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汉字
拼音:shí,zhì 四角码:03650
部首:言 总笔画:19 部首外:12
98五笔:yujy 86五笔:yuaj 郑码:sskh
统一码:8B58 仓颉:yryia 笔顺:4111251414312511534
异体字:    𢨞 𧥾 𧨺 𧬣 

汉字:「識」基本解释


〔识〕
《説文》:“識,常也。一曰知也。从言,戠聲。”吴大澂古籀補:“戠,古識字。《詩》:‘織文鳥章。’織,徽織也。旗之有識者曰旗幟。从糸,从巾,从言,皆後人所加。”刘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常者,旗常畫日月者。”杨树达《積微居小學述林》:“識字依事之先後分三義:最先為記識,一也;認識次之,二也;最後為知識,三也。記識、認識皆動作也,知識則名物矣。余謂識字當以記識為本義……君以知訓識者,知字本有記識之義,亦有認識之義。”
(一)zhì 《廣韻》職吏切,去志章。之部。
(1)旗帜。后作“”。《説文·言部》:“識,常也。”王筠句讀:“常亦用為旗常之常。……《説文韻譜》徽、幖下皆作識也。此古本之僅存者矣。徽、幖皆旗常之屬,故曰識也。此與‘識,常也’正合。”錢坫斠詮:“此云‘常’者,即《春官》‘司常’之常也。日月為常,凡旃旂之屬皆屬司常。曰司常,曰職識歟!”《釋名·釋言語》:“識,幟也,有章識可按視也。”《左傳·宣公十二年》“前茅慮無”杜預注:“時以茅為旌識。”又《昭公二十一年》“揚徽者,公徒也”杜預注:“徽,識也。”陸德明釋文:“識,本又作幟。”《漢書·王莽傳下》:“説無文號旌旗表識,咸怪異之。”顔師古注:“識讀與幟同。”
(2)加上标记。后作“”。《集韻·志韻》:“誌,或作識。”《禮記·檀弓上》:“(孔)子曰:‘吾聞之,古也墓而不墳,今也,東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識也。’於是封之,崇四尺。”孔穎達疏:“不可以不作,封墳記識其處。”《金史·阿鄰傳》:“阿鄰得生口,知可涉處,識以柳枝,命本部涉濟。”《徐霞客遊記·粤西遊日記一》:“一路採笋盈握,則置路隅,以識來徑。”又标记。三國曹植《寶刀賦序》:“建安中,魏王命有司造寶刀五枚,以龍熊烏雀為識。”夏燮《中西紀事·四國合從》:“又其國中海舶皆以星旗為識。”
(3)记住。《玉篇·言部》:“識,記也。”《易·隨》:“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孔穎達疏:“多記識前代之言,往賢之行。”《論語·述而》:“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朱熹集注:“識,記也;默識,謂不言而存諸心也。”戰國宋玉《神女賦》:“寐而夢之,寤不自識。”《論衡·遭虎》:“孔子曰:‘弟子識諸,苛政暴吏甚於虎也。’”
(4)记述;记载。《漢書·匈奴傳》:“於是(中行)説教單于左右疏記,以計識其人衆畜牧。”顔師古注:“識,亦記。”《資治通鑑·魏文帝黄初二年》:“然天下離析之際,不可無歲、時、月、日,以識事之先後。”《清史稿·禮志一》:“詳其異同,識其顛末,無遺無複,庶覽者可考而知已。”
(5)古代钟鼎上凸出的文字。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五:“案《博古圖》古器俱有款識,款謂陰字,是凹入者;識謂陽字,是凸出者。款在外,識在内。……識音熾。”《史記·封禪書》:“鼎大異於衆鼎,文鏤無款識,怪之,言吏。”周去非《嶺外代答·銅鼓》:“廣西土中銅鼓……周圍款識,其圓紋為古錢,其方文如織簟。”
(6)草名。一种茄科植物。也作“”。《大戴禮記·夏小正》:“(三月)采識。識,草也。”王聘珍解詁:“識當為蘵。《爾雅》曰:‘蘵,黄蒢。’注云:‘蘵草葉似酸漿,花小而白,中心黄,東以作菹食。’”
(7)通“職(zhí)”。主管。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頤部》:“識,叚借為職。《脩華嶽碑》:‘周禮識方氏。’”按:今本《周禮·夏官》作“職方氏”。《管子·明法》:“百官識,非惠也,刑罰必也。”于省吾新證:“識,職古同字……《周禮·大司寇》‘上能糾職’注:‘職事脩理。’此言百官職事脩理,非由于恩惠,乃由于刑罰也。”
(二)shí 《廣韻》賞職切,入職書。職部。
(1)知道。《説文·言部》:“識,知也。”《詩·大雅·瞻卬》:“如賈三倍,君子是識。”鄭玄箋:“識,知也。”《韓非子·難二》:“晋平公叔向曰:‘昔者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不識臣之力也?君之力也?’”陶潛《桃花源詩》:“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又体会,了解。辛棄疾《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説還休。”蕭立之《偶成》:“城中豈識農耕好,却恨慳晴放紙鳶。”袁宏道《泛溪》:“只貪下水易,誰識上灘難。”
(2)认识。《玉篇·言部》:“識,認識也。”《史記·刺客列傳》:“(豫讓)行乞於市,其妻不識也。”三國曹植《送應氏二首》之一:“遊子久不歸,不識陌與阡。”李白《與韓荆州書》:“生不用封萬户侯,但願一識韓荆州。”又辨别。《墨子·非命中》:“然今天下之情僞,未可得而識也。”《資治通鑑·唐憲宗元和十四年》:“弘正初得師道首,疑其非真,召夏侯澄使識之。”胡三省注:“識,如字,辨識也。”錢秉鐙《田園》:“鷄鳴識夜旦,鳥鳴識天時。”
(3)相知的朋友。《梁書·王茂傳》:“年數歲,為大父所異,常謂親識曰:‘此吾家之千里駒。’”劉禹錫《元日感懷》:“異鄉無舊識,車馬到門稀。”
(4)知识;见解。張衡《東京賦》:“鄙夫寡職,而今而後,乃知大之德馨,咸在於此。”《晋書·謝鯤傳》:“少知名,通簡有高識,不修威儀,好《老》、《易》。”《新唐書·劉子玄傳》:“史有三長:才、學、識,世罕兼之,故史者少。”梁启超《中国史叙伦·有史以前之时代》:“司马迁作《史记》,托始黄帝,可谓特识,故今窃取之,定黄帝以后为有史时代。”
(5)思想或意识。《文選·顔延之〈五君詠·阮步兵〉》:“阮公雖淪跡,識密鑒亦洞。”李善注:“識,心之别名,湛然不動謂之心,分别是非謂之識。”又感觉;知觉。《樂府詩集·雜曲歌辭·焦仲卿妻》:“新婦識馬聲,躡履相逢迎。”南朝梁武帝《浄業賦》:“觀耳識之愛聲,亦如飛鳥之歸林。”《南史·齊紀》:“我識滅後,身上著夏衣畫天衣。”
(6)佛教用语。思维、认识、判断等精神活动的主体。《摩訶止觀》卷二上:“對境覺知,異乎木石名為心;次心籌量名為意;了了别知名為識。”
(7)通“適(shì)”。副词。刚才,刚刚。《左傳·成公十六年》:“識見不穀而趨,無乃傷乎?”惠棟補注:“識當為適。《外傳》作‘屬’,訓為適。”
(8)姓。《集韻·職韻》:“識,姓。”《萬姓統譜·職韻》:“識,《姓纂》云:人姓。”

