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霍山一名太岳在县西七十八里
  沁水自绵上县界流入在县东一里
  和川县【中下北至州七十里】
  【开元户二千八十 乡四】
  本汉谷远县地后魏庄帝于今县南九里置义寜县属义寜郡隋开皇三年罢郡改属晋州十六年置沁州县属焉十八年改为和川县大业三年省武徳元年重置乌岭在县西十六里
  沁水在县东十里
  弃波水在县东八十步
  冀缺墓在县南三十六里
  绵上县【中下南至州七十六里】
  【开元户一千八百一十五 乡四】
  本汉谷逺县地隋开皇十六年置绵上县属沁州以县西界有绵上地因以为名
  羊头山一名谒戾山在县东北五十里沁水所出沁水一名少水出县东南二十四里覆甑山左传曰齐侯伐晋封少水为京观也
  霍山在县西南八十里
  仪州【乐平下】
  【开元户七千九百九十五 乡一十九元和户一千六百五十一 乡二十】
  禹贡冀州之域春秋时其地属晋战国属韩秦为上党郡地今州理即汉上党郡之涅氏县地也后汉于此置阳阿县属上党郡晋改为轑阳属乐平郡后魏明帝改轑阳为辽阳隋开皇十六年于辽阳故城置辽山县属并州即今州理是也武徳三年于此置辽州八年改为箕州因辽山县界箕山为名先天元年以与宗讳同声改为仪州因州东夷仪岭为名也
  州境【东西二百五十里南北一百九十五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六百四十里西南至东都七百八十里】
  【正东微南至洛州三百六十里南至潞州三百一十里】
  【西至太原府祁县三百里西北至太原府三百四十五里】
  【北至太原府乐平县二百六十里】
  贡赋【开元贡 人参三十两案开元赋写缺】
  管县四
  辽山 榆社 平城 和顺
  辽山县【中郭下】
  【开元户二千一百九十 乡五】
  本汉涅氏县地后汉于此置阳阿县属上党郡晋改为轑阳县属乐平郡后魏明帝改为辽阳隋开皇十六年改置辽山县因县西北辽山为名皇朝因之
  箕山在县东四十五里上有许由冢按司马迁曰余登箕山上有许由冢则在今洛州阳城县不当在此五指山在县东五十里
  祝融祠在县北二里
  榆社县【中东至州一百一十里】
  【开元户二千七百一十 乡六】
  本汉涅氏县地晋于今县西北三十五里置武乡县属上党郡石赵时改属武乡郡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榆社县属韩州【今潞州襄垣县理是也】因县西北榆社故城为名大业二年省义宁二年又置武徳三年于县置榆州县属焉六年废榆州以县属辽州后属仪州县城故武乡城也石勒时筑前赵录曰石勒上党武乡人僭号后还令曰武乡吾之丰沛其复之三世
  石勒沤麻池在县北三十里即勒微时与李阳所争处今枯涸才有处所
  平城县【下东南至州九十里】
  【开元户九百五十四 乡三】
  本汉涅氏县也晋置武乡县地属焉隋开皇十六年于赵简子所立平都故城置平城县属辽州大业三年改属并州武徳三年改属榆州六年省榆州改属辽州贞观八年改属箕州先天元年改属仪州
  八赋岭在县西南三十里武乡水所出
  和顺县【中南至州八十五里】
  【开元户二千一百二十九 乡五】
  本汉沾县地即韩之阏与邑也史记曰秦伐韩阏与赵惠文王使赵奢救之大破秦师即此地也隋开皇十年于今理置和顺县属并州因县东北和顺故城以为名九京山在县西十里
  清漳水在县北
  岚州【楼烦下】
  【开元户一万七百二十六 乡二十二元和户六千三百八十二 乡三十三】
  禹贡冀州之域周并州之域春秋属晋晋灭后为胡楼烦王所居赵武灵王破以为县秦为太原郡地在汉即太原郡之汾阳县地也汉末大乱匈奴侵边自定襄以西尽云中雁门西河之间遂空建安中曹公纠率散亡立新兴郡晋末陷刘元海后魏于今理置岚州因州西岢【音哿】岚山以为名也隋大业四年于静乐县界置楼烦郡因汉楼烦县为名隋乱陷贼武徳四年平刘武周置东会州六年省东会州重置岚州天宝元年改为楼烦郡乾元元年复为岚州
  州境【东西三百一十里南北二百七十八里】
  八到【南至上都取太原路一千五百八十里取石隰路一千三百七十五里
  东南至东都一千二百一十里东至忻州二百四十里】
  【东南至太原府三百二十里南至石州二百四十里】
  【西至黄河一百八十里河上有合河闗从闗西至麟州一百二十里东北至代州三百里东北至朔州三百七十四里】
  贡赋【开元贡 熊皮 石蜜赋 布 麻】
  管县四
  宜芳 静乐 合河 岚谷
  宜芳县【上郭下】
  【开元户五千五百二十四 乡十一】
  本汉汾阳县地属太原郡后魏于此置岢岚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汾源县大业四年改汾源为静乐县八年分静乐置岚城县属楼烦郡武徳四年改为宜芳县岢岚山在县北九十八里髙二千余丈西北与雪山相接
  岢岚镇在县西北九十八里
  秀容故城在县南三十里刘元海感神而生姿容秀美因以为名也
  静乐县【上西至州四十五里】
  【开元户三千四百八十七 乡七】
  本汉汾阳地城内有堆阜三俗名三堆城隋开皇三年自今宜芳县北移岢岚县于三堆城十八年改为汾源县大业二年改为静乐县武徳四年于县置北管州因管涔山为名六年省县属岚州
  管涔山在县北百三十里汾水源出焉初刘曜隠于此山山神使二童子献剑于曜曰管涔山王使谒赵皇帝献剑
  伏戎城在县北八十里隋楼烦郡所理也
  隋汾阳故宫在县北百二十里
  楼烦闗在县北百五十里
  天池在县北燕京山上周回八里阳旱不耗隂霖不溢故老言尝有人乗车风飘堕池有人获车轮于桑干泉后魏孝文帝以金珠串鱼七头放此池后亦于桑干泉得之隋炀帝尝于池南置宫每夜风雨吹破宫竟不成今池侧有祠谓之天池祠
  合河县【中东至州一百八十里】
  【开元户一千八百五十九 乡四】
  本汉汾阳县地后魏于蔚汾谷置蔚汾县属神武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石州大业二年改为临泉县四年属楼烦郡武徳七年改为临津县属岚州贞观元年改为合河县以城下有蔚汾水西与黄河合故曰合河黄河在县西二里
  合河闗在县北三十五里
  蔚汾闗在县东七十里
  隋长城起县北四十里东经幽州延袤千余里开皇十六年因古迹修筑
  岚谷县【中南至州九十里】
  【开元户四千六百五十七 乡九】
  隋大业三年置岢岚镇压草城川贼路长安三年于此置岚谷县景龙年废【案新旧唐书并作神龙二年废】开元十二年重置因取岚谷为名
  石州【昌化下】
  【开元户九千二百六十二 乡三十二元和户五千二十    乡三十二】
  禹贡冀州之域虞及周属并州春秋时属赵亦为白狄之地今步落稽其胄也在秦为西河郡之离石县灵帝末黄巾大乱百姓南奔其郡遂废魏黄初三年复置离石县晋惠帝末刘元海起于河西攻陷郡县其离石又没于贼石勒时改为永石郡后魏明帝改为离石郡髙齐文宣帝于城内置西汾州周武帝改为石州隋大业二年又为离石郡武徳元年改为石州五年置总管七年改为都督贞观六年复为石州
  州境【东西一百九十里南北三百三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二百五十里东南至东都一千九十里】
  【东南至汾州一百六十里正南微东至隰州二百五十里】
  【西渡河至绥州二百三十里北至岚州二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 胡女布 龙须席 麝香 蜜蜡赋 布 麻】管县五
  离石 平夷 定胡 临泉 方山
  离石县【中郭下】
  【开元户二千七百七十三 乡五】
  本汉旧县也属西河郡县东北有离石水因取名焉汉末荒废魏黄初复置后陷刘元海石勒改为永石郡髙齐文宣帝于此置昌化县属懐政郡后周复为离石属石州隋氏不改皇朝因之
  离石山今名赤洪岭在县西五十步髙欢大破尔朱兆于赤洪岭盖此处也
  卢城在县东二十里晋并州刺史刘琨所筑以攻刘曜平夷县【中东至州五十一里】
  【开元户一千五百七十一 乡四】
  本汉离石县地周宣帝割县西五十一里置平夷县属石州隋氏不改皇朝因之
  黄河西去县四十五里
  宁乡水在县西南一百五十步
  定胡县【中东至州九十五里】
  【开元户二千六百九 乡五】
  本汉离石县地周宣帝大象元年于此置定胡县隋因之武徳三年于县置西定州贞观二年废州置孟门县七年废县为孟门镇八年废镇复为定胡县
  黄河去县西二百步
  孟门闗在县西一百步河东岸
  临泉县【中下南至州一百七十里】
  【开元户一千五百九十六 乡五】
  本汉离石县地周大象元年于此置乌突郡乌突县隋开皇元年改乌突郡为太和郡乌突县为太和县三年废郡以太和县属石州武徳三年改太和县为临泉县临泉水在县北一百步县因此水为名
  黄河在县北二十里
  方山县【中南至州九十里】
  【开元户一千三百五十三 乡四】
  本汉离石县地髙齐文宣帝于此县北六十八里置良泉县属离石郡隋大业三年移就今县南三十五里方山置故名方山贞观十一年移于今理
  赤洪水在县南五十里
  三角戍在县北七十三里

  元和郡县志卷十七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元和郡县志>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十八
  唐 李吉甫 撰
  河东道【五】
  忻州【定襄下】
  【开元户一万四千三百三十八 乡二十八元和户四千二百四     乡二十九】
  古并州之域春秋时为晋地战国为赵地秦为太原郡地今州即汉太原郡之阳曲县也按汉阳曲县在今州东四十五里定襄县理是也后汉末大乱匈奴侵边自定襄以西尽云中雁门之间遂空曹公立新兴郡以安集之理九原即今州是也后魏宣武帝又于今州西北十八里故州城移肆州理此因肆卢川为名也隋开皇十八年改置忻州因州界忻川口为名也大业二年省忻州义旗初又置新兴郡武徳元年废郡复置忻州二年陷刘武周四年武周平依旧置忻州
  州境【东西一百四十五里南北八十六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四百四十里南至东都一千七十里】
  【南至太原府一百八十里西至岚州二百四十里】
  【东北至代州一百六十里】
  贡赋【开元贡 麝香 扇十五枝赋 布 麻】
  管县二
  秀容 定襄
  秀容县【上郭下】
  【开元户七千一百三十八 乡十一】
  本汉阳曲县地属太原郡后汉末于此置九原县属新兴郡后魏庄帝于今县东十里置平寇县隋开皇十八年于此置忻州又于今县西北五十里秀容故城移后魏明元所置秀容县于今理属忻州国朝因之
  滹沱水在县东三十二里
  定襄县【上东至州四十五里】
  【开元户五千五百三十二 乡十七】
  本汉阳曲县属太原郡黄河千里一曲县当其阳故曰阳曲后魏末移阳曲县于太原界仍于此城置定襄县属新兴郡髙齐省武成帝移平寇县于此隋开皇十年移平寇于崞城今代州崞县是也武徳四年分秀容县于汉阳曲城重置定襄县
  圣阜今名圣人山在县东北二十里石上手足迹犹存滹沲水西自秀容县界流入
  代州【雁门中都督府】
  【开元户一万五千七十七 乡二十八元和户二千一百二十  乡四十】
  古并州之域春秋时为晋地战国时属赵史记曰赵襄子与韩魏共灭智伯分晋地则赵有代勾注之北今按勾注在州西北三十五里雁门县界西陉山是也秦置三十六郡雁门是其一焉汉因之后汉末匈奴侵边其地荒废周宣帝大象元年自九原城移肆州于今理隋开皇五年改肆州为代州大业三年改为雁门郡隋氏丧乱陷于寇境武徳四年平代置代州都督府
  州境【东西三百二十里南北三百二十八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六百里南至东都一千二百三十里】
  【东南取崩石岭至恒州五百四十里西至岚州三百里】
  【北至朔州一百二十里东北至蔚州四百里】
  贡赋【开元贡 雕翎五具 麝香赋 布 麻】
  管县五
  雁门 繁畤 五台 唐林 崞
  雁门县【上郭下】
  【开元戸五千二百二十一 乡十】
  本汉广武县地属太原郡后汉改属雁门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仍属肆州后改肆州为代州县属不改十八年改广武县为雁门县盖避太子之讳也国朝因之夏屋山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史记曰赵襄子北登夏屋诱代王使厨人操铜枓击杀之遂有代地
  勾注山一名西陉山在县西北三十里晋咸寜元年勾注碑曰盖北方之险有卢龙飞狐勾注为之首天下之阻所以分别内外也汉髙祖欲伐匈奴不从娄敬之説械系于广武遂逾勾注困于平城谓此地也
  河神祠在县南开元九年并州长史张説奏置
  繁畤县【中西至州六十里】
  【开元户一千五百九十三 乡五】
  本汉旧县属雁门郡汉末匈奴侵寇旧县荒废晋又置繁畤县周省隋开皇十八年重置于今县东六十里大堡戍大业十二年移于武州城圣厯二年以县在平川难于固守遂东移于今理其城三面枕涧东接峻岅极为险固
  秦戏山一名武夫山在县东南九十里滹沲水出焉五台县【中西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开元户二千一百六十五 乡五】
  本汉虑虒县【虑音闾虒音夷】属太原郡因虑虒水为名也晋省后魏孝文帝复置即今县理是也属新兴郡髙齐改属雁门郡隋大业二年改为五台县因山为名也
  五台山在县东北百四十里道经以为紫府山内经以为清凉山
  虑虒水在县北十五里
  唐林县【中东北至州一百一十里】
  本汉广武县地证圣元年分五台崞二县置武延县唐隆元年改为唐林县
  滹沲水在县东
  沙河在县南二里
  崞县【中东北至州五十里】
  【开元户二千七百四十八 乡五】
  本汉旧县因山为名属雁门郡汉末荒废晋初又置魏改为崞山县后魏宣武帝移雁门郡理此隋开皇十年移平寇县于此属代州大业二年改为崞县
  滹沲水在县东二百步
  蔚州【兴唐下】
  【开元户四千八百八十七 乡十一元和户一千五百六十三 乡十二】
  禹贡冀州之域虞及周属并州周礼并州川曰沤夷浸曰涞易今沤夷在灵丘涞易在飞狐皆在州境春秋时其地属晋战国时属赵襄子杀代王有其地后武灵王置云中雁门代郡秦亦为代郡汉元年项羽徙赵王歇为代王二年陈余迎歇还赵歇又立余为代王三年韩信斩陈余置代郡领县十八东魏孝静帝又于此置北灵丘郡周宣帝于今理置蔚州隋大业三年罢州置雁门郡武徳四年平刘武周重置蔚州
  州境【案州境里数写缺】
  八到【西南至上都二千里南至东都一千六百三十里】
  【东至恒州取方秦岭路四百九十里东南至定州取辘轳山路四百九十里】
  【东至易州山路三百六十里西南至代州四百里】
  【西至朔州二百八十里北至天成军一百八十里】
  【东北至妫州界孔岭闗一百里从闗至妫州一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 熊皮 豹皮赋 布 麻】
  管县三
  兴唐 灵丘 飞狐
  兴唐县【下郭下】
  【开元户一千四百七十二 乡四】
  本灵丘县也开元十二年于州东北一百三十里横野军子城南置安边县属蔚州天宝元年改为安邉郡仍自灵丘移州理于安边城至徳二年改为兴唐郡仍改安边县为兴唐县
  倒刺山在县东七十里亦号雪山俗灵仙所居与五台山略等
  沤夷河亦曰瓠河上槽狭下流阔有似瓠因名大韭多生于山及平野魏孝文所种以济军需后沃壤处皆长三尺叶广于马蔺但味少短耳
  横野军置在州城内
  灵丘县【中下东北至州一百三十里】
  【开元户二千四百二十一 乡五】
  本汉旧县属代郡后魏省东魏孝静帝重置属灵丘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蔚州大业二年省蔚州改属代州隋末陷贼武徳二年又置灵丘县属蔚州
  太白山在县南十里山有钟乳穴其深不测仰望穴中乳如悬穗焉
  石铭陉岭在县西北八十里上有石铭题言冀州北界故谓石铭陉
  隘门山亦名隘口在县东南十五里壁立直上层崖刺天有石道极险陿后魏明元帝置义仓之所
  沤夷水一名滱水出县西北髙是山周礼曰并州其川沤夷谓此也
  兹水出县西枝回山悬河五丈湍激之声响动山谷樵栰之士咸由此度巨木沦渚久乃方出或落崖石无不粉碎也土地记云枝回岭与髙是山连麓接势
  开皇长城西自繁畤县经县北七十里东入飞狐县界赵武灵王墓在县东三十里
  飞狐县【下西至州一百五十里】
  【开元户九百九十二 乡三】
  本汉广昌县地属代郡后汉属中山国晋又属代郡隋开皇三年改属蔚州仁夀元年改为飞狐县因县北飞狐口为名也隋末陷贼武徳六年重置寄理今易州遂城县界遥属蔚州贞观五年移还今所
  磨笄山在县东北一百五十里赵襄子姊为代王夫人襄子既杀代王迎其姊夫人曰以弟慢夫非仁也以夫怨弟非义也磨笄自刎百姓闵之为立祠
  倒刺山在县东北百二十里出佳大黄
  飞狐道自县北入妫州懐戎县界即古飞狐口也郦食其説汉王曰杜白马之津塞飞狐之口此言皆一方之阨也又刘琨自代出飞狐口奔于安次亦谓此道也三河冶旧置鑪铸钱至徳以后废元和七年中书侍郎平章事李吉甫奏臣访闻飞狐县三河冶铜山约数十里铜鑛至多去飞狐钱坊二十五里两处同用拒马河水以水斛销铜北方诸处铸钱人工絶省所以平日三河冶置四十鑪铸钱旧迹并存事堪覆实今但得钱本令本道应接人夫三年以来其势即立救河东困竭之弊成易定援接之形制置一成久长获利诏从之其年六月起工至十月置五鑪铸钱毎歳铸成一万八千贯时朝廷新收易定河东道久用铁钱人不堪弊至是俱受利焉
  朔州【马邑下】
  【开元户六千三十  乡十三元和户七百二十九 乡十六】
  禹贡冀州之域虞及周为并州之地春秋时为北狄地战国时属赵秦为雁门郡地在汉即雁门郡之马邑县也史记曰匈奴围韩王信于马邑信降匈奴按马邑即今州理是也汉末大乱郡遂荒废建安中曹公又立马邑县属新兴郡晋改属雁门郡晋乱其地为猗卢所据刘琨表卢为大单于封代公徙马邑后魏都代地属畿内孝文帝迁洛之后又于定襄故城置朔州葛荣之乱州郡又废髙齐文宣帝又于马邑城置朔州即今理是也武成帝置北道行台周武帝置朔州总管隋开皇罢总管大业三年罢州为马邑郡皇朝改为朔州
  州境【东西四百八十里南北九十七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七百二十里南至东都一千三百五十里】
  【东至蔚州三百八十里西南至岚州三百七十四里】
  【北至单于大都防府三百五十里东北至云州三百四十里】
  贡赋【开元贡 白雕翎五具】
  管县二
  鄯阳 马邑
  鄯阳县【中郭下】
  【开元户三千六百五十八 乡十八】
  本汉马邑县属雁门郡汉末荒废建安中又置属新兴郡晋又属雁门郡晋末又废髙齐于此置招逺县属郡不改隋开皇三年罢郡改属朔州大业元年改为鄯阳县
  勾注山在县东八十里
  河水在县西三百里
  州城本汉马邑城也昔秦人筑城于武周塞以备胡城将成而崩者数矣有马驰走周旋反覆父老异之因依而筑城乃不崩遂名马邑
  马邑县【中西至州三十里】
  【开元户二千三百八十 乡五】
  本鄯阳县地开元五年分鄯阳县于州东三十里大同军城内置马邑县建中年间河中节度使马燧权移州于马邑县焉
  桑干河在县东三十里
  云州【云中下】
  【开元户三千一百六十九 乡七案元和户乡数写缺】
  禹贡冀州之域虞及周属并州春秋时为北狄地战国时其地属赵其后武灵王自代至髙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今州即秦雁门郡地在汉雁门郡之平城县也史记曰汉七年韩王信亡走匈奴上自将逐之遂至平城为匈奴所围用陈平秘计得出是也汉末大乱匈奴侵边自定襄以西云中雁门西河遂空曹公鸠集荒散又立平城县属新兴郡晋又改属雁门晋乱刘琨表封猗卢为代王都平城后魏道武帝又于此建都东至上谷军都闗西至河南至中山隘门塞北至五原地方千里以为甸服孝文帝改为司州牧置代尹孝文帝迁都洛邑改置恒州孝昌之际乱离尤甚恒代之北尽为丘墟髙齐文宣帝天保七年置恒安镇徙豪杰三千家以实之今名东州城其年废镇又置恒州周武平齐州郡并废又于其所置恒安镇属朔州自州迄隋仍为镇也隋乱陷贼武徳四年平刘武周置北恒州七年废贞观十四年自朔州北界定襄城移云州及定襄县于此后为黙啜所破移百姓于朔州开元十八年复置云州及云中县
  州境【东西一百七十七里南北四百九十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九百六十里南至东都一千五百九十里】
  【东至幽州七百里东至清塞城一百二十里】
  【又东至天城军六十里又东至纳降守捉九十里与幽州分界】
  【西至静边军一百八十里西南至太原府七百里】
  贡赋【开元贡 雕翎五具赋 布 麻】
  管县一
  云中
  云中县【中】
  本汉平城县属雁门郡汉末大乱其地遂空魏武帝又立平城县属新兴郡晋改属雁门郡后魏于此建都属代尹孝文帝改代尹为恒州县属不改隋为云内县属马邑郡贞观十四年朔州北界定襄城移于此后为黙啜所破移百姓至朔州开元十八年改置云中县属云州
  白登山在县东北三十里
  火山在县西五里山有火井深不见底以草投之则烟腾火发有火井祠
  纥眞山在县东三十里虏语纥真汉言三十里其山夏积霜雪
  单于台在县西北四十余里汉武帝元封元年勒兵十八万骑出长城北登单于台即此也

  元和郡县志卷十八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十九
  唐 李吉甫 撰
  河东道【六】
  潞州【上党大都督府】
  【开元户六万四千二百七十六 乡一百三十三元和户一万七千八百    乡一百二十】今为泽潞节度使理所【管潞州泽州邢州洛州礠州 礠邢洛本河北道今隶泽潞节度使管内 管县三十七都管户二万六千二百四十三】
  禹贡冀州之域殷时为黎国春秋时属晋又兼有潞子之国潞子婴儿为晋所灭战国时属韩别为都以其逺韩近赵至赵孝成王时冯亭以上党降赵复为赵地秦为上党郡地后汉末董卓作乱移理壶闗城即今州理是也周武帝建徳七年于襄垣县置潞州上党郡属焉隋开皇十年罢郡自襄垣县复移潞州于壶闗即今州是也州得名因潞子之国武徳元年又于襄垣县置韩州贞观十七年废开元七年以宗厯试尝在此州置大都督府
  州境【东西二百九十三里南北三百三十六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三百三十里南至东都四百七十里】
  【东取穴陉岭路至相州三百五十里东南至泽州一百八十七里】
  【西至晋州三百九十里西北至沁州二百一十里】
  【北至仪州三百一十里东北至洺州四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 人参 墨赋 布 麻】
  管县十
  上党 长子 屯留 潞城 壶闗 黎城铜鞮 乡  襄垣 涉
  上党县【望郭下】
  【开元户一万一千三百八十三 乡二十二】
  本汉壶闗县也隋开皇中分壶闗置上党县属潞州释名曰党所也在于山上其所最髙故曰上党
  鸡鸣山一曰火山在县东南七十六里
  浊漳水在县西南二十二里
  州城汉壶闗县也上党记曰曹公之围壶关起土山于城西北角穿地道于城西内筑界城以遮之
  五龙祠在县东南二十里五龙山上慕容永所立以祭五方神
  冯亭墓在县西五里
  长子县【紧东北至州五十二里】
  【开元户二万二百六十六 乡三十二】
  汉旧县本春秋时地名左传曰晋人执卫石买于长子是也慕容永僭号于此称西燕为慕容垂所灭隋开皇九年移寄氏县理此属潞州十八年改寄氏为长子县发鸠山在县西南六十五里浊漳水出焉
  羊头山在县东五十六里后汉安帝时羌寇河东以任尚为御史击破于羊头山谓此也
  神农城后魏风土记曰神农城在羊头山上山下有神农泉即神农得嘉谷之所
  武讫岭在县南四十五里风土记曰秦赵战于长平赵军败退秦将白起逐至此名曰武讫岭
  屯留县【上东南至州六十四里】
  【开元户八千一百六十六 乡十七】
  本晋邑春秋曰晋人执衞行人孙蒯于屯留是也汉以为县属上党郡髙齐省隋开皇十六年重置属潞州绛水出县西南方山去县八十四里
  潞城县【上南至州四十里】
  【开元户七千四百六十四 乡十六】
  本汉潞县属上党郡即春秋时赤狄潞子婴儿国也晋灭之后魏太武帝改潞县为刈陵县属襄垣郡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潞城县属潞州
  黄阜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刘聪将綦毋刿败晋将崔恕于黄阜
  漳水一名潞水在县北阚骃曰潞水在县北为冀州浸即漳水也按王猛与慕容评相御于潞川评鬻水与军人绢疋水二石则此无他大川可以为浸所有惟漳水耳故土俗尚谓浊漳为潞水也
  武王坞在县西北四十里坞东有后魏天柱大将军尔朱荣碑文曰建义元年东讨逆贼镇竖葛荣军次上党武王祠东有二狡从贼方而来天柱弯弓祝之曰中则擒葛荣不中则否应而殪遂擒荣
  壶闗县【上西北至州三十里】
  本汉县也属上党郡山形似壶于此置关故名壶闗隋开皇十六年分壶闗置上党县大业二年省壶闗并入上党武徳四年重置
  羊肠坂在县东南一百六里沾水出焉
  汉壶闗三老令茂墓在县东北一十九里上书明戾太子寃者
  曹公垒在县东南一百二里曹公攻髙干所筑
  黎城县【中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
  古黎国春秋曰晋荀林父灭潞立黎侯而还今县东十八里黎侯城是也汉为潞县之地后魏太武改潞县为刈陵县隋开皇十八年改刈陵为黎城县武徳初属韩州贞观十七年废韩州属潞州
  古壶闗在县东二十五里春秋齐国夏伐晋取八邑有盂口盂口即壶口也声相近故有二名
  清漳水在县东北五十里
  浊漳水在县西北五十六里
  冯奉世墓及冯昭仪墓在县东二里
  铜鞮县【上东至州一百五十里】
  本晋大夫羊舌赤邑时号赤曰铜鞮伯华汉以为县属上党郡隋开皇十六年改属沁州大业二年省沁州复属潞州武徳六年属韩州贞观十七年废韩州复隶潞州
  石梯山在县西三十里
  阏与城在县西北二十里史记曰秦昭襄王攻赵阏与赵奢曰其险狭譬如两鼠鬭于穴中将勇者胜遂破秦军解阏与之围
  晋铜鞮宫在县东十五里子产曰今铜鞮之宫数里断梁城在县东北三十里下临深壑东西北三面阻涧广袤二里俗谓之断梁城
  叔向墓在县东十八里
  乡县【中东至州一百七十里】
  本汉湼氏地属上党郡晋始为武乡县属乐平郡石氏分上党置武乡郡县属焉隋开皇初废郡县属潞州晋县原有武字后草创失其旧名
  秃顶山在县西北九十三里
  石臼岭在县北六十五里
  防甲水在县西北八十里
  襄垣县【上南至州九十三里】
  本汉旧县属上党郡赵襄子所筑因以为名后魏孝庄帝改为襄垣郡隋开皇十六年改襄垣县置韩州县属焉贞观十七年废州县属潞州
  鹿台山在县南二十里
  湼水在县西北六十里
  浊漳水在县南二十一里
  天井闗在县东南四十里置在天井谷内深邃似井因以为名魏武初迁邺于此置闗周建徳六年废
  涉县【上南至州一百八十里】
  本汉旧县属魏郡因涉河水为名晋属广平郡后省隋开皇十年于故涉城重置涉县属礠州十六年改属韩州贞观十七年废韩州县属潞州
  清漳水一名涉河在县南一里
  泽州【髙平上】
  【开元户二万二千二百三十五 乡五十九元和户三千五百二十七   乡五十】
  禹贡冀州之域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韩魏后属赵秦使白起破赵于长平即今州北髙平县西北二十一里长平故城是也秦并天下今州即上党郡地汉为上党郡髙都县之地也后魏道武帝置建兴郡孝庄帝改置建州周改建州为泽州盖取濩泽为名也【濩乌怕反】
  州境【东西二百九十里南北一百五十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一百四十里西南至东都二百八十里】
  【东逾山至衞州四百一十里西至绛州四百四十里】
  【北至潞州一百四十九里北至太原府大路六百一十里】
  贡赋【开元贡 白石英 人参赋 布 麻】
  【元和贡 白石英五十斤 野鸡九十只】
  管县六
  晋城 髙平 陵川 沁水 阳城 端氏
  晋城县【上郭下】
  本汉髙都县属上党郡隋开皇三年改属泽州十八年改为丹川县因县东丹水为名贞观三年改置晋城县太行山在县南四十里禹贡曰太行恒山至于碣石注曰二山连延东北接碣石
  丹水在县北十二里司马山俗传秦坑赵众流血丹川故名丹水斯为不经也
  天井故闗一名太行闗在县南四十五里太行山上髙平县【上南至州八十里】
  本汉氏县属上党郡在水之上故以为名后汉改为氏属建兴郡髙齐文宣帝省氏县自长平髙城移髙平县理之仍改髙平县属髙都郡隋开皇三年改属泽州
  头颅山一名白起台在县西五里秦坑赵众收头颅筑此台
  米山在县东十里赵将亷颇积粮此山因名
  泾水在县西北三十六里
  长平故城在县西二十一里白起破赵四十万众于此尽杀之
  长平闗在县北五十一里
  陵川县【中西至州一百四十里】
  本汉氏县地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陵川县因川为名属泽州
  太行山在县西南百里
  沁水县【中东南至州二百里】
  本汉端氏县地后魏孝庄帝于此置太寜郡及东永安县髙齐省郡而县存隋开皇十八年改为沁水县沁水在县东北五十二里
  古王离城在县东北五十里秦时王离击赵所筑四面絶险
  阳城县【中东至州一百一十里】
  本汉濩泽县属河东郡因濩泽为名也隋改属泽州天宝元年改为阳城县
  析城在县西南七十五里
  濩泽在县西北十二里墨子曰舜渔于濩泽
  端氏县【中南至州一百里】
  本汉旧县也史记曰赵成侯十六年与韩魏分晋封晋君于端氏肃侯元年夺晋君端氏徙处屯留汉以为县属河东郡晋属平阳郡后魏属安平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泽州
  石门山在县西南四十一里
  沁水在县南一里
  邢州【钜鹿上】
  【开元户五万八千八百二十 乡一百二十元和户三千六百九十二  乡三十三】
  禹贡冀州之域亦古邢侯之国邢侯为纣三公以忠谏被诛周成王封周公旦子为邢侯后为狄所灭齐桓公迁邢于夷仪按故邢国今州城内西南隅小城是也夷仪今龙岗县界夷仪城是也春秋时属晋后三家分晋属赵秦兼天下于此置信都县属钜鹿郡项羽改曰襄国盖以赵襄子諡名也赵歇为赵王张耳为常山王并理信都襄国今州理龙冈城是也前赵嘉平元年石勒屯兵许昌张宾説勒曰观王弥有王青州之心迟回未发者惧明公踵其后也明公独无并州之思乎勒从之遂长驱至邺攻晋北中郎将于三台张宾又进曰三台险固攻守未易卒下王彭祖刘越石大敌也宜及其未至密规进据牢城扫定并蓟桓文之业可济也邯郸襄国赵之旧都依山凭险形胜之国可择此二邑而都之王业可图也勒于是进据襄国王浚遣兵五万人来讨勒勒欲挑战张宾谏曰夫用兵当以已所便击彼所不便今段末柸强悍且宜示之以弱凿北垒为突门二十余道伏精卒候贼列守未定出其不意擂鼓奋勇直冲柸帐柸卒既奔则彭祖可指辰而定也勒从其计遂生擒末柸永嘉六年勒僭号遂定都焉至季龙徙都邺为襄国郡石氏既灭罢之后魏复为襄国县隋开皇三年以襄国县属洺州九年改为龙冈县十六年割龙冈等三县置邢州以邢国为名也大业三年改为襄国郡武徳元年改为邢州置总管二年陷窦建徳四年讨平之又为刘黑闼所陷五年擒之依旧为邢州
