邔县东北【卷二十八八页三行】
  笺曰邔一作印一清按此是今本郡国志误文当以史记年表汉书地理志作邔字为正
  汉高帝十二年【卷二十八八页五行】
  一清按二史表作一
  此中猪屎臭【卷二十八八页十二行】
  一清按此中下落作字孙潜校增
  沔水又南得木里水会【卷二十八八页十六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夷水出自房陵东流注之【卷二十八八页二十行】
  一清按房陵下落县字杨慎本校增
  即汴水也【卷二十八九页六行】
  笺曰谢云汴一作汒疑作沵一清按非也通鉴注作沶音怡方舆纪要云沶水在宜城县西晋怀帝永嘉四年刘聪逼洛阳荆州刺史王澄自将欲援京师至怡口众散而还即此
  上通梁州没阳县之黙城山【卷二十八九页六行】
  一清按没阳当作沔阳
  其水东迳新城县之沵乡县分房陵丘【卷二十八九页七行八行】一清按魏文帝合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为新城郡以孟达为太守见三国志刘封传新城县当作新城郡晋书地理志新城郡统沶乡县宋书州郡志作祈乡令何志魏立晋太康地理志作沶音祁丘字误当作立
  迳蛮城城南在宜城南三十里【卷二十八九页十二行】
  一清按上城南二字当倒互
  引西山谷水即是水者也【卷二十八九页十四行】
  一清按当作长谷水落长字荆州记校增长谷即左传之荒谷也者字衍文
  颉郡人也【卷二十八十页三行】
  笺曰宋本作郡人也一清按郡字似误刻不然与本文何异乎释载此文作鄀人
  见一冢东向【卷二十八十页四行】
  一清按冢当作家释校改
  孤坟向□【卷二十八十页六行】
  笺曰向宋本作尚一清按□释作整
  汉末多士其中【卷二十八十页十三行】
  一清按多士当作名士下落居字何焯校
  以闻侍中厐季【卷二十八十页二十行】
  一清按闻当作问
  沔水又迳鄀县故城南【卷二十八十一页二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即楚昭王为吴所迫絶郢徙都之【卷二十八十一页五行】
  一清按絶当作纪汉书地理志江夏郡若县下云楚
  昭王畏吴自郢徙此纪郢上落自字
  沔水又东敖水注之【卷二十八十一页八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寔曰敖口【卷二十八十一页十二行】
  一清按寔当作是
  沔水又东南与臼水合【卷二十八十一页十六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水出竟陵县东北耶屈山【卷二十八十一页十七行】
  一清按左传定公五年杜预注曰江夏竟陵县有臼水出聊屈山西南入汉耶字误
  又东过荆城东【卷二十八十一页十九行】
  一清按六字是经混作注
  沔水自荆城【至】章山东【卷二十八十一页二十行】
  一清按十六字是注混作经
  沔水又东右会权口【卷二十八十二页四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沔水又东南与阳口合【卷二十八十二页八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阳口晋书作扬口通鉴注引此文俱作扬下同
  又东北路曰湖水注之【卷二十八十二页十七行】
  笺曰克家云路当作流一清按非也白湖亦曰路白湖与中湖昏官湖而为三杜预开扬口起夏水达巴陵即是水也
  春秋水盛【卷二十八十二页二十行】
  一清按秋当作夏方舆纪要校
  通路自湖【卷二十八十三页三行】
  一清按自当作白
  杨水又东北流得东赤湖水口【卷二十八十三页七行】
  一清按杨水当作水得东二字倒互
  湖东北有大置台【卷二十八十三页八行】
  一清按寰宇记江陵县下云清暑台一名大暑台在城东二十里置字误也
  有灵港水【卷二十八十三页十行】
  一清按港当作溪晋书桓传云义军乘胜竞进振该等距战于灵溪是也
  国语所谓楚灵王阙为石郭陂汉以象帝舜者也【卷二十八十三页十四行】
  一清汉当作溪即所谓灵溪也
  杨水又东北与祥谿水合【卷二十八十三页二十行】
  一清按祥谿当作柞谿
  西迳杨水【卷二十八十四页八行】
  一清按迳当作注
  即趣汉津【卷二十八十四页十五行】
