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暑必挟湿。伤在气分。古称滞下。此滞字。非停滞饮食。言暑湿内侵。腑中流行阻遏。而为滞矣。消导。升举。温补。暑邪无有出路。胸痞不饥。不食。粘腻未已。而肛门沉坠里结。三焦皆受邪蒸。上下浑如两截。延为休息痢疾。缠绵展转。岂旦晚骤愈之病。(暑湿热) 淡干姜 生姜 小川连 淡黄芩 人参 枳实 徐 夏季痢症。多是湿热食积。初起宜分消其邪。但肌柔白嫩。乃气虚之质。且性情畏药。只宜少与勿过。 槟榔青皮 陈皮 浓朴 川连 黄芩 木香 炒黑山楂 又 湿热下痢。必用苦辛寒为治。粟壳涩肠止泻。久痢成方。当此热邪未清。宣通。斯滞可去。因色白气弱。未敢峻攻耳。 浓朴 黄芩 川连 木香汁 楂肉 炒银花麦芽 卢 痢症湿热。皆是夏令伏邪。但以攻消。大伤胃气。不能去病。今微呕。不饥不寐。大便欲解不通。是九窍六腑不和。总是胃病。 人参(一钱) 吴萸炒川连(四分) 泡淡生干姜(五分) 茯苓(三钱) 川楝子肉(一钱)生白芍(一钱半) 某(女) 舌色灰黄。渴不多饮。不饥恶心。下利红白积滞。小溲不利此。暑湿内伏。三焦气机不主宣达。宜用分理气血。不必见积。以攻涤下药。 飞滑石通草 猪苓 茯苓藿香梗 浓朴 白蔻仁 新会皮 陆(氏) 经来暑秽痧胀。心烦自利黑瘀。 淡黄芩 枳实 川连 石菖蒲 郁金 橘红 陈(妪) 泻痢两月。肢体浮肿。高年自属虚象。但胸脘痞闷。纳谷恶心。每利必先腹痛。是夏秋暑热。 郁滞于中。虚体挟邪。焉有补涩可去邪扶正之理。恐交节令变症。明是棘手重症矣。 人参 茯苓 川连 淡干姜白芍 枳实 某 脐上青筋突痛。太阴脾受伤。此前症也。近日腹痛白积。两旬不已。是新受夏秋暑湿。与病异岐。先理新病。导气分消主之。 藿香 浓朴 广皮 茯苓皮 川连 木香 木瓜 扁豆 某 痰哮宿病。正在初秋而发。又值寒热下痢血积。腹痛吐逆。脉来右弦左弱。目黄羞明。必是暑湿凝滞着里。以补虚之中。佐以清邪。乃通剂法。 人参白芍 广皮 石莲子 川连 楂肉 草决明 金银花 王 痢疾古称滞下。乃是湿热气薄肠胃。阻闭气分。故利仍不爽。河间丹溪。佥用清热导气者为此。(湿热) 黄芩 川连 草决明 炒黑楂肉 生白芍 石莲 丹皮 广木香汁 倪(六十) 面垢舌白。心下脘中。凄凄痛窒。至圊复便不爽。此水谷之湿。内蒸为热。气道阻闭。 上热下冷。若外受客邪。既过募原。必有寒热矣。 淡黄芩 川连 竹叶 槟榔白芍 浓朴 广皮白 某 湿温下痢。脱肛。五苓散加寒水石。 江 食物不调。肠胃蕴蓄。郁蒸积聚而滞下。三月不愈清疏带补之。 人参 川连 炒白芍 炒楂肉 广皮 茯苓当归 乌梅 陆 湿热内蕴。中焦痞结。阳气素虚体质。湿注自利不爽。神识昏乱。将变柔痉。 炒半夏 人参 枳实 川连 干姜 黄芩 姜汁 顾 得汤饮。腹中漉漉。