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音:Shā

沙姓的来源主要有四个。一是以地名为姓,出自子姓,宋微子之 后。商末殷纣王庶兄开(一名启)被封于微,世称微子。武王灭商后封 微子于商丘,建立宋国。微子的后裔有人被封于沙(今河北大名东)。 他们以地名命姓,遂成沙姓。二是出自改姓。沙随为春秋时宋国领地 (今河南宁陵东北),即成公十六年晋会诸侯的地方。失国或没爵后,即 称为公沙氏或沙随氏,后逐渐省为沙姓。三是少数民族姓氏,沙姓是回 族大姓。四是少数民族改姓,鲜卑族沙陀氏、突厥族沙金氏进入中原后 改为沙姓。

沙姓发源于河北,后逐渐向南迁徙。望族聚居于东莞郡(今山东沂 水)、汝南郡(今河南汝南)。如今,沙姓在全国多地均有分布。

沙姓历史人物有沙世坚,北宋武 将。文韬武略显著。沙良佐,明代新 城知县。为政期间廉洁爱民,重视教 育,兴办学校,人民安居乐业,盗贼 踪迹全无,深受百姓称颂拥戴。沙书 玉,清朝医学家。他精通内、外、喉科,声振大江南北,著有《医原纪 略》和《疡科补直》等医学著作。沙神芝,清朝大书法家,以狂草最有 名。其书法作品风格豪迈雄放,神妙飘逸,在书画界备受称赞。

沙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八十七位。


【源】 ①古有沙国,即元城之沙亭(故城在今河北大名东南,春秋时名琐),后以国为氏(17)。②春秋时宋微子之后食采于沙邑(故城在今河南宁陵西北)(17,60,62)。③相传为神农时夙沙氏之后,见《姓苑》(60,62)。④金时女真人姓,见《高丽史》(71)。⑤唐时百济国八族之一为沙氏(7,9,11,12,60)。⑥元太祖时西域人绰尔齐曾为宋军所虏,以父名实迪,因音讹为沙的,遂以沙为氏(24)。⑦明清时云南曲靖府马龙州土知州、亦佐县(今富源东南之营上)土知县及土县丞均为彝族,姓沙(253)。⑧明时云南剑川州弥沙井土巡检为沙氏(253)。⑨明清时云南开化府安南长官司(故城在今马关)副长官、王弄山长官司(故城在今文山)副长官均为壮族,姓沙(253)。⑩清时贵州安顺土司沙姓,得姓于明洪武年间(72)。⑪佤族孟连氏汉姓为沙(161)。⑫土族沙卜氏汉姓为沙(195)。⑬基诺族 氏族名以澈开头的氏族,汉姓一般为沙氏(223)。⑭回(105,176)、白(140)、保安、锡伯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汝南、东莞(17,21,60,418)。【布】 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人】 沙广,春秋时晋人(1,21)。沙彦㫬,五代十国时后梁云州节度使(15,21)。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颇广: 今北京,天津之 武清,河北之尚义、景县,山东之平邑、东平、淄 博,辽宁之清原,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老河 口,广东之新会,云南之兰坪等地均有分布。汉、 回、彝、蒙、怒、土、阿昌、傈僳、爱尼、哈尼等多 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 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①王符 《潜夫论》 载: “微子 后有沙氏。”此当系出子姓。② 《姓氏考略》 注引《姓 苑》云:“神农时夙沙氏之后。” ③ 《中国古今姓氏辞 典》 注引 《百家姓考略》 云: “系出沙随氏。(沙 随),古诸侯国,公爵,后失国,为公沙氏。汉有公 沙穆 (按: 原引作 ‘沙公穆’,据 《百家姓辞典》 改),子孙去 ‘公’ 为沙氏。” ④郑樵注云: “百济八 族,其一曰沙族。” ⑤或为蒙古人名所改。《续通志· 氏族略·总论·以名为氏》: “元绰尔齐为宋军所掳,以 父名 ‘实迪’,因音讹为 ‘沙的’,遂以沙为氏。” ⑤ 回族之沙姓,亦为人名所改,“来自波斯男子名之附 加 ‘沙’,其意为 ‘王’。加在人名后以示尊敬。” 后 居中国,遂取名字之尾音谐以 “”字而为单姓。⑦ 彝族之沙姓,由 “白木普” 所改。“白木普” 为山族 之意,遂或取其汉意而姓 “”; 或取 “” 音谐以 音近之 “” 而为姓。⑧土族之沙姓,则出自 “沙 卜”。“沙卜”亦即 “阻卜”之别译 ( “阻卜” 乃辽金 时对土族人之译名,亦作索卜),后或取其首音谐以 “”字而为单姓。⑨阿昌族之沙姓,则为 “喇夏” 所改,盖取其末音谐近似音之汉字 “” 而为单姓。 注⑥——⑨俱参见 《中国人的姓名》。

《姓纂》: “今东莞有沙氏。” 五代时后梁有沙承 赞,贞明间登科; 宋代有沙世坚,勇将; 明代有沙 金,延安人; 清代有沙神芝,嘉兴人。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