  州境【东西二百八十二里南北一百三十六里】
  八到【西至上都一千九百里西南至东都八百四十里】
  【东至贝州二百三十里东南至洺州一百二十里】
  【西逾山至仪州二百三十五里东北至赵州一百九十里】
  贡赋【开元贡 文石狮子 丝布赋 绵 绢】
  管县九
  龙冈 尧山 钜鹿 沙河 平乡 南河任  内丘 青山
  龙冈县【上郭下】
  古邢国也秦以为信都项羽更名曰襄国汉因不改石勒僭号据之勒未立前襄国有谶曰古在左月在右让亡言或入口识者以为胡有襄国也周武帝改为襄国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洺州九年改为龙冈县以西北有龙冈因名之十六年于此置邢州龙冈县属焉皇朝因之
  土山在县东百五十步昔冉闵攻石只于襄国为土山地道于此
  石井冈一名龙冈在县西北七里冈上有井大如车轮石勒时天旱沙门佛图澄于此握得一死龙长尺余渍之以水良久乃苏雨遂大降因名龙冈
  夷仪岭在县西百五十七里
  夷仪故城在县西四十里今俗谓之随宜城盖语讹也石勒墓在县南十五里
  尧山县【上西南至州八十里】
  本曰柏人春秋时晋邑战国时属赵秦灭赵属钜鹿郡汉髙祖八年从平城过赵赵相贯髙壁人厠上要之上心动问县名何曰柏人上曰柏人者迫于人也不宿去后魏改人为仁隋开皇三年罢钜鹿郡属赵州大业三年改属邢州天宝元年改为尧山县
  水在县西一里俗亦名曰脂沟
  柏人故城在县西北十二里
  张耳台在县西北十二里
  钜鹿县【上西至州一百一十九里】
  本汉南栾县地隋开皇六年于此置钜鹿县属赵州取汉钜鹿县之名也武徳元年于此置起州又立白起县二年陷窦建徳四年讨平罢起州以县属赵州贞观元年改属邢州
  大陆泽一名钜鹿在县西北五里禹贡曰恒卫既从大陆既作按泽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葭芦茭莲鱼蟹之充牣其中泽畔又有咸泉煮而成盐百姓资之沙河县【上北至州三十五里】
  本汉襄国县地隋开皇九年改襄国为龙冈县十六年分龙冈于此置沙河县以沙河在县南五里因以为名黑山在县西四十里出铁
  磬口山在县西南九十八里汉魏时旧铁官也
  平乡县【上西至州九十里】
  本春秋时邢国后为赵地始皇灭赵以为钜鹿郡亦大称也张耳与赵王歇走入钜鹿城王离围之即此地也后魏自平乡故城移平乡县于此理之属广平郡隋开皇三年属洺州十六年改属邢州
  浊漳水今俗名栁河在县西南十里
  落汉水在县西南十八里
  沙丘台在县东北二十里殷纣所筑赵李兑围武灵王于沙丘宫王探雀鷇食之而死秦始皇东巡回死于沙丘
  南和县【紧西南至州三十八里】
  本汉旧县属广平国后汉属钜鹿郡石赵属襄国郡周属南和郡隋开皇三年属洺州十六年改属邢州鸳鸯水经县北五里
  张宾墓在县西十二里石勒军师号曰右侯
  任县【上西南至州三十八里】
  本汉张县地在今县西南渚阳城是也后汉省赵于此置苑县石氏灭废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任县属邢州大业三年省武徳四年重置
  张城一名渚阳城在县西南二十七里汉张县也石勒传晋将玉浚遣石季龙盟就六眷于渚阳谓此也内丘县【上南至州五十八里】
  古邢国地在汉为中丘县属常山郡晋于此立中丘郡石赵改为赵安县后魏孝文帝复立中丘县隋室讳忠改为内丘开皇三年属赵州大业二年改属邢州鹊山在县西三十六里昔扁鹊将虢太子游此山采药因名
  青山县【中东南至州五十里】
  本汉中丘县地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青山县属邢州县界有青山因名大业二年省县属龙腾府武徳元年析龙冈内丘两县重置属邢州
  黑山一名青山在县西二十里幽深险絶为逋逃之薮以周太祖讳黑因改黑山为青山县取名焉
  雷公山在县西南八里汉末黑山羣盗张飞燕等不立君长直以名号为称多髯者谓之羝公大声者谓之雷公时有雷公贼保此因以为名
  洺州【广平望】
  【开元户七万七千一百五十 乡一百四十六案元和户乡数写缺】
  禹贡冀州之域春秋时赤狄之地后属晋荀林父败赤狄于曲梁按曲梁即今州理地也七国时属赵赵敬侯始都邯郸至幽王迁为秦所灭秦兼天下是为邯郸郡汉武帝置平干国宣帝改曰广平自汉至晋或为国或为郡永嘉末石勒据有其地石氏灭又属慕容隽至子暐灭又属苻坚后慕容垂得山东其地复属焉周武帝建徳六年于郡置洺州以水为名隋大业三年罢州为永安郡武徳元年又改为洺州兼置总管二年陷于窦建徳四年讨平又为建徳旧将刘黑闼所陷寻讨平之六年罢总管复为洺州
  州境【东西一百九十七里南北一百一十二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六百二十里西南至东都七百六十里】
  【东南至魏州一百六十四里正西微北至仪州三百六十四里】
  【东北至贝州二百二十里西北至邢州一百二十里】
  贡赋【开元贡 平防 缣 纩赋 绵 绢】
  管县八
  永年 鸡泽 洺水 肥乡 清漳 曲周临洺 平恩
  永年县【望郭下】
  本汉曲梁县属广平国后汉属钜鹿郡髙齐文宣帝省曲梁置广平县隋开皇三年罢郡属洺州仁夀元年改广平为永年避炀帝讳也
  洺水在县南三里
  鸡泽在县西南十里左传诸侯同盟于鸡泽今其泽鱼鼈菱芡州境所资
  廉颇台在州城南十里十六国春秋冉闵遇慕容恪于廉台十战皆败
  皇家平刘黑闼垒在县西南十里洺水南贞观四年于垒东置昭福寺碑岑文本撰
  鸡泽县【上西南至州五十里】
  本汉广平县地隋开皇十六年于广平城置鸡泽县大业三年省武徳四年重置
  洺漳二水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合流东入平乡县界洺水县【上西至州五十里】
  本汉斥漳县属广平国漳水经其城其地斥卤故曰斥漳隋开皇六年以县西近洺河改为洺水属洺州卫漳故渎俗名阿难渠在县西二百步盖魏将李阿难所导故名
  黄塘坡在县西北十五里晋龙骧将军刘牢之救苻丕追慕容垂大军于黄塘泉即此坡也
  肥乡县【上西北至州四十五里】
  本春秋时晋地七国时属赵今县即汉邯郸县地魏黄初二年分邯郸列人等县立肥乡属广平郡后魏省入临漳隋开皇十年又置属礠州十六年割属洺州肥乡故城在县西二十二里
  平原君墓在县东南七里
  清漳县【上西北至州七十里】
  本汉列人县地按列人县故城在今肥乡界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清漳县南滨漳水因以为名属洺州曲周县【上西南至州八十里】
  本汉旧县属广平国郦商为曲周侯后汉属钜鹿郡魏属魏郡后魏宣武帝改置曲安县属广平郡髙齐省隋开皇六年复置属洺州大业二年省武徳四年于曲周故城重置
  漳水在县西二十九里
  阿难枯渠在县南十四里
  临洺县【紧东南至州五十里】
  本汉易阳县地属赵国后魏省入邯郸县隋开皇十年移邯郸县理陟乡城城在今邯郸县界仍于北中府城别置临洺县北滨洺水因以为名属礠州大业三年割属洺州
  狗山在县西十里山顶石上有狗迹因名武徳五年太宗亲总戎讨刘黑闼于此立营
  平恩县【上西至州八十三里】
  本汉旧县也属魏郡宣帝以许广汉为平恩侯魏省寻复置隋开皇三年罢属洺州
  康台泽在县东五里
  礠州【滏阳上】
  【元和户一千四十 乡一十三案此州置自永泰故不载开元户乡与贡赋】
  本汉魏郡武安县之地周武帝于此置滏阳县及成安郡隋开皇十年废郡于县置礠州以县西九十里有礠山出礠石因取为名大业二年废以县属相州皇朝永泰元年重置以河东有慈州故此加石也
  州境【东西一百七里南北一百一十五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五百四十里西南至东都六百四十五里】
  【南至相州六十五里西至潞州三百四十里】
  【正北微东至洛州三百十里】
  贡赋【元和贡 纱 凤翮席赋 绵 绢】
  管县四
  阳 邯郸 昭义 武安
  阳县【望郭下】
  本汉武安县之地魏黄初三年分武安立临水县属广平郡以城临滏水故曰临水以城在滏水之阳亦曰阳周武帝于此别置滏阳县属成安郡隋开皇三年废郡县属相州十年于此置礠州滏阳属焉大业二年废磁州县属相州永泰元年重立礠州县又割属
  鼓山一名山在县西北四十五里滏水出焉泉源奋涌若水之汤故以滏口名之入陉第四曰滏口陉山岭髙深实为险阨
  石季龙墓在县西南十四里
  佛图澄墓在县西南十七里
  髙齐神武陵在县南三里
  邯郸县【上南至州七十里】
  本卫地也后属晋七国时为赵都赵敬侯自立晋阳始都邯郸至幽王迁降秦遂灭赵以为邯郸郡邯山名也单尽也城郭从邑故单字加邑魏以为县属广平郡隋开皇十年置礠州邯郸县属焉大业二年废礠州县属洺州永泰元年重立礠州县还割属
  邯山在县东南五里
  丛台在县城内东北隅
  洪波台在县西北五里
  赵简子墓在县西南十二里
  公孙杵臼程婴墓在县西十五里
  赵奢墓在县西北七里
  乐毅墓在县西南十八里
  蔺相如墓在县西南二十三里
  昭义县【上东南至州四十里】
  魏黄初三年于今阳县置临水县北齐天保元年移理松釡周武帝建徳六年废永泰元年再置仍改名昭义
  武安县【上东南至州九十里】
  本七国时赵地赵将李牧封武安君即今县也汉属魏郡魏属广平郡隋开皇三年属相州十年割属礠州大业二年礠州废割属洺州后置礠州又分隶焉
  阏与山在县西南五十里赵奢拒秦军阏与即此山也洛水西北去县八十三里
  武安故城在县西南五里六国时赵邑也赵奢之救阏与秦军鼓噪武安屋瓦皆动即此城也

  元和郡县志卷十九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元和郡县志>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二十
  唐 李吉甫 撰
  河北道【一】
  懐州【河内雄】
  【开元户四万五千八百四十六 乡八十九元和户八千七百四十一   乡三十五】今为河阳三城懐州节度使理所【管懐州 管县十 内河阳汜水温县济源河清等五处事具河南府案此与后魏博节度使都管户数并写缺】
  禹贡冀州之域覃怀之地周为畿内及衞邢雍三国春秋时属晋七国时属韩魏二国秦兼天下灭韩为三川郡灭魏为河东郡今州为三川郡之北境河东郡之东境楚汉之际项羽立司马卬为殷王王河内髙帝二年卬降以其地为河内郡领县十八理懐后汉世祖南定河内难其守邓禹举寇恂世祖谓恂曰河内殷富吾将因是而起昔髙祖留萧何镇闗中吾今委卿以河内恂遂伐淇园之竹理矢百余万养马三千匹收租四百万斛以给军事由是东汉之业济焉晋河内郡移理野王隋开皇三年罢郡置懐州武徳二年陷贼其年于河清县界柏崖城置懐州四年讨平王世充自柏崖城移于今理【今属河阳三城】
  州境【东西二百一十七里南北一百一十五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一十里西南至东都一百五十里】
  【东至衞州二百六十里东南渡河至郑州一百九十里】
  【北至泽州一百四十里】
  贡赋【开元贡 牛膝赋 丝 緜 绢】
  【元和贡 平防十疋 牛膝】
  管县五
  河内 武陟 武徳 修武 获嘉
  河内县【望郭下】
  【开元户一万八百五十四 乡二十一】
  本春秋时野王邑左传曰晋人执晏弱于野王是也汉以为县属河内郡隋开皇十六年改为河内县皇朝因之
  太行山在县北二十五里禹贡曰太行恒山至于碣石注曰二山连延东北接碣石
  太行陉在县西北三十里连山中断曰陉述征记曰太行山首始于河内自河内北至幽州凡有八陉第一曰轵闗陉今属河南府济源县在县理西十一里第二太行陉第三白陉此两陉今在河内第四滏口陉对邺西第五井陉第六飞狐陉一名望都闗第七蒲隂陉此三陉在中山第八军都陉在幽州太行陉阔三步长四十里
  沁水在县北四里
  丹水北去县七里分沟灌溉百姓资其利焉
  济水经县西南去县三十里
  新城垒在县东北九里武徳三年刘徳威于此置营武陟县【望西北至州一百里】
  【开元户七千九百九十九 乡十六】
  本汉怀县地隋开皇十六年分修武县置武陟县理武徳故城今县东二十里武徳故城是也属殷州皇朝因之贞观元年省殷州属怀州
  沁水在县东一里
  故怀城在县西十一里两汉河内郡并理之晋移郡理野王
  故殷城在县东南十里楚汉之际司马卬为殷王都在此
  武徳县【望西至州四十七里】
  【开元户一万二百六十二 乡二十】
  本周司寇苏忿生之州邑也左传曰周与郑人苏忿生之田州陉隤怀注曰州今河内州县是也汉以为州县属河内郡隋开皇十六年改州为邢邱县遥取古邢丘为名也大业二年改邢邱为安昌县取安昌侯张禹国城为名也武徳二年改为武徳县
  太行山在县北五十里
  沁水北去县二里
  安昌故城在县东十三里即张禹所封国城也
  故大斛闗在县北一百六里太行山上
  平臯陂在县南二十三里多菱莲蒲苇百姓资其利周回二十五里
  修武县【紧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
  【开元户六千七百一十七 乡十三】
  本殷之甯邑韩诗外传曰武王伐纣勒兵于甯改曰修武左传曰晋阳处父聘于衞过甯注云汲郡修武县是汉以为县属河内郡周武帝以为修武郡修武县属修武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懐州武徳初属殷州贞观元年省殷州依旧属怀州
  太行山在县北四十二里
  天门山今谓之百家岩在县西北三十七里以岩下可容百家因名上有精舍又有锻灶处所即嵇康所居也浊鹿故城在县界东北二十三里魏文帝受禅封汉帝为山阳公居河内山阳浊鹿城即此城也
  禅陵在县北三十五里献帝陵也以禅让名
  获嘉县【望西南至州一百六十里】
  【开元户一万十四 乡十九】
  本汉县也武帝将幸缑氏至汲县之新中乡得南越相吕嘉首因立为获嘉县属河内郡前获嘉县理在今衞州新乡县西南十里获嘉县故城是也髙齐又移于衞州共城隋自共城移于今理
  同盟山在县东北五里武王伐纣与诸侯同盟于此山七贤祠在县西北四十二里嵇阮祠也
  魏州【魏郡大都督府】
  【开元户十一万七千五百七十五 乡一百四十元和户六千九百二十     乡四十五】今为魏博节度使理所【管魏州相州博州衞州贝州澶州 管县四十三】
  禹贡兖冀二州之域在夏为观扈之国春秋时为晋地按沙麓崩在今元城东南四十里是战国时为衞魏二国地秦灭魏置东郡灭赵置邯郸郡汉髙祖使韩信定河北以秦邯郸郡之南部东郡之边县置魏郡即今元城县是也后汉封曹操为魏王理邺前燕慕容暐都邺其魏郡并理于邺中也后魏于今州理置贵乡郡寻省周宣帝大象二年【案周宣帝年号大成静帝年号大象此有误】又于贵乡郡东界置魏州隋炀帝大业三年罢州为武阳郡隋乱陷贼武徳四年讨平窦建徳改置魏州其年又陷刘黑闼五年平黑闼置总管府七年改为都督府贞观六年罢都督复为州
  州境【东西一百九十六里南北一百三十八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六百一十里西南至东都七百五十里】
  【正东微北至博州一百八十里东南至郓州二百四十里】
  【东南渡河至濮州一百九十里西至相州二百一十里】
  【西北至洺州一百六十四里东北至贝州二百一十里】
  贡赋【开元贡 緜防 平防赋 丝 緜 絁 防】
  管县八
  贵乡 元城 魏  馆陶 冠氏 朝城莘  昌乐
  贵乡县【望郭下管西界】
  本汉元城县地后魏孝文帝分置贵乡县属昌乐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魏州大业三年改属武阳郡皇朝因之武徳初割属魏州
  大河故渎俗名王莽河西去县三里
  州城前燕慕容暐所筑周宣帝于此置州理焉
  狄仁杰祠在县东南四里为魏州刺史百姓为立生祠古堰今名惬山在县西九里成帝时河决金堤河堤使者王延世募人塞之盖运土塞河之处以其惬当人情故谓之惬山
  元城县【望郭下管东界】
  本汉旧县属魏郡魏武侯公子元食邑于此因名魏黄初三年于此置阳平郡髙齐省元城县入贵乡隋开皇六年复置贞观十三年又省入贵乡圣厯元年重置开元十三年移在州东北三百步
  沙麓在县东十二里即春秋经所书沙麓崩汉书以为元后兴之祥也
  马陵在县东南一里齐将孙膑破魏军杀庞涓于此五鹿墟在县东十二里公子重耳乞食于五鹿野人与之块即此处也
  王翁孺墓在县东二百步元后之祖也
  束晳墓在县东二十五里
  魏县【望东至州四十里】
  本汉旧县属魏郡后魏孝文帝分魏县置昌乐髙齐省魏县属昌乐县隋开皇六年又分昌乐置魏县属魏州皇朝因之
  旧漳河在县西北十里
  新漳河在县西北二十里
  盖寛饶墓在县东南八里
  馆陶县【紧西至州五十里】
  本春秋时晋冠氏邑陶丘在县西北七里尔雅曰再成为陶丘赵时置馆于其侧因为县名汉属魏郡魏文帝改属阳平郡石赵移阳平郡理此周大象二年置屯州以近屯河为名隋大业二年废屯州以县属魏州大河故渎俗名曰王莽河在县东四里
  屯氏河俗名屯河在县西二里
  白沟水本名白渠隋炀帝导为永济渠亦名御河西去县十里
  冠氏县【紧西知州六十里】
  本汉馆陶县地隋开皇六年分馆陶东界置冠氏县因古冠氏邑为名属屯州隋大业二年废屯州县属魏州王莽河北去县十八里
  冉仲弓墓在县北二十五里
  朝城县【紧西北至州一百里】
  本汉东武阳郡在武水之阳故曰武阳其后为县属魏郡隋开皇十六年属莘州大业二年废莘州属魏郡贞观十七年废永昌元年置改名武圣开元七年改为朝城
  武河在县东十步
  黄河在县东二十九里
  武阳台在县西南一里
  扁鹊墓在县罗城西北隅
  莘县【上西至州一百里】
  本衞地汉为阳平县属东郡魏改属阳平郡隋开皇六年又于乐平故城置阳平县属魏州八年改清平为清邑县大业二年改为莘县因县北古莘亭为名皇朝因之
  莘亭在县北十三里传曰衞宣公使太子伋之齐使盗待诸莘将杀之二子伋夀争相为死即此地也
  昌乐县【望北至州五十里】
  本汉旧县属东郡后汉省后魏孝文帝于汉旧昌乐城置昌乐郡及昌乐县周武帝改属魏郡隋罢郡改属魏州皇朝因之
  王莽河西去县十六里
  相州【邺郡望】
  【开元户七万八千 乡一百五十一元和户三万九千 乡二十九】
  禹贡冀州之域又为殷盘庚所都曰殷墟项羽与章邯盟于洹水南殷墟是也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魏魏文侯使西门豹守邺是也秦兼天下为上党邯郸二郡之地汉髙帝分置魏郡理邺后汉末冀州理之韩馥为冀州牧居邺其后袁绍曹操因之建安十七年册命操为魏公居邺黄初二年以广平阳平魏三郡为三魏长安谯许邺洛阳为五都石季龙自襄国徙都之仍改太守为魏尹慕容隽平冉闵又自蓟徙都之仍置司隶校尉苻坚平邺以王猛为蓟州牧镇邺后魏孝文帝于邺立相州初孝文幸邺访立州名尚书崔光对曰昔河亶甲居相圣皇天命所相宜曰相州孝文从之盖取内黄东南故殷王河亶甲居相所筑之城为名也至东魏孝静帝又都邺城髙齐受禅仍都于邺改魏尹为清都尹周武帝平齐复改为相州大象二年自故邺城移相州于安阳城即今州理是也隋大业三年改相州为魏郡武徳元年复为相州后或为总管或为都督
  州境【东西二百一十四里南北一百六十九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四百四十里西南至东都五百八十里】
  【东至魏州二百一十里东取临洺县北至邢州二百六十五里】
  【东南至滑州一百三十里西至潞州三百五十里】
  【北至礠州六十五里东北至洺州一百八十里】
  贡赋【开元贡 纱 凤翮席 胡粉 知母赋 緜 绢 丝】
  管县十
  安阳 邺  成安 内黄 尧城 洹水临漳 临河 汤隂 林虑
  安阳县【紧郭下】
  本七国时魏寜新中邑秦昭襄王拔之改名安阳汉初废以其地属荡隂县晋于今理西南三里置安阳县属魏郡后魏并入荡隂隋开皇十年置安阳县属相州皇朝因之
  韩陵山在县东北十五里东魏丞相髙欢破尔朱兆众于此山
  洹水西南自林虑县界流入【虑音闾】
  邺县【南至州四十里】
  本汉旧县属魏郡晋以懐帝讳改邺为临漳县石季龙徙都之复改为邺县冉闵及慕容隽洎东魏髙齐并都于此其县名直至隋氏不改皇朝因之
  浊漳水在县北五里西门豹为邺令引漳水以富魏之河内后史起为邺令又引漳水溉邺人歌之曰邺有贤令号为史公决漳水兮灌邺旁终古泻卤生稻粱今天谷井堰即其遗址也
  故邺城县东五十步本春秋时齐桓公所筑也自汉至髙齐魏郡邺县并理之今按魏武帝受封于此至文帝受禅呼此为邺都
  西门豹祠在县西十五里
  魏武帝西陵在县西三十里
  成安县【上西南至州一百五十里】
  本汉斥丘县地属魏郡土地斥卤故曰斥丘其地旧属邺县髙齐文宣帝分邺县置成安县属清都尹周平齐属魏郡隋开皇三年改属相州皇朝因之
  浊漳水西自滏阳县界流入
  斥丘故城在县东南三十里本春秋时干侯邑汉以为斥丘县左传曰公如晋次于干侯
  内黄县【紧西北至州八十里】
  本汉旧县属魏郡河以北为内南为外故此有内黄陈留有外黄后魏省隋开皇六年重置内黄县属相州武徳二年于黎阳置黎州县属焉贞观十七年废州县属相州
  汤水南去县七里
  黄泽在县西北五里
  故殷城在县东南十里殷王河亶甲居相因筑此城永济渠本名白渠隋炀帝导为永济渠一名御河北去县二百步
  尧城县【上西至州四十里】
  本汉内黄县地晋于此置长乐县髙齐省长乐入临漳县隋开皇十年分临漳洹水二县于此重置长乐县十八年改为尧城因所理尧城为名也
  洹水在县北四里
  丹朱墓在县东一里
  洹水县【上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内黄县地晋于此置长乐县属魏郡后魏省孝文帝复置长乐县髙齐省入临漳县周武帝分临漳置洹水县因洹水流入即以为名属魏郡隋开皇三年割属相州皇朝因之
  洹水西自尧城县界流入
  鸬鹚陂在县西南五里周回八十里蒲鱼之利州境所资
  永济渠西去县二里
  临漳县【上西南至州六十里】
  本汉邺县地东魏孝静帝分邺县之地于邺城中置临漳县周武帝平齐自邺城移临漳县于今理属魏郡隋开皇三年改属相州皇朝因之
  东山池在县西南十五里东魏相髙澄所筑引万金渠水为池作游赏处
  鸬鹚陂在县东南三十里与洹水县同利
  袁绍墓在县西北十六里
  临河县【上西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黎阳县地隋开皇六年分置临河县属衞州其城本春秋时衞新筑城十六年改属黎州大业二年又改属衞州武徳二年重置黎州县属焉贞观十七年废黎州以县属相州
  黄河南去县五里
  汤隂县【上北至州四十里】
  本七国时魏荡阴邑也汉以为县属河内郡县有荡水因取名焉晋属魏郡后魏省隋开皇六年重置荡隂县属相州十六年改属黎州武徳四年分安阳置荡源县属衞州十六年改属相州贞观元年从汉旧名改为汤隂
  荡水西去县三十五里
  牖里一名羑城在县北九里纣拘西伯之所也
  林虑县【上东至州一百一十里】
  本汉旧县属河内郡以隆虑山在北因为名后避殇帝讳改曰林虑属朝歌郡晋属汲郡后魏太武帝省入邺县文帝立复属魏郡周武帝置林虑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相州武徳二年又置岩州五年废县又属相州林虑山在县北二十里山多铁县有铁官南接太行北连恒岳
  博州【博平上】
  【开元户三万七千四百七十 乡七十四元和户二千四百三十   乡一十五】
  禹贡兖州之域春秋时齐之西界聊摄地也战国时为齐地秦兼天下今州即秦东郡地也在汉为东郡聊城县之地后魏明元帝于此置平原镇孝文帝罢镇置平原郡葛荣之据冀州也又于今理置冀州寻废孝武帝复置平原郡隋开皇三年置郡十六年于今理置博州大业三年省隋乱宇文化及弑逆自江都举兵至此窦建徳攻陷其城复自据武徳四年讨平窦建徳重置博州
  州境【东西一百五十七里南北一百六十六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七百九十里西南至东都九百三十里】
  【东渡河至郓州一百八十里东渡河至齐州二百九十里】
  【西南至魏州一百八十里西北至贝州一百九十里】
  【东北至徳州一百六十里】
  贡赋【开元贡 平防十疋赋 緜 绢】
  管县六
  聊城 武水 堂邑 清平 博平 髙唐
  聊城县【紧郭下】
  本春秋时聊摄地晏子对景公曰聊摄以东其为人多矣汉以为县属东郡晋属平原郡髙齐改属济州隋开皇三年改属冀州十六年置博州县属焉
  黄河南去县四十三里
  茌平故城在县东五十三里在茌山之平地石勒之贱也卖在茌平人师欢家为奴
  四口故闗在县东南八十里隋置
  武水县【上东北至州六十里】
  本汉阳平县地属东郡隋开皇八年改阳平为清邑县十六年分清邑置武水县属莘州【即今博州武水县理是也】在武水沟之南因名之大业三年废莘州改属魏州贞观元年改属博州
  黄河南去县二十二里
  堂邑县【上东至州六十里】
  本汉清县发干二县之地属东郡隋开皇六年于此置堂邑县属毛州因县西堂邑故城为名大业二年改属魏州武徳四年又属毛州贞观元年废毛州改属博州乐平故城本汉清县在县东三十里后赵録曰东海王使征东将军茍晞击汲桑石勒勒与晞相持战于平原阳平间为晞所败桑奔乐平
  堂邑故城在县西北二十七里髙帝五年陈婴为堂邑侯婴孙午继封尚馆陶公主
  清平县【上东南至州八十里】
  本汉清阳县地属清河郡隋开皇六年自今贝州清河县界移贝丘县于今理属贝州十六年改贝州为清平县属博州大业二年省博州改属贝州隋乱废武徳四年重置属博州
  博平县【上西南至州七十里】
  本齐之博陵邑也史记曰齐威王伐晋博陵是也汉以为县属东郡晋属平原国隋开皇三年改属毛州十六年改属博州
  故摄城在县西南二十里晏子曰聊摄以东其为人多矣即此城也
  髙唐县【上西南至州一百一十里】
  本齐邑春秋夙沙衞奔髙唐以叛史记齐威王曰吾臣有朌子者使守髙唐赵人不敢东渔于河汉以为县属平原郡后魏属济州髙齐改属平原郡隋开皇十六年改属博州皇朝因之长夀二年改为崇武县神龙二年复旧名
  黄河在县东四十五里
  华歆墓在县东二十里
  衞州【汲郡望】
  【开元户三万六百六十六 乡六十七元和户二千七百七十七 乡一十九】
  禹贡冀州之域后为殷都在今州东北七十三里衞县北界朝歌故城是也今州理即殷牧野之地周武王灭殷分其畿内为三国诗国风邶衞是也邶封纣子武庚管叔尹之衞蔡叔尹之以监殷人谓之三监武王崩三监及淮夷叛成王既伐管叔蔡叔以殷封康叔为卫侯今郡及魏郡之黎阳河内之野王朝歌皆衞之分其后十五叶懿公为翟所灭更封于楚丘今滑州衞南县是也河内殷墟更属于晋后又属齐战国时属魏秦属河东郡在汉为汲县属河内郡魏黄初中置朝歌郡属冀州晋武帝改朝歌为汲郡仍属冀州后魏孝静帝移汲郡理枋头城今在衞县界又于汲县置义州以处归附之人周武帝改义州为衞州隋大业三年改为汲郡武徳元年又改为衞州二年陷窦建徳四年讨平仍旧名焉
  州境【东西二百三十六里南北一百四十一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二百五十里西南至东都三百九十里】
  【东渡河至滑州一百一十五里正南渡河至郑州二百三十里】
  【正西微南至懐州二百六十里西北逾山至泽州陵山县二百四十里】
  【东北至相州一百九十里东北至澶州二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 绢赋 緜 绢】
  管县五
  汲  新乡 衞  共城 黎阳
  汲县【紧郭下】
  本汉旧县属河内郡后魏于此置义州及伍城郡伍城县周改义州为衞州伍城县属衞州隋开皇六年改伍城县为汲州大业三年改属汲郡武徳元年重置义州汲县属焉四年废义州县属衞州
  黄河西自新安县界流入经县南去县七里谓之棘津亦谓之石济津左传曰晋伐曹假道于衞衞人弗许还自南河济是也宋元嘉中遣宣威将军垣防之以水军守石济亦是此处也
  比干墓及庙在县北十里
  太公庙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太公即河内汲人也新乡县【紧东至州四十八里】
  本汉获嘉县汲县二县地隋开皇六年于两县地新筑城中置新乡县属衞州武徳四年属殷州贞观元年废殷州县属衞州
  清水在县北一里
  获嘉故城在县西南十里本汉旧县越相吕嘉反武帝将幸缑氏至汲县新中乡得吕嘉首以为获嘉县衞县【紧西南至州六十八里】
  本汉朝歌县属河内郡魏黄初中朝歌县又属朝歌郡晋武帝改为汲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衞州大业二年改朝歌为衞县属汲郡皇朝因之
  黑山在县北五十五里汉末眭固白绕等起黑山聚众十余万号黑山贼
  苏门山在县西北十一里孙登所隠阮籍嵇康所造之处
  延津在县西二十六里魏曹公遣于禁渡河守延津即此地也
  枋头故城在县东一里建安九年魏武在淇水口下大枋木为堰遏淇水令入白渠以开运漕故号其处为枋头晋太和四年桓温北伐慕容暐时亢旱水道不通乃凿钜野三百余里以通舟运自清水入河暐将慕容垂率众八万来拒温大破之遂至枋头军粮竭尽温焚舟步退垂以八千骑追温战败于襄邑亦谓此也后苻氏克邺改枋头为昌水县十六国春秋曰晋刘牢之救苻丕慕容垂率师至枋头以柜之知晋军盛乃退后魏尝移汲郡理此
  阳河水出县西北平地即纣斮朝涉之胫处
  朝歌故城在县西二十一里殷之故都也
  鹿台在县西殷纣营之七年乃成大三里髙十丈共城县
  本周共伯国厉王无道流崩于彘共伯奉王子靖立为宣王共伯复归于国汉以为县属河内郡晋属汲郡髙齐省隋开皇四年加城字于此置共城县属衞州皇朝因之
  白鹿山在县西五十四里
  天门在县西五十里
  淇水源出县西北沮洳山至衞县入河谓之淇水口故凡城在县西二十里古凡伯国也
  百门陂在县西北五里方五百许步百姓引以溉稻田此米明白香洁异于他稻魏齐以来常以荐御陂南通漳水
  黎阳县【上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
  古黎侯国汉为黎阳县在黎阳山北属魏郡后魏属黎阳郡隋开皇三年属衞州十六年又属黎州大业二年省黎州县属衞州皇朝武徳二年重置黎州县属焉贞观十七年黎州废复属衞州
  大伾山正南去县七里即黎山也尚书云东过洛汭至于大伾注曰山再成曰伾
  枉人山在县西北四十二里或言纣杀比干于此黎阳镇故城在县东南一里古翟辽城也翟辽于此僭号皇朝改曰白马镇
  袁谭故城在县西南百步
  曹公故城在县西南一里是曹公攻谭时所筑
  白马故闗在县东一里五步郦食其説髙祖曰杜白马之津即此处也后更名黎阳津慕容徳自邺将徙滑台至黎阳津风飘舡渡魏军垂至三军色惧昏而冰合是夜济讫旦而魏军至冰亦消泮徳大悦改黎阳津为天桥津髙齐文襄征颍城仍移石济闗于此即造桥焉改名白马闗周又改名黎阳闗
  贝州【清河上】
  【开元户八万四千四百 乡一百一十七元和户二万一百二  乡三十五】
  禹贡冀州之域春秋时其地属晋七国时属赵秦兼天下以为钜鹿郡汉文帝又分钜鹿置清河郡以郡临清河水故号清河后汉以为清河国周武帝建徳六年齐于此置贝州因丘以为名隋大业三年又为清河郡隋末陷贼武徳四年讨平窦建徳复置贝州