自利稀水。平昔酒客留湿。湿胜内蕴。肠胃不爽。凝积。东垣清暑益气。亦为湿热伤气而设。但脾胃久病。仍能纳食。当苦味坚阴。芳香理脾。 生茅术(四两) 炒黑黄柏(二两) 炒黑地榆(二两) 猪苓(一两半) 泽泻(一两半) 水法丸。服三钱。 葛(四十) 酒客。大便久泻。胁上曾发痈疡。春夏胁下有形。腹形满胀。此久蕴湿热。痈脓自利。未能泄邪。肠胃气壅。利频不爽。法当分消以去湿热。若攻劫太过。必伤脾胃。议用丹溪小温中丸。早进二钱五分。夜进二钱五分。三两。 某 潮热。自利。腹痛。 黄芩白芍 枳实 桔梗 槟榔木香汁 徐 能食。腹痛。下痢。兼和其阴。 人参白芍 黄芩 枳实 川连 干姜 某(十六) 湿热内蒸下利红积。 炒黑神曲 炒黑楂肉 茯苓皮 飞滑石 新会皮 浓朴 竹叶 扁豆叶 祝(三八) 十年久痢。须推饮食避忌。酒客湿滞肠中。非风药之辛。佐苦味入肠。何以胜湿逐热。久病饮食不减。肠中病也。 绵茵陈白芷秦皮 茯苓黄柏 藿香 某 形瘦阴亏。湿热下痢。误投消食。反劫津液。邪未尽。津先耗。咽喉痛。且呛咳。所谓湿未罢。已上燥矣。 川连 银花 通草 黄芩 川贝 茯苓皮 某 湿热内阻气分。腹痛下痢。目 黄。舌光不渴。议清里泄湿热。 黄芩 寒水石 川连 浓朴 秦皮 郁金 山(五十) 湿郁腹痛。利红如豆汁。 生茅术(三钱) 炒山楂(一钱半) 浓朴(一钱) 红曲(一钱半) 广皮(一钱) 猪苓(一钱) 某 夏秋痢疾。固是湿热伤气。脾胃气滞。后重里急不爽。古方香连丸。取其清里热。必佐理气。 谓气行斯湿热积聚无容留矣。知母生地。滋阴除热。治阴分阳亢之火。与痢门湿热大异。盖滋则呆滞。气钝窒塞。宜乎欲便不出。究竟湿热留邪仍在。桂附热燥。又致肛坠。痛如刀割。补中益气东垣成法。仅仅升举下焦清阳。未能直透肠中。再用大黄重药。兼知母生地等味。更令伤及下焦。书义谓诸痢久。都属肾伤。小腹痛坠。忌冷。显然是下症。议与升阳。亦须下治。 人参 茯苓 泽泻 炙草 防风羌活 独活 细辛 生姜 大枣 某 舌白。渴不欲饮。心腹热。每痢必痛。肛坠。痢又不爽。微呕有痰。口味有变。头中空痛。两颊皆赤。此水谷气蒸湿热。郁于肠胃。清浊交混。忽加烦躁难鸣苦况。法当苦寒泄热。苦辛香流气渗泄利湿。盖积滞有形。湿与热本无形质耳。 川连 黄芩 郁金 浓朴 猪苓 槐米 秦皮 包 先厥。下利脓血。腹痛呕恶。乃寒热互伤。(厥阴伏热) 淡黄芩 川连 丹皮 生芍 炮姜 炒银花 陈(氏) 温邪经旬不解。发热自利。神识有时不清。此邪伏厥阴。恐致变痉。 白头翁 川连 黄芩秦皮 黄柏白芍 又 温邪误表。劫津。神昏。恐致痉厥。 炒生地 阿胶麦冬白芍 炒丹皮 女贞子 邱(妪) 进润剂。痛缓积稀。知厥阴下利。宜柔宜通。血虚有风显然。 生地 阿胶 丹皮 生白芍 银花 小黑 豆皮 某 热渐入里。胸痞便泄。议酸苦泄热。 