  一清按蜀志先主传云斜趣汉津斜与邪同
  浩若沧海【卷二十八十四页十七行】
  笺曰浩宋本作渺一清按浩字义通
  洪潭巨浪【卷二十八十四页十七行】
  笺曰克家云疑作洪涛一清按潭字不误
  又东南迳江夏云杜县东【卷二十八十四页二十行】
  一清按迳当作过
  即堵口也【卷二十八十五页一行】
  一清按全祖望云堵口当作防口晋书甘卓传作猪口若作堵口则是堵水之口非矣互见夏水篇
  左传所为若敖聚于防是也【卷二十八十五页一行】
  一清按为当作谓聚当作娶
  沔水又东迳左桑【卷二十八十五页四行】
  一清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昭王南征之不复【卷二十八十五页六行】
  一清按之左传作而
  沔水又东合巨亮水口【卷二十八十五页十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水北承亮湖【卷二十八十五页十一行】
  一清按亮上落巨字
  沔水又东得合驿口【卷二十八十五页十二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沔水又东谓之横桑【卷二十八十五页十六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沔水又东谓之郑潭【卷二十八十五页十八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今谓世数既悬【卷二十八十五页十九行】
  一清按今当作余
  沔水又东得死沔【卷二十八六页二行】
  一清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沔水又东与力口合【卷二十八十六页五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沔水又东南涢水入焉【卷二十八十六页九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水南通县之太白湖【卷二十八十六页十行】
  一清按县上落沔阳二字江水注参校增
  沔水又东迳沌阳县北【卷二十八十六页十一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案地说言汉水东行触大别之陂【卷二十八十七页一行】
  一清按陂何焯校改阪
  水遵巢湖【卷二十八十七页十一行】
  一清按遵当作导
  西流注栅水【卷二十八十七页十五行】
  一清按西下落南字通鉴注校补
  山上有虎山【卷二十八十八页二行】
  一清按虎山下落城字
  登城鼔噪【卷二十八十八页七行】
  一清按城黄省曾本作塘三国志吴书丁奉传云遂据徐塘方舆纪要云徐塘在濡须水东
  胡景城北【卷二十八十八页十行】
  一清按胡景下落略字梁天监四年侵魏合肥胡景略与赵祖悦同军交恶而韦叡解之事见南史韦叡传然有大可疑者梁天监四年是魏孝昌元年明年道元被害于阴盘其成书又不知在何时安得遽取胡赵筑城以相证而又云魏事已乆难用取悉何耶此与襄阳水下引吴均诗同一蔽也
  谓之栅口水【卷二十八十八页十三行】
  一清按当作栅水口即栅江口也
  而方界石城也【卷二十八十八页十七行】
  一清按界当作届
  地理志曰毗陵县旧防稽之属县丹徒县也北二百步有故城【卷二十八十八页十九行】
  一清按也字当移在属县之下
  经书在北江则可【卷二十八十九页二行】
  一清按江字衍文
  东合天溪【卷二十八十九页五行】
  一清按天当作大
  南江又东与贵长池水合【卷二十八十九页七行】
  一清按十字是注混作经
  南江又南东迳宣城之临城县南【卷二十八十九页十行】
  一清按十三字是注混作经又南之南衍文
  南江又东与桐水合【卷二十八十九页十二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汉水又北合东汉水【卷二十八二十页二行】
  一清按汉水当作溪水即旋溪也
  而同注南江之北【卷二十八二十页七行】
  一清按于文当重一江字
  南江又东迳宁国县南【卷二十八二十页七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此保险【卷二十八二十页九行】
