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字形演变,请横屏查看
  • 甲骨文
    合集1022甲
  • 金文
    集成8501(曲父丁爵)

    集成2757(曾子斿鼎)

    嘯堂69(錯金鳥書帶鈎)
  • 战国文字
    璽彙4592

    包2‧260

    睡‧編42

    睡‧日甲121
  • 篆文
    說文

    說文古文

    說文或體
  • 隶书
    校官碑

    銀‧孫臏‧155

    無極山碑

    馬‧相‧20

    上‧馬斥彰長田君碑
  • 楷书
    楷書

甲骨文「曲」字作,像曲尺之形,是「曲」字初文。後金文作,框內稍有繁簡,或逕省去文飾作。戰國古璽作、楚簡作,承金文曲尺之象,皆為古文之來源。有時也作橫置作,則為篆文之所取象。秦簡文字作,並見於馬王堆帛書,皆從,中實以「」。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繼而更將「」替換為「玉」,則又篆文別篆之所由來。復將「」之與橫筆「」相接,由「」而「」,由「」而「」,是又隸書、楷書構形之所本。《說文‧曲部》:「,象器曲受物之形。或說曲,蠶薄也。」參照《說文‧匚部》:「,受物之器。」籀文作,只是雙鉤和單筆的差別。曲、匚同為受物之器,僅為正視、側視之別,橫置、豎置之異。曲本曲尺象形,而匚則受物之器,二字原本不同,惟因戰國金文及古璽「曲」字常寫成「」,如〈錯金鳥書篆帶鈎〉:「宜(曲)則(曲),宜植(直)則直。」「曲」字寫成「」,與匚形近,逐漸訛混,因有受物「蠶薄」之意思。自甲骨、金文,歷戰國文字,以至篆文、隸書,均可看到「曲尺」演變之軌跡,本義為曲尺。在六書中屬於象形。

汉字:「曲」 字形演变 字源演变


合1022甲(甲)

曲父丁爵(金)商代晚期

曾子倝鼎(金)春秋早期

包2.260(楚)

郭.六.43(楚)

說文古文

說文‧曲部

睡.編42(秦)

睡.日甲121(秦)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康熙字

楷体

汉字:「曲」 甲骨文 字形图


合1022甲賓間

汉字:「曲」 金文 字形图


曲父丁爵商代晚期集成8501

曾子倝鼎春秋早期集成2757

汉字:「曲」 楚系简帛文字

汉字:「曲」 秦系简牍文字

汉字:「曲」 传抄古文字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