黄芩 川连 枳实 白芍 广皮白 滑石 甘草 谷芽 蔡 内虚邪陷。协热自利。脉左小右大。病九日不减。是为重症。议用白头翁汤方。加黄芩白芍。(协热痢) 潘 时令暑湿。都从口鼻而受。气郁则营卫失于转运。必身热无汗。其邪自上以及中。必循募原。致肠胃亦郁。腹痛泻积。无非湿热之化。此分消利湿则可。若以表药。则伤阳气矣。 茯苓 陈皮 浓朴 木香扁豆山楂 又 协热下利。粘腻血水。是肠胃中湿热之化也。 北秦皮 白头翁 茯苓 泽泻 炒银花 益元散 某 春温内陷下痢。最易厥脱。 川连 阿胶黄芩 炒生地 生白芍 炙草 王 热毒逗留不化。潮热下利。 川连 黄芩白芍 茯苓 泽泻 木瓜 张(三三) 江南地薄气弱。夏季食物内蕴。时令热迫内聚。湿热赤痢。入冬不愈。皆饮食不忌之累。宜淡薄滋味。(血痢) 生茅术 浓朴 南山楂 草果仁 樗根皮 槐花 广皮 银花 又 痢血三月。昼痢夜止。肛门欲坠。以气陷门户不藏。 人参 当归 白芍 肉桂 炙草 白术 广皮 煨姜 南枣 某(二四) 血痢半载。少腹痛。六味地黄加炒楂肉炒延胡。 某 血积痛痢。起于夏令。秋半不减。明是湿热滞于肠胃。久延。面色消夺。右脉搏大。乃痢症所大忌。稍通积聚。兼以和血。 酒炒大黄 川连 黄芩 丹皮 肉桂 归身 白芍甘草 袁(二七) 久痢。腹疼。下血。 生黄 (三钱) 生白术(三钱) 炒归身(一钱) 炒楂肉(二钱) 炒地榆(一钱半) 广皮(一钱)浓朴(一钱) 羌活(五分) 防风根(五分) 朱(三九) 下痢带瘀血。肛中气坠。腹不痛。 炒黑樗根皮(一两) 生茅术(一钱) 生黄柏(一钱) 炒黑楂肉(三钱) 炒黑地榆(一钱半)炒焦银花(一钱半) 赤苓(三钱) 猪苓(一钱半) 某 痛痢不爽。已有血下。暑湿不独在气分。且积劳茹素。攻夺宜慎。 当归 白芍山楂 浓朴 草果 炮姜 某 脉缓。脐上痛。便稀溺短。此乃湿郁脾胃之阳。致气滞里急。宗古人导湿分消意。(阳虚气滞) 生茅术 广皮 浓朴 官桂 飞滑石 茯苓 猪苓 泽泻山楂 张(五七) 脉沉伏。久痢腹痛。畏寒少食。气弱肠滞。以温通方法。 熟附子 生茅术 生大黄 茯苓 浓朴 木香 又 温下相投。肠滞不通。皆因腑阳微弱。古贤治痢。不离通涩二法。 当归 肉桂茯苓 浓朴 南山楂麦芽 王(六二) 平昔温补相投。是阳不足之体。闻患痢两月。不忌食物。脾胃滞壅。今加呕恶。夫六腑宜通。 治痢之法。非通即涩。肛肠结闭。阳虚者。以温药通之。 熟附子大黄 浓朴 木香 茯苓皮 范(二七) 痢称滞下。谓有滞必先痛后下。况病起不慎口腹。阳气窒塞。积聚留着。试阅前方。宣通者有效。守补则病剧。六腑皆以宣通为用。 附子 大黄 茯苓 浓朴 生草果 广皮 又 温下已效。肠胃留滞。都因阳不主运。再佐理气兼之。 附子大黄 茯苓 广皮 浓朴 生益智 木香 猪苓 李 痢将两月。目微黄。舌白口干。唇燥赤。腹满。按之软。