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

①在今辽宁绥中县西。《辽史·地理志》:来州“有三州山”。《方舆纪要》卷37广宁前屯卫:三山“在卫西北三十里。高数千仞,三峰并秀”。

②又名护国山、下三山。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长江东岸板桥浦西。《寰宇记》卷90升州上元县:三山“其山孤绝,面东,西绝大江。按《舆地志》云:其山积石滨于大江,有三峰,南北接,故曰三山”。《晋书·王浚传》:太康元年(280),王浚伐吴,“顺流鼓棹,径造三山”。谢元晖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三山半落青天外。”皆此。

③在今江苏武进县东三十五里北新安镇东北。《方舆纪要》卷25常州府武进县:三山“三峰相连,中一峰尤峭拔。明初张士诚遣兵寇常州,吴良自江阴取间道,歼其援兵于无锡之三山,即此”。

④在今江苏六合县西北六十五里竹镇。《舆地纪胜》卷38真州:三山,“巴山、麝香山、盘石山并在竹镇”。

⑤即今江苏镇江市北长江江滨金山、北固山和江中焦山合称。三山夹江相峙,世称京口三山。

⑥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南十余里。《清一统志·徐州府一》:三山“上有三峰,故名。山腰有洞,又名南洞山。其下为三山堤。明万历四十年,大河尝决于此”。

⑦在今江苏吴县西南百里东山镇西南太湖中。《水经·沔水注》:“(太)湖中有大雷、小雷、三山。”唐皎然诗:“太湖三山口,吴王在时道。”《清一统志·苏州府》 “三山”条:“《寰宇记》引《吴兴山墟名》云:三山在太湖中,白波天合,三点黛色,今属吴县。《府志》: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山有三峰,地相连接。上有吴妃太姥祠。”

⑧即今安徽淮南市西南山三铺。旧属寿县。清光绪《寿州志》卷3:“三山在治东三十里,与凤台县接壤。”

⑨在今安徽来安县东。《舆地纪胜》卷42滁州:三山“在来安县东二十里,并立三山,因名”。

⑩在今浙江台州市(椒江区)西十六里椒江南岸。《方舆纪要》卷92台州府:三山在“府东八十五里海门卫西南。卫滨海、散漫无险可依,山峙立椒江南岸。为卫境之望”。

(11)福建福州市的别称。宋曾巩《道山亭记》:“城中凡有三山,东曰九仙,西曰闽山,北曰越王,故郡有三山之名。闽山一名乌石山。”明《寰宇通志》卷45福州府《山川》:三山,“九仙、乌石、越王三山俱在城中,故名”。

(12)一作参山。在今山东莱州市北五十里之三山岛。《史记·封禅书》 载:古帝王所祀八神,“四曰阴主,祠三山”。《索隐》:“《地理志》:东莱曲成有参山, 即此三山。”

(13)在今河南确山县南。《方舆纪要》卷50确山县:三山“在县南三十里。与马鹿山、会龙山并峙。因名”。

(14)在今广东揭西县北。《方舆纪要》卷103潮州府揭阳县:三山“在县西百五十里。一名独山,南溪经其下”。

(15)在今广东南海市东,北距广州市二十七里。《方舆纪要》卷101广州府南海县:三山“在府南二十七里。三峰并起,竞秀凌空,旧有三山寨,明初廖永忠擒邵宗愚于此。今为桂华堡”。

(16)在今宁夏盐池县南。明嘉靖《宁夏新志》卷3韦州守御千户所:三山“在城(韦州)东百里。三峰列峙如指”。


(1)即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西南、长江东岸三山矶。以有三峰得名。长江从西南来,此山特当其冲,形势奇险。六朝都建康(今南京市),三山为其西南江防要隘,故又称护国山。《晋书·王濬传》:西晋太康元年(280年)伐吴,濬自发蜀,“顺流鼓棹,径造三山”,即此。唐李白有“三山半落青天外”诗句。(2)江苏省镇江市金山、北固山和焦山的合称。处江滨和江中,世称“京口三山”。(3)在江苏省徐州市东南。上有三峰,故名。山腰有洞,因此又名南洞山。山下有三山堤。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黄河曾在此决口。(4)在江苏省无锡市冲山南端。是太湖中的小岛。由四峰组成,头尾二山,叫东鸭、西鸭,主山叫三峰,另一小峰无名。已建为风景秀丽的湖中公园。从鼋头渚有游轮可至岛畔。三山主峰,高出水面50米左右,周围长约2.5千米,四面环水,幽雅清静。山上植有千株枫树,秋深时鲜红如火。由盘山路而上,至半山腰,有茶室休息,可观赏太湖变幻无穷的景色。在三峰与西鸭之间建有五孔长桥,游人漫步桥上,可观三山全景,饱览太湖风光。(5)在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洞庭东山西南太湖中。为一大二小的山岛,一为主岛三山,余名泽山、厥山。主峰海拔81.2米。相传因春秋末期有吴妃姊妹三人,各居一峰而名。唐咸通十三年(872年)建有三峰寺。明曹熙《三峰寺庄田记》云:“三峰古刹也,四面皆平湖,……是山屹乎其中,孤绝而巧,世人呼为小蓬莱,胜概甲吴中。”山上旧有十景之胜。现存者有姑亭,传为梳妆台;板壁峰,人称行山,石峭陡立,恰似一天然的水石盆景;叠石,以石著胜,传为吴王爱女之别宫所在;十二生肖石,石临太湖,玲珑嵌空,似十二生肖之动物形状;其余尚有香炉石、牛背岩等。岛上家家培植盆景,堪称水碧山翠小蓬莱。(6)又称三水山。在浙江省安吉县东南。《大清一统志》:“有三水,一水东出乌程,一水北出长兴,一水北入本县(指安吉县)境。”(7)又称叁山。在山东省莱州市北海滨。《史记·封禅书》:战国、秦、汉时,帝王祭祀“八神”中的第四神“阴主”于此。《汉书·郊祀志》:宣帝“祠叁山八神于曲城(今莱州市东北)”,即此。(8)在广东省广州市南。三峰并起,下临珠江,各高三十余丈。旧有三山寨,明初廖永忠擒邵宗愚于此;清时为桂华堡。 (9)福建省福州市的别称。北宋文学家曾巩《道山亭记》:“城之中三山,西曰闽山,东曰九仙,北曰粤王,故郡有三山之名。闽山一名乌石山。”《寰宇通志》福州府山川:三山“九仙、乌石、越王三山俱在城中,故名”。北宋诗人谢泌有“城袤三山千簇寺”、陈轩有“城里三山古越都”之句。南宋梁克家撰有《三山志》。(10)见“三神山”。(11)即“叁山”。


【检索三山】 古籍全文检索:三山
内容推荐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