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国大臣作《伐木》,以求增进友情。

公元-827年 月份不详
辅国大臣作《伐木》,以求增进友情。

诗见诗经·小雅》《毛序》云:“《伐木》,燕朋友故旧也。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亲亲以睦,友贤不弃,不遗故旧,则民德归厚矣。”所谓“不遗故旧”,即因当时已是故旧尽遗;所谓“民德归厚”,即因已经浇薄;而所谓“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云云,正是就宣王力图上下复兴之志而言。蔡邕《正交论》云:“古之交者,其义敦以正,其誓信以固。迨夫周德始衰,颂磐既寝,《伐木》有鸟鸣之刺,《谷风》有弃子之怨。其所由来,政之失也。”(后汉书·朱穆传》李贤注引)蔡邕《鲁诗》,此为《鲁诗》之说。应劭风俗通义·穷通篇》亦有“《伐木》有鸟鸣之刺”之语。《易林·央》《震》云:“君明臣贤,鸣求其友。显德之政,可以履事。”此为齐诗说。结合齐、鲁二家之说及《毛序》《伐木》宣王初立时王族辅国大臣之作,可以肯定。至其究为召伯虎所作,抑为周定公所作,从诗本文难以确定。但诗经中召伯虎之诗较多,而周定公是否作诗尚且不知,其他大臣则口吻、身份不甚相合,则召伯虎作的可能性大。诗云:“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似是在礼制沦丧,君臣上下以至宗族亲友缺乏信任和亲密感情的状况下,为了恢复人与人的正常关系而作。第二章说准备了丰盛的酒宴,“以速诸父”、“以速诸舅”,“宁适不来,微我弗顾”。为什么请“诸父”、“诸舅”他们会不来呢? 就因为感情上已经受到严重的伤害。既知不来,为什么还要请? 为了逐步化解矛盾。显然是在经过厉王恶德败政之后人心离散,亲戚仇恨,宣王继位后周、召二相力求缓解矛盾,恢复关系之时所作。第三章云:“笾豆有衍,兄弟无远。民之失德,乾缑以愆。”这里不言前王之失德,而言“民之失德”,乃是为君讳之。因公卿不便直斥君过,诗中对于厉王所造成国乱民贫,国人起义的状况的回顾只能从字里行间看出。“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外御其侮”,看来那次国人起义的声势很大,给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常棣》消除兄弟隔阂,《伐木》增进亲友情谊。欲举百事,先顺人心。由此也看出才识兼具的政治家早就将诗歌创作看作事业的一部分,不待孔丘提出“兴、观、群、怨”及“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原则之后方醒悟之(赵逵夫《论西周末年杰出诗人召伯虎》,((1993年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河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内容推荐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