  一清按此下落乡字刘昭郡国志补注引吴地记校补
  南江又东北为长渎厯河口【卷二十八二十页十五行】
  一清按十一字是注混作经河口当作湖口下云谓之五湖口是也
  江南东注于具区【卷二十八二十页十六行】
  一清按江南二字当倒互
  五湖谓长塘湖太湖射贵湖滆湖也【卷二十八二十页十七行】笺曰射贵湖下脱上湖二字一清按方舆纪要云五湖虞翻云太湖有五滆湖洮湖射湖贵湖及太湖为五湖郦道元曰长塘湖射湖贵湖滆湖与太湖而为五此即虞氏之说又云射贵湖今常州之芙蓉湖当时或分为二故虞翻以射贵为二湖也名胜志云上湖一名射贵湖则上湖即射贵矣盖上湖之名晚出故以射贵可分为二湖以当五湖之数而不容增上湖于射贵之下读者审之朱长文续吴郡图经则以为道元谓长荡湖贵湖上湖滆湖与太湖而为五盖传闻之异乆矣
  越伐吴而战于五湖是也【卷二十八二十页十九行】
  一清按而字衍文
  斯乃太湖之摄通称也【卷二十八二十页十九行】
  一清按之下落兼字孙潜校增
  今在余姚鸟道山北【卷二十八二十一页十六行】
  笺曰旧本作曰北一清按北上落西字会稽志引此文校正作曰字误也
  杨修五湖赋曰【卷二十八二十一页六行】
  一清按杨修当作杨泉何焯校
  俗说此本在太湖中【卷二十八二十二页十行】
  一清按此下落山字续吴郡图经引此文校增
  禹治水移进近东又西南有两小山【卷二十八二十二页十行】一清按续吴郡图经引此文作禹治水移进近吴又东及西南有两小山今改正
  自此以求差深【卷二十八二十二页十三行】
  一清按求续吴郡图经引此文作东
  东则松江出焉【卷二十八二十二页十四行】
  一清按六字是注混作经续吴郡图经亦作注
  松江北去吴国五十里【卷二十八二十二页十七行】
  一清按吴国下落南字
  国南五十里【卷二十八二十二页十八行】
  一清按五字重文宜衍
  江水竒分谓之三江口【卷二十八二十三页四行】
  笺曰竒分当作岐分尔雅水岐为渚一清按广韵竒异也言所出异道也字不误九字是注混作经续呉郡图经引此文亦是注
  庾仲初杨都注曰【卷二十八二十三页七行】
  一清按当作扬都赋注落赋字
  与松江而三也【卷二十八二十三页九行】
  一清按续吴郡图经引此文而三下有非禹贡之三江七字今校补
  即吴之柴僻亭【卷二十八二十三页十九行】
  一清按僻当作辟汉书地理志校师古曰辟读曰壁
  晋太康中分嘉兴治【卷二十八二十四页四行】
  一清按治孙潜校改立
  王莽名之辰武【卷二十八二十四页十一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作展武辰字误
  汉安帝武原之地【卷二十八二十四页十一行】
  一清按安帝下落时字孙潜校增
  谷水于县出为散浦【卷二十八二十四页十四行】
  一清按吴郡志开元五年刺史张廷珪奏置海盐县澉浦镇至元嘉禾志澉浦在海盐县南四十五里散字误
  东余姚县【卷二十八二十五页二行】
  一清按东下落至字
  江水又东迳黄桥下【卷二十八二十五页七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江水又东迳绪山南【卷二十八二十五页十行】
  一清按陈书徐陵传子仪隐于钱塘之赭山潜说友
  咸淳临安志云赭山在盐官县西南四十五里姚寛西溪丛语云夹岸有山南曰龛北曰赭二山相对谓之海门海宁县志云赭山与绍兴龛山相对盖浙江潮汐所由也绪字误
  时有江南者【卷二十八二十五页十二行】
  一清按有当作在
  江水又东迳余姚县故城南【卷二十八二十五页十八行】
  一清按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因其句余山以名县【卷二十八二十六页一行】
  笺曰宋本作句章山一清按山海经南山经曰句余之山无草木多金玉郭璞注曰今在会稽余姚县南句余县北故此二县因此为名见张氏地理志张氏疑是张勃朱氏以注下有句章之名伪托宋本改句余为句章岂知出于山海经乎又寰宇记引郭璞注云山多珧璋故取二县以为名较今本山海经注多一句吴志伊广注之所未及引也
  江水又东注于海【卷二十八二十六页四行】
  一清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潜水篇
  大禹自通汉疏通【卷二十九八页八行】
  一清按通汉当作导汉
  水暴长【卷二十九八页十六行】
