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作题跋于老子《道德经》后。

公元1108年 十二月
苏辙作题跋于老子《道德经》后。

明刻《颍滨先生道德经解》卷末《题老子道德经后》:“予年四十有二,谪居筠州,筠虽小而多古刹,四方游僧聚焉。有道全者,住黄蘗山,南公之孙也,行高而心通,喜从予游,尝与予谈道,予告之曰:‘子所谈者,予于儒书已得之矣。’全曰:‘此佛法也,儒者何自得之?’予曰:‘不然。予忝闻道,儒者之所无,何苦强以诬之,顾诚有之,而世莫知耳。儒、佛之不相通,如胡、汉之不相谙也,子亦何由而知之?’全曰:‘试为我言其略。’予曰:‘孔子之孙子思子思之书曰中庸中庸之言曰:“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此非佛法而何,故所从言之异耳。’全曰:‘何以言之?’予曰:‘六祖有言,不思善,不思乐,则喜怒哀乐之未发也。盖中者,佛性之异名,而和者,六度万行之总目也。至中极和而天地万物生于其间,此非佛法,何以当之。’全惊喜曰:‘吾初不知也,今而后始知儒、佛一法也。’予笑曰:‘不然,天下固无二道,而所以治人则异,君臣、父子之间,非礼法则乱,知礼法而不知道,则世之俗儒不足贵也,居山林,木食涧饮,而心存至道,虽为天师可也,而以之治世则乱,古之圣人,中心行道而不毁法而后可耳。’全作礼曰:‘此至论也。’是时予方解《老子》,每出一章,辄出以示全。全辄叹曰:‘皆佛说也。’予居筠五年而北归,全不久亦化去,逮今二十余年也。凡《老子解》亦时有所刊定,未有不与佛法合者,时人无可与语,思复见全而示之,故书之《老子》之末。大观二年十二月十日,子由题。”
内容推荐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