  州境【东西二百四十九里南北一百九十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八百二十里西南至东都九百六十里】
  【东至博州一百九十里南至魏州二百一十里】
  【西至邢州二百三十里北至冀州二百一十里】
  【正东微北至徳州二百三十里】
  贡赋【开元贡 白毡赋 緜 绢】
  管县十
  清河 清阳 厯亭 东武城 宗城 经城漳南 临清 夏津 永济
  清河县【紧郭下】
  本汉信城县地属清河郡后汉省信城县置清河县至隋不改皇朝因之
  故末柸城在县东北五十里十六国春秋曰鲜卑段末柸自称辽西公于此筑城与石勒相持因为名
  永济渠东南去县十里
  清阳县【紧郭下】
  本汉旧县也属清河郡后汉省清阳县其地属甘陵县隋开皇六年重置皇朝因之
  甘陵在县城内后汉清河王庆陵庆即安帝父也厯亭县【上西南至州一百里】
  本汉东阳县地属清河郡后汉省东阳县其地属鄃县【鄃音输】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厯亭县遥取汉厯县为名皇朝因之
  东阳故城在县西十八里汉髙祖以张相如为东阳侯东武城县【上西南至州四十二里】
  本七国时赵邑史记曰赵平原君胜封东武城即此地也盖以定襄有武城同属赵故此加东字以辨之属清河郡隋开皇三年改属贝州皇朝因之自后魏以来山东贵族清河诸崔即此邑人也为天下甲族
  宗城县【望东北至州六十里】
  本后汉章帝分立广宗县属钜鹿郡后魏改属广宗郡隋开皇三年改属贝州仁寿元年改宗城县皇朝因之张甲河在县南二十五里
  漳水东去县二十七里
  经城县【上东至州六十里】
  本后汉分前汉堂阳县于今县西北二十里置经城县后魏省并入南宫县孝文帝又于今理置经城县又置广宗郡髙齐省郡及县仍置武强县于此隋开皇六年移武强县于此置经城县属贝州皇朝因之
  张甲枯河东去县十里
  漳南县【上西南至州一百一十里】
  本汉东阳县之地隋开皇六年置东阳县属徳州取汉东阳之名十六年改属贝州十八年改为漳南县以漳水在县北故名也皇朝因之
  永济渠在县东五十里
  漳水在县北四十六里
  临清县【紧东北至州六十里】
  本汉清泉县地后魏孝文帝于此置临清县属魏郡髙齐省隋开皇六年复置临清县属贝州皇朝因之贝丘城在县东南五十里汉贝丘县城也城内有丘髙五丈周回六十八步城因此为名春秋公田于贝丘是齐州地与此异也
  永济渠在县城西门外
  夏津县【上西北至州九十里】
  本汉鄃县地吕他栾布皆为鄃侯田蚡奉邑亦在鄃属清河郡隋大业二年改属贝州天宝元年改为夏津县屯氏河在县北
  永济县【紧东北至州一百一十里】
  本汉贝丘县地临清县之南偏大厯七年田承嗣奏于张桥行市置西井永济渠故以为名
  永济渠在县西郭内阔一百七十尺深二丈四尺南自汲郡引清淇二水东北入白沟穿此县入临清按汉武时河决馆陶分为屯氏河东北经贝州冀州而入渤海此渠盖屯氏古渎隋氏修之因名永济
  澶州【顿丘上】
  【元和户三千二百六十九 乡一十七案此州废自贞观至大厯乃复置故不载开元户乡与贡赋】
  本汉顿丘县地武徳四年分魏州之顿丘观城二县于今理置澶州因澶水为名又分置澶水县贞观元年废澶州以澶水县属黎州【今衞州黎阳县理是也非成都管内黎州】大厯七年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又奏置澶州
  州境【东西一百二十九里南北七十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五百里西南至东都六百三十里】
  【东至濮州范县一百一十里南至濮州濮阳县三十六里】
  【西南至卫州二百五十里西至相州内黄县七十里】
  【西至相州临河县八十里北至魏州一百一十里】
  【东北至魏州朝城县九十四里】
  贡赋【元和贡 平防绢赋 絁 緜 绢 粟】
  管县四
  顿丘 临黄 观城 清丰
  顿丘县【望郭下】
  本汉旧县因县东北顿丘以为名属东郡晋属顿丘郡隋废郡属魏州武徳初割属澶州州废还属魏州大厯初又属澶州
  秋山在县西北三十五里
  黄河在县南三十五里
  颛顼陵在县西北三十五里
  帝喾陵在县北三十里
  衞康叔墓在县东北九十里
  临黄县【上西至州六十七里】
  本汉观县地后汉改观县为衞县后魏孝文帝分衞县置临黄县以北临黄沟因以为名属顿丘郡隋改属魏郡武徳初割属澶州州废还属魏州大厯初又属澶州黄河南去县三十六里
  卢津闗古髙陵津县东南三十五里
  魏长贤墓在县北十五里贞观七年追赠定州刺史即征父也
  观城县【紧西至州二十四里】
  汉观县古之观国左传曰虞有三苖夏有观扈国语注曰观国夏啓子太康之第五弟所封也在卫县夏相灭之汉以为县属东郡后汉改观县为卫国县属东郡隋开皇六年改衞国县为观城县属衞州武徳四年以观城属澶州州废还属魏州大厯初隶澶州
  卫灵公墓在县东南四十二里
  清丰县【上东至州二十五里】
  本汉内黄县地大厯七年于清丰店置因以为名黄河在县南五十里

  元和郡县志卷二十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元和郡县志>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一
  唐 李吉甫 撰
  河北道【二】
  恒州【常山大都督府】
  【开元户四万二千六百九十四 乡八十七元和户一万七千五百八十  乡七十】今为恒冀节度使理所【管恒州冀州深州赵州徳州棣州 管县四十四都管户六万二千六百四】
  禹贡冀州之域周为并州地春秋时属鲜虞国战国时属赵秦兼天下为钜鹿郡之地汉三年韩信东下井陉击破陈余赵王歇以钜鹿之北境置恒山郡因恒山为名后避文帝讳改曰常山两汉恒山太守皆理于元氏晋理于真定即今常山故城是也后魏道武帝登恒山郡城北望安乐垒嘉其美名遂移郡理之即今州理是也周武帝于此置恒州隋炀帝大业九年罢州以管县属髙阳郡武徳元年重置为恒州三年陷贼四年讨平窦建徳仍旧焉
  州境【东西二百一十里南北二百七十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九百九十里西取太原路至上都一千七百六十里】
  【西南至东都一千一百三十里东北至定州一百二十里】
  【东南至槀城县六十里从槀城北至定州一百二十里东南至深州一百八十里西取井陉路至太原府五百里】
  【西北取五台山路至代州五百三十里】
  贡赋【开元贡 罗赋 緜 绢】
  管县十
  真定 槀城 九门 灵寿 行唐 井陉获鹿 石邑 房山 鼓城
  真定县【望郭下】
  本名东垣属中山国以河东有垣县故此加东字髙帝十一年代相陈豨反帝自攻拔之改曰真定属恒山郡武帝改为真定国后汉复为县属常山郡后燕慕容垂都之后徙理卢奴隋开皇三年贞定县改属恒州皇朝因之
  滋水北去县三十里
  滹沲河南去县一里
  故权城即古之犍乡也县北二十里后汉建武元年贾复破青犊于射犬追战于真定之犍乡大破之即此地也
  槀城县【紧西北至州五十八里】
  本汉旧县元鼎四年置属真定国后汉改属钜鹿郡晋省后魏重置髙齐改为髙城县隋开皇十八年复为槀城县武徳初属廉州贞观二年改属恒州
  肥累故城县西南七里春秋时肥子国白狄别种也滹沲水去县二十九里
  九门县【上西至州三十里】
  本战国时赵邑汉于此置九门县属常山郡髙齐省隋开皇六年重置义旗初于此置九门郡后废以县属恒州
  滹沲水在县西九十里【案前真定县滹沲河去县一里则去州治亦一里此九门县既云西至州三十里而滹沲水乃云在县西九十里必有误】
  滋水北去县二十三里
  灵寿县【中东至州八十里】
  本中山国都也按中山武公本周同姓其后桓公不恤国政后乐羊为魏将拔中山封之灵寿汉于此置灵寿县属常山郡后汉属常山国隋开皇三年改属恒州武徳五年属并州七年改属恒州
  滹沲水在县西南二十里
  行唐县【上南至州七十里】
  本赵南行唐邑惠文王初置汉因为县属恒山郡后魏去南字为行唐县隋开皇三年改属恒州皇朝因之玉女山县北三十六里
  滋水去县南二十六里
  井陉县【中东南至州九十里】
  六国时赵地秦始皇十八年王翦兴兵攻赵下井陉汉三年韩信张耳东下井陉擒成安君即此地也陉山在县东南八十里四面髙中央下如井故曰井陉汉属常山郡隋开皇十六年于县置井州大业二年废县属恒州武徳元年重立井州贞观十七年废县又属恒州緜蔓水在县西南八十里韩信击赵使万人先行背水为阵信曰陷之死地而后生谓此水也
  获鹿县【中东北至州五十里】
  本汉石邑县地属常山郡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鹿泉县以鹿泉在汉县南因为名属井州大业二年省义寜初重置还属井州贞观二年改名获鹿属恒州
  飞龙山在县南四十五里前赵录曰王浚遣将祁率鲜卑讨石勒于飞龙山下勒大败
  萆山今名抱犊山韩信伐赵使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后遂改为萆山后魏葛荣之乱百姓因山抱犊而死故以为名又云抱犊者古有其名也即道家谓之北岳佐命是也名山记以为福地之数云可避兵水也
  井陉口今名土门口县西南十里即太行八陉之第五陉也四面髙中央下似井故名之韩信击赵欲下井陉成安君陈余聚兵井陉口号二十万李左车説余曰臣闻千里餽粮士有饥色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从间道絶其辎重足下深沟髙垒勿与战彼前不得鬭退不得还吾奇兵絶其后野无掠掳不至数日两将之头可致麾下成安君儒者不从故败述征记曰其山首自河内有八陉井陉第五四面髙中央低似井故名之
  鹿泉出井陉口南山下皇唐贵族有土门崔家为天下甲族今土门诸崔是也源出博陵安平
  石邑县【紧东北至州三十里】
  本战国时中山邑也史记赵武灵王攻中山取石邑是也汉于此置石邑县属常山郡后汉至隋不改皇朝因之
  鹿泉水一名陉水南去县十里
  赵佗墓县北十三里佗真定人僭号南越帝文帝为其先人置守冢昆弟在者存问之佗遂释黄屋左纛而称臣
  房山县【中东至州八十里】
  本汉蒲吾县地属常山郡隋开皇十六年置房山县因县北房山为名属井州大业二年废井州县属恒州武徳四年又属井州贞观十七年又属恒州其城内实外险一名嘉阳城
  房山一名王母山在县西北五十里汉武帝于此山上立祠今王母观是也
  蒲吾故城在县东二十里
  鼓城县【中西北至州九十五里】
  本春秋时鼔子国盖白狄别种也又汉曲阳县地左传曰晋荀呉围鼓以鼔子鸢鞮归汉下曲阳属钜鹿郡隋开皇六年置昔阳县十八年改为鼓城县属鹿州大业九年改属髙阳郡贞观元年属定州大厯三年割属恒州
  滹沲水去县北十三里
  魏收墓在县北七里后魏北齐贵族诸魏皆此邑人也所云钜鹿曲阳人者是矣
  后汉京观在县西南七里后汉皇甫嵩攻黄巾贼张角弟宝于下曲阳首虏千余人筑为京观
  冀州【信都上】
  【开元户九万四千一百二十 乡一百八十五元和户八千九百六十七  乡四十八】
  禹贡冀州尧所都也虞及三代同为冀州地尔雅曰两河间曰冀州冀近也两河之间其气相近春秋时属晋七国时属赵秦属钜鹿郡汉髙帝分赵钜鹿立清河信都常山其信都即今州理是也文帝又分立河间广平二郡景帝改信都为广川国宣帝复故后汉初王郎僭号河北悉应光武自蓟南行至下博失道有白头公曰努力信都为长安守光武至信都太守任光果开门出迎即今州理是也明帝更名乐成国安帝更名安平国后汉末韩馥为冀州牧公孙瓒欲袭之袁绍使髙韩讽馥令以冀州让绍馥素性怯因然其计馥长史耿武谏曰冀州北鄙带甲百万谷有十年袁绍孤客穷军譬如婴儿在股掌之上絶其乳哺立可饿杀奈何以州与之馥不从以州与绍绍遂领冀州牧及曹公破绍又理之文帝黄初中以邺为五都之一始移冀州理信都自石赵至慕容垂或理邺或理信都苻坚用王猛为冀州牧镇邺后魏冀州亦理于邺仍于信都为旧冀州之理置长乐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为冀州大业三年复为信都郡隋末陷贼武徳四年讨平窦建徳改为冀州
  州境【东西二百六十里南北二百三十六里】
  八到【西南取相州路至上都一千九百里西南至东都一千四百里】
  【北至瀛州二百四十里正西微北至赵州一百六十里】
  【西北至深州一百三十里东至徳州二百一十五里】
  【东北至景州二百一十里东北至沧州一百二十里】
  贡赋【开元贡 绢赋 緜 绢】
  管县九
  信都 衡水 南宫 武邑 下博 武强枣强 堂阳 阜城
  信都县【望郭下】
  本汉旧县属信都国后汉属安平国后魏属长乐郡隋开皇三年属冀州皇朝因之
  衡水亦曰长芦水即浊漳水之下流也西北去县六十二里
  辟阳故城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审食其为辟阳侯煮枣故城在县东北五十里汉煮枣侯国城六国时于此煮枣油后魏及齐以为故事毎煮枣油即于此城衡水县【上南至州四十里】
  本汉桃园之地隋开皇十六年于今县置衡水县县在长芦河西长芦河则衡漳故渎也因以为名
  长芦水县南二百步
  蔺相如台在县东北十二里
  南宫县【望东北至州六十二里】
  本汉旧县属信都国后汉书光武自蓟南驰至南宫遇大风雨引入道傍空舍冯异抱薪邓禹燃火帝对灶燎衣即此地也后汉属安平国髙齐省隋开皇六年复置南宫县皇朝因之
  绛水故渎县东南六里
  武邑县【上西南至州九十里】
  本汉旧县属信都国后汉属安平国髙齐省隋开皇六年复置属冀州皇朝因之
  长芦水北去县三十二里
  观津城在县东南二十五里本赵邑也赵孝成王封乐毅于观津号望诸君又汉景帝母窦太后观津人也武强湖在县北三十二里
  下博县【上南至州一百里】
  本汉旧县属信都国以太山有博县故此加下字后汉属安平国后魏属长乐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冀州十六年属深州皇朝因之贞观十七年改属冀州【案旧唐书下博县贞观元年属深州十七年属冀州先天二年属深州开元二年还冀州此所志略而未备】
  下博故城在县南二十里即汉光武失道之处也光武自滹沲南出至此失道不知所之遇白衣老父曰努力信都为长安守去此八十里从之也
  长芦桥在县南架长芦水
  武强县【望西南至州一百三十里】
  本汉武隧县地也属河间国晋于此置武强县属武强郡髙齐改属长乐郡隋开皇三年改属冀州贞观元年改属深州后属冀州
  武隧故城在县东三十一里秦破赵将扈辄于武隧斩首十万即此也
  武强故城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汉将严不识以击黥布功封武强侯后汉王梁为武强侯
  枣强县【上西北至州六十八里】
  本汉旧县属清河郡髙帝以留朌为枣强侯【案汉书功臣表作彊圉侯留朌】其地枣木强盛故曰枣强后魏属长乐郡隋开皇三年属冀州皇朝因之
  县外城即姚弋仲之故垒也
  棘津故城在县东北二十七里左传曰晋荀呉师涉自棘津史记曰吕望东海人也老而无遇卖食棘津堂阳县【上东至州六十五里】
  本汉旧县属钜鹿郡在堂水之阳按长芦水亦谓之堂水在县南二百步县因取名后汉属安平国髙齐省隋开皇十六年重置属冀州皇朝因之
  阜城县【紧西南至州一百四十里】
  本汉旧县属渤海郡后汉属安平国隋开皇九年改属观州大业二年复属冀州武徳四年复属观州贞观十七年废观州又隶冀州
  苻融垒在县东北二十四里
  深州【饶阳上】
  【开元户四万二千二百一十五 乡七十五元和户一万四千九十七   乡五十】
  禹贡冀州之域七国时为赵地秦为钜鹿郡地汉为饶阳县地属涿郡隋开皇十六年于饶阳置深州以州西故深城为名大业二年废深州武徳元年讨平窦建徳四年复置贞观十七年又废先天元年于今理重置州境【东西九十里南北一百一十里】
  八到【西南取赵州路至上都二千五十里西南至东都一千三百二十里】
  【正西微北至恒州一百八十里西南至赵州二百里】
  【东北至瀛州一百四十五里】
  贡赋【开元贡 绢赋 绢緜】
  管县四
  陆泽 鹿城 饶阳 安平
  陆泽县【上郭下】
  本饶阳陆城二县地先天元年因置州割二县置陆泽县禹贡大陆既作此县南三里即大陆之泽因名之鹿城县【上东至州二十五里】
  本汉安定县地属钜鹿郡髙齐改曰安国隋开皇六年于此置安定县取汉旧名属定州十八年改为鹿城取县东故鹿城为名也改属冀州贞观元年改属深州衡漳水在县东十里
  滹沲河水县西北四十二里
  大陆泽在县南十里
  饶阳县【望西南至州三十里】
  本汉旧县属涿郡在饶河之阳隋开皇三年改属定州十六年属深州大业二年省深州改属瀛州武徳四年属深州
  滹沲河北去县四十五里
  州理城晋鲁口城也公孙泉叛司马宣王征之凿滹沲入水以运粮因筑此城盖滹沲有鲁沱之名因号鲁口后魏道武帝皇始三年车驾幸鲁口即此地也芜蒌故城在县东北三十五里隋县也盖因东北芜蒌亭为名
  芜蒌亭在县东北四十五里后汉光武帝自蓟东南驰晨夜至饶阳芜蒌亭饥甚冯异进豆粥光武帝曰得公孙豆粥饥寒俱解公孙异字也
  安平县【上东南至州五十三里】
  本汉旧县属涿郡髙帝以鄂千秋为安平侯后汉属博陵郡【案安平县后汉志属安平国晋志属博陵国此有脱误】后魏以来博陵诸崔即此邑人也隋开皇三年县属定州十六年改属深州大业二年还属定州武徳四年又属深州
  水今名礓河西自定州义丰县界流入
  滹沲河在县南二十三里
  赵州【赵郡望】
  【开元户五万一千四百三十 乡九十九元和户八千一百五十七  乡一百一十一】
  禹贡冀州之域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赵秦为邯郸郡地汉为常山郡平棘县地又为赵国自两汉及魏皆以封建子弟后魏明帝又于广阿城置殷州髙齐改殷州为赵州因赵国为名隋开皇十六年又于栾城县置栾州大业二年废栾州以县并属赵州三年以赵州为赵郡武徳元年张志昻举城归国又改为赵州
  州境【东西二百五十里南北一百一十七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八百九十里西南至东都一千三十里】
  【正东微南至冀州一百六十五里西逾山至太原府五百六十里】
  【北至恒州一百里东北至槀城县七十里从县至定州一百二十里】
  贡赋【开元贡 丝赋 緜 绢】
  管县九
  平棘 元氏 临城 柏乡 髙邑 赞皇昭庆 寜晋 栾城
  平棘县【上郭下】
  本春秋时晋棘蒲邑汉文帝三年济北王兴居反遣棘蒲侯柴武击之武帝时又有平棘侯薛泽为丞相盖汉初为棘蒲后改为平棘也属常山郡隋开皇二年改属赵州十六年改属栾州大业二年又属赵州皇朝因之斯洨水县北三十五里
  槐水一名白沟河南去县二十五里
  故栾城县西北十六里春秋时晋邑
  千万垒县南一里后汉安帝永初元年以御史任尚讨羌无功槛车征还羌遂入侵河内赵魏间百姓相惊北军候朱宠将五营兵屯孟津诏魏郡赵国常山等缮作坞垒六百一十处此即其一也
  李左车墓县西南七里
  赵郡李氏旧宅在县西南二十里即后汉魏以来山东旧族也亦谓之三巷李家云东祖居巷之东南祖居巷之南西祖居巷之西亦曰三祖宅巷也三祖李氏亦有地属髙邑县
  封斯村者李氏旧茔多在封斯
  元氏县【上东南至州四十九里】
  本赵公子元之封邑汉于此置元氏县属常山郡两汉常山太守皆理于元氏后汉书帝纪云世祖光武皇帝建武四年光武北征彭宠隂后从行生孝明帝于元氏传舍又云显宗孝明皇帝永平五年冬十月行幸邺与赵王相会邺常山三老言于帝曰上生于元氏愿防优复诏曰丰沛济阳受命所由加恩报徳适其宜也其复元氏县田租更赋六歳赐县椽吏及门阑走卒钱又云肃宗孝章皇帝建初七年九月己酉幸邺劳赐常山赵国吏人复元氏租赋三歳元和三年二月戊辰进幸中山遣使者祠北岳出长城癸酉还幸元氏祠光武显宗于县舍正堂明日又祠显宗于始生堂皆奏乐复元氏租赋三月丙子诏复元氏七年徭役其两汉元氏县在今县西北十五里故城是也晋属赵国髙齐废隋开皇六年又置元氏县属赵州皇朝因之
  飞龙山县西北三十里前赵录曰河瑞元年王浚使将祈击鲜卑务尘部十余万东讨石勒战于飞龙山勒师大败
  元氏故城在县西北十五里即汉之旧县也两汉常山太守皆理于此城至隋末为刘黑闼所破其后移于今所
  开业寺在县西北十五里即后魏车骑大将军陜定二州刺史尚书令司徒公赵郡李徽伯之旧宅也
  临城县【中东北至州一百里】
  本战国时赵房子邑也汉以为县属常山郡自汉至隋不改属赵州皇朝因之天宝元年改名临城以县西南十里有古临城因改名焉
  泜水在县南二里出白土细滑如膏以之濯緜色若霜雪如蜀锦之得江津也故俗称房子之纩魏都赋曰织纩房子
  敦与山在县西南七十里泜水所出
  柏乡县【上北至州六十一里】
  本春秋时晋鄗【音呼各反】邑之地汉以为县属常山郡后汉光武帝即位于鄗南千秋亭五城陌因改曰髙邑属常山国髙齐天保七年移髙邑县于汉房子县东北界今髙邑县是也隋开皇十六年于汉鄗城南十八里改置柏乡县遥取古柏乡县以为名属栾州大业二年改属赵州皇朝因之
  髙邑故城在县北二十一里本汉鄗县也
  汉世祖庙一名坛亭县北十四里鄗县故城南七里即世祖即位之千秋亭也后于此立庙故后汉书帝纪云肃宗孝章帝元和三年三月丙子诏髙邑令祠光武于即位坛是也
  髙邑县【上东北至州五十五里】
  本六国时赵房子邑之地汉以为县属常山郡魏属赵郡髙齐天保七年移髙邑县于其县城东北十五里今县是也隋开皇三年改属赵州皇朝因之
  房子故城在县西南十五里本汉房子县也
  冯唐墓在县东北二十八里赵人也
  赞皇县【中东北至州七十里】
  本汉鄗邑县之地属常山郡隋开皇六年于此置赞皇县县南有赞皇山因以为名属栾州大业二年改属赵州皇朝因之
  赞皇山县东南二十六里穆天子曰至房子登赞皇山
  泜水在县西南三十五里韩信斩陈余处李左车曰陈余军败于鄗下身死于泜水上是也
  济水源出赞皇山西北流去县南十里此自别是一济水应劭以为四渎误也
  百陵冈在县东十里即赵郡李氏之别业于此冈下也冈上亦有李氏茔冢甚多
  昭庆县【望东北至州九十里】
  本汉广阿县属钜鹿郡后汉省后魏别置广阿县隋仁寿元年改为象城县大业二年又改为大陆县属赵州武徳四年复改为象城县取县西北古象城为名天保元年改为昭庆县
  广阿泽在县东二十五里尔雅曰晋有大陆广阿即大陆别名淮南子曰钜鹿大陆广阿咸一泽也
  任敖墓一名七里邱在县西四里髙帝时为御史大夫封广阿侯
  皇十三代祖宣皇帝建六陵髙四丈周回八十丈皇十二代祖光皇帝啓运陵髙四丈周回六十步二陵共茔周回一百五十六步在县西南二十里
  寜晋县【紧西北至州四十三里】
  本春秋时晋阳氏邑汉以为廮陶县属钜鹿郡晋省后魏于此置廮遥县属南钜鹿郡隋开皇六年改为廮陶复汉旧名大业二年改属赵州天保元年改为寜晋栾城县【中东南至州三十九里】
  本汉关县属常山郡后汉省后魏太和十一年于此置栾城县取平棘县旧栾城为名隋属栾州又改属赵州皇朝因之
  斯洨水在县西北二十里
  徳州【平原上】
  【开元户六万一千七百七十 乡一百十六元和户九千三百五十六  乡二十五】
  禹贡兖州之域春秋时属齐战国时亦为齐地秦兼天下今州秦之齐郡汉分齐郡置平原郡后汉至晋平原为郡国封建子弟后魏文帝于今州置安徳郡隋开皇三年改为徳州大业三年罢州为平原郡隋末陷贼武徳四年讨平窦建徳复为徳州
  州境【东西一百九十五里南北二百一十九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二千五十里西南至东都一千七百九十里】
  【正南渡河至齐州二百四十五里西南至博州二百六十里】
  【西南至贝州二百三十里西至冀州二百一十五里】
  【正北微东至沧州二百四十里东北至棣州二百四十里】
  贡赋【开元贡 绫赋 绵 绢】
  管县七
  安徳 平原 平昌 将陵 安陵 蓨
  长河
  安徳县【紧郭下】
  本汉旧县属平原郡后魏属安徳郡隋开皇三年废郡改属冀州九年改属徳州皇朝因之
  黄河南去县十八里
  鬲津枯河在县南七十里禹贡兖州九河既道鬲津即九河之一鬲津至徒骇二百余里今河虽移不离此城也
  马颊河县南五十里
  鹿角故闗县东南七十五里
  平原县【上东北至州四十六里】
  本汉旧县属平原郡后汉属平原国后魏属安徳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冀州九年改属徳州皇朝因之黄河在县南五十里
  王莽枯河在县南五里
  管辂祠在县西南一里
  平昌县【上西南至州八十里】
  本汉旧县属平原郡后汉属平原国隋开皇三年属沧州十六年改属徳州皇朝因之
  马颊河在县南十里久视元年开决又名新河
  将陵县【望南至州五十里】
  本汉安徳县地属平原郡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将陵县取安徳县界故城为名属徳州皇朝因之
  鬲津枯河南去县二十里
  王莽枯河西去县十里
  安陵县【望南至州一百里】
  本汉蓨县地晋立安陵县属渤海郡本蓨县之安陵故以为名髙齐省隋开皇六年重置属冀州九年立观州县属焉皇朝因之贞观十七年观州废县割属徳州蓨县【上东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条县即条侯国也景帝封周亚夫为条侯汉条县属信都国后汉属渤海郡晋改条为脩隋开皇三年废渤海郡属冀州五年改脩县为蓨县属观州皇朝武徳初亦属观州贞观十七年观州废改属徳州
  长河县【上东至州五十里】
  本汉广川县地属信都国后汉属清河国魏封裴秀为广川侯髙齐省隋开皇六年复置属冀州九年改属徳州仁夀元年改广川县为长河县皇朝因之
  漳水河自贝州漳南县流入在县西二十五里
  王莽枮河东去县五里
  永济渠县西十里
  张公故闗县东南七十里
  棣州【乐安上】
  【开元户二万五千五百四十五 乡四十八元和户五千四百四十七   乡一十七】
  禹贡青州之域又兖州之域春秋为齐地管仲曰北至于无棣秦并天下为齐郡汉为平原渤海千乗三郡地曹魏属乐陵国晋石苞为乐陵公是也隋开皇十七年割沧州阳信县置棣州大业二年废入沧州武徳四年又置棣州六年又废贞观十七年又置移于厌次县即今州理是也天宝元年改为乐安郡乾元元年复为棣州
  州境【东西三百四十九里南北一百四十二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二千二百九十里西南至东都一千四百二十里】
  【东南至青州三百二十三里西南至徳州二百四十里】
  【南至淄州二百一十里西南渡河至齐州二百五十里】
  【正北微西至沧州二百五十里东北至大海二百里】
  贡赋【开元贡 绢十疋赋 绢 粟 麦】
  管县五
  厌次 滳河 渤海 阳信 蒲台
  厌次县【上郭下】
  本汉富平县属平原郡后汉更名曰厌次则厌次前已废矣相以秦始皇东游厌气至碣石次舍于此因名之髙齐省隋开皇十六年重置武徳初属徳州贞观十七年于此置棣州
  黄河在县南三里
  滳河在县南四十里
  通海故闗在县西南四十里
  滳河县【中东北至州八十里】
  本汉朸县属平原郡后汉省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滳河县因北有滳河以名之属沧州贞观元年属徳州十七年改属棣州
  黄河在县南八十里
  滳河县北一十五里汉成帝鸿嘉四年河水泛溢为害河隄都尉许商凿此河通海故以商字为名后人加水焉
  渤海县【紧西至州七十里】
  本汉蒲台县地垂拱四年分置渤海县属棣州在州东一百一十里天保五年以土地咸卤自县西移四十里就李邱村置
  大海在县东一百六十里
  阳信县【望南至州六十里】
  本汉旧县属渤海郡魏属乐陵国后魏置乐陵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沧州十六年于阳信县置棣州武徳六年又置属沧州贞观十七年又割属棣州
  钩般河即九河之一经县北四十里
  蒲台县【紧西北至州七十五里】
  本汉湿沃县地属千乗国宋属乐陵郡隋开皇三年改属沧州十六年改为蒲台县北有蒲台因为名也隋末废武徳三年重置八年改属淄州贞观十七年置棣州割蒲台属焉
  海在县东一百四十里
  海畔有一沙阜髙一丈周回二里俗人呼为鬭口淀是济水入海之处海潮与济相触故名今淀上有甘井可食海潮虽大淀终不没百姓于其下煮盐
  黄河西南去县七十三里
  蒲台在县北三十里秦始皇筑此台以望海于台下萦蒲系马今蒲生犹萦结
  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二
  唐 李吉甫 撰
  河北道【三】
  定州【博陵上】
  【开元户六万五千四百六十  乡一百三十元和户二万六千八百三十二 乡一百一十四】今为易定节度使理所【管定州易州 管县十六都管户三万六千四百二】
  禹贡冀州之域亦尧帝始封唐国之地春秋时鲜虞白狄之国左传曰晋荀呉侵鲜虞是也战国时为中山国与六国竝称王后为赵武灵王所灭中山之地方五百里秦兼天下今州盖秦赵郡钜鹿二郡之地汉髙帝分赵钜鹿置常山中山二郡城中有山故曰中山景帝改为中山国封子胜为中山王哀帝崩立中山孝王之子衎是为平帝后燕慕容垂僭号建都于此仍置中山尹后魏道武帝平慕容垂子宝为中山郡置安州又改为定州以安定天下为名也隋开皇元年以中字犯庙讳改中山郡为鲜虞郡大业三年改为博陵郡遥取汉博陵郡为名也九年又改为髙阳郡隋末陷贼武徳四年讨平窦建徳复置定州复开皇之旧名也天宝元年改为博陵郡乾元元年复为定州
  州境【东西一百七十四里南北三百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二千八十五里西南至东都一千二百二十五里】
  【东至瀛州二百里东北至莫州二百五十里】
  【西南取槀城路至赵州一百九十五里西北至蔚州四百七十里】
  【北至易州二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 两窠细绫十四疋】
  管县十
  安喜 新乐 义丰 唐  望都 北平无极 陉邑 深泽 恒阳
  安喜县【紧郭下】
  本汉卢奴县属中山国黑水故池在州城西北去县四里周回百余步深入不流俗谓水黑曰卢不流曰奴因以名县后燕慕容垂都中山故改卢奴为弗违县【案弗违旧唐书作不连】后魏平燕又改为卢奴髙齐省卢奴移旧安喜县于此属中山郡隋改为鲜虞县武徳四年复为安喜县按安喜故城在今县东三十里本汉安险县后汉改为安喜县蜀志曰先主尝为安喜尉
  滱水【滱苦候反】一名唐河在县北八里
  长星川南去县八里
  天井泽在县东南四十七里周回六十二里
  新乐县【中东北至州五十里】
  本春秋鲜虞国汉为新市县之地隋开皇十六年置新乐县属定州取新乐故城为名也新乐者汉成帝时中山孝王母冯昭仪随王就国王为建宫于乐里在西乡呼为西乐城时人语讹呼西为新故为新乐
  仪台县西南十三里后燕录曰慕容麟与道武战于仪台燕师败绩
  木刀沟在县东南二十四里沟旁人姓木名刀因为名义丰县【紧西至州六十里】
  本汉安国县之地属中山国魏明帝追封后父毛嘉为安国侯晋属博陵国隋开皇六年改为义丰县属定州皇朝因之
  滱水俗名唐河县北五里
  派水县西二十五里
  解渎故城县东北九里本汉解渎亭灵帝袭爵解渎亭侯桓帝崩无子窦武定策迎立即灵帝也
  长林沟今名木刀沟经县南三十三里
  唐县【上东南至州五十里】
  本春秋时鲜虞邑汉唐县之地即古唐侯国尧初封于此今定州北有故唐城是尧所封也汉唐县属中山国髙齐省入安喜县隋开皇十六年重置属定州皇朝因之
