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阙石窟

亦称龙门石窟。在河南洛阳市南郊13公里伊河入口处两岸的东西崖,即香山和龙门山(伊阙山)。与※莫高窟、※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三大宝库。开凿于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500),后经东魏和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北宋及金,直至清末,1千多年间先后营造的大小窟龛,分布在伊河两岸东西两山的崖壁上。现存窟龛2100多个,造像10万余躯,题记碑碣2700多块,佛塔40余座。多数石窟与帝王祈求冥福有关。如宾阳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文昭皇太后而营造。《魏书·释老志》载:“景明初,世宗诏大长秋卿白整准代京灵岩寺石窟(云冈石窟),於洛南伊阙山,为高祖、文昭皇太后营石窟二所”。永平中,“中尹刘腾奏为世宗复造石窟一,凡为三所。从景明元年至正光四年六月已前,用功八十万二千三百六十六。”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北朝窟主要佛像是释迦牟尼、弥勒佛,还有释迦、多宝并坐像、三世佛、七佛等及侍者群。隋唐时,主像大都是阿弥陀佛、弥勒佛,也有卢舍那佛、药师佛等,反映唐代净土宗的兴起和石窟造像艺术世俗化趋向。石窟造像及碑碣石铭,是研究拓跋鲜卑等历史、中国古代书体演变、雕刻艺术以及佛教发展的珍贵实物资料。解放后设立龙门保管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