  一清按水上落汉字寰宇记果州相如县西汉水下引此文校增
  莫不于水上祭【卷二十九八页十六行】
  一清按祭下落之字寰宇记校增
  其南源取巴西【卷二十九八页二十行】
  一清按取下落道字
  湍水篇
  东南流迳南郦县故城东【卷二十九九页三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郦属南阳郡此落阳字
  史记所谓下郦也【卷二十九九页四行】
  一清按郦下落析字
  云是左桃伯碑【卷二十九十一页一行】
  笺曰列士传左伯桃一清按非也释引此文作左伯豪黄省曾本原是豪字后汉书云左雄字伯豪涅阳人是也列士传之左伯桃未能知其葬处魏书地形志濮阳郡廪丘县有左伯桃冢宝刻丛编引访碑录云左伯桃碑在安肃县西十五里皆去涅阳甚逺朱氏不引范史而杂引他传葢好竒之过也
  邓飏为晨宅略存焉【卷二十九十一页九行】
  一清按为当作谓
  均水篇
  又南当涉都邑县北【卷二十九十一页十八行】
  一清按续志筑阳有涉都乡汉表武帝封南海守弃子嘉为涉都侯则西京已有是邑而未为县师古曰邑繁于县县字羡文
  封衞尉马康为侯国晋太康中立为顺阳【卷二十九十二页一行二行】
  一清按马康是马廖之误见范史马援传顺阳下落郡字见晋志
  谓之汋口者也【卷二十九十二页三行】
  一清按汋口当作汮口北史魏广阳王建弟嘉孝文南伐诏嘉断均口益验梁书汮均口之误何焯曰梁书汮均口均字是读者所音后人误以入行魏书孝文纪只作均口虽易以今字尚不至重复也今人读史不知汮均重音改作汋均口
  故地理志谓之淯水【卷二十九十二页八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农郡卢氏县下云育水南至顺阳入沔全祖望曰育淯之不可混犹汮均之不可通也葢与过邓入沔之淯水有别也下同
  粉水篇
  粉水导源东流【卷二十九十二页十一行】
  一清按寰宇记云粉水出房陵县东流葢本水经以立文也导源下落房陵二字
  谓之粉水【卷二十九十二页十四行】
  一清按水当作口
  粉水有文将军冢【卷二十九十二页十五行】
  一清按粉水下落旁字全祖望校增
  白水篇
  王莽更之曰朝阳也【卷二十九十二页二十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南阳郡朝阳县莽曰厉信注文曰朝阳也四字衍
  泚水篇
  经云泄水从南来【卷二十九十三页九行】
  一清按南来下落注之二字黄省曾本校增
  葢悮引寿春之泚泄耳【卷二十九十三页九行】
  一清按寿春之泚水是沘字字或作淠淠沘音同泄水流合焉经云沘水出庐江灊县西南霍山东北东北过六县东北入于淮泄水出博安县北过芍陂西与沘水合西北入于淮是泄水与入蔡之泚水了无关涉此篇经云泄水从南来注之自是经误道元故辞而辟之汉志则以南阳泚阳之泚水为比水水经则以庐江灊县之比水为泚水交失之矣是注泚字误当作沘
  泚水又西南厯长冈月城北旧泚水又会马仁陂水【卷二十九十三页二十行十四页一行】
  一清按旧字当移在月城上又孙潜校改右
  公私引列【卷二十九十四页三行】
  一清按列当作裂
  与绪水枝津合【卷二十九十四页四行】
  一清按淯水注云地理志曰泚水堵水皆言入蔡互受通称绪字误
  二源防小【卷二十九十四页十三行】
  一清按二寰宇记校改其
  城周回侧水【卷二十九十四页十三行】
  一清按侧水下寰宇记引此文有申伯之都邑五字今校补
  岸下湥【卷二十九十四页十五行】
  一清按岸上落高字名胜志校增
  郡国志曰以为新野之东乡【卷二十九十四页二十行】
  一清按曰字衍文
  故蓼国也【卷二十九十五页十二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湖阳县下云故廖国也师古曰廖音力救反左氏传作飂字其音同耳汉六安国有蓼县则是舒蓼之蓼音六盖字形之似而其地相去甚逺
  爰自宅阳【卷二十九十五页十五行】
  笺曰宅阳乃比阳之误一清按非也以释校是宅阳
  起庐舍【卷二十九十五页十七行】
  一清按起上落广字名胜志校增
  为无穷之巧不可言【卷二十九十五页二十行】
  一清按之下落功字何焯曰以钞本释校增
  又西南流于淯水也【卷二十九十六页十四行】
  一清按流下落注字
  淮水篇
