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牧

官名。西汉武帝时,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把全国分为十三部(州),部(州)设刺史。刺史只是监察官吏,没有固定驻地,官阶低于郡守,秩六百石。汉成帝时,改刺史为州牧,官秩上升为二千石,汉哀帝时复称刺史,后又称州牧。东汉前期,或称州牧,或称刺史。东汉后期,刺史有固定的驻地,全权处理一州政务,遂由监察官吏变为地方行政官吏。汉末,为镇压各地农民和少数民族的起义,汉灵帝接受太常刘焉的上疏,改刺史为州牧,官阶在郡守之上。不仅领有政权和财权,并拥有军权。割据局面遂由州牧擅兵形成。隋唐时期,只有雍州置牧,以亲王领其名而不居其位,其余各州皆置刺史。清代往往把州牧借用为知州的别称,其权限远不如东汉。

内容推荐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