  孤山盖都山也县东北五十四里
  滱水一名唐河西去县一百五十步
  寡妇故城县北九里后汉贾复追铜马五幡贼于此筑城后人语讹转呼为寡妇
  八度故闗县西北二十里
  倒马故闗县西北一百一十三里以滱水东经倒马闗山路险峭马为之倒因以为名
  望都县【上西南至州五十里】
  本汉旧县属中山国以尧山在北尧毋庆都山在南登尧山见都山故以望都为名后魏属北平郡髙齐省隋开皇六年复置属定州皇朝因之
  唐水县西南四十二里
  阳城淀县东南七里周回三十里莞蒲菱芡靡所不生柳宿城县东南四十二里宣帝母王夫人微时泣别于柳宿城即此地也
  尧祠县南四十里
  北平县【上西南至州八十三里】
  本秦曲逆县地属中山国陈平封曲逆侯后汉章帝巡岳以曲逆名不善改为蒲隂县后魏孝明帝改为北平县于今县东北二十里置北平郡割中山国之蒲隂望都北平三县属之髙齐省北平郡及蒲隂县以北平县属中山郡隋开皇三年属定州皇朝因之万歳通天二年契丹攻围七旬不下故改为徇忠县寻复旧名蒲阳山在县西北四十里
  濡水县西五里
  安阳故闗县西北二十五里
  无极县【上北至州八十里】
  本汉毋极县属中山国后魏太武省髙齐重置属中山郡隋开皇三年改属定州万歳通天元年改毋为无滹沲水南去县三十五里
  陉邑县【中北至州三十里】
  本七国时中山国之苦陉邑汉苦陉县也李克为中山相苦陉之吏上计入多于前李克曰苦陉无山林之饶而入多于前是扰乱吾人也遂免之汉属中山国章帝改为汉昌魏文帝改为魏昌髙齐省隋开皇十六年改置隋昌县属定州武徳四年改曰唐昌天宝元年改曰陉邑
  亷颇台在县西南十九里慕容恪与冉闵战于魏昌冉闵大败即此也
  木刀沟在县南二里
  深泽县【中西北至州九十里】
  本汉南深泽县也以涿郡有深泽县故此加南以别之属中山国髙齐省隋开皇六年分安平县于滹沲河北重置深泽县属定州皇朝因之
  滹沲河县南二十五里光武为王郎所追至滹沲欲渡导吏还言水深无船左右惧上使王霸前瞻水霸恐惊众乃言可渡比至冰合以囊沙布冰上乃渡未毕数车冰陷今名沟旁合处为危渡口
  恒阳县【上东至州六十里】
  本汉上曲阳县属常山郡后汉属中山国髙齐天保七年除上字但为曲阳县属中山郡隋开皇六年改曲阳为石邑县其年移石邑于井陉县属恒州七年于此置恒阳县属定州以在恒山之南因以为名
  恒山在县北百四十里常水所出周官职方氏并州山鎭曰恒山是为北岳汉以避文帝讳改曰常山至周武帝平齐复名恒山
  长星沟水在县西北十七里
  郊坛县东南十二里后燕慕容垂都中山置坛于此郊祭
  后燕故苑县西南十五里
  恒岳观在县南百余步
  真君庙在县东北十里嘉禾山下
  恒岳下庙在县西四十步
  北平军在州西三里开元十年置
  易州【上谷上】
  【开元户三万七千二百二十七 乡七十二元和户五百六十九     乡四十五】
  禹贡冀州之域虞及周为并州地春秋时属燕晋战国时属燕赵秦置三十六郡以为上谷郡汉分置涿郡今州则汉涿郡故安县之地隋开皇元年改为易州因州南十三里易水为名大业初为上谷郡遥取汉上谷以为名隋乱陷贼武徳四年又改为易州髙阳军在州城内开元二十年置
  州境【东西二百一十里南北四百四十七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二千三百四十五里西南至东都一千四百七十五里】
  【东至莫州一百九十里东北至幽州二百一十里】
  【西北至蔚州取飞狐路三百六十里北至妫州取故城头路四百里】
  贡赋【开元贡 防 緜 墨赋 绢 丝】
  管县六
  易  涞水 容城 遂城 满城 五回
  易县【上郭下】
  本汉故安县属涿郡文帝以申屠嘉为故安侯隋开皇十六年于汉故城西北隅置易县故城即燕之南郡周回约三十里
  孔山在县西南四十五里有钟乳穴深不可测
  涞水自蔚州飞狐县流入
  易水一名故安河出县西寛中谷周官曰幷州其浸涞易燕太子丹送荆轲易水之上即此水也
  武阳故城县东南七里故燕之下都
  范阳故城秦范阳县也县东南六十二里以在范水之阳故名蒯通説武信君使赐范阳令侯印赵地闻之不战而下者四十余城
  樊于期故城县西十三里于期授首荆轲处
  涞水县【上西南至州四十二里】
  本汉逎县【逎子由反】属涿郡后周省入涿县隋开皇元年又于此置范阳县遥取汉范阳为名十年又改为永阳县属幽州十六年改属易州十八年以重名改涞水县县近涞水为名
  涞水一名巨马河县东北二里袁绍将崔巨业攻围故安不下退军南还公孙瓒击破之于巨马水死者七八千人即此水也
  石泉故城县西北三十里在众山之内平山之中四周絶涧壁立五丈水不周处路不容辙
  容城县【上西北至州八十八里】
  本汉旧县属涿郡髙齐省入范阳县隋开皇元年改置逎县天宝元年改为容城复汉旧名
  遂城县【上北至州七十里】
  本汉北新城县属涿郡后魏除北字寻又省隋开皇三年移后魏新昌县于此属易州十六年改新昌县为遂城按县城即战国时武遂城也赵将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即此也后魏孝武帝永熙二年以韩瓒为营州刺史行逹此城值卢曹搆逆就置南营州以瓒为刺史所部三千余人并雄武冠时因号英雄城
  满城县【中东北至州一百四里】
  本汉北平县属中山国髙祖以张苍为北平侯后汉世祖追铜马五幡贼于北平破之即此后魏于此置永乐县天宝元年改为满城县以县北故满城为名
  五回岭在县西北五十里髙四十里许【案此下旧有建安元年魏太祖表封公孙度为永寜乡侯度曰我王辽东何永寜也二十七字是别条所引脱去上下文错置于此今删】五回县【中下东至州七十里】
  本汉北平县地开元二十四年刺史田晖奏置在五回山东麓因名之二十四年刺史田琬以其险隘东迁于五公城在今易县西五十里
  沧州【景城上】
  【开元户九万八千一百五十七 乡一百七十九元和户九千五百一十四   乡三十九】今为沧景节度使理所【管沧州景州 管县十二案都管户数写缺】
  禹贡冀州兖州之域后魏孝明帝熙平二年分瀛州冀州置沧州以沧海为名隋大业二年罢州为渤海郡武徳元年改为沧州二年陷窦建徳四年讨平建徳州仍旧
  州境【东西三百二十二里南北四百五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二百二十里西南至东都一千三百六十里】
  【东至大海一百八十里东南至棣州二百五十里】
  【西南至景州一百二十里西南至徳州二百四十里】
  【西北至幽州五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 栁箱 苇簟 糖蟹 鳢鮬赋 緜 绢】
  管县七
  清池 长芦 鲁城 盐山 饶安 乐陵无棣
  清池县【紧郭下】
  本汉浮阳县属渤海郡在浮水之阳后魏属沧州隋开皇十八年改为清池县以县东有仵清池因以为名仵清池县东南一十五里
  长芦县【上东南至州三百四十里】
  本汉参户县地周大象二年于此置长芦县属章武郡水经云长芦水名也水旁多芦苇因以为名隋开皇属瀛州贞观后改属沧州
  参户故城一名木门城在县西北四十里
  萨摩陂在县北十五里周回五十里有蒲鱼之利鲁城县【上南至州一百里】
  本汉章武县属渤海郡有盐官髙齐省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鲁城县
  大海在县东九十里
  平鲁渠在郭内魏武北伐匈奴开之
  盐山县【上西至州六十里】
  本春秋齐无棣邑也管仲曰北至于无棣汉于此置髙城县属渤海郡武帝以平津乡封公孙即此县乡也隋开皇十八年改为盐山县
  盐山在县东南八十里
  饶安县【上北至州九十里】
  本汉千童县即秦千童城始皇遣徐福将童男女千人入海求蓬莱置此城以居之故名汉以为县属渤海郡灵帝置饶安县以其地丰饶可以安人后魏属沧州隋不改皇朝因之
  胡苏河在县西五十里
  无棣河在县南二十里
  乐陵县【上北至州一百三十五里】
  本燕将乐毅攻齐所筑汉以为县属平原郡即汉大司马史髙所封之邑后魏属乐陵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沧州
  重合故城县东二百步汉重合县武帝封莽通为重合侯
  无棣县【上西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春秋时齐之四履北至之地在汉为阳信县地隋开皇六年割阳信饶安置无棣县以南临无棣沟因以为名属沧州
  横海军在州城西南开元十四年置
  景州【上】
  【元和户二千二十五 乡一十五案是州废自贞观至贞元乃重置故不载开元户乡及贡赋】
  本汉景城县属渤海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沧州十六年又于长芦县置景州大业二年废武徳四年重置贞观元年废以所属县分入沧州贞元二年于弓髙县重置
  州境【案州境里数写缺】
  八到【西南至上都二千一百里西南至东都一千二百四十里】
  【南至徳州二百里西南至冀州二百一十里】
  【北至瀛州一百四十里东北至沧州二百二十里】
  贡赋【元和贡 苇簟赋 緜 绢】
  管县五
  弓髙 南皮 景城 东光 临津【案五县志文并写缺佚又攷唐书地理志有幽州即范阳郡其县曰蓟曰幽都广平曰潞曰武清安次良乡昌平有涿州亦范阳郡其县曰范阳归义固安新昌新城有瀛州即河间郡其县曰河间髙阳平舒束城有莫州即文安郡其县曰莫曰清苑文安任丘长丰唐兴有平州即北平郡其县曰卢龙石城马城有妫州即妫川郡其县曰懐戎有擅州即密云郡其县曰密云燕乐有蓟州即渔阳郡其县曰渔阳三河王田有营州即柳城郡其县曰栁城此九州三十有三县元和时其名不改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载归义县之易水固安县之方城故城犹据元和志今写各本皆缺佚之】

  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二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元和郡县志>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卷二十三
  唐 李吉甫 撰
  山南道【一 案唐书地理志山南道有江陵府即荆州南郡其县曰江陵枝江当阳长林石首松滋公安荆门有峡州即夷陵郡其县曰夷陵宜都长阳逺安有归州即已东郡其县曰秭归巴东兴山有州即云安郡其县曰奉节云安巫山大昌有澧州即澧阳郡其县曰澧阳安乡石门慈利有朗州即武陵郡其县曰武陵龙阳有忠州即南宾郡其县曰临江丰都南宾垫江桂溪有万州即南浦郡其县曰南浦武寜梁山皆列襄州之前又旧唐书地理志山南西道有商州即上洛郡其县曰上洛丰阳洛南商洛上津安业后改安业为乾元新唐书列商州于闗内道杜佑通典置于洋州之后王应麟玉海与通鉴地理通释载商州商洛及江陵松滋夷陵逺安奉节各条谓据元和志今写各本并缺佚之】
  襄州【襄阳大都督府】
  【开元户三万六千三百五十七 乡七十七元和户十万七千一百七   乡一百六十二】今为襄阳节度使理所【管襄州邓州复州郢州唐州随州均州房州 管县三十八 都管户一十四万二千】
  禹贡荆豫二州之域于周诸国则谷邓鄾卢罗鄀之地春秋时地属楚秦兼天下自汉以北为南阳郡今邓州南阳县是也汉以南为南郡今荆州是也后汉建安十三年魏武平荆州置襄阳郡自赤壁之败魏失江陵而荆州都督理无常处吴将诸葛瑾陆逊皆数入其境自羊公镇襄阳吴不复入永嘉之乱三辅豪族流于樊沔侨于汉水之侧立南雍州孝武帝以朱序为南雍州刺史苻坚遣将苻丕攻陷襄阳序为丕所擒后坚败州复归晋安帝时鲁宗之为刺史仍于州理置寜蛮校尉梁太清二年岳阳王萧詧为雍州刺史兄河东王誉为元帝所杀詧怒以州北附西魏克江陵以詧为梁王都江陵为西魏藩国恭帝改雍州为襄州因州南襄水为名也按襄阳去江陵陆道五百里势同辅车无襄阳则江陵受敌自东晋庾翼为荆州刺史将事北伐遂镇襄阳北接宛洛跨对樊沔为荆郢之北门代为重镇周置总管隋置行台皇朝初亦置山南道行台武徳七年废行台置都督府贞观六年废都督府改为州永贞元年并为大都督府
  州境【东西二百四十六里南北三百六十七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一千二百五十里北至东都八百二十五里】
  【东至随州三百五十里东南至郢州三百二十里】
  【南至江陵府四百七十里西至房州陆路四百二十里水路五百八十四里西北至均州三百六十里】
  贡赋【开元贡 火麻布 库路真赋 緜 绢】
  【元和贡 麝香 绫纱 竹扇 橙子 柘木弩材 漆器】
  管县七
  襄阳 临汉 南漳 义清 宜城 乐乡谷城
  襄阳县【望郭下】
  本汉旧县也属南郡在襄水之阳故以为名魏武平荆州分南郡置襄阳郡县属焉后遂不改
  岘山在县东南九里山东临汉水古今大路羊祜镇襄阳与邹润甫共登此山后人立碑谓之堕涙碑其铭文即蜀人李安所制
  万山一名汉臯山在县西十一里与南阳郡邓县分界处古谚曰襄阳无西言其界促近
  檀溪在县西南初梁髙祖镇荆州闻齐主崩令萧遥光等五人辅政谓之五贵叹曰政出多门乱其阶矣隂懐平京师之意潜造器械多伐斫竹木沈于檀溪为舟装之备参军吕僧珍独悟其旨亦私具橹数百张及义师起乃取檀溪竹木装战舰诸将争橹僧珍每船付二张事克集今溪已涸非其旧矣
  州理中城在县东边一处有土赤色昔苻丕攻襄阳朱序用道法以硃沙熏之至今土色有异西北角有夫人城苻丕之攻也朱序毋深识兵势登城履行知此处必偏受敌令加修筑寇肆力来攻果衄而退因谓之夫人城
  刘琦台县东三里琦与诸葛亮登台去梯言之所也诸葛亮宅在县西北二十里
  习郁池县南十四里
  临汉县【紧南至州二里】
  本汉邓县地即古樊城仲山甫之国也西魏于此立安养县属邓城郡周天和五年改属襄州天宝元年改为临汉县
  县城南临汉水魏将军曹仁据樊蜀将闗羽围樊使于禁厐徳救之会汉水暴涨羽以舟师攻禁禁遂降羽徳瞠目不屈羽杀之
  故邓城在县东北二十二里春秋邓国也桓七年邓侯吾离来朝是也楚文王灭之
  邓塞故城在县东南二十二里南临宛水阻一小山号曰邓塞昔孙文台破黄祖于此山下魏常于此装治舟舰以伐呉陆士衡表称下江汉之卒浮邓塞之舟谓此也
  南漳县【中东北至州一百四十里】
  本汉临沮县地按临沮县今在荆州当阳县西北临沮故城是也后魏于此置重阳县隋为南漳县
  荆山在县西北八十里三面险絶惟东南一隅才通入径
  柤山【柤音祖】在县东北一百八里呉将朱然诸葛瑾从沮中乗山险道北出柤中去襄阳城百五十里按此是地名非山盖以地山相近因名或云司马宣王凿八叠山开路于此停阻也
  襄水出县北一百一十里白石山
  义清县【中东北至州五十八里】
  本汉中庐县地也西魏于此置义清县后因之
  中庐故县在今县北二十里本春秋庐戎之国秦时谓之伊庐项羽亡将钟离昧家在伊庐也
  长渠在县东南二十六里派引蛮水昔秦使白起攻楚引西山谷水两道争灌鄢城一道使沔北入一道使沔南入遂拔之
  宜城县【上北至州九十五里】
  本汉邔【音忌】县地也城东临汉江古谚曰邔无东言其东逼汉江其地短促也宋孝武帝大明元年以胡人流寓者立华山郡理之后魏改为宜城周改宜城为率道县属武泉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襄阳皇朝因之天宝元年改为宜城县
  汉水在县东九里
  故宜城在县南九里本楚鄢县秦昭王使白起伐楚引蛮水灌鄢城拔之遂取鄢即此城也至汉惠帝三年改名宜城
  乐乡县【中下东北至州二百二十里】
  本春秋时鄀国之城在今县北三十七里鄀国故城是也在汉为若县地晋安帝于此置乐乡县属武寜郡隋大业三年改属竟陵郡皇朝改属襄州
  汉水东去县四十二里
  谷城县【上东南至州一百四十五里】
  本春秋时谷国左传谷伯绥来朝今县北十五里故谷城是也汉为筑【音逐】阳县萧何子封筑阳侯即此也隋开皇七年改为谷城县属襄州
  筑水在县南百二十步
  邓州【南阳上】
  【开元户三万八千六百一十一 乡五十八元和户一万四千一百四   乡六十一】
  禹贡豫州之域周为申国战国时属韩苏秦説韩宣惠王曰韩西有宜阳东有穰淯是也秦昭襄王取韩地置南阳郡以在中国之南而有阳地故曰南阳三十六郡南阳居其一焉汉因之领县三十六理宛城后汉于郡理置南都建安中张绣屯兵于穰降魏魏于穰置万州晋宣王夏侯伯仁皆为都督或理宛或理新野永嘉五年为刘聪所没成帝咸康四年复归于晋苻坚之乱又没前秦姚兴时又复还晋后魏孝文帝南侵又陷之梁普通中暂克还入魏太和中置穰州理穰县今邓州所理是也隋开皇七年梁王岿入隋自穰县移万州还江陵于穰县置邓州大业三年改为南阳郡武徳二年复为邓州
  州境【东西五百九十里南北三百八十一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九百五十里北至东都六百四十五里】
  【东至唐州三百二十里南至襄州一百八十里】
  【西南至均州三百四十里东北至汝州四百七十五里】
  贡赋【开元贡 白纻 丝布赋 布 麻】
  管县七
  穰  南阳 新野 向城 临湍 菊潭内乡
  穰县【望郭下】
  汉旧县本楚之别邑取丰穰之义后属韩秦武王攻取之封魏冉为穰侯汉以县属南阳郡后魏既克南阳于此城置荆州隋开皇三年属邓州皇朝因之
  湍【音专】水北去县七里
  六门堰在县西三里汉元帝建昭中召信臣为南阳太守复于穰县南六十里造钳卢陂累石为隄旁开六石门以节水势泽中有钳卢王池因以为名用广灌溉歳歳增多至三万顷人得其利后汉杜诗为太守复修其陂百姓歌之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毋
  南阳县【紧西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周之申国也平王毋申后之家汉置宛县属南阳郡更始即帝位世祖纳隂后【案原本避唐太宗讳世祖作代祖今改从史文】并于宛城魏代荆州都督所理至隋改为南阳县属邓州精山在县西北二十七里黄巾贼据宛城汉西乡侯朱儁击破之余众走保精山谓此也
  淯水东去县三里南都赋曰淯水荡其胸是也
  新野县【中西北至州七十里】
  本汉旧县也属南阳郡魏代新野县为荆州都督所理王昶为都督即镇此城晋惠帝立新野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邓州
  淯水西去县二百步
  后汉西华侯邓晨宅在县北二十四里晨新野人世祖姊夫也初起兵新野王莽焚其墓洿其宅宗族怒曰幸自富足何故随妇家入汤镬中晨终无恨
  隂皇后宅在县东北捣衣石存焉
  向城县【上西南至州一百九十里】
  本汉西鄂县地春秋时向邑江夏有鄂故此加西后魏孝文帝于古向城置向城县属淯阳郡贞观九年改属邓州
  丰山在县南三十二里有九钟霜降则鸣
  西鄂故城在县南二十里张衡即此县人故宅余址犹存
  鲁阳闗在县北八十里今邓汝二州于此分境荆豫径途斯为险要张景阳诗云朝登鲁阳闗狭路峭且深博望故城在县东南四十五里张骞封邑
  临湍县【上东南至州八十五里】
  本汉冠军县地后魏孝文帝割县北境置新城县属南阳郡废帝以近湍水改为临湍隋文帝复改为新城天宝元年又改为临湍县
  翼望山在县西北二十里湍水出焉
  冠军故城在县南四十里汉武帝以霍去病讨匈奴功冠诸军故封此县以襃异之
  后汉胶东侯贾复宅在县南三十五里
  楚堰在县南八里拥断湍水髙下相承八重溉田五百余顷
  菊潭县【上东南至州一百五十里】
  本汉郦【音蹢】县武陶戍之地后魏废帝因武陶戍置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为菊潭县因县界内菊水为名属邓州
  菊水出县东石涧山其旁多菊水极甘馨谷中三十余家不复穿井仰饮此水皆夀百余歳王畅袁隗为太守命郦县月送水三十斛饮食沐浴悉皆用之
  内乡县【上东南至州二百四十里】
  本楚之析邑后属于秦史记秦昭王发兵出武闗攻楚取析十五城是也汉以为县属农郡后汉属南阳郡后魏于此置析阳郡废帝改为中乡县隋开皇三年以避庙讳改为内乡属邓州
  析水北自卢氏县界流入与丹水合古今谓之析口县城即楚析县也史记楚顷襄王元年秦出武闗斩楚众五万取析十五城汉髙祖入闗下析郦是也
  复州【竟陵下】
  【开元户五千二百三十二 乡一十一元和戸七千六百九十  乡一十五】
  禹贡荆州之域春秋战国并属楚史记白起拔郢东至竟陵即此是也秦属南郡在汉即江夏郡之竟陵县地也晋惠帝分江夏立竟陵郡周武帝改置复州取州界复池湖为名也贞观七年州理在沔阳县宝应二年移理竟陵县
  州境【东西四百三十里南北六百九十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一千六百八十五里西北至东都一千四百二十五里】
  【东至沔州陆路三百四十里水路七百里东北至安州三百三十里】
  【南至沔阳县一百三十里自县南至岳州水路五百里西北至郢州陆路二百五十里水路三百里】
  贡赋【开元贡 白纻赋 布 麻】
  管县三
  竟陵 沔阳 监利
  竟陵县【中郭下】
  汉旧县也属江夏郡旧县在今郢州长寿县界竟陵大城是也周属复州隋大业三年改复州为沔州县属不改武徳初又属复州
  五华山在县东北七十里
  县城本古风城也古之风国即伏羲风姓也南临水沔阳县【中下北至州一百三十里】
  本汉云杜县地梁天监二年分置沔阳县即今县东三十里沔阳故城是也今沔阳县即后魏所置建兴县隋大业三年改建兴县为沔阳郡武徳五年改郡为县属复州
  沔水在县南八十步东入川县界
  马骨湖在县东南百六十里秋夏泛涨淼漫若海春冬水涸即为平田周回一十五里
  监利县【中下东北至州二百六十里】
  本汉华容县地也晋武帝太康五年分立监利县属南郡隋开皇三年属复州
  大江在县南一百三十里

  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四
  唐 李吉甫 撰
  山南道【二 案唐书地理志山南东道有金州次郢州后即汉隂郡其县曰西城洵阳石泉汉隂元和时其名不改今志文皆缺】
  郢州【富水下】
  【开元户五千六百九十九 乡一十二元和户一万一千九   乡二十三】
  本江夏郡云杜县之地周地图记曰蛮人酋渠田金生代居此地常为边患梁普通末遣郢州刺史元树讨平之因置新州后魏废帝二年改为温州因温水为名也隋末废温州县并入安陆郡武徳四年于今京山县重置温州贞观十七年废温州于长寿改置郢州
  州境【案州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西北至上都一千三百八十五里西北至东都一千一百二十五里】
  【东南至复州三百里正南微西至江陵府三百里】
  【西北至襄州三百一十里东北至随州三百九十里】
  贡赋【开元贡 白纻布赋 布 麻】
  管县三
  长夀 京山 富水
  长寿县【上郭下】
  本汉竟陵县地宋分置长寿县理石城即今县理是也属竟陵郡魏文帝大统后属温州贞观十七年于县改置郢州县属焉后遂因之
  汉水去县十步
  县城本古之石城背山临汉水呉于此置牙门戍城羊祜镇荆州亦置戍焉即今州理是也
  京山县【下西至州一百六十里】
  本汉云杜县地也隋属温州大业二年改为京山县皇朝温州所理在此贞观十七年罢温州县属郢州大洪山在县西北二百里孤秀为众山之杰其山多钟乳
  温汤水在县南十五里拥以溉田其收数倍流经其家多凶
  富水县【中西南至州三百四十里】
  本汉安陆县地后汉分其地置新市县属江夏郡后汉有新市平林兵谓此后魏改新市为富水县取县界富水为名
  富水南去县一百步
  唐州【淮安上】
  【开元户二万一千五百九十七 乡四十五元和户四万七百四十    乡八十七】
  禹贡豫州之域春秋时为楚地秦为南阳郡地自汉迄宋皆同后魏太和中于此置东荆州理比阳故地其后改为淮州隋开皇五年又改为显州贞观九年改为唐州
  州境【东西三百八里南北三百十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取叶县路一千三百四十里取邓州路一千二百二十五里
  西北至东都五百二十里东至蔡州二百四十里】
  【东南至申州二百六十里南至随州三百六十里】
  【西至邓州三百二十里西北至襄州三百二十里】
  【北至汝州叶县一百八十里自叶取龙兴路至汝州一百八十里东北至许州二百七十里】
  贡赋【开元贡 绢 丝布赋 布 麻】
  【元和贡 绢十疋】
  管县七
  比阳 慈丘 桐柏 平氏 湖阳 方城泌阳
  比阳县【上郭下】
  本汉旧县属南阳郡比水所出故曰比阳后魏属江夏郡隋属淮安郡贞观改属唐州
  显望冈在县西北六十里
  比水南去县二里后汉世祖破甄阜梁丘赐于比水西斩之即此水也【案是书因避唐太宗讳凡世字皆作代今遇后汉世祖之称改从史文】舞隂故城在县西北六十五里汉县属南阳郡曹公与张绣战引还舞隂即此城也
  慈丘县【上西南至州七十里】
  本汉比阳县之地后魏孝文于此置江夏县并置江夏郡领之隋开皇三年废郡县属淮州十八年改为慈丘取慈丘山为名
  慈丘山在县西五十里
  比水出县东南太湖山
  桐柏县【中西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汉平氏县之东界也梁于此置义乡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桐柏取山为名也
  桐柏山在县西南九十里禹贡曰导淮自桐柏出紫草天木山俗名天目山在县东北五十五里祖逖为豫州刺史藏家口于天木山即此山也山上有池时人号为天目
  淮水出县南桐柏山一名大复山
  淮渎庙在县西六十里桐柏山东北
  平氏县【中东北至州七十里】
  本汉旧县属南阳郡晋属义阳郡其后为北人侵掠县皆丘墟后魏于平氏故城重置属淮州隋改属淮安郡贞观改属唐州
  醴水出县东南桐柏山西流经县北三里与淮同导西流为醴东流为淮
  湖阳县【中东北至州一百六十里】
  古蓼国也左传曰郧人将与随绞州蓼伐楚注曰今义阳东湖阳县是也地理志曰蓼国咎繇后为楚所灭后魏孝庄帝于此立湖州贞观元年废以湖阳属唐州方城县【上东南至州一百六十里】
  本汉堵【音者】阳地也属南阳郡在堵水之阳故名后汉朱祐为堵阳侯梁于此置堵阳郡隋改置方城县取方城山为名也属淯阳郡贞观改属唐州
  方城山在县东北五十里即沮溺耦耕处左传屈完对齐桓公楚国方城以为城是也
  堵水西去县三十五里
  泌阳县【中东至州一百里】
  本汉棘阳县地后魏于此置襄城郡领襄城上马二县贞观元年废入湖阳县开元十三年刺史白知节奏复置天宝元年改为泌阳
  随州【汉东上】
  【开元户一万三千二百一十六 乡二十七元和户一万二千七百一十六 案乡数写缺】
  本春秋时随国与周同姓左传曰汉东之国随为大注曰今义阳随县也其后为楚所灭为南阳郡地汉立为随县属南阳郡晋太康九年分义阳置随郡自宋以还多以封建子弟为王后魏文帝大统十六年改随州后遂因之
  州境【东西三百七十里南北三百七十八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一千四百三里西北至东都一千一百六十五里】
  【东南至安州一百五十五里西南至郢州三百九十里】
  【西至襄州三百五十里西至唐州三百六十里】
  【东北至申州二百四十里】
  贡赋【开元贡 绫 葛 覆盆子赋 绢 布 緜】
  【元和贡 绫十疋 葛五疋】
  管县四
  随  光化 枣阳 唐城
  随县【上郭下】
  本汉旧县属南阳郡即随国城也厯代不改
  厉山亦名烈山在县北百里礼记曰厉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故曰厉山氏
  断蛇丘在县北二十五里即随侯救断蛇处
  溠水在县西四十里左传曰楚武王伐随莫敖屈重除道梁溠
  平林故城在县东北八十里王莽末闗东起兵陈牧廖堪起兵号平林兵
  季梁庙在县南门外道西三十二步
  光化县【下西北至州三十四里】
  本汉随县地南齐武帝分其地立安化县属随郡后魏文帝改为新化县废帝改为光化县
  枣阳县【上东至州二百里】
  本汉蔡阳地属南阳郡后汉分蔡阳立襄乡县周改为广昌隋仁寿元年改为枣阳县因枣阳村为名也舂陵故城在县东南三十五里汉景帝子长沙王发子舂陵节侯之邑也世祖即位幸舂陵复其徭役改曰章陵【案此条及下二条世祖原本因避讳皆作代祖今改正】
  后汉世祖宅在县东南三十里宅南三里有白水东京赋所谓龙飞白水也
  世祖父南顿君陵县东二十七里
  唐城县【上东南至州一百五里】
  本汉随县地梁于此置下溠戍后没魏改为下溠镇隋开皇三年改镇为唐城县大业二年废开元二十四年采访使宋鼎奏置
  唐城山在县北三十二里
  均州【武当下】
  【开元戸九千八百五十九 乡二十元和户八千一百八十二 乡二十】
  汉南阳郡武当县地也因山为名永嘉之乱雍州始平郡流人出在襄阳者江左因侨立始平郡以领之寄理襄阳宋孝武帝割武当县以隷之后魏改始平郡为武当郡隋开皇三年罢郡置均州
  州境【案州境里数写缺】
  八到【西北至上都九百里东北至东都八百八十五里】
  【东至邓州二百四十里东南水路至襄州三百六十里】
  【南至房州二百六十八里西至金州三百六十里】
  【北至邓州内乡县二百三十里】
  贡赋【开元贡 麝香 山鸡皮毛赋 绢 布 緜 麻】
  管县三
  武当 郧乡 丰利
  武当县【上郭下】
  本汉旧县属南阳郡后汉初延岑起兵于此后遂空废宋元嘉末移县理延岑城贞观十五年于此置均州武当山一名防山一名太和山在县南八十里髙二千五百丈周回五百里乃隂长生于此得仙
  汉水去县西北四十里水中有洲名沧浪洲即禹贡云又东为沧浪之水
  盐池在县东南百里池水四周上生紫气池左右草木十余里气所染着上如雪霜尝之盐味土人谓之盐花郧乡县【上东至州一百一十三里】
  本汉钖县【钖音羊】古麇国之地也左氏传曰楚潘崇伐麇至于钖穴是也汉钖县属汉中郡晋武帝改钖县为郧乡县隋初属均州后隶房州贞观又改属均州
  西山今名宝葢山在县西南三里其山南临汉水汉水西自丰利县界流入南去县三里东有涝滩冬即水浅而下多大石又东为净滩夏水急迅行旅苦之歌曰冬涝夏净断官使命
  丰利县 【东至州二百四十里】
  本汉长利县之地也理在长利川故以为名宋于此侨置南上洛郡属梁州后魏文帝改南上洛郡为丰利郡又立丰利县隋以丰利县属金州贞观八年改属均州锡义山一名天心山在县东北六十五里山方圆百里形如城四面有门相传以为仙灵所居
  汉水南去县二十里
  房州【房陵下】
  【开元户一万四千四百三十一 乡三十四元和户四千四百      乡三十四】
  禹贡梁州之域古麇国之地左传曰楚子伐麇成大心败麇师于防渚阚骃以为防陵即春秋时防渚州之得名盖自此也战国时属楚秦为汉中郡地汉立房陵县属汉中郡后汉末立为房陵郡建安三十四年蜀先主遣宜都太守孟逹征房陵杀太守申耽魏文帝时孟达降魏魏改房陵郡为新城郡后达叛魏降蜀司马宣王击杀之侯景之乱地入后魏至周武帝改为迁州贞观十年废迁州自竹山县移房州于废迁州廨即今州理是也
  州境【东西五百二十三里南北三百六十九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一千六百六十八里东北至东都一千一百五十五里】
  【东至襄州四百二十里水路五百八十四里南至归州山路五百里正西微北至金州五百四十里北至均州二百六十八里】
