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

学者。原名胡洪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人。14岁去上海读书。曾任《竟业旬报》编辑。1910年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初学农学,后习哲学、文学。是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的学生。1917年哥伦比亚大学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五·四”运动前后,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主张文学改革。1917年1月发表了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文章《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的勇敢命题,为新文化运动做出了历史性贡献。1917年2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的《白话诗八首》,是中国新诗的最新尝试,对推动中国新诗的创作具有重要意义。1919年主编《每周评论》,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以改良主义对抗马克思主义。1922年创办《努力周刊》,与王宠惠等联名发表文章,宣传“好人政府”和“省自治的联邦制”主张。1925年任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董事会名誉秘书,参加段祺瑞策划的善后会议,反对孙中山倡导的国民会议。1926年赴英国参加中英庚子赔款会议。1928年后,与梁实秋等出版《新月》月刊,并发表文章宣传买办文化。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创办《独立评论》,支持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发表“全盘西化”言论。1938年任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代表国民党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互助条约》。晚年主要致力于《水经注》版本的考证。1948年至1949年,写了六篇关于《水经注》的学术论文,见解独到,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北平解放前夕,赴美国居住。后去台湾,任国民党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2月24日在台湾病逝。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胡适文存》、《国语文学史》、《白话文学史》(上卷)、《胡适之先生诗歌手迹》等。


【胡适作品】 古籍电书:胡适  古籍书目:胡适
【检索胡适】 全文检索:胡适
内容推荐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