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剌

明代对漠西卫拉特蒙古诸部的总称。由蒙元时期斡亦剌后裔及吸收其他部落发展而成。初游牧于札布汗河、科布多河流域及额尔齐斯河、叶尼塞河一带。北邻乞儿吉思,西南连别失八里、哈密,东接鞑靼。主要经营畜牧业,兼营狩猎、手工业及少许农业。使用回鹘体蒙古文。原萨满教较盛行,后信奉格鲁派喇嘛教(藏传佛教),也颇受伊斯兰教影响。明初,由瓦剌王猛可帖木儿统率,号称四万户。后由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分领其地,明廷分别封之为顺宁王、贤义王及安乐王,贡使表文往来不绝。马哈木子脱珪袭位后,内并太平、把秃孛罗部,外联鞑靼脱脱不花(岱总汗),击败阿鲁台及阿台汗。子也先承其势,统辖东西蒙古诸部,威及西域及东北。※“土木之役”大败明军,掠获明英宗,震撼中原。也先死后,瓦剌趋衰,主力渐移向漠西,主要活动地区,以坤桂河、札布汗河为中心,东到杭爱山,西至额尔齐斯河上游,北越唐努山。仍通过各种途径与明廷保持联系,并在西域事务中产生颇大影响。后为东蒙古所逼,舍弃中心驻牧地,向天山北路发展,以此为中心,西北方面向额尔齐斯河中游、鄂毕河及哈萨克草原移动,西南向伊犁河、楚河、塔拉斯河推进,东南向青海迁徙。由和硕特、准噶尔、土尔扈特、杜尔伯特等部组成新的卫拉特联盟。明末清初,我国西北地区逐渐形成了在准噶尔贵族统治下,包括卫拉特诸部和其他一些蒙古及突厥语族部落在内的强大政权。在汉文史籍中,“瓦剌”一词逐渐为“额鲁特”、“厄鲁特”、“卫拉特”所代替。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