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翰传

  刘翰,沧州临津人。世代为医,开始为护国军节度巡官。周显德(954~959)初,到朝中献上《经用方书》三十卷、《论候》十卷、《今体治世集》二十卷。周世宗嘉奖他,命他为翰林医官,他献的书交到史馆,又加官为卫尉寺主簿。

  宋太祖北征,命他随行。建隆(960~963)初,被加封为朝散大夫、鸿胪寺丞。此时太祖讲求治道,事事都要核实,所以方技之士定要精通本职。乾德(963~968)初,太祖命太常寺考核翰林医官的技艺,以刘翰为优秀,贬退医术不精的二十六人。此后,太祖又诏命各州查访到有医术优秀者登记他们的姓名,并衡量距离远近赐给他们路费,在他们所过之处命官府供给食物,送他们到朝廷。开宝五年(972),太宗在王府患病,太祖命刘翰和马志诊视。太宗病愈后,刘翰升调为尚药奉御,并得到银器、缗钱、马及鞍勒的赏赐。

  刘翰曾受命详定《唐本草》,刘翰与道士马志,医官翟煦、张素、吴复王圭、王光佑、陈昭遇共同议定,详定后的《唐本草》包括的药物有:《神农本经》三百六十种,《名医录》一百八十二种,唐本先附的一百一十四种,有名无用的一百九十四种。新书编成后,皇上命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李日方、户部员外郎知制诰王佑、左司员外郎知制诰扈蒙详细审察后把它献上。李日方等人为新定本草一书做序说:

  《三坟》一书,神农写了一部分。各种药物得到辨别,《本草》在序中记录下来。《本草》旧经三卷,在世上流传。《名医别录》,是总结各医家之说编纂成的。到梁时的陶弘景才以《名医别录》参验《本经》,用红字和黑字交替写成一书,当时人认为很明白。他又考核各种药的功用,进行注释,排列为七卷,在南方流行。到唐代,又另外加以比较考核,增加八百多种药,增加注释,成为二十卷。《本经》漏缺的就补上,陶氏误说的就改正。然而年复一年,又过了四百年,红字黑字,没一本相同;旧注新注,文字也互相缺漏。若不是圣主继承统一大业,使天下太平,怎么能改正它呢!

  于是皇上诏命详细考察流传过程中的失误,刊为定本。分类不当的,由此得以纠正。如笔头灰,是兔毫,而在草部,今移附在兔头骨之下;半天河、地浆,都是水,也在草部,今移附在土石类之间;败鼓皮,移附于兽名;胡桐泪,改在木类;紫矿,也是木,从玉石品下改在木类;伏翼实为禽,由虫鱼部而改移到禽部;橘柚,改附于果实部;食盐,改附于光盐部;生姜、干姜,同归一类;至于鸡肠、蘩蒌、陆英、蒴鑋,因类别相似,也附在一起。新书还选用陈藏器的《拾遗》、李含光的《音义》,或者寻求别的版本的来源,或者向医家请教,互相参考比较,辨明正误。如突屈白,旧说是灰类,今为木根;天麻根,解释为似赤箭,今又完全不同。去掉错的,保留对的,单独设立新条目。刊正的其他条目,不可尽数。

  采纳众人意见,确定印刷版本。于是以白字为神农所说,黑字为名医所传,唐代增加的药种和宋代增加的药种,都分别加上明显的标志,详细解释,弄清它们的形态和药性。辨证谬误的,作为今注;考察文意而记述的,作为今按。药的功效确定了,道理也就详明。今以新旧药共九百八十三种,加上目录二十一卷,颁行天下,广泛流传。

  刘翰后来加官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太平兴国四年(979),被任命为翰林医官使,再加官为检校户部郎中。雍熙二年(985),滑州刘遇患病,皇上命刘翰去诊治。刘翰从滑州回来,说刘遇必会病愈,不久,刘遇就死了,刘翰因此获罪,被贬责为和州团练副使。端拱(988~989)初,又被起用为尚药奉御。淳化元年(990),再为医官使。逝世时七十二岁。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