  贡赋【开元贡 麝香 蜡 钟乳 苍矾石赋 布 麻】
  【元和贡 麝香二十颗 石膏 雷丸 芮草】
  管县四
  房陵 永清 竹山 上庸
  房陵县【上郭下】
  本汉旧县属汉中郡后汉改防为房后魏以为光迁县贞观十年改为房陵
  房山在县西南四十三里其山西南有石室似房因以为名
  建鼓山在县南百一十三里与马騣山连接二山并髙峻冬夏积雪
  筑水出县西北叶山经县北二里魏遣夏侯泉与张郃下巴西集军宕渠刘备屯军筑口即此水也
  赵王迁墓在县北九里秦使王翦灭赵徙赵王迁于房陵
  永清县【中下西至州一百一十里】
  本房陵县地后魏废帝分房陵东境置大洪县周武帝改为永清县属迁州隋改属房陵郡
  沮水出县西南景山东南入于汉江左传曰江汉沮漳楚之望也【案沮今左传本作睢孔頴达疏云睢经襄阳至南郡枝江县入江与山海经睢水出景山相合汉书地理志临沮注引左传作沮与水经沮水出房陵县相合沮睢二字旧盖通用】
  筑水经县北三里
  大洪故县城在县东六里
  竹山县【中下东至州一百四十八里】
  本汉上庸县古庸国也昔武王伐纣庸人往焉故牧誓云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注云庸濮在江汉之南左传曰庸率羣蛮以叛楚使庐戢棃侵庸后遂灭之至汉初立上庸县属汉中郡后汉于县立上庸郡后魏改置竹山县因黄竹岭以为名也
  方城山在县东南三十里顶上平坦四面险固山南有城周十余里
  白马塞山在县西南三十五里初孟达为新城太守登此山而叹曰刘封申耽据金城千里而不能守岂大丈夫也
  黄竹山在县北百里山上竹色皆黄因以为名也上庸县【中下东至州二百五十里】
  本汉上庸县地也按汉上庸县今竹山县理是也萧齐武帝分上庸县地于此立新丰县属上庸郡后魏改为孔阳县因界内孔阳水为名隋开皇三年罢孔阳县仍移上庸县理于废孔阳县理属罗州贞观十年改属房州
  长罗山在县北四里
  孔阳水在县西五十步
  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四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元和郡县志>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五
  唐 李吉甫 撰
  山南道【三 案唐书地理志山南西道有集州即符阳郡其县曰难江大牟嘉川有壁州即始寜郡其县曰通江广纳符阳白石东巴有巴州即清化郡其县曰清化曾口归仁始寜其章恩阳七盘有蓬州即蓬山郡其县曰蓬池良山仪陇伏虞宕渠蓬山朗池有通州即通川郡其县曰通川永穆三冈石鼓东乡宣汉新寜巴渠阆英有开州即盛山郡其县曰开江新浦万岁有阆州即阆中郡其县曰阆中晋安南部苍溪西水奉国新井新政岐坪有果州即南充郡其县曰南充相如流溪西充岳池有渠州即潾山郡其县曰流江渠江潾山此皆缺志文与节度使所管州县原目不符】
  兴元府【汉中案户乡数写缺】
  今为山南西道节度使理所【管兴元府洋州利州凤州兴州成州文州扶州集州壁州巴州蓬州通州开州阆州果州渠州 管县八十八 案都管户数传写缺】
  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舜十二牧梁其一也春秋时及战国并属楚楚懐王时秦惠文王取汉中地六百里以为汉中郡秦亡项羽封髙祖为汉王髙祖欲攻羽萧何曰语曰天汉其称甚美遂从之后汉末张鲁据汉中改汉中为汉寜郡曹公讨平之复为汉中郡蜀先主破魏将夏侯妙才遂有其地为重镇魏延蒋琬姜维相继屯守其后钟会既克蜀又置梁州晋末李特据蜀汉中又为所有桓温讨平之谯纵时又失汉中纵灭又归旧理自汉宋以还多理南郑隋开皇三年罢郡所领县并属梁州大业三年罢州为汉川郡武徳元年又改为襃州二十年又为梁州兴元元年因徳宗迁幸改为兴元府按汉中当巴蜀捍蔽故先主初得汉中谓人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及萧齐明帝时后魏大将元英率兵十万通斜谷围南郑刺史萧懿拒守百余日不拔而退府境【东西三百九十九里南北四百四十七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七百六十里东北至东都一千六十二里】
  【东至洋州一百二十里西南至利州四百九十里】
  【西取巴岭路至集州二百八十里西取斜谷路至凤州三百八十里】
  【正西微北至兴州二百五十里北取太白山路至凤翔府六百里】
  贡赋【开元贡 红花赋 布 麻 緜 绢】
  管县六
  南郑 襃城 金牛 三泉 城固 西
  南郑县【次赤郭下】
  本汉旧县属汉中郡幽王为犬戎所灭郑桓公死之郑人南奔居此故曰南郑髙祖都之蜀后主以魏延为南郑侯后魏改为光义县隋开皇元年又为南郑
  巴岭在县南一百九里东傍临汉江与三峡相接山南即古巴国
  汉水经县去县一百步禹贡曰嶓冢导漾东流为汉裴秀云汉氏释淮水改秩汉水为四渎以其国所氏襃城县【次畿东至府三十三里】
  本汉襃中县属汉中郡都尉理之古襃国也当斜大路晋义熙末朱龄石平蜀梁州刺史理此仍改襃中县魏又于此置襃中郡隋开皇元年以避庙讳改为襃内县仁寿元年改为襃城
  襃水源出县西衙岭川斜水与襃水同源而派分【襃水东流入于汉中郡襃城县斜水北流入渭经武功县及凤翔扶风三县者也】汉孝武时人欲通襃斜道及漕事下御史大夫张汤汤问其事因言抵蜀从故道多坂回逺今开襃水至斜间百余里以车转从斜下渭如此汉中之谷可致山东从沔无限便于砥柱之漕且襃斜林木竹箭之饶拟于巴蜀天子然之拜汤子卬为汉中守发数万人作襃斜道五百里道果便近而水多湍石不可漕遂止
  襃谷山在县北五里南口为襃北口为斜长四百七十里
  襃国在县东二百步襃姒之所出也
  甘亭闗在县北九里今为戍
  襃斜道一名石牛道张良令汉王烧絶栈道示无还心即此道也诸葛亮与兄瑾书曰前赵子龙退军烧坏赤崖以北阁道缘谷百余里其阁梁一头入山腹立柱于水今水大而急不可安柱不可强也
  金牛县【次畿东至府一百八十里】
  本汉葭萌县地东晋孝武分置緜谷县武徳二年分緜谷县通谷镇置金牛县取秦五丁力士石牛出金为名嶓冢山县东二十八里汉水所出
  嘉陵江经县西去县三十里
  故闗城俗名张鲁城在县西三十八里
  三泉县【次畿东北至府二百五十里】
  本汉葭萌县地蜀先主改为汉寿县武徳四年置南安州又置三泉县八年州废以县属梁州
  城固县【次畿西至府七十二里】
  本汉旧县【案前后汉书及晋书俱作成固】有铁官属汉中郡隋开皇三年改属梁州武徳二年改为唐固县贞观二年复旧通闗山在县东北九里汉髙祖北定三秦萧何守汉中欲修此道通闗中故名通闗山
  汉水南去县二里
  黑水出县西北太行山南流入汉诸葛亮牋曰朝发南郑暮宿黑水
  成固故城在县东六里韩信所筑晋平谯纵后梁州刺史尝理于此也
  西县【次畿西至府一百里】
  本汉沔阳县地后魏分置嶓冢隋大业二年改为西县百牢闗在县西南三十步隋置白马闗后以黎阳有白马闗改名百牢闗自京师趣劔南达淮左皆由此也八阵图在县东南十里诸葛亮叠细石为图
  诸葛亮墓在县东南八里亮卒遗命葬汉中定军山贞观十一年敕禁采樵
  定军山在县东六十里
  洋州【洋川雄】
  【开元户一万八千八百八十九 乡四十八元和户二千八百九十六   乡五十二】
  本汉汉中郡成固县地先主分成固立南乡县为蜀重镇晋改为西乡县后魏宣武帝正始中于丰寜戍置丰寜郡废帝于此置洋州因洋水为名隋大业二年废洋州置洋川镇武徳元年复于西乡立洋州
  州境【东西二百九十二里南北六百六十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六百四十里东北至东都一千四百九十里】
  【东至金州五百里南至壁州西路五百六十里】
  【西至兴元府一百二十里北至京兆府盩厔县五百里】
  贡赋【开元贡 白交椶 火麻布 野纻布赋 緜 绢】
  管县五
  兴道 黄金 洋源 西乡 贞符
  兴道县【紧郭下】
  本汉成固县地后魏宣帝分置兴势县理在兴势山上故以为名武徳元年置洋州以县属焉贞观二十三年改为兴道县
  兴势山在县北二十里蜀先主遣诸葛亮出骆谷戍兴势山置烽火楼处处通照即此山按三国时蜀以汉中【建安末破魏将夏侯妙才遂有汉中以魏延镇守其后蒋琬姜维相继镇于此即今郡也】兴势【后主延熙七年将军王平守之魏将曹爽等攻不克即今兴道县也】白帝【先主章武元年屯之遂为重镇后主建兴十五年呉将全琮来攻不克即今云安郡也】并为重镇【案云安郡即防州地理通释引元和志白帝山即州城所据也与赤甲山接初公孙述殿前井有白龙出因号白帝城城周回七里西南二里因江为池东临瀼溪惟北一面小差逶迤羊肠数转然后得上云云今是书于防州及所管各县并缺附识于此】汉水经县南去县一百步
  傥谷一名骆谷在县北三十里后主延熙二十年诸葛诞反于淮南分闗中兵东下姜维欲乗虚向秦川率数万人出骆谷闻诞已破遂还
  骆谷路在今洋州西北二十里州至谷四百二十里晋司马勲出骆谷破赵戍壁于悬钩去长安二百里按骆谷在长安西南南口曰傥谷北口曰骆谷谷中多反鼻蛇青攒【音爨】蛇一名燋尾蛇常登竹木上能十数步□人人中此蛇者即须断肥去毒不然立死
  骆水在县城西一里
  黄金县【中西南至州一百三十里】
  本汉安阳县地属汉中郡后魏文帝于此分置黄金县因黄金水为名
  黄金水出县西北百亩山黄金谷南流入经县西去县九里其谷水陆艰险语曰山水艰阻黄金子午魏遣曹爽由骆谷伐蜀蜀将王平拒之于兴势山张旗帜至黄金谷谓此山也
  故铁城在县西北八十里城在山上言其险峻故以铁为名昔氐帅杨难当寇汉川令魏兴太守薛健据黄金戍姜宝据铁城宋遣梁州刺史萧思话攻拔之驿即子午道也旧道在今金州安康县界梁将军王神念以旧子午道缘山避水桥梁百数多有毁壊乃别开干路更名子午道即此路是也
  洋源县【中西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晋西乡县武徳七年析置洋源县因洋水以为名洋水在县南三百步
  西乡县【上西北至州一百里】
  本汉成固县地蜀先主置南乡晋武帝改为西乡县武徳元年置洋州州理在西乡后移理兴道县
  洋水东去县八里
  贞符县【中南至州六十里】
  开元十八年置初名华阳县天宝三年废八年王鉷奏开清水谷路复奏置其年凿山得玉册因改名贞符县隶京兆府十一年以路逺改属洋州
  利州【益昌下府】
  【开元户一万一千八百八十一 乡三十二元和户二千四百四十四   乡二十七】
  本秦蜀郡地汉分巴蜀置广汉郡按今州即广汉郡之葭萌县地也蜀先主改葭萌为汉夀县属梓潼郡晋改汉寿为晋寿梁天监以竺为太守随夏侯道迁入后魏改立西益州梁大通六年又克之始通劔路改西益州为黎州武陵王萧纪僭号于蜀以席嶷为黎州刺史嶷反州属魏复改黎州为西益州正始三年改西益州为利州隋大业三年改为义成郡武徳元年又改为利州州城西临嘉陵江周宣帝大象二年以豆卢勣为利州总管至任未几而王谦据益州叛遣益州刺史达奚堪马步十万来攻利州于子城南北起土山城内之人负户汲援军既至堪等败走令大城内东西南北有大池是达奚堪取土处也
  州境【东西三百三十里南北二百五里】
  八到【东至上都一千二百五十里东北至东都一千一百一十里】
  【东至集州三百里西至龙州四百里】
  【西北至文州四百九十里东北至兴元府四百九十里】
  贡赋【开元贡 干天门冬 金钢铁 丝布赋 布 緜 绢】
  【元和贡 芎防 麝香】
  管县五
  緜谷 益昌 葭萌 山 景谷
  緜谷县【上郭下】
  本汉葭萌县地东晋孝武帝分晋寿县置兴安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緜谷县因县东南緜谷为名
  龙门山在县东北八十二里出好钟乳
  穿山一名胡头山出好铁旧置铁官又有山空鼍伏于空处皮可为甲刀箭所不能入
  西汉水一名嘉陵水经县西去县一里
  潜水出县东北龙门山书曰沱潜既道是也
  益昌县【中下东北至州四十五里】
  本汉葭萌县地晋改置晋寿县周改为益昌县属晋寿郡隋改属利州
  晋寿故城在县东南五十里本汉葭萌县也按蜀先主自葭萌取成都留中郎将霍峻守葭萌城张鲁遣使诱之峻曰小人头可得城不可得也
  小劒故城在县西南五十一里小劒城去大劒戍四十里连山絶险飞阁通衢故谓之劒阁道自县西南逾小山入大劒口即秦使张仪司马错伐蜀所由路也亦谓之石牛道又有古道自县东南经益昌戍又东南入劒州晋安县界即钟会伐蜀之路也
  葭萌县【上北至州一百一十五里】
  本汉葭萌县地东晋于今县南置晋安县隋改为葭萌县取汉旧县名也
  嘉陵江在县城南
  山县【中下西北至州二百一十五里】
  本汉葭萌县地后魏于今县西南十五里置义城县隋义寜二年改名义清县天宝元年改为山以县北三十里有可山为名
  县城置白崖山上武徳四年筑义清县理焉惟三面有城皆临絶险南面因险不更筑城
  景谷县【中下西南至州六十六里】
  本汉白水县地属广汉郡宋元嘉十七年氐人杨难当自称大秦王进军克葭萌获晋夀太守申坦因分白水置平兴县属之沙州隋开皇十八年改为景谷县因县北景谷为名大业二年废沙州县属利州
  县城本平兴城杨难当所筑削山为城城三角中有一井傅竖眼所穿
  木马山在县西南二十五里诸葛亮之出祁山也作木牛流马以供运于此造作因以名焉
  白水一名羌水经县西一里
  石门闗在县南十八里因山为阻昔诸葛亮凿石为门因名之
  凤州【河池上】
  【开元户三千八百四十九 乡二十二元和户一千三百五十八 乡一十五】
  禹贡梁州之域战国时为秦地秦并天下为陇西郡地汉髙帝分陇西郡置广汉郡武帝分广汉陇西郡置武都郡领县九其属有故道河池二县今州即二县之地也三国时属魏明帝太和三年其地没蜀魏平蜀后复为雍州之地其地本氐羌所居后汉献帝建安中有杨腾者为部落大帅腾子驹勇健多计略始徙居仇池至宋武帝封杨盛为武都王其子及难当亦相继为王文帝元嘉十八年难当倾国南寇规有蜀土后魏太平眞君二年招定仇池其年于此城立镇太和元年置固道郡孝昌中以固道郡置南岐州废帝三年改南岐州为凤州因州境有鸑鷟山为名按成州同谷县本是凤州西界县南有凤凰山因为州名隋大业三年改为河池郡武徳元年复为凤州
  州境【东西四百八十里南北三百七十六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六百里东北至东都一千四百六十里】
  【东至兴元府三百八十里东北至兴州一百三十里】
  【东北至凤翔府二百八十里北至陇州四百二十里】
  贡赋【开元贡 蜡一百斤赋 布 麻】
  【元和贡 蜜 土布】
  管县三
  梁泉 两当 河池
  梁泉县【中下郭下】
  【开元户一千八百一十八 乡一十二】
  本汉故道县地后魏太和元年于此置梁泉县取县西梁泉为名属固道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凤州皇朝因之【武徳元年析置黄花县宝应元年省】
  三松山在县南五里
  故道水出陈仓县之大散岭西南流入故道川今州理即故道川也
  回车戍在县西北六十里梁太清五年西魏遣雍州刺史达奚武为大都督及行台杨寛率众七万由陈仓路取回车戍入斜谷闗出白马道谓此也
  两当县【中下东至州五十里】
  【开元户一千六十六 乡五】
  本汉故道县地属武都郡汉髙帝引兵从故道出袭雍谓此也永嘉之后地没氐羌县名絶矣后魏变文为固于此置固道郡领两当广乡二县因县界两当水为名或云县西界有两山相当因取为名隋开皇罢郡县属凤州皇朝因之
  鸑鷟山在县西二十里
  尚婆水今名石磐水水多磐石因以为名俗语音讹故云尚婆川中有鸟羣飞二月从北向南八月从南还北音如箫管俗云伎儿鸟春来则种米秋去则种麦人常以为农候
  河池县【中下东至州一百七十里】
  【开元户九百六十五 乡五】
  本汉旧县属武都郡河池一名仇池按仇池山本名仇维山上有池似覆壶有瀑布其县因山为名山在成州界去县稍逺今县所处谓之河池川故取以为名永嘉之后没于氐羌县名絶矣后魏于此置广化郡广化县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凤州仁寿元年改为河池县复汉旧名皇朝因之
  故道水经县城西去城三十步
  河池戍在县城中
  髑髅堆在县东北四十三里后魏讨仇池于此大破其军筑为京观俗号其地为髑髅堆
  兴州【顺政上】
  【开元户二千四十五 乡八元和户九百五十四 乡九】
  禹贡梁州之域战国时为白马氐之东境秦并天下属蜀郡汉武帝元鼎六年以白马氐置武都郡今州即汉武都郡之沮县也晋永嘉末氐人杨茂搜自号氐王据武都自后郡县荒废而茂搜子孙承嗣为氐王其后杨难当又据下辨自称大秦王难当弟伯宜为茹卢王伯宜孙鼠分王武兴按武兴即今州理是也杨鼠既王武兴又得武都河池二县之地鼠子集始称藩于魏后谋叛魏魏遂废武兴为藩镇其年改镇为东益州废帝二年改东益州为兴州因武兴郡为名隋大业二年罢州为顺政郡武徳元年复置兴州按州城即古武兴城也初蜀以其处当冲要遣蒋舒为武兴督守之及钟会伐蜀舒遂降魏即其处也城虽在平地甚牢实周回五百许步惟开西北一门外有垒三面周匝
  州境【东西二百八十六里南北一百九十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九百五十里东北至东都一千八百一十里】
  【东南至兴元府二百五十里南沿流至兴元府三泉县一百五十里】
  【西至武州三百五十里北至凤州三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 蜡六十斤 硃砂赋 布 麻】
  管县三
  顺政 长举 鸣水
  顺政县【中下郭下】
  【开元户一千一百八十八 乡四】
  本汉沮县地后魏废帝分置汉曲县属顺政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汉曲县属兴州十八年改为顺政县皇朝因之
  武兴山在县北百里多漆及黄檗
  嘉陵水经县南去县百步
  沮水出县东北八十二里以其初出沮洳然故名为沮水
  兴城闗在县南五里
  大城戍在县东南四十九里
  杨君神祠在县西南二里嘉陵水南山上即杨难当神也土人祠之
  长举县【中下南至州一百里】
  【开元户四百三十 乡二】
  本汉沮县地后魏于此分置长举县属槃头郡周武帝废槃头郡县改属落丛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兴州皇朝因之
  接溪山在县西北五十三里出硃砂百姓采之
  青泥岭在县西北五十三里接溪山东即今通路也悬崖万仞山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为青泥岭嘉陵水去县南十里
  槃头故城在县南三里因水盘屈为名也
  鸣水县【中下东至州一百一十里】
  【开元户四百二十七 乡二】
  本汉沮县地也后魏宣武帝于此置落丛郡因落丛山为名又置鸣水县因谷为名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兴州皇朝因之
  厨山在县南三里极崇峻幽深多木蜜百姓资其利落丛山县西北十里出铁
  成州【同谷下】
  【开元户四千九百五案开元乡数及元和户乡数并传写缺】
  禹贡梁州之域古西戎地也后为白马氐国西南夷自冉駹以来什数白马最大有山曰仇池地方百顷其地险固白马氐据焉秦逐西羌置陇西郡秦末氐羌又侵据之元鼎六年平西南夷置武都郡今州界二郡之地晋宋间氐帅杨定杨难当窃据仇池自称大秦王宋遣将军裴方明讨平之后魏于此置仇池镇理百顷岑上后又改为郡梁改为秦州齐废帝改为成州隋大业三年改成州为汉阳郡武徳元年复为成州本属陇右道贞元五年节度使严震奏割属山南道今于同谷县西界泥公山上权置行成州
  州境【东西三百九十三里南北三百九十四里】
  八到【东至上都一千里东至东都一千八百六十里】
  【东至凤州四百五十里东南取良恭县路至宕州五百四十里】
  【南至武州三百八十里东北至秦州一百八十里】
  贡赋【开元贡 蜡烛 鹿茸 防葵 狼毒赋 布 麻】
  管县三
  上禄 同谷 长道
  上禄县【中郭下】
  本汉旧县属武都郡后魏改为阶陵县周武帝改为仓泉县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成州大业三年改为上禄县
  仇池山在县南八十里壁立百仞有自然楼橹却敌分置均调有如人功上有数万人家一人守道万夫莫向其池良沃有土可以煮盐【案其池一作其地有土一作有工】杨氏故累世据焉
  鸡头山在县东北二十里后汉将来歙从山道袭得略阳隗嚣出其不意使将王孟将兵塞鸡头道即此也州城即杨难当所筑也
  同谷县【中下西北至州一百八十里】
  本汉下辨道也属武都郡故氐白马王国后魏宣武帝于此置广业郡并白石县恭帝改白石为同谷县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康州大业属凤州贞观元年属成州
  仙掌山在县南五里
  下辨水一名甘泉县东北七十里
  长道县【下南至州五十里】
  本汉上禄县地后魏之天水郡也废帝改为长道郡又立汉阳县属焉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成州十八年改汉阳县为长道县
  祁山在县东十里蜀后主建兴六年诸葛亮率军攻祁山即此是也汉水经其南有诸葛亮垒垒之左右犹有丰草盖亮之所植也
  西汉水东北自秦州上封县界流入
  盐井在县东三十里水与岸齐盐极甘美食之破气盐官故城在县东三十里在嶓冢西四十里相承营煮味与海盐同
  酂公营在县西南三里武徳元年行军元帅酂国公窦轨讨薛举余党营军于此是也
  文州【隂平下】
  【开元户一千七百六十九 乡九元和户二百一十八   案乡数传写缺】贞观中属陇右道【案前成州志云本属陇右道贞元五年节度使严震奏割属山南道则此文州当亦同时改属山南者文献通考谓唐置文州属劔南道盖据通典所载开元时制与旧唐书所言永徽中改属劔南道相合第参证新唐书之列山南西道采访使及是志之列山南则有所脱漏矣而是志不言永徽后属劒南亦未完备】
  禹贡梁州之域战国时氐羌据焉汉开西南夷置隂平道【凡邑有蛮夷曰道】以统兵众属广汉郡永平之后羌虏数反遂置为郡后入于蜀属雍州晋永嘉末太守王鉴以郡降李雄自后氐羌据之不为正朔所颁故江右诸志并不录也至后魏平蜀始于此置文州理隂平郡隋大业二年罢州县属武都隋末又陷寇贼至武徳元年陇蜀平复为文州大厯十四年西戎犯边刺史拔城南走建中三年以旧城在平地窄小难守遂移于故城东四里髙原上即今州理也
  州境【东西一百八十八里南北二百四十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一千四百五十里东北至东都二千三百一十里】
  【东取山路至龙州三百六十里东南至利州四百九十里】
  【西南至扶州一百六十里北至武州二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麝香 蜡烛赋布 麻】
  管县二
  曲水 长松
  曲水县【中下郭下】
  本汉之隂平道也属广汉郡晋为隂平县属隂平郡永嘉末地陷李雄县遂废后魏平蜀置曲水县属隂平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文州皇朝因之
  大白山在县南二百五十三里其山岩谷髙深常多霜雪春夏不消俗因名焉
  太白泉一名羌水经县北去县一里
  邓艾故城在县东七里魏景元四年邓艾伐蜀上言今敌既摧折宜遂乘之从隂平由斜径经汉徳阳亭出劒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冲其腹心破之必矣遂自隂平道伐蜀盖此时所筑城也
  姜维故城在县东七里后主令维于此筑城与邓艾相守
  长松县【中下西南至州七十里】
  【开元户四百九十四 乡三】
  后魏之建昌县也属芦北郡隋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为长松县属文州大业三年罢州县属武都郡武徳元年复改属文州
  天魏山在县北三十一里
  芦北故城在县东五十二里因葭芦镇为名也
  扶州【同昌下】
  【开元户二千一百九十五 乡十四】
  贞观中属陇右道【案唐书地理志扶州列山南西道与文州同旧唐书谓永徽后由陇右改为剑南道文献通考谓乾元后没吐谷浑大中二年收复属剑南道据通攷则大中后元和三十余年唐书新旧皆有脱漏据旧唐书则永徽先元和百五十余年而是志不言曾属剑南亦未完备】
  禹贡梁州之域古西戎之地自秦汉迄魏晋属蕃夷无所建置后魏讨定隂平邓至羌立为寜州分置昌寜【案通典及新旧唐书并作邓寜惟隋书作昌寜与此合】帖夷等郡后改为邓州因邓至羌为名也隋开皇七年改为扶州大业二年改为同昌郡武徳元年重置扶州
  州境【东西三百九十里南北四百一十九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一千六百里东北至东都二千四百六十里】
  【东南至龙州六百里东北至文州一百六十里】
  【西南至松州驿路三百三十里西北至故芳州驿路三百三十里】
  【北至宕州四百里】
  贡赋【开元贡 麝香 当归 芎防赋 布 麻】
  管县四
  同昌 帖夷 钳川 尚安
  同昌县【中下郭下】
  【开元户六百一十九 乡四】
  本后魏之旧县也废帝前元年置属昌寜郡隋开皇初改属邓州后属扶州皇朝因之
  邓至山在县东二十五里
  白水经县西去县百步
  邓至故城在县南三里
  帖夷县【中下西至州一百里】
  【开元户五百六十六 乡四】
  本后魏废帝元年置属帖夷郡隋开皇三年属邓州七年改属扶州皇朝因之
  白水经县南去县百步
  安昌故城在县东北三十二里后魏废帝遣寜同宇文昶平弥【案此数字似有脱误】隂平邓至二蕃立宁州修筑故城钳川县【中下东至州一百三十里】
  【开元户四百一十八 乡三】
  后魏废帝二年置因山为名属尚安郡隋开皇三年属邓州七年改属扶州皇朝因之
  罗夷山在县东南五十八里
  白水经县南去县二十八里
  钳川神祠去县西北十里水旱人祈请焉
  尚安县【中下东南至州一百一十里】
  【开元戸四百一十九 乡三 案前自河东道之太原至五台三十九县崞至马邑六县上党至潞城四县河北道之河内至获嘉五县山南道之梁泉至鸣水六县长松至尚安五县各载开元户乡数其间二百余县同前闗内河南及后江南劒南岭南陇右诸道所各县并写遗缺】
  后魏恭帝后三年置属武进郡隋开皇三年属邓州七年改属扶州皇朝因之
  素岭山在县西北百六十八里
  黑水源出素岭山经县西北三十步

  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五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
  唐 李吉甫 撰
  江南道【一 案唐书地理志江南道之前有淮南道首扬州即广陵郡其县曰江都江阳六合海陵髙邮扬子天长次楚州即淮隂郡其县曰山阳盐城寳应淮隂次滁州即永阳郡其县曰清流全椒永阳次和州即厯阳郡其县曰厯阳乌江含山次夀州即夀春郡其县曰夀春安丰盛唐霍丘霍山次庐州即庐江郡其县曰合肥曰慎曰巢曰庐江舒城次舒州即同安郡其县曰怀宁宿松望江太湖桐城又其次为光蕲安黄申五州是志以申光二州列河南道蔡州之后安黄蕲三州列江南道鄂沔二州之后与唐书方镇表元和初年蔡州节度使鄂岳观察使所领州相合而扬楚滁和夀庐舒七州则其时同仍淮南莭度使者当别有淮南道志文而传写缺佚】
  润州【丹阳上】
  【开元戸九寓一千六百三十五 乡一百元和戸五万五千四百    乡八十】
  【垦田六千七百二十七顷 案前各府州据此涧州推其戸乡数及都管戸数后皆有垦田数而传写缺佚】
  今为浙西观察使理所【管润州常州苏州杭州湖州睦州 管县三十七都管戸三十一万三千七百七十二垦田五万七千九百三十二顷】
  本春秋呉之朱方邑始皇改为丹徒汉初为荆国刘贾所封后汉献帝建安十四年孙权自吴理丹徒号曰京城今州是也十六年迁都建业以此为京口镇按州理或古名京城説者以为荆王刘贾甞都之或曰孙权居之故名京城今按荆字既不同又孙权未称尊号已名为京则两説皆非也按京者人力所为絶髙丘也亦有非人力所为者【案亦有一作亦云】人力所为者若公孙瓒所筑易京是也非人力所为者荥阳京索是也今地名徐陵即此京非人力所为也京上郡城城前浦口即是京口呉志曰汉献帝兴平二年长沙桓王孙防创业江东使将军孙何领兵屯京地是也吴志又云魏将臧霸以轻船五百敢死万人袭徐陵攻烧城堑即吴时或称京城或称徐陵或称丹徒其实一也晋永嘉乱后幽冀青幷兖五州流人过江者多侨居此处吴晋以后皆为重镇晋咸和中郗鉴自广陵镇于此为侨徐州所理升平二年徐州刺史北镇下邳京口常有留局后徐州寄理建叶又为南兖州后又为南徐州隋开皇九年贺若弼自广陵来袭陷之遂灭陈废南徐州改为延陵镇十五年罢镇置润州城东有润浦口因以名隋氏丧乱杜伏威窃据其地武徳三年伏威归化六年辅公祏叛复据其地七年平公祏依前置州其城呉初筑也晋王防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嵗楼西北楼名芙蓉楼
  州境【东西三百八里南北一百九十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二千六百七十里西北至东都一千八百一十里】
  【东南至常州一百七十里北渡江至扬州七十里】
  【正北微西至宣州四百里】
  贡赋【开元贡 杂药 纹绫赋 丝 纻 布】
  【自贞元以后观察使王伟李锜相继兼领盐铁使务其进奉与掦州益州相比元和以后稍革之】
  管县六
  丹徒 丹阳 金坛 延陵 上元 句容
  丹徒县【望郭下】
  本朱方地后名谷阳春秋鲁襄二十八年齐庆封奔吴呉与之朱方聚族而居之富于其旧后楚灵王使屈申围庆封于朱方克之尽灭其族即此地初秦以其地有王气始皇遣赭衣徒三千人凿破长陇故名丹徒北固山在县北一里下临长江其势险固因以为名蔡谟谢安作镇竝于山上作府库储军实宋髙祖云作镇作固诚有其绪然北望海口实为壮观以理而推固宜为顾江今濶一十八里春秋朔望有奔涛魏文帝东征孙氏临江叹曰固天所以限南北也
  蒜山在县西九里山临江絶壁晋安帝时海贼孙恩至丹徒战卒十万率众登山鼔噪动地引阵南出欲向京城时宋武帝众无一旅率所领横击大破之山多泽蒜因以为名
  互父山在县西北十里晋破苻坚获互贼置此山下因以为名今土俗亦谓之金山
  兽窟山一名招隐山在县西南九里即隐士戴颙之所居也
  东浦亦谓之润浦在县东二里北流入江隋置润州取此浦为名也
  永兴寜陵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宋武帝追尊曰孝皇帝讳翘初仕郡为功曹
  丹阳县【望西北至州六十四里】
  本旧云阳县秦时望气者云有王气故凿之以败其势截其直道使之阿曲故曰曲阿武德五年曽于县置简州八年废天宝元年改为丹阳县
  刘繇城在县西南二百四十歩汉末繇为掦州刺史杨州旧理寿春是时已为袁术所据故繇来建城号令江南众数万人后孙防东略繇奔豫章
  庱亭垒在县东四十七里本苏峻将管商攻略晋陵郗道微以此地东据要路北当武进故遣督防李闳筑此拒之今置埭
  练湖在县北百二十歩周回四十里晋时陈敏为乱据有江东务修耕绩令弟谐遏马林溪以溉云阳亦谓之练塘溉田数百顷