竟日小便不通。病者自述肛门窒塞。努挣不已。仅得迸出粘积点滴。若有稀粪。自必倾肠而多。思夏秋间暑湿内着为痢。轩岐称曰滞下。谓滞着气血。不独食滞一因。凡六腑属阳。以通为用。五脏皆阴。藏蓄为体。先泻后痢。脾传肾则逆。即土克水意。然必究其何以传克之由。盖伏邪垢滞从中不清。因而下注矣。迁延日久。正气因虚。仲景论列三阴。至太阴篇中。始挈出腹满字样。脾为柔脏。惟刚药可以宣阳驱浊。但今二肠窒痹。气不流行。理中等法。决难通腑。考内经二虚一实者治其实。开其一面也。然必温其阳。佐以导气逐滞。欲图扭转机关。舍此更无他法。 制附子 生浓朴 木香大黄 炒黑大茴 又 懈弛半月。脾肾复惫。脾败不主健运。纳食皆变痰沫。肾真失司纳气。水液上泛阻咽。皆痢伤浊壅。变胀末传。脉见弦劲。是无胃气。小愈变病。最属不宜。入冬为藏阳之令。今阳渐溃散。 而阴液枯槁。渴不多饮。饮不解渴。治阳必用刚药。其阴更涸矣。转展无可借箸。勉与脾肾分调。脾阳动则冀运。肾阳静可望藏。王道固难速功。揆之体用。不可险药。 早服炒焦肾气丸 午服参苓白术散加益智仁。 许(三三) 劳倦咳嗽失血。仍然不避寒暑。食物腹中泻痢。病上加病。后感。法当先治。以分病有新旧。(阳虚) 浓朴 益智 广皮 茯苓白芍 炙草 木瓜扁豆 又 咳嗽泻痢。药治相背。治肺碍脾。治脾碍肺。方今交冬。治痢为要。病患说早食相安。晚食胀满。脾胃阳气已乏。勿徒消滞寒克矣。 白芍(桂酒拌) 益智 广皮 茯苓白术 炙草 谷芽 砂仁壳 张 下痢泄泻之后。诊脉右弦大。胃虚少纳。阳弱不司运化。法当通腑之阳。 人参 益智仁 炒菟丝饼 炒砂仁茯苓 广皮白 陆(二六) 腹满自痢。脉来濡小。病在太阴。况小便清长。非腑病湿热之比。法当温之。 生于术 附子 茯苓 浓朴 干姜 许(二四) 痢疾一年。已浮肿溺涩。古称久痢必伤肾。月前用理阴煎不应。询及食粥吞酸。色瘁脉濡。中焦之阳日惫。水谷之湿不运。仍辛温以苏脾阳。佐以分利。用胃苓汤。去甘草益智。 陈 痢积虽然少缓。诸款不减。面色青晦。四肢厥冷。仍在险途。拟进益黄散法。 人参益智仁 公丁香 茯苓 广皮 青皮 木瓜 炒冬米 某 脉微细。肢厥。下痢无度。吴茱萸汤。但能止痛。仍不进食。此阳败阴浊。腑气欲绝。用桃花汤。 赤石脂 干姜粳米 某 痢后大便不实。食不健运。色脉俱是虚象。此清阳失旷于中。阴气先走泄于下。先理中焦。再当摄阴。 人参 白术 茯苓 炙草 广皮 炮姜 益智 某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呃忒之来。由乎胃少纳谷。冲气上逆。有土败之象。势已险笃。议金匮附子粳米汤。 人参 附子 干姜 炙草 粳米 某 长斋有年。土薄气馁。加以久痢少谷欲呕。脾胃之阳衰矣。由夏及今。半载不痊。倘忽肿胀。何法施治。 人参 白术 干姜 炮姜 丁香 茯苓 袁 中下阳微。