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牟

读音:niú
甲骨文1;甲骨文2;甲骨文3;金文1;金文2;金文3;金文牟;侯马盟书;楚简牛;小篆牛;小篆牟;隶书

” 是个部首字。是体形较大的草食反刍类哺乳动物。《说文》: “牛, 大牲也……” 甲骨文写作“” , 其一象牛的全身侧面形, 角、尾、肢、背腹毕现; 二象简略肢身,突出牛角的正面牛头形。从两种写法 看到了牛字由画到写的演变过程。金文、《侯马盟书》、楚简及小篆再无大的 变化, 分别写作 “” 。 隶书(汉《张景碑》 )以平直的 笔画彻底改变了象形字的特征,写作 “” ,成为今文。

” (读móu)指牛叫。《说文》: “牟,牛鸣也。从牛,象其声 气从口出。 ” 金文、 小篆写作 “” 。 下边是 “” 字, 金文上边的 一划和小篆的 “” 均表示从牛口发出的气声。

图为 “象形字书画” 造形

图为 “象形字书画” 《牛》

牛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故对其特性和习气有着 透徹的了解。也是人类最早描绘和制成文字的物形之一。远在 六七千年新石器时代的云南仓源崖书就有了驯牧牛的场面。 嗣后的玉石青铜陶木器形中牛的形象均占有很大比重。在甲 骨文金文中均对牛形作了十分生动传神的处理。其中甲骨写 作“” , 几乎是牛的简笔画, 进而高度概括地突出牛头的 特征写作 “” 或 “” 。 这是文字由画到字的巨大进步, 也是书画同源的有力佐证。金文虽随同甲骨文写作 “”或 “” , 但也在重要器物的装饰上以画代字或混合使用。由 于文字的频繁使用毕竟方便于画,所以在秦统一文字时仍以甲 金文的字形为准, 写作 “” 。 即使是隶变时亦未作大的调 整。分别写作 “”或“” 。直到楷书普及时才将牛角拆 成两笔写作牛。以牛为题的成语典故众多,足见牛在人心目中 的重要性及与人关系密切程度。

丁亥冬日大熊制于石门

规格: 高92CM 宽63CM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