  淮水又东迳义阳县【卷三十一页二十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淮水又迳义阳县故城南【卷三十二页三行】
  一清按十字是注混作经
  世谓白茅城【卷三十二页四行】
  一清按世谓下落之字
  淮水又东油水注之【卷三十二页十五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汉和帝建初四年封子全为王国【卷三十二页十六行】
  一清按建初是章帝纪年子全见范史章八王传和帝字误
  淮水又东曲岸北【卷三十二页十七行】
  一清按又东下落迳字
  沿流波三丈【卷三十二页十八行】
  一清按流字衍文
  王莽之利新也【卷三十二页一行】
  一清按利新汉书地理志作新利
  淮水又东北与大木水合【卷三十三页二行】
  一清按十字是注混作经
  淮水又东北流左会湖水【卷三十三页五行】
  一清按十字是注混作经
  淮水又东迳安阳县故城南【卷三十三页七行】
  一清按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淮水又东得浉口水【卷三十三页十三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浉水又东迳义阳故城北【卷三十四页四行】
  一清按义阳下落县字
  东迳钟武故城南【卷三十四页六行】
  一清按钟武下落县字
  世祖封邓邯为鄳县按苏林曰【卷三十四页十行】
  笺曰宋本作鄳县侯按字衍文一清按非也鄳县当作鄳侯按字仍存
  北流至瑟水注之【卷三十四页十二行】
  一清按至字衍文
  罗山西【卷三十四页十四行】
  一清按罗山西下落俗谓之仙居水六字名胜志引此文校补
  又东迳新息县南【卷三十四页十五行】
  一清按迳当作过
  淮水又东迳浮光山北【卷三十四页十八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即弋山也【卷三十四页十九行】
  一清按寰宇记引此文作即弋阳山也出名玉及黒石堪为碁其山俯映长淮每有光辉淮水又东今校补二十四字
  又有魏汝南太守程尧碑【卷三十五页二行】
  一清按程尧当作程晓魏书程仲德传云分封少子延及孙晓为列侯晓嘉平中为黄门侍郎裴松之注引世语曰晓字季明有通识隋书经籍志有程晓集二卷梁有录一卷即其人也
  蛮田益宗効域【卷三十五页三行】
  一清按域当作诚
  淮水又东合慎县水【卷三十五页四行】
  一清按县字衍文
  又东迳南入淮【卷三十六页一行】
  一清按迳字衍文南下落流字
  淮水又东右壑水【卷三十六页五行】
  笺曰宋本右下有合字一清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淮水又东北申陂枝水注之【卷三十六页十行】
  一清按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淮水又东【至】白城南【卷三十六页十三行】
  一清按十五字是注混作经
  淮水又东迳长陵戍南又东青陂水注之【卷三十六页十五行】一清按十六字是注混作经
  淮水又东北合黄水【卷三十六页十九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水导木陵山【卷三十六页十九行】
  一清按导下落源字
  南有子相庙【卷三十七页三行】
  一清按子相当作子胥初学记校
  淮水又东北淠水注之【卷三十七页十一行】
  笺曰淠一作一清按非也淠水即沘水淠沘音同九字是注混作经
  军所谓顿防【卷三十七页十三行】
  一清按谓字衍文
  淮水又东谷水入焉【卷三十八页五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东南注【卷三十八页十一行】
  笺曰注下当有之字一清按不当有之字于文似落淮字耳
  淮水又东北左会润水【卷三十八页十三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而东入【卷三十八页十七行】
  一清按而东下落于淮二字胡渭校补
  淮水又东北穷水入焉【卷三十八页十八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淮淮中有洲【卷三十九页六行】