呕呃下利。温中不应。恐延衰脱。夫阳宜通。阴宜守。此关闸不致溃散。春回寒谷。 生气有以把握。候王先生主议。 人参 附子 炮姜粳米 赤石脂白芍 某 春痢入冬。痢止。腹痛食少。童年那有淫欲之扰。此系寒热不和。脾胃受伤也。六君子汤加肉桂。 某 脉沉微。下痢红紫黑。舌胎粉白。并不渴饮。此太阴脾营虚寒也。仿理阴煎。(脾营虚寒) 当归白芍 炮姜 炙草 茯苓 益智 唐(氏) 下痢四十余日。形寒腹痛。 炒当归白芍 肉桂山楂 青皮 茯苓 沈 议堵截阳明一法。(阳明不阖) 人参 炒白粳米 炮姜 赤石脂 某(六四) 高年下痢。痰多舌干。脉右空大。神困音低。乃脾肾两亏。二气交虚。有年致此。恐非宜。(脾肾兼虚) 人参(一钱半) 菟丝子(一钱半) 赤石脂(三钱) 炮姜(一钱半) 茯苓(三钱) 木瓜(一钱) 王(五十) 久痢久泻为肾病。下泻久而阴伤气坠。四神丸治脾肾晨泄。辛温香燥皆刚。佐入五味酸柔。不过稍制其雄烈。此肛坠尻酸。乃肾液内少而气陷矣。腥油肉食须忌。 熟地 禹余粮五味子 蒋(五一) 久痢用辛甘温而效。是脾阳久伤。治由东垣法极是。述食血腥。滑必便溏。四肢忽有肉疹。 营卫内应脾胃。气血未得充复。五旬外。下亦怯。用脾肾两补。 人参 山药 茯苓 湖莲 芡实 补骨脂 苁蓉 萸肉 五味 巴戟 菟丝 覆盆子 某 下痢腹痛舌干。肛坠。痢伤阴也。(痢伤阴液) 熟地炭 炒归身 炒白芍 炒楂肉 茯苓 炙草 某 滞浊下行痛缓。议养阴通腑。 生地 阿胶 丹皮 山栀 猪苓 泽泻 孙 脉左数。下利。腹不甚痛。暮夜微热。所伏暑热。乘阴虚下陷。是清热理脾不效。当摄阴升阳。 熟地炭 当归山楂炭 炒黑麦芽 炙黑甘草 防风根炒升麻。 又 照方去山楂麦芽人参白芍。 又 泻痢久必阴损液耗。此口渴微咳。非实火客邪。与甘酸化阴。 人参 山药 炙草 炒乌梅 木瓜 炒湖莲肉 蔡 脉右数。左细数。面垢舌燥。白苔点点。肌肤甲错。左胁动气。伏暑当秋凉而发。初病如疟。当从苦辛寒法。里邪炽烈。变为下痢。胃津被劫。阴液大耗。昔贤于热病液涸。急以救阴为务。苟胃关得苏。渐以冀安。否则犯喻氏所指。客邪内陷。液枯致危之戒矣。复脉汤去姜桂麻。 又 酸甘化阴法。 人参 生地 乌梅 炙草 麦冬 木瓜 鲍 痢久。阴液消亡。无以上承。必唇燥舌干。奈胃关不和。善噫难饥。此由阴腻柔剂所致。择其不腻滞者调之。 人参 炙草 炒白芍乌梅肉 炒麦冬 茯神 周(五十) 痢后气坠。都主阴伤。但嗔怒不已。木犯土。致病留连。摄阴之中。聊佐和肝。 熟地 茯苓山楂乌梅 木瓜 某 阴液涸。则小水不通。胃气逆。则厌食欲呕。此皆痢之款症也。治以中下二焦为主。议理阴煎。 熟地 白芍 附子 五味 炮姜 茯苓 吴(三十) 痢久阴伤腹痛。肛门坠胀。秋病入冬不愈。已属休息症。和阴剂中。仍有升降。仿东垣法。 炒熟地 炒当归白芍 炙草 生山楂谷芽 陈(三七) 泻痢久则伤肾。