「好」 在工具书中的解释

工具书 影印版 备注 文字版
汉语大字典 第4284页 第6字
中华字海 第1476页  第55字
汉语大词典 第15780页 第11卷 421
现代汉语词典 第1178页  第1678页  
字 源 第174页  第3字
中华大字典 第2363页  第19字
康熙字典 (内府) 第2821页 第9字 文字版
康熙字典 (同文) 第1181页 第17字 文字版
异体字 详情
说文解字注 第366页 文字版
说文解字 (陈刻本) 第91页
说文解字 (孙刻本) 第91页 文字版
说文解字 (日藏本) 第83页 左栏
说文解字 (汲古阁) 第139页 文字版
说文系传 第177页
说文解字句读 第271页
说文通训定声 第712页
说文解字义证 第777页 下翻1到3页
说文解字诂林 第2935页 补遗:16430
经籍籑诂 第6223页 去聲,四寘下(韻目第6192頁)
第9796页 入聲,十三職(韻目第9716頁)
第6224页 去聲,四寘下(韻目第6192頁)
第6335页 去聲,四寘,下補遺(韻目第6316頁)
第9874页 入聲,十三職,補遺(韻目第9840頁)
文字版
文字版
文字版
字形演变 详情
类 篇 第88页 上栏 第10字 文字版
字 汇 第975页 第2字
正字通 第2213页 第14字 文字版
龙龛手鉴 第35页 第11字
玉篇及残卷 第165页055 卷9第90   文字版
篆隶万象名义 第472页 列行:41 文字版
宋本广韵 第356页27字 第525页37字  文字版
宋本广韵 第365页27字 第536页37字  文字版
宋本广韵 第348页  第517页  
集韵 (述古堂) 第483.1.4页 第483.4.3页 第483.7.2页 第755.7.2页  文字版
集韵 (明州) 第483.1.4页 第483.4.3页 第483.7.2页 第755.7.2页  文字版
中上古音韵 中上古音韵  表格文字 
中原音韵
中文大辞典 第13608页
订正六书通 第369页 
汉字字源 --
甲骨文字典 --
新甲骨文编 --
金文编字典 --
新金文编 第255页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