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泥

亦称泥封。古代封缄简、牍或其他物品时所用盖有玺印的泥块。主要流行于战国至魏晋时代。“封泥”一词,始见于《后汉书·百官志》,言守宫令“主御纸笔墨,及尚书财用诸物及封泥。”《吕氏春秋·适威》:“若玺之于涂,抑之以方则方,抑之以圜则圜,”“涂”即封泥。其用法是封缄简牍时,于封检上挖方槽,使束缚简牍的绳子在槽内系结,然后以特制的软泥盖在槽内绳结上,用玺印钤印之,待软泥干燥硬化,即成为封泥。其作用类似现代封信用的火漆印。封泥除用于封缄简牍外,亦用于封物。出土封泥属战国者较少,而以汉代为多。施于封泥上之玺印多为官印,对考证当时的官制及地理有重要价值。著录或考证封泥之书主要有清陈介祺、吴式芬《封泥考略》,刘鹗《铁云藏封泥》,近人王国维等的《齐鲁封泥集存》,周明泰《续封泥考略》、《再续封泥考略》,马衡《封泥存真》。

正面封泥细部 侧 面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