  新丰湖在县东北三十里晋元帝大兴四年晋陵内史张闿所立旧晋陵地广人稀且少陂渠田多恶秽闿创湖成溉灌之利初以劳役免官后追纪其功超为大司农
  南齐宣帝休安陵在县北二十八里髙帝父也追尊为宣皇帝
  髙帝道成泰安陵在县【缺】三十一里
  武帝赜景安陵在县东二十二里
  景帝道生永安陵在县东北二十六里明帝父也追尊为景皇帝
  明帝鸾兴安陵在县东北二十四里
  梁文帝顺之建陵在县【缺】二十五里武帝父也追尊为文皇帝
  武帝衍修陵在县东三十一里贞观十一年诏令百歩禁樵采
  简文帝纲庄陵在县东二十七里
  金坛县【紧西北至州一百四十里】
  本汉曲阿县地隋于此置金山府隋末乱离乡人自立为金山县武德八年废垂拱二年又置县以婺州有金山改名金坛
  延陵县【紧东至州一百里】
  晋太康二年分曲阿之延陵乡置延陵县葢因季子以立名也又汉地里志季子所居在今毗陵本名延陵至汉始改然今县北见有其祠或当时采地所及其地亦曰连陵
  茅山在县西南三十五里三茅得道之所事具仙经不録
  古神亭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初孙防与太史慈遇于神亭即此地也呉志曰太史慈渡江到曲阿见刘繇会孙防至繇使慈觇轻重独与一卒遇于神亭防从十二皆韩当宋谦黄葢辈也慈便前鬭防刺慈马得慈项上手防慈亦得防兜鍪会两家兵来赴遂各解散后防获慈解捉手曰寜识神亭时耶是时卿得我如何慈曰未可量也防乃大笑
  上元县【紧东北至州一百八十里】
  本金陵地秦始皇时望气者云五百年后金陵有都邑之气故始皇东游以厌之改其地曰秣陵堑北山以絶其势及孙权之称号自谓当之孙盛以为始皇逮于孙氏四百三十七载攷其厯数犹为未及晋之渡江乃五百二十六年遂定都焉隋开皇九年平陈于石头城置蒋州以江寜县属焉武德三年杜伏威归化改江寜为归化县九年改为白下县属润州贞观九年又改白下为江寜至德二年于县置江寜郡乾元元年改为升州兼置浙西节度使上元二年废升州仍改江寜为上元县
  钟山在县东北一十八里【案宋北各本讹作西北今据次条覆舟山在西足订正】按舆地志古金陵山也邑县之名皆由此而立吴大帝时蒋子文神异于此封之为蒋侯改山曰蒋山宋复名钟山梁武帝于西麓置爱敬寺江表上已常游于此为众山之杰
  覆舟山在县东北十里钟山西足也形如覆丹故名宋元嘉中改名武山以为乐游苑初桓作乱使卞范之屯覆舟山西粟余二万宋髙祖率义师食毕弃其余粮躬先士卒以击之范之等一时土崩
  牛头山在县南四十里山有二峯东西相对名为防阙晋氏初过江无阙王导指山凿两峯即此名天阙山方山在县东南七十里秦凿金陵以断其势方石山垝【居伪切】是所断之处也
  三山在县西南五十里晋王濬伐呉宿于牛渚部分明日前至三山即此也
  四望山在县西北八里晋温峤伐苏峻于四望山筑垒以逼贼是也
  蔡州在县西十二里江中晋卢循作乱战士十余万舟舰数百里连旗而下宋髙祖登石头以望循军初循引向新亭公顾左右失色既而回泊蔡洲公曰此成擒耳俄而循大败而走
  淮水源出县南华山在丹阳湖熟两县界西北流经秣陵建康二县之间入于江初王敦搆乱王导忧将覆族使郭璞筮之璞曰淮水絶王氏灭即此淮也
  武湖在县北十里周回二十五里
  娄湖县东南五里呉张昭所创溉田数十顷周回七里昭封娄侯故谓之娄湖宋时为苑
  晋故台城在县东北五里成帝时苏峻作乱焚烧宫室都尽温峤以下咸议迁都惟王导固争不许咸和六年使王彬营造七年帝迁于新宫即此城也
  扬州故理在县东百歩后汉末又理夀春刘繇为扬州刺史始移理曲阿呉长沙桓王孙防定江东置扬州于建业其州廨王敦及王导所创也后会稽王道子于东府城领州故亦号此为西州及隋平陈又于石头置蒋州移扬州于江北之江都焉
  丹阳郡故城在县东南五里初为丹阳内史后改为尹石头城在县西四里即楚之金陵城也呉改为石头城建安十六年呉大帝修筑以贮财宝军器有戍吴都赋云戎车盈于石城是也诸葛亮云钟山龙盘石城虎踞言其形之险固也
  秣陵故县在县东南四里本金陵地也秦改为秣陵湖熟故县在县东南七十里
  越城在县南六里本东瓯越王所立也呉王濞败先趋此城后保丹徒郭璞行于途中赠白衣人袴褶亦此城也
  建康故城在县南三里建安中改秣陵为建业晋复为秣陵武帝又分秣陵水北为建业避愍帝讳改名建康东府城在县东七里其地四则简文帝为会稽王时邸第东则丞相会稽王道子府谢安薨道子代领扬州仍前府舍故称为东府而谓扬州廨为西州谢惠连祭防漠君文即因修此府之城墙所为也
  辅公祏城在县东七里其地本齐文惠太子苑地也公祏搆乱筑以为城其年公祏平城遂毁废
  贺若弼垒在县北二十里隋平陈弼过江于蒋山龙尾筑垒
  韩擒虎垒在县西四里隋平陈树碑其文薛道衡之词武德七年赵郡王孝防平辅公祏树碑纪功与此碑相对李百药之词
  吴大帝蒋陵在县北二十二里
  晋元帝睿建平陵明帝绍武平陵成帝衍兴平陵竝在县北六里鸡笼山
  康帝岳崇平陵在县东北二十里蒋山西南
  哀帝不安平陵在县北六里鸡笼山南
  简文帝昱髙平陵孝武帝昌明隆平陵安帝德宗休平陵防帝德文冲平陵竝在县东北二十里蒋山西南宋武帝刘裕初寜陵文帝义隆长寜陵竝在县东北二十二里蒋山东南
  孝武帝骏景寜陵在县西南四十里岩山
  明帝彧髙寜陵在县北十九里幕府山东南
  陈武帝霸先万安陵在县东三十八里方山西北贞观十一年诏百歩内禁樵采
  文帝旧永寜陵在县东北四十里蒋山东北
  宣帝顼显寜陵在县南四十里牛头山西北
  梁昭明太子安陵在县东北五十四里查硎山
  晋王导墓在县西北十四里幕府山西
  谢安墓在县东南十里石子冈北
  句容县【紧东北至州二百里】
  汉旧县也晋元帝兴于江左为畿内第二品县县有茅山本名句曲以山形似已字句曲有所容故号句容赤山湖在县南三十五里
  茅山在县东南六十里
  竹里山在县北六十里王涂所经涂甚倾险行者号为翻车岘山间有长涧髙下深阻旧説云似洛阳金谷宋武帝初起自京口至江乗破桓将呉甫之于竹里移檄京师卽此处也
  铜冶山在县北六十五里山出铜铅厯代采铸
  常州【晋陵紧】
  【开元户九万六千四百七十五 乡一百八十七元和户五万四千七百六十七 案乡数传写缺】
  禹贡扬州之地春秋时属呉延陵季子之采邑汉改曰毗陵晋东海王越谪于毗陵元帝以避讳改为晋陵郡宋齐因之隋开皇九年平陈废郡于常熟县置常州因县为名后割常熟县入苏州移常州理于晋陵县隋乱陷于寇境武德七年平仍旧置常州
  州境【东西二百一十二里南北二百九十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二千八百四十五里西北至东都一千九百八十里】
  【东南至苏州一百九十里正南微西至湖州私路三百里】
  【西南至古宣州五百里西北至润州一百七十里】
  贡赋【开元贡 细纻 红紫二色緜布 纸六十张赋 纻布】管县五
  晋陵 武进 江隂 无锡 义兴
  晋陵县【望郭下】
  春秋时延陵汉之毗陵也后与郡俱改为晋陵季札所居也墓在本县北七十里申浦之西
  武进县【望郭下】
  呉大帝改丹徒为武进晋武帝复改武进曰丹徒曲阿【案此曲阿二字疑上下有缺文攷后汉书郡国志丹徒曲阿本为吴郡十三城之二晋书地理志则丹徒曲阿武进为毗陵郡七县之三且注云丹徒故朱方曲阿故云阳是各为一县未尝并合】别置武进县于丹阳县东五十里梁武帝改武进为兰陵入晋陵垂拱二年又析晋陵西界立武进县于州理
  江隂县【紧东南至州五十里】
  本汉毗陵县之溉阳乡晋太康二年置溉阳县梁敬帝置江隂县郡隋开皇九年罢郡县属常州
  无锡县【望西北至州九十六里】
  汉旧县也东三十九里有梅里山呉太伯葬处
  义兴县【紧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阳羡县故城在荆溪南晋惠帝时妖贼石水寇乱扬土县人周玘创义讨水割吴兴之阳羡并长城县之北乡为义兴郡以表玘功隋开皇九年平陈废郡为义兴县
  荆溪是周处斩蛟处
  苏州【呉郡紧】
  【开元户六万八千九十三 乡一百一十八元和户一十万八百八  案乡数传冩缺】
  禹贡扬州之地周时为呉国太伯初置城在今呉县西北五十里至阖闾迁都于此后为越所并楚灭越而封黄歇于吴秦置会稽郡二十六县于呉项羽初起杀会稽太守殷通即此也汉亦为会稽郡后汉顺帝永建四年阳羡令周喜山隂令殷重上书求分为二郡遂割浙江以东为会稽浙江以西为呉郡孙氏创业亦肇迹于此厯晋至陈不改常为吴郡与吴兴丹阳号为三呉隋开皇九年平陈改为苏州因姑苏山为名山在州西四十里其上阖闾起台外郭城云是伍胥所筑周回四十七里
  州境【东西四百四十一里南北四百九十八里】
  八到【西北至工都三千三十里西北至东都二千一百七十里】
  【南至杭州三百七十里正南微西至湖州二百一十里】
  【东北至海三百三十里西北至常州一百九十里】
  贡赋【开元贡 白石脂 蛇牀子赋 纻 布】
  【元和贡 丝葛十匹 白石脂三十斤蛇牀子三升】
  管县七
  呉  长洲 嘉兴 海盐 常熟 昆山华亭
  呉县【望郭下】
  本吴国阖闾所都秦置县
  太湖在县西南五十里禹贡谓之震泽周礼谓之具区湖中有山名洞庭山
  虎丘山在县西北八里呉越春秋云阖闾葬于此秦皇凿其珍异莫知所在孙权穿之亦无所得其凿处今成深涧
  松江在县南五十里经昆山入海左传云越伐呉军于笠泽即此江
  长洲县【望郭下】
  本万嵗通天元年析吴县置取长洲苑为名苑在县西南七十里
  嘉兴县【望北至州一百四十七里】
  本春秋时长水县秦为由拳县汉因之吴时有嘉禾生改名禾兴县后以孙皓父名改为嘉兴县也
  海盐县【上西北至州二百二十七里】
  本秦县汉因之其后县城陷为柘湖移于武原乡后又陷为当湖移置山旁隋开皇九年废县北属杭州武德七年地入嘉兴开元五年刺史张庭珪又奏置
  常熟县【紧南至州一百里】
  本汉吴县地梁大同六年置常熟县武德七年移理海盐虞城今县是也
  昆山县【紧西至州八十里】
  本秦汉娄县其城呉子夀梦所筑梁分置信义县又分信义置昆山县因县有昆山故取名焉
  华亭县【上西至州二百七十里】
  天宝十年呉都太守赵居贞奏割昆山嘉兴海盐三县置
  华亭谷在县西三十五里陆逊陆抗宅在其侧逊封华亭侯陆机云华亭鹤唳此地是也
  杭州【余杭上】
  【开元户八万四千二百五十二 乡一百八十八元和户五万一千二百七十六 案乡数写缺】
  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为呉越二国之境其地本名钱塘史记云秦始皇东游至钱塘临浙江是也汉属会稽呉志注云西部都尉理所陈祯明中置钱塘郡隋平陈废郡为州
  州境【东西五百五十四里南北八十九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三千四百里西北至东都二千五百四十里】
  【东南取浙江至越州一百三十里西南至睦州三百一十五里】
  【西至歙州四百七十里西北至宣州四百九十六里】
  【北至苏州三百七十里东北至浙江入海处约一百里】
  贡赋【开元贡 黄藤纸 橘 黄连 绯绫 纹纱赋 纻布
  元和贡 白编绫一十二匹】
  管县八
  钱塘 余杭 临安 富阳 于潜 盐官新城 唐山
  钱塘县【紧郭】
  本汉旧县也钱塘记云昔州境逼近海县理灵隐山下今余址犹存郡议曹华信乃立塘以防海水募有能致土石者即与钱及塘成县境防利乃还理此地于是改为钱塘按华信汉时为郡议曹据史记始皇至钱塘临浙江秦时已有此名疑所説为谬隋平陈以后县频迁置贞观四年定于今所
  灵隐山在州西北一十七里
  界石山在州西南四十九里
  浙江在县南一十二里庄子云浙河即谓浙江葢取其曲折为名江源自歙州界东北流经界石山又东北经州理北又东北流入于海江涛毎日昼夜再上常以月十日二十五日最小月三日十八日极大小则水渐涨不过数尺大则涛涌髙至数丈毎年八月十八日数百里士女共观舟人渔子泝潮触浪谓之弄涛
  余杭县【紧东南至州七十里】
  本吴地吴兴记云秦始皇三十七年将上会稽涂出此地因立为县舍舟航于此仍以为名
  由拳山晋隐士郭文举所居旁有由拳村出好藤纸临安县【紧东南至州一百二十八里】
  本吴大帝分余杭县立临水县晋改为临安隋乱废置无凖垂拱四年巡抚使狄仁杰复奏置
  富阳县【紧东北至州七十三里】
  本汉富春县属会稽郡晋孝武帝太元中避郑太后讳改春为阳呉孙坚父子即此县人县有王洲出橘为江东之最今见进供
  湖洑山在县西南五十里甚幽邃重叠险逺毎时有扰攘人皆逃避于此山
  于潜县【紧东至州二百里】
  本汉旧县也县西有潜山因以为名旧朁字无水至隋加水焉武德七年置潜州领于潜临水二县八年废州县属杭州
  天目山在县理北六十里有两峯峯顶各一池左右相对名曰天目
  盐官县【上东南至州一百三十里】
  本汉旧县有盐官呉志云孙权为将军陆逊始仕幕府出为屯田都尉即此地也武德七年省入钱塘县贞观四年复置
  海水在县南七里
  临平湖在县西五十里溉田三百余顷
  新城县【上东北至州一百三十二里】
  本汉富春县地永淳元年分富春西境置
  唐山县【中东至州二百四十八里】
  汉于潜县地万岁通天元年置武隆县神龙元年改为唐山县
  湖州【呉兴上】
  【开元户六万一千一百三十三 一百二十二元和户四万三千四百六十七 案乡数传写缺】
  禹贡扬州之域防风氏之国秦始皇徙越人于此呉归命侯置呉兴郡梁绍泰初改吴兴郡为震州葢取震泽为名陈初罢震州复为呉兴郡隋平陈废呉兴郡仁寿二年于此置湖州
  州境【东西三百八里南北二百一十三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三千二百四十里西北至东都二千二百四十里】
  【东至杭州私路一百九十里东北至苏州二百一十里】
  【东北至常州私路三百里正西微北至宣州三百七十里】
  贡赋【开元贡 丝布赋 糙秔术 纻 布】
  【元和贡 布三十三端】
  管县五
  乌程 长城 安吉 武康 德清
  乌程县【望郭下】
  本秦旧县越絶云始皇至会稽徙于越之人于乌程吴兴记云呉景帝封孙皓为乌程侯及皓即位改葬父和于此遂立为呉兴郡
  霅溪水一名大溪水一名苕溪水西南自长城安吉两县东北流至州南与余不溪水苎溪水合又流入于太湖在州北三十五里
  呉兴塘太守沈攸之所建灌田二千余顷
  长城县【紧东南至州七十里】
  本汉乌程县地晋武帝太康三年分其地置长城县昔阖闾使弟夫概居此筑城狭而长因以为名
  顾山县西北四十二里贞元以后毎嵗以进奉顾山紫笋茶役工三万人累月方毕
  若溪水酿酒甚醲俗称若下酒
  安吉县【上东北至州一百四十里】
  本汉故鄣县地汉灵帝中平二年张角作乱荆扬尤甚惟此郡守险阻固汉朝嘉之故分立为县
  武康县【上东北至州一百五里】
  本汉乌程余不乡之地汉末童謡云天子当兴于东南三余之间故吴大帝改会稽之余暨为永兴而分余不乡置永安县属吴兴晋平吴改为武康
  封山在县东南十八里即家语云封嵎之山防风氏之国也
  德清县【上北至州一百五里】
  天授二年析武康乡置武原县景云二年改为临溪县以临余不溪也天宝元年又改为德清县
  睦州【新安上】
  【开元户五万五千五百一十六元和户九千五十四 案开元元和乡数传写缺】
  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迭入吴越秦属丹阳郡为歙县后汉建安十三年呉大帝遣中郎将贺齐讨歙县山贼平定分歙为始新新安黎阳休阳四县与歙黟凡六县立新都郡理始新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改新都为新安郡隋平陈废新安郡析新安县置睦州后又改为遂安郡隋氏丧乱陷于寇贼武德四年讨平汪华改为州取俗阜人和内外辑睦为义万岁通天二年又自新安东移一百六十五里理建德即今州理是
  州境【东西四百二十里南北三百一十一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三千七百一十五里西北至东都二千八百五十五里】
  【西北至衢州二百八十一里西北至歙州三百七十里】
  【东南至婺州一百六十里】
  贡赋【开元贡 交梭 石防赋 丝 纻布】
  【元和贡 交梭二匹 竹簟】
  管县六
  建德 桐庐 遂安 清溪 分水 夀昌
  建德县【上郭下】
  本汉富春县地呉黄武四年分置建德县隋大业末改为镇武德四年复改为建德县
  浙江在州南十里又有东阳江东南自婺州界来至州南注浙江
  七里瀬在县东北十里
  桐庐县【紧西南至州一百五里】
  本汉富春县之桐溪乡黄武四年分置桐庐县以居桐溪地因名
  浙江在县南一百四十歩
  桐庐江源出杭州于潜县界天目山南流至县东一里入浙江
  严子陵钓台在县西三十里浙江北岸也
  遂安县【上东北至州一百九十里】
  本汉歙县地呉大帝使贺齐平黟歙于县之南乡安定里置新安县晋武太康元年改为遂安
  白石山在县西七十里其山出白石英贡因以为名清溪县【上东至州一百六十五里】
  黄武元年分歙县东乡置始新县晋改为雉山以县南有雉山因名之隋开皇九年并为新安县仁寿中复为雉山开元二年改为还淳今改为清溪
  新安江自歙州黝县界流入县东流入浙江
  分水县【上东北至州一百八十五里】
  本桐庐之西境武德四年置七年省如意元年改置盛武县神龙元年复改为分水
  寿昌县【中东北至州一百一十里】
  本汉富春县地呉分立新昌晋太康元年改为寿昌皇朝因之

  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元和郡县志>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七
  唐 李吉甫 撰
  江南道
  越州【会稽都督府】
  【开元戸十万七千六百四十五 乡二百一十元和戸二万六百八十五   乡一百四十五】今为浙东观察使理所【管越州婺州衢州处州温州台州明州 管县三十七 都管戸十万四千三百六十七】
  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为越周礼吴越星纪之分夏少康封少子无余以奉禹祀号曰于越越国之称始于兹矣后代句践称王与吴王阖闾战败之檇【音醉】李【故城在今嘉兴县南三十七里】夫差立句践复伐吴灭之并其地遂渡淮迁都琅邪朝贡周周锡命为伯至六代王无彊为楚所灭秦以其地并吴立为会稽郡后汉顺帝时阳羡令周喜上书以吴越二国周旋一万一千里以浙江山川险絶求得分置遂分浙江以西为吴郡东为会稽郡自晋至陈又于此置东掦州隋平陈改东掦州为吴州大业元年改为越州武德四年讨平李子通置越州总管六年防辅公祏七年平定公祏改总管为都督
  州境【东西六百二十八里南北三百六十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三千五百三十里西北至东都二千六百七十里】
  【东至明州二百七十五里东南至台州四百七十五里】
  【西南至婺州三百九十里西北至杭州一百四十里】
  贡赋【开元贡 甘橘 甘蔗 葛根 石蜜 交梭赋 纻布自贞元以后凡贡之外别进异文吴绫及花鼔歇单丝吴纱吴朱纱等织丽之物凡数十品 案前此惟同州泽州怀州襄州唐州随州房州利州凤州常州苏州杭州湖州睦州兼载开元元和贡又惟润州与此越州论及贞元以后进奉其他府州仅载开元贡稽之杜佑通典所列开元天寳时诸郡常贡名目亦不尽同当是写既多缺佚复有舛讹今参校各本不异悉仍其旧附识于此】
  管县七
  会稽 山隂 诸曁 余姚 萧山 上虞剡
  会稽县【望郭下】
  山隂越之前故灵文国也秦立以为会稽山隂汉初为都尉隋平陈改山隂为会稽县皇朝因之吴越春秋云禹巡行天下会计修国之道因以会计名山仍为地号宋略云会稽山隂编戸三万号为天下繁剧
  重山大夫种葬处
  会稽山在州东南二十里
  兰亭山在州西南一十一里
  大海在州东四十里
  镜湖后汉永和五年太守冯臻创立在会稽山隂两县界筑塘蓄水水高丈余田又高海丈余若水少则泄湖灌田如水多则闭湖泄田中水入海所以无凶年隄塘周回三百一十里漑田九千顷
  山隂县【望】
  山隂县秦旧地也隋改为会稽垂拱二年又割会稽西界别置山隂大歴二年刺史薛兼训奏省山隂并会稽七年刺史刘少游又奏置今复并入会稽【案写各本以此五十八字错置前以会稽名山仍为地号之下而别标同会稽三字于此今就丈义参合各县叙例移正】诸暨县【望东北至州一百四十四里】
  秦旧县也界有暨浦诸山因以为名越王允常所居鸟带山在县北五十里出紫石英
  余姚县【西北至州一百四十五里】
  本汉旧县舜后支庶所封之地舜姚姓故曰余姚隋平陈废武德四年复立仍置姚州七年废州
  四明山在县西一百五十里
  大海在县北三十里
  萧山县【紧东北至州一百里】
  本曰余暨吴王弟夫槩邑吴大帝改曰萧山以县西一里萧山为名
  浙江在县西二十五里
  浦阳江在县南一十五里
  上虞县【上西至州九十六里】
  故城西枕上虞江【案上虞本汉旧县此未详】隋平陈废贞元元年刺史王密复奏置
  上虞江在今县西二十八里
  剡县【望西北至州一百八十五里】
  汉旧县故城在今县理西南一十二里吴智高为令移理今所隋末陷于李子通武徳中以县为嵊州六年废州县依旧
  天姥山在县南八里
  剡溪山县西南北流入上虞县界为上虞江
  婺州【东阳上】
  【开元戸九万九千四百九 乡一百九十八元和户四万八千三十六 乡二百】
  禹贡掦州之域春秋时为越之西界秦属会稽郡今之州界分得会稽郡之乌伤太末二县之地本会稽西部尝置都尉孙皓始分会稽置东阳郡陈武帝置缙州隋开皇九年平陈置婺州盖取其地于天文为婺女之分野隋氏丧乱陷于寇境武德四年讨平李子通置婺州六年辅公祏叛州又陷没七年平定公祏仍置婺州州境【东西三百三里南北四百五十六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三千九百九十五里西北至东都三千三十五里】
  【东南至处州二百六十里西至衢州一百九十里】
  【正北微东至越州三百九十里正北微西至睦州一百六十里水路一百八十里】
  贡赋【开元贡 藤纱赋 纻布】
  【元和贡 纤纩 白藤细纸】
  管县七
  金华 义乌 永康 东阳 兰溪 武义浦阳
  金华县【望郭下】
  本汉乌伤县地献帝初平二年分乌伤置长山县属会稽郡隋平陈改为吴宁县十二年又改为东阳县十八年又改为金华县其长山一名金华故取名焉
  东阳江有二源一南自永康县界流入一东自义乌县界流入至县界南合为一谓之东阳江
  金华山在县北二十里赤松子得道处出龙须草义乌县【紧西南至州一百五十一里】
  本秦乌伤县也孝子顔乌将葬羣乌衔土助之乌口皆伤时以为纯孝所感乃于其处立县曰乌伤武德四年于县置绸州县属焉又改乌伤为义乌
  永康县【望西北至州一百九里】
  本汉乌伤县地吴大帝分乌伤之南界置隋废武德四年于县置丽州八年废州县属婺州
  东阳县【望西至州一百五十里】
  本汉乌伤县地垂拱二年分义乌县置取旧东阳县名也
  兰溪县【紧东南至州五十里】
  咸通五年割金华县西界置
  兰溪在县南七里东北流入东阳江
  武义县【上北至州九十里】
  天授二年分永康西界以为武义县
  浦阳县【上西南至州一百二里】
  天寳十三年分义乌县北界置
  浦阳江在县西北四十里出双溪山岭东入越州诸暨县
  衢州【信安上】
  【开元户六万二千二百八十八 乡一百二十四元和户一万七千四百二十六 乡一百七】
  本旧婺州信安县也武德四年平李子通于信安县置衢州以州有三衢山因取为名六年陷辅公祏废州垂拱二年复置
  州境【东西六百一十里南北二百一十五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四千九十五里西北至东都三千一百三十五里】
  【东至婺州一百九十里东南至处州四百五十里】
  【东南至建州七百里西至信州二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 緜纸赋 纻布】
  【元和贡 緜纸 黄连 葛粉 簟 扇龙须席】
  管县四
  信安 常山 龙丘 须江
  信安县【望郭下】
  本春秋姑蔑之地汉太末县也献帝初平三年分太末立新安县属会稽郡晋太康元年以农有新安故改名信安皇朝置州县属焉
  常山县【上东至州八十里】
  本太末县地隋初置定阳县隋末废咸亨三年于今县东四十里置常山县因县南有常山为名广德二年本道使薛兼训奏移置于旧县西四十里即今县是龙丘县【紧西至州七十二里】
  本春秋姑蔑之地越西部也杜注云今东阳太末县越絶书谓之姑婺州吴大帝赤乌三年改太末为龙丘因县东龙丘山为名隋末废贞观八年又置
  须江县【上北至州北十五里】
  武德四年置衢州分信安县南境置须江县八年竝废永昌元年秋复置以县南有须江溪因以为名
  盈川县本汉太末县地如意元年分龙丘县置【案唐书地理志元和七年省入信安】
  縠水江在县东南一里
  处州【缙云上】
  【开元戸三万三千二百七十八 乡七十六元和戸一万九千七百二十六 乡三十六】
  禹贡扬州之域春秋为越国秦灭楚置会稽郡后越王无诸七代孙闽君揺佐汉有功立为东越王都东瓯今温州永嘉县是也后以瓯地为回浦县属会稽后汉改回浦为章安晋立为永嘉郡梁陈因之隋开皇九年平陈改永嘉为处州十二年又改为括仓大业三年复改为永嘉郡武德四年讨平李子通复立括州仍置总管府七年改为都督府贞观元年废府天寳元年为缙云郡乾元元年复为括州大歴十四年以与德宗庙讳同音改处州贞元六年刺史齐抗以旧州湫隘屡有水灾北移四里就高原上
  州境【案州境里数写缺】
  八到【西北至上都四千二百五十五里西北至东都三千二百九十五里】
  【西北至婺州二百六十里西北至衢州四百五十里】
  【东北至台州四百九十里东南水路至温州二百七十里】
  【东南至建州水路九百里陆路四百九十里】
  贡赋【开元贡 蜡 蜜 緜赋 纻布】
  【元和贡 丝绢 緜防 小绫 麻布 树皮布】
  管县六
  丽水 松阳 缙云 遂昌 青田 龙泉
  丽水县【上郭下】
  本后汉松阳县地隋平陈乃分松阳县之东乡立括苍县取括苍山为名属处州后因之不改大歴十四年改为丽水丽水本名恶溪以其湍流阻险九十里间五十六濑名为大恶隋开皇中改为丽水故皇朝因之以为县名
  松阳县【上东至州一百九十二里】
  本汉囘浦县之地属会稽后汉分立此县【案后汉书郡国志但云以章安县东瓯乡为县此云分立松阳当别有所据旧唐书地理志亦云后汉分章安之南乡置松阳县于此相合】有大松树大八十围因取为名隋开皇元年废十二年复置皇朝因之
  缙云县【上西南至州八十五里】
  万岁登封元年分丽水县东北界婺州永康县南界置因山为名
  缙云山一名仙都一曰缙云黄帝链丹于此
  遂昌县【上东至州三百四十里】
  吴赤乌二年分太末县置平昌县晋太康元年改为遂昌武徳八年废景云二年刺史孔琮复奏置
  青田县【中西北至州一百五十里】
  本丽水县之乡名也景云二年刺史孔琮奏于此分置青田县
  青田溪在县西南一十八里
  龙泉县【中东至州三百五十里】
  乾元二年越州刺史独孤峻奏割遂昌松阳二县置龙泉洞在县南二里
  温州【永嘉上】
  【开元户三万七千五百五十四 郷七十八元和戸八千四百八十四   乡一十六】
  本汉会稽东部之地初闽君揺有功于汉封为东瓯王晋大宁中于此置永嘉郡隋废郡地入处州武德五年杜伏威归化于县理置东嘉州防废六年辅公祏为乱于丹阳永嘉安固等百姓于华葢山固守不陷凶党高宗上元元年于永嘉县置温州
  州境【东西二百四里南北七百二十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四千五百二十五里西北至东都三千五百六十五里】
  【西北至处州二百七十里东至大海八十里】
  【正北微西至台州五百里西南至福州水陆路相兼一千八百里】
  贡赋【开元贡 緜 鲛鱼皮赋 纻布】
  【元和贡 鲛鱼皮三十张】
  管县四
  永嘉 安固 横阳 乐成
  永嘉县【上郭下】
  即汉回浦县之东瓯乡晋立为县上元二年于此置温州县移在州东百八十歩
  永嘉江一名永宁江在州东三里
  华葢山在州东一里
  安固县【上北至州七十七里】
  本汉回浦县地后汉改回浦为章安吴分章安于此立罗阳县少帝改曰安阳晋太康元年更名安固前上元二年自处州割入温州
  安固江在县南一里
  横阳县【上北至州一百五里】
  本晋太康元年分安固南横屿屯置隋平陈废入安固县大足元年又分安固县再置
  横阳山在县南二百七十里东临大海
  横阳江在县南一百里
  乐成县【上北至州一百二十四里】
  本汉回浦县地东晋孝武帝分永寕县置隋废载初元年复置
  大海在县东一十一里
  台州【临海上】
  【开元户五万 乡一百一十五案元和戸乡数传写缺】
  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为越地秦并天下置闽中郡汉立南部都尉本秦之回浦乡分立为县扬雄觧嘲云东南一尉西北一候是也后汉改回浦为章安县吴大帝时分章安永寕置临海郡隋平陈废郡为临海县武德四年讨平李子通于临海县置海州五年改海州为台州盖因天台山为名六年辅公祏叛州从陷没七年平定公祏仍置台州
  州境【东西三百九十三里南北四百三十五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四千五百里西北至东都三千一百四十五里】
  【东至大海一百八十里正南微东至温州五百里】
  【东北至越州四百七十五里正西微南至处州四百九十里】
  贡赋【开元贡 干姜三百斤赋 纻布】
  【元和贡 甲香三十斤 鲛鱼皮一百张】
  管县五
  临海 唐兴 黄岩 乐安 宁海
  临海县【紧郭下】
  本汉回浦县地后汉更名章安吴分章安置临海县属会稽武德五年改置台州县属焉
  临海江有二水合成一水一自始风溪一自乐安溪至州城西北一十三里合
  唐兴县【上东南至州】一【百一十里】
  三国时吴分章安置南始平县晋武帝以雍州有始平改为始丰肃宗上元二年改为唐兴
  天台山在县北一十里
  赤城山在县北六里实为东南之名山
  黄岩县【上北至州一百五里】
  前上元二年割临海南界置
  黄岩山在县西南二百三十里
  大海在县东七十里
  乐安县【上东至州一百五里】
  东晋穆帝永和三年分始平南乡置乐安县属临海郡歴代因之隋开皇九年废上元元年复置于孟溪之侧今县是也
  乐安溪源出县西冯溪山流经县南又东入临海县界宁海县【上西南至州二百五十里】
  晋穆帝永和三年分会稽之鄞县置宁海县属临海郡隋开皇九年废郡并入章安县永昌元年于废县东二十里又置载初元年移就县东一十里
  大海在县东六里
  明州【余姚上】
  【元和戸四千八十三案元户乡数与元和乡数竝传写缺】
  本会稽之鄮县及句章县地也春秋越王句践平吴徙夫差于甬东韦昭云即句章东浃口外洲是也武德四年于县立鄞州八年废开元二十六年采访使齐澣奏分越州之鄮县置明州以境内四明山为名句章故城在今州西一里
  州境【案州境里数及开元贡赋竝传写缺】
  八到【西北至上都三千八百五里西北至东都二千九百四十五里】
  【东北至大海七十里西至越州二百七十五里】
  【东南至台州临海县一百六十里至州二百五十里】
  贡赋【元和贡 海肘子 橘子 红虾米 鰿子红虾鲊 乌□骨】管县四
  鄮县 奉化 慈溪 象山
  鄮县【中郭下】
  本汉旧县也属会稽郡隋平陈省入句章武德八年冉置仍移理句章城后属明州
  大海在县东七十里