多见下焦沉坠。先伤在阴。刚药不效。(久痢伤肾下焦不摄) 人参 鹿茸 菟丝茯苓茴香补骨脂 砂仁 张(五一) 晨泄痢血属肾病。无痛坠等因。用黑地黄丸。 范 泻痢起于长夏。医谓时令湿热。胃苓汤。芩芍法。固非谬讹。因高年肾阳肝阴先亏。使客气内扰阻遏。中流乏砥柱坐镇。致狂澜滔天耳。病经两旬不减。重阴无阳。验诸神识尚清。其外邪为少。而内损为多八脉无权。下无收摄。漏卮不已。理必生阳泄。下焦冷。此皆阴阳二气微绝治病则夯。治本为宜。非置之不理。实究天人而已。 人参(二钱) 鹿茸(二钱) 炒黑当归(三钱) 生杜仲(三钱) 生沙苑(一钱) 茯苓(三钱) 李(五十) 自痢五六年。即周身痛痹。盖肠胃病。致经络筋骨 篱疏撤。阳失卫。药难效灵。书此代煎。 冬于术 苁蓉 熟附子 河水煎。 吴(四九) 治痢大法。无过通塞二义。夏秋湿热固多。初痢不痛。已非湿热。色滞者。肠中陈腐也。至今痛而痢。痢后复痛。按之痛减属虚。小雪不愈。阳不来复。久痢治肾。然非滋腻。先用苓姜术桂汤。 某(氏) 治痢古法。不越通涩。经停有瘕。腹浮肿。八脉之病。医惑于见痢。认为脾胃症。议用济生肾气丸。 朱(五七) 痢久肛坠。是下焦肾虚。失于收纳。治脾胃药无功。 熟地炭 炒归身 赤石脂 五味子 炒楂肉 周(四六) 痢久必伤肾阴。八脉不固。肠腻自滑而下。但执健脾无用。病不在中。纳谷运迟。下焦坎阳亦衰。用三神丸。 五味子 补骨脂 肉果 某 痢久阴阳两伤。少腹肛坠。连两腰胯脊髀酸痛。由脏腑络伤。已及奇经。前议轻剂升阳颇投。仍从下治。 人参 鹿茸 附子当归 茴香 菟丝杜仲 周 转方柔药相安。显然久痢伤及肾阴。当用理阴煎。兼用禹粮石脂丸。以摄固肠中。 熟地炭 归身炭 人参甘草 五味子 炒楂肉兼服禹粮赤石脂丸。 金(氏) 脉数劲。下痢腹鸣痛。后坠。卧则气冲。咳嗽吐粘涎。产后过月。显是下损至中。 纳谷日少。形神日衰。势已延成蓐劳。难期速功。 熟地炭 人参 茯神山药 建莲 赤石脂 某(氏) 休息痢。经二年。明是下焦阴阳皆虚。不能收摄。经期不来。小腹抚摩有形上行。似乎瘕。其实气结。若不急进温补。恐滋扰肿胀之累也。 人参 附子 茯苓 炙草 五味 白芍 某 气虚下陷。门户不藏。(气虚下陷) 人参 黄 广皮 炙草 归身 炒白芍 防风 升麻 某 痢经五十日来。小愈再发。独见后重下坠。此为气陷。则门户不藏。亦胃弱内风乘袭。议陷者举之。 人参 归身 白芍 炙草 升麻 荷叶 石 疟邪热气。内陷变痢。延已三月。脾胃气衰。面浮肚膨。仍有里急欲坠之象。中虚伏邪。进以和解。(疟变痢) 黄芩 柴胡 人参 丹皮 炒当归 白芍 谷芽山楂 蔡 神气索然。腹中动气。舌红嗌干。寒热日迟。平素积劳致虚。邪伏厥阴。脉促细坚。温清难用。 勉议复脉汤。存阴勿涸。希图援救。复脉汤。 又 两投复脉色脉略转。