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字形演变,请横屏查看
  • 金文
    集成11372(二十年鄭令戈)

    距末乙

    集成9735(中山王方壺)
  • 战国文字
    包2‧189

    璽彙3861

    睡‧日甲104背
  • 篆文
    說文
  • 隶书
    景北海碑陰

    馬‧縱‧34

    韓勑碑兩側
  • 楷书
    楷書
  • 简体
    楷書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戰國晚期金文、楚簡及璽印文字,構形凡有兩類,一類從弓、長聲,與篆文同。另一類作從糸、長聲,僅〈中山王方壺〉一例,改易形符從「糸」。形符大體定形為「弓」,偶作像人跪坐之形,或添短橫之羨符,作為飾筆。聲符「長」下半多作立人形,與篆文「長」字構形相去較遠。隸書則繼承戰國秦簡文字而來。「張」,《說文‧弓部》:「施弓弦也。」從弓、長聲。表示與用弓動作相關,故從弓;或與弓弦材質相關,故從糸。從長,表示音讀,是不示義之聲符,本義是繃緊弓弦。在六書中屬於形聲。臺灣標準字作「張」,規範字作「张」。

汉字:「張」 字形演变 字源演变


中山王昔壺(金)戰國晚期

包2.189(楚)

說文‧弓部

睡.日甲1(秦)


康熙字

楷体

汉字:「張」 楚系简帛文字

汉字:「張」 秦系简牍文字

汉字:「張」 传抄古文字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