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字形演变,请横屏查看
  • 甲骨文
    H11:68
  • 金文
    集成4341(班簋)
  • 战国文字
    上(1)‧孔‧16

    郭‧老甲‧21

    睡‧封47
  • 篆文
    說文
  • 隶书
    羊竇道碑

    銀‧孫臏‧19

    馬‧老子甲後‧223
  • 楷书
    楷書

殷商甲骨有「」、「」等字,像動物之形,本義不明,卜辭用為方國名。孫詒讓首釋為「蜀」,孫海波《甲骨文編》錄入〈虫部〉「蜀」字,徐中舒《甲骨文字典》等學者以為像野蠶之形,上作目形,像蠶頭之省;下作綣曲之形,像蠶身蜎蜎之形。周原甲骨載「伐蜀」之事,蜀作「」,周代金文作「」,從、從虫,與篆文構形相同。戰國文字形體小變,形或作二斜筆,秦簡或彎作兩圓弧,或逕省蠶身「ㄅ」形,從虫、從目,以凸顯動物之巨目。漢代簡帛或猶承形構作「」,或改易「虫」旁為「禸」,寫作「」。據《說文‧虫部》:「,葵中蠶也。从虫,上目像蜀頭形,中象其身蜎蜎。」本義為野蠶。在六書中屬於象形。

汉字:「蜀」 字形演变 字源演变


H11:68(甲)西周

班簋(金)西周早期

郭.老甲.21(楚)

說文‧虫部

睡.封47(秦)


金文

小篆

康熙字

楷体

汉字:「蜀」 金文 字形图


班簋西周早期集成4341

汉字:「蜀」 楚系简帛文字

汉字:「蜀」 秦系简牍文字

汉字:「蜀」 传抄古文字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