  一清按淮字重文宜衍
  使镇西将军豫州刺史诸葛诞【卷三十九页七行】
  一清按镇西当作镇东
  泚水洪水合北注之【卷三十九页十一行】
  一清按此庐江灊县之沘水也泚字误合北下落流字
  左合泚口【卷三十九页十三行】
  一清按泚口当作沘口
  淮水又东流【至】寿春县故城西【卷三十九页十五行十六行】
  一清按二十六字是注混作经
  东南迳苍陵北【卷三十九页十五行】
  一清按方舆纪要云寿州西北有苍陵城魏书地形志云寿春故楚有苍陵城是也苍陵下落城字
  淮水又北左合椒水【卷三十十页三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东北流迳虵地南【卷三十十页四行】
  一清按地当作城
  谓之清水口者左合椒水焉【卷三十十页五行】
  一清按者下落也字全祖望云左合椒水焉羡文当衍葢迳虵城南者即椒水也何合之有
  肥水从城而北入于淮【卷三十十页八行】
  一清按而当作西
  南为肥水北为鸡陂【卷三十十页十九行】
  一清按肥水上落夏字下鸡水又会肥水亦落夏字
  夏肥东流【卷三十十页十九行】
  一清按夏肥下落水字
  淮水又北迳山峡中谓之硖石【卷三十十一页三行】
  一清按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下蔡新城也【卷三十十一页十二行】
  一清按下蔡上落即字寰宇记校增
  淮水东迳八山北【卷三十十一页十三行】
  一清按当作八公山落公字
  北迳萧亭东【卷三十十一页十七行】
  一清按北迳上落又字
  肥水县东北注者也【卷三十十二页二行】
  一清按肥水下落从字
  淮水又北迳莫耶山西【卷三十十二页四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禹娶在山西【卷三十十二页十六行】
  一清按娶当作墟
  淮水又东北濠水注之【卷三十十三页一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水出莫耶山东北之溪【卷三十十三页二行】
  一清按之字当移在东北上
  淮水又北沙水注之【卷三十十三页四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淮出于荆山之左【卷三十十三页七行】
  一清按淮当作渠
  西扬涛北注之【卷三十十三页八行】
  一清按西北堂书钞引此文作而
  淮水又东迳夏丘县南【卷三十十四页八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七年宋景鼔衞公孙仓会齐师围我襄陵【卷三十十四页十四行】
  一清按景鼔黄省曾本作景公误也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宋终于景公之四十年实周敬王之四十三年也年表云六十四年卒宋世家同葢卒于周元王之二十四年六国表魏惠王十七年为周显王十五年去景公之卒已九十二年矣今从吴琯本所改考正之景鼔之族疑出景公以諡为氏者也
  十八年惠成王以韩师诸侯师于襄陵县【卷三十十四页十五行】一清按韩师下落败字县字衍文孙潜校正今本竹书纪年作惠成王以韩师诸侯师县于襄陵大缪
  又东迳杨亭北【卷三十十五页十行】
  一清按杨亭当作阳亭
  今睢阳东南三十里有故杨梁【卷三十十五页十三行】
  一清按今字衍文杨梁下落城字
  汉武帝元年封杜延年为侯国【卷三十十五页十五行】
  一清按汉书功臣表杜延年以昭帝元凤元年封是注有缺误今改正
  出谯城北自汀陂【卷三十十六页三行】
  一清按出上落水字自当作白
  王莽更之曰留城也【卷三十十六页六行】
  一清曰按留城汉书分注作单城是也宋祁谓郸有留音非也宋书索虏传云步尼公进军清东屯留城此春秋传侵宋吕留之留汉县属楚国沛郡之郸县苏林音多寒反不当作留音也
  嵇本姓奚【卷三十十六页六行】
  一清按嵇下落康字
  故为嵇字【卷三十十六页七行】
  一清按故三国志注引虞预晋书作改
  地理志曰故垂乡也【卷三十十六页十二行】
