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销声匿迹

【成语】:销声匿迹
【拼音】:xiāo shēng nì jì
【简拼】:xsnj
【解释】:不公开讲话,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再出现。
【出处】:语出《艺文类聚》卷三六引北周庚信《五月披裘负薪画赞》:“禽巢欲远,鱼穴惟深,消声灭迹,何必山林!”
【示例】:虽然在初期也有少数人唱导‘与抗战无关’论,但为大势所迫,不久也就~了。 郭沫若《沸羹集·抗战以来的文艺思潮》
【近义词】:隐姓埋名无影无踪销声敛迹
【反义词】:死灰复燃东山再起抛头露面
【歇后语】:冬天的蚊子
【语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或事物
【英文】:all wool and a yard wide
【法文】:rentrer dans sa coquille
【德文】:sich weder sehen noch von sich hǒren lassen
【成语故事】:唐朝时期,长安提炼金银的宗某与卖烧饼的陈敬瑄十分要好,为争夺一个美女而反目成仇。两人绝交后,陈敬瑄当上了四川节度使。长安发生叛乱,宗某随逃难人群到蜀地锦江。他四处游荡,隐姓埋名,准备销声匿迹,结果在内江还是被陈敬瑄所杀

销声匿迹 典故或故事

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官场现形记》二八回:“他生平最是趋炎附势的,如何肯销声匿迹。”鲁迅《致时玳》:“假使中途来了压迫,那么指导的英雄一定首先销声匿迹。”亦作“销声敛迹”。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一一:“唐世长安有宗小子者……与西川节度使陈敬瑄微时游处,因色失欢……京国乱离,僖宗幸蜀。宗生避地,亦到锦江,然畏颍川(指陈敬瑄)知之,遂旅游资中郡,销声敛迹,惟恐人知。”亦作“消声灭迹”。《艺文类聚》卷三六引北周.庾信《五月披裘负薪画赞》:“披裘当夏,俗外为心,虽逢季子,不拾遗金,禽巢欲远,鱼穴惟深,消声灭迹,何必山林!”亦作“销声匿影”。梁启超《中国专制政治进化史论》:“其暗潮波折,屡起屡伏,更历千年,然后销声匿影以至于尽也。”亦作“匿迹销声”。《官场现形记》二八回:“黑八哥一干人也劝他,叫他暂时匿迹销声,等避过风头再作道理;这也是照应他的意思。”亦作“消声匿迹”。郭沫若《沸羹集.抗战以来的文艺思潮》:“虽然在初期也有少数人唱导‘与抗战无关’论,但为大势所迫,不久也就消声匿迹。”

销声匿迹 成语接龙


【顺接】:重足一迹 蛛丝虫迹 杜门晦迹 萍踪梗迹 比肩迭迹 遁名匿迹 潜形匿迹 骈肩迭迹 
【逆接】:雨断云销 金谷香销 黯然魂销 骨瘦形销 瓦解冰销 玉碎香销 玉减香销 竹帛烟销 
【逆接】:销魂夺魄 销魂荡魄 销金众口 销毁骨立 销金罢刃 销神流志 销声匿迹 销声避影 


 查看:「销声匿迹」的典故、销声匿迹成语故事
 查看:「销声匿迹」在《汉语词典》的解释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