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感应

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神秘观点。先秦已产生。以为天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最高主宰,有意志有感情,君临天下,干预人事。人的活动亦能感动天,使之做出反应。自然灾害和祥瑞是天对人表示谴责和褒奖。《左传·僖公五年》:“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孟子认为君子“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可以“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上》)《中庸》更认为“至诚”之人能够“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西汉董仲舒吸取阴阳五行、五德终始的理论,将其系统化,成为其封建神学体系的基础。认为皇帝若能虔诚地祭天爱民,实行德政,就能得到天的嘉奖,以河图洛书、凤凰来仪等祥瑞示之。相反,“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汉书·董仲舒传》),即出现雨石、春凋秋荣等灾害,最后改朝换代,变易君主。这种天以灾异、符瑞示人,人以德行感天的观点,是神学目的论之重要内容。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