  翁洲入海二百里即春秋所谓甬东地也越灭吴请吴王居甬东吴王曰孤老矣不能事君王乃缢其洲周环五百里有良田湖水多麋鹿
  奉化县【上北至州六十里】
  本汉之鄞地开元二十六年采访使齐澣奏置
  赤苋山在今县东一十里
  慈溪县【上东南至州七十里】
  本汉鄮县地开元二十六年齐澣奏置
  慈溪在县南二十二里
  大海在县北六十里
  象山县【中西北至州水陆相兼一百六十里】
  本汉鄞县地神龙元年监察御史崔皎奏于寜海县东界海曲中象山东麓彭姥村置县东至大海二十里南至大海三十五里东北至大海四十里正北至大海一十五里惟西南有陆路接台州宁海

  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八
  唐 李吉甫 撰
  江南道【三】
  鄂州【江夏紧】
  【开元户一万九千一百九十   乡三十三元和户三万八千六百一十八  乡三十七】今为鄂岳观察使理所【管鄂州沔州安州黄州蕲州岳州 管县二十五都管户七万二千二百四十七】
  禹贡荆州之域春秋时谓之夏汭汉为沙羡之东境自后汉末谓之夏口亦名鲁口呉置督将于此名为鲁口屯以其对鲁山岸为名也三国争衡为吴之要害吴常以重兵镇之魏明帝问司马懿曰二虏宜讨何者为先对曰呉以中国不习水战故敢散居东关凡攻敌必扼其喉而桩其心夏口东关敌之心喉若以陆军向皖引权东下为水军向夏口乗其虚而击之此神兵从天而坠矣晋庾翼为荆州曽理于此义熙初刘毅表以为夏口三州之中地居形要控接湘州边带汉沔请荆州刺史刘道规镇夏口至六年自临嶂徙理夏口即今州理是也宋孝武帝以方镇太重分荆湘江三州之八郡为郢州以分上流之势隋平陈改郢州为鄂州州城本夏口城呉黄武二年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三国时黄祖为太守呉遣凌统攻而擒之弥衡遇害亦此地也东南角楼名焦度楼宋沈攸之自荆州称兵至此时焦度领兵在此城守东南角攸之攻之不克遂退走因名焦度楼
  州境【东西四百七十四里南北三百八十八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二千二百六十里东北至东都一千四百里】
  【东至江州六百里西至沔州隔江七里】
  【西南至岳州五百一十里西北至安州二百九十里】
  【正北微东至黄州二百里】
  贡赋【开元贡 银 碌赋 纻布】
  管县五
  江夏 永兴 武昌 唐年 蒲圻
  江夏县【望郭下】
  本汉沙羡县地属江夏郡东晋以汝南流人侨立汝南郡后改为汝南县隋开皇九年改为江夏县属鄂州黄鹤山在县东九里
  江水西南自蒲圻县界流入又北对峥嵘洲刘毅破桓于此又北流经黄军浦相传吴将黄葢屯军处曹公城在县东北二里梁武起义遣将曹景宗所筑头陁寺在县东南二里
  鹦鹉洲在县西南二里
  永兴县【紧西北至州四百里】
  本汉鄂县地呉大帝分立新阳县隋开皇九年改为富川十八年改为永兴县
  石鼔山在县西六十里上有三石鼔鼔鸣天即雨大江水在县西北四十五里
  下雉故县在县东南一百四十里汉伍被谓淮南王安曰守下雉之城絶豫章之口是也
  陈永兴故城在县东五十里东临江水俗云伍子胥所筑
  武昌县【紧西至州一百七十里】
  旧名鄂本楚熊渠封中子红于此称王至今武昌人事鄂王神是也离骚云乗鄂渚而反顾汉以为县属江夏郡武帝以封姊号鄂邑长公主建安二十五年呉大帝以下雉寻阳新城柴桑沙羡武昌六县为武昌郡黄武初自建业徙都废黄龙九年于此即尊位还都建业皇太子登留守武昌以陆逊辅之嘉禾元年太子还建业立皇子奋为齐王居武昌诸葛恪不欲诸王处濒江兵马之地徙居豫章甘露元年归命侯又都之扬土百姓泝流供给以为患苦陆抗上疏曰武昌土地实危险而塉确非王都安国养人之处且童謡言寜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寜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于是还都建业改为江夏县后为武昌
  樊山在县西三里谢元晖诗曰钓台临讲阅樊山开广宴谓此也
  西塞山在县东八十五里竦峭临江
  孙权故都城在县东一里余本汉将灌婴所筑晋陶侃桓温为刺史并理其地
  唐年县【上西北至州六百三里】
  本汉沙羡县地天宝二年分置唐年县
  葛仙山在县北六十里
  壶头山在县东北六十里
  下隽故城在县西南一百六里因隽水为名
  蒲圻县【上东北至州四百一十里】
  本汉沙羡县地晋武帝改为沙阳今县【缺】一里沙阳故县城是也呉大帝分立蒲圻县因蒲圻湖为名本属长沙郡隋割属鄂州
  赤壁山在县西一百二十里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与赤壁相对即周瑜用黄葢防焚曺公舟船败走处故诸葛亮论曹公危于乌林是也
  隽水源出县东南
  大嶓水西北流入江
  蒲圻湖在县南七十五里
  吕防城在县西南八十里孙权以防为横野将军为周瑜破曹公定荆州于此镇守
  沔州【汉阳上】
  【开元户五千二百八十六 乡十二元和户二千二百六十二 乡十二】
  本汉安陆县地晋于今州西临嶂山下置沌阳县江夏郡自上昶城移理焉后郡又移理夏口沌阳县属郡下不改入陈废隋开皇九年置戍十七年废戍改置汉津县属沔阳郡大业二年改为汉阳县武德四年分沔阳郡于汉阳县置沔州及县竝自临嶂山下改移于今理州境【东西二百五十二里南北二百四十六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二千二百五十里东北至东都一千三百九十三里】
  【东渡江至鄂州七里东北至黄州二百二十里】
  【西至复州竟陵县三百四十里西取桐冢路至复州四百六十里】
  【西北至安州二百八十里西北至随州四百三十五里】
  贡赋【开元贡 白纻布一端元和贡 麻赀布一端】
  【案此沔州与蕲洪饶防吉江袁信抚宣歙潭衡郴永连道邵漳汀涪思费南珍溱播辰锦叙溪施奬等州之赋竝写遗缺其所贡之布葛或言端或言疋据杜佑通典载开元二十五年令江南诸州租布帛皆阔尺八寸长四丈为疋布五丈为端则端与疋本自不同而是志于各州未悉载当亦由写失之】
  管县二
  汉阳 汊川
  汉阳县【中郭下】
  县本末已具州叙
  鲁山一名大别山在县东北一百步其山前枕蜀江北带汉水山上有吴将鲁肃神祠
  临嶂山在县西六十里
  大江水南自复州沔阳县界流入去县东二十步东北流入黄州界
  汉水一名沔水西自汊川县界流入汉阳县因此水为名
  郤月故城在县北三里刘表将黄祖所守处
  汊川县【中东至州一百五十里】
  本汉阳县地武德四年分置汊川县因汊水为名也内方山在县南九十里
  小别山在县东南五十里春秋呉伐楚令尹子常济汉而阵自小别至于大别即此也
  汊川水在县南二里西北自鄂州界流入
  赤壁草市在县西八十里古今地书多言此是曹公败处今按三国志刘表卒其子琮代立在襄阳刘备屯樊琮降曹公备随南走曹公以江陵有军实恐备先据得之自当阳倍道追备一日夜行三百里遂克江陵又自江陵追备至巴丘遂至赤壁孙权遣周瑜程普各领兵万人与刘备来敌曹公遇于赤壁因风纵火曹公大败遂取华容道步归退保南郡瑜等复追之曹公留曹仁守江陵自徐北归据此而言则赤壁不在汊川也何则曹公既从江陵水军至巴丘赤壁又在巴丘之下军败引还南郡周瑜水军退并是大江之中与汊川殊为乖缪葢是侧近居人见崖岸赤色因呼为赤壁非曹公败处也
  安州【安陆中都督府】
  【开元户二万二千二百二十二 乡三十五元和户九千八百一十九   乡三十五】
  春秋时郧国后为楚所灭汉为安陆县髙帝六年分南郡置江夏郡于此领县二十四后汉移理沙羡【案后汉书郡国志云凡县名先书者郡所治也其志江夏郡先书西陵最后乃书沙羡似无移治之事葢亦刘昭所谓遗缺众书所载之一证也此元和志不专据范志故下文有前史所载云云】曹魏齐王芳时王基为荆州自城上昶徙江夏郡理之以逼夏口在今州西北五十三里上昶故城是也江夏郡自后汉末当吴魏二国之境永嘉南迁后又当苻秦石赵与东晋犬牙为界自后魏周隋与宋齐梁陈交争之地故江夏前史所载或移于沙羡或移于上昶或移理鲁山城南北二朝两置江夏郡吴理武昌曹魏与晋俱理安陆故汉所理江夏郡前书多言在安陆其云梦县东南四里涢水之北有江夏古城周所理据山川言之此城南近夏水余阯寛大则前汉江夏郡所理也宋武帝分江夏置安陆郡后魏大统十六年改为安州【案此所叙未全据隋书地理志云西魏置安州总管府开皇十四年府废又云旧置安陆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复置旧唐书地理志云宋分江夏立安陆郡武德四年改为安州治于安陆】
  州境【东西二百一十九里南北三百二十五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一千九百七十里东北至东都一千一百六十里】
  【东至黄州三百一十里东南至沔州二百八十里】
  【东南至鄂州二百九十里西南至复州三百二十里】
  【西北至随州一百五十五里】
  贡赋【开元贡 纻布一十八疋赋 緜 纻】
  管县六
  安陆 应山 云梦 孝昌 吉阳 应城
  安陆县【上郭下】
  本汉旧县属江夏郡隋改属安州【案隋书地理志安陆县是安陆郡治此云改属未协州治各县书例与旧唐书安陆县志文亦不符】其城三重西枕涢水陪尾山一名横山在县北六十里【案横山汉书地理志作横尾山】禹贡云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即此也
  涢水故清水也西北自随州流入注于沔谓之郧口春秋吴败楚于柏举从之及于清是也
  云梦泽在县南五十里史记司马相如传曰楚有七泽其小者名云梦方九百里左传云防子之女弃子于梦中无云字楚子济江入云中复无梦字以此推之则云梦二泽本自别矣而禹贡及尔雅皆曰云梦者葢双举二泽而言之故后代以来通名一事左传曰畋于江南之云梦是也
  应山县【中南至州一百八里】
  本汉随县地梁大同以随州北界应浓山戍置应州又分随县置永阳县隋开皇十八年改永阳为应山县石龙山在县东北二十五里有石盘回屈曲若龙形澧山关因古澧山县为名武德八年县废即齐志所谓武阳关也在州东北二百四十里在县东北一百三十里北至申州一百五十里
  百雁关按图经云昔有雁息其上故以为名在州东北二百里在县北九十里北至申州九十里东至澧山关一百里
  平靖关因古平靖县为名后魏大统十七年置隋大业二年废齐志云义阳有三关此则其一在州北一百七十里在县北六十五里北至申州九十里东至百雁关一百六十里
  云梦县【中北至州七十里】
  本汉安陆县地后魏大统末于云梦古城置云梦县云梦泽在县西七里
  孝昌县【中西至州八十里】
  本汉安陆县地宋于此置孝昌县属江夏郡隋改安州也
  吉阳县【中西至州一百三里】
  本汉安陆县地梁于此置平阳县其故城今理是也西魏改为京池县隋大业二年改为吉阳因县北吉阳山为名
  应城县【中东北至州八十里】
  本汉安陆县地宋于此置应城县
  故浮城县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即古蒲骚城也左传莫敖狃于蒲骚之役郧人军于蒲骚是也后魏于此置浮城县隋废
  孔山故城在县东北一百一十里
  平靖故城在县西四十里
  吉阳故城在县北五十里
  黄州【齐安下】
  【开元户一万三千七十三 乡二十八元和户五千五十四   乡一十八】
  本春秋时邾国之地后又为黄国之境战国时属楚秦属南郡二汉为江夏郡西陵县地魏为重镇文帝黄初中吴先扬言欲畋于江北豫州刺史满宠度其必袭西阳遂先为之备权闻之寻亦退还后吴克邾城使陆逊以三万入城而守之至晋为西阳国封子弟为王萧齐于此置齐安郡隋开皇三年罢郡置黄州因古黄国为名也
  州境【东西二百一十里南北三百三十七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二千二百八十里东北至东都一千四百七十里】
  【东南至蕲州二百三十里南至大江一百歩】
  【西南至鄂州二百三十里西至安州三百一十里】
  【北至光州三百六十里】
  贡赋【开元贡 纻赀布十疋赋 绢 布 緜 麻】
  管县三
  黄冈 黄陂 麻城
  黄冈县【上郭下】
  本汉西陵县地故城在今县西二里萧齐于此置齐安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黄冈因县东黄冈为名
  大江水西自黄陂县界流入经州南一百一十八里东入蕲州界
  故邾城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古邾国也后为楚所灭汉以为县
  西阳故城在县东南一百三十里汉县也属江夏郡大活故城在县北二百三十五里隋于此置关镇黄陂县【中东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西陵县地三国时刘表为荆州刺史以此地当江汉之口惧吴侵轶建安中使黄祖于此筑城镇遏因名黄城镇周大象元年改镇为南司州并置黄陂县隋初改为镇后复为县
  白沙关西至大关六十里在州西二百四十里北至光州界二十五里
  大活关东北至光州二百八里西至安州澧山关一百里在县北二百里
  大江水在县南一百一十九里西南自江夏县界流入又东入黄冈县界
  武湖在县南四十九里黄祖阅武习战之所后宋谢晦举兵叛为檀道济所破败走武湖戍生执之即此地也龙骧水在县南七十二里相传晋龙骧将军王濬率舟师伐吴屯军于此
  石阳故城在县西二十三里吴闻魏文帝崩征江夏围石阳不克而还即此也
  安昌故城在县西南七十里髙齐筑以捍陈寇
  麻城县【中南至州一百一十里】
  本汉西陵县地梁于此置安信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麻城县
  --山在县东南八十里举水之所出也春秋吴楚战于柏举即此地也
  穆陵关西至白沙关八十里在县西北一百里在州北二百里至光州一百四十九里
  隂山关西至穆陵关一百里在县东北一百一十里在州东北二百一十里北至光州殷城县二百里
  蕲州【蕲春上】
  【开元户二万六千八百九   乡五十一元和户一万六千四百六十二 乡五十一】
  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战国并属九江郡在汉为蕲春县地属江夏郡三国时属魏魏使庐江谢竒为蕲春典农屯皖吕防袭击破之后于此复置蕲春郡晋孝武帝改曰蕲阳以郑太后讳故也髙齐于此立齐昌郡后陷于陈改为江州周平淮南改为蕲州
  州境【东西三百三十九里南北五百五十五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二千五百一十里东北至东都一千七百里】
  【西北至黄州二百三十里东北至江州二百五十里】
  【东北至舒州三百七十里东北至夀州逾大山九百七十里】
  贡赋【开元贡 白纻细布元和贡 白纻布一十五疋】
  管县四
  蕲春 黄梅 蕲水 广济
  蕲春县【上郭下】
  本汉旧县属江夏郡因蕲水以为名也晋改为蕲阳隋开皇十八年复改蕲春县
  蕲水西南经县三里源出东北大浮山一名蕲山翻车故城在县东南八十二里九江王黥布背项籍归汉因筑此城城近翻车水因以为名
  黄梅县【上西至州一百四十里】
  本汉蕲春县地隋开皇九年置新蔡县属蕲州仁寿元年改为黄梅县因县北黄梅山为名县城晋骠骑将军郭黙所筑
  大江水在县南一百里
  太子洑在江之岸梁武帝初下建业留丁贵嫔于此生太子因以为名
  九江故城在县西南七十里汉九江王黥布所筑蕲水县【上东南至州七十二里】
  本汉蕲春县地宋文帝于此置浠水县北齐改为兰溪镇武德四年改为县天宝六年以名重改为蕲水县也广济县【中西至州五十里】
  本汉蕲春县地武德四年以此地冲要置永寜县天宝元年以名重改为广济县
  江水在县南一百二十里
  积布山在县南一百里南临大江垒石壁立形如积布故以为名俗谓之积布矶
  岳州【巴陵下】
  【开元户九千一百六十五 乡二十一元和户一千五百三十五 案乡数写缺】
  本巴丘地古三苖国也史记三苖之国左洞庭右彭蠡春秋及战国时属楚秦属长沙郡吴于此置巴陵县宋文帝又立为巴陵郡梁元帝改为巴州隋开皇九年改为岳州大业三年为罗州武德六年复为岳州
  州境【东西三百九十一里南北四百五十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二千二百二十五里东北至东都一千八百六十五里】
  【东北至鄂州五百五十里南至潭州五百五十里】
  【西至澧州四百四十里西北至江陵府五百七十里】
  【北至复州沔阳县五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 细纻布赋 麻 纻 缣】
  【元和贡 白纻练布七疋】
  管县五
  巴陵 华容 湘隂 沅江 昌江
  巴陵县【上郭下】
  本汉下隽县之巴丘地也下隽属长沙郡故城在今蒲圻县界吴初巴丘置大屯戍使鲁肃守之后改为巴陵县自晋以后遂因之蜀志曰西増白帝之兵东益巴陵之戍又周瑜卒于巴丘皆此地也昔羿屠巴蛇于洞庭其骨若陵故曰巴陵
  君山在县西三十里青草湖中昔秦始皇欲入湖观衡山遇风浪至此山止泊因号焉又云湘君所游止故名之也
  大江在县北五里
  巴陵城对三江口岷江为西江澧江为中江湖湘江为南江
  彭城洲在县东北九十四里宋元嘉三年荆州刺史谢晦反台遣到彦之进讨军次彭城洲彦之军败退保隐矶即此处也
  侯景浦在县东北十二里本名三湘浦景既克建业自统兵西趣荆峡先遣其将宋子仙任约袭郢州湘东王绎令王僧辩拒之景军大败烧营退走天监中宝志道人为符书云起自汝蔡讫于三湘侯景东起于悬瓠汝水之南而败于巴陵三湘之浦也
  洞庭湖在县西南一里五十步周回二百六十里湖口有一洲为曹公洲
  巴丘湖又名青草湖在县南七十九里周回二百六十五里俗云古云梦泽也曹公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烧船【案魏志郭嘉作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防湖一名翁湖在县南十一里尔雅云河水决出还复入者为防左传定公四年呉人败楚于雍澨五战入郢即此是也
  陶侃故城在县东北八里
  华容县【中东至州一百六十里】
  本汉孱陵县地呉分置安南县隋平陈以县属岳州隋开皇十八年改为华容县
  方台山在县南三十二里出云母往往有长四尺者可以为屛风掘时忌有声响则所得麤恶
  赤亭湖在县南八十里侯景攻巴陵遣将任约等入湖湘东王使胡僧祐陆法和夜以大舰遏湖口因风纵火鼔噪而前贼穷聚湖中俄然崩溃即此也
  赤亭故城在县西南七十里城据絶景原三面临水极为阻隘梁湘东王遣胡僧祐据城以擒任约
  湘隂县【中下北至州三百三十里】
  本春秋时罗子国秦为罗县今县东北六十里故罗城是也宋元徽二年分益阳罗湘西三县立湘隂县玉笥山在县东北七十五里屈原放逐居此山下而作九歌焉
  湘水南自长沙县界流入又北入青草湖昔王延寿有异才年二十而得恶梦作梦赋年二十一溺死于湘浦即斯川也湘水至清虽深五六丈了了见底
  汩水东北自洪州建昌县界流入西经玉笥山又西经罗国故城为屈潭即屈原怀沙自沈之所又西流入于湘水
  舜二妃冢在县北一百六十三里青草湖上
  屈原冢在县北七十一里
  沅江县【中下东北至州三百七十里】
  本汉益阳县地梁元帝分置重华县隋平陈改为安乐县开皇末又改为沅江县
  关州在县东南五十八里建安二十年孙权以先主得蜀使使求荆州先主言湏得凉州乃相与权患之遣吕防袭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令关羽入益阳此州葢羽屯兵之处故以为名
  沅江水西北自龙阳县界流入与华容县中分为界昌江县【中下西北至州六百五十里】
  后汉分长沙为汉昌县孙权改为吴昌县神龙三年析湘隂于故呉昌城改置昌江县
  汩水在县东北四十里

  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八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元和郡县志>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九
  唐 李吉甫 撰
  江南道
  洪州【豫章中都督府】
  【开元戸五万五千四百五   乡九十四元和戸九万一千一百二十九 乡一百一十】今为江南西道观察使理所【管洪州饶州防州吉州江州袁州信州抚州 管县三十八 都管戸二十九万三千一百八十】
  禹贡掦州之域春秋时楚之东境呉之西境七国时全为楚地秦灭楚为九江郡晋惠帝元康二年于郡理立江州东晋元帝时江州自豫章移理武昌郡自后或理湓城或理浔阳或理半洲并在湓城侧近隋开皇九年平陈置洪州因洪崖井为名武徳元年改为总管府七年改为都督府
  州境【东西一千六百一十五里南北一千一百五十六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三千八十五里西北至东都二千二百七十五里】
  【东至饶州四百四十里南至抚州二百一十九里】
  【西至潭州一千一百三十五里北至江州三百二十五里】
  贡赋【开元贡 葛 纻布 丹参 旋覆花元和贡 细葛布一十五疋】
  管县七
  南昌 髙安 新呉 丰城 建昌 武宁分宁
  南昌县【望郭下】
  汉髙六年置隋平陈改为豫章县宝应元年六月改为钟陵县十二月改为南昌县
  髙安县【紧东至州一百五十里】
  本汉建城县武徳五年改为髙安仍于县置靖州八年废州复为县属洪州
  新呉县【上东至州一百五十里】
  后汉灵帝中平中分海昏县置隋开皇九年省入建昌武徳五年又置旧隶楚今新属呉故曰新呉
  丰城县【上北至州一百四十七里】
  本汉南昌县地晋武帝太康元年移于今县南四十一里名丰城即是雷孔章得宝剑处也
  建昌县【紧北至州一百二十二里】
  东三里故海昏城即汉昌邑王贺所封今县城则呉太史慈所筑
  武宁县【上东至州三百六十里】
  长安四年割建昌界置
  分宁县【上东南至州六百五十里】
  贞元十六年刺史李巽奏分武宁县西界置因以名焉饶州【鄱阳上】
  【开元戸一万四千六十二   乡二十元和戸四万六千一百一十六 乡六十九】
  本秦鄱阳县也属九江郡鄱阳记云在扬州己午之间孙权分豫章立为鄱阳郡梁承圣二年改为呉州至陈光大元年省呉州依旧置郡隋开皇九年平陈改鄱阳为饶州其城即呉芮为番令所居城
  州境【东西六百五十九里南北四百六十一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三千一百三十里西北至东都二千三百二十里】
  【东南至信州五百里东北至池州五百八十里】
  【东北至歙州七百里西至洪州四百四十里】
  【西至抚州四百七十里】
  贡赋【开元贡 麸金 纻布 秔米元和贡 麸金 竹簟】
  管县四
  鄱阳 余干 乐平 浮梁
  鄱阳县【上郭下】
  秦置孙权分豫章置鄱阳郡理于此晋武帝改为广晋隋开皇九年改广晋为鄱阳以在鄱水之北故曰鄱阳永平监置在郭下每嵗铸钱七千
  余干县【上东至州一百里】
  汉余汗县淮南王云田于余汗是也县因余汗之水为名隋开皇九年去水存干名曰余干
  乐平县【上西至州一百四十里】
  本汉余汗县地后汉灵帝于此置乐平县南临乐安江北接平林因曰乐平
  银山在县东一百四十里每嵗出银十余万两收税山银七千两
  浮梁县【上西南至州二百二十里】
  武徳五年析鄱阳东界置新平县寻废开元四年刺史韦玢再置改名新昌天宝元年改名浮梁每嵗出茶七百万防税十五余万贯
  防州【南康上】
  【开元戸三万二千八百三十七 乡五十七元和戸二万六千二百六十  乡五十七】
  孙权嘉禾五年分庐陵立南部都尉理雩都晋武帝太康三年罢都尉立为南康郡至永和五年移理赣隋开皇九年平陈罢南康郡为防州大业三年罢防州复南康郡武徳五年又再置防州盖取防化水为名也州境【东西一千四百二里南北一千三百三十九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四千一百二十五里西北至东都三千三百一十五里】
  【东至建州一千五百八十五里南至循州一千六百一十四里】
  【西至郴州一千一十二里北至吉州四百七十四里】
  贡赋【元贡 白纻布 干姜元和贡 纻布  蜜梅】
  管县七
  赣  南康 信丰 大庾 雩都 防化安远
  赣县【上郭下】
  贡水西南自南康县来章水东南自雩都县来二水至州北合而为一通谓之赣水因为县名
  南康县【上东北至州八十里】
  本汉灌婴所置南壄县也属豫章郡献帝初平二年析南壄置南安县晋太康五年改为南康
  信丰县【上北至州一百九十五里】
  献帝初平二年分南壄立南安县晋武帝改为南康永淳元年析南康更置南安天宝元年改为信丰
  大庾县【上东北至州二百二十里】
  南康记云前汉南越不賔遣监军庾姓者讨之筑城于此因之为名隋以为镇神龙初改镇为县
  雩都县【上西北至州一百七十里】
  汉初所置因雩都水为名
  防化县【上西南至州四百七十六里】
  本汉赣县地呉宝鼎三年初置新都晋太康元年改为宁都隋开皇改宁都为防化
  安远县【上西北至州五百二十里】
  梁大同中于今县南七十里安远水南置安远县隋开皇中废贞元四年刺史路应重奏分雩都县地置吉州【庐陵上】
  【开元戸三万四千四百八十一 乡七十四元和戸四万一千二十五   乡六十九】
  本秦庐陵属九江郡献帝兴平二年分豫章于此置庐陵郡晋太康中移郡于石阳县今旧州东北故城是也隋开皇中改庐陵为吉州有吉水因为名焉
  州境【东西四百二十里南北六百九十二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三千六百五里北至东都二千七百九十里】
  【东北至抚州四百五十里南至防州五百二十里】
  【西至衡州九百一十里北至洪州五百七十六里】
  贡赋【开元贡 白纻布 茶 陟厘】
  管县五
  庐陵 安福 永新 太和 新淦
  庐陵县【上郭下】
  本汉石阳县晋移郡于此隋改为州又改名石阳县为庐陵因庐水为名
  安福县【上东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安平县后汉改为平都县属庐陵呉分置安城郡隋废郡为安复县武徳中改为安福县
  永新县【上东北至州二百二十一里】
  本汉庐陵县地呉归命侯所置属安城郡隋开皇中废显庆四年又依旧置
  太和县【上北至州一百里】
  隋开皇九年平陈分庐陵县置西昌县十年改为太和新淦县【上南至州二百七十里】
  本汉旧县豫章南部都尉所居县有淦水因以为名陈割属巴山郡隋开皇中废郡县属吉州
  江州【浔阳丄】
  【开元戸二万一千八百六十五 乡四十一元和戸一万七千九百四十五 乡四十九】
  禹贡荆掦二州之境州云彭蠡既潴今州南五十二里彭蠡湖是也荆州云九江孔殷今州西北二十五里九江是也然彭蠡以东为扬州界九江以西属荆州界春秋时为呉之西境呉为越灭后复为楚地秦属庐江郡汉属淮南国晋太康十年以荆扬二州疆域旷远难为统理分豫章鄱阳庐江等郡之地置江州因江水以为名理豫章至惠帝分庐江之浔阳武昌之柴桑置浔阳郡自东晋元帝至萧齐或理半洲至陈武帝于浔阳置西江州复理豫章文帝天嘉元年省西江州江州自豫章复理浔阳隋文帝平陈置江州总管移理湓城大业三年罢江州为九江郡武徳四年讨平林士复置江州五年又置总管七年改为都督贞观二年罢都督府州理城古之湓口城也汉髙帝六年灌婴所筑汉建安中孙权经此城权自标地令人掘之正得古井铭曰汉六年颍隂侯开三百年当塞后不满百年当为应运者所开权以为己瑞井极深大江中风浪井水辄动晋咸和四年后将军郭黙杀平南将军刘叛于此城陶侃讨黙筑垒以攻之黙乃以布囊盛米为垒以应陶今称云陶公垒
  州境【东西五百九十九里南北一百七十七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二千七百六十里西北至东都一千九百五十里】
  【东至宣州一千八百里南至洪州三百二十五里】
  【西至鄂州五百九十三里西北至蕲州二百八十九里】
  贡赋【开元贡 葛 生石斛元和贡 碌】
  管县三
  浔阳 彭泽 都昌
  浔阳县【紧郭下】
  本汉旧县属庐江郡以在浔水之阳故曰浔阳隋平陈改浔阳为彭蠡县大业二年改为湓城县武徳五年复改为浔阳县
  庐山在县东三十二里本名鄣山昔匡俗字子孝沦潜景庐于此山汉武帝拜为大明公俗号庐君故山取号周环五百余里
  巢湖故城在县东四十二里按楚有二巢在庐江六县其南巢桀所奔处盖在此
  柴桑故城在县西南二十里
  半洲故城在县西九十里按呉将孙虑黄武六年出镇于此筑城
  宫亭湖神庙在县东南九十里
  彭泽县【上西南至州二百里】
  本汉旧县属豫章郡置彭城湖南因以为名隋开皇九年废彭泽别置龙城县至十八年又改为彭泽县马当山在县东北一百里横入大江甚为险絶往来多覆溺之惧
  江水西自都昌县界流入经县北二十五里东北流入秋浦县界
  都昌县【上西北至州一百五十里】
  本汉彭泽县地武徳五年分置都昌县以县北有都村配以昌字取嘉名也
  彭蠡湖在县西六十里与浔阳县分湖为界
  钓矶山在县南一百一十二里昔陶侃尝钓于此得一梭化为龙而去
  彭泽故城在县北四十五里晋陶潜为令理此城左里故城在县西南九十五里卢循为宋祖所败自蔡州南走还屯浔阳闻大军将至欲走豫章乃悉力栅断左里及大军至将战髙祖所执麾竿折幡沈水众惧公笑曰往年覆舟之战幡竿亦有折者今复然贼必破矣即进攻栅贼投水死者万余人遂大破
  袁州【宜春上】
  【开元戸二万二千二百三十五 乡四十一元和戸一万七千一百二十六 乡四十一】
  本秦九江郡地在汉为宜春县属豫章郡晋平呉后属荆州东晋以来属江州隋开皇十一年置袁州因袁山为名大业三年罢袁州为宜春郡武徳五年讨平萧铣复置袁州
  州境【东西五百二十六里南北二百二十五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三千二百八十里西北至东都二千四百六十里】
  【东至洪州七百四十里南至吉州三百一十七里】
  【西至潭州五百二十六里北至江州五百二十五里】
  贡赋【开元贡 白纻布 麻布】
  管县三
  宜春 新喻 萍乡
  宜春县【上郭下】
  本汉旧县灌婴定江南所筑城晋武帝太康元年以太后讳春改为宜阳县隋开皇十一年于县置袁州移县于城东五里复改为宜春
  新喻县【上西南至州一百五十里】
  本汉宜春县地呉孙晧分置新渝县因渝水为名今曰新喻因声变也
  萍乡县【上东至州一百四十二里】
  本汉宜春县地呉宝鼎二年分立萍乡先吉州隋开皇十一年属袁州以地多生萍草因以为名
  信州【上饶中】
  【元和戸二万八千七百一十一 乡六十四案此州置自乾元故不载开元戸乡与贡赋】
  本汉余汗县地三国时又分鄱阳郡葛阳县之地陈改为弋阳今州所理在弋阳县东一百里乾元元年租庸使洪州刺史元载奏置
  州境【案州境里数写缺】
  八到【西北至上都三千六百三十里西北至东都二千八百二十里】
  【东至衢州二百五十里东南至建州五百里】
  【西北至饶州五百里】
  贡赋【元和贡 緜 藤纸】
  管县五
  上饶 玊山 弋阳 永丰 贵溪
  上饶县【上郭下】
  本呉所置隋平陈省乾元元年重立
