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在洛阳,作《送李愿归盘谷序》。

公元801年 本年
韩愈洛阳,作《送李愿归盘谷序》

是年,韩愈有文《获麟解》《行难》《圬者王承福传》《答尉迟书》《与汝州卢郎中论荐侯喜状》《欧阳生哀辞》《题哀辞后》《唐故贝司司法参军李君墓志铭》等。【获麟解】朱子语类卷一三九:“东莱教人作文当看《获麟解》也,是其间多曲折。”《黄氏日钞》卷五九:“大意谓麟祥物也,但出非其时,人不谓之祥。盖以自况,而不直说,遂成文法之妙。”古文关键卷上:“字少意多,文字立节,所以甚佳。其抑扬开合,只主‘祥’字,反复作五段说。”《文章轨范》卷五:“此篇仅一百八十余字,有许多转换,往复变化,议论不穷。第一段说麟为灵物,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第二转说虽有麟,不知其为麟;第三转说马、牛、犬、豕、豺、狼、麋鹿吾皆知之,惟麟不可知;第四转说麟既‘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第五转说麟为圣人而出,‘圣人者,必知麟’,既有圣人知之,则‘麟果不为不祥也’;第六转说‘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其为仁兽灵物,不必论其形;第七转说‘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在位之时,则人‘谓之不祥也亦宜人。’能熟读此等文字,笔便圆活,便能生议论。”《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一○:“文凡四转,而结思圆转如游龙,如辘轳,愈变化而愈劲厉,此奇兵也。”《金圣叹批才子古文》卷一○:“一篇只是一正一反,再一正,再一反。每段又自作曲折。”【送李愿归盘谷序】历代名贤确论卷八八引苏轼云:“欧阳文忠公尝谓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余亦以谓唐无文章,惟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一篇而已。平生愿效此作一篇,每执笔辄罢,因自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独步。”《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七:“通篇全举李愿说话,自说只数语,此又别是一格。而其造语形容处,则又铸六代之长技矣。”《金圣叹批才子古文》卷一一:“前只数语写盘谷,后只一歌咏盘谷。至于李之归此谷,只用李自己两段说话。自言欲为第一段人不得,故甘为第二段人。便见归盘谷者,乃是世上第一豪华无比人,非朽烂不堪人也。”《崇古文诀》卷九:“一节是形容得意人,一节是形容闲居人,一节是形容奔走伺候人,却结在‘人贤不肖何如也’一句上。终篇全举李愿说话,自说只数语,其实非李愿言。此又别是一格。”《昌黎先生全集录》卷三:“结构意趣,夫人知之,所难尤在设辞。欧阳、苏到此未免带俗,所以自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独步。”《古文雅正》卷八:“不下断制,只述其言,独辟一格,又无溢美之嫌,公之为文,变化分寸,无所不有也。前段可作郭令公像赞,中段可作陶靖节像赞,末段可作诸追逐势利全无廉耻者像赞。”《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七:“前以盘谷之可隐起,后以盘谷之可乐结。中间虽有一篇滔滔滚滚大文,其实皆是复述其言,除‘壮之’二字外,绝未尝置一语。既不叙愿为何如人,亦不叙愿为何故归,几于笔尖不肯着纸。……读者正须于造格上想见良工苦心处,宜坡仙让为退之独步。”《蔡氏古文评注补正全集》卷六:“全篇不叙愿之行事一句,凭空结撰,灵妙异常。”《古文辞类纂选本》卷六:“文无他巧妙,只分三大段:一写贵人之豪恣,一切富贵举动,结之以命,言命则非德才可知。冷隽之笔,令人欲笑。次言隐居之乐,委之于不遇,不遇即无命者也。写愿亦自方耳。其下则骂詈不堪,此是应有之陪笔。歌辞虽逊于子厚,然亦铿锵动听。”《国文经纬贯通大义》卷二:“首段序地理,次段‘愿之言曰’,三段‘穷居而野处’,四段‘伺候于公卿之门’,均为硬接法。首段‘友人李愿居之’,为突入法;次段‘不可幸而致也’,为推开法;三段‘我则行之’,为摄入法;四段‘其为人贤不肖何如也’,为比较法。可知作文不独布局变化,凡每段起讫处皆应变化;不独段落变化,即句法亦皆当变化。此篇之法,最便初学。”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