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音:Cháng

常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以采邑为姓氏,源于姬姓。 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于康邑,世称康叔,其支孙食采于常, 后人以为姓氏。此为山东常姓。另外,春秋时吴王封其后代于 常(今江苏常州),其后人遂以封邑名为姓氏,这一支被称为 江苏常姓。二是改姓。北宋真宗名赵恒,古时“”“”同 义,因避讳,改恒姓为常。三是传说中黄帝臣子常仪和大司空 常先的后代。少数民族如水族、蒙古族、满族均有常姓。

山东、江苏为早期常姓发源地。战国时北方河南、河北南 部地区以及南方吴、楚等国均有常姓。西汉时,太原常姓显 赫,山东常姓亦形成望族。汉末三国时期,四川常氏名家辈 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南、甘肃常姓形成望族。隋唐时,常 姓名人多出自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和陕西新丰(今临潼东 北)两地。后新丰人常衮徙居闽(今福建)地,后人于是就在 闽、粤一带繁衍。宋代,常姓自江苏、浙江、江西、湖北等地 迁往福建、广东一带,后入云南、贵州等地。清代常姓有入台 湾、定居新加坡等地者。今日常姓以河南、山西、黑龙江、吉 林、河北等省居多。

常姓历史人物有常璩,东晋史学家。今存其所著《华阳国 志》,该书是研究中国西南地方史和少数民族史的必备书籍。 常建,唐诗人。开元进士。长于作五言诗,多以山林、寺观为 题材,笔墨简洁,意境清寂幽邃,代表作为《题破山寺后禅 院》。常遇春,明开国将领。归顺太祖,平陈友谅,擒张士诚, 转战江、浙、皖、赣,为明朝建立立下功勋。尝自言能将十万 众,军中称为“常十万”。

常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八十位。


【源】 ①黄帝之臣常仪、大司空常先,其后均为常氏(9,11,17,60)。②系自姬姓。周时康叔(周武王之弟)封其支孙食采于常(故城在今山东滕县东南),因以为氏,见《世本》(4,11,12,60)。③春秋时吴王封其支庶于常(故城在今江苏常州),因氏(17)。④隋时西域鄯善右族有常氏,见《金石录补》(242)。⑤宋时恒氏因避真宗恒之名讳,改为常氏(12,21,62)。⑥清道光时云南马龙洲(今马龙)土知州常氏,系彝族(253)。⑦裕固族常曼氏,汉姓为常(198)。⑧柯尔克孜族额齐克氏,汉姓为常(204)。⑨土族常鲜氏,汉姓为常(195)。⑩水(126)、蒙古、满(344)、彝(130)、回(176)、东乡、锡伯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平原、河南(17,21,60,418)。【布】 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8%。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河南、山西、黑龙江、吉林、河北等省多此姓,上述5省常姓约占全国汉族常姓人口63%。【人】 常惠,汉时太原人,封右将军、长罗侯(12,21)。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 尚义,山东之平邑,江西之金溪、崇仁,湖南之芷 江,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马关、陇川,四川之 合江、南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回、壮、 彝、瑶、哈尼、土家、裕固、柯尔克孜等多个民族有 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 云: “ (常氏) 或言黄帝臣常先之后。” “常先为大司 空” (《姓氏考略》),且“系出有熊氏,黄帝相常先之 后。”(《姓氏词典》 注引 《新纂氏族笺释》),则知常 先乃黄帝族人,为重臣,其后以名为氏。②或为常仪 之后。“黄帝使常仪占月……常姓宜出此。” (见 《姓 氏考略》)。③ 《唐书·世系表》 云: “出康叔支孙,食 采於常,因以为氏。” 康叔,乃周武王弟,卫之始封 君,古常邑在今山东滕县东南。此则系出姬姓,以邑 为氏。④ 《姓氏考略》注引 《路吏》 云: “吴后有常 氏。”此亦系出姬姓。⑤或为恒氏所改。郑樵注云: “恒氏避宋讳亦改为常。”宋真宗名赵恒,故恒氏避讳 而改。⑥土族之常姓,原驻牧於肃兆羌水、解水之 地,后迁至今互助土族自治县,人们称之为 “羌鲜 人”。其所居村庄,称“羌鲜阿寅勒”,意为从羌鲜地 方迁来的村庄,居者以村名为姓。羌,土族音 cháng,故或取 “羌鲜” 之首音谐 “” 以为单姓。 ⑦裕固族之常姓,则为常曼氏所改。常曼,本户族 名,以之代姓,后或取其首音谐“” 以为单姓。

汉代有常惠,名将; 三国魏有常林,温人,大司 农; 东晋有常璩; 唐代有常建; 明代有常遇春,怀远 人,右丞相。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