  一清按垂汉书作□师古曰音直恚反又高帝纪十二年冬十月上破布军于会缶孟康曰音侩保邑名属沛国蕲县苏林曰缶音□师古曰会音工外反缶音丈瑞反苏音是也此字本作□而转写者误为缶字耳音保非也黥布传正作□字此足明其不作缶也史记高祖纪作会甀裴骃曰汉书音义音侩保邑名甀直伪反黥布传索隐曰上古外反下持瑞反吴王濞传索隐曰会音古兑反甀音锤以是知汉纪缶字音保诚误也
  应劭曰城在【卷三十十六页十七行】
  一清按城在下落谷水之阳四字汉志校补
  南迳蚿城南【卷三十十六页十八行】
  一清按蚿字误当作虹即地理志沛郡县续志作虹
  又东合长直故沟【卷三十十六页二十行】
  一清按沟当作渎下同
  又东南至巉石【卷三十十七页八行】
  一清按巉石下落山字
  淮水又东迳浮山【卷三十十七页九行】
  一清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淮水又东迳徐县南厯涧水注之【卷三十十七页十七行】
  一清按十三字是注混作经
  导徐城西北徐陂【卷三十十七页十八行】
  一清按导上落水字
  淮水又东池水注之【卷三十十七页二十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汉以数千骑追羽帅二十八骑【卷三十十八页二行】
  一清按于文当重一羽字
  因四隤出【卷三十十八页二行】
  一清按汉书项籍传云因四隤山而为圜阵外向孟康曰四下隤陁也
  淮水又东蕲水注之【卷三十十八页七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蕲水又东南北入丈八故沟出焉【卷三十十八页十二行】
  笺曰克家云当作八丈故渎一清按出焉二字衍文
  又东流南北长直故渎出焉【卷三十十八页十三行】
  一清按当作又东南流北字衍文
  又东流入徐县【卷三十十八页十四行】
  一清按又东下落南字
  淮水又东厯客山迳盱眙县故城西【卷三十十八页十七行】一清按十四字是注混作经
  北临淮水【卷三十十九页九行】
  一清按北上落城字
  旧水道也【卷三十十九页十七行】
  一清按旧下落江字
  而北至末口淮【卷三十二十页一行】
  一清按而当作西末口下落入字胡渭校正
  王莽郡曰江平县曰安定【卷三十二十页五行】
  一清按王莽下落更名二字安定汉书地理志作定安
  又自湖之南北口【卷三十二十页十一行】
  一清按北字衍文胡渭校
  陈穿沟更凿白马濑百里渡湖者也【卷三十二十页十三行】一清按是陈敏穿沟落敏字
  中渎又东【卷三十二十页十九行】
  一清按中渎下落水字
  四年常山宪王子思王商为国【卷三十二十一页三行】
  一清按四年下落封字
  寔曰口也【卷三十二十一页七行】
  一清按寔当作是曰下落淩字
  即经所谓之小水者也【卷三十二十一页八行】
  一清按之字当移在即经下
  应劭曰浦岸也【卷三十二十一页十行】
  一清按浦岸字误汉书地理志注作淮涯
  葢侧淮渎【卷三十二十一页十行】
  一清按葢下落临字
  淮水出县故城【卷三十二十一页十行】
  一清按故城下落东字
  厯朐县与沐合【卷三十二十一页十二行】
  一清按沐当作沭即沭水也
  又匡胊山西【卷三十二十一页十二行】
  笺曰匡字譌未详一清按当作迳
  乃往观所【卷三十二十一页十九行】
  笺曰所字衍一清按孙潜校改焉
  其神化为黄龙【卷三十二十二页七行】
  笺曰黄龙字误一清按非也黄龙字见山海经郭璞注之开筮
  游水左迳琅琊即丘县故城之西【卷三十二十二页十四行】
  一清按即丘字误当作计斤汉书地理志琅琊郡有计斤县若即丘则东海之属县也
  即此水也【卷三十二十三页五行】
  一清按水当作城

  水经注笺刋误卷十
<史部,地理类,河渠之属,水经注释__水经注笺刊误>
  钦定四库全书
  水经注笺刋误卷十一
  仁和赵一清纂
  滍水篇
  水出北山七泉竒发【卷三十一一页十四行】
  一清案北山下落阜字寰宇记校增泉当作□
  南流注滍水【卷三十一一页十七行】
  一清案流字衍文
  救养者【卷三十一一页十九行】
  笺曰白氏六帖作救痒一清案痒本作□荀子荣辱篇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凡从疒后人所加
  有鲁县居其阳【卷三十一三页一行】
  一清案有鲁下落山字汉书地理志校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