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拉祜普”、“拉祜纳”、“拉祜西”。清代汉文史籍称“倮黑”,解放后统称“拉祜”。人口411476 (1990年),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思茅、临沧地区,其中50%聚居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其祖先源于由青藏高原南迁的古代羌人,汉晋时期与其他南迁的一些羌语族体被泛称“昆”或“昆明”,唐时称“锅错蛮”,分布在今云南金沙江以南地区。公元17世纪以后又分东西两路大规模南迁,逐渐形成今天的分布格局。唐宋时受南诏、大理政权管辖,元明清时期除受中央王朝统治外,还受傣族封建领主管辖。公元18世纪至20世纪初,曾联合附近各族人民不断反抗清王朝和傣族土司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由于历史原因,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解放前分布在澜沧县东北及临沧、双江、景谷、镇沅、墨江、元江等地的拉祜族已进入封建地主经济;分布在澜沧县西南及孟连、沧源、耿马和西双版纳的拉祜族,因直接或间接受傣族土司统治,经济受封建领主支配,某些地区甚至保留有原始公社制残余。婚姻实行一夫一妻族内婚制,青年男女社交自由,包办婚姻很少。普遍信奉万物有灵和大乘佛教,少数还信近代传入的天主教和基督教。传统节日有火把节等。传统舞蹈有芦笙舞。语言属汉藏语族藏缅语系彝语支。有通行不广,原由西方传教士创制,解放后经过改革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成立了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和孟连傣族拉祜族自治县,使拉祜族人民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