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日,王士禛卒,年七十尽。

公元1711年 五月
十一日,王士禛卒,年七十尽。

王士禛自编、惠栋注补《渔洋山人自撰年谱》卷下。王掞《诰授资政大夫经筵讲官刑部尚书王公神道碑铭》:“自来论诗者,或尚风格,或矜才调,或崇法律,而公则独标神韵。神韵得,而风格、才调数者悉举诸此矣。明自中叶以还,先后七子互相沿习,钟、谭、陈、李更相诋诃。本朝初,虞山、娄东数公驰驱先道,风气始开,犹未能尽复于古。至公出,而始断然别为一代之宗,天下之士一归于大雅。盖自明迄今,历二百年,未有逾于公者也。”(《王士禛年谱》附录)宋荦《资政大夫刑部尚书王公士禛暨配张宜人墓志铭》:“公弱冠称诗,五十余年海内学者宗仰如泰山北斗。其为诗备诸体,不名一家,自汉、魏以下兼综而集其成,而大指以神韵为宗。文亦出入《史》《汉》、八家,间及六朝。有《带经堂全集》三十余种行世。书法高秀似晋人,雅不欲以此自多。”(《西陂类稿》卷三一)王应奎《柳南续笔》卷三《阮亭诗序》:“阮亭之诗,以淡远为宗,颇与右城襄阳左司为近,而某宗伯为之序,谓其诗:‘文繁理富,衔华佩实。感时之作,恻怆于少陵;言情之什,缠绵于义山。’其说与阮亭颇不相似。余按:阮亭为季木从孙。而季木之诗,宗法王、李,阮亭入手,原不离此一派。林古度所谓‘家学门风,渊源有自’也。顾王、李两家,乃宗伯所深疾者,恐以阮亭之美才,而堕入两家云雾,故以少陵、义山易之。序末所谓用古学相劝勉者,此也。若认‘文繁理富,衔华佩实’等语以为赞赏阮亭,则失作者之微旨矣。”袁枚随园诗话卷二:“阮亭先生,自是一代名家。惜誉之者,既过其实;而毁之者,亦损其真。须知先生才本清雅,气少排奡,为王、孟、韦、柳则有余,为李、杜、韩、苏则不足也。余学遗山,《论诗》一绝云:‘清才未合长依傍,雅调如何可诋娸?我奉渔洋如貌执,不相菲薄不相师。’”卷三:“阮亭主修饰,不主性情。观其到一处必有诗,诗中必用典,可以想见其喜怒哀乐之不真矣。”卷四:“阮亭于气魄、性情,俱有所短:此其所以能取悦中人,而不能牢笼上智也。”’赵翼瓯北诗话卷一〇《查初白诗》:“阮亭专以神韵为主,如《秦淮杂诗》……酝藉含蓄,实是千古绝调。然专以神韵胜,但可作绝句;而元微之所谓‘铺陈终始,排比声韵,豪迈律切’者,往往见绌,终不足八面受敌为大家也。”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二:“王新城尚书声调谱,然尚书生平所作七言歌行,实受声调之累。唐、宋名家、大家,均不若此。”卷三:“王文简诗,律体胜于古体,五、七言绝句又胜于五、七律。”延君寿《老生常谈》:“渔洋作诗,不能同吴野人之吃苦,并不能如初白、秋谷之刻至,天才真气又不能上追东坡;所以不免后人雌黄。”林昌彝《射鹰楼诗话》卷七:“人但知王阮亭之能诗,而不知古文词之纯正有体,高于时流,非汪钝翁、姜西溟、毛西河辈所能及,总为诗名太盛,故文为之掩耳。”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二三:“渔洋自夸学王、孟、苏州,则非有真兴趣,而才思骨力亦不足以赴之。”李祖陶《国朝文录•带经堂文录引》:“文则少逊于朱,故《渔洋文略》四库全书不著于录。然而笔情隽逸,议论风发泉流。读其序记诸篇,如闻魏晋人挥麈清谈,俊爽之章几于录不胜录,特沉着坚厚处逊昔贤耳。碑志多大人物,情事赅备,尚少熔铸之功。而写次下位布衣,一往情深,似尤人妙。传多风逸,不失史裁。宋牧仲序《蚕尾集》,谓碑阪序事之文最胜,殆不诬也。题跋讥诃古人,品瑜摘瑕,往辄破的。书后诸作亦可观。以视竹垞,虽不免瞠乎其后,而海岳高深之气象,诗书酝酿之精华,朝野推戴之风度,固可于其文具见之矣。”《国朝诗别裁集》卷四录其《定军山诸葛公墓下作》等四十七首诗。晚晴簃诗汇卷二九录其诗一百五首。《国朝文汇》甲集卷一一录其《嘉定四先生集序》等文十篇。[按,王氏词学活动早在康熙四年离开扬州通判任时告终,故此处不录相关词评]
内容推荐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