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音:Huán

桓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以谥号为姓氏。齐国国君死 后,谥号为“”,其后人遂以谥号为姓氏。还有一说是宋国 有一位叫卿的国君,死后谥号为“”,其后代也有以其谥号 为姓者。二是源自改姓,北魏有乌丸氏(原为乌桓氏)改为桓 氏。

桓姓早期主要在河南、山东等地活动。汉唐之间主要在江 淮地区发展繁衍,在河南、安徽、江苏形成桓氏世家大族,以 谯郡为郡望。东晋时期谯郡桓氏权倾一时。后来又扩散到山 东、湖南、江西等地。宋代以后,桓氏虽然分布较广,但人数 却一直不多。

桓姓历史人物有桓谭,东汉学者,善属文,著有《新论》, 《汉书·艺文志》有载。桓温,晋朝龙亢人。他把持朝政,权倾 一时,废奕帝立简帝。他曾说过:“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复 遗臭万年邪。”曾经阴谋废晋自立,未遂。关于桓姓名人,还 有这样一副对联:“功高夹日,威著避骢。”上联指唐代人桓 彦范,夹日,意为在太阳两旁,比喻辅佐天子。因他曾在唐中 宗时任侍中,敢于直言进谏,封扶阳郡王,出任濠州刺史,后 被权臣武三思陷害致死。下联指东汉人桓典,为顺帝时太傅桓 焉的孙子,能传家学。他曾在灵帝时担任侍御史一职。当时宦 官专权,权势炙手可热,但他从不依附宦官。建安年间官至御 史中丞,封关内侯。

桓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零七位。


【源】①相传黄帝之臣有桓常,审地利。桓氏宜出此(60,62)。②系自姜姓。春秋时齐桓公之后,以谥为氏(6,7,12,17)。③系自子姓。春秋时宋桓公之孙向魋称桓氏(7,11,12,17)。④北魏时乌丸氏改称桓氏,见《魏书·官氏志》(12,17,70,242)。 【望】谯郡(17,21,60,418)。 【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人】桓跳,春秋时齐大夫(21)。桓贷,北魏太宗时乌桓人,执金吾,见《通鉴》(242)。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黑龙江之嫩 江县,辽宁之清原,山东之平邑、平度,河北之乐 亭,山西之太原、晋城,陕西之韩城,湖北之武昌等 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 亦收载。 其源不一: ① 《姓氏考略》 注云: “黄帝臣有桓常, 审地利,桓氏宜出此。” ②郑樵注云: “姜姓,齐桓公 之后,以谥为氏。”③又云: “宋桓公之后向魋亦号桓 氏。” 此亦以祖辈谥号为氏,系出子姓。④又云: “乌 丸氏改为桓氏。” 乌丸,北魏姓氏。似出自鲜卑。⑤ 《中国姓氏大全》 称: “为桓侯氏所改。”⑥郑樵又云: “桓庭昌,唐上元中准制改为姜姓。”

秦代有桓; 汉代有桓荣、 桓虞、 桓宽; 晋代有 桓温,征西大将军。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