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敦煌石窟

指公元781—848年间吐蕃占领敦煌时代的石窟。据统计有洞窟46个,多为9世纪所凿。石窟外形大多为覆斗窟形,帐形龛,长方形窟门。在壁画中突出吐蕃赞普及其臣工、侍从等人物,如158窟的诸国王子※《举哀图》、159窟的※《吐蕃赞普听法图》,即是此种代表作。壁画中的佛像,如159窟的中两身菩萨像,面相造型亦显有西藏佛教造像风格。壁画中还画有长身甲及携有劲弓利刃的吐蕃军队。石窟中还立有《大蕃故敦煌郡莫高窟阴处士修功德记》,《河西都僧统洪告身碑》等碑记,提供了吐蕃占领河陇时期的历史资料,其中阴处士曾任沙州道门亲表部落大使,洪曾任河西都僧统,而且被吐蕃赞普迎请入蕃,成为赞普的“国师”。同时窟内还留有许多藏文题记,藏文各种写体的六字真言;还有佛经名、壁画绘者题名等,为探讨石窟开凿的历史背景等提供了线索。有的题记还为确定石窟壁画年代提供可靠依据。敦煌365窟之定为成于832—834年,即因藏文题记内有可黎可足赞普及水鼠年起至水虎年建成的文字记载。吐蕃时期的石窟多而精美,并具民族特色,是吐蕃赞普信奉和大力提倡佛教的结果,闻名于当世的《敦煌录》即已记载吐蕃石窟之状;“有天王堂及神祠,壁画吐蕃赞普、部从。”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