所言平素积虚。不但疟邪内陷阳结于上则胸痞。阴走于下则频利。 非徒开泄攻邪也。救逆汤去姜。 又 奔脉动气。皆是阳虚浊泛。当和营理阳。 人参 茯苓 归身 炙草 桂心 牡蛎 煨姜 大枣 又 冲气填塞。邪陷下痢。势非轻小。用泻心法。 人参干姜附子 川连 黄芩 枳实人参干姜 生地 炒桃仁 张 气衰热伏。腹痛下痢。脘中痞闷。不欲纳食。由疟变痢。经邪入腑。斯病势已重。清理湿热以开痞。延久必须扶正。 淡黄芩 川连 人参白芍 干姜 枳实 某 邪陷疟后变痢。伤及厥阴。症见气上撞心。饥不能食。干呕腹痛。全是肝病。肝为至阴之脏。 相火内寄。仲景治法。不用纯刚燥热之药。以肝为刚脏故也。今正交土旺。土木为仇。五日内未为稳当。 人参当归白芍乌梅茯苓 淡吴萸 生香附汁 真北秦皮 孙 下痢无积。肛坠。肠间汨汨有声。此属肠风。当用摄固。(肠风) 熟地炭 萸肉炭 炒归身 炒杞子 川断 北味肉煎药送赤石脂丸三钱。 某 当年久痢。用三神丸得效。是脾肾两因。兼理气分之滞。体质阳虚。遇冷病加。今病起长夏。小水不通。必系夏热阻其宣化。久则气血凝着而为肠红。先与桂苓甘露饮。分消其湿。 于术 茯苓 猪苓 泽泻 滑石 桂心 包(噤口痢) 川连 人参 黄芩 白芍 草决明 炒山楂 炒银花 又 噤口痢。乃热气自下上冲。而犯胃口。肠中传导皆逆阻似闭。腹痛在下尤甚。香连梅芍。仅宣中焦。未能泄下热燔燎。若不急清。阴液同归于尽。姑明其理。以俟高明备采。白头翁汤。 又 脉左细。数右弦。干呕不能纳谷。腹痛里急后重。痢积不爽。此暑湿深入着腑。势属噤口痢疾。症非轻渺。议用苦寒清解热毒。必痛缓胃开。方免昏厥之变。 川连 干姜 黄芩 银花 炒山楂 白芍 木香汁 又 下午病剧。乃阴气消亡之征。若但阴柔。恐生生不至。疏补胃药。正宜进商。 生地 阿胶 人参白芍山楂 炒银花 矫 初起无寒热。即泻痢呕恶不食。乃噤口痢重病。夫暑邪之伤。由口鼻吸气而入。邪与水谷交混。蒸变湿热。酿为积滞脓血。肠胃气窒。欲解不能通爽。遂致里结后重。香连苦辛。理气导湿清热。初用颇是。皆缘劳碌之人。非膏粱温养之质。淡薄积劳。中气易伤。四十日来。积少痛缓。医称病解。而食不下咽。不知饥饱。诊得脉弦。形衰。舌白。不渴饮水。日泻数行。全属胃倒气夺。中宫损极。下关不摄。谷不能咽。焉能承受汤药。药味气劣。胃衰必恶。久痢久泻。务在能食。 古人非醒脾胃。即安肾摄纳。再询粉浆下咽。或呛或噎。议以上脘宜通其清阳。下焦当固摄其滑脱。仿古方中参苓白术散末。当以米饮日服二次。间以不腻滑之物。食些少勿多。以示胃之所喜为补。必得胃气渐醒。方有转危为安。 人参(二钱) 焦术(一钱半) 茯苓(一钱半) 炙草(五分) 炒扁豆(二钱) 苡仁(一钱半)桔梗(一钱) 砂仁(七分炒) 炮姜炭(一钱) 肉豆蔻(一钱) 上药研细。秤准分两。每次用香粳米饮汤调服一钱五分。