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五铢钱

拓跋鲜卑所建北魏铜币名。北魏于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下令始铸五铢钱,文曰“太和五铢”。宣武帝元恪永平三年(510)冬,又下令,造五铢钱,史称“永平五铢钱”。但使用范围皆不广,仅限京都洛阳及附近地区,至肃宗孝明帝元诩熙平(516—518)初,诏令太和五铢、永平五铢及古钱一并通用。二年(517)冬,纳尚书崔亮之奏谏,在有铜山处即开炉铸钱,民间仍多私铸者,因此,钱转小薄,坏钱充斥。建义元年(528),重盗铸之禁,开纠赏之格。铸钱都将长史高谦之建议铸三铢钱,其弟高恭之认为欲救钱币滥恶之弊,应铸大钱,使钱重如其文。后遂用杨侃计,铸五铢钱。自永安二年(529)九月至次年正月,官立炉开铸,文曰“永安五铢”。铸成后,“官欲贵钱,乃出藏绢,分遣使人于二市卖之,绢匹止钱二百,而私市者,犹三百”。此次铸钱,原拟尽力统一钱币,稳定钱值,均未达目的。且随着社会动荡不安,盗铸者益多,钱币大小轻重更为混乱,东西魏时尤甚。参见“太和五铢钱”(275页)、“永平五铢钱”(638页)。

 

国学大师APP下载

X