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

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在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中华民族反对日本侵略的战争。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红军游击队分别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开赴华北和华中前线,协同国民党军队共同抗日。从1937年7月芦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陷,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日军凭借武器装备及军力上的优势实行连续不断的进攻,中国则实行节节防守的防御。中国军队先后进行了淞沪战役、太原保卫战、徐州保卫战、武汉保卫战等重要战役。中国军队的广大官兵激于民族义愤和爱国热情,在优势装备的敌人进攻面前表现了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献身精神,与侵略者进行了殊死的搏斗,其中尤以淞沪、忻口、台儿庄等战役更为突出,使侵略者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这一时期,国民党政府抗战比较努力,但是由于敌强我弱和国民党最高军事当局在军事指挥上采取单纯防御的战略战术,在政治上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因此除个别战役外,从总体上说中国打的是败仗。自1937年11月太原失陷后,中国战场出现了由国民党领导的对日作战的正面战场和由共产党领导的对日作战的敌后战场互相依存、相互配合的军事战略态势。日军自1938年10月占领广州、武汉后,由于战线延长、兵力与资源不足,不得不停止战略进攻而转为战略保守,即对正面战场只发动若干战役进攻,对国民党政府施以“和谈”诱饵,而对敌后战场则加强“扫荡”,大力培植伪军和伪政权,以期确保其占领区,达到“以华制华”的目的;中国则需要积蓄力量以待反攻,故中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军队,在敌后积极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使敌后抗日根据地得到巩固和扩大。国民党正面战场抗击了日军的有限攻势,进行了南昌、随枣、长沙、桂南、枣宜、豫南、上高、晋南等战役。中日双方互有胜负,没有出现影响整个战局的大的军事行动。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 随着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力量的发展和敌后战场的开辟,国民党的反共倾向日益增长。自1939年起,国民党先后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制造多起流血事件,削弱了抗日力量,造成亲者痛仇者快的悲剧。中国共产党站在自卫的立场上,本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方针和“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对国民党一些主要当权者危害民族抗日的倒行逆施,在政治上予以充分揭露,在军事上进行了自卫还击,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证了抗日战争的继续进行。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场成为整个亚洲、太平洋战争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与盟军并肩作战。中国同苏、美、英以及东南亚和大洋洲各国结成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从此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战场牵制了大量日军,配合了盟军作战,中国并组派远征军入缅作战。在中、苏、美、英等国的共同打击下,1945年8月15日, 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胜利。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达八年的抗战期间,中国举国上下同仇敌忾,共赴国难,进行了英勇的斗争,消灭了敌人大量有生力量,给了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整套正确的政治主张和军事战略策略,指明了抗战胜利的道路,鼓舞了全国人民的胜利信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和敌后人民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抗击了大部侵华日军和伪军,作出了最大的牺牲和卓越贡献,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百余年来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的伟大胜利,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结果,是中国人民和军队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英勇奋斗、流血牺牲的结果。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壮大,为后来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