  玊山县【上西至州九十里】
  证圣二年分常山须江等县置乾元元年自衢州割入信州
  弋阳县【上东至州一百里】
  后汉分余汗东界立葛阳县自呉至陈并属鄱阳郡隋开皇中因失印改为弋阳县乾元元年自饶州割属信州
  永丰县【中西北至州四十五里】
  本弋阳县进贤乡永丰里之地乾元元年置因里为名贵溪县【上东至州二百二十里】
  永泰元年洪州观察使李勉奏割乐平余干二县置在贵溪口因以为名
  抚州【临川上】
  【开元戸二万四千九百八十八 乡四十八元和戸二万四千七百六十七 乡五十一】
  本禹贡扬州之境秦属九江郡汉属豫章呉太平中改置临川郡隋开皇九年改为抚州大业十二年又改为临川县武徳五年又改为州
  州境【东西四百七十八里南北六百三十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三千三百五十里北至东都二千四百九十五里】
  【东至饶州四百七十里南至防州一千一百八十里】
  【西南至吉州四百五十六里北至洪州二百一十九里】
  贡赋【开元贡 葛十疋元和贡 葛十疋】
  管县四
  临川 南城 崇仁 南丰
  临川县【上郭下】
  后汉和帝永元八年析南城县为临安县开元九年改为临川县
  南城县【上东南至州一百三十里】
  汉分豫章郡立为南城县
  崇仁县【上东南至州一百里】
  本汉临汝县之地呉少帝太平二年分临汝为新建县属临川郡梁普通三年改为巴县隋开皇中改为崇仁南丰县【上西北至州二百六十里】
  本汉南城县地呉少帝分以为南丰县隋平陈省入南城景云二年又置先天二年又废开元八年复置宣州【宣城紧】
  【开元戸八万七千二百三十一 乡一百六十七元和戸五万七千三百五十  乡一百九十五】今为宣歙观察使理所【管宣州歙州池州 管县二十 都管戸九万一千七百六】
  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属楚秦为鄣郡汉武帝改为丹阳郡领县十七理宛陵即今理是也汉有铜官舆地志云宛陵县铜山者汉采铜所治也顺帝立宣城郡东晋或理芜湖或理姑熟或理赭圻隋开皇九年平陈改郡为宣州移于今理武徳二年置总管府七年改为宣城郡乾元元年复为宣州州理城周封楚子熊绎于此汉丹阳郡亦理此城俗传晋桓彝所筑
  州境【东西四百八十六里南北五百五十二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取和滁路三千一十里取润州路二千七十里西北至东都取和滁路二千一百五十里正南防西逾岭至歙州三百八十里】
  【西渡江至庐州六百四十里西南至池州三百四十里】
  【正北防东至润州四百里正北防西至和州二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 白纻布自贞元后常贡之外别进五色线毯及绫绮等珍
  物与淮南两浙相比】
  管县十
  宣城 南陵 泾  当涂 溧阳 溧水宁国 广徳 太平 旌徳
  宣城县【望郭下】
  本汉宛陵县属丹阳郡后汉顺帝置至晋属宣城郡隋自宛陵移于今理
  敬亭山州北十二里即谢朓赋诗之所
  青弋水州西九十九里
  南陵县【望东至州一百里】
  本汉春谷县地梁于此置南陵县仍于县理置南陵郡隋平陈废郡县属宣州
  鹊头镇在县西一百一十里即春秋时楚伐呉败于鹊岸是也沿流八十里有鹊尾洲呉时屯兵处
  梅根监在县西一百三十五里梅根监并宛陵监每嵗共铸钱五万贯
  铜井山在县西南八十五里出铜
  利国山在县西一百一十里出铜供梅根监
  战鸟山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临大江本名孤圻山昔桓温于赭圻讨贼屯兵山下夜中众鸟鸣贼谓官军已至一时惊溃因以为名
  春谷故城在县西一百五十里
  赭圻故城在县西北一百三十里西临大江呉所置赭圻屯处也晋哀帝时桓温领扬州牧入朝参政自荆州还至赭圻诏止之遂城赭圻镇焉后城被火灾乃移镇姑熟
  泾县【东北至州一百五里】
  本汉旧县因泾水以为名属丹阳郡晋属宣城郡武徳七年于此置猷州八年废以县属宣州
  陵阳山在县西南一百三十里陵阳子明得仙处防岭山在县东南二百五十里泾水所出也
  盖山在县西南二百八十里下有舒姑泉昔舒氏女化为鱼于此泉闻弦歌则有双鲤涌出
  当涂县【东南至州一百九十三里】
  本汉丹阳县地其当涂县本属九江郡汉为侯国左传禹防诸侯于涂山注云在寿春东北以涂山为邑故以名焉晋武帝太康初分丹阳置于湖县成帝时以江北之当涂县流人过江在于湖者侨立为当涂县属淮南郡隋大业十年废于湖县以当涂属宣州
  牛渚山在县北三十五里山突出江中谓之牛渚圻津渡处也始皇二十七年东巡会稽道由丹阳至钱唐即从此渡也晋左衞将军谢尚镇于此温峤至牛渚燃犀照诸灵怪亦在于是
  博望山在县西三十五里与和州对岸江西岸曰梁山在溧阳县南七十里两山相望如门俗谓之天门山山上皆有郤月城宋车骑将军王谟所筑于此屯兵捍御
  赤金山在县北一十里出好铜与金淮南子食货志所谓丹阳铜也
  九井山在县南十里殷仲文九日从桓温登九井赋诗即此山也
  龙山在县东南十二里桓温尝与僚佐九月九日登此山宴集
  丹阳湖在县东南七十九里周回三百余里与溧水分湖为界
  芜湖水在县西南八十里源出丹阳湖西北流入于大江汉末湖侧亦尝置芜湖县呉将陆逊晋谢尚王敦皆尝镇此
  姑熟水在县南二里县名因此
  慈湖在县北六十五里呉将卞融于此屯兵晋成帝咸和二年陶侃与苏峻战于慈湖侯景之乱兵至慈湖梁人闻之大恐
  采石戍在县西北三十五里西接乌江北连建业城在牛渚山上与和州横江渡相对隋师伐陈贺若弼从此渡隋平陈置镇贞观初改镇为戍
  溧阳县【西南至州二百四十里】
  本汉旧县属丹阳郡以在溧水之阳为名呉时置屯田于此隋属蒋州【今润州上元县西石头城是蒋州理也】又属润州大业二年属宣州
  平陵山在县南十八里晋成帝时李完围韩晃于此山斩之山髙四十丈
  溧水在县南六里
  溧水县【上南至州二百二十五里】
  本汉溧阳县地隋开皇十一年宇文述割溧阳之西丹阳之东置
  中山在县东南一十五里出为笔精妙
  丹阳湖在县西南二十八里与当涂县分中流为界因城湖在县南一百里周回九十里多蒲鱼之利宁国县【上西北至州一百一十里】
  本后汉末分宛陵南乡置属丹阳郡晋属宣城郡其后武徳中废天宝三年复置
  五湖水在县东北四里
  广徳县【西至州一百六十五里】
  后汉分故鄣县置属丹阳郡宋为经安县隋仁寿三年属湖州大业二年移于今理属宣州至徳二年改名广徳
  桐汭水在县西五十里春秋楚子期伐呉至桐汭是也太平县【上东北至州二百八十里】
  本泾县地天宝四年宣城郡太守李和上奏割泾县西南十四乡置
  黄山在县西南四十里上有泉水泉侧多黄连
  旌徳县【上北至州二百三十里】
  本太平之地以县界阔远永泰初土贼王方据险作叛招讨平之奏分太平置旌徳县
  歙州【新安上】
  【开元戸三万一千九百六十一 乡七十二元和戸一万六千七百五十四 乡五十】
  禹贡掦州之域春秋时属越秦时为丹阳郡歙县之地其后或属新都或隶新安郡或立新宁郡隋开皇十二年置歙州武徳中置都督贞观废
  州境【东西四百一十九里南北二百四十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取睦州路四千八百五里取宣州路三千四百五十里西北至东都三千二百二十五里取宣州润州路二千五百九十里东至杭州四百七十里东至睦州三百七十里】
  【西南至饶州七百里正北防东至宣州三百里】
  贡赋【开元贡 麻布元和贡 细纻布 竹簟】
  管县六
  歙  黝  休宁 婺源 绩溪 祁门
  歙县【上郭下】
  本秦旧县也县南有歙浦因以为名晋后属新都郡或属新安郡或属新宁郡隋初省开皇十一年又置十二年置歙州及县
  北黝山在县西北二百六十八里宣歙二州分界处布射山一名勤山在县北二十里呉志歙贼金竒万戸屯于此
  乌聊山在县东南二百六步上有毛甘故城后汉末贼毛甘万戸屯于此呉将贺齐讨平之
  浙江西自休宁县界流入
  黝县【上东至州一百五十二里】
  本汉旧县理在黝川因以为名属丹阳郡隋平陈省入休宁县十一年复置隶宣州十二年改隶歙州按县南有墨岭出墨石又昔贡柿心木县由此得名説文黟字从黑旁多后传误遂写黝字
  林厯山在县西南一百五十里昔呉大帝使贺齐讨黝歙山贼贼帅陈仆祖山等二万戸屯此山山四面壁立髙数十丈径路危狭不容方楯贼乘髙下石不可得攻齐乃隂募轻健士密于险贼所不备处以戈帖山为縁道夜令勇士潜上悬布援人遂大破之忽贼中有善禁者官军刀剑不得拔弓弩矢发多还自向贺齐令曰吾闻虫有毒者兵有刃者可禁其无刃者不可禁乃多作韧木白棓选异力精卒五千人攻之禁果不行贼遂大败
  休宁县【上东至州六十六里】
  本秦歙县地属丹阳郡后汉建安中贺齐讨黝歙山贼分休阳县其后频有改易隋开皇十八年改为休宁县属婺州十二年属歙州
  横鄣山在县东南八十四里
  渐江一名浙江源出县东南横鄣山东流经歙县又东南入睦州界
  婺源县【上东北至州二百九里】
  本休宁县西南界开元二十六年平妖贼洪氏始置此县以婺水绕城三面因以为名
  善山在县南五十里与恶山隔溪相对俗谓之夫妇山绩溪县【中下西南至州六十六里】
  本梁大通元年于此置梁安县武徳中废大厯二年刺史长孙全绪奏分歙县置此县北有乳溪与徽溪相去一里并流离而复合有如绩焉因以为名
  祁门县【中下东至州一百七十九里】
  本古昌门地汉黝县之南境永泰元年草贼方清于此伪置昌门县以为守备刺史长孙全绪讨平之因其旧城置县耻其旧号以县东北一里有祁山因改为祁门县大厯五年又移于东面临大溪西枕小山
  池州【池阳下】
  【元和戸一万七千五百九十一 乡三十四案此州置自永泰故不载开元戸乡与贡赋】
  本汉鄣郡之域呉于此置石城县梁昭明太子以其水鱼羙故封其水为贵池今城西枕此水隋废石城县入南陵县开皇中于此置秋浦县永泰二年江西观察使李勉奏置池州因武徳四年总管左难当所奏旧名取贵池以为州号也
  州境【案州境里数写缺】
  八到【西北至上都取宣州路二千四百一十里取江州路二千五百三十里西北至东都取宣州路二千五百一十里取江州路二千五百三十里东南至歙州四百六十里东北陆路至宣州三百四十里】
  【西至江州五百八十里西南至饶州五百八十里】
  【正北防西渡江至舒州四百三十里】
  贡赋【案元和贡赋写缺】
  管县四
  秋浦 青阳 至徳 石棣
  秋浦县【上郭下】
  隋开皇十九年于石城故城置属宣州永泰二年李勉奏置池州县属焉
  乌石山在县西一百四十里广徳初为贼陈庄方清所据袁傪破平之
  大江水在县北七里
  贵池水在县西七里
  秋浦水在县西八十里
  青阳县【上西南至州七十里】
  本汉泾县地天宝元年洪州都督徐辉奏于呉所立临城县南置属宣州在青山之阳为名永泰二年隶池州至徳县【中东北至州二百五十里】
  本汉石城至徳二年刺史宋若思奏置因年号为名初属浔阳郡乾元元年改属饶州永泰三年割属池州尧城在县南四百里
  舜城在县北二十里旧传两帝南巡至此
  石埭县【中西北至州二百里】
  本汉丹阳郡地至呉大帝封韩当为石埭城侯因此置县其后屡有废兴永泰二年洪府都督李勉奏割秋浦青阳泾三县于呉所置陵阳城南五里置
  陵阳山在县北三十里窦子明于此得仙
  石埭在县西北一百三十里有两横石壅江有如埭焉因名

  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九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元和郡县志>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三十
  唐 李吉甫 撰
  江南道【五】
  潭州【长沙中都督府】
  【开元戸二万一千八百    乡六十九元和戸一万五千四百四十四 乡六十九】今为湖南观察使理所【管潭州衡州郴州永州连州道州邵州 管县三十四此与后福建观察使都管戸数并写缺】
  禹贡荆州之域春秋为黔中地楚之南境秦并天下分黔中以南之沙乡为长沙郡以绕湘川【下言长沙郡地者皆禹贡荆州之域楚之南境也】按东方朔记南郡有万里沙祠自湘川至东莱地可万里故曰长沙汉初以呉芮有功封长沙王至景帝封其子发为王因入朝有诏诸王迭起舞王但张褏而已帝怪而问之对曰臣国小地狭不足以回旋帝悦益以武陵桂阳二郡自汉至晋并属荆州怀帝分荆州湘中诸郡置湘州南以五岭为界北以洞庭为界汉晋以来亦为重镇今按其俗杂有夷人名徭自言先祖有功免徭役也隋开皇九年平陈改为潭州取昭潭为名也又置总管府大业中罢牧置都尉府三年罢长沙郡武徳四年又置潭州总管府七年改为都督府州境【东西一千六十里南北五百七十五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二千四百四十五里北至东都二千一百八十五里】
  【东至洪州九百八十里东南至袁州五百二十五里】
  【正南防东至衡州四百六十里西北至朗州四百里】
  【北至岳州水路五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 葛布十五疋元和贡 丝布十五疋】
  管县六
  长沙 醴陵 浏阳 益阳 湘乡 湘潭
  长沙县【郭下】
  本汉临湘县属长沙国隋改为长沙县属潭州
  岳麓山在县西南隔湘江水六里盖衡山之足也故以麓为名
  云母山在县北九十里列仙传长沙云母服之不朽铜山在县北百里楚铸铜处
  昭山在县南七十里临湘水下有旋潭甚深无厎州之得名因此也
  湘水南自衡山县界流入于岳州湘隂县界
  故尉城在县西北七十里孙权以程普为长沙县西部都尉以防关羽因立此城
  故陶关在县西南五里晋杜弢据湘州反陶侃讨之因置此城
  贾谊宅在县南四十步
  呉芮墓在县北四里
  陶侃墓在县南二十三里
  醴陵县【中下西北至州一百八十里】
  本汉临湘县地禹贡岷山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是也后汉置此县属长沙郡呉封顾雍为长沙侯而家人不知是也隋平陈省入长沙武徳四年复置
  浏阳县【中下西至州二百五十里】
  本汉长沙国临湘县地呉置浏阳因县南浏阳水为名隋平陈废景龙二年复置
  益阳县【丄东南至州一百八十里】
  本汉旧县属长沙国在益水之阳因名隋平陈属潭州澬水一名茱萸江南自邵州流入经县南三十步县西有关羽濑南对甘宁故垒昔羽屯兵水北孙权令鲁肃甘宁拒于此水宁谓肃曰羽闻吾咳唾之声必不敢渡渡则成擒也羽夜闻宁处分曰兴霸声也遂不渡茱萸江
  益水出县东南益山东北流入澬水
  关羽故垒在县西一十五里
  湘乡县【西北至州二百三十里】
  本汉湘南县之湘乡也后汉立为县属零陵郡自呉至陈并属衡阳郡隋省入衡山县武徳四年复置
  石鱼山其石色若云母开发一重石若鱼形刻画烧之作鱼膏臭在县西十五里
  龙山有钟乳穴在县南二百四十里
  涟水在县南四十五里煮水一名得盐五升
  湘潭县【东北至州一百四里陆路一百二十里】本汉湘南县地呉分立衡阳县晋惠帝更名衡山厯代并属衡阳郡隋改属潭州天寳八年改名湘潭
  涓湖溉良田二百余顷县西七十里
  湘水经县理东
  衡州【衡阳上】
  【开元戸一万三千五百一十三 乡四十四元和戸一万八千四十七   乡四十四】
  秦属长沙郡汉为酃县地呉分长沙之东部为湘东郡晋以郡属湘州隋开皇九年罢郡为衡州以衡山为名州境【东西六百五十里南北四百九十九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二千九百五十里北至东都二千六百四十九里】
  【东南至郴州三百七十里东北至吉州九百一十里】
  【正南防西至永州五百七十里西至邵州三百五十六里】
  【北至潭州四百六十里】
  贡赋【开元贡 麸金 大麻 纻丝元和贡 水银】
  管县六
  衡阳 攸  茶陵 耒阳 常宁 衡山
  衡阳县【郭下】
  本汉酃县地呉分置临蒸县属衡山郡天宝初更名衡阳郡县仍属焉【案此所叙未全旧唐书云呉末分长沙东界立湘东郡隋罢郡为衡州改临蒸为衡阳武徳四年复为临蒸开元二十年复为衡阳】县城东傍湘江北背蒸水岣嵝山即衡山也在县北七十里
  湘水西南自永州祁阳县界入
  蒸水自临蒸县北东注于湘谓之蒸口
  酃湖在县东二十里可酿为酒晋记武帝平呉荐酃酒于太庙是也
  蒸阳故城在县西一百七十里
  攸县【下西南至州陆路三百四十五里】
  本汉旧县武徳四年分湘潭县置以北带攸溪为名茶陵县【中西南至州水路四百五十里】
  本长沙国界齐永明七年入湘东郡隋开皇九年为湘潭县武徳四年置茶陵县贞观九年废圣厯元年复旧以南临茶山县以为名
  耒阳县【上西北至州一百六十八里】
  本秦县因耒水在县东为名汉属桂阳郡隋改为耒隂属衡州【案此所叙亦未全旧唐书云武徳四年复为耒阳】后汉蔡伦即此县人有宅基在县西一里
  雨濑在故县西南每旱赛之则雨降
  常宁县【下西北至州陆路一百八十里】
  本秦耒阳县地呉分耒阳置新平县宋元徽中三洞蛮抄掠州县移就江东因蛮寇止息遂号新宁即今理是东俯潭水西枕冝江天宝元年改名常宁
  湘水在县北六十里
  衡山县【丄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隂山县以县东百二十里有隂山为名至梁武帝天监中分隂山立湘潭县天宝八年改为衡山
  湘水在县东
  衡山南岳也一名岣嵝山在县西三十里南岳记曰衡山者朱阳之灵台太虚之宝洞又云赤帝馆其岭祝融托其阳以其宿当翼轸度应机衡故为名又曰上如车葢及衡轭之形山髙四千一十丈
  衡岳庙在县西三十里南岳记曰南宫四面皆絶人兽莫至周回天险无得履者汉武帝移于江北置庙隋文帝复移于今所
  郴州【桂阳中】
  【开元戸三万二千一百七十六 乡五十元和戸一万六千四百三十七 案乡数写缺】
  本汉长沙国地后汉分长沙南境立桂阳郡理郴县领十一县隋平陈改为郴州大业中复为桂阳郡武徳四年为郴州
  州境【东西五百九十六里南北三百二十三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三千二百七十五里北至东都三千一十五里】
  【东至防州一千里东南至韶州四百一十里】
  【西至道州五百三十五里西北至衡州三百七十里】
  贡赋【开元贡 防 白纻】
  管县八
  郴  义章 义昌 平阳 资兴 髙亭临武 蓝山
  郴县【上郭下】
  本汉旧县项羽徙义帝之所都也厯代属郴阳郡隋属郴州
  桂阳监在城内毎年铸钱五万贯
  马岭山在县东北五里昔蘓耽学道于此得仙其旧宅在州东半里俯临城余迹犹存
  石井山在县东北八十里有风母兽既死张口向风则生
  刘洞在县西北二十三里出偃鼠如牛将为灾乃出亩散落其尾悉为小鼠
  渌水自郴侯山注来
  程乡呉録云程乡出酒
  横溪水俗谓之贪泉饮者辄冒于货财
  郴水出经县东一里
  温水在县北常溉田十二月种明年三月熟可一嵗三熟
  义帝祠在县西一里墓在县西一里
  义章县【中下西北至州一百一十五里】
  本汉郴县地隋末萧铣分置属郴州武徳因而不改开元二十三年自县北移于今理郤据层岭前临通江章水在县北六十五里
  义昌县【中下西北至州三百三十里】
  本汉郴县地至东晋分置汝城县属桂杨郡隋改为扈阳县天宝元年改为义昌
  平阳县【上东至州九十九里】
  本汉郴县地东晋陶侃于今理南置属平阳郡至陈俱废隋末萧铣分置武徳因而不改七年省八年复置银坑在县南三十里所出银至精好俗谓之□子银别处莫及亦出铜供桂杨监鼓铸
  资兴县【中下西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郴县地后汉于此置汉宁县呉改曰阳安晋改为晋宁至隋省开皇十一年又置改为晋兴贞观废咸通三年又置改为资兴南俯耒江北带长岭
  髙亭县【中下南至州九十里】
  本汉便县晋省陈复置至隋省入郴县开皇十三年宇文融奏割郴县北界置安陵县安陵水在县北百步因以为名天宝元年改为髙亭县以县东一百三十步髙亭山为名
  临武县【中下东北至州二百一十三里】
  本汉旧县以南临武溪水因以为名厯代属桂阳郡后郡为郴州县属不改
  桐柏山在县西北六十里
  鸡水在县南即桂水也
  蓝山县【中东北至州三百二十里】
  本汉南平县至隋废咸通中复置于今理天宝元年改为蓝山县
  九疑山在县西南五十里
  永州【零陵中】
  【开元戸二万七千五百九十 乡四十八元和戸八百九十四    郷四十五】
  秦属长沙郡汉为长沙国武帝分置零陵郡领县十至宋封晋恭帝为零陵王隋文帝开皇九年平陈置永州因水为名大业三年复为零陵郡四年又置永州史记舜九疑即此地也
  州境【东西三百三十二里南北五百六十一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三千一百五十五里北至东都二千八百九十五里】
  【南北至道州水路二百六十里东北至衡州陆路五百七十里】
  【南至韶州六百里西南至桂阳五百五里】
  【西至叙州南郎溪山悬险不通无里数】
  贡赋【开元贡 细葛 石燕】
  管县四
  零陵 祁阳 湘源 灌阳
  零陵县【上郭下】
  本汉泉陵县地隋平陈改为零陵县自改零陵故移于此
  湘水经州西十余里
  石室山在县北一里吕防所筑
  祁阳县【上南至州一百八十里】
  本汉泉陵县地属零陵郡呉分泉陵置武徳四年复置于今理贞观元年省四年又置
  石燕山在县西北一百一十里出石燕充药
  湘水经县南三十步
  湘源县【上东北至州一百三十里】
  本汉洮阳县地至隋改置湘源县属永州
  湘水经县东
  灌阳县【中北至州三百六十里】
  本汉零陵县地隋大业末萧铣析湘源县置武徳七年废上元二年吕諲奏置
  灌水在县西南一百二里
  连州【连山下】
  【开元戸一万八千八十 乡二十二元和戸五千二百七十 乡二十二】
  秦为长沙郡之南境汉置桂阳郡至陈为桂阳县隋文帝开皇十年置连州因黄连岭为名大业初改为熙平郡武徳四年复为连州
  州境【东西二百四十二里南北四百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三千六百六十五里东北至东都三千四百五里】
  【东至韶州陆路五百里东至广州八百九十里】
  【东北度岭至郴州三百九十里西南至封州六百三十里】
  【西至贺州捷路二百七十里取道州桂岭路二百六十里】
  贡赋【开元贡 细布元和贡 钟乳】
  管县三
  桂阳 阳山 连山
  桂阳县【上中郭下】
  本汉旧县属桂阳郡呉宋齐并属始兴郡梁陈属阳山郡隋属连州
  贞女峡在县东南一十里
  黄连岭在县西南一百五十里
  阳山县【中下西北至州水路一百四十七里】
  本汉旧县为南越置关之邑故其关在县西北四十里茂汉口史记尉佗移檄阳山关曰盗兵且至急絶道聚兵自守今阳山北当骑山岭路秦于此立阳山关汉破南越以为县后汉省晋重置在注水南梁天监六年置阳山郡以县属焉隋开皇十年属连州神龙二年移于注水北即今县理也是界诸山各出乳穴
  连山县【中下东至州一百六十里】
  自汉至齐为桂阳郡之地梁武帝分桂阳置广惠县【案梁武旧唐书作晋武广惠隋书作广徳与此互异皆当以此为是】隋开皇十年改为广泽属连州仁寿元年改为连山
  滑水今为黄连水
  道州【江华中】
  【开元戸二万七千四百四十  乡六十元和戸一万八千三百三十八 乡五十一】
  秦属长沙郡汉属长沙国武帝分长沙置零陵郡呉分零陵置营阳郡今州是也以郡在营水之南因以为名隋末陷冦贼武徳四年平萧铣置营州贞观八年改为道州
  州境【东西二百九十五里南北四百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三千四百一十五里北至东都三千一百五十五里】
  【正东防北至郴州五百三十五里南逾岭至贺州四百四十里】
  【西南逾岭至韶州四百二十里西北水路至永州二百六十里】
  贡赋【开元贡 细纻布】
  管县五
  道 永明 延唐 大厯 江华
  道县【上郭下】
  本汉营浦县属零陵郡隋改永阳县贞观八年省入营道县天宝六年改为道县
  大阳原在县南五十步多小斑竹相传云舜崩之后二妃寻湘水以手拭泪把竹遂成斑也
  营水南自江华县流入
  永明县【中东北至州一百一十里】
  本汉营浦县隋改为永阳县武徳四年移于州西南贞观八年省天后又置天宝元年改为永明
  延唐县【上西至州一百里】
  本汉泠道县地属零陵郡汉景帝时零陵文学于泠道舜祠下得玊琯是也至隋自奔巢水口移营道县于此武徳四年移营道于州郭内于此置唐兴县天宝元年改为延唐县
  九疑山在县东南一百里舜所筑也九山相似行者疑惑故为名舜庙在山下
  泠水今名迟水源出九疑山
  舂陵故城在县北五十里长沙定王封中子买为舂陵侯是也
  大厯县【中下西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营道县地大厯二年观察使韦之晋奏析延唐县于州东置因年号为名【案旧唐书地理志大厯二年湖南观察使韦贯之奏请析延唐县于道州东南二百二十里舂陵侯故城北十五里置县因以大厯为名又本传云贯之本名纯以宪宗庙讳遂以字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云贯之字正理相宪宗合志表传皆可证贯之非之晋然攷本传元和十二年罢相乃为湖南观察使去大厯初已四十余年则所云大厯二年贯之奏置亦误今并仍原文以存疑】江华县【中北至州一百一十三里】
  本汉冯乘县地故城在县南七十里至隋不改武徳四年分冯乘县置江华县属营州八年属道州
  营水出县东北
  淮南王子庙在县南七十二里荆州记云淮南王安被诛其子奔至此城门化为石今名东塘神
  邵州【邵阳下】
  【开元戸一万二千三百二十 乡三十元和戸一万八百     乡二十二】
  秦为长沙郡地汉为昭陵县属零陵郡呉分置邵郡今州是也宋齐并为邵陵王国隋开皇十年以邵陵郡属潭州隋末陷于冦贼武徳四年平萧铣属南梁州贞观十年改为邵州
  州境【东西屈曲一百二十里南北水路七百三十四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二千八百八十四里北至东都二千五百八十五里】
  【东至衡州三百五十六里东南至永州二百二十里】
  【东北至潭州陆路五百三十里】
  贡赋【开元贡 黄蜡 麻布元和贡 银】
  管县二
  邵阳 武冈
  邵阳县【上郭下】
  本汉昭陵县属长沙国后汉改昭阳县晋武帝改为邵阳因邵水之阳为名
  武冈县【上东北至州四百三十里】
  本汉都梁县地属零陵郡呉宝鼎元年改为武冈县因武冈为名一云晋武帝分都梁县置梁天监元年以太子讳纲故为武强武徳四年复旧
  都梁山在县东北一百三十里
  福州【长乐中都督府】
  【开元戸三万一千六十七   乡六十六元和戸一万九千四百五十五 乡八十一】今为福建观察使理所【管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 管县二十四】
  禹贡杨州之域本闽越秦并天下以闽中下郡作三十六郡之数今州即闽中郡之地也【下言闽中地者皆禹贡掦州之域】汉初又为闽越国自越王句践六世至无疆为楚所灭子孙播迁海上七世至无诸从诸侯之师灭秦率人佐汉汉立无诸为闽中王王故地郡又有冶县按冶即今台州章安故县是也后汉改为东官呉于此立曲郍都尉主谪徙之人作船于此晋置晋安郡领县八属扬州南朝以封子弟为王梁简文帝初封晋安王入为皇太子是也陈废帝改为丰州又为泉州因泉山为名隋大业二年改为闽州三年改为建安郡武徳六年改为泉州八年置都督府景云二年又为闽州开元十三年改为福州都督府因州西北福山为名兼置经略使仍自岭南道割属江南东路
  州境【案州境里数写缺】
  八到【西北至上都五千二百九十五里西北至东都四千四百二十四里】
  【东至大海七十里东南水路至海一百六十里】
  【东北至温州水路屈曲一千八百里山路险阻西南至泉州三百七十里西南至汀州水路屈曲一千一百六十五里正北微西至建州六百里】
  贡赋【开元贡 海蛤 蚺蛇胆赋 緜 绢】
  【元和贡 干姜 白蕉】
  管县九
  闽  官 长乐 福唐 连江 长溪尤溪 古田 永泰
  闽县【上郭下】
  本汉冶县地属防稽郡后汉改为东官【案杜佑通典及旧唐书并云冶县又名东冶县后汉改为官都尉】呉改属建安郡晋以官为晋安郡隋开皇九年改为原丰县十二年又改为闽县皇朝因之
  海在县东南一百六十里
  东湖在县北三里
  西湖在县西二里
  官县【紧北至州郭二里】
  武徳六年于今州西北三十一里置八年废长安二年重置贞元五年观察使郑叔则奏移于州郭
  长乐县【上西至州一百里】
  本隋闽县地武徳六年分置长乐县
  石尤岭县南四十里与福唐县分界
  大海在县东七十里
  海澶山县东一百二十里山在大海中周回三百里福唐县【紧东北至州水路一百七十里】
  圣厯二年析长乐县东南界置万安县天宝元年改为福唐
  大海在县东四十五里
  丹步渡在县南百步其水谓之无患溪
  连江县【紧西南至州水陆路一百六十里】
  本汉冶县地晋分立温麻县武徳六年移于连江之北改为连江县
  连江在县南三百里东流入海
  海在县东五里
  长溪县【中下西南至州水路八百里】
  长安二年割晋温麻旧县北四乡置长溪县
  长溪在县南四十五里流入大海
  尤溪县【中下东南水路至州八百里】
  开元二十九年开山洞置县东水路沿流至官县西水路泝流至汀州龙岩县
  古田县【中下东至州七百里】
  开元二十九年开山洞置与连江接界与沙县分界永泰县【中下东北至州二百五十里】
  永泰二年观察使李承昭开山洞置县东水路沿流至官县西泝流至南安县南北俱抵大山并无行路建州【建安上】
  【开元戸二万八百     乡四十元和戸一万五千四百八十 乡四十】
  本秦闽中地也汉于其地立冶县属会稽郡后汉改冶为东官呉孙休永安二年以会稽南部都尉分为建郡今州即其地也宋齐梁皆以封子弟为王开元十年罢郡以县属泉州隋氏丧乱建安县人拥众自保武徳四年归附遂于建安县置建州
  州境【案州境里数写缺】
  八到【西北至上都四千六百九十五里西北至东都三千八百三十五里】
  【东北至处州山路九百里正南微东至福州六百里】
  【西南至汀州水路屈曲一千五百里西北至信州五百四十里】
  【西北至抚州八百三十里止北微东至衢州七百里】
  贡赋【开元贡 金花练赋 緜 绢】
  【元和贡 蕉布 偃鼠皮】
  管县五
  建安 浦城 邵武 将乐 建阳
  建安县【上郭下】
  本汉冶县之地后改为东官又立建安县【案通典云汉冶县地呉置建安县有武夷山】因遂不改
  建阳溪一名建安水在州西四百步南流入福州界浦城县【紧东南至州三百六十里】
  本汉兴县呉永安三年改曰呉兴隋平陈省入建安武徳四年又省载初元年复置改曰唐兴天授二年为武宁神龙元年复为唐兴天宝元年改为浦城
  梨岭在县东北八十里与弋阳县分界
  邵武县【上】
  本汉冶县地呉于此立昭武县晋改为邵武
  飞猿岭在县西一百七十里
  邵武溪水源出飞猿岭东南流经县西
  将乐县【中下东北至州四百五十里】
  呉永安三年置隋开皇九年省武徳八年复立
  将乐溪水源出百丈岭东北流经县界
  建阳县【中东至州一百六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