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校

①查核察看之意。东晋、北朝有检校御史。②官制用语。初谓代理,即尚未实授某官业已掌其职事之谓。隋及唐初已有此称。中唐以后,使职、外官多带中央台省官衔,其加三公、尚书仆射、尚书、丞郎等高级官衔者,称检校官,为寄衔之意,仅示官品高下,不掌职事。五代因之。北宋前期置检校太师、太尉、太傅、太保、司徒、司空、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吏部尚书、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礼部尚书、工部尚书、左散骑常侍、右散骑常侍、太子宾客、国子祭酒、水部员外郎十九等,皆为由诏命除授而非正式任命的一种加官,多加授武臣、军职、吏职、蕃官,文臣则枢密使、宣徽使、节度使、使相及前任宰相始加授,皇子及宗室近亲亦得加授。元丰三年(1080)后,武臣承宣使以下所带检校官皆废,唯留检校三师、三公。政和以后,改三公为三少。辽代设,指诏除而非正命之加官。太祖九年(915)授齐行本为检校尚书、左仆射。辽之检校官名目繁多,有太师、太尉、太保、太傅、尚书、司徒、司空等。有时尚在检校之前加特进等称。③官名。唐玄宗开元六年(718)改乾元院为丽正修书院,曾置检校官,掌校理书籍。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于中书省置检校官四员,正七品,掌审核左右司、六部公事之程期、文牍稽失等事。明中央官署如户部、刑部、都察院,地方官署如各省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各府皆置,隶照磨所,为办理文书案卷的低级事务官员。中央诸官署、布政使司所置为正九品,按察使司所置为从九品,各府所置未入流。清初置于顺天府,从九品,康熙六年(1667)省。后唯江苏知府属吏有之,未入流。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