上药须日进二次。 鲍 舌心黄。边白。渴饮。水浆停胃脘。干呕微微冷呃。自痢稀水。小便不利。诊脉坚劲不和。八旬又二。暑湿热邪内着。必脾胃气醒。始可磨耐。以高年不敢过清过消。用清暑益气方法。 川连 黄芩莲子 煨干葛 青皮 人参 茯苓 浓朴 猪苓 泽泻 又 口中干燥。小水全无。泉源已竭。阴液无以上承。痢症噤口。都是湿热壅于胃口。下元衰惫。 冲脉气震高突。此攻病保真。理难捉摸矣。 川连 黄芩 草决明 石莲子 乌梅 白芍 痢症。古名滞下。惟夏秋暑湿挟积者居多。其次则风淫火迫寒侵也。推之燥气。独不为患。考前法。悉有定例。不必再述。至于暑者。有阴暑阳暑之源。其邪必兼乎湿。夫阴暑由于人之阳气先亏。加以贪凉喜冷。郁折生阳。故主于温。阳暑由于天之热伏。阻气化浊。则重于清。而医之下手工夫。于此须细心认定。但邪之来也。似水之流。脏腑间。一有罅隙。则乘虚而着。故有在气在血之分。伤脏伤腑之异。若表之邪郁。而气机下流不息者。喻氏论人参败毒散。里之积壅。而寒热交粘者。洁古立芍药汤。在气分。有苦辛调气。与辛甘益气等法。在血分。有酸苦行血。及咸柔养血诸方。若表症急。从乎三阳。有桂枝汤。葛根芩连汤。小柴胡汤。里势实。专究脾胃。有小承气汤。温脾汤。总之。治腑以三焦见症为凭。治脏以足三阴为要领。辨得虚实之情形。酌以或通或涩之法。则临症权宜。庶乎不错矣。但是症不治之条甚多。最难愈者。莫如休息痢。攻补之法非一。予亦不赘。最危险者。莫如噤口痢。却有两端。若因暑湿邪充。格拒三焦者。气机皆逆传而闭。上下之势。浑如两截。若治不得其要。则邪无出路。正立消亡。此丹溪立法最高。后世都宗其旨。先生又借用半夏泻心汤。减去守中之品。取补以运之。辛以开之。苦以降之。与病情尤为允协。所以先生之见长。是集之奥妙。每每在此。又因脾肾之阳素虚。阴邪从中而下者。先伤太阴。继伤少阴。关闸大开。痛泄无度。戊癸少化火之。机命阳无蒸变之力。此不饥不食。为呕为胀。理宜然矣。与邪多积热之候相比。绝然不同。参之仲景理中汤。肾气丸。及景岳理阴煎。胃关煎等法可也。吾乡姚颐真先生。化出快捷方式良法。以大剂苁蓉。配入参归姜附桂制白芍之类治之。靡不应手而愈。想苁蓉之性。温能达下。咸可利胃。质之柔润。以补阳中之阴。较地黄阿胶尤胜。与之肠膏竭尽。络脉结涩而痛者。堪称神品。自此推展。用治甚多。若曰某方某药。但治某症。不知活用。反称杜撰。则禁绝后人灵活之心。无从施发矣。(邵新甫) 徐评 夏秋之痢。总由湿热积滞。与伤寒传入三阴之痢不同。案中合法者亦甚多。一遇老年及久痢。即混入阴经治法。并参附乌梅五味等。全不对症。随笔乱书。并与案中之论。亦自己相背。想是习气使然。抑此中实无定见也。后人竟用温补。以为本之此老。杀人无算。触目伤怀。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