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理人欲

天理人欲    tiān lǐ rén yù

简称“理欲”。原出《礼记·乐记》:“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宋代理学家如程颐朱熹等所理解的“天理”,实质上即“仁、义、礼、智”的纲常伦理;“人欲”则指人们的生活欲望。把“天理”和“人欲”相对立,强调“不出于理则出于欲,不出于欲则出于理”,教导人们放弃生活欲望,绝对遵守封建伦理的教条,甚至说:“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二程遗书》卷二十二),“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朱子语类》卷十三)。反理学思潮的兴起,主要在于反对这种禁欲主义的观点。南宋陈亮叶適等已开其端。至明清之际,王夫之更明确提出“随处见人欲,即随处见天理”的命题,反对“离欲而别为理”《读四书大全说》卷八)。清戴震认为:“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是理者存乎欲者也”《孟子字义疏证·理》。指出“天理”是离不开人情、人欲的,并揭露道学家“以理杀人”。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